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函谷关的老子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一千八百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7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涵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六百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三百三十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地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道家始祖老子在太初宫著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被视为我国哲学园林中的瑰宝,太初宫也因此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号玉溪道人)称为“道家之源”。它是函谷关景区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建筑,伴随老子入关而产生的“紫气东来”典故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颇具神秘和祥瑞之气。

    函谷关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可低估。在古代,这里是东西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老子降生”“紫气东来”“仙丹救民”“玄元灵符”等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一)老子降生

    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团团紫气笼罩着。绛紫色的场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树叶,连初升的太阳也变成了—片紫红。好一派祥瑞之气啊!人们都感到惊奇!这时,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这紫气弥漫的村子里传了出来……

    二月十五日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女早早起床,她一边梳理着满头秀发,一边小声唱着她平日最爱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浑,俺上对岸去撑人,撑来一船男和女,个个都是好心人。”她一边唱一边在床边上坐下,没想到身子还没有坐稳,突然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后来越疼越厉害。当村上人做饭的青烟和紫气徐徐上升的时候,她肚子已疼得难以忍受了,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邻家妇女闻声赶来,知道她要临产了,急忙给她请来了有名的接生婆—金妈。

    金妈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凭她平日积累的经验,确认是少有的难产,就是胎儿在娘肚子里过月时间太长,胎儿长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女又是头胎,像这样的情况,大人小孩都有危险。连金妈这种有经验的接生婆也感到为难。金妈只好请来一位大夫,大夫仔细看过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了。金妈无奈地让李氏斜靠在自己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越发疼痛难忍,金妈只好用双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过去。“这叫人该怎么办?”金妈一抬头瞅见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剖腹取胎”的念头在心头一闪,又一想“不中,这样不光李氏生命难以保全,自己还将落下埋怨。”就在金妈瞅着菜刀迟疑的时候,李氏突然说:“快把我的肚子割开!”金妈犹豫地抓着刀举起又放下,没想到李氏女以惊人的力量抽身坐起,从金妈手中夺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哧”的一下拉开了一条血口子,血水从被划破的肚子和胞衣之中泉涌一般流出来。李氏微弱地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告诉孩子,做个……对苍生……有益的……好……好人……”话没说完,这位英勇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儿子却活下来了。李氏女生下的这一男婴,脑门儿圆圆的,鼻梁高高的,头发是白色的,小嘴下面还有一道白白的胡须,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为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们就给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幔的意思,意思就是耳垂长而大。又因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当地人把虎称“狸儿”,和“李耳”音接近,这样就被人叫做李耳了。这就是后来的老子。

    由于李氏生李耳时是剖腹产,怀胎时间又长,后来就有了很多关于老子出生的说法。有传说李氏是吃了李子怀了孕,又有说李耳是在娘肚里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

    (二)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善天文秘纬的函谷关令尹喜,一天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异,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翁在此小住。老翁欣然接受,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会写“紫气东来”一词,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又一说法是这样的:

    当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尹喜精通天象学问。一天早上,他站在函谷关的高台上,往东一看,只见东边的天空紫气升腾、祥云缭绕,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霞光辉映山川。这紫气逐渐弥漫了原野,弥漫了城楼。尹喜惊喜地呼叫:“紫气东来,必有异人来到。”于是,他便吩咐守关的部下,清扫庭院,迎接贵人。

    关令尹喜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急切地站到关楼上眺望。忽然看见关外的路上,一位身穿黄袍的老者骑着青牛,旁边跟着小书童慢慢朝着关门走来。这老者白发银须,飘飘如仙,尹喜赶忙跑下关楼前去迎接。

    老者就是老子,尹喜非常激动,忙跪拜行礼,情不自禁地说:“先生驾临,关壁生辉,晚辈我三生有幸啊!”

    老子一惊,下了牛背,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位身着官服的人,问道:“请问,您是……”

    “先生,我是这里的关令尹喜。”尹喜笑着回答:“二十年前,先生在周朝王室中管理图书时,我曾向先生借阅过书籍,请教过先生不少问题。这些晚辈至今仍牢记在心!”

    说着挽着老子向院里走去,边走边说:“老人家,您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安心多住上几天吧。”

    老子在关里做客,尹喜对他安排照顾得非常周到,除了晚上安歇之时以外,尹喜几乎天天不离老子的身边,那敬慕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老子几次提出要走,尹喜总是不放。整整九天过去了,尹喜仍然不肯让老子走,仍然是热情地招待他、服侍他。老子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再三提出要过关西去。尹喜问:“不知您老人家执意要走都有哪些事要做?”

