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张謇——中国近代实业的先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季建荣

    在青龙河畔,常久公路和掘青公路的交汇点上有一个名闻大江南北的小镇——海门市常乐镇。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就诞生在这个镇的西市。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庵,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张謇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即能在父亲的指授下朗诵《千字文》。五岁进本地邱家私塾念书,因好学勤问,常引起私塾先生的厌烦。有一次,张謇的提问难住了先生,先生就板起面孔讥讽道:你若能取得功名,也要在九百九十九名后面。张謇受此刻薄,更加增强了发奋学习的决心。他在居室的墙壁上、蚊帐顶上都贴上“九百九十九”字样,用以自勉,并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睡觉时用两个青竹筒将辫子夹住,一醒来,只要头一偏,竹筒一滚,辫子牵动头皮,便马上起来苦读。夏日之夜蚊叮虫咬,他就将两个空坛子置于桌下,伸进两腿,坛口用布封住,然后专心致志地研读。但是,这位数代布衣之子,纵使才华出众,要想科举及第获取功名谈何容易!清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父亲张彭年通过熟人介绍,向如皋县大族张炯买了一个学籍,让张謇冒名张炯侄孙张育才去应试,一举中了秀才。少年得志后,张謇又儿经磨难,涉险闯关,先中贡元,又及举人,终于在清光绪十年(1894年)高中状元,钦点翰林院修撰。

    张謇中状元之时,正值国势衰落,内忧外患不断之秋。张謇身为新科状元,和光绪皇帝的老师、江苏同乡翁同和极力回天,然终未能挽回“国事大坠落”的结局。他慨然弃官回乡,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认为:“中国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自1895年起,张謇先后在南通、海门、启东,利用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兴办了八个纱厂。除此以外,他还兴办了面粉厂、榨油厂、酿造厂、丝绸厂、火柴厂、盆业、房地产、汽车公司和公路、船运码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体系——大生企业系统。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制,这些企业一直步履艰难。

    30余年间。张謇为兴办实业费尽心力。他先后制订了《公司条例》等十多个工商业法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经济法规;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对引进国外技术、人才、资金提出了自己看法。所有这些,至今仍有不少借鉴作用。

    实业为父,教育为母,是张謇的一贯思想。他认为,“苟欲兴工、得先兴学,”“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也。”所以,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大办教育。190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并高薪聘请王国维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1905年又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他还创建了南通女红传习所,聘请著名刺绣艺人沈寿前来执教。1904年,在故里常乐镇东市创办常乐第一小学堂,任校长。以后又创办了两个小学堂和女子初等小学。他还支持马相伯在上海办起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等,在南京主持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这些学校培养了无数人才,张謇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实绩有名望的教育家。张謇为家乡、为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几十年矢志不移,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举世皆知的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者之一。毛泽东主席在五十年代的一次谈话中曾说过,谈到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在他的家乡常乐镇,建有造型别致的张謇纪念馆,向后人展示其不朽的业绩。

    (载《江南论坛》1999年第6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