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战争中的“撒手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哪一场战争,军事统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前提条件都是全面、详细地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会导致前线将士流血牺牲。鉴于这种原因,以窃取情报为己任的间谍就成了战争中的“撒手锏”。

    ★海湾战争,美军情报从何处来?

    美国人从法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在伊的承包商手里,轻易地获得了伊拉克的防空、电话、电力以及燃料系统的情报,就连萨达姆总统府地下掩体和指挥与控制中心的图纸,以及具体操作方式都搞得明明白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湾战争中的许多内幕已被人们揭开。但是,战争中最核心的部分——美军对伊情报战内幕,却始终是一个令人难解的谜。

    刊登在《星条旗报》上的一篇文章,首次披露了美军获取情报的方法。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现代战争中的情报战工具,并非只是空中的侦察机、地面的侦察兵和天上的间谍卫星。美军获取情报的手段多种多样,令人防不胜防。稍有不慎,对手就会在战争爆发时受到惨重的损失。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仅一天,驻马里兰州米德堡基地的美国陆军情报大队奉命开始进行人力情报搜集,以支持美军中央总部的行动。情报大队和美国中情局联系处最先挑选伊拉克移民和到过伊拉克的外国人下手,盛邀他们“座谈”,从他们有意无意的谈话中套取对美国有价值的有关伊拉克的情报。

    得到“鱼饵”之后,美军方情报部门很快撒开大网,并逮住了两条最大的“鱼”——两名伊军前高级将领。第一名伊军前高级将领的代号是“怀斯2901”,他的真实身份是侨居德国的伊军退役少将。伊拉克军队刚一入侵科威特,国防情报局立即与“怀斯2901”联络,并且派一名上校飞赴德国与其面谈,以了解“伊军核心内幕”。后来,国防情报局索性派专机把“怀斯2901”接到华盛顿,直接向国防部作战小组汇报。“怀斯2901”向美国国防部作战小组提供了他对形势的评估和分析,随后局势的发展情形证明他的判断十分准确。

    另一条大鱼的代号是“ZAR-0002-91”,他给美国国防部提供了有关伊军行动的最新情报。“ZAR-0002-91”是伊军入侵科威特后叛逃到沙特阿拉伯的伊拉克军官。美国人如获至宝,中情局、国防情报局、陆军第513军情旅作战支援支队都派出最精干的人马对其进行轮番询问。这些情报部门从“ZAR-0002-91”的身上榨出了100多份情报,此人帮助美军辨别出数十个伊拉克领导人和军队指挥与控制中心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随后都遭到美军毁灭性的打击。最快的时候,这名伊军军官刚供出目标情况没几个小时,美军的战斗机就成功袭击了该人所指认的目标。

    美国的一份绝密报告承认说:“一些前伊拉克军人为美国提供了伊军作战行动和作战能力的绝对内幕,这是再先进的间谍卫星和间谍技术都无法搞到的。”

    美军“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后的某一天,美国国防部军事情报办公室负责人约翰·华登上校正向在座的情报官们介绍“远雷”情报行动方案。正在这时,一名中情局情报官员不请自到,该官员自我介绍说:“我叫史密斯,中情局情报官。”这位前中情局驻巴格达情报站站长用低缓的语气郑重地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他所知道的巴格达主要建筑的详细情况。他指着间谍卫星拍下的伊拉克情报局大楼的大幅照片说:“我在伊拉克情报局局长办公室里吃过午饭。看,就是这间可以鸟瞰巴格达扎瓦拉公园的顶层办公室。”华登急忙兴奋地打断他的话:“大家记好了,这间办公室就是我们攻击的首要目标!相信伊情报局最重要的档案和通信系统应该与这间局长办公室相差不远!”

    实际上,除了史密斯这样的专业间谍人员,美国人还从法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在伊的承包商手里,轻易地获得了伊拉克的防空、电话、电力以及燃料系统的情报,就连萨达姆总统府地下掩体和指挥与控制中心的图纸,以及具体操作方式都搞得明明白白!

