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锦绣江南的一张名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霞林

    喜闻《江南论坛》复刊十周年,看着手中的这本杂志,不由感慨万千。我与《江南论坛》是老朋友了,可以说,这十年里,我是看着《江南论坛》从一棵幼苗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主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曾在无锡东升村组织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伟大实践”研讨会,中央、国务院、苏南各市领导以及从事苏南问题研究的许多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人人都拿到一份《江南论坛》。而当我手拿《江南论坛》的时候,我的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刊物紧紧贴近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南和环太湖地区改革开放的实际,文章鲜活,长短搭配,雅俗共赏,无论是重要栏目的设置,还是精品文章的刊发,都令人耳目一新。苏南竟然有这样的好刊物!于是在会议休息间隙,我约了《江南论坛》总编辑黄胜平同志到我房间聊天,询问了他一些有关杂志的情况。当我得知这一份理论学术刊物在当时竟有5000多份的发行量时,不由得让我心生佩服。要知道在学术界有些学术刊物尽管学术质量较高,但实际刊物发行量连它的一半也不及啊。当我得知《江南论坛》是坚持以研究、总结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在苏南的伟大实践为宗旨,以经济理论为主、应用理论为主、地方特色为主的办刊方针时,我真切地希望他们能按照这个宗旨和方针办下去。就在这次会议上,论坛的同志们热情邀请我和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的靳辉同志担任该刊的高级顾问,我们都欣然答应。十年办刊忙,弹指一挥间。《江南论坛》这十年的办刊实践表明,他们确实是按照这个宗旨和方针办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办得好。这就是我与《江南论坛》初次结缘。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多次到苏南来调研,得到了《江南论坛》同志们的密切配合。乡镇企业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多年来我还兼任着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会长一职;每每组织专家、学者对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查和研究。1998年,《江南论坛》发表了我的《关于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调研》一文,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当时苏南的实际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苏南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苏南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毫不夸张地说乡镇企业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与同样在江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江南论坛》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它为广大党政经领导和广大研究乡镇企业的社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交流的阵地;对苏南、江苏乃至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都起到了较好地指导作用。

    而这十年来,《江南论坛》的办刊设想超出了我的期望。创办于抗日烽火年代,复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江南论坛》,已由无锡一家独办变为由苏南和环太湖诸市联合主办的大型区域性综合性省级理论月刊,成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开发行的颇有影响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杂志。

    《江南论坛》之所以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想这与它准确的办刊定位是分不开的。十年来,《江南论坛》立足江南、研究江南、宣传江南、服务江南,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认真探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苏南实践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及时、敏锐地分析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成果,并将苏南模式及其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上升为理论,对苏南和环太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参谋和智囊的作用,在苏南以及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注意到,在办刊的过程中,《江南论坛》十分注意探索和研究经济理论宣传的有效形式,提高科学理论对大众读者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理论是枯燥的,许多人不喜欢看理论文章这是事实。而《江南论坛》一直致力于探索为广大读者所乐意接受的路子。他们按照“把《江南论坛》办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品”的要求,在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采编工作新路。十年来,该刊刊登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活泼的好文章,理论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注重引导培养读者的理性思维习惯,对于广大读者提高素质、指导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江南论坛》也成为了一本集学术性、理论性、通俗性于一身的刊物。

    《江南论坛》,锦绣江南的一张名片。在苏南、江苏乃至全国,要了解苏南,就不能不看《江南论坛》。它已成为江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是江浙地区省市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当代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信息平台。

    我衷心地祝愿《江南论坛》能一如既往,越办越好!

    (作者为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苏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高级顾问。本文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10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