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一元复始——复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复卦的核心创造力

    《易经》除了乾、坤两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复卦。复卦的重要性,在于其为“小父母卦”。父母有生生的能力,“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复”。乾、坤为父母卦,天父地母,往下一代传一代,子子孙孙终而复始,就是“复”的含义。复卦是第二十四卦,前面二十三个卦中,有很多卦、爻蕴含了复卦重生再造、生生不息的核心创造力。复卦以后的四十个卦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只要有复卦一阳的存在,培元固本,永远有再起来的机会。所以,理解什么是“复”,包括如何运用、培养,其重要性值得一再强调。

    在前面学过的卦里,如履卦就跟“复”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履”字的核心就是“复”,上面是“尸”,“尸”就是“以什么为主”的意思。《系辞传》中,履卦为忧患九卦的第一卦,是“德之基也”;复卦是忧患九卦的第三卦,是“德之本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履”是以“复”为主要原则来修行、实践,要把复卦的核心创造原理履行出来。所以,复卦的“德之本”,是指导履卦“德之基”的本源。履卦全部都在复卦的思维影响之下。那么,和履卦相综的小畜卦初爻、二爻也是以复卦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亦即在“密云不雨”的环境下,再怎么沉闷,还得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培养基本实力,将来才有拨云见日之时。所以小畜卦初爻就叫“复自道”,不是别人的道,是“复”你自己的道,甚至有心量承担你的“咎”。把复卦的核心创造力挥洒开来,就进入小畜卦的第二爻——“牵复吉”,第二爻跟第一爻手牵手地一起“复”,回归生命的本源。

    还有讼卦,在充满争端的环境里,居高位的第四爻如果败诉,就得调整了,调整就跟“复”有关。调整得好,将来说不定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首先是“不克讼”,在争讼中“受伤”,接着是“复即命”,疗伤止痛、重新站起来。有了“复”的能力,就可“渝安贞,吉”,长期来看,永远不会失败。“复即命”最后的结果是“不自失也”。正如《杂卦传》说的:“复,反也。”“反”即“返”,是回家的意思,在佛家就是渡彼岸、究竟圆满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回到心灵的原乡、生命的本然。“复”是乾、坤合生的,所以讼卦不但在第四爻有“复”的概念,第二爻也有“返”的概念——“归而逋”,败得很惨、很憋气,简直要钻到地洞里去,还要保“邑人三百户无眚”。“归”就是“返”,回到基本面、自我反省。这也是复卦的指导思维。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乾卦跟复卦最重要的关系就在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第三爻是“三多凶”的人位。一个人在多凶的人生,要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复”的能力就很重要。所以《小象传》直接就点出来了:“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反”是回归常道的“返”。能“反”,遇到再大的危险都会无咎。然后乾卦第三爻是人行天道,爻一变为履卦,要用“复”的核心原理去实践。

    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有多少聪明人或者自以为聪明的人,读经不求甚解,把孔老夫子这句话解得大错特错,好像只要听到究竟圆满的真理之后,就可以死而无憾。中国人有那么笨吗?“闻道”之后就要死,岂不是太可怕了!其实“死”就是改过的意思,就像“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所说的“大死大生”,不是生命没了,而是过错没了,获得复卦的新生。这个解释的理论基础在《大戴礼记》里,孔子的弟子曾参讲得很清楚,早上“闻道”,发现自己的过错,晚上就改过来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立即就把过错改过来了,那也是“复”。“复”本来就有改过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绕着中心轴的螺旋形运动。毕竟人生不可能完全按照中间的正道而行,总是东倒西歪、有所偏离,犯小过是难免的。小过之后立即调整,而且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颜回能“不贰过”,所以他被称为“复圣”。那么,“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指人生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难免犯错,犯错就得从善如流,立即改,不要超过一天。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乾卦第三爻的概念,闻道之后才有能力觉察自己犯错,然后马上按照真理去改,那就“复”了。可是这句话长期以来以讹传讹,误以为是明理悟道之后,即使死了也不遗憾。既然“反复道也”是复卦的思维,“复”就是要活过来,死了岂不违背这个原则?

    另外,“干父之蛊”的蛊卦也是腐烂之后重生、改造,我们一再强调这个卦的重要性,因为它合乎我们这个时代中改革的主调。改革之后要身心开放,所以蛊卦之后是临卦的开放自由。蛊卦中就有“七日来复”的概念,因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加起来就是七天,“甲”那一天就代表要改革了。但改革的前三天就得做准备,后三天还得检讨、修正。所以“先甲、后甲”也是“七日来复”的概念,不管你病得多重,经过七天一个周期的干蛊、改革,之后就能重生,这也是复卦的基本规律。

    可见,自古以来复卦就受到特别的重视,不是没有道理。至于复卦以后的卦,也有很多与“七日来复”有关。像巽卦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庚是天干第七,从“先甲”到“先庚”,完成了一个七天的过程,一个卦只有六个爻,到七就非变不可,天干第六就是革卦的概念,必须改弦更张。革卦就有“己日乃孚”、“己日乃革之”的说法,因为到了第六天,已经穷尽了,所以就得“革”。然后到“庚”,“庚”即“更”,就是必须变,然后就是“辛”,变成全新的了。成语里面有很多这一类的文化印记,如“一阳复始”(或者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关于“七日来复”,还有震卦第二爻、既济卦第二爻的“七日得”,都是这个概念:失而复得,要花七天。另外,“七日来复”中,“来复”就强调了“来”是“复”的特色,即归本返原;爻的运动是由外而内、由上而下。回归核心,“来复”才能自在解脱,远离颠倒梦想、证得究竟涅槃。在解脱自在的解卦中,当一切不值得留恋时,就有“其来复吉”,这正是复卦的概念。因为解脱了,又恢复身心自由,所以解卦中也有复卦的指导思想。还有解卦前面的蹇卦,处在人生困顿时期,寸步难行,外险内阻,《大象传》要我们“反身修德”。“复”就是“反”(返),外面行不通了,就要回归内心,再找资源重建,先恢复你的创造力、生命力,外面的困难就会自然而然消解了。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观复的力量源自坤卦

    《序卦传》说:“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之后,“复则不妄矣”,又重新出发,后面就接着无妄卦。也就是说,返本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新,可是不回归生命的本源,就不会有开创新局的能量。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找回核心创造力。本立而道生,自性生万法,皆可作如是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一定要用坤卦的智慧,复卦的外卦为坤,而且复卦里面包含了三个坤卦。坤为母,母亲肚子里有胎动,就是复卦的象,由厚德载物的坤卦导引出复卦的真心,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每一代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也有一定程度的新生。