    美国间谍在伊拉克窃取的这些重要机密,为美军多次军事行动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间谍打入爱尔兰共和军内部

    鲁伯特完成了任务,便逃离是非之地,躲进安乐窝;但爱尔兰共和军却因此被搞得一片混乱,陷入危机之中。

    一位名叫鲁伯特的美国人在爱尔兰共和军组织内部工作长达数年之久,并因深受赏识而被委以重任。后来,共和军发现鲁伯特竟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名间谍。

    鲁伯特出生于美国,带有德国血统,并且经济背景十分复杂。这些条件决定他并不适合做间谍,但是,鲁伯特的女友极其同情爱尔兰共和军,他受其影响,便在1992年同女友去了爱尔兰,由此开始了解这个国家。

    1995年,为了逃避债务和美国的高额税收,他再次来到爱尔兰。大概就在这段时间,他从事了间谍活动。

    鲁伯特由于精明能干,很快赢得上司的赏识,被任命为爱尔兰共和军驻美国筹资机构的联络人。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当时爱尔兰共和军高层对他的信任。在一次和共和军高级官员的会晤中,鲁伯特的同事罗宾逊表示怀疑内部有卧底,而这位官员却断然否认:“这不可能,我们在美国只有一个联络人,他就是鲁伯特。”言外之意,鲁伯特是完全值得信任的。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位让人深信不疑的人使爱尔兰共和军陷入了尴尬境地。

    实际上,鲁伯特的一言一行并不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方面,不知不觉间已露出了马脚,他的一些异常表现逐渐引起了同事们的怀疑。在其同事维托维茨的眼里,鲁伯特是来分化这个组织的。他提拔维托维茨,并要她代为起草新闻稿,还故意在其他同事面前宣称,维托维茨比谁都写得好。这样,鲁伯特便挑拨了同事间的关系。

    维托维茨还说:“鲁伯特总是尽量避免拍照,而且很喜欢收集各种票据。现在看来,可能是鲁伯特为了向他的上司多要些钱吧。”

    鲁伯特经常搬家,但他从不把住址和电话号码告诉同事。曾经参加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罗宾逊对此就感到非常奇怪。此外,鲁伯特虽然很有钱,却从来不向组织捐献,这可能是联邦调查局为了避免给人以资助爱尔兰极端军事组织的口实而故意这么做的。1999年,鲁伯特参加了一次爱尔兰共和军的会议。就在那时,他参观了共和军的一个秘密武器库。不久以后,这些武器被警方缴获了。

    接二连三的事件逐渐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疑。奥马爆炸案发生后,鲁伯特就被上司召回到芝加哥,并被保护起来。

    鲁伯特完成了任务,便逃离是非之地,躲进安乐窝;但爱尔兰共和军却因此被搞得一片混乱,陷入危机之中。人们还无法确知鲁伯特究竟窃取了多少机密,有人怀疑他曾对同事的电脑中的文件做过手脚。

    这桩间谍案更引起了共和军内部的激烈争论。有人指责高层人员“是非不分,冥顽不灵”,以致现在组织内部人人自危,彼此失去信任。爱尔兰共和军内部本来就非常松垮,现在变得更加脆弱了。

    ★美间谍潜入伊拉克保密局

    史蒂芬发出一阵甜甜微笑,然后一甩胸前的长发,微闭双眼,斜倚在柔软的沙发上,轻轻晃动着修长、性感的双腿……

    1990年,美国决定对伊拉克采取“沙漠”行动。为了保证这次行动一举成功,美国亟须搞到伊军的战略防御计划以及其他绝密情报。这个无比艰巨的任务又落在间谍身上。

    8月1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辆出租车穿过沙东闹市区,停在一个电话亭旁,一位打扮入时的小姐从后座里款款走下车来。她向四周张望了一下,随即走进电话亭。

    “喂,是奥里萨上校吗?我是史蒂芬,请原谅我此时给你打电话。”

    “我知道是你,史蒂芬,但我不想再见到你。”话筒里传来一个火气很大的男人的声音。

    “奥里萨上校,亲爱的,对女士说这样极不礼貌的话是有失身份的。告诉你吧,有些事,我想通了。哦,先听我说,告诉我,你今晚有时间吗?”

    “你神经质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时间和你闲扯!”

    “亲爱的,请先安静些好吗?你现在不愿见我,说不定今后再也见不到了。明天抽半天时间吧,我开车在沙巴什大街等你,记住,如果你不来,不要后悔。”

    小姐“啪”地一下把电话挂断了。

    奥里萨上校拿着“嘟、嘟”忙音的电话,说:“一个古怪的女人。”

    奥里萨嘴上这样说,但内心深处却掀起层层波澜。

    1989年4月的一天晚上,身为机要保密局负责人的奥里萨上校,脱下军装,换上白色阿拉伯大袍,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会。经朋友施莱辛格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位风姿翩翩的舞蹈演员史蒂芬。

    史蒂芬正值而立之年,身材窈窕,体态娜婀,跳起阿拉伯舞来,一举手、一投足都极有魅力。听朋友说,史蒂芬至今仍然是独身。虽然史蒂芬年龄不算小了,但她的容颜和身躯却比一般少女更加充满着青春活力。奥里萨上校从认识她以后,便经常邀约她,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有一天,奥里萨上校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史蒂芬小姐的住处。室内摆设很简陋,除了一张大大的可作睡觉用的沙发外,还有室内四周墙脚处的几根霓虹灯管,此刻正散发着幽幽的迷人色彩。

    奥里萨的突然来访,早已在史蒂芬的意料之中,她微笑着和奥里萨上校闲谈着。

    “奥里萨上校,你是一位十分英俊、威武的军人,我常常怀疑自己已经爱上了你!”

