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闽籍侨胞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

    2010年10月25~26日,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福建省侨联和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办,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和福州市侨联承办的“闽籍侨胞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开。来自福建社科院、福建文史研究馆、厦门华侨博物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华侨大学、龙岩学院、闽江学院等各研究机构、高校、研究会和方志委的专家学者,以及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各级侨务部门工作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45篇学术论文,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福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与会专家学者点面结合,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闽籍华侨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李国梁教授在《再论南洋闽籍华侨与辛亥革命运动》一文认为,从南洋闽籍华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诸多表现来看,他们无论是在南洋侨居地或在中国故乡之地,都在发展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筹捐革命经费和参加武装起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武昌起义后的革命高潮中,闽籍华侨对福建光复运动的巨大援助,更是十分突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光复起义,都有归国华侨参与发动和领导。这是南洋闽籍华侨与辛亥革命运动关系中的一大亮点。

    泉州市侨联顾问、泉州华侨历史学会顾问郑炳山等专家学者在分析晚清时期侨乡泉州社会概况的基础上,侧重分析泉州华侨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支持辛亥革命,认为泉州华侨心系祖国、支持革命、嫉恶如仇、淡泊明志的精神值得弘扬。

    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副教授俞如先在《二十世纪初汀州籍南洋华侨革命群体及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性贡献初探--以永定县籍南洋华侨为视点》一文指出,南洋永定籍华侨革命群体对永定县和汀州全境的光复,为巩固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为后辛亥革命时代延续、保护和巩固辛亥革命直接、间接成果均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童家洲教授在探索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基础上,简要评述辛亥革命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认为辛亥革命标志着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福州大学杨宏云博士在《闽籍侨胞与辛亥革命:地域文化视角的思考》一文侧重分析闽籍侨胞支持辛亥革命的动因,他认为相较于广东华侨参与辛亥革命的地缘因素来说,闽籍侨胞参与辛亥革命的动机和表现可以从文化视角来阐释。正是因为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塑造,使得闽籍侨胞参与辛亥革命的互动有了时代的契合性。因而,闽籍侨胞才积极踊跃的投身于辛亥革命。而且,今天的海外侨胞仍坚守着此种态势。

    第二,对闽籍华侨与辛亥革命文献新解读。与会专家学者用大量的珍贵史料及相关文献分析闽籍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史实,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侨史学界的空白。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黄清海遴选了5件菲律宾同盟会会员林书晏先生的侨批,从中看出在辛亥革命前后,菲华及菲律宾同盟会与厦门、漳州有频繁的侨批书信往来,这些书信真实地记载了当时同盟会活动的情形,包括捐款寄钱、送刀剪辫子等。

    侨批收藏爱好者苏通海、董美贞亦通过菲律宾华侨林书晏寄给原福建省漳州市海澄县(今漳州龙海市)黄开物的侨批和再次面世的《公理报》等珍贵史料,说明菲律宾华侨为支持辛亥革命倾心倾力、捐钱捐躯的史实。

    侨批收藏爱好者林南中、郭榕飞从一批清末民初锦宅村黄开物信函中,找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三封信函,透过这些珍贵信件,得出闽南是光复时期革命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海外筹款支援国内革命活动,黄开物是光复时期的革命志士等结论。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万冬青通过对若干件闽籍日本侨领王敬祥与孙中山等民国名人往来信函及证件等文献分析,反映神户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支援。

    第三,辛亥革命中闽籍华侨代表人物评传。与会专家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闽籍华侨黄乃裳身上,亦有涉及陈楚楠、杨衢云、陈新政等。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黄乃裳毕生竭尽全力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对侨居地沙捞越诗巫(新福州),都作出了宝贵贡献。其主要事迹有积极宣传变革,参加戊戌变法;开发新福州,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革命意志坚;领导福州起义,作出卓越贡献等。

    福州市社科联(院)副研究员萧忠生、萧钦侧重分析黄乃裳住在闽清会馆时,在台江一带活动的两大贡献:一是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建设和革命人才;二是积极筹备和参与领导辛亥福州起义,为福州光复立有功绩。

    闽清县黄乃裳研究会副会长吴必銮则认为近二三十年来,侨史学界对黄乃裳的评价和历史定位--“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爱国侨领·民主革命家”、“近代伟人”等过于粗糙和不够准确。他以为,称黄乃裳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比较准确和符合历史真实。