    复卦中有三个坤卦,说明要用坤的智慧、耐心、爱心,才能酝酿“复”的能力。二、三、四、五爻,还有三、四、五、上爻,以及二、三、四、五、上爻构成的卦中卦就是坤卦。当然,“复”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复卦中还有两个复卦,初、二、三、四爻和初、二、三、四、五爻构成的卦中卦都是复卦,这说明“复”不是一次搞定,需要不断地复,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调整,一复再复。可见,复卦初爻作为三个复卦的初爻,所代表的真心,其意义有多强。还有剥卦上爻那硕果仅存的一阳,转换成剥极而复,成为复卦初爻重生再起的力量,都很值得重视。

    螺旋形的上升曲线

    复卦的错卦是姤卦,由原来的五阴下一阳生,变成五阳下一阴生。在二十四节气中两个卦刚好隔半年,复卦是冬至,姤卦是夏至。姤卦是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也是现代管理的智慧,碰到危机,如何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不让危机扩大,这是现代企业和组织的必备智慧。如果姤卦是危机,复卦就是转机。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就是错卦的应用。

    复卦的交卦是豫卦,热情行动、“利建侯行师”的力量,其实是基于复卦的核心创造力而来。若能具备复卦的核心创造力,豫卦绝对可以料事如神,早做准备,还可以及时行乐。这就是由复卦的内在修为,转为豫卦表现在外的强大行动力。

    所有的“复”,最根本的就是恢复人性,其他的都是枝枝节节。破产了可以重造,而生命更重要的目的是“复性”。人性的核心价值一旦恢复,才是真正的重放光明。为什么要复性呢?因为“性”迷失、蒙尘了,必须迷途知返。尤其这一两百年东西方的发展,导致人性的迷失,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比如抗战时期,人称“现代三圣”之一的马一浮(1883-1967)老先生,就在四川办了一个“复性书院”,他的宗旨不是要钻故纸堆,而是希望借鉴西方文化复兴的经验,针对当代的问题,以中国经典来恢复人性。这刚好也是复卦的思维,不是复古,而是重建人性,并以“复”的创造力,解决枝枝节节的时代问题。复性书院到最后还是没办成,马老先生终生独身,“复”是要生小孩的,一个独身的人主张“复”,可能不太行吧。

    由此看来,“复”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像太极图就是复的曲线,而且是旋转的。太极拳的肢体曲线,就是“复”的曲线,只有“复”才能站得稳妥。“复”不是平面上的圆周运动,那叫重复。“复”是立体的螺旋运动,中间有一个中心轴,可以无限地往上、往外扩大、发展,如果发展得好,就可以变成力大无穷的“龙卷风”。所以我们说复卦跟遗传基因DNA有关,基因的分子链是双螺旋结构,跟六十四卦也有关。这都不是偶然,它只是把我们在《易经》中定性的东西量化后,在科学方面实证出来。可见,复卦的螺旋立体结构就含有生命的奥秘、遗传的信息,而且不但是生命的信息、宇宙的信息,文化的基因亦在其中。

    复卦卦辞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一看卦辞就知道,复卦多么不容易,“七日来复”,需要花二十一个字的工夫,才有可能从剥卦五个字(不利有攸往)的瞬间毁灭之中重新站起来。中间又分那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省略。假定要七天才能复,六天都不行,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因为破坏容易,建设难,重建更难。剥卦“不利有攸往”,五个字的工夫就毁了;复卦要重建,至少要二十一个字的工夫,才能从剥卦的“不利有攸往”扳回来。复卦的最后四个字是“利有攸往”。

    怎样从“不利有攸往”扳回到“利有攸往”呢?复卦的总纲就告诉我们——“亨”。“亨者,嘉之会也”,有了“复”的能力,就可以重新建交,原先蒙尘的阻碍统统都恢复亨通。所以复卦有复的能力,一定是通畅的。

    下面的都是四个字,像唱诗一样:“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最后是“利有攸往”。“往”就是行动有“主”的意思。“帝出乎震”,下卦震一阳复始,生命力开始恢复,开始树立主宰意识,有自己的主张,就可以顺势展开。也就是说,一旦恢复、形成核心生命力,就可以在外卦坤广土众民的平台上施展抱负。这就是“利有攸往”的“往”,行之有主,主是内卦震,尤其表现在“初九”这个核心力量上。

    “出入无疾”,人生就是出和入,出门回家、出将入相,出不要有病,入也不要有病,出入自由,不会被拖累、伤害。“复”的状况就是这样,没有疾病、欲望、污染的干扰,身心健康,很有创造力,没有任何东西能伤害你。“疾”字除了疾病的意思外,还有“快”的意思。“复”很慢。太极拳的起势多缓慢,前面都在蓄势,柔中蕴刚、绵里藏针;出手的时候走的是螺旋形的太极曲线,无坚不摧。这也是“出入无疾”。就像枪膛中的“来复线”,为什么不用直空的枪膛呢?来复线也是绕着中心轴,沿着螺旋的轨迹出去,那样就有强大的杀伤力。如果是直空的枪膛,没有来复线,力量就会大打折扣。本来“七日来复”就不是求快。想求快,像归妹卦一样想一步到位,一定出毛病;而且像箭一样专走直线,这也是一种病态。“大衍之术”的“衍”字就是弯弯曲曲,绝对不硬碰硬,可是最后一定流入大海。兵法也讲顺势推衍、迂回路线,没有一步到位的。人生很多毛病都是急躁造成的。慢慢来,事缓则圆,这也是“复”的概念。

    “朋来无咎”,阴阳合为“朋”,乾卦基本上没有“朋”的问题。对亚当来讲,也要到夏娃出现之后,才有“朋”的问题。“朋”是互补的,阴与阳为“朋”、为“友”,阴阳合就能生生不息。“朋来无咎”,我们可以把复卦看成是纯阴的坤卦跟乾卦结合之后,乾坤交合,阳入阴中,于是珠胎暗结,在外卦坤(妈妈)的肚子里,就出现了长子(震)的象。“朋来”,相对于原来纯阴的坤卦母体来说,是怀孕、是一阳进来,居于最内、最深、最底层的初爻。“朋来”就“无咎”,所以一阳复始,充满生命的喜悦、生生不息的生机,而且又重新站稳了,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指剥极而复的转换时期,从“硕果不食”到“复”,终于又取得新的力量,开始慢慢壮大。可见,“朋来”就是指“初九”。