    “史蒂芬小姐,说真的,你那迷人的笑脸、优雅的谈吐,尤其是你那绰约的身姿,每一幕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心醉神迷。史蒂芬,我、我冒昧地问一句……”奥里萨显得很激动,“我配得上你吗?史蒂芬,我爱你,我实在太爱你了!”

    史蒂芬发出一阵甜甜微笑:“尊敬的奥里萨上校,我崇拜你的一身威风,但我不欣赏你的感情用事。”史蒂芬一甩胸前的长发,微闭双眼,斜倚在柔软的沙发上,轻轻晃动着修长、性感的双腿。

    奥里萨缓缓移到史蒂芬身边,说:“史蒂芬,以我现在的地位,难道配不上你吗?你说,你说!”奥里萨说着扑向史蒂芬,两人随即一阵狂吻。

    突然,史蒂芬如梦惊醒,睁大双眼,使出全身力气,猛地将奥里萨推开,随后站起身。

    史蒂芬的这一举动,令沉浸在极度兴奋中的奥里萨出乎意料,可他兴致正浓,于是又一次扑向史蒂芬。史蒂芬只轻轻一闪,扑空的奥里萨踉踉跄跄,伏在沙发上咆哮着:“亲爱的,答应我,我……”并想再次冲过来。

    谁知,史蒂芬大吼一声:“当兵的,请你放老实点儿,再敢胡来我对你不客气了。”

    奥里萨站住不动,痴呆地望着史蒂芬。史蒂芬轻抬手臂慢慢整理着凌乱的发丝说:“奥里萨上校,想想看,我如果就这样属于了你,就凭你现在的地位能让我得到幸福吗?”

    史蒂芬走近奥里萨:“亲爱的宝贝,我不是不爱你,但我也要想想前途。傻瓜,你现在的钱还不够住一个月的高级旅馆呢。”

    “那怎么办?”奥里萨上校急着说。

    “一点儿也不难。”史蒂芬一双玉臂轻轻搭在奥里萨肩上,“你手中就捏着大把的钱,只要你将保险柜中的文件拿出来,我们就可以远走高飞了!”

    “你,你要我出卖国家机密,不行,坚决不行……”

    “那就请你离我远一点儿,我不喜欢一个穷光蛋!”史蒂芬蔑视地说。奥里萨听后,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最终,奥里萨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史蒂芬的住处,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这里一步。但他已迷恋上史蒂芬,她的倩影总是在他眼前闪动。

    今天,史蒂芬又找上门来了,她说想通了,是什么呢?她还说……

    管她是什么呢,见一见她再说!

    8月12日,奥里萨上校来到沙巴什大街。他身着军服,显得格外威武。刚一站定,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他的身旁:“还愣着干什么,奥里萨上校,快上车!”车里的是史蒂芬。

    奥里萨刚上车坐定,史蒂芬熟练地驾着车向巴格达南面驶去。

    “好长时间不见了,你还是那么精神,近来一定很忙吧?”多日不见的史蒂芬似乎更加迷人了。

    “忙得很,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敌人很强大,绝不可掉以轻心。”

    “亲爱的,我们今天不谈这些。我要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什么好地方?”奥里萨急着问。

    “巴比伦古城。”

    “我的小姐,现在可是非常时期!”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才要你去。”说话间,小轿车出了城,风驰电掣般向着巴比伦古城驶去。

    大概是由于战争气氛的缘故,当史蒂芬和奥里萨来到这里时,发现游人少得可怜。史蒂芬又一次劝他远离战争,“去一个美丽而和平的国度”。

    奥里萨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大口,对史蒂芬说:“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吧,今天我还要回去,要处理重要的事。”

    史蒂芬略略沉思了一下,答应道:“你等我一会儿,我们马上就回去。”说完独自到了古堡背后。

    奥里萨不知道史蒂芬去干什么,他吸完一支香烟,不见史蒂芬,便来到古堡后四处张望,这里游人更是稀少。奥里萨没有见到史蒂芬,便喊叫起来:“史蒂芬!史蒂芬!”

