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商业纠纷,都是间谍惹的祸19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军之亲,莫亲于间,上智为间,必成大功。”战争如此,商战亦如此。在被称为“不流血的战争”——现代商战中,为了夺取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各国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渗透、广泛交流、激烈争夺的局面。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配方等因其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而令间谍垂涎三尺,随之引发了一起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商业纠纷……

    ★通用、大众之间的“汽车间谍”战

    洛佩兹“跳槽”不久,“通用”宣布洛佩兹是“工业间谍”,临行前收集、带走了“通用”大量内部商业秘密,特别是“通用”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子公司准备推出的一种小型车的设计方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轿车工业供大于求。1992年世界轿车产量达4000万辆,而当年世界需求量仅为3000万辆左右。面对这种状况,美、德、日等国的几家汽车工业巨头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占领市场,它们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开发更适合大众品位的新车型;同时,这些企业之间也展开激烈的“间谍大战”。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厂家,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是世界“汽车大王”。洛佩兹曾任“通用”副总裁兼采购部经理。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底特律总部工作不到一年,就为公司节省了10亿美元开支,是通用公司高级管理层中的骨干。德国“大众”因长期亏损,对此公“心仪已久”。1992年11月29日,“大众”董事长皮埃希以上百万马克的报酬劝说他为大众效力。次年3月,洛佩兹来到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出任公司董事。

    洛佩兹“跳槽”不久,“通用”宣布洛佩兹是“工业间谍”,临行前收集、带走了“通用”大量内部商业秘密,特别是“通用”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子公司准备推出的一种小型车的设计方案。“通用”还声称,将在德美两国起诉洛佩兹。

    但是,皮埃希“稳坐钓鱼台”,声称与洛佩兹“共进退”。1993年6月3日,他还宣布,要利用洛佩兹的方案,使公司节支90亿马克。也正是在洛佩兹的任期内,“大众”开始扭转了市场上的不利局面。

    “通用”决心在美国起诉整个“大众”领导集团,包括皮埃希本人,指控他们是“有组织地犯罪”,为此引用了美国最严厉的法律之一:《反黑手党法》。如果上述罪名成立,洛佩兹可被判处高达十年的有期徒刑。

    “大众”首脑为之震惊,紧急商议对策。首先决定以“反控告”对付美方,指责“通用”伪造证据,欺骗舆论,但被底特律法院驳回。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大众”决定打“证人战”。他们暗中拟订了一个多达140多名证人的名单,都是“通用”的知情人物。待这些证人作证完毕,少说也要拖延3年。“大众”还准备打“料材战”、“被告战”和“律师战”,企图将此案再拖至7年,不了了之。

    到1995年年底,“大众”在这场较量中已处于劣势。1996年1月29日,德国达姆施塔特市检察院的诉状尚未宣布,“大众”便匆忙宣布同意洛佩兹辞去董事职务,但又说洛佩兹辞职后将开一私人咨询公司,该公司仍可以间接地为“大众”服务。“通用”得知这一消息,更加怒不可遏,副总裁盖布指责“大众”毫无诚意。他再次强调,“大众”若想求得和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与洛佩兹完全脱钩;皮埃希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于是,以“大众”监事会主席黎森为首的一干人马赶赴美国,开始与“通用”管理委员会主席斯梅尔直接会谈。欲当下届德国总理的施瑞德也放弃圣诞节休假,开始与美方紧急磋商。

    1997年1月9日,双方经过三轮唇枪舌剑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大众”同意在两个月内支付1亿美元的赔偿,承诺在未来七年向“通用”公司采购价值10亿美元的汽车零配件,并保证洛佩兹至少在2000年以前不以任何方式为“大众”服务。鉴于“大众”基本上满足了“通用”提出的和解条件,“通用”许诺,撤回在底特律法院的诉讼。

    洛佩兹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有心的新闻媒体却从中看出了一些非同寻常之处:参与处理该案的并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分支机构,而是联邦调查局总部和司法部。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这起案件的重视。由此看来,美国的情报机关已经将如何对付工业间谍活动列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克林顿政府曾要求联邦调查局设法搞出一些典型案例,洛佩兹案就是这样一起最典型的工业间谍案。因为通过这起案件,美国的情报机关和司法机关,获得了加强针对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工业间谍活动采取对策的有力证据。

    ★魔影公司里的“鬼魔王”

    魔鬼决策层处处模仿银河公司经理决策人员的言行,穿一样的衣服、抽一样的烟、喝一样的咖啡,使用一样的房间和一样的办公室,甚至鬼魔王抽烟时的动作,都同银河公司总经理一模一样。

