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动脉。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努力,而绿色交通的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目前绿色交通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陆路、海路、空路多方位继续努力,需要在道路的立体绿化,车流的尾气净化,人流的行为文明等方面继续努力。
关键词:绿色交通生态城市道路绿化车流净化人流文明
一、绿色交通之于生态城市的意义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在城市里,人的活动,物的活动,都需要依靠交通。在现代生活模式中,人们为了加快活动的速度,又发明了机动运输载体,如机动车辆、机动船舶和飞机。机动运输载体和公路、铁路、水路、空路及管道,就形成了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框架,在运输载体上不断运转的人流、物流,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城市的动脉。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程度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程度。
就目前而言,在中国,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等为主的城市和城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的交通强国。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18万公里增加到9.1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07万公里增加到40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0年达到7.4万公里。已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全部建成。路网密度达3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结构逐步完善,公路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3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0%以上,适应度接近1∶1。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扩大,港口航道条件进一步改善;内河水运大力发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公路水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民用航空已开通1880条国际国内航线,航线里程达到276.5万公里(按不重复距离计算)。输油(气)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200公里左右增加到6万多公里。交通建设正由规模扩张型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且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819米,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在世界四大类桥梁跨径前10位的工程中,我国已建和正在建造的桥梁分别占有5座、5座、8座和5座。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依托现代交通的发展。同理,生态城市的发展,首先依托绿色交通的发展。卓有成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可以为人畅其流、物畅其流和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提供基本保障;卓有成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周边绿化建设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城市生态优化提供基本保障;卓有成效的交通运输节能降耗低碳减排政策强力推行,可以为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城市生态优化提供有效保障。
二、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绿色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也在不断地推进。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为人畅其流、物畅其流和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国总长约3.6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已基本完成,“五纵”国道主干线包括: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长约5200公里;北京至福州,长约2500公里;北京至珠海,长约2400公里;二连浩特至云南河口,长约3600公里;重庆至湛江西南出海快速大通道,长约1314公里。“七横”国道主干线包括:绥芬河至满洲里,长约1300公里;丹东至拉萨,长约4600公里;青岛至银川,长约4400公里;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长约4400公里;上海至成都,长约2500公里;上海至云南瑞丽,长约2500公里;衡阳至昆明,长约2000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规划的实施,优化了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了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专家预测,到2012年,发达的现代铁路网初步形成后,可辐射我国70%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人口达7亿多。从北京坐上火车出发,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2小时能到达沈阳、济南、郑州、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长春、大连、南京、合肥、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哈尔滨、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城市;8小时内,除乌鲁木齐、拉萨等较远城市外,能到达全国其他所有省会城市。届时,还将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形成以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半小时至1小时的交通圈。