    “反复其道”,说明重新出发,不是朝夕可至,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修整,而且不能偏离中心轴——道。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反复其道”,“其道”是指自己的道,跟别人没有关系,这是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该有的奋斗、经营的正确方式,不必抄袭,也不必盲从,是专属自己的奋斗之道。换句话说,不是一次搞定,是“反复其道”,不断改错、调整、摸索,那要多久呢?“七日来复”,才发展成熟,然后就“利有攸往”,没问题,可以跨大步放心往前。

    复卦《彖传》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彖传》是要把卦辞二十一个字做简单的介绍,但它的介绍很有意思。复卦“亨”的根据就在“刚反”,也就是“初九”一阳复始,回归到生命的最底层、最内层、最核心的位置。

    “动而以顺行”,指的是内卦震。“初九”这一回头,底蕴又生发出新的力量;中心有主,又有大的动能,然后外卦为坤,就可以借着坤而顺势展开。因为只有一个阳,不能硬碰硬,要善用“顺”的智慧。像剥卦“上九”要挡住下面的五个阴爻,也要“顺”才能止之。复卦就是要运用坤卦的智慧,何况里面有三个坤,“动而以顺行”,一旦扎了根,接下来就是如何自然而然地挥洒开来了。

    “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读到这里,让人差点失去耐心,搞了半天还是没解释清楚,到后面则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天行也”。这句话用来解释“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完全是自然运行的轨道。剥卦《彖传》也讲“天行”:“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蛊卦也讲“天行”:“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天体的运行,确实是周而复始,所以人也要学天道自强不息,不要靠外力。“天行”跟“七日来复”有关,它是一个核心的、自然的天则,那么它是怎么运行的?“利有攸往,刚长也”,这一点理解起来没什么问题。十二消息卦阳长阴消,是从复卦开始的,然后慢慢二阳临、三阳泰、四阳大壮、五阳夬、六阳乾。在形势消长的阶段,复卦绝对是“刚长也”,所以前途看好——“利有攸往”,像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后来阳气渐生,越来越温暖,也就是正面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见”即“现”。为什么用疑问语气呢?因为复卦藏在生命最内核,在宇宙人生或形形色色的组织中深藏不显,就像硕果之内的种子核仁,不容易被见到。所以儒、释、道各家都用尽方法探寻真心、真如,探寻自性、良知,探寻生命核心的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天地之心”。但是没有办法明确指出,它只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所以用这种揣摩的语言是非常合理的。要用语言文字表达最核心的真理,那是最困难的。《系辞传》就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其实就是诱导我们自己也去复复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冷暖没有意义,每个人还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够成佛,是因为众生的自性被触发,靠自己成佛。

    “复其见天地之心”在《礼记》中讲得更明确,“人”就是天地之心,从第二十四卦复卦演进到第三十卦,就是人类文明光辉灿烂、薪尽火传的离卦。从开天辟地、自然演化到了第二十四卦复卦,人类登上自然演化的舞台,脱了动物身,有了身、心、灵的高层演化,最后就到离,前一代的人死了,但文明传下来,成为后代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资产。能够超越肉身死亡的转折点,就从复卦开始;精神生命的力量抬头,正因为前面的剥把强壮的肉体力量消灭,譬如恐龙灭绝。所以剥不一定是坏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从自然演化的观点来看,必然越来越精进。乾卦《彖传》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就已经预言后世精神的力量会出来,只是先保存着,待时机成熟才焕发光明,就像一千年前的唐朝莲子,时机到了一样会发芽。

    生命的规律节奏

    “七日来复”为什么是“天行也”?从自然角度看,很多人会以为是一个星体七天绕行一圈。其实日月星辰的运转周期是年、月、日,如地球绕太阳公转,那是一年;月亮绕地球公转,那是一月;而地球自转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概念。这个周期跟“七”都没有关系。那为什么说“天行”是“七日来复”?从现在的历法看,可能会联想到一个星期有七天,对我们来讲,那是最好的生活、工作节奏。那么,中国人是依据什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周七天的规定呢?而且,照这样看,“七日来复”好像比年月日还重要,可是它既然不是根据星体的运转,怎么能说是“天行也”呢?而且影响这么深?显然在《易经》的时代就有“七日来复”的概念,那时还没有一周七天的概念,但以前的人怎么上班、怎么休假呢?中国早就有“来复日”的说法,这是事实,“复”本来就有休假日的概念,如第二爻“休复”。但为什么休假日是以七天为一周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似乎找不到具体的答案。

    其实一周七天的概念受西方影响较多。《圣经》记载,上帝花了七天造人、造世界。工作到第六天,工作完成,上帝要休息了,于是第七天就休假。现在全球普遍采用的一周七日,肯定是受《圣经》的影响。但《易经》的时代绝对比耶稣早个两千年以上,不可能受到《圣经》的影响。那么,“七日来复”的概念又是从何而来呢?

    另外,佛教也很重视“七”,有象征意义,也有实质的内容。例如往生后要作七,因为人死后每隔七天都要通过一个阶段,所以从“头七”做到“七七”,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可以魂归地府,往自己该去的地方去。此外,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走了七步。可见,“七”在佛教中也有很深层的内涵。对中国的影响就太多了,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还有“打禅七”。为什么是七天?但是《易经》的“七日来复”,也绝不可能受佛教的影响,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汉明帝的时候,那时《易经》早就有了。

    其实“七日来复”确实是“天行”,是宇宙的规律,但不要往外面看,要往里面看,人体小宇宙的运转规律确实是七天一个周期。《黄帝内经》就说过,人的身体和生命的传衍都和七天的周期有关。

    “天癸至”的概念

    虽然很多人知道《黄帝内经》有关“天癸至”的概念,但多半不明就里。《内经·素问》第一篇就讲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从青春期开始到停经期,包括月事周期的概念,都是“七日来复”,“天癸至”的时候,就是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坤卦的母体可以怀胎生育、可以为人母了。《黄帝内经》总结了中国人对人体生理变化的观察经验,女子十四岁一般就可以当妈妈了,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做妈妈的义务完成,大概也很难生育了。所以中间有三十五年,是上天赋予女性尽神圣母职的有效期。女性每七年都会产生明显的身心变化。女性怀胎的周期是二百八十天左右,也是“七”的倍数。然后胎儿(震卦)在妈妈(坤卦)肚子里,也是每七天为一个成长阶段。这是阴性的生命。

    那么,除了“七日来复”,还有“八月之凶”,八就是男子的成长周期。男性要为人父、“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时期是二八一十六岁。所以阳体生命的周期是八年,直到八八六十四岁,大部分器官退役,男子才进入更年期,不能再生育。