    20世纪90年代初,奉银河电子公司的命令,经济间谍索耶在L国一座20层楼高的旅馆里,通过窗户,用高倍望远镜对几十米远的对手星座电子公司办公楼进行观察。

    突然,大楼最东边的一间房子里,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这不是本公司总经理斯托先生吗?本公司总经理怎么会跑到竞争对手的办公楼里来呢?难道斯托有什么重大事情非亲自来处理?索耶纳闷不已。

    不久,索耶完成任务回国,便将这件事报告了本公司情报总部。情报总部大为惊奇,前几天里斯托先生在本公司处理雇员工伤事故,根本就没去星座公司,这显然是搞错了。或许索耶用望远镜时间太长了,眼睛看花了,或许那个人长相太像斯托先生了。

    对此,索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怎么也弄不明白,只好随它去了。

    奇怪的是,自从索耶发现那个假斯托先生后,银河公司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大有每况愈下之势。往年,同期可赢利三四千万美元,而现在每月能赢利一两千万美元已是不错的了。而对手利润却在迅速地递增,每月都高于银河公司。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了。

    银河公司大惑不解,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员工各约4000人,文化程度、设备都差不多,科技人员也相差无几,均拥有数十名一流的电子专家。更加令人费解的是,银河公司许多方案刚出来,尚未全面实施,而星座公司已开始全面推行了。有的计划刚刚实施,星座公司的反措施突然出来了。诸如此类,一年来屡屡发生,银河公司防不胜防,被动挨打。有时,银河公司不得不把原计划搁置起来。严重的时候,银河公司实施计划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被星座公司的反击计划打得落花流水。

    银河公司隐隐约约觉得,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公司业务的展开,可就是发现不了症结所在。

    两年后,银河公司损失巨大,生意萧条,许多员工纷纷辞职。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星座的魔影公司和鬼魔王造成的。星座公司为击败银河公司,成立了魔影公司。所谓魔影公司,是指星座公司专门选派一些特殊人才模仿银河公司人员编制、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等,成立小型银河公司经理决策组,每日模仿银河公司工作情况,就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为星座公司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实际上,它就是银河公司的缩影。

    魔影公司决策层人员和银河公司几乎一样,由5人组成。其中3人是博士,分别是管理、统计、电子方面专家;另外2人中,一人是产品外销经理,另一位是长相同斯托先生一模一样的假经理,即鬼魔王。鬼魔王是企业管理学院毕业的硕士,曾在某分公司任经理十多年。星座公司为找到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而又长相酷似斯托的人,真是费尽了脑汁,跑断了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终于发现了他,几经努力,才把他“挖”了过来。

    其实,上次被间谍索耶发现的假经理,就是鬼魔王。

    这5人每日都分析各方面得到的情报,处处模仿银河公司经理决策人员的言行,穿一样的衣服、抽一样的烟、喝一样的咖啡,使用一样的房间和一样的办公室,甚至鬼魔王抽烟时的动作,都同银河公司总经理一模一样。

    每天,这些经理们同真经理一样,8小时上班,由秘书送报告和文件。不过,这些文件是有关人员写的关于银河公司的材料,以及星座公司的材料。假经理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拟订计划,制定对策,像银河公司经理一样,去思考,去判断。每天,各部门经理前来向魔鬼决策层汇报各部门工作情况,使鬼魔王不断了解下属部门工作状况。

    这5个人的工作全是秘密进行的,本公司除几个核心人物知道外,其他员工根本就不知道,就是5个人的家属,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经过几个月的熟悉、实践,魔鬼决策层很快模仿得惟妙惟肖,并好几次向公司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性报告,使本公司迅速采取措施,阻止或压制银河公司的重大计划进行。

    不久,他们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

    某国陆军想购买几千台传真机,银河公司乘机向他们献计:一、建议他们向银河公司和星座公司各买20台。二、由银河公司专家协助他们进行拆卸检查。显而易见,星座公司将面临银河公司巨大的挑战。魔鬼公司决策层认为:两家公司产品平时价格差不多,质量也不相上下,双方可谓平分秋色。然而,星座公司近年来和国家间谍机关关系密切,而国家间谍机关对某国陆军参与恐怖活动一直很关注。因此,间谍机关一定会要求星座公司乘机在传真机里悄悄安放一些微型窃听器或其他截收装置。

    为此,魔鬼决策层建议本公司:不要把窃听器或其他截收装置放到传真机中,同时对20台传真机进行性能加固处理。

    果然不出所料,银河公司派人悄悄向某国陆军通报说星座公司的传真机中有“埋伏”。某国陆军听后,半信半疑,但又觉得不可不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某国陆军还是决定采纳银河公司的建议,先从两家公司各买几十台传真机。