    闽清县黄乃裳研究会顾问张金泰认为,纪念缅怀黄乃裳的丰功伟绩和继承发扬其崇高精神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弘扬爱乡创业精神,积极引进侨资外资,大兴回归造福工程,为富民强县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厦门市中山华侨研究会总顾问彭一万根据一些新的史料和陈新政本人的著作,着重论述厦门籍南洋侨领陈新政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他认为陈新政的历史地位为著名华侨企业家、辛亥革命在南洋的中坚人物、华侨文教事业先贤、世界华侨、华人风范等。

    华侨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馆员李丽认为辛亥革命唤起了陈嘉庚对祖国的热忱,革命结束后,他渐渐形成了一种“国民天职观”和自己的一套救亡思想,并付诸实践,由此展开了毕生自觉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人生轨迹。

    福建社会科学院刘凌斌助理研究员在《闽籍侨胞杨衢云与清末民主革命》一文回顾闽籍华侨杨衢云创办辅仁文社,与孙中山携手合作,出任兴中会首任会长,参与策划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直至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历程和人生轨迹,并对其历史功绩作出客观评价,认为杨衢云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投入了毕生精力,他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福建社会科学院廖萌助理研究员侧重分析闽籍华侨陈楚楠由维新派转变为革命派的原因,并用其创办《图南日报》、《中兴日报》等革命报刊,在华侨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组织,曾任新加坡同盟分会会长;筹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等事迹串联起他的一生。他认为陈楚楠不愧“南洋革命第一人”的称号。

    黄乃裳留给我们的历史思考

    谢必震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每当历史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抉择成为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有的人审时度势,华丽转身,历史留下他们精彩靓丽的瞬间;有的人徘徊踱步,裹足不前,为汹涌的历史潮流所湮没;也有的人,在历史需要他做出抉择的时候,碌碌无为,悄然逝去,了此一生;也有的人不慎做出错误的选择,误入歧途,沉戈折戟,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纵观黄乃裳的一生,我们惊奇地看到,每每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也就是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他总是能正确地把握时机,做出最好的选择。他用绚丽多彩的人生,留给后人无限深沉的历史思考。

    一、黄乃裳的历史选择完美无暇

    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将面临着无数次的人生抉择,尤其是关键时刻,选择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黄乃裳的历史选择,总是正确的。

    (一)做虔诚基督教徒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

    他早年接受了西方基督教思想,把握住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机会,使自己的学识与思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时的西方基督教就代表着近代西方的进步思想和文化。他选择做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走到了中西方世界的焦点上,这对他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福建是近代中国的大舞台,五口通商使得福建成为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聚焦地。基督教在福建的传播要追溯到唐宋时期,福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福建的泉州由于海外贸易的关系,也成了世界宗教的艺术宝库。在福建这片土地上,黄乃裳沐浴着徐徐迎面而来的西洋之风,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撞击着年轻的黄乃裳的心灵,他以基督教士的身份,深入福建各地,了解人民大众,他的观念,他的思想逐步起了变化,他撰文,他办学校,他办报纸,他投身社会变革之中,黄乃裳的这一历史选择,使他走出僻静的山乡,走上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大舞台。黄乃裳从此吸收了西方民主变革的思想,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矢志革命,永不止息的第一步。

    (二)做维新派一员投身中国的社会变革实践

    他主张社会的变革,办学培养人才,办报唤起民众,身体力行,勇于实践。他积极参加新政,参加同盟会,寻求社会变革的方法。

    1877年黄乃裳考中秀才,1894年中举人。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受到维新思想洗礼,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他“目击清廷内政腐败,外侮日亟,认为革故鼎新,必先振作士气,开通民智”,他积极参加了闽学会的活动。他还曾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要求废科举及改革文字等。1898年,黄乃裳在北京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维新。不幸变法失败,他被列为通缉名单上第11名。黄乃裳在危急时刻获得消息,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通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避祸。梁启超事后曾赠黄乃裳诗一首,句中有“英雄自古多肝胆,豪杰真堪托死生”,以感谢和高度赞扬黄乃裳的忠肝义胆。

    “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黄乃裳悄悄地回到福建。

    黄乃裳置身维新变法活动,并非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冒出的念头。这完全是他在接受进步的民主变革思想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导致的。他义无反顾地站在维新派一边,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历史证明,在晚清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黄乃裳又一次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次的选择历史将黄乃裳个人的命运与中国社会的命运紧紧地连系在一起。

