唯食物可慰藉-大红大绿地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怀疑那时候的常流口水,

    是不是跟饮食的贫乏有关呢?

    文/叶梓

    腊月的盛宴

    冬至吃饺子,饺子吃毕,就等着喝腊八粥了。这是我儿时的记忆。

    这一天,天麻麻亮,母亲就早早地下炕,去厨房忙碌开了。她一个人,在油灯点亮的厨房里,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像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进行着一种极其威严的仪式。稍后,开始烧火煮粥。她在一大锅粥里,放进红枣、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好像还有胡萝卜丁。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锅粥,也差不多就好了。有几年,记得母亲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早早踏上了腊八粥之旅。一个晚上,都用文火炖着。炉膛里的火,星星点点地亮着。听锅里煮得“吧嗒”“吧嗒”地响,真是好听。“腊月八,家家煮得吧嗒嗒”,这句家乡的谚言,形象,生动,又明白如话,言外之意大概是说腊八是年前最重要的节令,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做腊八粥。

    传说中,好像这是一道与佛教有关的食品。但在家乡,似乎没有。我小时候,家家都穷,一顿腊八粥,几乎是一户穷苦人家粗茶淡饭中的美食改善。平时,顿顿都是面食,鲜有米饭,但再穷的人家,在腊八这一天,也要凑点儿钱,买些米及作料回来,做一顿像模像样的粥。其实,就是现在,在北方偏远落后的乡村,有不少人家,一年四季也是上顿白面下顿白面,很少去吃米饭——一方面,一方水土一方饮食,是饮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与穷也有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种麦子不种水稻,物以稀为贵。我甚至想,在富庶南方的穷人家里,他们一定也很少花钱去吃面粉。当然,这种猜测不一定对。

    物以稀为贵,所以,善良的母亲总会把做好的腊八粥端一些,送人。看着母亲一碗一碗地端出端进,我和哥哥舍不得,就不高兴起来:“连锅端走算了!”

    母亲急了,总会劝:“大家吃,香!”

    后来,读到南宋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句子时,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家乡就有腊八粥相送的习俗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寓意一年之末的团圆和来年的风调雨顺!

    喝粥的早晨,韵味悠长,记忆犹新。我们姐弟三人,一人一碗,在热热的土炕上,腿上还捂着被子,使劲地喝,生怕下一碗会舀不上,像是在抢。“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的二三月”,这是家乡的谚语。也许有些道理,想想,寒风凛冽大雪飞扬的腊月,因为盛大隆重的年事而忙,自然觉得时间飞快。不过,再紧再忙,腊月八这一天,还得认认真真地吃一顿腊八粥。吃毕,腊月里剩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走得急,像黑夜里赶路的人,埋头只顾往春节走。

    这么一想,腊八粥,像一场腊月里的盛宴,像一朵开放在寒冬腊月里的花,朴素,而且生动。

    吃一年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一年的春天,是从槐芽吐绿开始的。为什么呢?因为北方多槐树,小时候吃的槐芽菜实在是太多了。

    春天,万物生长,树木当然也要发芽吐绿。应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老话,家乡的人常常以槐芽为菜。记忆里,每年春天,当槐芽在经历了秋的萧瑟与冬之严寒后终于吐出嫩嫩的绿色时,我们就会手挎竹篮,去塬上或者沟里采槐芽。母亲把摘来的槐芽洗净、焯熟,复又凉拌。在故乡,这是一道上好的凉菜。它的好,在当年绝非是沾了“纯正绿色食品”的光,而是因为家家都穷,吃不上别的菜,只能以槐芽为美了。其实,除了吃槐芽,还吃韭菜。杜甫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这说的是中原一带的吃法。韭菜在西北的吃法既多,且讲究。韭菜的新鲜,最好不过的当然是“头刀韭芽”。头刀韭芽其实就是春天里割下的第一茬韭菜。家乡谚曰:头刀的韭芽二锅的面。头刀的韭芽既好看又好吃,根白,像一截玉;叶子又宛似翡翠。如此春韭,只要一看,就能让人想起一个女人的少女时光。