    这些都跟复卦的生生不息有关。人的生命形成后,人体小宇宙的规律绝对不可以忽视,医学、养生、保健都得服从这个原则。“复”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愈力,像一般的感冒,如果不打针吃药,七天之后通常也会好。

    “七日来复”的生命规律如何运用在医疗保健上,《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说明。复卦本身的象就是从青春到不再青春,每一代去执行生命传衍的天职,这是“七日来复”的规律。而复卦的天地之心——震,绝对跟心脏有关。当然“天地之心”不只是讲肉体的心脏,只是若把它落实到形而下的肉体层次,复卦就跟心脏有关。我刚才提到复卦跟女子月事周期直接相关,也跟心脏有关。一位从医的学生平常就很喜欢思考问题,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例,一位已经停经的妇女有严重的心脏病。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这位医生大概是受《易经》的启发,他就用了一个方法,把她的心脏病治好了。怎么治好的?让她恢复月经。所以自然的生命很有意思,女子一旦过了四十九岁,心脏就容易出问题。可是在十四到四十九岁之间,不大容易受到心脏病的侵袭,这是上帝对神圣母亲的保护。停经妇女用恢复月事周期的方法解决心脏的问题,这就是借着“复”的方式,抵制了心脏病的侵袭。

    类似“七日来复”的例子还有很多,像佛教的“七”,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既然生命的诞生跟七有关,这就叫“七节律”,这是小宇宙的自然规律。而佛教做头七,七七四十九天去往生或轮回,这个“七”就跟往生有关。总的来说,“七日来复”跟生、死都有关,所以当然是“天行也”。

    复卦《象传》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雷在地中”,这是复卦的象。接着讲到“闭关”。闭关是修行的一种方法,目的就是剥极而复,借用这种方法疗伤止痛,使得将来可以重新出发。这是调整身心的一种手段,等于是给自己放几天假,跟外面暂时断绝联系,以清净心修行,深刻地反省、检讨过去,等功德圆满再出关,又可以面对现实生活的重重挫折和考验。出关之后就是无妄卦,又有很多始料未及的考验。此时能否从容应付,跟闭关时修得到不到位有关。所以闭关是为了储备能量,准备再出关时接受“无妄”的考验。

    为什么“先王以至日闭关”?因为上古时期是冬至过年,由中央政府领导人——先王规定放年假。从前农业社会,年假可能要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那段时间根本不能耕种,所有对外活动统统暂停,不管是官府还是普通百姓,都进入“冬眠期”,衙门机关不办公,大家一起“窝冬”。

    在某种程度上,这里也回答了我们提出的关于古人怎么休假的问题。古代年假放得很长,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农业社会,漫长的冬季不仅休耕,也休兵。这时候你不休假干什么?所以古人认为,在一阳复始的冬至时节,外面的大宇宙进入冬眠期,身心小宇宙也要好好滋补、调养那唯一的阳,以期来春蓄势出发。所以先王规定“至日”那天要闭关放假,暂停所有的应酬、公事,大家好好在家调养。

    我们也知道,“至”字跟坤卦的关系很密切,坤卦的核心创造力就是“至”。还有就是复卦一阳再往二阳成长的临卦,其第四爻——中央执政的爻位叫“至临”,说到做到,有很强的执行力,对民众的服务无微不至,结果当然是“无咎”。

    另外,“至日”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很重要的。在阴阳合历的时代,“二至、二分”之昼短夜长、昼长夜短的分界点,即阴阳交替的时候都是很重要的节气。复卦是冬至,姤卦是夏至,观卦是秋分,大壮卦是春分。“二至、二分”就是绕日运行轨道的四个点。

    “先王以至日闭关”之后,就是“商旅不行”,所有的商业活动全部暂停,接着政治活动暂停,衙门也不办公,即“后不省方”。“后”就是地方诸侯。在秋分时候,还可以到处视察,了解民情、疏解民困,作为施政的重要参考。可是在冬至的时候,老百姓都在窝冬,身心灵都在休假,准备春暖花开时重新出发,地方上的诸侯、行政长官就不能在这个时候视察地方。这是先王下的命令。如果“后”是指“后王”,当然就要尊重前代的规矩,照章实行,一切活动配合大环境的形势而行。

    复卦是调养、静养的时候,所有的活动暂停,所以“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是休假的概念。我们也会联想到“七日来复”——女性的怀胎和“天癸至”的概念。女性每个月的“例假”——月经,这也是闭关休养生息的时候,既表示能够生育,也应该避免男女房事活动。女子怀胎十月也是闭关,这是为了“至”,好好照顾下一代,这是坤卦最重要的创造力。

    用复卦的概念看,“商旅不行”,其实已经在酝酿,要有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因为剥卦的时候伤得太深了,所以复卦得慢慢来,不能急,要文火慢炖。

    单行道与螺旋行进之道

    复卦六个爻,既简单又深刻。首先我们把它简单化:假设它是高速公路单行道,两边是悬崖峭壁。大家都有开车的经验,最安全的走法就是走中间的道,尤其晚上开车,因为五个阴只有一个阳——车灯,在灯光指引下,照着路的中心线走最安全。可是再高的技术都不可能完全压着中心线走,一定会或偏左或偏右,偏离了中心线,但这只是“小过”,不很严重。发现有偏差,透过“复以自知”的深刻反省赶快调整,不然就要摔到悬崖下,摔下去就回不了头,那就是“大过”了。物理学上所谓的钟摆理论表明:摆的幅度不是很大,还会摆荡回来;如果摆幅太大,超过了安全范围,一出去就无法复位。

    这就如同通过文化传承、经验累积,一代传一代地指出一条人生奋斗的明路,告诫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就是复卦的意思。虽然前人已经指出一条明路,但不管我们怎么走、怎么复制前人经验,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人就是会犯错,改过之后才可以再转回来。所以每一代人的实际人生,都是在走这样的路,而这个轨迹,刚好就是DNA的双螺旋路线。但有两个大前提,一个是不能回头,一个是不能摔下去。第一爻的出发点一定是在中心线,但有可能从第二爻就开始偏离,偏离到完全回不了头,就是第六爻的“迷复凶”;迷路了,还执迷不悟,这时非死不可。天灾人祸等浩劫破坏都来了,那就太悲惨了,因复成迷而走火入魔。