    “别叫了,史蒂芬不存在了。”奥里萨清楚地听到背后一个冰冷的声音。

    奥里萨转过身来,不禁毛骨悚然——一个蓄着仁丹胡,穿着军装的人拿着带消音器的手枪正对着自己。这人看起来有些面熟,奥里萨惊讶地说道:“你……”

    “闭嘴,我早知道你不会合作,当你的爱国军人去吧!”话音刚完,随着“啪、啪、啪……”一连串低沉的枪响,奥里萨倒了下去。仁丹胡靠过去刚想搜身,却见一个好奇的游人朝这边走了过来,便闪身躲进古堡小巷里。游人看到身上淌着鲜血的奥里萨,便去搀扶他。这时,仁丹胡再次闪出,对着游人头部猛地一击,使他昏了过去。仁丹胡在奥里萨衣袋内掏出钥匙和证件放在身上,将手枪握在被打昏的游客手上,然后逃之夭夭。

    没多久,几名警察赶到出事地点,带走了那位被打昏的游人……

    一个多小时后,仁丹胡出现在机要保密局大门口。他向哨兵行了一个军礼,递上证件。门卫哨兵看了他一眼,说:“请进吧。”

    仁丹胡进了保密局,大大方方地向楼内走去,每路过一个哨兵,他都礼貌地行个军礼。他来到靠近保密室的隔壁,走了进去,见里面放着茶盘,便倒上水,端着走进保密室。办公桌前一个伏案写作的军官听见有人进来,头也不抬地说道:“好你个奥里萨,你上哪里去了,上司命令我们要快点将防御设施图交到他那里去。”

    “朋友,我知道了,谢谢你的提醒,我马上就办。”仁丹很有“礼貌”地回答。

    伏案军官听见声音不对,于是抬起头来,眼前的景象立刻把他惊呆了。仁丹胡在一只茶盘的掩护下,将枪口对中了他的脑袋。他本能地去拉抽屉,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啪、啪……”几声枪响过后,点点血花喷在了墙上,军官永远地伏在了办公桌上。

    仁丹胡迅速关上门,伪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掏出奥里萨的钥匙,打开保险柜,里面装的全是伊军的作战计划和各种重要图表。

    原来,史蒂芬和仁丹胡都是美国派出的间谍,他将这些绝密文件装入手提包后,大摇大摆地走出保密局。就是这些绝密文件,为美国的“沙漠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摩萨德受骗,以色列惨败

    以色列认为,埃及方面不过是吹吹牛而已,其实根本不敢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就这样,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在以色列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完成了战备部署。

    以色列间谍情报机构摩萨德的特工向来以行动迅猛、准确、险中求胜而闻名于世。以色列军队在几次中东战争中获胜,均离不开摩萨德特工及时、准确的情报,但摩萨德特工也有“翻船”的时候。

    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埃及一个“双料间谍”用错误的情报欺骗了摩萨德,使以色列军队在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军队的突然袭击面前毫无防备,在战争早期就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个埃及间谍是埃及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据说还是当时埃及总统萨达特的心腹。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英国访问时,与以色列驻英使馆的摩萨德特工接上了头,表示愿意为以色列提供情报。

    摩萨德特工在核实了他的身份后,欣喜若狂,答应了他的金钱要求。不久,这个间谍提供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以色列总理、国防部部长、总参谋长和军事情报局局长的案头,使以色列及时了解了埃及的许多情况。根据这位间谍的情报,以色列得知,埃及总统萨达特1971年3月访问苏联时曾要求苏联提供包括飞毛腿导弹在内的新式器,但苏联人虽然答应了埃方的要求,却迟迟不向埃方供货,使萨达特回击以色列的战略计划落空。以色列因此而松了一口气,认为埃及根本没有能力向以色列发动一场“愚蠢的战争”。事实证明,这个埃及间谍提供的情报是准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竟然成了摩萨德信得过的“王牌间谍”。

    这个埃及间谍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实际上是埃及特工部门安排的。埃及方面通过他,故意向以色列透露,埃及将在1973年5月15日向以色列发动进攻,为此埃及在当年春天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征召了预备役人员。摩萨德从其他方面也证实了这个消息,于是以色列宣布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虽然后来埃及军队没有发动进攻,但摩萨德还是非常相信埃及间谍的情报。同年8月19日,以色列军队出于同样原因再次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但埃及军队还是没有发动进攻。两次备战使以色列官兵白白耗费了大量精力,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00万美元,也使以色列认为,埃及方面不过是吹吹牛而已,其实根本不敢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就这样,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在以色列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完成了战备部署。