    当然,春天里也要捡地软儿吃。地软儿的学名叫地衣,是一种菌类植物。春雪尚未消尽的时候,它们就来到了北方大地,蜷缩在还有点儿枯黄的野草中。和我一般年纪的人,若在乡下生活过,大抵都有捡地软儿的经历。记得出门前,母亲总会叮嘱一番,说羊粪多的地方地软儿多。地软儿蓬松,一大朵儿,好看。地软儿洗净后,看起来幽黑发亮,像木耳。用它做成素馅包子,极好吃。

    整个春天,即使身在北方,也能如此绿油油地吃上一番。等槐芽长大长老,到了再不能食用凉拌的时候,槐花就艳艳地开了。这时候,夏天也就快到了。

    在家乡,夏天的日子,常常是从一碗杏茶开始的。

    杏茶,其实就是杏仁茶。把杏仁在温水里泡得褪了皮也没了苦味的时候,用老石磨再磨成杏仁浆,复和开水比例恰当地煮在一起,加入盐和小茴香粉,就好了。几乎在家乡所有的早点摊上,都能看到杏茶的影子。小摊前,支起一个小火炉,一大锅杏茶,呼呼地冒着热气。可这热气,却是清热败火的热气。杏茶清火,这才是人们在夏天喝它的真正理由。

    忆及夏天,我一直对家乡的清炒辣椒念念不忘。

    秋天的北方,大地沉浸在一派收获的喜庆里。闲下来的人们,也有工夫缓慢地分享这份喜悦了。所以,秋天的美食都是一些慢活儿,需要费些时间,慢慢地在厨房做。记忆里,吃得最多的是核桃丸子。这当然和核桃的成熟期有关。在天水老城西关的一户人家,我见过一位秉承了这座老城美食手艺的老人做核桃丸子的情景,烦琐,费时。但最后品尝到她把一颗颗从小陇山采来的鲜核桃做成形似核桃的丸子时,那酥烂醇厚的口感,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核桃丸子的主料,当然是核桃,但也要以猪瘦肉、鸡蛋为辅。它的大致做法是先将猪肉剁成细泥,加入少许蛋清、盐及花椒粉,再将剁碎的鲜核桃仁拌成馅,用肉泥做成圆形皮,包上馅做成核桃状的圆球,入锅,炸熟,至颜色转金黄时捞出,复又放入有鸡汤、木耳、玉兰片、菠菜的锅里,用湿淀粉勾流水芡,浇淋丸子上,即成。

    如果不嫌麻烦的话,还可以做松子鸡。

    几乎是与核桃同时熟了的松子,可单独炒了吃,亦可入菜。如果和鸡脯肉、少量的猪肉凑到一起,还能做成一款风味别致的松子鸡。不知道在以鸡命名的菜肴里加入猪肉算不算西北特色,但有一点是确切的,那就是上好的松子鸡食之清远,视之色白,汤清味深。这些年,我下乡时,经常能吃到庄户人家的松子鸡,可能因了松子是新鲜的,鸡也是地道的土鸡,所以,每一次与松子鸡的不期而遇,都会成为我难忘的美食记忆。偶尔,还会就着松子鸡,喝几杯他们自酿的玉米酒,一口肉,一杯酒,生活的富足无非如此,哪管什么功名利禄。若是晚上再有兴趣赏赏月,那就更美了。

    一个久居高原的人,冬天里没有羊肉几乎是不行的。

    依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不腻,性温不燥,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之功效。其实,北方人之所以喜食羊肉,在滋补身体之余,尚有抵御风寒的深长意味。所以,寒风猎猎的冬天,免不了从水盆羊肉开始。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拐进一条老巷,在一长条桌前坐定,店主就会用一海碗盛羊肉汤,再加羊油,然后再把羊肉剁碎装碗,撒一撮葱花、香菜,外加一个刚出炉的热饼子,即可边吃边喝了。

    如果说这是一个人的早点的话,那晚上,可吃手抓羊肉,亦可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一顿暖锅。一家人,围着一口铜锅,汤里炖着羊肉,再加一点儿豆腐,或者别的菜,热气腾腾地吃。