    “迷复”完全就像佛陀预言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迷复”。本来想要“复”,结果反而迷了,你看多冤枉,因复成迷,没有复见天地之心,反而不知道迷到哪个魔鬼之心,回不了头。因为离开复卦的天地之心后,刚开始有一点偏差,却觉得自己是走在直线的正路上,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结果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到最后也回不了头,这就是因复成迷,想要追求成佛,结果反而入了魔。此乃典型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在一念之间,刚开始错了第一步,结果越走越远。这在复卦的初爻到上爻,还有无妄卦的初爻到上爻都有提醒。无妄卦的初爻尚好,上爻却是天灾人祸、一塌糊涂,悔之晚矣。天雷无妄、地雷复的下卦都是震,都是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没有“履霜坚冰至”的反省预警智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易》曰‘差以毫厘,失以千里。’”现在的《易经》版本所有的卦、爻中都没有这一句话,但是有这样的观念,就是“复初”到“复终”、“无妄初”到“无妄终”。人生常是这样,第一步要是错了一点点就会很严重,就像噬嗑卦第一爻“屦校灭趾”是“无咎”,到“何校灭耳”就是凶。皆因业障太重,形成惯性、惰性,甚至是习性,就永远回不了头。

    “复”就是希望你接触正确的东西,结果却误导了。即使在复卦中有三个坤卦的象,想要永远维持“不习无不利”却很难,反倒很容易从“履霜”发展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人性就是这样,总是会犯错,但是犯错没关系,面对错误,勇于改过,“善莫大焉”,“无咎者,善补过也”。那就是复卦第三爻,“三多凶”的人位——“频复,厉无咎”。“六三”阴居阳位,意志软弱,很难抗拒诱惑,容易走错路。但是走错路就回头,就是第三爻的概念,屡屡犯错、屡屡回头,就是“频复”,虽然“厉”,但是无咎,还在复卦的范围内。就像乾卦第三爻的“君子终日乾乾”,就是在第三爻的人位频频犯错、频频改过的“反复道也”。

    但是如果超过限度,就会由“频复”变成“迷复”。三爻跟六爻相应,天人交战的“频复”在内卦震,主宰的力量已经受到影响,故造成三爻的摆荡。如果内在的状况未能及时改善,犯错频率高,夜路走多了,总有一天碰到鬼。所以从内卦的内在状态,发展到外卦的外在行为,就可能造成上爻的惨烈结果。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复卦带来的重要启示:复卦第三爻如果错而不改,就要下地狱了,因为第三爻爻变为明夷卦,是最痛苦的卦,看不到一点光明。这就是人性的幽暗面,从天堂到地狱,系于一念之间,成佛成魔也在一念之间。在想要依正道修行成佛的复卦第三爻,犯错可以,要是不回头就得下地狱,由追寻天地之心,陷入明夷之心。

    可见,修行真不容易,一级一级按观卦说的往上修,由凡夫俗子的众生修到罗汉,再由罗汉修到菩萨,最后看能不能圆满成佛。在追求究竟圆满成佛的这一路上,要遭遇种种魔鬼考验,一念之差,随时有坠落的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就是复卦第三爻的概念。修行档次低,小的魔来找你麻烦;修行档次高,大的魔来找你麻烦;等到快成功了,最大的魔就来找你麻烦。这样看来,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没有这些风险。但是人生要从反面看,明夷卦第三爻一变就回到了复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常修行勤谨,一念之差下地狱;平常罪业满身,一念向善也可以上天堂。这就是第三爻人位单爻变给的深刻启发。三爻的改或不改,会决定第六爻的最后下场。复卦六个爻都有“复”,“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我们奋斗修行的方向,每一个爻都要修,只是上爻修到“迷复”去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复”,也不管是不是会出状况,人生无一例外,都得“复”,否则还有生命吗?

    营卫气血——复卦的中医观点

    在进入复卦六个爻的实际历程前,我们再从中医的角度讲一下与复卦有关的观点。前面提到过,女性自十四岁至四十九岁的三十五年生命之中,每个月一次的月经,可以对心脏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个道理可以用来间接治疗心脏病,这大概是上帝造物,不想让女人既负担辛苦的生产责任,又要担心心脏病,所以有这样的防护机制。

    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营卫气血”。“营”指的是新陈代谢,在《易经》中可以用复卦作代表。“卫”就有一点像西医讲的免疫、防疫机制。如果免疫系统被破坏,任何病菌都可以入侵。所以复卦也是自然的防卫机制,使人体免受细菌、病毒的伤害。复卦的交卦是豫卦,豫卦就是预防身体遭遇外感伤害,复卦是身体本身就有预防的机制。

    新陈代谢机能跟免疫功能也是息息相关的。“营”的重点在内,“卫”的重点在外。防御外敌入侵,让你常保康乐,那就是豫卦。《易经》最圆满的卦——谦卦讲“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就是维持各种机制的平衡。几年前我们曾卜卦问中、西医治疗手段的特色,西医占到的是坎卦,风险很高,初爻、二爻动,尤其初爻的风险更高,为了要克服一个险,结果越陷越深。初爻爻变是节卦,看来《易经》对西医的评价是有所保留的。坎卦二爻叫“坎有险,求小得”。西医的开刀是哪里出现问题割掉哪里,但割除并非最好的方式。坎卦初爻、二爻冒着一些风险,“求小得”,不求圆满,把有问题的器官切除掉,希望保障整体的安全,可能也有新生的机会,因为两爻变是屯卦,“动乎险中,大亨贞”,带着一点草莽气息,在险中求生。

    中医的考虑更全面、更整体,占卦的结果是谦卦,初爻和三爻动。初爻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第三爻正是最有名的天下第一爻——“劳谦,君子有终,吉。”谦卦初爻、三爻两爻动就是复卦的象。中医的着眼点是恢复身体疗愈的元气,而不是切掉这个、切掉那个。所以在“谦”的和平态度下,动刀未必是最好的,甚至要你身心勤劳一点,在劳、谦之中得到培元固本的“复”。我们看,“谦之复”跟“坎之屯”:“复”是生生,是人文的、精致的生;“屯”是新生,自然的生、草莽的生。一个是重视全体均衡的“谦”,一个是一股脑切除的“坎”,虽说各有所长,但中医好像略胜一筹。

    复卦六爻详述

    初爻:天地之心往内求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初九”是复卦最重要的核心。首先是“不远复”。复卦初爻天地之心所代表的良知良能,本来就藏在内心,怎么会远呢?如果老往外面看,不会反观自省,才会觉得它远。孟子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像众生皆有佛性,明明是与生俱来,怎么会远呢?一般人糊涂,不知道往内求,明明佛在家中坐,就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中显现,却一天到晚远地烧香、往心外找佛,怎么求得到天地之心呢?其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哪一天恍然大悟,得来全不费功夫。《系辞传》就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不远”就能“复”。

