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幽默笑话-奇思妙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半副对联慑群魔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只好屈膝求和。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西方国家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一下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5个头,如对不上,你们就给我们磕5个头。”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已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还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狂笑。在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位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中国主权的罪行。其他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那位挑衅的代表先生听了,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5个头,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孙中山会见张之洞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他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就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当差的回答说:“一个书生。”

    张之洞一听不大高兴,便提笔在便条上写下: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尚敢称兄弟?守门官把条子转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立即在便条上写下: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官把条子又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梁启超对张之洞

    有一次,梁启超去武汉讲学,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显示自己并考验一下梁启超的才华,以当地之古名“江夏”为题出了个对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此联发语不凡,若回答不当,不是失于傲慢,便是失于卑微。梁启超毕竟是一代文雄,他略一思索,便脱口而道: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先,不敢在后。”

    小蔡锷对对获四宝

    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震中外的蔡锷将军是湖南邵阳人。他在三四岁时,便能识文断字,并学会了对对子。他父亲特别疼爱他,常常把他顶在肩上,到朋友家去玩。

    有一天,父亲带他走进“顺泰来”笔墨店,一进店门,小蔡锷便嚷着要买笔墨纸砚。店老板对小蔡锷的聪明好学早有所闻,因此有意逗他说:“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如果对得好,我就送你一套文房四宝,好不好?”

    小蔡锷稚气可掬地拍手称好。

    老板见他跨骑在父亲肩上,因此顺口出了上联:“子骑父作马”小蔡锷歪着头稍加思索,便一字一顿地回答道:“那是‘父—愿—子—成—龙’啊!”老板连声叫好,果真选了一支上等狼毫中楷笔、一坨乌金墨、一方铜砚、一刀描红纸送给了小蔡锷。

    小蔡锷讨风筝

    名震中外的“讨袁将军”蔡锷,在很小的时候就口才敏捷,也很善于随机应变。

    有一天,他和几个同学在城墙上放风筝,没想到风筝线断了,落进了太守府里。等蔡锷等人攀墙进了花园,风筝已被人拾去了。孩子们见此,都缩在了一边,唯独蔡锷毫不畏惧地上前讨要。太守心中不悦,斥责孩子们贪玩,不好好读书。蔡锷说:“孔圣人还教门徒驾车骑射,童生读书之余,放放风筝又有何妨?”太守见蔡锷语言流利,暗暗吃惊,便说:“口称童生,可能应对?”蔡锷满不在乎地说:“请出上联。”太守想了想,故意出了个训斥蔡锷的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你顽。”蔡锷略一思索,应对道: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贪。”

    太守勃然大怒:“我怎么贪了?”蔡锷说:“连一个风筝都看在眼里,见了银钱怎能不贪?”太守没好气地说:“要是我还给你呢?”蔡锷说:“我就把贪字改作‘廉’。”太守见他好文思,好口才,一联二对,世间少有,便连忙令人把风筝还给了蔡锷。

    所闻所见

    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嵇康耿直刚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于山林之中。

    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打铁,钟会来拜会他。这钟会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出身于世家大族,趾高气扬,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嵇康跟前,摆出贵人的架子,等着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铁不歇,旁若无人。僵持了一会儿,钟会觉得没趣,生气地拨转马头要走。

    嵇康觉得好笑,就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意思是听见什么了,到这里来?看见什么了,离这里而去?)钟会见机对了两句,既使自己解脱了尴尬又回敬了嵇康: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意思是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看见我所看见的就去了。)

    李白对句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由于嫉恨李白之才,总想伺机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3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3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3步,但刚跨出第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弄得十分尴尬。

    卖药姑娘巧对王维

    相传,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居山隐读时,一日偶患小病,到一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素雅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机,试试这位女子的才气。王维开口问:“我要买宴罢酒酣客何为?”少女微微一笑,答道:“宴罢酒酣客‘当归’,请问当归要几钱?”“且慢,我二买黑夜不迷途。”“‘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三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天方到。”王维暗暗佩服这女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继续问:“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是‘远志’。”“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是‘陈皮’。”“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七买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归。”王维听罢连声喝彩称妙。

    妙联赠庸医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这样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身体多病,来往的朋友也少了。

    清代有一个庸医,由于医术低劣,很少有病人登门求诊。为了装点门面,他去求纪晓岚为他写一副门联,并暗示最好写一些颂扬的话,以便吸引病家前来就诊。

    纪晓岚很讨厌这个医生。但终因被纠缠不过,便改动孟浩然的诗句,写了这样一副妙联:

    不才明主弃多故病人疏

    虽然只把孟诗颠倒二字,却妙趣横生。

    苏东坡妙对辽使

    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时,经过3年努力,使得杭州一带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朝廷见他在杭州治政有功,于是又把他召回京都,任命为翰林承旨。苏东坡接旨后,立即启程赴京上任。

    到了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东坡即刻上殿朝拜皇上。正巧,当时辽国派来了一位使臣,称辽国有一上联,辽王请宋朝对下联。如对得上,便为上邦,否则便为下邦。其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天子传旨诸官,有能对者即加官晋爵。满朝文武百官都在细心思索:“这一上联中含有三星球,一个‘三’字全占去了,那还用什么数字去对它呢!”所以,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天子见此又急又恼,正在无可奈何之时。苏轼来了,施大礼道:“臣有一对献上。”随即高声朗诵道:

    四诗风雅颂。天子听了,喜出望外,忙命侍臣写下,送给辽使,说:“此对如何,宋朝可为上邦么?”辽使见了哑口无言,扫兴而去。事后,朝廷果然为苏东坡加官,提升为礼部尚书。

    苏轼面前王琪愧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颇为自负。一日,他到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即触景生情,写出一副对联: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王琪感到很得意,便拿给朋友们看。并把它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10金相奉。”3天过去了,没人挑出什么毛病;又过了3天,还是没有动静;王琪更是神气十足。谁知到了第八天晚上,苏东坡前来串门。他看完对联后沉吟不语。王琪故作谦逊地说:“久仰尊师大名,如雷贯耳,晚生诚望指教一二。”苏东坡开门见山:“好是好,只是十干一叶啊。”(这话指干万条,叶千片,有失比例。)王琪一听,不觉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扔到了废纸篓里。

    苏东坡一日三对

    苏东坡一连3次接到诗友刘贡父让他赴宴的邀请,再忙也得去一下了。可是,宴席未散,东坡因有急事便要先走一步。主人刘贡父立即劝阻:幸早哩,且从容;苏东坡立即想到这句话中包含有3种水果和一种中药名:杏(幸)、枣(早)、李(哩)和中药苁蓉(从容);他稍一沉思,便对出一联:这答联中同样含有3种水果和一种中药名:柰(苹果的一种)、甘蔗(这)、柿子(事)和中药“当归”。

    刘贡父见他确实有事,且联语对得又巧,就不再强留了。

    苏轼回到家里,看见弟弟苏辙低头不语,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便直问其因。苏辙说:“一是佛印今天要来访兄,二是我今天在街上,听见算卦人说:‘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我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句,正在愁思呢!”

    苏轼一听,放了心,并笑着说:“这也真巧,我回家时,在街上看见一个卖艺人,他一边飞舞花棒,一边高声嚷道:‘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苏辙一听,高兴极了,说道:“这不是天赐巧对吗!”兄弟二人正在抵掌大笑时,门外有人说道:“苏兄快来开门,小弟前来贺喜!”苏氏兄弟一听,知道是故友佛印来了。苏轼对佛印说:“我有甚喜呀,劳兄来贺?”佛印说:“您兄弟二人笑声四溢,又是因为什么呢?”苏辙说:“兄长为我对出了一副巧联,故此高兴!”佛印说:“我这次来访,正是为了这事,带一上联来请教二位了。”苏轼从容地说:“老兄请讲!”佛印念出了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听后,随口对道:何叶能如荷叶圆?接着,苏辙也对了一句: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听了,欣喜异常地称赞道:“真不愧为苏氏兄弟呀!”

    双月半风

    苏东坡邀友人黄庭坚来家做客,苏小妹见兄出门相迎,遂出句戏谑道:

    大兄门外邀双月东坡闻言回首,恰见小妹坐在窗前捉虱子,笑着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双月”是个“朋”字,半风是“虱”字。此联诙谐有趣,被后人传为笑谈。

    苏东坡巧改小妹联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貌双全,登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都没有小妹中意的。父亲苏询问她:“你究竟要选什么样的人呢?”小妹提出一不为钱,二不图势,要以文章选婿。消息传出后,不少才子递上自己的文章,以期“投标”中选。

    一天,有一朝官的儿子递上一篇文章,苏小妹看后,不客气地批上两句话:

    笔底才华少;腹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了,认为小妹太刻薄,怕因此招惹是非。于是,就在这两句批联中各加了一个字,便成了语意相反的话:

    笔底才华少有;腹中韬略无穷。

    朝官之子看后,手舞足蹈,次日便来相亲。一经苏小妹面试,搞得他张口结舌,汗流浃背,不得不告辞而去。临走前,苏小妹说:“大公子,请你回家学好了《三字经》再来娶亲吧!”说罢,大笑不止。

    秦少游即景以东坡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是苏轼的好友。一次,他与苏东坡乘船漫游。东坡忽见岸上有一醉汉,东倒西歪地骑着小毛驴,不禁出联相戏:醉汉骑驴,步步点头算酒账;少游一时无以为对,忽见船尾艄公,一仰一俯地摇着橹,即刻对出了下联: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苏轼和艄公听了,大笑不已。

    下棋即景吟妙联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正在松树下下围棋,忽见几颗松子掉落在棋盘上。苏东坡触景生情,信口念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说也凑巧,此刻对面湖边恰有一渔夫在柳树下悠闲垂钓。黄庭坚举目望了一望,应声对出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苏东坡一听,拍案叫好,但一不小心把棋子拍乱了,黄庭坚笑着说:“这一盘我可赢了!”苏东坡把胡须一捋说:“苏黄下棋,松柳双胜。”说罢,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死蛇·蛤蟆

    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北宋著名词人和书法家。有一次,两人正在讨论书法优劣问题。苏东坡忍不住说:“你最近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是笔势有时显得太瘦,好像树梢挂死蛇。”

    黄庭坚说:“你的字在下当然不便随便评议,但是有时也觉得比较扁浅,很像石压癫蛤蟆。”

    说出了肺腑之言,两人都不觉哈哈大笑。

    哑联趣味

    苏东坡被谪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东坡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他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哈哈大笑。

    原来,这是一副绝妙的哑联。苏东坡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东坡应对

    相传苏东坡有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

    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料迎面走来一位挑泥农妇。

    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东坡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妇人理应让道于我。”农妇一笑,说:“既自称读书人,当会对对。”东坡说道:“胸藏斗牛,对对何难?”农妇遂脱口而出:

    “一担重泥挡子路。”东坡大惊,知“重泥”谐音指“仲尼”(孔子字),“子路”表面指东坡走的田埂小路,实指孔门弟子子路。思忖良久,无言以对。两队田埂上送泥返回的农夫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东坡总算机智过人,见此情景,顿有所悟,赶紧对道:

    “两行夫子笑颜回。”夫子谐“夫子”,颜回亦孔门弟子。众人一听,齐声叫好,东坡这才解了围。

    王安石难倒苏学士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3难苏东坡学士,其中第3难是出句求对,共有3句。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因为某年恰好是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为一代才子,但这一上联出得实在奇特,确实不好对出。不过,后人已代苏轼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戌、亥)相配记年,60年为一周(即一个“花甲”)。所以,从第一个甲子年到第二个甲子年正好是61年。此联是庆贺61岁老人生日的祝寿联,对得确实工整。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对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原来,从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7里之遥,中间有一地名叫做“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考他,苏学士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还是后人假托乩语,把它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城,临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时苏东坡恰好游览过,王安石就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据说,此联至今仍无下联,诸君不妨一试。

    词牌妙对

    有一天,黄庭坚来到苏东坡家做客,因二人谈得非常投机,苏东坡即挽留他明天再走,黄庭坚也不推辞。

    晚饭后,苏、黄二人到河边散步时,但见暮霭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晚,悠扬悦耳。于是,黄即景口出一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苏轼一听,知道这上联是以词牌入对,他稍加思索,便以春节时的情景对道: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黄听后,连声称妙,妙就妙在以《普天乐》巧对《满江红》一语双关,流畅自然。苏轼笑着说:“实不瞒黄兄,词牌对是跟小妹学来的!”黄听了半信半疑。苏说:“回去一试便知!”

    苏、黄回来之后,见小妹正在操琴,苏轼便口出一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一听,联中用了三个词牌名,不禁一愣。正在这时,苏轼的侍女朝云上前为苏、黄送茶,小妹灵机一动,便脱口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一听,连声夸道:“妙对,妙对!”黄庭坚心悦诚服地说:“小妹之才我算口服心服了!”

    苏小妹回联羞和尚

    中国古代男女之间,讲究颇多,女孩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即使在家中,见了外人也要回避。

    有一天,苏小妹正与哥哥苏东坡在家里吟诗作对,突然,苏轼的好友佛印和尚闯了进来。小妹吓了一跳,只好急忙躲入旁边的碧纱帐中。没想到这位佛印和尚雅兴正高,看见苏小妹怏怏不乐地坐在帐中,他不但不走,反而顺口念了一句联语: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意思是说苏小妹坐在帐中,被碧纱隔着,朦朦胧胧,看不清楚,就像一层碧烟笼罩着一朵芍药鲜花。小妹正在恼和尚,不料这和尚得寸进尺,居然还拿自己开心,苏小妹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就着和尚的话回敬了下联,她在帐内答对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这一句实在是够挖苦的了,她把和尚的光头比作葫芦瓜,既形象,又生动,苏东坡连忙拍手称好。佛印和尚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秃头也嘿嘿地笑了起来。

    僧与奴

    宋代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常和苏东坡的好友、僧人佛印互开玩笑。有一次,苏小妹对佛印说: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答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小妹妙惊苏、黄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正在一起谈诗作对,这时苏小妹写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联语,请苏、黄二人各加两个字,再组成一副新联语。东坡加了“摇、映”二字,便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庭坚加“舞、隐”二字,便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对此均不满意,最后自己写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拍案叫绝。

    对联姻缘

    苏小妹是以文择夫,选中秦少游的。少游听说小妹容貌不扬,也不知她的才学到底如何,所以很想见上一面,和她攀谈几句。当他打听到小妹去岳庙烧香的日期后,便装扮成道人前去化缘。等小妹出轿上殿时,少游乘机饱看了小妹的容貌;为了试探她的才情,少游又故意绕道相遇,并假言出对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小妹启对作答: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少游紧接着又出一对: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小妹边走边答: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少游紧走几步,追至轿前又道: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小妹随口对答: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金穴,比喻极为富贵的人家,此指苏家,联语意思是:尽管你对我一片痴情,但是总不能在这里答应你呀,还是到我家来再说吧!