    不久,在银河公司专家协助下,某国陆军开始对星座公司传真机进行大拆大卸,试图发现什么。然而,大拆半天,也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当然,某国陆军也很聪明,也对银河公司的传真机进行了拆卸,同样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对此,某国陆军大为不满,认为是银河公司耍弄他们,试图抢走全部生意。令某国陆军更为恼火的是:买传真机前,银河公司说,它的传真机质量上乘,星座公司根本比不上。然而,拆卸后的传真机试用时,结果大不一样,银河公司的产品出现黑纹,而星座公司的传真机虽然也进行了大拆卸,但使用时一点黑纹也没有。

    事实胜于雄辩,某国陆军一气之下,把后面几千台订货合同全给了星座公司。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魔鬼决策层为星座公司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轰动全美的医药间谍案

    当他们俩的目光集中到书房墙脚的一捆捆标有秘密医药资料字样的材料时,差一点惊叫起来。二人迅速交换了一下目光,之后不动声色地告辞离去。

    伯纳·梅利斯是美国帕劳药业公司的项目经理。他于1982年加入该公司,已经工作了整整五年。1987年的一天,伯纳·梅利斯递交了一份辞职申请。他的离去,并没有引起同事们的太多关注,因为他业绩平平、人际关系一般,属于那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普通人。然而此君跳槽不久,却引起了美国间谍机构——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再度跳槽

    伯纳·梅利斯曾是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校是小有名气的优秀学生。1971年,梅利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立即获得药业界巨头莫克公司的高薪聘请,得到了一份令人眼馋的工作。梅利斯博士年轻有为,很得上司的赏识,1977年被提升为公司的高级研究理事。在新泽西州罗韦的莫克公司总部,他参加了IVERMECTIN研制小组。IVERMECTIN是一种最新药物,可以杀灭牛身上的寄生菌和狗心脏上的寄生虫。在新药研制过程中,梅利斯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IVERMECTIN于1981年面世后,为莫克公司赚取了无数金钱。

    在IVERMECTIN被客户竞相购买的同时,梅利斯博士赢得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他有点得意忘形了。他认为自己晋升得太慢,薪水太少,于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生伺机跳槽的念头。

    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医药界另一巨头帕劳公司向梅利斯伸出双手表示欢迎。梅利斯遂于1982年投奔到帕劳公司供职。临行前,他私下带走了极其珍贵的IVERMECTIN的研究资料。他认为这些机密包含着自己的心血,有权据为己有。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他在法律上并不是这些秘密资料的拥有者,因此,他采取了瞒天过海的方法,将机密资料藏在大衣口袋中,或塞在公文包里,下班后分批携带回家。

    梅利斯来到帕劳公司的初期如鱼得水,担任了一种干扰素的新药开发项目负责人。这种干扰素能够有效治疗肝炎和某种癌症,可望实现医药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并成为公司的经济支撑点。作为负责人的梅利斯手中握有人权、物权和财权,颇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梅利斯在业务指导方面十分精通,旁人奈何不了他。但他在人事管理方面缺少办法,手下的一帮微生物学家不买他的账,每每在上司那里打他的小报告,抱怨他骄横无礼、性格古怪、疑神疑鬼。负责公司科研工作的副总裁弗兰西斯·布尔洛克担心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干扰素的研制进程,遂决定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85年年初,布尔洛克以公司需要改组为名,将所有不服梅利斯领导的微生物学家统统调到另一个部门,另外成立研究小组,从而使他们摆脱了梅利斯的控制。但此举无异于拆梅利斯的台,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改组后的梅利斯从全面负责人变为只负责管理干扰素研究项目中的发酵小组。工资津贴随之减少,同时也被取消了出席高级管理会议的资格。

    梅利斯一夜之间从事业巅峰坠入谷底,不由满腹牢骚,耿耿于怀。他一方面不断诅咒待遇不公,另一方面摆出一副孤傲而令人不敢接近的架势。1987年,梅利斯主动提出辞职。此时他已沦为业绩不佳、人缘不好之辈,自然不会在公司内引起什么轰动。

    梅利斯在离开帕劳公司之前,重施故技,带走了大批有关干扰素制作过程的秘密资料。这些文件一旦落入帕劳公司的竞争对手手中,就会成为极有价值的工业情报。

    秘密交易

    梅利斯再度跳槽之后虽然失去了工作,但拥有一笔重要的财富。对世界上任何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他手中的干扰素秘密资料都具有数亿美元的价值。

    梅利斯雄心万丈地孤军奋战,准备以独立研究人或技术顾问的身份创办企业,用手中的资料干一番事业。但转眼两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89年,穷困潦倒的梅利斯已经将自己在新泽西郊区的房产两次抵押出去。现实迫使他决定改变方向,另谋生路。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梅利斯结识了意大利化学家马里奥·米斯西欧。梅利斯早就知道,米斯西欧是一位从事珍贵药物地下交易的老手。他于1970年移民到美国,但在意大利仍有许多“生意”上的熟人。意大利是国际医药工业间谍积极活动的场所,只要有人肯付数百万美元的价钱,就可以得到价值数千万乃至数亿美元的医药情报。意大利的专利法中有一条“人权条款”保留了很多年,根据这一条款,违反了国际药物专利法的意大利医药公司,将不会受到制裁。这一条款曾经庇护了好多起向意大利制药公司出售情报的案例。