    剥卦也是如此,第四爻《象传》就说“剥床以肤,切近灾也”,灾难就在眼前,却还浑然不觉,在床上睡大觉。复卦要探寻正面的东西,也是这样,离得这么近,却要远求。难怪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这就是一般人的毛病。《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夏就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就取自《论语》这句话。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不要虚无缥缈,要贴近日常生活,这样才会有所得。

    所以,如果真心实意,用心体察,就会感觉到下卦震象征的内在动能,要“复”就“不远复”。再有一种说法,就是你一直想走中间那条路,但不可能那么精确,人一定会犯错,一定会有所偏离,偏离没关系,赶快调整回来就好了。那也叫“不远复”,迷失得不远,从善如流,立刻回头。时时保持“不远复”的反省,就可以“无祗悔”。“祗”就是“至”,不至于后悔。不要像“亢龙有悔”,因为刚愎自用,不肯回头,以致追悔不迭。要肯回头,不远就“复”。这就告诉我们,阳刚太过,太强硬,就会“悔”。

    从最贴近身心的地方寻找真理,人生行事不但不会发展到“悔”的地步,而且,结果是“元吉”,到最后功夫纯熟,充满核心的创造力,几乎都不犯错,结果一定吉。复卦卦辞反而没有“元”,只讲“亨”。但是,核心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落实、表现在复卦的初爻。一旦“不远复”,就“无祗悔”,“元”就出来了,创造力泉涌而出,生生不息,自性生万法,本立而道生,就叫“元吉”。

    《象传》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讲得很实际,“不远复”就是拿来修身的。《大学》为什么在“修身”前面要讲“诚意、正心”呢?就是因为复卦乃天地之心。格物致知也是如此,心才能格物。复以自知,落实到每日可见的就是修身,就是复卦初爻“不远复”的概念。修身不是空的,干事业也一样,路线错了就赶快调整、修正。

    这是“初九”,也是“复”的源头,还不至于犯太大的错。等到涉世渐深,习性、惰性渐深,天机渐浅,在诱惑挑战下犯错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平常心就是道

    复卦初爻在《系辞传》中被特别引用发挥。原文是: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颜氏之子”就是颜回(颜渊),“其殆庶几”,就是说颜回的表现差不多是这样了吧?就算没有百分之百,也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九了。颜回怎么表现得不错呢?“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从起心动念到行为举止有任何一点偏差,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而且立刻改,不会重犯。真的是知行合一,“不远复,无祗悔”,不至于发展到“悔”的地步,所以能“元吉”。《系辞传》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是“易知”,复是“自知”,复卦是从乾卦拷贝过来的,可以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若人超脱不了饮食男女的境界,就是噬嗑、贲;现在是剥、复,脱离只知食色的动物身,进入比较高级的生命形态,就一定要重视自知的能力。孔门七十二贤中,颜渊得到孔子的屡次褒奖,即使事业成功、人情练达的子贡也自叹弗如,自认只能闻一知二,颜渊却是闻一知十,这应该也是言之有据的。所以颜渊在孔庙配祀的规格历来都很高,在曲阜孔庙不远处,就专门有一座祭祀颜渊的庙。

    从佛教讲,复卦初爻代表的就是金刚心。我曾占问《金刚经》说什么?答案就是复卦初爻的“见天地之心”,凡所有象皆是虚妄,须直探本心。《金刚经》探讨的种种法门就是要你印证天地之心。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找的佛不在天边,就在眼前——“不远复”,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平常心是道。”《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天地之心。像玄奘从小出家,我们占问过玄奘一生究竟修到何种程度,也是复卦初爻动为坤卦。玄奘一生艰苦卓绝,不管翻译事业还是取经事业,看来都是圆满的。

    二爻:及时休养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初九”如果是真理的基准点、初发心,问题还不大,如同“初筮告”,但若“再三”就“渎”了,嗜欲蒙蔽理智。幸亏第二爻离真理很近,而且它的天赋禀赋很好,“六二”中正,像坤卦“六二”一样不容易受到习气的污染,不会“性相近,习相远”。另外,虽然“六二”跟“初九”是不正的承乘关系,因为阴乘阳、柔乘刚,容易发生状况,但复卦“初九”的感染力和作为典范的影响力太强,会让“六二”不由自主地受到正面的影响,所以“六二”的结果还是好的。换句话说,如果开车离开“初九”的出发点,到“六二”可能有所偏离,可是因为离“初九”很近,马上就警觉到不对,自然会立刻调整,不像第三爻调整得那么痛苦。

    “六二”跟“初九”离得很近,基督教常讲“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日近”,离典范越近,贴身学习,就近取法,就不容易犯大错。离得越远,像“上六”“迷复”,不迷都不行。“六二”本身虽然没有很大的创造力,但是跟在“初九”身边学习,所以“休复,吉”。“初九”是“元吉”,“六二”虽“吉”,却没有“元”。

    “休复”之“休”,这是《易经》第三次出现这个字,也是最后一次。前面两次出现,一个是否卦君位的“休否”,可以让“否”暂时休止,有休养生息的喘息空间。复卦的闭关就是休假的概念,休是为了更贴近内在天赋生命的真实,所以不要做工作狂,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也不能趁休假时夜夜狂欢,不但没有得到休息,还丧失了休假的真意。“休”是身心得到大放松,所以否卦第五爻要“休”,才有进一步“倾否”的机会。“休复”是正面的,有美好的意思,不仅“复”得很自然,而且确实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吉”。还有一个“休”出现在大有卦的《象传》:“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顺天休命”的“休”也有美好的意思。人要懂得休息,机器隔一段时间就要养护,何况我们的身心呢?身心得到彻底休息,生命力才能源源不绝。所以隔一段时间就得安排休假,而且是真休息,不能休息时还在想公事,还在争名夺利,那就完蛋了。