    秦少游听后万分高兴,便择了吉日良辰,前往苏家求亲。后来,二人终于结为美满夫妻。

    苏小妹难新郎

    苏小妹以文择夫,选中了著名词人秦观秦少游。新婚之夜宾客散尽,新郎秦观将入洞房,苏小妹却阻止他说:“过得三关方可入房。”前两关被秦观胜取,不料行至洞房门口,苏小妹便又将门关上道:

    “双手推出窗前月。”此言比喻恰当,语意双关,新郎无以为对,蹙眉集思,就在檐下徘徊。小妹之兄苏东坡,悉知其妹必出题戏难秦观,便于暗中窥探底细,见秦观踱步庭前难觅对句,遂即将一块石子投入水池中,一声波裂影碎,秦观恍然大悟,上前推门道:

    “一石击破水底天。”苏小妹喜开房门,伉俪共欢。

    苏小妹联谜试少游

    有一次,苏东坡全家正在剖食咸蛋。苏小妹拿起切开的咸蛋看了看,只见它外形像只船,里面的蛋黄蛋白恰如黄金白玉,不禁顺口吟出了一联:

    咸蛋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她要哥哥来对下联。苏东坡想了半天也对不出。后来,有一天,他剥石榴吃,见景生情,对出了下联:石榴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过了几天,秦少游来了,苏小妹故意将对联前两字隐去,成了一则联谜,请少游猜谜: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秦少游好动了一番脑筋,终于猜出是“咸蛋”和“石榴”。

    黄庭坚下苏杭中途而返

    北宋诗人黄庭坚,自幼聪明,颇负盛名,同时也有几分傲气。有一次,他离开老家江西修水,到江州府(今九江市)游玩。

    江州府的一班文人听说修水小才子黄庭坚光临,纷纷前来陪他游览名胜。一天,他们来到烟水亭,见亭上有游客在吸水烟,一位书生想试试黄庭坚的才华,便出了一联,请他作对: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黄庭坚想起刚才游览过的汉代灌婴挖掘的“浪井”,遂灵机一动,随口对出下联: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齐声赞道:“对得好!‘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

    黄庭坚听到赞扬声,心里未免得意起来。走到思贤桥,他也出了一联求对: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众人没想到黄庭坚会来这么一手,一时竟无以答对,黄庭坚话中带刺地说:“诸位不必为难,我已有了下联。”于是,笑着念道: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大家既佩服他的才思敏捷,又对他的盛气凌人有几分不满,于是就想出个难题来煞煞他的威风。当他们来到三国时小乔的梳妆楼时,有人对黄庭坚说:“数年前,本地有位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曾以此楼为题出了一联,让丈夫对出下联,方准进罗绡帐。这位新郎一直未能答出,后来竟郁郁而死。此联至今在悬,老兄不妨也来试试。”说完,内中一人高声念了起来: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黄庭坚听出了弦外之音,这不是把我比作是痴女献媚吗?我非回敬他们一下不可。他略略抬起了头,望了望对面的延支山,吟道:

    延支山上,落花萧萧,落木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一听,黄庭坚是以春风自吟,把他们说成落叶残花,挖苦了人还不露痕迹,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学。自此,黄庭坚更加飘飘然了。他想,偌大的江州府也不过如此。应该再下苏杭,到那里去大显身手,也算不枉此行。于是,他告别众人,乘舟顺流东下。

    船家少年听说乘客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黄庭坚,便请他出联作对。可是黄庭坚哪里把他看在眼里,因此不予理睬。船家少年自语道:“想不到一个名盖江州的才子,竟怕起无名船家来了。”

    黄庭坚听后,便唤船家先说上联。船家朗声念道: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洞,离开九江已有十里;黄庭坚乍听,满不在乎地说:“对这种俚俗之联,又有何难?”可是当他仔细琢磨一番后,心里却暗暗叫苦。原来这个上联已把一至十的数词用完,这可怎么对呢?他再也坐不住了,心想,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于是,请求下船,放弃了去苏杭的打算。

    吕蒙正愤世嫉俗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即丧父失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他对这种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仍然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对联刚一贴出,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待到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赞。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吕蒙正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人穷志不穷。白天,他上山打柴去卖。夜晚,他在灯下苦苦攻读。披历十载,毫不间断,果然学业告成。进京应试,高中状元。

    吕蒙正当了大官之后,那些有钱的亲戚邻居,纷纷携带财礼,前来贺喜巴结。吕蒙正百感交集,便说道:“众乡亲请先在堂屋就席,然后往我书斋一观。”酒足饭饱之后,他们陆续来到吕蒙正的书房。吕蒙正对他们说:“晚生草就一联,现呈请诸位一阅。”只见纸上写着: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登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来客们看罢,羞得无地自容,一个个灰溜溜地走开了。

    游泰山岳飞题联

    一年春天,著名民族英雄岳飞与结拜兄弟王贵、张显、汤怀、牛皋4人同登五岳之首泰山,饱赏东岳风光。在游玉皇顶时,汤怀对王贵道:“兄弟,泰山奇观,千古叹绝,何不吟联助兴?”王贵道:“我的哥,你怎么忘了是谁教我们读书认字呀!”一句话提醒了大家,众人一齐请岳飞题联纪念。岳飞也不推辞,借来笔墨后,寻思道:“远处,大河滚滚,近处,群峰拱岱;眼前,帝王将相留名;身后,骚人墨客题咏……”于是,挥毫落墨:

    流水崇山怀作者;

    写完上联,岳飞打趣道:“下联该由二弟牛皋来写了。”牛皋一听,急红了脸,摆着大手道:“俺可不晓得这七寸笔杆怎么拿法,咱们快下山吧!”众人一听,哈哈大笑。王贵止住笑声,说道:“还是由岳大哥自己对吧!”这时,春风习习,送来阵阵清香。岳飞笑道:“好!”挥笔立就下联:春兰幽竹契风人。

    联语简明形象,极切泰山,众弟兄赞叹不绝,言笑而归。

    杨亿巧对翰林院

    宋代翰林学士院壁间,题有一句上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李阳,指老子,即春秋时期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聃。相传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记载,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学士院壁间的题句,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引发而成的。这一联题在墙上已许多年,始终没有人能对出下联。宋淳化年间(990—994),诗人杨亿在任翰林学士时对出了下联。下联曰:

    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得其所。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死于公元49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名将,曾任伏波将军,后在作战时病死军中。据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豪迈地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杨亿的下联就是根据这一史实写的。

    这副对联上下句用典自然,对仗精巧,尤其妙在“生”是“姓”的偏旁,“死”是尸的偏旁。

    李妃对句

    相传金代章宗皇帝,一日与李妃席地欢宴。酒间,章宗出句命对。他吟道:

    “二人土上坐。”李妃即刻应对道:“一月日边明。”

    章宗大为赞赏。此句对答吻合,且身份恰当,堪称妙对。

    明太祖题联赠苗家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写,而且还鼓励别人写。在明朝初年的一个除夕,他传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户张贴春联一副。圣旨传出之后,他又在京都金陵(今南京市)便服察访。当他看到城里到处张贴着“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的春联时,得意至极。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家门上未贴春联,明太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进去一问,才知道这家户主姓苗,以阉猪为业,因为自己不会写,请人又未请到,正在发愁呢!朱元璋笑着说:“我给你写一幅吧!”于是,他根据户主的职业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他写完就走了。当他再次沿街复查时,发现苗家仍未张贴春联。他对此很是不满,便进去责问。苗屠户回答说:“您走后俺才知道,这是皇上的亲笔御书,所以把您写的春联挂在正屋,焚香祝圣啊!”朱元璋听罢大喜,遂命从者赐给苗家白银30两。

    朱元璋续诗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多次微服私访。有一次,他私访回来,到金陵郊外的一个渡口等船渡江,正遇上一群到金陵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也在候船。这里的风景十分壮丽,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苍茫的钟山似龙蟠虎踞,偌大的采石矶屹立于岸边。一个年轻的举人凝视着眼前的景色,脱口吟道:“采石矶兮一秤砣,”举人们听了都赞不绝口。朱元璋听后却冷笑一声道:“这个句子的气魄是很大的,但恐后文难续吧!”大家听了以后一想,不错。偌大一座采石矶才仅仅是一个秤砣,那么秤杆、秤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么大的秤,又去称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见状大笑道:“待我试续一下,好吗?”说完,高声朗诵起来: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果然厉害,竟把江山称为己物,举人们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题联龙兴寺

    朱元璋17岁那年,他的家乡——安徽凤阳一带瘟疫流行,不到半个月,他一家便死了3口人——双亲和哥哥。他在“天葬”父母和兄长之后,家道败落,无处栖身,不得不“空门礼佛,出入僧房”。他出家之后所入的这座“僧房”,就是凤阳县的皇寺。皇寺,亦名皇觉寺,始建于宋朝。

    朱元璋在寺中生活了4年,先当了一段时间的“行童”,然后“化缘”于合肥、六安、信阳、亳县、淮阳等地。

    后来,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离开皇寺32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又来到了故地。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尤其眼前一片瓦砾荆棘,更勾起了往日心头的凄楚。于是,他下令重建皇寺。又因原寺离他父母坟地太近,有碍祭祀,便降旨择地凤阳县凤凰山日精峰(又名盛家山)下重建。寺成之后,更名龙兴寺,又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心情,让人在寺门两旁题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历经数代,由于年久失修,龙兴寺已寺毁僧奔,但这副对联却流传至今。

    明太祖出对考儿孙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但他只坐了4年江山,便被他的4叔朱棣带兵夺取了皇位。传说朱允炆和朱棣在年幼的时候,“少年叔侄如兄弟”,两人感情挺好,常在一起读书,一起游玩。有一天,朱元璋带着他们叔侄俩在禁园中观猎,突然有一匹烈马从眼前疾驰而过,朱元璋为了考考他们的才学,便就眼前的景象出题让他们来对对。朱元璋出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允炆素来聪敏,因而抢先顺口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

    单就字面来看,对句对得非常工整:“风”、“雨”同属天文类,“吹”、“打”都是动词,“马”、“羊”同属走兽类,“尾”、“毛”同属形体类,“千”、“一”同属数目类,“条”、“片”都是量词,“线”、“毡”同属衣帛类,出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确实挑不出毛病。但是太祖却老大不高兴,雨水打湿的羊毛,像一片又脏又旧的毡子,这实在太煞风景了。于是又问朱棣对出了没有。朱棣自然知道父皇不高兴的原因,因此略思了片刻,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一听,顿时龙颜大悦,连声叫好。朱棣的对句不但字面、平仄工整,而且用“万点金”来比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龙鳞,何等气派,何等堂皇。难怪后人附会说,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从他充满“晦气”的对句中就表现出了不祥的征兆。

    刘基巧对明太祖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攻打姑苏城时,曾就“吞吴”二字出句命对。他说。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基自然不敢违命,即以“人王”二字开口应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监生妙对明太祖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吃午饭时来到一家酒店,与一位监生对坐。朱元璋问监生祖籍何地?监生回答“四川重庆”。朱元璋便出了一个合字对: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这位监生已暗中认出这一前额与下巴都很突出的客人正是当今皇上,于是,他恭敬地回答: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罢大喜,钦赐他为大学士,后来他官至编修郎。

    中山王悬金求对

    南京市的瞻园,风景秀丽,别具一格。南、北、西三面假山,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耸立。东边回廊水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为花台、绿地。这里是中山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朝初期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

    相传,有一天,徐达在府邸门口贴了一条长联,联旁悬挂着百两黄金,并附有一张告示:“有能对者,悬金酬之。”一段时间,府邸门前熙熙攘攘,不少人前来围观,只见此联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徐达这位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在联中抒发了自己打江山、创业绩的豪迈情怀,但写完上联之后,却对不出下联来了,于是,只好悬金求对。过了几个月,很多人仍不敢贸然前来应对;也有的虽然对上了,但内容平庸,徐达感到不满意。

    一天,有位不出名的读书人来到府邸前,挥笔写出了下联: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一下联,不仅描绘了瞻园的春色佳丽,绿树红花,而且还用“舜日尧天”歌颂了明王朝开国的天子将相。徐达看罢大喜,传令赏金,并把这副对联镌刻在府邸的楹柱上。

    代宗帝设宴召“神童”

    李东阳是明代大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善于应对,据说在他六岁的时候,代宗皇帝便得知他的文名,因此专旨召他进宫。

    李东阳小小年纪,到了宫门前,由于个子太小,门槛太高,跨不过去,只好由内侍抱他进去。代宗见他稚气可佳的样子,便笑着逗他道:“书生脚短。”

    没想到小东阳见了皇帝不但毫无惧意,而且望着皇帝笑了一笑,调皮地顺口答道:“天子门高。”皇帝一听非常高兴,随便一句话,居然让小东阳当作对子来对了,而且对句不但说出了眼前实情,还语意双关,颂扬了自己严于取用人才、决不容滥竽充数之人蒙混做官的政绩。因此下令大摆御宴,并把另一位叫程敏政的小“神童”也召进宫来一起就餐。在宴席上,代宗又以桌上的螃蟹为题命两位“神童”应对。出句是:螃蟹一身鳞甲。

    这个对子确实不好对,因为对句不但必须说的是另一种动物的特征,而且还必须包含一种比喻意义。但这并没有难倒两位小“神童”。李东阳的对句是:“蜘蛛满腹经纶。”程敏政的对句为“凤凰遍体文章。”代宗听了大喜,称赞道:“一个‘满腹经纶’,一个‘遍体文章’,将来必定是一个宰相、一个翰林。”后来果如其言,李东阳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程敏政官至礼部右侍郎。

    宰相、状元巧答互对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府,特地看望了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翁正春知道他今夜欲在此留宿,便道: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沉思片刻,对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早饭后,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池塘时,叶向高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想恐怕未必,您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经意被将了一军,他便寻视池塘,忽然眉头一皱,当即对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对罢,二人会心地笑了。

    张居正少年受玉带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宰相,又是大经学家。传说他自幼聪明过人,年方15岁,便去考举人。当时的主考官是湖北巡抚,见他小小年纪,居然就来考举人,因此特出一句对联叫他对,出联是: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不慌不忙,略加思索,便随口对道: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巡抚一听大喜。对句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出语气势非凡,因此连忙解下腰间玉带,赠给张居正,并断言日后必定大有出息。

    小于谦妙语应对主考官

    于谦是明朝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他从小习文练武,聪敏过人,同时也有着几分淘气调皮。他母亲非常疼爱他,常常把他的头发扎成两股,向上竖着,活像长着两只小角。一天,他正玩得高兴,一个和尚取笑他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正不耐烦,于是随口回敬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和尚一听,哭笑不得,心想,这个小于谦可真得罪不起,只好悻悻地走了。

    于谦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您以后别再给我梳这样的头了。”

    过了一天,和尚的徒弟兰古春见到于谦梳了个三角样的发髻,又戏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马上回答说:“一秃似雷槌。”后来,兰古春对师父说;“这个小孩子,将来必成安国匡时的宰相。”一天,于谦身着红衣,骑竹马戏于桥头。正遇太守微服路过,太守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愕然叫绝。

    数年后,于谦考中秀才。又有一位刘太守到某寺院闲游,太守指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随从官员一时无人能对。有人说:“让这小秀才对对看。”于谦不卑不亢应声对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于谦考取了秀才,但他还是小孩子脾气,喜欢在野外玩耍,特别喜爱鲜花,以至父亲送他去考举人的时候,他袖中还藏着一朵花舍不得丢掉。没想到进了考厅,他这个秘密被主考官发现了。主考官对这个小秀才本来就很有好感,于是一语双关地对他说道:

    小孩子暗藏春色,“春色”本指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这里既有夸奖小于谦年少有为的意思,又是暗指于谦袖中的鲜花。于谦一听乐了,佩服这位主考大人还真精明,于是连忙对答道:

    老大人明察秋毫。“老”对“小”、“大人”对“孩子”、“明察”对“暗藏”、“秋毫”对“春色”,真是天衣无缝,贴切自然,主考官不由得连连称赞:“真是后生可畏,神童,神童!”

    小解缙妙对曹尚书

    明代解缙七八岁时,就能文善诗,聪慧无比,名声越传越远。曹尚书听说后就派人把解缙找来,想亲自考个究竟。

    曹尚书对稚气瘦弱的解缙说:“我念出上句,你马上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

    他不等解缙应允,便抢先念道:“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把胸脯一挺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手指堂前石狮子:“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解缙答:“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曹尚书手指青天:“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曹尚书一时难不住小解缙,便冷眼打量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仰天哈哈大笑,满堂官员无不面呈得意之色。

    解缙却镇定自若,待笑声过后,双眼斜视曹尚书的大红袍,加重语气从容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羞得面红耳赤,满堂官员大惊失色,曹尚书只得拂袖退堂。

    竹与书

    中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对,尤善应变。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题写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为不快,心想我家竹园的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景,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了一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就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曹尚书如何变化,解缙都应势而变,滴水不漏,实在是奇妙可乐!