    为了进一步麻痹以色列,埃及特工部门指示那个间谍在1973年10月5日,也就是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军队发动进攻的前一天,与摩萨德特工头目在伦敦举行了一次紧急会面,告诉以色列一个“十万火急的情报”: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军队将在10月6日下午6点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可笑的是,摩萨德以为这又是埃及方面虚张声势,没把埃及间谍的情报放在心上。结果,10月6日下午2点,埃及和叙利亚等国的军队突然向以色列军队发起猛烈进攻,仅用6个小时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以军措手不及,其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间谍卫星,美国称霸世界的“新武器”

    新一代的间谍卫星将装备性能更优良的雷达和望远镜系统,能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拍摄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军事设施的高清晰度照片。

    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美国于1960年成立了全国侦察办公室。这是美国最秘密和最重要的军事机构之一,专门负责间谍卫星的建造和管理工作,每年预算高达60亿美元。

    目前,美国政府耗资250亿美元正在实施一项绝密计划,计划研制新一代间谍卫星,以大力提升今后20年内美国卫星侦察和收集军事情报的能力。

    此计划由美国秘密军事机构全国侦察办公室于1999年开始实施,其规模超过了美国当年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新一代的间谍卫星将装备性能更优良的雷达和望远镜系统,能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拍摄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军事设施的高清晰度照片。卫星将在更高的太空轨道上运行,因此隐蔽性大大增强,而且卫星停留在某个区域上空的时间将会更长,从而拍摄照片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

    有关专家认为,该计划可能会制造12至24颗新型间谍卫星,其数目将是美国现有间谍卫星数量的2至4倍。目前的间谍卫星每颗重达15吨,造价10亿美元,建造时间长达18个月。估计新一代间谍卫星体积将会变得很小,造价也更低。

    为了尽快实现这项计划,许多大公司鼎力加盟,有波音公司、雷神公司、柯达公司和哈里斯公司。波音公司是在长达3年的激烈竞标中击败洛克希德公司后赢得这项卫星制造合同的,有关间谍卫星的设计工作则由政府资助的航天公司承担。雷神公司负责雷达成像和卫星地面控制系统,柯达公司负责制造卫星的照片处理系统,哈里斯公司可能负责研制卫星的通信系统。

    ★苏联潜艇“做客”瑞典

    瑞典军方立即派出直升机在空中监视,周围海岸上的士兵,也一个个全副武装,进入了实战状态。苏联见此情景,只好老老实实龟缩原处。

    瑞典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的国家,苏联间谍机构——克格勃为了窃取瑞典的海域情报,经常出动潜艇对其进行海底窥探。

    1981年10月28日早晨,瑞典一条渔船发现水中有一个奇怪的东西,马上报告了有关当局。

    瑞典军方立即出动军舰、飞机,将它围了个水泄不通。

    原来,这是一艘“威士忌”级苏联潜艇,上有苏联海军官兵56人,是一种用于侦察的常规潜艇。

    27日夜间,它悄悄潜入瑞典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附近的军事禁区。不知什么原因,潜艇搁浅了。它曾试图开足马力,迅速逃跑,可是没有成功,只好半露半掩地停在水中。

    在它的指挥塔上,还挂着一面苏联国旗。苏军在得悉这一事件之后,马上集结了十多艘海军船只,准备前来救援。

    苏联驻瑞典大使也要求瑞典政府允许四艘苏联船只前去救助这艘潜艇,但瑞典方面没有答应。

    瑞典外交大臣古斯塔夫松还召见苏联大使,对苏联的入侵行径表示愤慨。

    对此,苏联实在觉得颜面丢尽,坚决不予接受。但是,潜艇还搁浅在人家的海域,毕竟没有道理。30日晚上,苏联驻瑞典大使只好前往瑞典外交部,言不由衷地表示了“歉意”。

    11月1日凌晨,苏联潜艇打算强行潜逃。

    这时,瑞典军方立即派出直升机在空中监视,周围海岸上的士兵,也一个个全副武装,进入了实战状态。苏联见此情景,只好老老实实龟缩原处。

    由于瑞典政府得理不饶人,苏联艇长和一名导航军官只好到军事禁区外的一艘瑞典鱼雷艇上,接受连续七个小时的讯问。

    苏联艇长的解释是,由于“罗盘失灵”,“导致失误”而闯入了瑞典的领海。

    可是了解情况的人都认为这纯粹是诡辩。

    因为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周围水道狭窄,暗礁丛生,没有高超的驾驶本领,是无法避过设防,闯入军事禁区附近水域的。

