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难忘的岁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蓝瑛

    最近,《江南论坛》杂志社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暨《江南》杂志创刊55周年,特邀请当年参与《江南》半月刊、《大众报》和《东进报》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一些老同志举行座谈会,这是一个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好举措。作为当事人,我应邀参加了这次有意义的盛会,不由触景生情,半个世纪前的战斗岁月又历历在目,令人终身难忘。1940年4月,谭震林(化名林俊)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亲自指挥江南抗日义勇军(江南抗日救国军的前身)积极向东挺进,并迅速打开了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抗战的局面。5月初,中共东路特委为了加强对出版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在常熟董浜镇成立了江南社,统一编辑出版发行《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9月,谭震林同志又挥师西进开辟了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东路特委决定从苏常太地区调大批地方干部,由特委委员吴达人(顾准)率领,随军西进,并抽调了《大众报》的编辑林子平(徐庆云)和刻印工周汶随同前往办《电讯报》。以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及时报道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动员澄锡虞地区的民众迅速积极地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不久,特委又派顾克如(谢胥浦)来负责《电讯报》的出版工作。11月间,鉴于澄锡虞地区抗日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东路特委决定成立东进社,增加办报力量,将油印的《电讯报》改办为铅印的《东进报》(地方版)。

    顾克如原在上海主编过《职业生活》,经组织同意,他通过上海地下党的关系,到上海浦东大楼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夜校(简称“四补校”)来动员一些进步青年去澄锡虞地区参加办报工作,“四补校”先后去澄锡虞地区参加办报的有夏公然、欧阳茂权(罗克)、冯双兰、黄月晶和我。记得是在1941年1月初,我从上海来到了无锡锡北地区的黄土塘一带。当年,这里是澄锡虞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抗日的党、政、军单位和领导都在这一带活动。到根据地后,我就被分配到东进社,担任《东进报》的文艺副刊编辑。当年我是个才16岁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从无办报经验,因此一切都感到新鲜,热情也极高。

    《东进报》有两份,一份是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后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师十八旅)政治部办的部队版《东进报》,另一份就是我们东进社办的地方版《东进报》。《东进报》(地方版)是八开两张的铅印小报,但由于当时报社随部队和地方机关一起行动,加上敌后游击环境的不稳定,移动频繁,报纸的出版工作也常受影响。因此,《东进报》的出版时间和印数是不稳定的,有时会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增减版面。《东进报》的版面,除国内外的一些重要新闻刊发在头版头条外,版面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一版主要是地方新闻;第二版是社论和国内外新闻,主要栏目有社论和国际简讯等;第三版是评论和专题报道,主要栏目有地方通讯和速写等;第四版是副刊。副刊有两个,轮流刊出,一个是“原野”,主要刊登小说、散文、故事等;一个是“大众戏剧”,由江南大众剧团编导部主编,栏目有戏剧信箱、演剧漫谈、剧讯等。

    我们东进社虽有一个印刷所,但仅有一架圆盘机和24盘铅字,标题字也仅有黑体和仿宋两种,如要排大标题,就需刻写人员临时手刻。这个印刷所原是国民党江阴县党部所办,设在江阴周庄镇乡下。在我军打开了澄锡虞地区的局面后,经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副司令何克希同意,祝塘办事处副主任于玲通过她的社会关系,将这个印刷所连人带机器全部争取过来,先由指挥部政治部领导,印刷部队版《东进报》和部队编印的一些教材书籍,后划归东进社领导,专门印刷地方版的《东进报》。印刷所的负责人是周汶。