    米斯西欧是一个精力旺盛的聪明人,他早就知道梅利斯手中掌握着重要机密,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机会。当他看到梅利斯穷困落魄时,便不动声色地接近他,表示愿意帮助他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买主。米斯西欧自己有一家小公司,取名“生物制药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颇有知名度。他主动提议用这家公司作掩护,但是条件比较苛刻——卖情报的钱对半分成。一筹莫展的梅利斯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未作进一步考虑就爽快地同意了。梅利斯出情报,米斯西欧出力,二人迅速达成协议。

    米斯西欧很快就物色到一位合作对象。此人是一家化学小企业的老板,从前有过出卖医药情报的劣迹。既然都是干这一行的,米斯西欧自认为不会有什么风险,径直找到他单刀直入道明来意。实际上此人已经改邪归正,但米斯西欧毫不知情,仍然蒙在鼓里。他前脚刚走,那人紧跟着就打电话详细地通知了莫克公司负责保卫工作的爱德华·斯蒂夫勒,说米斯西欧要出卖IVERMECTIN及一种干扰素的秘密资料。斯蒂夫勒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迅速通报给了莫克公司和帕劳公司。

    巧设圈套

    莫克公司与帕劳公司本是同行冤家,但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决定联合起来,急急忙忙报告了专事反间谍工作的联邦调查局。

    在联邦调查局的导演下,莫克公司和帕劳公司联手上演了一场好戏。出任主角的自然是那位通风报信的小老板。小老板同意在此次骗局中予以合作,但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为他保密,二是替他支付一场生意官司的诉讼费。两家大公司爽快地答应了。为了替主角保密,我们称他为“X先生”。

    X先生在约定的期限内给了米斯西欧一个答复:他已物色好一位潜在的买主,自己愿意充当经纪人,拿些好处费。三方约定,于1990年1月在米斯西欧的生物制药研究公司面谈。到了约定的日子,X先生应约来访,随行的“买主”由莫克公司安全主管斯蒂夫勒扮演。三方代表落座,谈话马上进入主题。

    斯蒂夫勒以国际掮客自居,开门见山地询问米斯西欧和梅利斯,是否确有药物情报。米斯西欧不知有诈,问道:“我们有好几种重要药品的情报,不知您对哪一种有兴趣?”

    “有没有治疗癌症的药物?”斯蒂夫勒直奔要害。

    “当然有啦!”米斯西欧自鸣得意地微微一笑,“我们还可以提供一种干扰素的生产配方。”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鉴于现代药品的结构,为了轻易地仿制药品,以达一本万利之效,医药间谍绞尽脑汁钻营的正是生产配方。梅利斯提供的情报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这独一无二的机密配方。

    斯蒂夫勒见鱼儿已上钩,一面连连称好,一面不失时机地顺藤摸瓜,问他还有什么货色。

    米斯西欧低声道:“我们还可以提供一种最新的抗胆固醇药品,名叫LOVERSTAIN的生产配方。”

    斯蒂夫勒心中不由惊叫一声。他知道LOVERSTAIN是莫克公司的拳头产品,而且是在梅利斯离开公司后才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梅利斯和米斯西欧怎么会弄到手的?难道公司还有内奸?这一点大出莫克公司的意料。

    此时,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和莫克、帕劳两家公司的高级官员们正在隔壁窃听,闻听此言,两家著名医药公司高层主管惊出一身冷汗。

    现场的斯蒂夫勒不愧为优秀的安全主管,很快从惊讶中恢复了常态。按照原计划,他把上钩的鱼儿逐步引向设伏区。他对米斯西欧和梅利斯的“货”表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推出自己的幕后伙伴,一位“神通广大的亚特兰大经纪人”。他声称,一定能够将这些医药机密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尤其是推向领先世界的欧洲和亚洲药品公司。

    米斯西欧和梅利斯正在做着发财美梦,全然没有怀疑,当场与斯蒂夫勒约定下一次在费城机场附近的马里奥特旅馆会面,同那位“亚特兰大经纪人”共同研究交易事宜。

    将下次接头地点定在费城,不仅是联邦调查局的故意安排,而且对抓捕几名间谍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当罪犯将赃物转移出州界之后,才能算是联邦级大案并构成重罪。

    在诱骗计划的第二个步骤中,又有一名重要角色出场,他就是扮演“亚特兰大经纪人”的联邦调查局特工保尔·海斯。他在向梅利斯和米斯西欧作自我介绍时,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与中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大医药公司关系密切。梅利斯和米斯西欧没有看出破绽,不停地点头应诺。

    本场戏情节简单,意在摆造型、吊胃口。海斯见效果不错,立即收场,留下两张商务名片,约定下次晤谈时间便扬长而去。海斯名片上的头衔属于亚特兰大某公司,实际上是联邦调查局用于掩护的无数挂名公司之一。

    费城会面几天之后,海斯意外地接到了梅利斯打来的电话。梅利斯劈头盖脸地质问,海斯的公司为什么没有在佐治亚州登记注册?