    为了尽快平息事态,苏联多方向瑞典施加压力。然而,瑞典政府毫不让步。

    苏联的无理行为,激起了瑞典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给政府拍发电报,表示支持政府的立场,坚决与苏联的行为作斗争。

    11月5日下午,瑞典首相费尔丁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按照我们所作的调查,这艘苏联潜艇很可能装载有核武器……实际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瑞典最引人注目的侵犯。”

    首相的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瑞典有关方面的专家曾进行了调查。他们经过多次放射性测试后得出上述结论,估计艇上装有10公斤的铀238,可能是一种带有核弹头的鱼雷。

    瑞典首相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在别国海域停留了十天左右的苏联潜艇,终于摆脱尴尬境地,匆匆忙忙驶回自己的国家。

    经过这次教训,克格勃并未有所收敛,他们仍在想方设法窃取瑞典方面的情报。

    1982年10月2日,瑞典穆斯克主岛上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阵阵花香随风而来,沁人心脾。两位巡逻的士兵无意中发现海面上有个东西在迅速移动,并激起朵朵雪白的浪花。

    他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不由得失声惊叫:“天哪!那不是潜艇的潜望镜吗?”

    情况立即汇报到海军中将儒德贝格的办公室。

    这位将军得悉报告,也不敢怠慢,立即跑步上楼,向总司令荣上将报告。

    于是,一场紧张的猎潜战开始了。

    瑞典海军出动许多舰艇和直升机,仔细地进行搜索侦听,并投下了第一颗深水炸弹。

    可是,这些措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因为当时正值深秋,海水温度较低,而水中含盐量和分层等情况都比夏天复杂得多,给直升机的声呐侦听带来了严重阻碍。

    一位水兵嘟囔着说:“好像潜艇专门选择这个时间和瑞典作对似的。”

    无奈之下,指挥部只好下令封闭海湾。

    由于30多年来的和平生活使一些人早已失去了警惕,他们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神经过敏,把一条鲸鱼说成了潜艇。

    但是,专家们都断言:这是一艘外国潜艇,很可能是苏联的,而绝不是鲸鱼。

    第二天,直升机又收到水下潜艇移动的信号,他们马上投下两颗深水炸弹,并加紧封锁海湾,以切断这个“不速之客”的逃跑路线。

    然而,到了第三天,海面恢复了往常的平静。第四天,潜艇又开始活动起来,直升机观察到水中出现翻滚的气泡、浑浊的水流,并收到了声呐的回声。

    这一次,瑞典海军下了狠心,先后投放了12颗深水炸弹。不久,直升机发现水面上浮着近50平方米的油迹。

    第五天,瑞典军政要员举行了一次会议,认真研究情况。第六天,带着高度灵敏的声呐装置的打捞舰——“波劳斯”号奉命从演习中赶了回来,直升机的探照灯把海面照得亮如白昼。

    荣上将还下令在外层出海口敷设水雷。

    下午,两颗每颗重600公斤的重磅大水雷在出海口爆炸,黄昏时分又炸了两颗。

    儒德贝格中将欣喜万分,以为潜艇已经触雷。实际上,那艘潜艇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13日,荣上将只好向报界宣布:由于瑞典猎潜设备落后,这艘舰艇可能已逃出海港。

    ★以色列“诺亚方舟”行动

    在钟声长鸣、人声鼎沸的时刻,港湾里5艘法国导弹快艇悄然起锚,迅速开出了海湾,一直向大海开去,隐没在茫茫的黑暗之中……

    摩萨德是以色列的谍报机构,其成员个个机警无比,行动干脆利索,胆大心细,临危不乱,是令世界各国都感到头痛的情报组织。

    1962年,摩萨德收到了一份发自埃及的情报,表明埃及从前苏联获得了包括6艘“蚊子”和“黄蜂”导弹快艇在内的新式武器,对以色列的重要海港城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当时的以色列根本不具备与埃及海军抗衡的海上力量。

    以色列立即派遣国防部办公厅主任西蒙·佩雷斯与正想尽力改善同以色列关系的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秘密接触,并很快签订了向以色列提供12艘“美洲虎”导弹快艇的协议。

    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然而1964年年底,就在联邦德国交付了三艘快艇时,《纽约时报》意外刊登了一篇揭露德以军火合作的新闻。此文立刻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迫于阿拉伯世界的压力,德方把“美洲虎”快艇的建造工程转移到了法国瑟堡的诺曼底造船厂进行,因为当时的巴黎是以色列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随着作为以色列国防部赴欧洲采购团团长的以色列海军上将莫德凯·利蒙将军的到来,200多名操着流利法语的犹太技术员、工程师、海员,接踵来到了平静而美丽的瑟堡古城并和当地人相处得非常融洽。而此时的利蒙将军也已成了造船厂厂长福利克司的座上客。