    解缙应对

    解缙是个著名的神童,8岁时随父亲在江边游泳,把衣服挂在一棵古树上。他父亲触景生情,脱口说出:

    “千年老树为衣架。”让解缙作对。解缙文思敏捷,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

    色难、容易

    明成祖朱棣,曾对解缙说:“有一出句,要对很难。”解缙说:“哪一句?”成祖说:

    色难;解缙应声道:容易。

    “容”对“色”,“易”对“难”,极为工稳。但是,朱棣没听明白,望着解缙说:“你说容易,为何至今还对不出来?”解缙答:“刚才我不是对了吗?”朱棣恍然大悟,不禁大笑。

    嘴尖皮厚

    解缙治学一向严谨,很看不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好卖弄的人。有一天,一位自恃有才的举人前来找解缙攀谈,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华。谈话间,他摇头晃脑地说:“我有一联见笑于解公。”解缙说:“请讲。”举人便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也有一联相赠。”接着念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位举人闻听顿时面红耳赤,作揖而去。

    唐伯虎醉对诗友

    有一次,大才子唐伯虎与诗友对饮,喝得酩酊大醉。友人想试试他醉后才气如何,遂即兴出一上联考他:

    贾岛醉来非假倒;唐伯虎听后,定了定神,对道: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下联中的“假倒”和“留零”分别以唐代诗人贾岛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名字为谐音。刘伶以嗜酒著称。这里用同音假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当时朋友们欢聚畅饮,喝得点滴无余、东倒西歪的情景。友人听后哈哈大笑,由衷地称赞道:“唐兄醒时为才子,醉后不愧为俊杰!”

    陈白阳对唐伯虎

    明代有一位著名画家,姓陈名道复,号白阳,山东人。有一次,他与唐伯虎一起外出游玩,来到一座花园,唐伯虎戏出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庄子”,语带双关,一是指的庄园,再是指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周及其著作《庄子》。这时,陈白阳抬头看见墙上有无名氏题的字,忽得下联: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在这里也是双关语,一是表示“汉子写的”,再是指汉代班固所撰的《汉书》。对得十分工巧。

    接着,他俩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又出一上联: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说罢,二人抚掌大笑。

    唐伯虎触景成对

    一次,唐伯虎到野外游玩,来到乡村,看到一位中年妇女一边打扫乱柴,一边喊小叔子过来帮她捆绑柴草,唐伯虎随口吟成一句:

    嫂扫乱柴呼叔束;之后,再也对不出下联来,只好边走路,边思索。

    忽见一少妇挑着一担水,由于扁担没担稳,桶掉在地上摔散了,便叫她的小姑拿去箍好。唐伯虎触景生情,于是想出了下联:

    姨移破桶叫姑箍。

    李调元妙对唐伯虎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川东游一古刹时,受到寺中长老的热情款待。李问长老是否有事相求,长老对他说:寺中有一幅画,据说是明代的一位长老画的,画面上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宛如真的一般。后来,唐伯虎来寺中游玩,长老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只见唐伯虎龙飞凤舞地写了一行字:画上荷花和尚画;末了,唐伯虎说:“若有人对出我这副回音对,必是当世奇才!”至今多少年过去了,仍没有人能对得上,先生可否试试看?李调元听后,跟随长老来到画前,他仔细看了看荷花图以及唐伯虎题写的出句,微微一笑,说:“请借笔墨一用!”只见他毫不迟疑地握起笔来,在画上奋笔疾书:书临汉字翰林书。从此,这幅画和唐伯虎、李调元的题联,便成为寺中之宝,流传后世。

    祝枝山书联咒老财

    据说,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曾为一位非常可恶的财主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见了,十分生气,便撕下对联,到县衙去状告祝枝山,说这副对联是咒骂他家的。祝枝山赶到县衙,笑着对县官说:“哪里是咒骂他的,这明明是为他祝福的呀!”说罢,亲口诵读了一遍: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县官和财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老乞丐趣对祝枝山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一次与友人在林荫道上漫步,只见荷池中绿叶如盖,鱼儿都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即景生情吟出一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友人略微思索了一下,对道: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时,恰好有一个老乞丐路过,听见他们正在对句,也上前应了一联:

    被里棉花虱子窠。祝枝山和友人听后,觉得对句十分工整,而且非常有趣,于是解囊相赠。老乞丐连声道谢,施礼而别。

    文必正答对结姻缘

    据说,明代洛阳才子文必正在一次庙会上,巧遇吏部天官的小姐霍定金,文必正见她容貌出众,文才非凡,即深深地爱上了她。但苦于无缘接近,他就只好卖身为奴,进了天官府。

    一天,他以送花为名,见到了霍定金,就向她倾诉了爱慕之情。霍定金虽然久仰文必正的大名,也早有了爱慕之心,但眼前的仆人是不是真的文必正呢?当然要试试他的才学才能判定。于是,口出一拆合对联: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文必正当即答道: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联语中,“吏”字拆开为“一史”,“一史”又合为“吏”;“天”字拆为“二人”,“二人”又合为“天”,对得工整巧妙,霍定金听后疑团顿消。此后,两人订下终身,结成了美满姻缘。

    4才子吟联嘲知府

    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在今江西省)有4名秀才: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他们都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学识超群,闻名远近,人们称之为“4才子”。

    有一年,一位两榜出身的知府到抚州上任,得知该府有4位才子,他很不以为然,便命人叫他们3天内到府衙与他答对。过了两天,全无动静,知府以为他们不敢前来,第三天便坐轿出城拜客去了。下午知府回城时,路过当地一座桥,名为文昌桥,只见有4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在桥上挡道。差人上前一问,才知他们就是“4才子”,特来找知府对句的。知府叫他们先出上联,那4个秀才一齐高声念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知府一听,茫然不知所措。原来抚州方言“章”、“昌”谐音,“下文章”是文昌桥下的意思,“上文章”是说桥上4人都满腹文章,而袒着衣服晒太阳,正是“文昌桥上晒文章”了。

    知府思索良久,怎么也对答不出,只好打轿绕道而走。其时,天已近黄昏,他经过一个渡口,叫黄昏渡。渡口旁有个村子,叫前黄昏,对岸有个村子,叫后黄昏。知府到此,顿受启发,终于想出了下联。回到府中,正想召见4才子,哪知4才子早已派人送来了下联: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此联真是与知府所想一字不差。知府无话可说,心中怏怏不乐。

    过了两个月,知府乔装打扮,佯称外乡儒生,邀请四才子到一间客栈饮酒。四才子不知底细,如期赴约,酒过三巡,但见对门玉茗堂内玉茗花盛开,异香飘来,知府信口念道:

    香生玉茗春三月;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房,所以汤显祖被称为“玉茗先生”。陈际泰一听,心中笑道:“这真叫做班门弄斧了。”于是,从容答道:

    光照临川笔一枝。

    汤显祖是临川人,又称为“临川先生”。这一答句,不仅准确、工整,而且又夸耀了自己老师的大名。接着,知府又指着远处的宝塔道: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这上联乍看似平淡无奇,实是利用抚州方言“容”与“庸”、“鹤”与“学”的谐音,暗藏了《中庸》、《大学》两本书名。4才子一时都被难住了。恰在此时,他们的书童正闲得无聊,顺手翻着一本通书(皇历),罗万藻无意中瞥见,顿时灵机一动,高声对答: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通书用以记载四时节令,而《礼记》、《春秋》又包含其中,果然对得妥帖。知府无奈,又出一联,想挖苦一下4才子: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4才子一听,方知此人原来就是知府大人,于是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一联:

    黄昏渡前,知府搜肠刮肚,脸面丢光!知府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妙联斥责洪承畴

    明末武将洪承畴,颇受崇祯帝赏识,后来官至蓟辽总督,因而对皇上感恩不尽。他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与清兵作战时被俘,屈膝投降。时人即在他这副对联的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二字,一变而成: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字一添,使联语蕴含着无限讥讽和鄙弃之意,可谓妙笔生花。洪承畴在他60岁生日那天,还厚颜无耻地大摆宴席,庆贺寿辰。来宾当中,有一个他的门生,此人戴着斗篷,随着祝寿的人来到了洪府。及至把斗篷一掀,只见他全身上下披麻戴孝,众人看后吃惊不已。随后,他献上一副对联: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这一上联,嵌着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借以嘲讽洪承畴的变节降清;下联则是以“成仇”谐音“承畴”,直接斥责洪的投敌卖国行径。洪承畴看了,尴尬万分,无言以对。

    牢中对

    韩公雍,曾做明代巡按御史,一年冬季,他到江西巡视。一天,正当他在南昌察看死囚牢房时,下起了大雪。他边走边想,即景口占一顶针对联: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吟罢,好久对不出下联来。这时,他见一囚犯在伤心落泪,遂上前问道:“你为何落泪?”囚犯说:“大人所言‘冰、雪、霜’3者交加,实为死囚处境,听后不觉伤心。”韩巡按听了,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于是问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说道: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韩公雍听后,不禁高声称赞:“天才,天才!”原来,此人是一位南昌才子,因上告府官贪赃而被诬陷为谋反罪,判处死刑。韩巡按查得实情后,为他平了反,并严惩了南昌知府。

    戴大宾“歪对”难太守

    明朝有个叫戴大宾的读书人,自幼聪明灵慧,有“神童”之称。弘治元年春天,他父亲抱着他去郊外参加庆典,被太守看见了。太守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有意试他一试,便出了“龙飞”二字叫他属对。戴大宾正在一心观看水牛斗架,便顺口对道:“牛舞”。太守连说不对不对,牛怎么能舞,应对“凤舞”才对。万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戴大宾却争辩说:“古书上有‘百兽率舞’的记载,牛为什么不能舞呢!”一番话说得知府无言以对,只得连连称妙。

    又有一次,人家以“月圆”叫他对,他不对“花好”,偏偏以“风扁”相对,人问其故,他稚声稚气地答道,“风不扁,怎么能够从门缝中钻进来呢。”戴大宾的如此“歪对”一时传为佳话。

    牧羊女巧对裴律

    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出了个才子叫裴律,他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但是由于少年得意,有些狂妄,自诩才高八斗,三晋第一。

    有一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青青,一群白羊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白水泉口口口品——”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却就是续不出下联,急得他抓耳挠腮。正为难之际,忽听得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循声看去,只见是一个牧羊姑娘,便道:“你嗤笑我,莫非能续出下联来?”那姑娘莞尔一笑,随口吟道:

    “山石岩石石石磊。”

    裴律听后大吃一惊,暗想:“想不到这牧羊女有如此才情,待我再出一联,难她一难。”低头一想,便道:

    “白水泉下女子好少女为妙。”吟毕,得意洋洋地望着牧羊姑娘,似乎在说:“这回看你如何对得来?”不料那姑娘眸子一亮,不慌不忙地随口答道:“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说完,调皮地咯咯大笑起来。

    “黄鹤楼中吹玉笛”

    相传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扬,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

    “白龙寺内撞金钟”

    7个大字。纪晓岚看见,忍俊不住,笑出声来。乾隆愠然曰:“朕诗虽不见佳,汝又岂能当面大笑?”纪晓岚急忙敛笑答道:“臣非敢笑也,特因古人诗中有句,积年苦未能对,今观御制7字,恰成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

    乾隆问是哪句古诗?答道:“黄鹤楼中吹玉笛”。

    皇上一听,转愠为喜,连说:“确是佳对!”

    纪晓岚笑答乾隆,因为巧妙反受赞赏。

    纪晓岚妙对乾隆

    (一)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当侍郎时,每天给乾隆皇帝讲书、侍读,时间久了,不免产生了思乡(河北献县)之情。乾隆看出了他的心事,便说:“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

    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晓岚当即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恩准回乡省亲,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见他应答如流,对仗工整,乃圣心大悦,便恩准了他。

    (二)有一次,乾隆带领群臣巡视江南。途中,见池塘里含苞欲放的荷花像拳头一般,遂口念出一句上联:池中莲花攥红拳,打谁?

    晓岚对曰: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乾隆皇帝听后,拍掌大笑,赞叹不已。

    (三)还有一次,乾隆皇帝与才子纪晓岚对句嬉戏。乾隆说:两碟豆;纪晓岚对道: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两蝶斗;

    晓岚应对道:我念的是——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念的是——林间两蝶斗;

    晓岚又应对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说罢,君臣二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四)

    乾隆50年(1785年),乾隆帝于乾清宫大开千叟宴,赴宴者3900人。内有一叟141岁,乾隆皇帝即以该叟起兴,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先出上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逢”整好是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两者相加,恰为141岁。晓岚略一思索,即对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曲江》诗中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70古来稀。”后人以“古稀”代称七十岁。

    下联所言,正好也是141岁,真可谓妙绝。

    状元妻妙对乾隆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赴京赶考,中了状元。乾隆皇帝爱他一代英才,很想招他为驸马。不料被胡长龄婉言谢绝,说自己已有结发之妻。

    乾隆听说新科状元不肯作驸马,有几分不快。心想:好一个不识抬举的胡长龄,请你上轿你不上,我倒要看看你那原配夫人是个什么样的美人?试试她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学问!于是,下圣旨宣胡氏进宫。

    胡氏马上赶到京城。皇帝率领三宫后妃,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妇。只见胡氏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槛时,轻撩裙角,启口道:“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胆且又如此知礼。他细细地将胡氏上下打量一番,见她相貌平常,皮肤黝黑,体高魁伟,尤其是裙下露出一双大脚。乾隆脱口而说:“其足之大,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胡氏见皇帝取笑自己,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脚大胜似舢舻履惊涛。”

    乾隆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了。那么,朕宫中嫔妃婕妤,人人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

    胡氏随声应道:“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巅。”

    乾隆明白胡氏是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的才智,便吩咐宫女奉茶。胡长龄夫妇坐下。胡氏喝了一口香茶,随口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乾隆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遂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氏接着又说:“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乾隆越加敬佩胡氏才华,便出了个上联要她对下联:“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假思索道:“近观皇宫多佳人。”乾隆又出一联:“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听了,心悦诚服,称赞胡氏才思敏捷,更赞叹新科状元不图高贵,不弃前妇,是当世难得的好才子。他拿起笔来,写下“翰墨竹梅”四字,叫工匠刻在匾上,赠予长龄夫妇,以表敬意。

    歌姬妙联难乾隆

    有一次,乾隆皇帝乔装改扮,到江南巡视。这天来到镇江的一座酒楼里,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张玉书饮酒叙谈。席间,唤来一位倪姓歌姬演唱助兴。一曲刚罢,乾隆乘酒兴口出一联:

    妙人儿倪氏少女;张玉书一听,知道该联是由“妙”、“倪”二字拆合组成,可是怎么对呢?正在当他苦思冥想之时,歌姬因不认识乾隆皇帝,便随口答道:

    大言者诸葛一人。同样,答联也是由“大”、“诸”二字拆合构成。乾隆不禁拍案叫绝,随即命张玉书赏酒3杯。不料,壶中酒已告尽,张玉书倒酒时,只滴了几点。歌姬见此情景,笑着对乾隆说: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乾隆皇帝一听,知道其中奥妙,联语前3字的偏旁正好是后面的“一点两点三点”,可他怎么也对不出来,只好暗暗叫苦,恰巧,此时楼下传来了卖花人的叫卖声。

    张玉书灵机一动,答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乾隆皇帝一听,对得工整巧妙,不由长松了一口气,说:“此乃天助我也!”