    这一问击中了海斯的要害。他原本就跟这家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工作需要临时安了个头衔,谁知道这家公司有没有注册?如果真的没有注册,岂不是骗人的空头皮包公司?如果公司有假,那么海斯的假面具就会被撕破了。

    海斯心中叫苦不迭,但嘴上却理直气壮:“你搞错了吧,怎么可能没注册呢?”

    梅利斯摊牌了:“我已经给佐治亚州政府办公室打过电话,佐治亚州办公室用计算机查询过,没有查到贵公司的任何信息。”

    面对这种情况,海斯别无选择,只能抵赖到底了。他装出一副不相信的口气:“不可能吧?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计算机那玩意儿不可靠,常常会出问题。”

    海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把梅利斯的疑窦渐渐打消了。事后他才知道,由于联邦调查局的一位主管官员疏忽,忘记向佐治亚州政府办公室支付每年15美元的公司注册金,该公司被从微机名单中剔除。这一典型的官僚疏漏,差点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总算有惊无险,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地进行。

    疑点重重的结局

    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特工对米斯西欧的电话进行了窃听,希望能够发现他与莫克公司、帕劳公司的内奸秘密联络的蛛丝马迹。另外还派出一个名叫里查德·史密斯的特工人员,专门负责搜集梅利斯的生活垃圾。终于有一天,他在一卷报纸中发现了一份广告小样,其中有个电话号码正是梅利斯的。原来,梅利斯正在设法出售他的住房。史密斯马上意识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几天后,联邦调查局派出两名特工人员,假冒有意买房的一对夫妻,前去梅利斯家看房。由于他们事先已经按广告要求打电话联系过,急于卖房的梅利斯根本没有防备,把这对“夫妻”放进了屋。当他们俩的目光集中到书房墙脚的一捆捆标有秘密医药资料字样的材料时,差一点惊叫起来。二人迅速交换了一下目光,之后不动声色地告辞离去。

    联邦调查局认为现有证据已经充足,决定开始收网。经过协商,梅利斯和米斯西欧同意于1990年8月10日最后成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海斯建议交货地点定在亚特兰大银行大楼的一个秘密会议室,梅、米二人点头答应。

    这天,梅利斯和米斯西欧准时来到约会地点。米斯西欧右手提着一个黑色公文箱,里面是标着有关干扰素所有情报目录的29页报告。早已等在现场的海斯带来了装有现金的箱子。三人围坐在会议桌旁,开始最后交易。

    梅利斯将那份报告从桌面上推向对面的海斯。海斯瞥了一眼桌上的报告,慢慢地站起身来说:“请给我两分钟时间,我想让等在门外的一位专家核实一下内容,可以吗?”

    海斯把钱箱留在室内,拿起报告退出房间,交给门外的那位“专家”——联邦调查局的一名特工。特工人员迅速走进隔壁房间,把报告放在一台手提式传真机上,键入莫克公司的密码。在传真线路另一端聚集着的几位莫克公司的科研人员,立即判断出此份材料确属真正的机密文件。

    当海斯重新回到会议室时,身后跟着几名全副武装的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

    米斯西欧和梅利斯离开亚特兰大银行时,手上已经戴着锃亮的手铐。几小时后,联邦调查局搜查了梅利斯的住宅。在书房内,他们搜到了成捆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分属于莫克公司和帕劳公司,有的是他在公司任职时的旧文件,有的却是他1987年离开后的新文件。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院判处梅利斯和米斯西欧盗窃、贩卖情报罪。梅利斯被判监禁9年,米斯西欧被判5年零3个月徒刑。但是,梅利斯始终没有供出向他提供机密的内奸的名字。那名内奸现在是否仍在莫克公司或帕劳公司,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因此,莫克公司和帕劳公司的医药机密,很可能仍在继续外流,两家公司为此而一直深感不安。

    ★宝洁公司与联合利华的“间谍”风波

    凤凰咨询公司接到指令后立刻行动,他们雇用了一名参加过越战的退伍老兵,让他打扮得像一位富翁,西装革履,头发油亮,然后化装成联合利华公司的投资顾问,乔装进入了联合利华公司芝加哥分公司的办公大楼。