    1967年4月,第一艘导弹快艇“米夫塔斯克”下水了,这令利蒙将军心中大喜,迅速举行了招待会以示隆重庆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仅用了6天就占领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大片土地。法国政府对这一行动大为恼火,虽然利蒙将军极力周旋,法国还是对以色列实行了全面的武器禁运。令人疑惑不解的是,瑟堡好像对禁运一无所知,导弹快艇依然加紧建造着。

    在震撼中东和整个世界的六日战争后不久,戴高乐将军拍案责问:“我对他们说过,不要率先发动进攻,但他们拒绝听取我的意见。”

    将军发怒,利蒙吃苦。虽经苦心解释,法国还是对以色列实行了全面的军火禁运。

    利蒙上将使出浑身解数与法国政府进行交涉,希望法国人恪守业已签订的关于飞机、导弹快艇和其他军事装备的协议。但是,此刻的法国政策已经被它的亲阿拉伯政策紧紧束缚住了。

    以色列人压住肝火,对法国政府的禁运之举并未大声嚷嚷,好像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似的,而是经过高层紧急磋商,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派出间谍将快艇偷运回国。计划的名称就叫“诺亚方舟行动”。

    此时,诺曼底造船厂已有3艘基本竣工的快艇。1969年1月4日是星期六,法国工人像往常一样去度周末了,几名以色列船员像平时一样来到了造船厂,神态自若地开动导弹快艇,离开瑟堡港直奔以色列而去了。

    3艘导弹快艇在法国人眼皮底下悄然离去,使戴高乐总统大发雷霆,米歇尔·德勃雷则竭力建议总统断然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然而,最后5艘导弹快艇依然继续建造着,“诺亚方舟行动”正紧锣密鼓地暗中进行。

    1969年11月,利蒙海军上将应召返回特拉维夫述职。他会见了达扬,同特工部摩萨德的头目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几日后,他又不辞辛劳,搭机飞抵巴黎。他的头一件事是给弗利克斯·阿米奥写了一封信,以以色列造船公司经理的身份正式通知说,他的政府对最后5艘导弹快艇再也不感兴趣了,他的国家希望脱手这批军舰,卖给任何一个可能的买主。他在信中明确表示了以色列人的唯一条件是收回为购买这些军舰已经付了的款项。

    很快就有一个自称是挪威“斯塔布特·韦尔公司”经理西姆的人,找到了福利克司厂长,他告诉福利克司:“我的公司现在在巴拿马注了册,我希望买进5艘快艇,我们正在阿拉斯加沿海勘探石油,这些快艇用于这项工作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以难以置信的速度确定了这笔交易的付款形式。他们仅仅双方一握手就拍板成交了。既然以色列对快艇不感兴趣了,而且艇上还没有装备武器,法国战争物资出口委员会于1969年11月18日一致决定,同意将这些快艇转卖给挪威“斯塔布特·韦尔公司”。

    11月20日,西姆给福利克司厂长汇来了5500万美元。以色列也得到了退回的已付资金。

    其实,这家巴拿马公司实际上是以色列间谍为遮人耳目而编造的假地址,商人西姆的后台老板就是以色列特工部。“诺亚方舟行动”进入了关键阶段。

    70多名以色列工程师和水手以合同未到期为由留在了瑟堡城,除此之外,摩萨德还派去了一批金发碧眼的“挪威人”以造成假象。水兵们漫不经心地洗刷甲板,细心地刮去印在快艇两舷的一个个希伯来字母和原来的以色列艇名。在刮过的地方,他们用鲜艳的色彩刷上了“斯塔布特1号”、“斯塔布特2号”,最后是“斯塔布特5号”这样的文字。

    12月18日,法国政府向挪威公司出售5艘快艇的许可证很快被送到了瑟堡。从那天起,水兵们每晚都要进行令人讨厌的快艇马达实验,当圣诞节来临时,海港居民对这些嘈杂的轰鸣声早以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里蒙将军手下的“鳖鱼”埃兹拉也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一条路易十六时期开辟的古航道——东航道,还利用和法国人交谈的机会了解到了这条航道在法国雷达屏幕上的死角。一切准备就绪,5艘快艇的油箱也已加满,随时可以起航了。

    尽管以色列间谍慎之又慎,百般小心,谨防引起法国的狐疑,但瑟堡的保安部门还是清楚地感到,以色列人正酝酿着某种怪事:大部分以色列家庭都整装待发;导弹快艇同以色列之间的密码电报越来越频繁;那些船员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互相之间不用本国语交谈,而是用希伯来语。