    王不出头谁做主

    一年冬季,乾隆皇帝巡游泰州。等到了泰山脚下,适逢阴云密布,风雪大作,寒气凛冽,滴水成冰,乾隆的大驾只好暂住于官驿。晚上,他与随臣闲叙,偶出一联为:

    “水无一点不成冰。”侍臣应声和道:“王不出头谁做主。”

    乾隆赞许他的才智,就赏给了他不少金钱。

    小随从通州题对

    有一次,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路经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他想起河北也有个通州,当即吟出一句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众随从们听了,一时不知如何答对,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又是查资料,又是翻县志,忙得不亦乐乎。

    勉强对出了下联,乾隆皇帝一句也不中意。一天,乾隆手下一个小随从外出游玩,看到街上当铺不少,典当的人们进进出出。他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回去后,他即把此联给乾隆吟诵,乾隆一听,拍案叫绝,不但当即下令给他嘉奖,还为他晋升了3级。

    南人北相

    乾隆戊申年间,水部署遭遇大火。乾隆批交尚书金简大司空负责修复。一日早朝前,群臣会集,有人出联咏但讲道:

    “水部失火,金司空大兴土木,”联中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时无人能对。

    适值纪晓岚入朝,亦到此间。当时有位新选中书,为南方人,相貌魁伟,常自负为南人北相,他将此事告知纪晓岚,并要求他作对。纪略一思索,便道:“要对上不难,不过于公有所不便。”中书说此事无妨,纪晓岚于是对道:

    “南人北相,中书公什么东西。”联中也嵌入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且对仗工整。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尽服纪晓岚滑稽敏捷。

    纪晓岚释哑对

    有一次,纪晓岚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接风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以前我曾在北方游历过,出了一联,人人都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用口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生死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乾隆进士李调元,幼年时代就能吟诗作对。有一次,年幼的李调元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抓搔。先生看见,笑着出了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李调元当时既感到很难为情,又感到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答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此联一出,取笑他的先生面红耳赤,甚是尴尬。

    梅兰芳对诸葛亮

    纪晓岚曾经夸口:“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就在一个月朗星稀之夜指着纱窗出对难为他: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诸葛亮,乃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

    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翻出新意,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每个窗孔都是明亮的。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竟被难住了,后来也一直没有对出。直到近代,才终于有人对出了下联,曰: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梅兰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此联借他的艺名和字,同样翻出新意,概述了梅兰怒放,香气袭人的情景,与出句相配,可谓珠联璧合。

    纪晓岚替兄答对

    纪晓岚从小就聪明颖悟,博闻强记,而且能言善辩。有一天,已到中午,父亲命他到学堂叫哥哥吃饭。他走进学堂,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直直地站在教师跟前。他大叫一声:“哥哥,快回家吃饭。”老师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下联,他还没对上。”纪晓岚眨眨眼睛说:“啊,原来是为这么点小事!”他眼珠一转,对老师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行?”

    老师见纪晓岚是个四五岁的孩子,笑了笑,顺口说:“行,对不上,可连你也罚。”“好,你出上联吧!”老师见他真的要对了,也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上联是:苇蔑织席席盖苇。”纪晓岚脑袋一歪,眼珠一转,朗声答道:“下联是:牛皮拧鞭鞭打牛。”老师听后,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连声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们哥俩回家吃饭。纪晓岚给老师鞠了一个大躬,拉着哥哥回家去了。

    一联息众怒

    河南南阳西郊卧龙岗武侯(诸葛亮)祠内,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联语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人顾嘉衡写的。先主,指刘备;后主,指刘禅(阿斗)。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是讲: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人传颂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上联自可解释,而下联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老百姓),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究竟是指湖北襄阳附近的南阳墟,还是指河南的南阳郡?历来说法不一。明清时,人们便因此打起了笔墨官司。湖北、河南两省的文人学者纷纷引经据典,力图“考证”南阳出在本省,以增乡光。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衡任职河南南阳知府,面对这事,很不好办。他经过细心思考,写下了这副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激为官之地的“折中”对联。联语措辞文雅,且意境高远,从而缓和了那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声大作,为人们竞相传诵。

    蒲松龄戏对石先生

    有个姓石的先生特别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学,人们都十分厌烦他。一日,他写出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的联语,自以为是个想绝了的难对,故特去向蒲松龄炫耀,让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说:“对对子要一字一字的对,我对一字,你写一字吧。”说着就念道:“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石先生写出来一看,竟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郑板桥题联嘲老僧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有一次,他到佛寺游览,寺院长老不认识他,看他衣着也很平常,以为是一般游客,便冷冷地招呼道:“坐!”

    板桥按所指的座位坐下后,长老就对小和尚喊道:“茶!”郑板桥接过茶,便和长老攀谈了起来。长老发现来客知识渊博,并非一般人,于是,又对板桥说:“请坐!”又招呼小和尚:“敬茶!”当长老问起来客姓名时,只见板桥微微一笑说:“姓郑名燮,号板桥。”长老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来客就是赫赫有名的才子呀!便连忙请他到了客厅,用袖子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招呼小和尚:“敬香茶!”然后又陪板桥谈了起来。当板桥起身告辞时,长老请他写副对联留念。板桥欣然允诺,挥笔立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长老看后,哭笑不得,连连道歉,一直送郑板桥到山下才分手。

    郑板桥吟咏中堡湖

    郑板桥弃官之后,为了消愁解闷,常常寄兴于诗、书、联之中,鱼米之乡的兴化县是他的故乡,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个秋日,郑板桥雇了一叶扁舟,去兴化北乡。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晚霞映照下的湖景。举目湖心,艘艘渔船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条条菱舟传来了阵阵歌声。船行至北沙湾时,只见这里水清流急,前方隐隐约约可看到一座村庄的轮廓。这时,天渐渐黑了,板桥正想走进船舱,忽然觉得眼前一亮,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闪发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他为这美丽的晚景深深陶醉了,遂脱口吟出一句:

    半湾活水千江月;吟完上联,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几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庄的小船急速驶来,乡民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此时,狂风已经过去,半轮明月又露出了笑脸。饭后,板桥和乡民们在屋前场圃上拉家常。乡民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大蚌、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从大蚌中还经常采到绿豆粒大的珍珠呢!

    听了这一席话,板桥沉浸在农家的欢乐之中。他发自内心地赞叹到: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粒砂都是宝呵!临别时,乡民们请他写字留念。板桥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乡民请来名匠,把他的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郑板桥售联嘲弄大盐商

    据说,有一个大盐商,知道郑板桥的名声很大,心想,要能在自己的堂屋里挂上一副他的亲笔对联,就可以挤进“雅士”的行列了。

    于是,他就到郑板桥家中去求字。板桥故意把价钱说得很高,开口要1000两银子。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只好答应降价一半,并声明:“我这里有个规矩:先付钱,后写字。”大盐商只好忍痛把500两银子交给了他。

    郑板桥收好银子,铺纸蘸墨,笔似龙飞蛇走,一气呵成7个大字:

    饱暖富豪讲风雅;写完,放下笔,转身就走。大盐商忙拽住他的袍襟说:

    “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笑着说:“你只付了一半价钱呀!”大盐商知道中了他的计,没奈何,只得忍痛把另外五百两白银也交给了他。郑板桥这才续了下联:饥馑画人爱银钱。写好之后,他笑笑说:“我们画画的人不像你们高雅,你们看不起金钱,我们却‘爱财如命’呀!”

    学生巧对先生

    周渔璜考中翰林后回乡省亲。亲朋好友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几十桌极为丰盛的宴席,为他接风。人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把当年教过周渔璜的高老先生请来陪坐。

    酒过三巡,高老先生对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心中大不舒服,便乘着酒兴,对周翰林说:“学生大人这次回乡探亲,真是四乡邻里的无上荣幸,高某愿在大人面前出对,以助酒兴。”周渔璜忙拱手说道:“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该多多请教才是。”

    高先生点头念道: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联中的“珠子”是谐音双关,指的是南宋大儒朱熹。周渔璜听后一笑,向高先生敬酒道:“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高先生接饮之后,周渔璜对道: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高先生一琢磨,渔璜对得果然甚好,也随着大家会心地笑了起来。

    “一官归去来”

    郑板桥是扬州一带有名的才子,年轻英俊,才华横溢,他的诗和画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字也写得很好,棣、楷、行三体相参,自成一家。但他的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到43岁时,他终于中了进士,不久,又当上潍县的县太爷。人们满以为他满腹经纶,从此可以大显身手,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了;谁知遇上潍县大旱,他极力主张捐富济贫,开仓放赈。他的这种主张触犯了当地的豪门巨室,特别是为民请赈时,竟与上司发生了顶撞,于是,他被罢了官,乌纱帽反而戴不成了。

    对此,有的人为板桥惋惜,有的为他鸣不平,而他自己却满不在乎。从他回到家乡的那一天起,来探望的亲朋故旧,骚人墨客和社会名流络绎不绝;还有那赠诗赠联、求书求画的,甚至连素昧平生的人也都慕名来访。

    一天,郑板桥在家中大宴宾客。正当他陪着客人踱进大厅准备入席时,只见一个书僮捧着一只红漆木盘,上面装着两帧精致的卷轴,径直向他跑来说:“禀老爷,县城李啸村老爷刚才差人给您送来这副对联,请您过目。”板桥一面伸手接过对联,一面笑着对客人们说道:“啸村公是位颇有才智和文采的人,这对联一定是很精采的,大家快来欣赏吧!”说罢,就将那上联迅速打开,只见龙飞凤舞的五个大字:

    三绝诗书画

    赫然呈现在人们眼前,众人当即交口称赞。郑板桥说:“确是出语不凡!但这却很难对哩!记得北宋时期,契丹遣使来朝,曾以‘三光日月星’求对,满朝官吏一时都对不上来,惟独苏东坡学士想出‘四诗风雅颂’一联,世人称为‘绝对’。今天在座的都是风雅之士,大家不妨想想,等对上了再入席,怎么样?”客人们都齐声赞同,于是,大家都沉思起来。过了很久,大家都对不上,只得打开下联一看,原来是:

    一官归去来

    人们不禁拍手叫好。板桥点头赞叹道:“妙极了!好一个‘一官归去来’!不仅对仗工整,神韵悠扬,而且一语破的,道出了我这次归来的个中真谛,就请大家为啸村公今天的杰作干杯吧!”

    冷泉亭之对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流水潺潺的溪洞旁边,有一座红柱黑瓦的冷泉亭。据说,该亭建于唐代。

    在冷泉亭里,有一副明代董其昌的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同治七年(1868)九月偕其夫人来此游玩。俞夫人看到这副问句式对联写得切亭切峰,别具一格,便要丈夫对一答联。俞樾沉思片刻,答道:

    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俞夫人听后,说道:“我也有一答联。”于是吟诵道: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吟罢,二人相向大笑。过了几天,俞槭的次女绣孙来到俞氏的湖上别墅俞楼;父亲对女儿谈起了这事。绣孙思考了一阵,笑着对父亲说:“我另有一副答联。”俞樾高兴地说:“讲出来,我听听。”绣孙念道: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不解其意,惊问:“‘项’字是什么意思?”绣孙笑道:“项羽自许‘力拔山兮气盖世’,如果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会有此峰飞来?”

    俞樾一听,大笑不止。

    阮元改联

    清代道光年间,阮元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他到昆明之后,首先游览了号称500里的滇池,感到心胸骤然开阔。当他走到大观楼附近时,发现不少人在楼前肃立出神,近前一看,才知道人们在欣赏乾隆时期的才子孙髯为这座楼所题的180字的长联。

    阮元读了一遍之后,并不像别人那样大加赞赏,而是摇头不语。幕僚们问他这联写得如何,阮元自负地说:“孙髯长联的格局袭用岳阳楼的对联,其词句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得冗长繁琐,不如把它修改一下。”说完,便捉笔改动了几处,但改后自己仍不满意,索性另题一短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天一水楼。

    题毕,他对人们说:“上联包括当地全部历史,下联尽写滇池无限风光,这不比长联精炼吗?滇人真乃不尚鉴赏也。”

    阮元轻看云南人并妄改孙联的行为,惹恼了当地的文人。有人给他作了四句打油诗:“腌菜萝卜葱(讽刺阮元悭吝),阮烟锅不通(阮元出巡时,总把长烟杆伸出轿外)。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

    赠对联巧嵌四方

    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墨卿为即将赴京春试的好友宋湘饯行。太守邀集文人墨客,设宴于西湖湖心亭。当时正值二月,桃花吐艳,柳线垂金,湖波荡漾。太守频频劝酒,祝愿宋湘早日蟾宫折桂。酒酣之际,伊太守道:“宋先生博学多才,临别之际,何不赠我七言对联,内嵌‘东西南北’四字?”宋湘沉吟片刻,援笔疾书:

    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

    此联语紧扣此情此景,满座无不拍案叫绝;

    灾民编撰讥讽联

    光绪3年(1877年),许多地方发生了大灾荒。河北昌平为旱灾和蝗灾;浙江宣平为水灾;陕西沔县为雹灾。仅陕西陵县,就“饿毙男妇3000余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清王朝由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于是,有人用双关语编撰了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此联语巧妙地嵌入了他们两人的官职、籍贯和“政绩”。联中“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30年结一对

    清代有一个孝廉,叫赵礼甫,他一向喜好诗词对联。有一次,他与诗友叶廷琯等人欢骤,遂出了一句巧联,向朋友索对: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马宾王,即唐初曾经劝谏太宗皇帝少兴徭役、以隋为鉴的著名贤臣马周;骆宾王是众所周知的“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二名入对,“马、骆、各”三字互相穿插,前“马”后“各”,合成了中间的“骆”,下联的结构也要求如此。结果,满座的诗人词客,包括叶廷琯在内,尽皆语塞。

    席散之后,叶廷琯总是忘怀不下,但也没有找到好联相对。道光23年,时逢乡试。贵州正考官是龙元譆,云南正考官为龚宝连。叶廷琯闻讯,灵机一动,随即对出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联中,“龙”对“马”,“主”对“宾”,前“龙”后“共”,合成,“龚”,同上联一模一样真是天设地造。兼之云、贵邻省,龙、龚同科,遂使这个“共”字进一步坐实。

    这一联语的形成,前后经历了30年的岁月,堪称难得的佳联。

    兴亡两摄政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次年,3岁的溥仪登基,改年号为宣统。溥仪的父亲载沣便成了当然的摄政王。当时,清末革命党人在缅甸首都仰光开办了《光华日报》,该报刊文宣传革命,指出清朝气数已尽,中华即将光复。该报记者、同盟会会员吕志伊为配合宣传,便在该报上出句求对:

    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

    该联语中第一个摄政王指多尔衮。1644年,多尔衮带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这就是“摄政王兴”。第二个摄政王指载沣,这时的清王朝已经朝不保夕,迟早不免一亡,这就是“摄政王亡”的意思。联语在《光华日报》上一经登出,当时的文人学士心领神会,踊跃属对投稿,其中有这样一副下联:

    兼祧子成,兼祧子败,清朝成败二兼祧。联语中第二个“兼祧子”是指宣统。他是载沣的儿子,过继给同治并兼祧(封建社会中,一个男子兼做两房的继承人)光绪。“兼祧子败”的意思是:清王朝到了宣统手里,就要败了。

    按联语内容来看,第一个“兼祧子”应指顺治(清兵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但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兼祧”于谁。根据他的家世来看,可能是指过继给多尔衮。因为顺治年幼时,由他的叔叔多尔衮摄政,顺治的母亲后来又嫁给多尔衮,这样,他就成了两房的儿子。所以,说顺治也是“兼祧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副对联刊出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隔一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清王朝就被推翻了。

