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紫泥鸿爪留痕百代——怀念顾景舟大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史俊棠

    岁月匆匆,行如流星。转眼间,宜兴紫砂工艺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已离开我们5周年。源于对紫砂行业的特殊情结,挂在我心头5年之久还挥之不去的一件事,就是一直想写写景舟大师,追念我与他之间的交往。我不顾忌有高攀名人之嫌,抛开对紫砂艺术我是“正宗的外行”不说,就是涉足紫砂行业,靠改革开放才给我机遇,充其量是后生晚辈,对海内外早就名闻遐迩的顾大师,我只能高山仰止。自认识他并与之交往直到他去世的10多年时间里,我们之间的感情是日益加深,以至他逝世的当天,我发自肺腑送给他的挽联是这样写的:“景气紫砂壶,一代宗师掌门人;舟去何日还,桃李芬芳担伟业。”把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与我对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在挽联之中。

    在常人眼里,顾老待人也许是“古板严肃,固执己见。难接触,难相处”。而我认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很重感情的一个老人,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人。他文化功底扎实,书法古朴深厚,遒劲有力。他还是一个思路敏捷,十分健谈、容易沟通的人,向他请教有关紫砂历史掌故,他都能娓娓道来,毫无拿腔捏调之势。谈到紫砂工艺,无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工艺、装饰,他是满怀激情,毫无保留,一派长者学者风范,决无俗套。他对传统紫砂工艺情有独钟,特别是对光素器的不懈追求与研究,使继承与发扬并重。但对不同流派及后生晚辈们在紫砂工艺上的求变创新,同样给予理解支持,他的思想境界不可谓不高。和他探讨紫砂发展趋势,他不仅有独到的见解,更有面对现实、分析未来的一些新观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坚持传统工艺创作的艺术家。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宜兴紫砂一时热浪翻滚时,对一些别出心裁,严重歪曲紫砂历史,热衷于胡编乱扯的所谓文人;对刚刚涉足紫砂,连泥性还未完全摸透,仅会捏几件应时之作的年轻人,就无端吹捧,冠以顶顶吓人桂冠的事;对一些纯属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就作为艺术来无限夸张的做法;对一时间,所谓最大、最高、最新、最好之词见诸报端的种种宣传;对利欲熏心,拿着假冒伪劣产品来让他写鉴定书,甚至找上门来拉他拍张照片就去变着法子骗人谋利的人,老人确实严肃之极,古板透顶,他嗤之以鼻,到激愤之处还真的会数落来人几句,大有让这些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场面。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不畏权势,为维护紫砂艺人应有的地位和合法权益,为匡正宜兴紫砂的种种谬误传播,而不惜得罪一些当权者,甚至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艺术上他对别人有苛求,但对自己也能胸怀坦荡。1995年8月16日,美国学者谢瑞华女士和香港中文大学黎淑仪女士,向顾老垂询解放前在上海从事紫砂仿古的历史,顾老虽不愿细谈,但还是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作品有艺术家的再创造。”应该说,对待艺术,他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老人,一位求真的艺术大师。

    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直到成了工艺美术大师,业内人士还一直称他为顾辅导,这个称呼人们感到最亲切,他自己也感到最满意。为什么?因为紫砂自形成集体的组织形式后他一直从事辅导学徒工作,培养了大批工艺人才。民问工艺讲究父传子、师传徒,顾老既有像徐汉棠、李昌鸿、沈巨华、高海庚、吴群祥、葛陶中这样一批得意的人室弟子,更有一大批当代紫砂陶艺的精英在他现代教育方式的集体授课、集体观摩中受教得益。他还培养了紫砂行业第一位硕士留学生高振宇。难怪大家都乐意喊他顾辅导,不说桃李满天下,也是桃李遍行业,称他为一代宗师也就十分贴切了。从古观今,不乏有这样的紫砂艺人,技艺虽不错但确实很保守,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接受新事物,更不愿传授技艺,一辈子徒弟屈指可数,这样的人可以当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甚至当大师,成为名师巨匠(都是狭义的),而永远成不了一代宗师。试问,你的学生在哪里?桃李遍何方?从这点上看,顾老对紫砂事业的贡献就显而易见了。他不保守,更不孤芳自赏。何谓宗师,我认为能培养出一大批工艺师、高级工艺师,而且他的艺术体系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人方可称宗师。顾老当之无愧,同行业中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景舟大师在紫砂工艺方面的深厚造诣必将在紫砂史上名垂青史,彪炳千古;而其耿直率真的人品,慈祥善良的爱心也在陶都人民口中乐道。1992年顾老率先捐款14万元,在丁蜀镇设立顾景舟教育奖励基金会。这难道不是他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的体现吗?同样,他的大弟子徐汉棠也捐款10万元,设立了徐汉棠少年儿童基金会,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倾注着爱心。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就是大师的思想境界、大师的高尚情操。