    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其产品占据了全球日用消费品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海飞丝、夏士莲、力士、潘婷、护舒宝等每个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他们的产品。为了争夺市场,这两个公司发生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间谍”风波。

    作为美国最大的个人日用品制造商的宝洁公司,和英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商的联合利华公司,几乎在全球任何一个消费品市场上,都保持着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两者之间赢取市场份额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状态。两家公司必须紧紧咬住每一种产品,每一个回合、每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都会使两大公司为之斗个你死我活。例如,美国的洗衣剂市场规模为60亿美元,如果哪个公司的市场份额增加1%,收入就会增长6000万美元。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因而两家公司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其中当然包括雇用商业间谍调查了解对手的商业秘密了。

    2001年9月,宝洁公司突然公开承认,本公司几名职员通过不符合公司规定的途径获取了对手联合利华公司的有关洗发护发产品的资料,但同时宝洁公司否认这些雇员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只称这种行为“违反了我们公司严谨的方针政策”,并拒绝透露详细的内幕。此声明一经宣布,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一阵轰动。

    宝洁公司针对联合利华及其他竞争者的商业间谍活动从2000年秋天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春天。宝洁公司长期雇用几家专门搜集“竞争情报”的商业间谍为公司搜集对手的有关情报,其中有一家公司是设在阿拉巴马州的凤凰咨询集团。该公司由一些美国政府前情报官员建立和组成。宝洁公司通过一个承包商介绍,雇用这家公司开展所谓“竞争情报”的调查起初十分正常,但是,2000年秋天,一个搜集情报指令被下达给这家商业间谍公司,让其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详细搜集联合利华公司的洗发护发产品的情报。宝洁公司一直没有公开说明是谁给凤凰咨询集团下达的这个情报搜集指令,但《财富》周刊分析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原宝洁公司的竞争分析部主任苏珊,因为在此间谍事件被披露后,她被宝洁公司开除了。而且从她所主管的业务来看,可能也脱不了干系。

    凤凰咨询公司接到指令后立刻行动,他们雇用了一名参加过越战的退伍老兵,让他打扮得像一位富翁,西装革履,头发油亮,然后化装成联合利华公司的投资顾问,乔装进入了联合利华公司芝加哥分公司的办公大楼。很显然,此人是个老练的商业间谍,因为联合利华公司从普通职员到安全人员,都没有怀疑他的身份。而他则趁人不备钻进公司垃圾箱中去搜寻,果然大有收获。后来宝洁公司承认,此人用数个月的时间从联合利华芝加哥分公司的垃圾箱中总共翻出大约80份秘密文件,其中有许多关于联合利华公司洗发护发产品业务的细节,这对巩固宝洁公司的海飞丝、潘婷等品牌的地位十分有利。在搜集到的资料中,甚至还包括联合利华准备在2001年2月上市的一种新的洗发护发产品的计划细节,其中连产品的定价、上市时间和广告预算都了解得明明白白。由于这位间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凤凰咨询集团收到一张宝洁公司开出的300万美元的支票。

    如果不是宝洁公司自己承认这件事,恐怕联合利华公司会毫不知情。但是,2001年初,宝洁公司一些高级官员,特别是董事长约翰·派珀陆续得知了此事,立刻下达命令停止这种针对联合利华公司的商业间谍活动,并且打电话给联合利华公司的董事长,通报了此事,称“事情已非常严重”。

    2001年4月,宝洁公司与联合利华公司就间谍事件正式开始谈判。联合利华公司对宝洁公司的合作态度感到比较满意,所以谈判只拖了几个月,双方都没有对外公布此事件。宝洁开始时给联合利华提供了两份关于此次间谍活动的文件,后来在联合利华的一再要求下,又提供了其他50多份文件。

    在谈判的同时,联合利华公司内部安全官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调查此事,但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评估。2001年8月28日,宝洁公司董事长约翰·派珀飞往伦敦解决此事。联合利华公司定下最后期限:2001年8月31日。在此之前,宝洁公司要赔偿联合利华1000万美元,联合利华同时要求宝洁公司洗发护发部门转而发展其他类产品,并且在数年内不得生产与联合利华发生冲突的相关产品。此外,联合利华还建议由第三方监督宝洁公司的市场情况。联合利华表示,如果宝洁公司不答应上述条件,联合利华将向法院提起诉讼。

    9月3日,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的代表再次在纽约举行谈判,商讨宝洁公司非法窃取联合利华机密资料一事。

    就在双方谈判期间,宝洁公司宣布解雇3名涉嫌此事件的宝洁公司职员,但拒绝透露这3人的姓名。一些记者问是否包括原宝洁公司竞争分析部主任苏珊时,宝洁公司的发言人未作明确答复,显然是默认了。