    “我要到秦国去讲学,还要西行,到很远的地方去过真正的隐居生活。”老子认真地说。

    “您老人家说的这些也都不是急着要办的,况且您老此去隐居,晚辈这辈子怕再也见不到您老了。您不能走,晚辈这里就是您最好的隐居之处,您可以在这里著书立说,把您的主张和想法留给后人。”

    老子听尹喜要他留下来写书,不免心中一震,想起原在家乡时写成的大书被火焚烧,心里马上难受起来,他再也不愿写书了。但是看到尹喜一片真情,不免心动,感到盛情难却,于是就答应了。

    尹喜亲自动手,给老子取来了笔墨、木札—没有写字的木简。另外,还准备了麻绳、刀子。这刀子是用来将木片上写错的字刮去的。

    老子坐在东间窗下的桌案旁边,面对桌上展开的木札,望着窗外青碧的竹桃,开始构思要写的文章。想了很长时间,也没能够想出个眉目来,心里倒感到茫然起来。

    老子放下笔,走出房间,来到关楼上,四处眺望,顿觉心胸开阔。高爽秋空,莽莽沃野,千山万壑,浩浩宇宙,无限包容。老骥登城,志在千里;眺望家乡,天边好像就在身边。这时,豪情顿至……

    “有了,我何不就将那大书用浓缩的语言概括地一写!就这样办!”老子自言自语地说着。决心一定,他快步走下关楼,兴冲冲地回到屋里。

    老子重新坐定,提起笔来,先将在路上想好的开头几句话落在木札之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写,就这样写。要用极少的话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也就不枉我多年辛苦的笔墨了。”

    老子废寝忘食,不停地写着。终于,八十一章奇文写成了!他以极为精练的语言,把他的巨著全部概括出来!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宇宙奇书,就这样在老子的笔下诞生了!

    现在函谷关太初宫的正殿,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他写的书就是《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篇,共五千多字,后来被奉为道教的经典。

    太初宫内塑有老子著经坐像。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当地百姓总要到函谷关老子像前祭奠一番。在此磕的头称为福头,磕福头是一种吉祥的民俗活动,自然参加的人也很多。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老子生日时,仪式更是隆重,不仅灵宝附近各乡的农民去烧香,就连外地人也跋山涉水到函谷关参加纪念活动。可见,老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在函谷关所在的河南省灵宝县王垛村,还有一些与老子有关的风俗。如男婚女嫁之时,迎娶队伍一般都不径直回到家中,总要先到函谷关太初宫老子像前鸣放鞭炮,叩头祭拜。举行了这样的仪式之后,青年男女的婚姻就算得到了老子的承认,还会保佑新家庭美满幸福。据当地老人讲,老子生性善良,体恤百姓,在此举行新婚大礼,求福的可得福,求财的可得财,求子的可得子。所以,太初宫殿内的香案上,挂了许多还愿人送的绣有龙凤呈祥图案的红帐,送红帐这种行为,在乡民们看来,是对老子最好的答谢方式。

    (三)仙丹救民

    有一年,函谷关一带突然发生了瘟疫,人一染上,轻者上吐下泻,重者很快身亡。不久,当地就病死了很多人。新坟林立,哭声遍地,很是凄惨。周围的郎中也没法子,不知如何是好。

    老子听说后,急得坐立不安。正在这时,徐甲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先生,刚才我正在给青牛喂草,青牛不但不吃,反而来回走动,不大会儿从牛嘴里吐出这团肉呼呼的东西。”徐甲说着便将青牛吐出的肉团递给老子看。

    老子看过后,高兴地说:“有本书上说这肉团清热解毒,能医治瘟疫,咱正好试试。若能医治好百姓的疾病,那真是福从天降呀!”于是,老子又认真琢磨配了几味中药,有的用文火熬,有的用瓦片焙,有的精心研磨成粉。一连几天,老子都没有合眼。一直到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药丸终于制出来了。

    说来也巧,患病的人喝了老子炼制的丹丸后,病也都随之好了。函谷关一带的百姓感激不尽,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地来向老子拜谢,说老子是上天派来的救世神仙,到人间来为百姓消灾治病来了。

    打那以后,函谷关一带的人每到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用黄表纸剪成牛和药葫芦贴在门上,纪念老子。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正月二十三,