    我到东进社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前方新四军部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敌后的斗争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坚持办报,我们东进社十来个人只得将所有的印刷器具分装成几副担子,随部队一起行动。那时办报的条件可差了。收抄电讯主要是靠全社惟一的那台破收音机,为了能清晰地抄收到延安和莫斯科的新闻,搞电讯的同志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同样,在生活条件上也十分艰苦,由于我们是随军生活,有时一天中就要转移几个地方,所到之处都是睡稻草铺。临时借用的睡被,又破又脏。这样没过多久,我们就染上了白蚤,身上长满了疙瘩。我们还美其名为“革命虫”、“革命疮”。大家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行军如遇晴天还可以,但要碰上雨雪天气,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记得有一次大雪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挑了担走在泥泞小道上,一走一扭,接连摔跌了十多次,在过小桥时,还两次滑跌到河里。那天大家满身都沾满了泥水,被寒风一吹,冻得直嗦嗦发抖。但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我们仍苦中有“乐”,坚持办报。我想,当时如没有那种为革命甘愿经受考验的自觉性,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东进报》的出版工作,一直得到中共东路特委、江南抗日救国军以及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报纸的稿件一般都要经过东路特委委员、中共澄锡虞工委书记吴达人同志审阅后才能付印。吴达人的工作十分繁忙,经常要忙到深夜,但他对送去的稿子都及时逐篇审阅、亲笔修改,有时根据报道内容还亲自动手写些短评。谭震林同志对办报工作也非常重视,有些前方重要的战报以及上级发来的电报,凡是可以见报的,他都及时批转给我们发表。如1941年1月31日,新四军在锡澄路江阴青阳的桐岐战斗中全歼日军30余人,这是“皖南事变”后我军在江南全歼整股敌军的首次战绩,为此陈毅代军长特致电嘉勉。谭震林同志即将此电文批转《东进报》,于1941年2月11日的一版刊登,支持了报纸的新闻报道工作。当时,我曾接触过谭震林同志的手稿,其中有些写不出来的字,他就以圈圈来代替,可见他刻苦学习的作风。

    为了进一步办好《东进报》,1941年2月18日中共东路特委又从江南社抽调了肖湘、李浩澧、陈春等一批领导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到东进社工作。肖湘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任《大众报》主编。李浩澧曾在上海编过《青年知识》杂志。他们到东进社后,对《东进报》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加强,报纸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月,中共东路特委改组,吴仲超(吴铿)任特委书记,吴达人、何克希等人为委员。下旬,江南社随东路特委机关从常熟东塘市西移到锡北地区。这时,我们在澄锡虞地区办报刊的力量已较强,为了适应根据地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抗日报刊的影响,我们还在各县设立了办事处,由报社分驻各县的记者任主任,统一负责采编和发行工作等。当时我被分配在沙洲县负责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就设在后塍镇上,江南社还在那里开设了江南书店,专门出售《江南》半月刊和一些进步的书刊,在苏南根据地开设书店,这是第一家,影响很大,为此我曾作过专门报道。

    锡北本是澄锡虞的中心地区,比较安全,但敌后的斗争形势风云变幻,事态的发展往往非始料所及。4月30日上午,驻扎在锡北江阴长泾一带的江南社印刷厂突遭敌人奔袭,结果机器被毁,铅字被倒入河滩的淤泥中,排字工人宗励也被抓走并遭杀害。江南社《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的出版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紧急情况下,特委即派陆震、田朝沂、周复生、任凤栖等同志到东进社,借助东进社印刷所临时出版《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6月,特委决定将江南社和东进社合并,停出《东进报》,恢复《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正常的出版工作。东进社社长顾克如调任中共锡北县委书记,肖湘和陈春等到新四军第六师八旅的东进社工作,我和林子平、夏公然、李浩澧、欧阳茂权等则调到江南社,参加《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7月,天气越来越闷热,形势也越来越紧张。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办报刊,另一方面还要抓紧做好反“清乡”斗争的各种准备工作。不久,日伪先后在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在恶劣的形势下,《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被迫先后停刊,组织上决定江南社成员分批疏散转移,我和吴宝康、李浩澧、蔡修本等人,奉命随部队转移到澄西西石桥一带,参加《前进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吴宝康任社长。临行前,我将锡北办事处所存的一批《江南》半月刊、《大众报》和其他书刊装箱,埋藏在一个小村的土坑内。当时,我想今后总会有一天再来取的,可惜以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去过那个村庄,以至成为一大遗憾。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战斗在江南社和东进社,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如今有的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有的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致意和深切的怀念,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载《江南论坛》1995年第4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