    一个冬天,就这样热火朝天地过去了。

    一年,也就这样凡俗地过去了。

    但回头一想,竟然发现自己的这趟美食回忆之旅应验了两千年前孔子说过的那句“不时不食”。说白了,这其实是一个关乎时令菜的话题。在中医经典医著《黄帝内经》里,也曾有过“食岁谷”的告诫,建议人们多吃时令菜,可惜的是,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里,反季节蔬菜大行其道,并且常常和我们在豪华的包厢里不期而遇。这样的情形,真是应验了老子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古话。

    也许,古人就是比我们聪明不少。

    年夜饭

    厨房里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弥久不散。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白附子以及其他作料的香味,让大年三十的这个黄昏,更加意味悠长了。我一次次地钻进厨房,背着祖母揭开锅盖,看看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骨头。严厉的祖父,还是拉上我去接先人。这是年夜饭前的重大仪式,也是一户西北人家过年的大事——只有把列祖列宗从遥远的地方接回来,年夜饭才能开始,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了。

    回来的时候,祖母早早就在土炕上摆好了小炕桌,梨木的。

    但先不吃肉,像是故意卖关子似的,一人一碗浆水面。这是穷人的饭,天天吃,今晚还吃,用祖母的话说:“是给好好吃肉垫个底!”后来我才知道了祖母的良苦用心:先清淡,后油腻;再说免得馋了好久的小孩子们大快朵颐时坏了肚子。简单、平凡、普通的浆水面,如同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旋即,院子里开始放起了炮,啪啦一响,祖母才笑盈盈地从厨房里把一大盆堆得高高的肉端出来,年夜饭才算开始了。一盆热气腾腾的肉,一罐加了盐的蒜泥!年年如此,年年如此简单,这就是我的除夕夜、我的年夜饭。没有饺子,没有祝福的言辞,也不看中央电视台晚上八点准时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我小时候家里因为穷,还没有电视。后来有了电视,也很少看。祖父发现谁在看,就用鄙视的眼光瞅一眼,说:“那有什么好看的,没有肉好!”——只有肉,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围着一盆肉盘腿而坐不禁发出的津津有味声。

    吃毕肉,稍稍收拾,端上几盘凉菜,开始喝酒啦。每年,梨木炕桌上总会出现凉拌胡萝卜丝、油炸花生米这些下酒菜,还有一点儿水果和盐水炒的瓜子。祖父善饮,一个人能喝大半瓶。他常常不管别人自顾自地喝。喝一会儿,祖母就去抢酒盅:“老不死的,把你喝下场了,咋办?”下场了,是方言,意即死了。但他还是接着喝。祖母一辈子似乎管不住他的喝酒抽烟。祖父的脸上微红,这是他喝多的标志。这时候,他常常会一个人先去睡了。

    带上门时,他还要说一句:“今晚大家喝好啊!”

    他分明是高兴的。作为一个家族的最高法官,他看着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聚一堂,热闹,亲切,和睦,还请来了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无处不在的祖宗,他当然心里爽快。祖父提前离了席,但每年总有两样活动要进行,像是年夜饭的尾声似的:其一是嗍猪尾巴,其二是夹门扇。

    嗍猪尾巴,其实在大家围锅吃肉时就开始了。如果家里的小孩子常流口水,那就在除夕夜里,特意煮一条猪尾巴,让他一遍接一遍地嗍。据说,此法可治孩子流口水。至今,我也不知道这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但在家乡,多少年来一直风靡不息,而且,据说效果还奇佳。我小时候,有好几年就嗍过猪尾巴,那味道现在忘了,但想起人家吃肉我连汤都喝不成只握着一个猪尾巴嗍来嗍去,实在是好笑又好气。现在,我怀疑那时候的常流口水,是不是跟饮食的贫乏有关呢?