如上所述,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流物流的顺畅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流物流的畅通,则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正向效应。而能源的节约和碳排放的减少,正是绿色交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周边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为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城市生态优化提供了基本保障。以福建省为例,道路绿化建设已全面铺开。2010年,全省已经完成绿化投资2.46亿元,植树674万株,绿化公路里程2288公里,全省完成绿化公路里程占年度计划170%,其中福州、厦门市完成任务为年度计划的四倍多。2011年计划建设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绿色长廊”5300公里,实施完成500处园林景观工程。高速公路计划实施“绿色长廊”2000公里,包含已通车路段1720公里和2011年新通车路段280公里。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提出,种植成活率达98%,保存率达95%。普通公路完成绿色长廊3300公里;省定22个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与各主城区的普通公路,两侧可绿化路段全面绿化;实施完成200处公路园林景观工程,在国省道交叉口、铁路和公路夹角地、公路边空旷地等区域,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型绿化景观工程。城市道路的立体绿化建设亦见成效。
再次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有力,为交通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城市生态优化提供了有效保障。仍以福建省为例,为了加大低耗减排绿色运输业的建设,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出台了若干举措。如严格控制新增道路运力,以充分发挥现有客运车辆的作用: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市际、省际客运班线,一律不得新增运力,同时从严控制新增座位数;对一类客运班线、与福厦高速铁路平行的客运班线,原则不再审批新增运力;对与现有班线重复里程在70%以上的二类以上客运班线,严格控制新增班线和运力。如实施严格的车辆燃料消耗量指标准入门槛: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配发《道路运输证》时,将车辆燃料消耗量作为必要指标,对照《燃料消耗量过渡期车型表》和《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进行核查,不符合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省汽车运输总公司在福州城区及连江、永泰县投放LNG公交车(已投放数百辆开设多条线路,计划到2015年拥有LNG公交车1000辆);厦门市在已投放50辆压缩天然气(CNG)公交车的基础上,计划在未来3~5年总数达到1000~1500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40%~50%。福州市公交公司最近也在政府支持下购置了一批CNG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行,效果显见。又如积极促进甩挂运输发展。在道路通行费实行“年票制”征收的地区,对道路运输经营者所拥有的车辆按照一车一挂的标准征费,对超出牵引车数量的其他挂车不再征费。
我国在绿色交通建设方面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也不可回避。据调查,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80%来自道路,而道路污染源主要来自车辆。可见交通对于城市生态的影响力之大。因此,本文拟着重从城市道路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公共交通不发达。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为40%~60%)。而且我国城市公交车速已越来越低,平均车速只有10公里/小时,已低于自行车12公里/小时的速度。与10年前相比,公交出行时间平均延长10分钟,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不满意率高达70%。来自建设部门的资料显示,在其调查的117个城市中,66个城市在公交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施装备和配置更新方面得不到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占被调查城市的56.4%,“情况相当严重”。公交结构、服务设施单一。一方面,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缓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进速度不快。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计只有440公里,仅相当于英国伦敦一个城市的规模。另一方面,公交线网覆盖不均衡问题日益暴露。根据有关调查,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线路重复设置,有的道路重复线路多达20多条,而城市边缘的居民小区、街道却没有一条公交线路。有些线路运行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
其次是私家车数量迅速膨胀。在公共交通艰难蹒跚的同时,个体交通的迅速增长使交通拥堵急剧上升,此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普遍灾害”。据测算,北京市区183个主要路口中,严重阻塞的达60%;上海市干道网的平均饱和度达到0.9;南京市主要道路的路段饱和度达到0.87。福建省主要城市数据不明,但道路堵塞,车流速缓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无谓增加,已是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
再次是交通管理跟不上。许多大城市,交通资源缺乏整合,交通规划设计不尽合理,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单纯依靠改造和增加道路,路面够宽了,但交通设施不全,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低,而且“毛细血管”不发达,小路不配套,把交通流量都集中于主干道,堵车依然。无法根本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笔者分析,交通污染主要存在着三个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道路绿化水平不尽如人意,绿化跟不上道路发展,粉尘飞扬,很多地方还在拆绿铺路盖房。二是车辆尾气净化不尽如人意,大排气量车、尾气排放超标的老爷车,依然大摇大摆地行驶在城市或城际道路上;同时,大面积堵车造成的尾气排放,已是影响城市道路净化的主要问题。三是路人行为不尽如人意,如车窗一开随地吐痰、随便抛物,如违规行驶、随便变道塞车,如一有摩擦就停车找茬,随便骂人,造成人为堵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发展绿色交通的几点思考
发展绿色交通对于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已如上析,这里不再赘述,如何才能继续大力地发展绿色交通,使之在发展生态城市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城市道路为主要分析对象进行研究。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着力于机动运输载体的节能减排