    魏源斗文贼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魏源,自小性情爽直,疾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举人,专门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10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便想借题发挥,加以报复。他指着灯笼里的蜡烛,说道:

    烟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魏源随机应道: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左宗棠回敬曾国藩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代洋务运动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两个人的政治主张却截然不同。曾国藩是地道的投降派,左宗棠却主张抵抗外来侵略。由于政见不合,曾国藩对左宗棠颇为恼怒。一次,曾国藩出了一个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对。上联是: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偏相左!左宗棠,字季高。曾国藩在联语中嵌上左的姓名,指名道姓进行指责。左宗棠看后微微一笑,立刻挥毫题了下联予以回敬:

    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经济”,指经论济世,即治理国家的才能。对子中也巧妙地嵌入了曾国藩的姓名,讥讽他身为国家重臣,却无政治远见,只知屈膝媚外、误国误民。

    水兵即景对下联

    李鸿章操办北洋水师,一年冬天,他去威海卫视察,看到水兵正在水中砸冰,遂口占了一联:

    冰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士兵们一时对不上,都在愣神。这时,只见一提水的尼姑摔了一跤,弄脏了衣服。于是,一位水兵即兴对出了下联:

    泥污尼,尼洗泥,泥净尼回。李鸿章听后,点头称赞。

    太炎题联刮慈禧

    清朝光绪30年(1904年),慈禧太后过60寿辰,全国上下都要贴对联祝寿。

    慈禧50寿那年,爆发了中法战争,中国吃了败仗,开放了云南等地;60寿那年,中国甲午海战遭逢失败,把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这次70寿辰,又是日俄战争之后,东北三省大片领土丧失,真是每逢祝寿,疆土必少!革命志士章太炎盛怒之下,终成一联: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谦让趣事

    简文帝邀请王文度与范荣期二人一起赴宴。范荣期年龄大,但是官位小;王文度年龄小,但是官位大,临出发前,两人互相谦让,都让对方走在前面。推让了好一阵,最后还是范走前面,王走后面。过了一会儿,王便开范的玩笑说: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回敬说:淘之汰之,沙砾在后。

    又滚又混

    湖南军阀谭延闿,为人狡诈,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1912年,他在长沙曾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混!”谭延闿大笑道:“好,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确实,谭延闿一生以混见长,最后竟混到了国民党行政院院长职务,博得了“水晶球”的诨号。谭延闿死后,上海某小报刊登了一副署名“解组”的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寥寥数语,非常准确而又形象地刻画了谭延闿的丑恶面目。

    总统不是东西

    1914年4月,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己当了大总统。有人给袁世凯的总统府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披:旁观者清。

    上联和下联分别嵌入了“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的字句,辛辣地讽刺了这个历史的丑类。

    拖出老袁还我国

    袁世凯妄想称帝,要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京城中有人曾出一上联求对: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这是一副拆字联,从字面上看,“國”字去掉“袁”,加上“或”,即“国”。它的含义是,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

    据说,当时有个船夫对出了下联: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这一下联,同样是拆字双关语。“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则成为“途”。它的含义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转历史车轮,令人不堪回首。两句联语均从拆字中翻出新意,真可谓联中一绝。

    无耻的王八

    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妄图复辟称帝。有人用歇后语给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披:五世其昌。

    这副对联巧妙地借用“娼”和“昌”的谐音,有意把“八”字和“耻”字隐去,痛骂袁世凯是“无耻”的王八(忘八)和政治娼妓。真是入木三分,匠心独运。

    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原来写的是: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3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4个字呢?”文人听了“噗哧”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冯将军直斥汪精卫

    冯玉祥将军虽然已统兵数十万,但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1927年,他驻兵郑州,特别看不惯国民党高级官员奢侈散漫的恶习。于是,他给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写了一副对联: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横披:官僚旧样

    政客们看了,非常不快,在汪精卫面前大肆攻击冯将军,而汪精卫因慑于冯玉祥将军的势力和他在人民中的威望,只好强忍着,自我解嘲地说:“冯君爱民,我等须师之嘛!今后要改!”。

    巧改黄埔军校门联

    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人帮助下,在广州筹办了黄埔军校。

    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同志在军校工作,开设了政治教育课。头几期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和军事上的骨干力量。校门口的一副对联,基本上反映了该校的面貌: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被迫纷纷离去,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黄埔军校成了某些人升官发财的“捷径”。此时有人巧妙地将军校大门上的那副对联改为: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请”、“莫”二字一颠倒,准确地反映了军校性质的根本变化,人们看后,无不点头称是。

    嘲讽陶希圣之联

    大汉奸汪精卫有个亲信,叫陶希圣。汪精卫投降日寇之后,陶希圣曾作为汪精卫的密使往返于汪、蒋之间。陶希圣是个无耻的两面派和政治投机家。1938年他在武汉主编《民意》周刊时,民间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副对联:

    见冯言战,见汪言和,见蒋和战皆言;对国骂共,对共骂国,对日国共都骂。

    联中,“冯”指冯玉祥,“汪”指汪精卫,“蒋”指蒋介石,“国”指国民党,“共”指共产党,“日”指日本。当时,冯是坚决抗日的,汪是亲日的,蒋是在公开场合表示抗日而暗地里则是随时准备与日本议和的。

    这副对联,巧妙地刻画了陶希圣这个政治投机分子的丑恶嘴脸。

    二三条巷伪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并组织了国民政府,且自任主席。当时,沦陷区的爱国人士作联痛斥这个大汉奸道: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二三条巷伪政权。

    上联以袁世凯窃国称帝为喻,暗示汪精卫卖国投敌必遭同样下场。下联则嘲讽汪精卫的伪政权充其量不过是在敌军卵翼下的小朝廷,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他们只能在几个城市据点的一些热闹街巷里勒索收捐税而已,一出市郊便是新四军游击队的天下了。

    叠联讽政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但是,蒋介石却撕毁和平协定,重新挑起了全国范围的内战,把亿万人民再一次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人作了一副叠字对联,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这种倒行逆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户家家,男男女女,寡寡孤孤,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这是一幅多么真切而难得的国难图啊!

    刘师亮两书巧联

    刘师亮是民国时期成都的进步文人,他常以对联为武器,对国民党政府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

    在国民党统治区,伪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弄得人民缺衣少食,怨声载道;而蒋介石政权还总是高呼“民国万岁”,高唱“天下太平”。刘师亮激于义愤,挥毫作联:

    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

    此联巧借谐音双关,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国民党政府不仅常假借名义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徇私枉法,常判“有钱就有理,无钱理不成”的官司。刘师亮不顾个人安危,在某法院门口又题了一联:

    有条有理;

    无法无天

    此联语由两句成语组成,而“条”字的真正含义是“金条”,“法”字的真正含义则是“法币”(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真是一针见血,读者无不称赞。

    乔大壮书联

    乔大壮是四川华阳县人,他平生愤世嫉俗,好打抱不平。1948年春,许寿裳先生被害于台北。许先生是乔大壮早年在北京的同事,他的惨死激起了乔大壮对蒋介石集团的极大愤慨。当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单方面召开伪“国大”时,他给南京的国民大会拟了一副对联,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愤怒:

    费国民血汗已几亿?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一泻如注,彻头彻尾地揭露了伪“国大”的实质,人们看后,无不拍手称快。

    郭沫若对对免受罚

    郭沫若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调皮的学生。有一次,学生们趁老师外出钓鱼,偷偷跑到学校后面的一个寺庙里,偷吃老和尚的桃子。和尚为此事找到老师告状,并请追查。

    老师非常生气,表示一定要狠狠地教训这些学生。于是拿着戒尺,板着面孔,来到教室里,对学生训斥起来。训完后,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巡视了学生一番,缓缓地说:“我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谁能对出它的下联,可以免罚。”这时,郭沫若站起来,问:“老师,如果对得好呢?”

    老师眯了下眼睛,略一思索,说:“全免了,一个也不处罚。”

    郭沫若一听,高兴地说:“我对下联。”于是在黑板上写出了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一看,惊喜非常,连声叫好,笑容满面地叫郭沫若坐下,郑重宣布:“由于郭鼎堂(郭沫若原名)的下联作得好,偷桃的事,不再追查,处罚全免了!今后不准重犯。”

    同学们都轻松地笑了,同时向郭沫若投以钦佩和感谢的目光。

    南国参观对妙联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址在海南岛儋县,是中国热带作物研究的基地。

    1961年3月1日,著名诗人萧三来此参观。那时,“两院”刚从广州搬来不久,师生们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在南国这块美丽的地方,到处是红旗招展、热气腾腾的新局面,师生们写了许多诗歌来歌颂自己的新生活。萧三参观后,兴趣盎然,遂提笔写下了一阕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并在后面写着:“希望后来参观的高明者对下联。”

    事有凑巧,3天以后,即3月4日,郭沫若也来此参观。“两院”同志告诉郭老,萧三同志3天前曾来此参观,留下了一阕上联,希望后来参观的高明者对下联。郭老看了萧三的上联,略加思考,欣然命笔:

    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两位老诗人这段对联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郭沫若数易匾额词

    1962年夏天,在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家乡,建成了黄继光纪念馆。

    纪念馆的负责人给郭沫若先生写信,请他撰联题额。郭老很快写出了一副对联:

    血肉作干城,烈慨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欣。对联是写出来了,但匾额题什么词呢,郭老却煞费苦心,踌躇不定。

    他开头想了几个:“永垂不朽”、“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等,觉得缺乏新意。接着,改了个“藩翰中朝”,又感到“藩翰”二字过于典雅,也圈去了。后又改为“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又觉空而不切;再又改为“血铸和平”、“国际英雄”,也不满意。就这样,想了20多个,最后才确定用“凯歌百代”作为匾额。这四个字,雅俗共赏,意味深长。现在只要你一进纪念馆的大门,就会在白色照壁上看到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白云山上传佳话

    古大存有一首游广州白云山的诗,其中一句是“天风海水白云间”。园林部门的人觉得这句诗颇能表现出白云山的风韵,故于1963年做了两块对联式的木板,挂在羊城八景之一的“白云松涛”的“听涛亭”柱子上,其中一块写上上面那句诗,作为下联,而另一块木板空着,向游客征求上联,却一直求不到理想的联句。

    1964年7月24日,郭沫若游览白云山,在双溪别墅休息时,听到这件事,他稍想了一下,说:“上联可用‘旭日朝霞红雨乱’,原下联‘天风海水白云间’的‘间’字改为‘闲’字更好。”接着,就动笔把对联写了下来: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写完之后,又在对联旁边写道:“羊城八景之一的白云松涛处,有人以‘天风海水白云间’句索对,今易‘间’为‘闲’字,较活而有意趣。因用上旬以配之,深于诗者谅不以为避重就轻也。”

    郭老白云山改字对句的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郭沫若病榻属对联

    1978年,86岁的郭老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但他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有一天,湖南汨罗屈子祠的一位负责人来访,郭老夫人于立群热情地接待了他。当来者听说郭老已卧床未起许多时日,于是就叮嘱于立群要精心护理好郭老,说完便起身要走。这时,郭老夫人追问说:“到底有什么事,怎么不说呢?”这位来人只得说出是想请郭老为屈子祠题联留念。于立群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郭老,郭老当即答应了。他在枕边反复思考,遂将记诵极熟的《离骚》摘句集成一联: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方。该联巧妙地表现了爱国大诗人屈原心灵洁美、关心社稷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但遗憾的是,郭老已不能亲笔书成,只好让其夫人用八分书精写。之后,该联被铭刻在汨罗屈子祠内最大的正厅两边的楹柱上,十分醒目。游人看了此联,无不为之赞叹;知道了它的写作背景,尤其令人肃然起敬。

    茅盾戏成名人联

    抗日战争初期,山城重庆,冠盖云集,文人荟萃。在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活动中,茅盾发现:老舍对于凤子(当代作家),颇多称誉,凡其言论行动,辄表同意;胡风则深爱高龙生的画作,他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中品评其作品,而胡考则在一旁为之助兴。

    有一天,作家又在聚会,别人都在“高谈阔论”,而茅盾却缄口无言,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与茅盾关系密切的作家老向关切地问道:“您怎么啦?在思考什么?”矛盾笑道:“我在构思一副对联!”一听茅盾要属对,大家都说:“请献出!”只见他高声念道:

    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

    这副用六位文艺界名人姓名组成的短联,对仗工巧。语言流畅,又很好地表现了他们间的关系,真不愧为罕见的佳联。

    华罗庚口占妙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一考察团出国考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16人。

    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古论今,联句作对。华罗庚看了一下钱三强后,便口占一联:

    三强韩赵魏;韩、赵、魏是战国时期的三个强国,而“三强”又恰好是钱三强的名字。大家听了都齐声称妙,但谁也对不出下联来。最后大家还是请华罗庚自己来对。只见他指着身旁的赵九章笑着说:

    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部书中,记载着中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勾、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弦)边长的平方;而“九章”又恰好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巧联对出,大家为之叫绝。

    望江楼上望江流

    1958年3月,成都会议结束后的次日下午,刘少奇前往望江楼公园游览。他登上崇丽阁顶楼时,凭栏远眺,曾漫声吟咏流传已久而未得对句的咏楼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刘少奇当时非常想知道恰当的下联,但未能如愿。

    其实,早在30年代,四川省什邡县的李吉玉就对出了下联。一次,李吉玉在县城北面的珠市坝散步,发现坝内有一口井,井旁有一块清朝嘉庆年间树立的大石碑,上刻“古印月井”四个大字。他触景生情,想起了望江楼上咏楼上联,于是对出了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由于李吉玉默默无闻,在1939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一下联就没有广为流传。因而,刘少奇也未能见到,如九泉有知,他将引以为慰。

    望梅止渴

    在西安城的西北,有一个名园叫蓬湖公园。园虽不大,但山水花树、亭台楼榭,十分优雅。每逢春、夏、秋季,游人络绎不绝。

    1944年至1947年间,西安地下党在此开设了一个“奇园茶社”。它名为茶社,实为中共的一个秘密交通站,党派梅永和以茶社经理的身份担任站长。

    茶社开张那天,地下党组织拟写了一副对联,原文是: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横披是:望梅止渴。对联切情切景,寓有深意。所谓“望梅止渴”,意指凡是由延安或外地来西安的秘密交通员,只要在茶社见到梅永和,就可以看到新华社的广播新闻。

    1947年夏,梅永和不幸被捕,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下,他坚贞不屈,保护了党的机密。后来虽经党组织多方营救,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妙奇香”的妙联

    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妙奇香”茶楼门口,曾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茶楼老板从名利出发,出此奇联怪对,以招徕顾客。

    联语挂出后,不少文人雅士确实劳神凝思,但终未得佳句。

    一天,一位远方客人到店饮茶,当他看到这条上联时,便推杯凝视不语。老板脸上堆笑,带着讥讽的口吻说:“客官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没等他说完,只见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如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

    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捉笔立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堪称珠联璧合。老板看后,连连称绝。

    刘道真遇对手

    古代有个读书人叫刘道真,此人特别轻视妇女。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为了生活,他不得已在河边帮人牵船。有一天,刘道真正在牵船时,看见河中有位老妇人在操橹划船。刘道真自恃能诗善文,便嘲笑这位老妇人:

    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没想到,这位老妇人却给他来个反唇相讥: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刘道真听了,羞得满脸通红。还有一次,刘道真同友人在一间茅屋中共用午餐,看见一位身穿黑衣的妇女,领着两个小孩走过。刘道真又嘲笑起她们来了:

    一羊引双羔;这位妇女回头瞪了刘道真一眼,正言对答道:两猪共一槽。刘道真听了无话可答,没想到连连碰了几个软钉子,以后再也不敢小看妇女了。

    长工接连对小姐

    阳光明媚的一天,小姐在花园里赏花,长工在给花施肥。小姐忽然看见他腰里掖着一本书,便轻蔑地说:“你还读书?”长工点头称是。小姐狐疑地说道:“那咱们对个对子吧!”长工点点头,说:“好吧,请小姐出上联。”小姐顺手摘了朵玫瑰花,说:

    玫瑰;长工看了一下自己的粪桶,对道:粪桶。

    小姐一听,满脸不高兴,可心里却不得不承认一臭一香对得合理,续联道:

    一支玫瑰;长工不假思索地答道:两个粪桶。小姐把花插在头上说:鬓角斜插一支玫瑰;长工挑起粪桶说:肩头横挑两个粪桶。

    长工对得粗犷、幽默,小姐不由得暗暗佩服,娇嗔地续下去:

    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支玫瑰;

    长工从容不迫脱口而出:

    黑脸大汉肩头横挑两上粪桶。说到这里,小姐再也续不下去了。从此以后,小姐对这位长工不得不另眼相看,并怀有几分好感。

    公主嫁皮匠

    相传,古时候有个吾同公主,她才貌双全,是国王的独生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公主到了18岁,不少公卿将相之于纷纷向她求婚,但她一个都不中意。国王和王后,心急火燎。一直等到近40岁,公主已是个老姑娘。国王伤心地问:“孩子,你要嫁个什么样的人呢?”公主说:“不要地位不要钱,专爱才华会对联,谁要能对出我的上联,谁就是我的丈夫。”国王无奈,只好依她。只见她出了这样一条上联:

    累累结就梧桐子;事有凑巧。一天,一位名叫鸟皇的皮匠正在为人修鞋,一个和尚前来给他贺喜。皮匠不知所以,正在发愣,老和尚就把公主以联许婚的事说了,并把已准备好的对联交给了他。皮匠壮了壮胆,上前揭下皇榜,由护卫人员送进皇宫。公主看了他的对句,写着:

    单单只待凤凰求。

    正好和她的上联相对,公主心里很高兴,便派人问清来者姓名,回报说:“鸟皇!”,再问年龄和身世,回报说:“44岁的光棍!”公主感到很满意。于是,就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洞房花烛时,公主还想再试试丈夫的文才,于是又出一对:

    何时金莲开?皮匠一听,心敲小鼓咚咚响,心想非等和尚来了才行呢!于是,不禁脱口而出:要等和尚来。

    金莲开,是神话中三圣母同凡人刘彦昌相爱成婚的故事。谁知皮匠的这句话正是上联的佳配,公主高兴得心花怒放,连忙为丈夫敬了一杯酒。

    巧联成亲

    清代有一户姓赵的书香门第,他家的小姐才貌双全,一心要嫁一个才子,便以对联求婿: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对联挂出多时,秀才们也来了不少,但没有一副能使赵小姐满意的。后来,有一位道人看了,大笑不止,连声称妙。人们便问是何缘故,他说:“东乡有一王公子,知书达礼,非才女不娶,曾以巧联选配”人们连忙便把赵员外请了出来,双方叙礼已毕,赵员外说:“仙道可曾记得王公子的对联吗!”道人应声念道: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赵员外谢了道人,回家告诉了女儿,赵小姐喜形于色,差人给对方送去自己的上联。王公子一看,喜出望外。不久,赵、王二人结为美满夫妇。

    相国小姐嫁才子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相国的小姐,才貌双全,她立志要嫁给一位才子。不论贫富或是官民,只要能对出她的上联即可。其出句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一上联,前半部分是合字对,组成“诗”字;后半部是一句唐诗,而且“月”是“明”字的偏旁,最后还要以前半部分的“寺”押尾。联语一出,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前来思对,但都摇头而归。过了三年,仍没有人对得上。相国夫妇劝小姐不要再固执了,还是依父母之命快快定亲。谁知这位千金执意不从,父母拗她不过,只好任由她去。

    有一天,一位姓林的英俊书生进京应试,看见上联,觉得有趣,思索了一阵,便作出了回对,并且贴在出对的旁边。回对是: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相国小姐看到下联后,欣喜异常,于是,他们很快订下了终身。

    萝卜对

    从前,有一位财主请来先生教子读书。这位财主非常吝啬,每次吃饭只有一个菜,总是萝卜。先生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高兴。

    一次,东家要请先生喝酒,顺便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事前嘱咐学生说:“酒席上,你父亲如考你对对子,你看我筷子夹什么菜,你就对什么。”第二天,东家摆好了酒席,先生一看席上的菜仍然大多是萝卜,非常生气!心想,今天非要捉弄一下这个土老财不可。

    一杯酒之后,东家果然提出要让儿子面试。他先出“核桃”二字让孩子对。学生看见先生在夹萝卜,便对道:“萝卜!”东家认为对得不错。接着又出了一个“绸缎”,学生看见先生又在夹萝卜,于是还以“萝卜”相对。东家说:“‘绸缎’怎么能对‘萝卜’呢?”先生含笑解释说:“‘萝’是丝罗的‘罗’,‘卜’是布匹的‘布’,这有何不可呢?”

    这时,隔壁东岳庙传来了钟鼓声,东家便以“钟鼓”相试。先生依旧夹萝卜,学生照样对“萝卜”。东家不满地说:“胡闹!‘钟鼓’怎么对‘萝卜’呢!”先生从容地说:“‘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对得还是可以的。”东家只好说:“勉强对上。”

    东家想,今天怎么老是对萝卜呢?我出个与萝卜毫不相干的,看他对什么?于是,出了个“岳飞”。学生仍照先生的示意说“萝卜”。东家生气了:“乱弹琴,这根本对不上!”先生慢条斯理地辩解说:“岳飞是忠臣,萝卜(当时人名)是孝子,孝子对忠臣这不是正合适么?”

    东家怒气冲冲地责问道:“先生,你为什么老让学生对萝卜?”先生也生气地回答:“你天天让我吃萝卜,今天好不容易请我喝酒,还是叫我吃萝卜。我眼睛看见的是萝卜,嘴里吃的是萝卜,肚里装的也是萝卜,这怎能让我不教他对萝卜呢!”

    东家听了,哑口无言。

    混淆听觉

    过去,有个财主请来一个教书先生教他孩子读书。没教多长时间,财主就来问:“我孩子会作对子吗?”先生想,虽然说不上样样都能对出来,但多少还是知道一点,于是就说:“能作对子。”

    财主便决定明日面试。先生预先嘱咐学生道:“明天考试时,我出‘紫袍’,你对‘金带’,可别忘了。”

    次日,财主与先生对饮,财主请先生出对试一试。

    先生出“紫袍”,学生对“金带”。先生大喜说:“我没说错,他能对了。”

    可财主也不是容易被蒙骗的,心想:“师生间可能暗中商定,我得亲自出对考他一下。”于是出了“和同”二字,这学生仍以“金带”对。先生赶紧说:“你将‘分派’二字字音吐清便是。”

    财主说:“对,‘分派’自然不错,但由老师代讲了,我还是不信。”

    又指碗内的金针菜出“黄花”,这孩子仍对“金带”。财主说:“这回露底了吧?”

    先生忙说:“东家,您老耳朵听力不好,他刚才是说‘青菜’。”

    财主说:“金带和青菜,果然容易听错,我再出一对,如能对出便不错。”随手指着调味的“花椒”出对,回答还是“金带”。财主说:“这回可掩盖不了吧?”

    先生旋即答道:“哪里呢?他刚才是对‘荆芥’。”

    财主无奈,又指堂上所画的吕仙像,出“神仙”。这个弟子仍对“金带”。先生赶紧以“精怪”搪塞过去。

    财主穷追不舍,又指墙上春帖“丙辰”年号。这个学生却照答“金带”。先生最后以“丁亥”代对之,终于使财主再也提不出问题。

    是谁忘记了“三杰”

    从前,有个吝啬的土财主,请一位私塾先生教他儿子读书。当年,村馆有个规矩:每逢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牛郎织女相会),都应设宴款待先生。可是这位土财主怕花钱,想免了此礼。先生则以联语提醒主人:客舍凄清,恰是今宵七夕;学生对不上,就拿回家去找父亲。老财主一看,知道先生是对七夕没有请他,表示不满,于是代儿答对:

    寒村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好不容易盼到了中秋佳节,财主一家正兴高采烈地过节。又没有去请先生。先生气愤不过,又把学生找来答对:

    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学生照样拿着去找父亲。财主一看便知话中有话,又代儿子答联推迟招待: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意思是要推迟到重阳节后,先生只好再等到九月九日。可是,到了重阳,地主仍无招待之意。先生心想这次一定要治治这个吝啬鬼,于是,再找学生来答对:

    汉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财主一看,嘲笑这位先生说:“狄仁杰,是唐代人,汉三杰不是萧何、张良、韩信吗?先生怎么把汉三杰都忘记了呢?”先生接过话头回答:“你对汉代三杰记得准确无误,可今年的‘三节’(七夕、中秋、重阳)为何忘却得如此干净?”吝啬的财主,被问得满脸通红,无话可答。

    讽刺道士

    有个工匠,颇有文才,自称儒匠。道士说:“既称儒匠,可否对对?”工匠说:“请出对。”

    道士说;“匠名儒匠:君子儒,小人儒?”工匠道:“人号道人:饿鬼道,畜牲道?”

    秀才和艄公

    相传,有一个秀才去省城参加乡试来到渡口,准备搭船过河。艄公见他是赶考的秀才,即有意要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对秀才说:“先生,我有一句上联,您若对得上,我免费送您往返过河;若对不上……”秀才接过话碴儿说:“那就加倍收费了!”艄公遂指着船尾的舵孔说:

    孔子生于舟(周)末;秀才一听,知道这是谐音对,沉思了片刻,对不上来。

    说也凑巧,这时天空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秀才灵机一动,说道:

    光舞(武)起自汉中。光武,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对整个汉朝来说,确实是承前启后的“汉中”。“汉中”还另有一义,即“霄汉(天空)之中”,闪电之“光”,确是起舞“汉中”。这时真是难得的佳对了。艄公赞叹不已,遂免费送他过河。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这一天,艄公正在渡口下棋,见远方有一身穿长衫的人直奔渡口而来。待他走近,老艄公一眼就认出是前些日子在舟中答对的那位赶考秀才。二人寒暄之后,秀才见渡口摆着棋盘,遂怀着感激之情说道:

    昨夜敲棋寻子路;子路,孔子的学生;“寻子路”,明为“寻棋子的路线”,但暗中却指先前免费渡河之事,而且还在句尾镶嵌了“子路”的名字,老艄公心想:这一上联含有三层意思,必须设法对上,于是,看着秀才的笑脸说道:

    今朝对镜见颜回。

    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见颜回”既有“见到颜回的真容”,又有“看见秀才您凯旋而归”之意,还在句尾嵌入“颜回”的名字。全联独具匠心,甚为难得。于是,二人笑着上了船。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的“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吟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但是他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也!”

    巡按选贤

    一年的中秋节,有一位穷秀才到一家客店投宿。小店客已住满,店家就让出儿子的新房让客人住。这位秀才便与同住的一位客人攀谈了起来,那客人道:“先生既来江南游学,必是满腹诗书,鄙人有一上联献丑,望予属对!”秀才道:“请!”

    客人抬头望窗外明月,即口占一联: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秀才忽见床帐里挂有一副《春山飞鸟图》,即景生情,对道: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围中。那客人大喜,即向店家要来酒菜,二人饮酒叙话,临窗赏月。秀才问客人身世,客人笑而不答,有意岔开话题,谈论学问。由于谈得投机,二人毫无睡意,就携手出店,月下散步。行至一个小池塘边,但见池内水面如镜,那客人当即口占一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秀才望见山顶古松,即对下联: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对罢,二人朗朗大笑,继续前行。客人见月下有一匹马在河沙堤上飞驰,又出一联: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秀才随即对道: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原。

    夜深了,他们回店同床夜话,不知何时入睡。次日早晨,秀才醒来后不见了客人,甚是奇怪:昨晚如此投机,今晨为何不辞而别?这时,忽见一位公差牵一匹马来,对秀才说:“请先生上马,巡按大人有请!”见面后,方知那位客人即是私访的八府巡按;秀才被授命当了州督学。

    思念妹妹

    清时某年科举考试,卷中有“昧昧我思之”一句。一位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误看作“妹妹”,答卷上写成:

    妹妹我思之;批卷者看了,觉得非常好笑,即有意调侃地挥笔写道:哥哥你错了。

    牧人对句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政恶民苦,不少志士贤达隐退耕樵。某地,有诗友二人放牧牛羊避居山水。每遇到一起,就谈诗酬韵畅怀一乐。一日,牧羊人戏出一句道: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啪!牧牛人想了想对道:水牛喝水,水淹水牛嘴,噗!

    此联句取意形象自然,用词明快别致,使人读来,情趣盎然。

    联语嵌画

    从前有一位秀才。有一天,他正坐在绿纱窗前读书。忽然猛地抬头,看见窗纱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牡丹花。他以为是小妹在戏逗,就蹑步出门想抓住她。不想竟扑了个空,惊飞了栖在台前的黄莺和蝴蝶。秀才这才想起纱窗上那幅美好的画面——芙蓉、牡丹花,却是黄莺、蝴蝶投映到窗纱上的影子。他即兴在墙上题了一联: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又一日,秀才雪后外出,走过板桥,看到狗和鸡踏在雪上的足迹,大笑不止,立即回家,挥笔写出了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走过,踏成竹叶梅花。

    寓意妙对

    有一位秀才,给他的朋友贺喜时,赠送了礼银三分,他的朋友略嫌礼轻。于是,就出了一句联语戏之道: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这位秀才闻声察意,谐句对道: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二人会心大笑。

    妙手改联

    清朝时期,贵州黎平府有个叫胡子和的人,他和儿子都是进士。一年春节。胡子和为了炫耀门庭,就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贴在大门两边: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横额是:双进士宅第。

    对联刚一贴出,人们便议论纷纷。因为乡里远近都知道胡家父子是有名的贪官。当天夜里,就有人给他家改了对联。次日,人们见了无不捧腹大笑。只见上面写的是: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横额也变成了:双进土宅第。

    胡子和气得大骂了一通,最后只得把对联撕去了。

    老财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财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这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他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账房先生正写时,老财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老财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稳。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财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鸟!‘爹’对‘妈’才是十分工整哩!”

    巧联咒老财

    从前,有一位令人生厌的财主,请当地一位很有才气的秀才帮他写副对联。秀才写了这样两副: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养猪条条大老鼠只只瘟。

    这个财主不识字,写完后,就让秀才念给他听:今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养猪条条大,老鼠只只瘟。

    财主听罢大喜,连呼:“吉利!吉利!好对联!这就贴到大门上去!”一天,有个和尚登门化缘,看到门上这两副对联后,禁不住笑道:“这准是个倒霉人家!”财主听了很不高兴,怒问为什么?和尚指着对联念道: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养猪条条大老鼠,只只瘟。财主听后,大呼上当。

    嘲奴才

    清代,有个在官府当差的人,觉得当差被人视为奴才,没有多大出息。就决心让儿子好好读书,以期日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谁知,儿子自幼受到父亲熏陶,对当差的那一套颇为熟悉,而对四书五经却一点也学不进去。

    一天,先生考学生对对子。正好望见一差人手持羽毛扇进来,先生以此出联:

    大伯手中摇羽扇;

    学生心想,大伯算啥能耐,我老子在官府当差,头插鹅毛,比他威风多了。于是对道:家君头上戴鹅毛。先生接着出了一个六字对:读书作文临帖;学生对道:传呈放告排衙。先生又出一五字时:读书宜朗诵;学生应声对道:喝道要高声。先生又出一四字对:七篇古文;学生对道:四十大板。

    先生听了,全是衙门公差的那一套,气得两眼直瞪,大喝一声:

    打胡说!学生还以为是先生让他对三字对呢?于是回答:往下站!