    (三)开拓海外、造福人民、创立新福州

    回闽后,黄乃裳耳闻目睹了福建的危机:“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避一生活路径。”黄乃裳意识到,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没落时期,海外拓殖,积蓄力量的重要。于是他于1899年9月,移家新加坡,任《星报》主笔。1900年4月,黄乃裳在英属沙捞越州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以“港主”身份承包了土地垦殖权,之后归国招募垦民。黄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从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先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此外,他还倡办学校,建立教堂,培养广大华农子弟。黄乃裳开发诗巫的功绩将永远载入的华侨史册。黄乃裳开辟新福州,使他成为中国海外拓殖史叱咤风云的领袖。

    (四)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志士

    1904年,黄乃裳因拒绝在垦区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途经新加坡时,他将《革命军》携带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1905年,受聘主办《福建日日新闻》。

    在新加坡期间,黄乃裳结识了孙中山。初次见面,孙中山给黄乃裳的印象是“谦冲镇静,学问渊博,满怀悲悯,流露于言动举止之外”。黄乃裳敬佩孙中山为拯救祖国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他们一见如故,十分投缘。他们一致认为清廷腐败无能,致使中国积贫积弱,频遭列强欺凌。他俩从民族危亡谈到美国的自强。当孙中山得知黄乃裳曾为《大美国史略》属文并写序时,十分赞赏。孙中山在谈话中提到华盛顿领导的武装起义,驱赶英国殖民者,建成独立民主的国家。孙中山强调,只有推翻清帝制,中国才有前途,黄乃裳亦赞同孙中山的看法。后来他们又进行多次的交谈,集中讨论了斗争方式等问题。

    结识孙中山,使黄乃裳受到很大鼓舞并深受影响。经过思考,黄乃裳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黄乃裳加入同盟会后,更忠实贯彻孙中山先生的主张,致力于民主革命工作。回国后,他一方面继续“向绅、学、工、商各界散播革命种子,不遗馀力,所携之《图存篇》几于人手一篇,闽中青年受其感化者大不乏人”。另一方面,在家乡闽清创建了闽清教育会,亲任会长。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培养师资。后来又在闽清各乡办起高,初小学堂34所,发展教育事业。黄乃裳利用教育阵地来培养革命人才、藉以壮大革命队伍。1911年2月,黄乃裳在福州又主办《左海公道报》(半月刊),大力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了闽省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据冯自由说:“黄花岗一役,闽有死义者二十余人,就中黄忠炳、卓秋元等皆其门下士也”。之后,黄乃裳出任福建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他结合教学活动,在学生中开展革命工作,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黄乃裳宣传革命取得积极效果,为辛亥福州起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黄乃裳加入同盟会,这与他早年接受西方进步的思想和参加维新变法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海外拓殖的这段时间,他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指引,不能不说,这一次的历史选择,是黄乃裳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斗士。

    (五)参加辛亥革命,黄乃裳选择做革命党人

    在福州辛亥光复中,黄乃裳也参加了筹划组织工作。1911年6月春,以他为首组织了福州桥南体育会,借锻炼身体之名,暗中准备武装起义。参加者多为青年学生,后在起义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洋枪队与炸弹队的成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来,黄乃裳发动福州学校的进步学生组成炸弹队,为福州光复作准备工作。11月5日,革命党人在闽江下游魁岐江面一艘英商乾记洋行的游艇里,举行秘密会议。黄乃裳、林思琛、程拱宸等作为同盟会方面的代表出席会议,驻闽新军方面有孙道仁、许崇智等人参加。会议讨论福州起义具体事宜,研究了军队与学生炸弹队配合作战的布署以及军队新饷问题。这次会议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黄乃裳参加了这一秘密的重要会议。