    哪怕是最天真的语言观察家,也会因这些奇怪的巧合而警觉起来。事实也是如此,12月20日,巴黎接到了海港保安部门送来的情报,说这些快艇看起来正准备起锚了。但是,在法国人心目中,圣诞节还有4天就到了,哪里还有心思管这件事儿呀。

    这份情报在一个普通的办公桌上度过了圣诞节。一星期以后当人们重新找到它时,上面已落满了灰尘。

    12月24日上午,利蒙将军吻了女儿,拥抱了爱妻以后,匆匆地辞行告别,跳上雪铁龙轿车。于下午4点来到了瑟堡海港。站在码头上,望着快艇上忙碌的水兵,将军心里既激动又惶恐。多少个日夜的辛劳,成败与否就在今晚!

    晚上10时,5艘快艇的发动机一起轰鸣起来。

    午夜零点。在瑟堡所有的教堂里,隆重的圣诞节弥撒开始了。在钟声长鸣、人声鼎沸的时刻,港湾里5艘法国导弹快艇悄然起锚,迅速开出了海湾,它们按照一条早已探测好了的准确路线,驶进了东航道,一直向大海开去,隐没在茫茫的黑暗之中……

    ★萨达姆摧毁美国“梦境”计划

    萨达姆的坦克开进北部库尔德地区,把中情局在库尔德阿比利城的分部踏成废墟。虽然中情局紧急撤出了部分人员,但仍有上百名线人和当地特工被枪毙。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萨达姆政权成了美国政府在中东的眼中钉,美国间谍几次试图暗杀萨达姆都未得手。直到1995年,中情局的间谍才打入萨达姆政权的核心。于是,美国方面立即制订了一个名为“梦境”的行动计划,准备在伊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推翻萨达姆总统,同时不改变伊拉克政权体系,保持伊国内政局的稳定。

    中情局就这一计划同巴格达的沙瓦伊将军进行接触。沙瓦伊是伊拉克北部的土库曼人,虽然已经退役,但仍颇受萨达姆的赏识。他开了一家公司,专门从事约旦和伊拉克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联合国对伊多年的经济制裁中,这是伊拉克走私贸易的主要通道。

    这位腰缠万贯的将军对萨达姆政权早有异心,因此和中情局一拍即合,并把自己的3个儿子贡献出来,拉入“梦境”策反计划。这3个儿子均在巴格达的伊拉克特种部队担任要职,其中一位还是专门负责萨达姆安全的总统卫队的指挥官。

    策反行动开始前,美国暗地里通知了约旦方面,并在约旦国家安全部内建立了一个秘密的特别行动小组,负责支援伊国内的政变行动。

    然而,行动一开始就出了问题。中情局让一名埃及人负责向沙瓦伊的儿子运送通信设备,主要是军用步话机和一部直拨中央情报局总部的卫星电话。但这名埃及人却在关键时刻叛变,把他的计划向萨达姆总统卫队全盘托出。

    1995年12月,萨达姆得知了“梦境”计划的全部内容,但他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同中情局玩起了游戏。他利用沙瓦伊将军向中情局传递假情报,并破解了他们之间的秘密通信方式。至此,一切尽在萨达姆掌握之中。

    而此时的中情局也已得到消息:计划可能泄露。在萨达姆的总统卫队中,有一名军人一直同伊北部库尔德的反伊组织有密切联系,他告诉反伊组织的接头人:“快走,叫你们的朋友快逃。尽快撤出!”

    1996年3月,这一反伊组织的领导人在安曼会见了中情局中东区的负责人,告诉他们政变计划已经被萨达姆知晓,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情局对这一警告毫无反应。

    没过多久,中央情报局的兰利总部突然收到一份传真,就是用那部他们提供给政变分子使用的卫星电话从巴格达打过来的,上面写道:“把你们的人召回兰利吧。”

    至此,中情局才相信,他们苦心经营了近一年的策反阴谋破产了。80多名伊拉克军方高级官员被捕。沙瓦伊将军因当时正在安曼,侥幸逃脱。中情局把他带到伦敦,后来又转移到安全地区。

    两个月后,萨达姆的坦克开进北部库尔德地区,把中情局在库尔德阿比利城的分部踏成废墟,虽然中情局紧急撤出了部分人员,但仍有上百名线人和当地特工被枪毙。

    美国国会为这项行动计划特拨的9700万美元训练和装备资金也因此泡了汤,最后只挽回了25万美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