    到这时候,这起著名的商业间谍事件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是,它给人们留下许多启示和疑问。启示是它让人们认识到了企业搜集商业情报和防范商业间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至于疑问,一个是雇用一名商业间谍,从联合利华公司的垃圾箱中翻情报这种行为到底违不违法。美国1996年制定的《经济间谍法》规定,一公司通过行窃或欺骗的手段刺探另一公司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就构成了犯罪。意思是说,只要是一公司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的任何经济情报,都受到美国法律的保护。但是,从竞争对手的垃圾箱里找情报是否合法,在法律条文里却没有明确规定。美国竞争情报学会主席约翰·罗兰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垃圾堆考古”。如果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去捡垃圾,或者买通另一家公司的内部人员提供含有商业情报的垃圾,显然触犯了法律;可是如果把人家丢弃不要的东西捡回来,好像谈不上违法。美国有许多州的法律都认为一家公司的垃圾是被抛弃之物,换句话说,是不受保护的。把它捡回来只是有点臭,但并不违法。还有一个是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公司之间互相打探情报本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只要不违法或者只在本公司内部研究不声张,就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是这一次,宝洁公司明明采取了间谍手法,而且还占了大便宜,却在事后主动向联合利华承认,倒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一天半时间搞定的“商秘”

    巴里搜集的商业情报最终促成了FRESCHETTA比萨薄饼的市场成功。而所有这些珍贵的情报,巴里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拨电话,就手到擒来。

    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以生产万宝路香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烟草业大王,卡夫食品公司是它的下属公司。2000年6月25日,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宣布拟出资149亿美元、承担40亿美元的债务,吞并美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商纳比斯克公司,并与卡夫食品公司合并。这一举动马上引起美国乃至全世界食品生产企业的关注。

    1999年卡夫公司和纳比斯克公司的总收入之和为349亿美元,纯利润55亿美元。因此,合并后的卡夫食品公司成为仅次于瑞士雀巢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食品生产企业。

    对于美国人来说,卡夫食品公司旗下的麦氏咖啡、波斯特食品等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今再加上纳比斯克公司的奥利尔甜饼、乐之饼干、农家干果、“救命”糖果等,使得美国人在“口水大流”的同时,不知不觉被卡夫食品公司赚走许多钞票。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面对卡夫食品公司这个商业巨头,美国其他的大小食品公司为了能够在美国食品市场中生存下来,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包括雇用商业间谍刺探竞争情报。

    199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食品公司SCHWAN公司偶然得知卡夫公司即将推出一种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可以使冷冻比萨薄饼发生巨大变化,诞生一种名叫DIGIORN0的新款“胀皮”比萨。其实,SCHWAN公司的科研人员也已经花费巨资研究出DIGIORNO产品在制作上的秘招,即将干酵母倒进冰皮作原料,再通过温度控制和化学反应,即可生产出“胀皮”比萨。而且,SCHWAN公司的“胀皮”比萨也已进入投产阶段,名称就叫做FRESCHETTA。但是,卡夫公司在食品业太强大了。SCHWAN公司非常明白,自己的FRESCHETTA面临严峻的挑战,若想在这场激烈的“胀皮”比萨大战中获胜,就必须知道卡夫公司计划以多快的速度将DIGIORNO产品推广到全美食品市场,以便尽快商定对策,争取抢占先机。而要想获得此情报,就需要知道卡夫公司内生产“胀皮”比萨的工厂的生产能力,尤其要知道该工厂内设备的型号、生产线数目、生产薄饼的种类和大小。最重要的是,该流水线每日到底生产多少薄饼。为了获得这些对SCHWAN公司的商业命运至关重要的情报,SCHWAN公司立即聘请了一家“商业顾问调查公司”,去侦察美国卡夫公司的工厂。

    SCHWAN公司聘请的“商业顾问调查公司”,其实就是专门的商业情报搜集公司。该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竞争情报协会的会员。按照美国1996年制定的《经济间谍法》,像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或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源代码之类的东西,都是商业秘密。但是像SCHWAN公司想要调查的诸如工厂产量之类的情报却不属于商业机密,正是这个漏洞,使得SCHWAN公司聘请的商业间谍可以无所顾忌地大显身手。

    于是,这个“商业顾问调查公司”马上聘请了一个专职商业间谍巴里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巴里是个爱尔兰移民,刚过而立之年。虽然年纪不大,但在美国商业间谍领域颇有名气,号称“起底专家”。他曾经成功地打入并破获控制在有组织犯罪集团中的美国赝品分销网络,也有成功侦破假药和冒牌飞机零件集团的经历。对他来说,搜集商业情报简直是易如反掌。