(1)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香港,人多地狭、高楼林立,弹丸之地,发展交通的条件可谓先天不足,但香港却没有大都会的通病--塞车。“弹丸之地不塞车”,秘诀何在?秘诀就在于其公共交通系统的发达。香港公交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市民选用公交出行的比例高达90%,在世界各地名列前茅。此足可引以为鉴。我国内地其他城市尤其是福建省的主要城市,应认真学习香港的成功经验。尽快改善现有的路面公交线路和频次,真正做到便捷、舒适、安全、环保,使得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有依赖感、信任感;有条件的城市应尽快上马地铁、轻轨等交通项目(已经开工的福州市的地铁1号线就是个好项目),发达的公共交通是减少私家车大量出行的有效方法,同时应辅以若干措施比如提高停车费用等调控机动车的出行数量。
(2)推广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车辆。对原有的老旧车型进行更新,车辆陈旧,技术改造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坚决淘汰更新,改善广大市民的乘车环境,逐步引进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车辆。在新能源汽车风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在商用车行业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里,客车行业是最先沐浴新能源政策阳光的细分领域,也是在各地最早批量上路运营的汽车品种。二是在中央的政策激励下,各地方的新能源公交车采购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结果是有些地方比中央还快了一拍。目前,被四大部委列入“十城千辆”(实际上是13个城市)的各个地市纷纷出台政策,涌现出动辄上百辆的采购大手笔。厦门市将分批次更新300辆天然气公交车,用于主干公交线路的运营。新车全部采购大金龙的国Ⅲ排放标准的压缩天然气客车。在3~5年内,厦门市所有干线公交车都将更新为燃烧清洁能源的车辆,力争达到公交车总数的50%;同时加快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设,计划在岛内岛外建设12个加气站,满足公交车的加气需求。福州市也出台了相应举措。其他城市理应效仿,建议省市财政能拨出专款,购置一批环保型车辆,切实改善现有的公交车辆尾气污染状态。天然气客车简称CNG客车(CNG英文全称Compressed Natural Gas),是天然气加压后并以气态储存在容器中作为车辆燃料利用。天然气是全球公认最理想的替代燃料之一。与使用汽油、柴油相比,使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排放90%的一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72%的碳氢化合物、39%的氮氧化物、24%的二氧化碳,完全没有粉尘排放。
(3)抓好机动车环保年检工作。实施有效的机动车尾气年检工作,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要求,承担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检测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检测,并取得省级环保部门的委托。各城市要组织质监、公安、环保等部门,督促年检站更新检测设备,按国家标准进行尾气检测,切实发挥年检的作用;对符合委托条件的,要指导其申请环保委托。其中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切实加快机动车尾气年检委托工作,并建议提高尾气排放国家标准等级,确保符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新要求,保持模范城市的先进性。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进行限期维修改进,或实施禁止其上路行驶、罚款等处罚。
(4)发展公共自行车使用系统。在城区设置若干公共自行车站,由财政投资提供自行车给市民和旅游者免费或低价租赁使用,以降低私家车在城区的运行数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从而既达到推广绿色交通的目的,又降低了能源消耗量,且有助于市民健身,一举多得。据调查,浙江省杭州市在这方面已经成功运行了数年,颇受居民和旅游者的欢迎,福州市鼓楼区在2011年也开始推广这个项目,市民普遍叫好,但范围小、站点少,局限性还比较大。建议福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福建省其他城市亦可也参照推广实施,
(5)提效减排。到2010年底,福建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99.65万辆,其中,非私人车辆达45.5万辆,占22.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非私人车辆占有相当比率。据了解,公车大量执行的却是非公务活动,因此,公务车辆“提效减排”既是一个很重要的减少城市机动车尾气的好办法,又是一个提高企业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能的好办法。建议摆上各级政府重要议程,建立公务车辆的总量核减制度、费用核减制度、轮休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在提高效能的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节能减排。
(6)源头杜污,尽快产出新能源汽车。现在,全球汽车产业都在研发新能源汽车,有的在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有的在开发电动汽车,可以肯定的是,谁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低碳经济的主动权。近年来,全球汽车业都在迫切地寻求节油以及替代能源的方案,并且认识逐步趋于一致,即“三步走”:近期,推广柴油,以及非石油产品的天然气、乙醇等;中期,油电混合动力;远期,资源丰富,污染为零的氢动力燃料电池。这其中,柴油发动机以其经济性、耐久性和优异动力性,正成为一种国际新趋势。在欧洲,柴油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50%以上,柴油车被看做是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但是在中国,人们对柴油机的印象还停留在冒黑烟、噪音大、功率低的阶段。原因是人们对柴油机的印象大多来自低端的农用柴油机,而对轿车上搭载的新型清洁柴油机知之甚少。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柴油机的性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将柴油机的排放、噪音和动力性能提高到与汽油机相当的水平,同时保留了柴油机大扭矩、低油耗、故障率低等优点。目前世界主流清洁型乘用柴油机大都搭载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并且减少了爆震引起的振动和噪音。