    老君散仙丹。

    家家贴金牛,

    岁岁保平安。

    为了答谢青牛,当地人后来在函谷关内修建了一座庙宇,叫“青牛观”,把青牛当做神年年供奉。《西游记》中说老子成仙后,在天庭炼金丹。孙悟空偷吃金丹成了刀枪不入、火攻不化之躯的故事,想必也是从此引申的。

    (四)会仙台与牛头岭

    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继续和徐甲一同往西而去。

    这一天,老子和徐甲来到亚武山下,老子下了牛背,对徐甲说:“甲儿,咱们就在此暂且歇息一会儿再走吧。”

    徐甲把牛赶到一边吃草去了。

    再说,这亚武山的祖师玄武,一心修仙养道,已经整整八年了,可还是未能修成正果,不免心中有些焦急不安。

    当玄武听说老子要西行讲学,这亚武山正是老子的必经之路时,就每天在这儿耐心地等候。他曾听说过,当年楚国有位久修不成的道士,被老子送了一木一石而点化成仙的事。于是,玄武就想让老子也为他讲讲道学。

    当玄武在山上远远望见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走来时,心中十分高兴,他赶紧来到山下。他想,我要是将老子骑的青牛藏起来,他就会留下来为我讲道。他趁徐甲在山上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就悄悄走过去把青牛藏在树丛里。然后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道:“听说您老人家前来,弟子在此恭候多日了。”

    老子看着他说:“想必你就是无量了。”“弟子正是,弟子想请您老人家在此为我讲经说道。”老子望着高峻的亚武险峰道:“你这里危峰高耸,哪里有我安身的住处。”“先生放心,弟子定会为您寻找个安全的住处。”“那好,可这山高路险,又怎么上得去呢。”“来,我背您老人家上山。”玄武说着弯下腰。老子想试试玄武是否有诚意,也就答应让玄武背着上山。

    玄武背着老子一步一步吃力地望山上走,累得他上气不接下气。

    老子看玄武很累的样子,就说:“咱歇会儿再走吧。”

    “没事儿,我能行。”玄武硬是坚持把老子背到山腰一个平台处,老子望着满山迷迷蒙蒙的云海,郁郁葱葱的树林,就笑着说:“亚武山,山静水清,是个修心养道的地方,就在这儿住下吧。”

    玄武就在此处搭了一个结结实实的草房子,请老子在此住下,每天聆听老子讲经说道。

    玄武从山上采摘来许多鲜桃,与老子共同品尝。

    后人就把当年老子为玄武讲经的地方,称作“会仙台”。他们扔下的桃核,变成了“桃核峰”。

    被玄武藏起来的青牛,后来被亚武山下一个年轻后生发现了。他见这头牛闲着,就取来犁,让这牛耕起地来。传说这青牛力大无比,纵横几千里,行走如飞,不多时间就把黄河、渭河一带的地全耕完了。正在向亚武山回耕的时候,犁尖一下子被华山挂住了,青牛奋力一拉,犁绳被拉断了,牛卧下再也爬不起来了。这牛后来就化作了一座大岭,在灵宝豫灵万回村的玉溪涧西边,人称“牛头岭”。在华山半山腰挂着犁的地方,现在仍留着痕迹,被称作“老君挂犁处”。

    (五)玄元灵符

    老子死后,他的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后来形成了道家学派。汉代被演变为宗教,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为教祖。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经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令生徒诵习《道德经》。

    天宝元年(742年),一天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奏道:“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梦,梦见函谷关丹风门上紫气萦绕,玄元皇帝飘然其中,我正要上前叩拜,只听玄元皇帝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奏请圣上明析。”

    玄宗一听,连声说:“好梦!好梦!玄元皇帝托梦,又有祥云紫气,此乃吉祥之兆!”当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

    果然,在函谷关尹喜故宅的西边掘出了一个“灵符”,“灵符”是用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刻写着一个奇怪的字。众人不解其意,火速将“灵符”送往京城,呈玄宗御览。

    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也不认得。让周围的大臣看,也说不出个名堂。后来还是田同秀试探着说:“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你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田同秀说:“臣看此字像是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个四十八。”这一说,群臣都有所悟。“四十八、四十八,玄元皇帝保佑我皇四十八年”,一个大臣高兴地叫了起来。众臣也都附和着,都说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

    唐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并在一个月后,将埋藏灵符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当然,田同秀也因此而升了官。

    这件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上。对于“灵符”一事,司马光同时写道:“时人皆疑宝符同秀所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