    《象传》说:“休复之吉,以下仁也。”“下”是动词,“仁”就是核心的创造力,也是爱心、是阴阳两性互动产生延续生命的种子。“仁”字除了“二人偶”的意思之外,也是“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二”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是“人”,正是“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对“六二”来讲,“仁”就是“初九”,“六二”离它那么近,虽然“初九”位置好像比它低,比它更内在、更深入,但“六二”绝对要取法“初九”,才会有“休复,吉”。这就是“以下仁也”和礼贤下士的“下”。“六二”很重视“下”,因为复卦就是“穷上”而“反下”,上面穷了,就要取法于下,取法于内,重视核心的“仁”,生命得以纾困,才会活得舒服自在。“下仁”就佛教来讲就是“亲近善知识”,从《论语》来讲就是“里仁为美”。《论语》还讲“择不处仁,焉得知”,怎么算有智慧呢?“里仁”就是这里的“以下仁”,你住在哪里、交往的对象,最好都是仁人、善知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可见,选择居处的环境或行业,要选有核心创造力的、有仁心爱心的小区,或者对社会有正面意义的行业,不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爻爻变是临卦,临卦多好,“元亨利贞”,只要小心避免“至于八月有凶”,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很有创造力。“休复”就让一阳复变成了二阳临,本来是一个核心的仁在这里,结果旁边的人跟他学习,变成好多“仁”。从一阳扩大至二阳,创造力开始扩散,从核心感染到旁人。另外,“休”字在《尚书·秦誓》和《大学》最后一章都有这样的话:“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这里说的是为人处世要宽和、包容,不要刻薄、嫉妒、打压比你有才的人,要让好人出头。看到别人的好处,一点也不嫉妒,还帮他宣扬,就好像是我自己有这个好处一样。在此处,“休”就是在人群、组织之中“有容”,能真心欣赏、推荐别人的长处,一点也不嫉妒。我们常看到因互相嫉妒引起的派系斗争,国家、组织的成败,以及个人修德都跟“休”有关,是人生盛衰成败的关键。所以《大学》和《尚书》都要求人要“休休焉”。

    三爻:一念之间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三”不中不正,是“三多凶”的人位,内卦震的生命力已经衰微,然后离“初九”比较远,不像“六二”那般亲近。所以“六三”“频复”,犯错的频率很高,屡错屡改,虽然“厉”——危险,但只要改了,还是“无咎”。这和乾卦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多像!

    《象传》说:“频复之厉,义无咎也。”“频复”是危险动荡不安的,“人之所当为”为“义”,人常犯错也是天经地义,不必大惊小怪、有罪恶感,更不要掩饰,只要改就“无咎”。如果不改,爻变就是下地狱的明夷卦。可见,这个爻的摆荡真的很绝,在“天地之心”跟“明夷之心”之间天人交战,在佛心跟魔心、神性跟魔性之间摆荡,只在一念之间。这也是在“复”的修行路上常有的事。《尚书》就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贤的“圣”和疯狂的“狂”随时都可能转换角色。如果起心动念有一点不正,圣就变狂;若能克制不正当的欲念,狂也可以变成圣。复卦第三爻爻变为明夷卦,这个启发是很深刻的。

    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一天之中随着念头的起伏,天堂地狱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如此一来,天堂地狱哪里有那么远呢?一念就去,一念又回。但千万不要屡错而不改,否则总有一天爻变变成“明夷”,堕入无边的黑暗中。

    四爻:依中道而行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中行独复”,说的是“六四”阴居阴位,跟“初九”是相应与的关系,内外呼应,而且外卦是坤,“六四”是坤之始,在外卦坤的广土众民之中,能用坤卦无限的包容、慈爱和顺势用柔,与“初九”的天地之心配合无间,内外相济,并且依循持中之道而行,故能“独复”。完全合乎中道,如夜里开车,绝对不会偏移两边,摔得粉身碎骨。

    复卦五个阴爻中,只有“六四”跟“初九”的关系好得不得了。这跟剥卦“上九”“硕果不食”的阳爻和“六三”相应与,所以能“剥之无咎”是完全一样的。若把剥卦倒过来看,“上九”就是复卦的“初九”,“六三”就是复卦的“六四”。

    “中行独复”,有“中行”的理念,有跟随的真理准则,有从核心创造力发而为外在的行动,那一定是合乎中道、表现卓越的,而且,独特的创造力也得以开展。“独”就是“初九”,也就是“慎独”的“独”。《中庸》一开篇就提到“慎独”和“中和”之道的关联,一定是先独后中的。“阴阳合”就称“中”,就能生生不息,而且每一个生命保持它独有的特色。此外,《中庸》又透过一个定义性的概念,把这个观念讲得更为清晰,即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在己曰独。命、性、心、独根本就是一回事,把它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生命,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就要重视那个不一样,把它开发出来。表现在事业上就是有独门绝活,你就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永远都有价值。那就叫“独”。而且要“慎独”,用真心去培养。复卦不是核心的创造力吗?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基因,每一种文化也有“独”,都有它独特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能够“复独”就能“行中”,所以《中庸》讲“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也”,后边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讲得清清楚楚。

    “六四”复了之后,爻一变就是充满生命力的震卦。为什么四爻爻变是震呢?因为它一直跟随初爻的核心创造力,一点都没有偏离。所以《象传》说:“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从”就是跟随,“初九”是主,“六四”是“从”;“初九”的“天地之心”,指导“六四”的“中行”。

    五爻:大德敦化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第五爻是复卦的君位,“敦复”可谓是炉火纯青了,从初爻开始复,一路到第三爻又悬崖勒马拉回来,到第五爻功力逐渐深厚,尤其在“六四”的“中行独复”之后,一切都合乎标准,积淀深沉、厚重。到第五爻就是“敦”,《系辞传》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外卦坤正是温柔敦厚的典型。“敦”在临卦和艮卦也出现过,如“敦临”、“敦艮”。“敦艮”是艮卦第六爻,止欲修行到了绝顶。在《易经》修到“敦”,就是仁厚长者、功力深厚的象,正所谓“大德敦化”。所以“敦”不是第五爻就是第六爻,四爻以下的生命没法达到“敦”的境界。

    “敦复”,一路“复”到最后不退转,绝对禁得住诱惑、考验,最后乃有大成,修到“无悔”的境界。不会犯错,怎么会有悔呢?“亢龙”才有悔,“敦复”因为功力深厚,随心所欲不逾矩,怎样做都对。所以《象传》说:“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六五”居上卦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中行独复”的“中”,根据《易经》或《中庸》讲的持中之道反省自己。这说明自我测试很重要,人最好自己把关,不要让人家来挑你毛病。自己发现不对了,“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就轮不到人家挑你毛病了。

    “六五”爻变为屯卦。复是人为后天的修行,是“生生”;屯是“天生”,是天造自然的生。新生叫“屯”,再生叫“复”。再生的“复”若能宛如新生的“屯”,这就叫巧夺天工,完全回归自然。人不断调整、修行的结果是人合天工。不过这里也有隐忧,现代科技如此进步,尤其跟复卦有关的遗传基因,以及从复卦到无妄、大畜的演变来看,基因重组、破解生命密码,人造人确实有可能。假定复卦代表一整套DNA密码,初爻就是破解基因密码,二爻“休复”;到了四爻“中行独复”,爻变是“震”,“万物出乎震”;到了第五爻实验功力纯熟,不会犯错了,爻变为“屯”,人创造的生命跟上帝创造的生命几乎一样。可是千万不要忘了它的危机跟风险,一是第三爻的“频复”,不断地试验可能失败,复制错误的生命有可能变成“阿凡达”之类的变种人,这不就失控了吗?复卦变明夷卦,后果多严重!所以,科技即使办得到,也不应该这么办,生命科技真正有意义的重大突破,应该体现在克服先天遗传的疾病等方面。