    巴里首先用自己的计算机接上互联网,认真搜索了一番,做到胸有成竹,又在住宅附近的杂货店买了一张电话卡,并在一家邮件公司用假名开了个邮件和传真户口。

    巴里先从政客入手。他先乔装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致电美国苏塞斯商会,结果一分钟后他便得知卡夫公司生产“胀皮”比萨工厂的详细地址。接着,他又致电“胀皮”比萨工厂所在市的市评税办公室,果然,从一名职员口中得知卡夫公司这家14万多平方米的工厂正在办理评税手续。

    巴里知道建厂要先审批,于是他又摇身一变成为环保分子,致电规划当地工厂建设的市消防署和市建检察署。凭借口舌之利,终于打动了市建检察署的女秘书,在电话中得知了该厂建设计划的全部内容。巴里把所有的电话都进行了录音,同时为安全起见,还在一个本子上进行了速记。市建检察署的女秘书显得十分热情,不仅向巴里详细说出卡夫公司附加厂拟建143900平方英尺的规模数字,还说出卡夫公司请的设计公司的名字叫SENI。在巴里的步步追问下,秘书又详细介绍了卡夫公司工厂新增建的烘房、仓库和大型冷冻库的具体布局。巴里边听边画出了草图。有这张草图,同是食品业行家的SCHWA公司研究人员便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接着是要查出该工厂一天能够生产多少比萨薄饼了。巴里先想到从生产每个比萨薄饼必需的圆形纸托入手。他假装是本地一家纸盒厂,致电卡夫工厂的采购部,询问是否可为该厂供应纸托。用这种方法,他从卡夫工厂采购部一名女职员的口中套出,该工厂每天大约需要10万个纸盒,由规模最大的纸盒公司WEYERHAEUSER提供。

    打完电话,巴里又装扮成卡夫公司比萨厂采购部的职员,给WEYERHAEUSER纸盒公司销售部打电话,询问上月发运给卡夫公司一共有多少纸盒和纸托。这时出现问题了,对方回答的纸盒和纸托的数量与卡夫公司比萨工厂采购部提供的数字相差万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思考了一会儿,巴里又把电话打到卡夫公司比萨工厂的货运码头。由于巴里的沟通水平极高,演技过人,一下子就和那里的工头混熟了。他和对方越聊越熟,装作很随意地询问工头该码头每天卸多少纸盒。工头毫无戒备,脱口而出一个数字。同时,巴里还了解到比萨工厂在厂内的运送工序。于是,久藏于巴里心中的疑问消除了。原来,一部分纸盒被厂内运输的工序消耗掉了。工头还说,大部分“胀皮”比萨的冰皮都是在另外一个厂生产的,苏塞斯厂主要制薄饼。最后巴里得知,自9月份以来,该比萨工厂每天约生产30万个比萨。侃侃而谈的工头此时仍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透露的内容有多么重要。他口若悬河地说:“包括12英寸的JACK比萨薄饼以及8英寸和12英寸的DIGIORNO一共30万个。”巴里想要的就是这些数字。

    巴里知道,仅仅知道目前该厂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因为不知道现在的产量是否就是比萨工厂全部的生产能力,这对于SCHWAN公司是非常关键的。于是,巴里又开始冒充写食品生产论文的大学生。他致电该厂生产线的技术经理,客气地请求对方帮助后,开门见山地说:“我已知道贵厂目前日产比萨30万个,那么,你们生产这些比萨使用了几条生产线呢?”技术经理同样没有怀疑巴里的身份,他告诉巴里工厂目前有5条生产线,但现在每天只开3条。只此一句话,巴里就知道了卡夫公司该比萨生产厂的每日最大生产量应为50万个,而经常性的生产能力只有6成。技术经理继续说,计划推出市场的“胀皮”比萨不单是DIGIORNO一个品种,还包括在芝加哥工厂生产的NATION比萨,卡夫公司让该工厂帮助生产另外一种消费者青睐的“胀皮”比萨。

    至此,SCHWAN公司所要的情报全部搞定。而且,SCHWAN公司还意外地获悉,卡夫公司有两种名称的“胀皮”比萨即将推出,该计划正紧张而有序地加以推进。看来,卡夫公司对“胀皮”比萨市场满怀信心。所以,SCHWAN公司相应的市场竞争对策只能是更加积极进取。

    虽然SCHWAN公司的“胀皮”比萨薄饼FRESCHETTA是个新牌子,但该公司决定利用巴里搜集到的有益的情报资料,抓住机会,发掘本公司潜力去生产和推销。在美国,薄饼销售额约为23亿美元,利用盗窃所得到的商业情报的帮助,SCHWAN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结果他们生产的FRESCHETTA比萨由原来的全美第六位,到1999年底已经跃升到第二位。巴里搜集的商业情报最终促成了FRESCHETTA比萨薄饼的市场成功。而所有这些珍贵的情报,巴里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拨电话,就手到擒来。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无论一个公司有多么雄厚的实力,如果不注意保护商业秘密,一旦被间谍乘虚而入,就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