    夹门扇,就是哪个孩子个子长得不高,或者长得不快,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吃完肉,就把他夹在将闭未闭的主房门扇里,一人在里,一人在外;一个执头,一人提脚,像拉皮筋似的往两头拉,而且边拉边喊,一个说:“长着吗?”“长着哩!”另一个答到。

    一问一答声里,屋内笑语飘飘,欢乐融融。如此者反复三五次,就停下来。被夹了门扇的孩子,开始给长辈们一一磕头,讨要红包了。

    也许,这两样风俗,如今在家乡已经只剩雪泥鸿爪了。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消亡的时代。

    大红大绿地吃

    南方人善茶,把喝茶美其名曰吃茶,一个“吃”字,闲情和逸趣就出来了;北方人善酒,一杯端起,“咕咕咕”一喝,再来一杯,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以直截了当地叫喝酒——酒与喝连在一起,豪气、雄壮和野性之味就有了。但老家的吃节酒,把酒和吃连在一起,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般人会按字面理解成关于酒的一种温文尔雅的喝法,实则不然。

    吃节酒,是土塬流行多年的一种乡随——乡随者,风俗也。即过大年时,在始于正月初二末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里,把村里上一年度(当然以阴历计算)娶进来的媳妇请到自己家里,主人以上好的饭菜招待她们一天,以示祝福。

    百余来户人家的村子,一年娶进来的媳妇最多就是十来个,要是家家请,是请不过来的,因为正月十五一过,就不再请吃节酒了。因为时间的限制,请新媳妇们吃节酒就得动身早。一般是前一天先去家里轮流去请,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抢”。之所以动用这个词,是因为去迟了,往往会被另一户人家请走。小时候,我曾和母亲一起去“抢”过。母亲怕黑,不敢走夜路,我给她做伴。正月里的清晨五六点钟,天不是麻麻亮,而是黑漆漆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我和母亲捏着个手电筒,早早去敲新媳妇家的门,把她们往我家里请。临到请最后一个时,天已大亮,也恰巧碰上了“对手”——和我家同一天请吃节酒的人家。最后,我和母亲硬是把她给拉到了我家的土炕上。

    请来的媳妇要坐在炕上,等着主人做好饭菜。她们是不下厨也不动手的,这是规矩;一天三顿,一顿都不能少,一顿也不能多,这也是规矩。仔细想想,这样的待遇真是不低呀,多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生活。但过了十五,她们却要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儿,出力卖劲。谁让她们嫁到这里呢?所以,请吃节酒,像是她们婚礼的一种延续,传递着一份荣耀。当然,要是谁家的媳妇没被请去吃节酒的话,则是一件丢人的事——丢的人不是新媳妇的人,而是婆婆和公公的人,因为借此能看出他们一家人平素在村子里的为人,是多么不好。——顺便提一句,吃节酒带来的间接作用,是让新媳妇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像是交朋友。命运把她们嫁给了同一个村子,往后的岁月得吃同一眼泉水,得走同一条弯曲的山路,得种同样的坡地,她们只能是好朋友啦!当她们像好朋友一样有说有笑地吃毕一日三餐,稍坐片刻,就回家;也有家里人来接的,来时不能两手空空,会带点儿小礼品,如腊月里炸的油果果,算是回谢。

    一帮子新媳妇吃饭,看似与酒无关,其实有关。那天,主人家的炕桌上必定是有酒的,主人敬时,新媳妇都得喝,不喝不行,这是规矩,她们来时,婆婆会早早地嘱托她们的。因为不喝,就会坏了主人的心意的。有一次,一户人家请吃节酒,其中有个媳妇,被一杯酒给喝醉了。喝醉了不好,这又是规矩。但在我看来,醉了无妨,谁说女人不能醉酒?

    我小的时候,民风比现在淳朴敦厚。几乎家家请新媳妇们吃节酒,因此就难免“抢”。这些年,市场经济的大风也吹到了老家,慢慢地,不再是家家都请了。一般是亲房先请,他们也是必请的,要不落下个亲房不和的话柄来;其次,就是近一两年里打算娶媳妇的人家,算是给自己铺铺路,等自家的新媳妇娶进门也就有人请了。这像散文里的伏笔,也像一笔提前预付的小额款项,等以后支取罢了。

    唉,老家的人也像城里人,变得实际起来了。

    想想,十几位穿着大红棉袄或者大绿棉袄的新媳妇,坐在早就煨热的一眼土炕上,笑意盈盈,端庄淑雅,多美的意境啊。和春节里扭秧歌、耍狮子这些动感十足的民俗风情相比,吃节酒宛如时间在春节这张宣纸上随意泼出的一张春歌图,娴静中弥散出的喜庆和祝福,让整个莽莽土塬温柔了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