    上爻:天灾人祸并至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更可怕的就是上爻的“迷复”,祸国殃民,天灾人祸并至。这说明什么东西都不要过头,像“飞龙在天”已经很好了,登峰造极,“亢龙有悔”就不好了;“黄裳元吉”很好,“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就很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复卦“上六”的惨烈程度,在《易经》三百八十四爻里可能排行前三名。

    《易经》十大凶爻的第一爻是离卦第四爻的“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说它是世界浩劫、生物灭绝的象,绝不是开玩笑。天灾可能是人祸引发的,人类文明的创造力、科技的创造力越来越强,很多现象表面看是天灾,其实是人祸启动的,因为人破坏自然的程度太深。

    我们看“上六”。人为的“天地之心”,发展到“上六”就走火入魔、走上了不归路,连累众生遭受重大伤害。“迷复,凶,有灾眚”,“眚”即眼睛长东西,看不清楚,代表欲望蒙蔽理智。迷了之后,看什么都不准,就会有问题。这就是人祸。“眚”时盲动,一定招灾,不能怪别人。可是,“灾(災)”是水火构成的,是自然灾害的概念。如果《易经》的爻辞出现“有灾眚”就代表天灾人祸并至,而且人祸可能演变成天灾,真正的原因是人自作孽。“天作孽,犹可违”,可是自作孽,逃到哪里都不行,因为欲望跟着你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走到哪里都会惹灾。所以“眚”是人祸,“灾”是天灾,有时候分开,有时候联动。“有灾眚”就更严重了,有战争、饥荒,又有海啸、地震,滔天大祸并至。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不就是“有灾眚”吗?这是人的“自作孽,不可活”,要回头很难。

    “用行师”、“有灾眚”就是一个征兆,然后人还执迷不悟,想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力量,解决“迷复”的滔天奇祸,怎么解决得了呢?负隅顽抗,只能扩大伤害,搞到“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船沉了,船长能跑吗?“上六”是过气的亢龙之位,会拖累“六五”的君位,甚至波及、连累整体,祸国殃民。

    “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君死国亡,一蹶不振,长达十年都没办法恢复元气,不再有能力兴兵作战、发动攻势。能想象到的凶都发生了,而且受害范围非常广。所以这一爻是有名的凶爻。明明已经修到“敦复,无悔”了,都还有可能堕入魔道。不过一念之差,就由“敦复”堕入“迷复”,由“飞龙”变“亢龙”,由“黄裳”变“龙战”,这就是修行之路的艰困。

    《象传》说:“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还是要回归基本面——君道,领导统驭有其正道,“迷复”就是偏离了正道,所以要赶快回头,否则就不可收拾。《易经》经传中常出现“反”字,“反对”的意思很淡,大部分是“反复其道”的概念,就是提醒你迷途知返。可是很多个性刚强、不服输的人,执迷不悟,屡劝不听,不撞南墙不回头,或者不见棺材不掉泪。上文我们就讲过,中心路是真正的道路,刚开始有点偏差,错到最后就是“迷复”。偏偏有些人在“迷复”中还自认是真理,走的是正路,那就没办法了。但问题是他会殃及池鱼,这就很麻烦了。

    康熙亲征噶尔丹

    复卦“上六”这个爻有一个著名的占例,就和康熙亲征噶尔丹事件有关。当时,为了平定吴三桂叛乱,必须先稳住蒙古各部,康熙决定把女儿蓝齐儿嫁给蒙古的噶尔丹,以赢得暂时和平。待吴三桂之乱平定,康熙御驾亲征,翁婿大战,女儿夹在中间当然倒霉。

    康熙攻打噶尔丹势在必行,决策已定,但过去这种军国大事少不了要占卦。大学士李光地就是有名的易学家,奉命占算此战吉凶,结果就占到复卦“上六”“迷复,凶”这一爻。这还得了!皇帝要完蛋了——“终有大败”。“用行师”,就是要去打噶尔丹,“以其国君(康熙)凶”,还“至于十年不克征”。他看到这个卦象就呆住了,再呈给康熙看,也奏请不能打,要忍。结果康熙一笑置之,继续打。他认为这个爻是应在噶尔丹身上的,是噶尔丹“迷复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说的是被康熙彻底剿灭。结果康熙对了。

    易学大师李光地的功力算是深厚的了,是占卦占错了,还是断卦断错了?其实,《易经》最高的境界不是占卦,德高鬼神惊,智慧高到一定程度,可以超脱一般的祸福吉凶。但康熙这个例子还有解释的可能,占卦不可能错,断卦上李光地可能真的错了,康熙对了。康熙的博学可说是千古一帝,晚上用功读书,累到吐血,因为他觉得皇帝应该更有学问,更要用功。他不仅学中华学问,连西方学问也涉猎。我在“大衍之术”一章特别提到,内卦代表自己,外卦代表对方,只要没有太复杂的关系,内卦通常代表启占的一方,外卦的任何动态、包括爻动,代表对方可能的状况。既然康熙要去征讨噶尔丹,这个爻动在外,所以康熙说这不是我,是对方“迷复,凶,有灾眚”。有没有道理?有道理。这个例子提供给我们很多思考的方法,除了断卦的问题之外,还有就是像康熙这种人物,真的是有可能超脱吉凶祸福的。人如果能力、智慧、胆识、德行都够,还用得着占卦吗?正如荀子所说的“善《易》者不占”,但是要修到康熙那个地步也不容易。

    我们再看“迷复”这个爻,为什么这么凶呢?用卦中卦检验就清清楚楚了。复卦二、三、四、五、上爻和三、四、五、上爻构成的都是坤卦,“上六”正是坤卦上爻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道穷也”。跟“迷复之凶”如出一辙。“迷复”里面藏了两个“龙战”,不凶才怪呢!然后“迷复”这个爻所描述的惨败状况,让我们联想到泰卦上爻“城复于隍”的倾城倾国。泰卦上爻就是“迷复”;泰卦的“城复于隍”,就是泰卦三、四、五、上爻构成的复卦上爻。所以我一直提醒大家学习《易经》要全盘照顾,像孔子“韦编三绝”一样,把《易经》都读烂了,才能真正搞清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