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前四批已经陆续发布,第五批也即将出炉。据了解,吉林省还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该联盟由一汽集团、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23家科研、生产单位组成。厦门金龙汽车公司推出的环保型客车亦已投产并已出口新加坡等国。福建省应当顺势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整合本省汽车产业结构,促进本地汽车产业改造,迅速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装备本省城市交通,同时加快城市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备的新能源汽车运行供应链,便民运用,从源头上杜绝汽车尾气污染量的扩张。
(7)大力发展小排量单排座轿车。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能迅速产业化的情况下,尽快利用成熟技术,迅速发展小排量单排座小轿车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性措施。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是双轮机动车的升级版,可同时取代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是一种资源节约化、空间微型化、污染减量化的好产品,市场潜在需求量很大,即使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批量生产,这种小排量单排座小轿车肯定还有其细分市场。但是产品利润率可能较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可能不高,需要政府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出发,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因此,建议尽快组织研发投产,提供市民使用,从而使汽车尾气污染量的减少,成为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行动。
(二)着力于发展道路的净化绿化
据了解,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到2012年全省建设公路绿色长廊1万公里,实施园林景观工程1000处,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目标。这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计划。除此以外,我们似乎还可以多做些工作,比如:
(1)加大路面及交通附属固定设施的净化管理,加大路面清洁车辆的工作频度和优化路面清洁车辆的工作质量,严格监管大型超载货车的运行,避免其对路面的碾压破坏;防止运沙车运输过程中沙石的泄露,及时处理路面沙石、尘土的堆积。尽量减少路面粉尘飞扬和垃圾飞扬。
(2)消除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施工过程中按规范要求进行清运和堆放工地清扫出的建筑垃圾,工地上易产生粉尘的设备安置在相对封闭的操作棚内,产生的木屑、废料等及时清理。工地在清扫时应采取防尘、吸尘措施。
(3)消除裸地,不断增加绿化面积,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其余裸地全部草坪覆盖。
(4)大面积发展立体绿化,在高架桥边和桥梁柱上,在路边建筑物楼面楼顶,都是可以发展立体绿化的有效空间。
(5)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有数据显示,6棵大树可以吸收一辆汽车行驶4小时所排放的气体量。在路边或距离路边较近的空地上,大面积种植树林,使之可以有效地吸附道路车辆扬起的粉尘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净化道路空气。
(三)着力于提升城市居民的交通行为文明
首先,要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者的行为文明。一是要通过科学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提升其管理行为的文明度。采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式,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作用,而且具有低能耗、占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的优点。二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合理规划,提升其管理行为的文明度。完善城市路网,妥善处理路网交叉口、建筑物出入口、公共交通的衔接点等,减少交通拥堵隐患;要有“和合”意识,自行车与公共汽车,人行道与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绿化与交通,广告与交通等都要协调规划;发展多模式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在通行比例上占压倒性趋势,真正落实“公交优先”原则,提高其运行效率,并进行交通需求控制,引导适度的消费需求,把交通流量转移到公共交通上来,使资源消耗小,交通更有效;要充分发挥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作用,即利用连接主次干道的各种小支路、小街、胡同里弄等这些“微循环”道路资源,以缓解交通拥堵,达到绿色交通的目的。三是要通过城市交通管理者执法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其管理行为的文明度。城市交通管理者是其他交通行为者的行为文明楷模。其执法用语、身体行为用语的文明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其他交通行为者的文明程度,因此,城市交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合意识,通过自身的文明行为,影响其他交通行为者的思维和行为,使之在拥堵的出行路上,能因之舒缓急躁的情绪,提升其行为的文明自觉。
其次,要提升城市精英市民的交通行为文明。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城市里有能力买车开车的,基本上都是城市里的精英市民或曰市民精英。这些精英市民都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都有着较好的职业地位,他们理应成为倡导交通行为文明、践行交通行为文明的主体。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其不断提升践行交通行为文明的自觉性,不要在行车路上打开车窗随地吐痰,随便抛物;不要在行车途中违规行驶,随便变道塞车,不要在遇到摩擦时就停车找茬,随便骂人,造成人为堵车……。其实,随着机动交通载体的增加,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圈是越来越大了,今天的路人很可能就成了明天的亲朋好友或职业交流对象,行在路上,中规中矩,遇到问题,微笑以对,很可能就会为今后的人际交往或职业交流积累下可以加分的筹码。此类事绝不仅仅在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的。
市民交通文明度的提升,肯定会给城市交通的人畅其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肯定会给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方方面面都应当为之鼓励,为之加油。
注:严弋、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教师严子杰,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省城市经济研究会会长,高级经济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