    数百年来,宜兴紫砂由日用陶瓷器皿逐渐上升到目前被全世界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来研究,靠的是什么?我也曾苦苦思索,除了艺人们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人的热心参与,恐怕与历代的杰出艺人有很大的关联。文化名人余秋雨教授评说30多年前的广州时曾说:“这座城市有文化代表者,有文化偶像,有城市的灵魂。一位老先生在此地的活动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小觑广州。这位老先生便是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寅恪。”可以这样说,当今的宜兴紫砂正是有了顾景舟、蒋蓉等为代表的杰出人物,才能使中外学者、艺术家、收藏家不能小觑“宜兴紫砂”,这也正是宜兴紫砂能有今天这样文化地位的意义所在。迄今他们中已有7人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7人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有14人为省名人;工艺大师徐秀棠还终身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近期,又欣闻有相当知名度的,高等院校聘任他为客座教授。这不仅是紫砂艺人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紫砂艺术品位的提升,更是宜兴紫砂的骄傲。倘若景舟大师九泉有灵,也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顾老晚年也有不尽的烦恼。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宜兴紫砂业的空前繁荣与日益俱增的声誉,作为紫砂界的代表人物往往有接待不完的来访者。商人为利而来,收藏家慕名而来,地方各级领导陪同客人为显示真诚而来,记者们盯住紫砂总想写点什么样而来。真可以说是一时间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虽是好事,但顾老毕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精力不济,时间不够。人家不管怀何种动机而来,总不能拒之于门外,但都要满意,却难为老人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我这辈子的‘债’是还不清了。”可见他的难言之隐和烦恼之处。二是顾老一生不仅制壶技艺超群,而且对整个紫砂历史、紫砂文化研究颇深。虽然,他早先写的《壶艺说》、《壶艺的神形气》、《宜兴紫砂壶艺概要》、《谈宜兴紫砂陶艺鉴赏》等文章广为紫砂从业人员及紫砂爱好者所喜爱,但他总觉意犹未尽。他不止一次地表白,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与提高,作为一辈子从事紫砂业的老人,到晚年能躬逢盛世,传统的紫砂工艺迎来了春天,焕发了生机他感受颇深,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些所知所想留给后人。我们更是迫切希望他能抓紧时间付诸行动。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他病卧床榻,也未能如愿以偿,实为可惜。一方面如前所述,应酬太多,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他也确有欲言难表之情,不时也对当时所处境况流露出内心的不满。他已无法理解一些他看不惯的人和事,尤其对当时集体企业的机制弊端,对已隐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苗头,他忧心忡忡,大有一种繁荣之后便萧条之感慨,以致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激情而一直搁置未动。对于这一点,我与许多紫砂界有识之士一样,总感到可惜遗憾。他对紫砂艺术的许多真知灼见和历史见证就此被尘封了,这不能不说是紫砂界的一大损失。我也衷心希望他的家人,能在这方面倾注一点精力,把它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整理挖掘出来,贡献给紫砂事业。

    顾景舟作为紫砂艺术的丰碑,早已被海内外紫砂爱好者、文化界、艺术界所公认。斯者已逝,生者永念,紫泥鸿爪,留痕百代。他一生辛勤耕耘,孜孜以求所形成的紫砂艺术体系将影响后人,并激励着业内有志者情系紫砂,爱业敬业,不断探索,不断攀登。传统的宜兴紫砂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她将继续造福社会。

    (载《江南论坛》2001年第5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