    11月8日,黄乃裳以62岁高龄,身先士卒,率领百余人配合革命军与清军战斗。他后来回忆说:九月“十八夜(11月8日),炸弹队队长李藩在余家编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生三十余人为队遣之,是役颇得力于此。因自春间至起事,余为三书院教务长,略有所指授也。”起义中,学生炸弹队表现十分突出。这一天,敌我双方交战激烈,黄乃裳等配合起义部队多次打退清军的反扑,并大创清军。下午3时,清福州将军朴寿被黄乃裳组织的炸弹队中的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学生捉获。这时,清闽浙总督松涛见大势已去,于下午10时许吞金自杀。次日,朴寿被起义军枪毙于于山观音阁丹井旁边,残余清军全部投降,福州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据黄乃裳自己的回忆,这次战役打死清军二百八十余人,而起义军只阵亡十七人。福州起义胜利,黄乃裳无限欢欣,后来,他在写给南洋的陈楚楠、张永福的信中曾说:“裳生平最得力之事,则自十九日(指农历九月十九日)至今,为最踌躇满志之时,虽死无憾矣!11日上午,黄乃裳等同盟会骨干在桥南社集中,整队入城,进总督署,商议组织军政府事宜。13日,闽都督府正式成立,府址设在前总督衙署,都督孙道仁,政务院院长彭寿松,副院长郑祖荫、林斯琛,黄乃裳被正式任命为交通部长。

    闽军政府成立后,财政十分困难,黄乃裳即以个人名义通电南洋各埠请求捐助,得华侨汇款7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闽军政府的经济负担,为闽军政府的政权巩固和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组成福建北伐学生军。为了筹集军饷,在福州建宁会馆召开北伐军筹饷大会。黄乃裳在会上作动员报告,会议决定设立筹饷局,黄乃裳被推为局长。福建总商会认捐16万元。与会诸人也纷纷解囊捐助,妇女代表纷纷脱下金银珠玉饰品,捐献给筹饷局,以支持学生北伐军。

    福州辛亥革命的胜利,黄乃裳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了纪念黄乃裳的爱国、爱乡和革命精神,后人将福州南台万侯街改名”乃裳路“。

    二、黄乃裳正确的选择的成因分析

    黄乃裳的人生选择如此的完美无暇,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时势造英雄

    黄乃裳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造就了黄乃裳多彩的人生。福建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不仅早,而且最有活力的一个地区,尤其在黄乃裳生活的时代,正是福建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等一批颇具影响人物的出现,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一时期,福州地区孕育着许多的历史名人。近代福建赴欧洲留学的一批精英,使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群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人物。这种历史的环境背景,也是黄乃裳成长成材成功的历史氛围,这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⒉黄乃裳个人修养及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情结

    黄乃裳的正确选择,精彩的人生,有他个人的因素。黄乃裳所生活的闽清六都,客观地说也是富有文化积淀的地区。在当地有句名言,叫做”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黄乃裳的家乡,与周边地区相比,还算是比较富庶的地区。那里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交通发达,读书风盛。名流辈出。黄乃裳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个人勤奋好学,善于思索,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性格。正是黄乃裳个人具有这样优秀的素质,他能接受西方的知识,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他有爱家爱乡爱国的崇高思想境界,民族主义的精神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若无坚定的人生信念,若无崇高的人生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精彩的人生选择,无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抉择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毫无意义的。

    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不容忽视的真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不容忽视的真理。黄乃裳的人生选择的精彩瞬间,与他结识交往的人物有关。早年他结识的都是代表西方先进文化的外国传教士,这些外国传教士学识渊博,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具有奉教献身的精神,这些都对黄乃裳的品德和素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黄乃裳置身社会的运动中,他与晚清中国的维新派交往甚密,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对黄乃裳的人生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旧民主革命期间,他又有幸与孙中山先生结识,这是他的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时刻,从此同盟会的活动,辛亥革命起义就多了一位福州籍的战士。由此可见,黄乃裳结识交往的人,也是他能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因素。

    三、黄乃裳的人生哲学给世人的启迪

    黄乃裳的人生选择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如何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与他的世界观、个人素养、性格、精神有极大的关系。在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学习像黄乃裳这样的历史人物,置身社会活动,正确选择人生的道路。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三点需要做的:

    ⒈树立坚定的信念。有人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抱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正确的人生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⒉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不思进取不愿提高自我的人,也不可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的选择往往有偏差,往往不会有正确的选择,这也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⒊历史青睐那些人,给他们正确的人生选择,一定是那些勇于奉献的人,一个自私的人,无论他多么的精明,无论他多具有才华,他的选择必然会落入他个人的小算盘,这种选择无正确而言,因为他是以他个人利益作为评判的标准的。只有勇于奉献人类进步事业的人,他们才会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历史的选择。

    这些就是黄乃裳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思考,让我们以我们民族的先贤为榜样,调整人生的步伐,紧跟时代的节奏,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我们的一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