    先生更是火冒三丈,骂道:放屁!

    学生不知是在骂他,于是又对道:

    退堂!

    先生气得再也说不出话,干喝一声:哼!

    学生也照着公差的办法,喊一声:喝!——

    学生走后,先生指着他的背影说:“真乃朽木不可雕也!”

    潘县官巧对众秀才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到江南某地当县官,人称潘官。这位县官又瘦又矮,其貌不扬,当地的秀才根本瞧不起他。秀才们便想在一次宴会上出他的洋相,要求和他对对联。

    一位秀才以江南才子为题出了一句上联:多山多水多才子;潘官见他们如此自骄,心想:如果真是才子,当不会不知道古代的孔圣人。于是,他以家乡山东为题对出了下联:

    一泰一岱一圣人。泰山是五岳之首。岱,即岱庙。

    秀才们听后大惊失色,但不认输。重又出了一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潘官当即对出下联:

    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秀才们惊叹潘官学识深广,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他了。

    “凤”和“驴”

    古时,有一位名叫芦柟的人,总觉得自己才华出众,经常喜欢显露自己。一天,同科进士们聚会,他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乘着酒兴口占一联:

    鸟入风中,啄出蟲而作凤;进士中有位叫王云凤的,他对芦柟的狂妄自大颇为反感,决定回敬一联教训教训他。于是,开口对道: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此联一出,即把芦柟弄了个大红脸。

    应对解屈

    有一个庶民杀了人,而误传凶手是某秀才。差役就把那秀才抓到了公堂审问,秀才大声喊冤,太守却充耳不闻。秀才愤怒极了,连声叫屈不止。太守说:“当秀才难道就不能受一点委屈吗?来,我先出个对子,看你能否对上。若对不上,再跟你算账。”上联是:

    投水屈原真是屈;

    屈原,名平,战国楚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遭谗言陷害被朝廷疏远流放,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在今湖南)而死。太守的上联,用的就是这一史实。秀才听后,稍加思索,对道:

    杀人曾子又何曾?曾子,名参,春秋鲁国人。据记载,有3个人先后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在外杀了人。曾母虽贤,也不得不信。后人遂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秀才的这副下联,恰切地运用了这个典故。太守听了,暗中称妙,嘴上却说:“我的出句有两个都是‘区’的读音,而你的对句第一个‘曾’字读‘增’,第二个‘曾’字读为‘层’,对得不工整;你不学无术,不是明摆着吗?”秀才笑了笑,说:“这是使君学欠周到,屈姓虽然习惯读‘区’,但古音应读为‘掘’,不信,请使君去查考查考。”机灵的太守自我解嘲地说:“刚才是跟你开玩笑的。”只因这一笑,秀才才得以获释。

    巧续县衙门联

    清代有一个县令,以贪婪残酷闻名。一年正月初一,他在县衙门口贴了一副春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人们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几个字,成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这样一改,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这位贪官的丑恶嘴脸。

    石榴和李子

    清代,有一位老财主用钱捐了一个举人,并补了个知县的缺,接着又用行贿手段,由知县爬到了御史的高位。于是,他耀武扬威,有点忘乎所以。一次,他回乡省亲,县令照例带领秀才、举人前去迎接。人们看到他目空一切的神态。心里特别不舒服,这位大人见迎接他的人一个个面无笑容,很是不快。于是,对县令念了一句刚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联语:

    掰开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意思是说:你们县里的秀才、举人目无官长,未免太酸气了。县令听后,无词答对;有一位秀才则反唇相讥:

    咬破李子,紫袍里一个大仁(人)。此联讥讽了这位御史是个不学无术、用钱买来紫袍加身的“大人”。御史听后,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京官对学士

    相传,有一位学士,除夕之夜正在拟作春联,他先想了上联:

    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当他正想下联时,恰好一京官来访,他看了一眼上联便说:“我来为你对下联吧!”于是念道: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腹中饥?原来,这位京官一生廉洁,两袖清风,虽是面对粮仓,但家中正在缺粮。学士一听,连忙派差人把粮食送到了他的家里。

    南楼北斗筑妙联

    张、王二人是好朋友,于中秋之夜同登临江楼赏月,但见月明如水,水清似镜,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张仰望北斗,俯瞰江波,即景出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14点;王听了张的出句,大加称赞,但一时对不出下联来。

    不一会,忽见歇在楼上的失群孤雁腾空而起,带着月影飞向远方。于是触动巧思,对张念道: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上下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佳联。张、王二人玩得十分开心,直畅谈到东方发亮才和衣而睡。

    又“扒”又“唱”成妙句

    清末民初。有一年,广东高圹墟(今高江镇)举行扒龙船比赛,河边照例搭台唱戏,甚是热闹。有人来请当地通俗文学家何淡如撰写楹联,何当即答应,问:“写几言的?”来者说:“悉听尊便!”何笑着说:“好!那就把联纸接长一些!”只见他挥笔如飞,一气写下了: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旁边看热闹的人不由得笑了,说:“怎么总是‘扒’呢?”何淡如也笑着说:“诸位‘扒’够了没有?”大家一齐回应道:“够了够了!”于是,何淡如又续写上:

    扒到龙门三级浪。说也凑巧,这时戏开演了,抑扬顿挫的曲调十分悦耳,何淡如接着奋笔写下: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这一奇特的联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水中赛龙舟和台上唱戏的动人情景。众人看了,无不称绝。

    王尔烈巧对樵翁

    清朝时,辽宁省辽阳才子王尔烈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老翁,两人一起在一棵古树下休息。

    老翁看到王尔烈挑着一担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彬彬有礼地点头答道:“是!”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说着,便指向自己刚砍来的一捆树枝,出了句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这是一句别出心裁的合字对,下联也必须与之相应。

    王尔烈稍加思索,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樵翁听了,赞不绝口:“对得妙,对得妙!”

    船夫“绝对”今有对

    明代嘉靖8年(1529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状元,姓罗名洪先,号念庵,被人们誉为“才高八斗”。他自己也非常自负,觉得这是当之无愧的。有一次,罗念庵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一路上,船行得很快,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个船夫走进罗念庵的船舱,求他对个下联。罗念庵看来者是个船夫,开始不屑与他一谈。及至船夫写出上联,罗念庵却久久对不上来;同船的几个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船夫所写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这副上联,历经了几百年,始终没人能对得出。一直到了1959年6月,广东佛山市有一装修老工人,因为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为“九里香”的木料,只用两天时间就运到了。据说,在1943年,也曾有人找过“九里香”,但却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二日与一年,相差何其远。一位姓李的人听到这件有趣之事,忽生灵感,终于对出了船夫的这一“绝对”: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夏牛飞乎

    某塾师教了十名学生,其中一人秉性愚笨,但学习非常刻苦。有一天,先生出联让他应对。上联是:

    春燕舞;愚生对道:夏牛飞。

    先生听后,十分不满,说:“简直是胡言乱语,这怎么能对得上!”愚生辩解说:“‘春’和‘夏’都是时令;‘燕’为禽‘牛’为畜,都是动物;‘舞’和‘飞’同为形容动态。虚实相称怎么不能对呢?”先生气愤地说:“‘牛’是走畜,它怎么会‘飞’呢!”说罢,将愚生打了一顿。

    从此,愚生知耻而勇,更加发愤读书。后来,应试中举,位尊相公。在一次宴会上,他特地为塾师先生题了一副对联:

    夫子应毋忘,曾记当年春燕舞;相公原不易,哪知今日夏牛飞。因为满座的宾客,都不知道“夏牛飞”的典故,所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只是在塾师先生说明原委之后,大家相向大笑不已。

    秀才写春联

    从前,有一个秀才,花钱一贯大手大脚,吃穿无度,不知节俭,每每钱一到手,很快就会花光。这年年关临近,他看到众邻居都忙着办年货,而自己则手无分文,什么东西也买不起。可他又极爱面子,怕别人讥笑,于是便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知道他底细的人看了,都暗暗发笑。一天,乘他外出时,有人便在他的上下联中各添一字,成了:

    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秀才回家看见了,非常羞愧,从此再也不乱花钱了。

    渔翁讥公子

    从前,有个略识文墨的浪荡公子,整日游手好闲,还总喜欢欺负不识字的老百姓。

    这一天,他摇摇晃晃来到集市上,见一位渔翁正提着一篮活蹦乱跳的武昌鱼,沿街叫卖。他垂涎三尺,遂起霸占之心,便走到渔翁跟前说:“老翁,我出一对联,你若能对上,我给你两倍的价钱;若不能对,鱼就归我,如何?”没等渔翁表示可否,他就摇头晃脑地哼出上联来:磨大口小齿轮轮,吞粗吐细;渔翁思索片刻,凝望秤杆,眉头一皱,对出下联:秤直勾弯星朗朗,知重识轻。浪荡公子万万没有想到,老渔翁居然能够应对自如,想赖也赖不成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好付出双倍的鱼价,灰溜溜地走开了。

    借对讽师

    清代石成金在他的《笑得好》一书中说,有位教书先生非常喜好喝酒,而且往往每饮必醉,每醉必大撒酒风。

    有一次,先生上对对课(教学生对对联)时,出了个“雨”字,学生对了个“风”字。接着,他又续成三字联:

    催花雨;学生们心想,何不借此规劝一下先生呢?于是,接续对道:

    撒酒风。先生再续为七字联:园中阵阵催花雨;学生接着对道:席上常常撒酒风。

    从此,这位先生喝酒也注意节制了。

    抨击考官

    清代的科举考试,虽然有严格的规定,但科场作弊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落第秀才和正直士人,往往抓住弊端,通过题联作对,抨击考官,把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康熙年间,有一次江南乡试,正主考左某,副主考赵某,因受贿而将富商程某等数人录为举人。落第的考生们便把一尊财神塑像抬进文庙,又把科场大门上的“贡院”匾额改成“卖完”二字,当作横披;又在大门两边贴出了一副对联:

    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传说是个盲人。赵子龙即赵云,骁勇善战,刘备曾夸他“浑身是胆”。此联巧用典故,冠以二位主考的姓氏,痛骂他们“两眼无珠”,录取不才;揭发他俩“一身是胆”,贪赃枉法,可称贴切精妙。人们看后讥消他们说:“没有眼,只有胆,取庸才,私囊满。”

    雍正年间,少司空(工部侍郎)顾某和学士戴某,受命为顺天(今北京)乡试正、副主考,有位秀才许某以人情、贿赂打通关节,得中解元(举人的第一名)。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睛!秀才们看后感慨地说:“科场上解元不是榜首,人情、关节才是第一呢!”乾隆年间,有个叫吴省钦的人,做直隶(今河北)学正(主管教育方面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省教委主任或省考试委员会主任),他握权受贿,士人恨之入骨。一年乡试,他又被任命为主考。有一位贫寒的秀才,自知无钱行贿,中举无望,便在贡院大门上贴出一副合字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欺天

    “口”“天”即“吴”“少”“目”为“省”“欠”、“金”是“钦”。联中不仅巧嵌“吴省钦”名字,而且内容切人切事,极为自然,一时被广为传诵,弄得这位吴大人声名狼藉。

    张弓与李木

    从前有个弓箭手,名叫张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个毛病,喜欢自吹自擂。一次,他正在习射,不少围观的人看着他的表演,连声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即掷弓提笔立就一联: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大家看不太明白,更对不出下联来。恰好这时,来了一个卖弓的人,他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试试。张弓连试了几张,都拉不动。卖弓人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头说:“不知道。”卖弓人说:“我这弓是李木做的。”张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能做出这么硬的弓?”卖弓人笑道:“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说罢,提笔对出了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众人不解,请教是什么意思。卖弓人解释道:“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会‘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的弓却‘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张弓未免感到羞愧,从此再也不敢吹牛夸口了。

    好朋友妙对近音联

    明代有个叫陆俊明的人,善于作诗属对。某天,他邀请朋友们来家中叙谈,他们一边下围棋一边饮酒。一位友人即席出了一近音联求对:

    围棋饮酒,一着一酌;陆俊明答道:听漏观书,五更五经。

    另一位朋友也凑趣对上一联:

    弹琴赋诗,七弦七言。彼此对得都很工巧,酒兴也因此而倍增。他们谈笑风生,直至红日西坠才分手道别。

    中药对

    有位老中医,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某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师马上对道: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走进院后,看到丛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医师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里花坛边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师不假思索地对出:梧桐子大,日报五六十丸。客人看完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处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医师笑着说: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淡竹叶、小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得工整和谐,颇有趣味。二人兴味盎然,边走边谈,医师一直把客人送出村外,才挥手而别。

    汤元对

    有个秀才去赶考。途中,肚子饿了,忽见路边有个卖汤元的老头在向他招呼。秀才本想吃两碗,可是一摸口袋已无分文。卖汤元的老头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不必为难,只要能对出我的上联,就请你白吃汤元。”只见老头说道:

    八刀分米粉;秀才一听这是合字对,被难住了。心想连这个都对不出还考个什么试!于是,自愿给老头当帮工,老头同意了。一次,秀才见一老鼠扒掉的土块掉在锅上,“当”的一声,他遂即便来了灵感,忙去报告老头说:“对上了!”答曰:

    千里重金锺。老头一听,高兴极了。又送路费让他赶考去了。罗星塔仙人释联在福州市南、闽江之中的罗星山上,有一座罗星塔。相传为宋代柳七娘竭资始建,明末天启年间重建。塔细而高,独立江中。此地不仅是由闽江驶往东海的要道,也是由长乐县到闽侯县的暂泊之所。多少年来,过往的人络绎不绝,但谁也没有看懂塔上的一副奇联: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道人来此游览,看后欣然而乐。众人请他解释该联的含义,道人笑着说:“此塔为海潮来往之区,该联出句第一、二、四、六个‘朝’字读‘招音’,即早晨之意,其余读‘巢’音即‘潮’字之假借;对句第一、二、四、六个‘长’字,读‘cháng’借为‘常’,其余为‘涨’字之假借,如此一读,不言而喻。”说完,道人飘然而去,人们都说这是纯阳祖师吕洞宾为人点化。

    按仙道的指点,人们终于弄懂了对联的真正含义:朝朝潮,朝潮朝夕;常常涨,常涨常消。

    豆芽生处对联巧

    古时候,有一位知县在新春佳节前夕,传令各家各户都要张贴一副对联,并评比评比谁家的好。结果,一位卖豆芽的夺了魁。他写的是: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披是:长长长长。

    这幅联语不但别出心裁,而且异常贴切。很好地表达了这位卖豆芽者的心愿:希望自己的豆芽长(zhǎng)长(cháng)一些,好多卖几个钱。本联的读法是:上联中的第一、三、五六字读cháng,其余读zhǎng ;下联中的第一、三、五、六字读zhǎng,其余读cháng ;横披中第一、四字读cháng,第二、三字读Zhǎng。

    自讨没趣遭联骂

    从前,有个老员外,家中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可爱的小儿子。女儿年长待嫁,儿子还在幼年。员外请了一位老师教儿子读书。谁知这位老师非常懒惰,常常是出了对子,让学生冥思苦想,他自己却到处去游逛。一天,他给学生出了一上联: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学生对不出,便请教姐姐;姐姐代弟弟对了下联:无人共枕,枉存一片痴心。老师回来一看,问明缘由得知是学生姐姐的手笔,于是又出一联:

    纸上画龙龙不动;

    姐姐再次代弟弟作出:鬓边插凤凤难飞。

    老师一看又是姐姐所作,心想,这位小姐或许有意于自己。于是,出了一联试探:

    六尺绞罗,三尺缠腰,三尺坠;小姐看后,挥笔对道: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老师一看,高兴极了,认为小姐已是有意无疑,便忙着要与她见面定情,于是,又写了一上联: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小姐读了,窥出老师心术不端,立即严辞回答:山高水深,劝渔翁及早回头。老师看后,再作一联: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小姐再次解释:藕虽有孔,心中不染污泥。

    事情至此,本当了结,谁知老师仍不死心,偏偏还要恃才戏人,接着写道: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小姐怒对: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这位老师尽管再也无计可施,但心中仍然忿忿不平。

    不久,小姐出嫁,一年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到了满月,请老师来做客饮酒。当小姐抱出这一对双胞胎时,老师见有机可乘,问道:

    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小姐一听,知是老师寻衅,正颜回答: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满座宾客听了,哈哈大笑;这位老师羞得无地自容。

    王勃一字值千金

    唐初4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上写完序诗之后,拱手一揖,便告辞走了。都督阎仙屿来到大厅,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他一边看,一边叫好。当他看到序诗的最后两句时,不禁惊诧起来: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原来,王勃在诗的最后一句故意空下一字,径自走了。阎都督愣了愣神,不知王勃此举是何意思。当时在场的宇文钧、吴子章、孟学士等众多名儒雅士,均不解其意。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填上个“水”字,但觉得太直、太白了;有的说,应该填上个“独”字,又觉得太俗、太一般了。大家想来想去,总觉得找不出合适的字来。于是,阎仙屿便派人赶往会馆,恭请王勃返阁填字。

    使者受命来到会馆,说明来意,但却被王勃的随从书童挡住了,书童对使者说:“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那使者将原话回阎,阎都督暗自思量:自古人才难得,理应礼贤下士。于是包了千两纹银,亲率宇文钧、吴子章等人赶赴王勃住处求教。

    王勃见了都督,故作惊慌,拱手笑道:“何苦都督亲来,不才早已将字留在宝阁了。”众雅士大惑不解,有的还连声追问:“才子墨宝,留于何处?”王勃大笑说:“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齐声称赞。阎都督也连连点头道:“一字千金,果然奇才也!”

    王勃巧取千金,备足了探望父亲的路费,在向阎都督道谢过后,便乘船上路,往交趾探亲去了。

    解缙题对滕王阁

    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吉水县出了位对联高手,姓解名缙。解缙出身于贫寒人家,父亲是挑水卖的,母亲是磨豆腐的。别看解缙个子矮小,貌不出众,但却聪明过人,满肚子学问。这一年,他到南昌参加科考,竟一举夺得了第一名。府台大人把他留在府里攻读,准备送他赴京参加会考。

    有一天,解缙和一位举人来到百花洲游玩,这位举人请他即景题对。解缙环顾四周花卉,当即吟就一副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举人和围观的游客无不拍手称妙。

    这时,人群中有个秀才,也想当众显才,于是摇头晃脑地吟哦起来:“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上天!”听者无不捧腹大笑。

    那秀才本是个富家子弟,遭此奚落,岂肯善罢甘休,于是约定解缙次日卯时在滕王阁上再比试对联。解缙双手一拱,回道:“解某一定准时前往。”第二天,解缙应约登上了滕王阁。不一会儿,那秀才领着两个文绉绉的学究来了。彼此寒暄之后,秀才大言不惭地说:“今天在这滕王阁上,我们是东,你是客。让你先出题,我们来答,倘若我的人答上了,那就是由我们来考你!”

    解缙本准备对下联的,未料到那秀才竟让他出上联。因而一时不知出什么题目好。这时,突然一团东西从黑暗处朝他飞来,大家吓了一跳,赶紧闪避。解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鸽子。于是他托物起兴,很快吟出了一句上联: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那两个学究未料到解缙会出这么一句绕口令似的上联,一时弄得面面相觑,抓耳挠腮,久久对不出下联。秀才见请来的高手竟如此无能,直气得腮帮鼓鼓,两眼圆瞪。他骂了一声“酒囊饭袋”便拂袖下了滕王阁。

    那两个学究正要尾随秀才而去,背后却传来解缙的唤声:“二位先生请留步。”接着,领他们走到回廊上,用手一指,微微笑道:“二位先生仔细瞧瞧槛外景色,下联便自然会有了。”

    学究顺着解缙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扬子洲畔,几叶渔舟傍洲而过,缓缓前行。二位学究茅塞顿开,异口同声地对出了下联:

    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学究这才有了笑容,多谢解缙指点迷津。两人拜谢之后,便匆匆离阁而去。

    天王殿圣僧解楹联

    一日,4位秀才同游安徽安庆的迎江寺。

    4位秀才中有3位都是安庆郡人氏,一位来自龙山脚下,一位来自长江之滨,一位住在振风塔下;而另一位秀才则是金陵之人。

    4位秀才是相约一同去京城参加科考的,个个风华正茂,恃才傲物,都欲于一年一度的大比之时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4人来到迎江寺畔,只见振风塔高插云端,浩瀚的江水奔腾不息,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才情大发,胸中涌动着千代诗言,万世绝句。只是都不好先自吟诵,唯恐有“出风头”之嫌。终于,来自长江之滨的秀才抑制不住,说:“迎江寺乃千年古刹,自古以来,不知多少骚人墨客留下不朽诗篇,我等4人也乃一代英才,当今名仕,今日难得同游迎江寺,少不得也要各自献诗一首,也好供后人瞻仰。”

    来自龙山脚下的秀才说:“这是当然。只是我等4人以你年龄最长,此第一首,当然就是你的了。”

    振风塔下的秀才说:“干脆,一人一句,正好一绝,珠联璧合,岂不更美?”

    大家都说极好,于是乃推江滨秀才作开头第一句。江滨秀才略作斟酌,诵出开头一句。

    “长江滚滚砚池波”大家都说极好,不愧是来自长江之滨,秀才一言,何等气魄。龙山秀才接着吟出第二句。“我持龙山当墨磨”接下来是振风塔秀才的。

    “倒提宝塔饱蘸墨”

    最后一句当是金陵秀才的了。金陵秀才一想,他3人都是本地人,自然好拿本地地理来做文章,只是我乃金陵人氏,南京虽有钟山之秀,燕子砚之险,玄武湖之美,但那毕竟是千里之遥,拿来凑诗,珠不联,璧不合,难免被他们笑话。

    忽然,他灵机一动,灵感大发,吟出一句,竟让那三人为之咋舌,叹为观止。

    “青山作纸几行多”

    4位秀才相互品评着诗句,不觉来到山门。迈进山门,走进天王殿,一尊表情丰富、笑态憨厚的胖大和尚坐在正中龛迎接众人,他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笑得眼闭口开,让人一见便忘记忧愁烦恼而顿生欢喜之情。他就是大肚弥勒佛。

    4位秀才又各自卖弄起文才。

    金陵秀才说:“我们南京的寺庙,弥勒两旁的楹联多跟‘笑’字有关,如‘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开口即笑笑世间所有可笑之人’,而此处的楹联却别具一格,可谓新鲜”。

    大家一看,那楹联曰: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于是,金陵秀才就念起来,且有板有眼,有句有顿。“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

    龙山秀才连忙说:“不对,不对,你句子断得不对,你说张开,张开什么呢?而且念起来也不上口,不好听,且听我念。”

    于是,龙山秀才这样断句:

    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不等龙山秀才念完,江滨秀才噗嗤一笑,说:“真是50步笑百步,你说人断得不对,你就对了不成?张开固然不妥,张开口更是不妥,换而言之,张开口即令勉强可以,而后谁吞江心月呢?没有本体,何以吞没?所以,我以为应如此断句: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

    振风塔秀才忙说:“还是不妥,本体是有了,动作也有了,可后来呢?江心月是什么?海角天又算什么?岂不成了无母之子,无源之水吗?”一时间4位秀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在天王殿里争得个面红耳赤仍不肯罢休。

    这时,从弥勒佛后走出一位驼背老僧。老僧笑眯眯地说:“天王殿乃清净庄严之地,4位秀才为何如此争吵,各不相让?”

    秀才们看是位驼背老僧,便不理他,仍继续争吵。老僧又说:“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其理,人最不可要得的即是‘执著’二字。”秀才们见这老僧虽貌不惊人,却出语惊人,便停了争吵,把各自对楹联的断句再说了一遍,并请求老僧作朱笔一点,看到底谁的断法最为合理。老僧听罢哈哈大笑,说:“原来是为楹联之事。此联乃清康熙年间安庆府怀宁县知县段鼎臣所撰。段虽一县令,却深究佛理,颇得文字般若,凡夫俗子,又何能解得其中滋味?”

    秀才们听如是说,越发要听个究竟,便一同央求老僧再说分明。

    老僧说:“此楹船联,抓住古寺临江而立的特点,写出大千世界浩渺无际,而在佛眼之中,乃恒河一沙而已,而又根据弥勒面江而坐,虽不动尊,却四海之内,足迹踏遍,真是气魄恢弘,博大深远。方才说了,万事万物,最忌执著,更不可作文字游戏而忽略文之要义,此乃中国读书人之积习啊!”老僧见秀才仍迷其中,便随口吟:

    张开口——口吞江心月,不动神——神游海角天。

    秀才们一听,果然琅琅上口,而且那诗句中藏而不露的一字果真隐到了要处,隐出了禅机。待要继续请教,那老僧却不知何处去了。回眸江上,但见万里长江一泻千里,碧蓝的天空中一朵祥云正随风飘荡,缓缓西去。

    刘大魁巧对振风搭

    一日,振风塔下走来三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为首的老者看上去有60开外,却是鹤发童颜,两眼睿智有神,使人一见之下顿生敬意,可见是位博学的老先生;相随左右的两位少年只有20上下,看上去更是气宇轩然,一表非凡人才。原来,那两位年少的是桐城县来应举的秀才方苞、戴名世,他们都是少年才子,在大江南北颇有英名,后来成为桐城派一代文人。那老者则是此届科考的主考大人。

    他们一行3人接着来到振风塔下,方苞和戴名世都是首次游塔,抬头之间,一股激动,大声感叹起来。

    主考大人见两位学生跃跃欲试,便说:“何不以塔为诗,你二人各题一首,以增雅兴。”

    方、戴也早闻主考大人文才,有心见教,便说:“大人何不就此题出上联,容学生对出下联,也好向大人请教。”

    主考大人笑了笑,随口吟道:宝塔六七层,层层有四门,门朝东南西北。方、戴一听,心里想,早听说主考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句子倒也平常嘛。两人一使眼色,同声对曰:历书十二月,月月有两节,节分春夏秋冬。这就叫做以平对平,平中见智。

    事有凑巧,若干年后,又有一老者携一六七岁学童来迎江寺游玩,游至塔下,老者不免记起方苞、戴名世对句的故事,便把这事说给小书童听了,并将方、戴二人的才学及机敏大大地夸赞了一番。没想到这小学童却不屑一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此联我也会对,说不定对得更妙。”

    老者说:“你不要吹牛,你倒对给我听听。”小学童眼一眨,即刻诵道:算盘十三位,位位七粒子,子打加减乘除。

    老者大喜,抱起小学童,说:“子乃神童,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这小学童果成气候,成为桐城派又一杰出代表,他就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刘大魁。

    据说当时那老者兴起,为再试刘大魁,出上联曰:宝塔尖儿,倒竖钢鞭追日月。

    刘大魁对曰:城墙垛儿,大张牙齿啃青天。老者又出上联:

    振风宝塔,宝塔振风,七层,四方、八角。刘大魁对曰:玉掌遮日,日遮玉掌,五指,三长、两短。

    张天师重金买对联

    嗣汉天师府扩建后,张天师为了显耀府第气魄,派人前往南京请求董其昌先生书写一副对联。那时,董其昌官至明朝礼部尚书,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家。

    当来人禀告天师求写对联一事,董其昌心想:“天师府号称‘洞天福地’、‘仙人之家’,同时又被历代帝王赐封一品爵位,必须写出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

    董其昌经过久久构思,终于拟出一副七字联:麒麒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董其昌写好这副对联,心生一计,将下联装入袋内密封交给来人,而上联仍留在自己家中。来人接过董其昌这件佳作,高高兴兴地返回天师府,当天师拆开布袋一看,只有下联,没有上联,颇感奇怪。但转而一想:莫非是董尚书忘记将上联装入袋内?于是,又打发原人再次前往南京向董其昌索取上联,董其昌对来人说:“天师要上联,必须亲自出驾来拿。”来人无奈,只好怏怏空手而回。天师因求联心切,不得不亲自前去南京,当天师行至董其昌家时,董妻接待说:“老董因无钱度日,现已外出告借去了”……天师一听此语,明白董其昌的弦外之音,如不付给一定数额的礼金,董其昌是不会拿出上联的。于是,硬着头皮对董妻说:“董尚书所借之款,全部由我偿还。”董妻听天师这么一说,便转身进入内室与丈夫商量。不一会儿,董其昌由后门绕道走至前门,再由前门走至会客厅,两人相见后,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以“500两银子”达成交易。天师重金买对联,给后代子孙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夏宰相

    夏言,字公瑾,明朝宰相。成化18年(公元1482年)出生于上清镇桂州村,故又名夏桂州。他的父亲名叫夏鼎,曾任过浙江严州府推官,为政清廉,深受老百姓拥护与爱戴。夏言自幼聪明好学,在其父亲的感染和熏陶下,学业猛进。一天,他的舅父涂寿章来到他家做客。眼看春节即将来临,为了摸摸外甥学业功底,嘱咐外甥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将姓氏同时嵌入联内。夏言略思片刻,随即写出上联:

    夏门父子二公卿,接着又写下联:言谈文章一诗人。

    对仗工整,而且气势磅礴。舅父看后连声称赞:“好后生,有出息”。至十五岁时,夏言随父前往李东阳家赴宴,李东阳博学多才,进士及第,应邀入席的还有何孟春、季春、周鼎等名士,酒至三巡,李东阳趁兴出一上联,叫大家对下联。他的上联是这样的:

    孟春、季春惟少仲。大家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夏言站立起来应声对曰:“夏鼎、周鼎独无商”。

    在座客人看见这位稚气未减的小伢崽,才思横溢,语出惊人,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

    书场妙联

    竹琴名家贾树三与说唱艺人李龟年,设书场于成都。旧时艺人,不单生活凄苦且备受歧视凌辱。丝竹管弦,唱不尽一腔辛酸,因之有人给书场题写了一副妙联。上写:听罢离合悲欢回首依然贾瞎子撇开风花雪月伤心谁问李龟年此联贴出,深受称赏,一时传为妙对。

    别致的婚联

    昔时有潘、何两家联婚。结婚之日,某士人以“潘”、“何”二字拟了一副颇为别致的拆字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将一“潘”拆成“水”、“田”、“米”,下联将“何”拆成“人”、“口”“丁”,不但暗合双方姓氏,又寓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良好祝愿,主、客称赏叹绝。

    大寒对芒种

    某书生乘兴游春,途见农夫春耕,随口占一联道:一犁耕破路旁土明日芒种但苦思不得下联,直到腊月书生与友人围炉闲叙,始见景生情偶得下联:对手捧住炉中火今朝大寒富郑公使辽巧对富郑公名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一次,他奉命出使辽国。辽国的使者出句难他,让他对句。辽使者先说:

    “早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富弼应声对曰:“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辽使者接着又出一句:“酒如线、因斟乃见。”富弼又当即对曰:“饼如月,遇食而缺。”辽使听后,甚为叹服。

    数词巧对

    某地考生欲借宿于十佛寺。寺僧出联征对道:

    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

    书生莫能对,只好买舟赶路。当舟穿过“四仙桥”时,一书生合掌大笑道:“下联有了。”遂返僧舍对出下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