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公寓-2066年9月2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班。我在“海葵”胶囊公寓谋了一份管理员的差事,身份卑微,职责繁琐,大致相当于门岗、保安、杂役等的总和。

    据说三十年前,胶囊公寓还是新生事物,仅在果城郊外有零星出现,如今它已成为单身公寓的主流。市中心正在兴建一幢占地九万平方米、高达一百三十五层的高档胶囊公寓,该公寓落成后可以解决七十万人的居住问题,乃是本城十大房产商之首创造集团本年度力推的主打楼盘。海葵公寓的规模只算中等,占地七千平方米,高五十五层,上面四层是公共活动空间,辟有休闲、体育、购物及娱乐场所。第五十一层是“海葵”高层的办公场,其余楼层皆是胶囊公寓区,每层有五十个单元,分成ABCDE五个管理区域,每个单元建有五十个“胶囊”亦即微型房间。通常,每个胶囊房宽七十公分,长和高都是两百公分,特制的胶囊床可躺,可卧,可坐,当然主要是用来睡觉。床头可作凳子,一个小隔板可放电脑,可上网看电视,有电灯,有电视插口、宽带口、插头等等,总面积不到两平方米。没有任何形式的窗口。胶囊的六面均连接着统一规格的胶囊,密如蜂巢。单元之间的过道倒有铝合金窗子,一天之中,视季节不同在特定时刻可以看到阳光,蓝天或云彩就甭想了,铺天盖地都是灰霾。胶囊房装有防盗网,这是神来之笔。每间胶囊房的月租金在两百到三百元之间。入住胶囊的都是衣冠楚楚的白领或知识阶层,防盗网却让大家倍增安全感。间隔墙、天花板及地板都用特殊材料建成,通气孔做得很巧妙,看上去好像不存在,整座大楼全被中央空调系统覆盖着,隔音、防火、隔热及私密性都很好,这也是全城胶囊公寓的基本特征之一。

    据说果城的胶囊房都差不多,材料分档次,工艺有高下,但大小及功能都差别不大。“海葵”的配套设施很完善,每一个单元都设有公共卫生间、洗浴室、洗衣房,但没有厨房,肚子饿了可以叫外卖或到本楼的餐馆享受美食。整栋大楼遥望像一座圆形堡垒,采光靠照明,通风有空调,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大小通道将各个胶囊房、单元、区域以及上下层连成一体,并通向中央通道的电梯。其中的动脉应是电梯,也是公寓跟外界联系的惟一出口。本大厦设有中西餐厅、酒吧、咖啡馆、超市、歌舞厅、健身房、发廊、浴足室、桑拿房等足以佐证金钱魔力的场所,这给海葵集团带来了滚滚财源,而公寓业务仅占集团业绩的一部分。这也是果城每一座胶囊公寓的风尚。

    作为“海葵”第十二层C区的管理员,我的“势力范围”是本区十个单元共五百间胶囊房。我的日常工作是坐在本区大门口,密切监控着进出的房客以及其他可疑情况。公寓规定房客必须凭磁卡出入,闲杂人等休想进门。我的角色除了门岗、监控者之外,偶尔还得应房客的要求,换一换电灯泡,一旦有风吹草动得及时处理并汇报上级,说白了就是守大门。我跟本单元五百名房客的联系隐秘而微妙,怎么说我也是管理者。本岗位由三人负责,三班倒,八小时轮岗一次,滴水不漏,休想有一只苍蝇飞过而逃脱我们的目光。在该楼层,同时有五个同事跟我做着相似的工作。本楼层房客约有两千五百人。管理员跟水工、电工、清洁工等,有八九十人,我们共同的上司是秦美韵主任。

    秦主任的办公室至少有二十间胶囊房大。她坐在一张镶嵌着皮革的大吧桌后头,墙上挂着一幅大雪山的摄影,办公桌前放着一张木椅,专供来访者就坐,那当然是给下级或普通人士的。我很讨厌这个位置。房间里还摆着一套布艺沙发,几上有一套茶具,屋角摆放着几盆绿色植物,生机勃勃,好像是凤尾蕉或什么名贵的阔叶植物。其价值不仅在于奇花异草,还在于花盆上堆垒的黑亮沃土,这个很重要,这也是果城成功人士的必备之物。尽管科技发达到草本植物如花卉、浆果之类,均可无土栽培,但泥土已变成了身份的标签,犹如古代人玩和田玉或紫砂壶。因为泥土很珍贵,在果城越来越稀罕了,果城地表几乎全被混凝土覆盖掉了,普通人即使买得起花卉,也是一“尘”不染。

    秦美韵是个中年妇人,健硕高大,却神情冷淡。我今天下午报到就是她接待的,她从头到脚地打量了我一下,目光像冰锥穿透我的心底。我脊背一阵发冷。她递给我一个胸卡、一把钥匙及一本小册子。胸卡上贴着我的大头彩照,标着我的编号及姓名拼音缩写:HK12COY。这算是上岗证。她挥了挥手,说:“该管的一定要管,不该管的不要多事。”我正想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她说:“小册子上写得很清楚,关键是要服从上级安排!”

    我赶紧离开了。像秦主任这样的小头目,本公寓不计其数,有什么好神气的。在五十个楼层主任之上,还有十二太保、四大秘书,再上面是海葵公寓管理处处长高大伟。在高处长之上,还有集团董事长哩。

    今天我没见到高处长,也没见到任何一个太保,倒在第十二楼的主通道上遭遇了高处长的四大秘书之一的牡丹。她打扮新潮,挺胸翘臀,是个大美人,但她斜着眼睛瞧人,好像她是稀世之珍。

    我的办公室与其说是个房间,不如说是个圆球状的巢穴,但顶得上两个胶囊房,该知足了。门口挂着一个牌子:第十二楼C区管理室。室内挂着一个石英钟,有一张办公桌,有一张椅子,弧状的四壁安装着数十个闭路电视屏幕,难以计数的摄像头将本区纵横交错的大小通道上的一举一动都现场直播,并汇总到上头去。至于胶囊房内的情况纯属隐秘,受到法律保护,那就不是我该管的了。我的重头工作就是守在本区门口,有可疑情况马上采取措施,必要时汇报上级或摁响报警器。公寓的大门口及大堂均装有闭路电视,所有进出大楼的人都暴露于摄像头之下,再加上每一层每一区的严密监控,守卫森严,水泼不进。

    我是在下午四点报到并上岗的,没见到本区十个单元的房客进出,可能都上班或外出了。直到下午六时起,才见有人陆续返回本区。其中最迟的一位是HK12C1—38房的柳曼曼,当时墙上挂钟的指针指到了午夜十一时五十分。我到凌晨零点就要交班了。驻守本岗位的共有三人:魏礼、贾宁和我,轮流三班倒。早班八点到十六点的美差不会轮到我。我对十六点到二十四点的值班段没意见,倒庆幸不是零点至八点那班,那是魏礼的。据说他一上岗值的就是这班,习惯了,不想换。反正我是夜猫子。我每天夜里都要写日记,第二天就起不来。作为果城第二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我也算是笔耕不辍。自从去海葵公寓上班后,恐怕每天记的,多是昨天的事了。譬如今天记录的,实为昨天之事。

    作为管理员,上头要求我必须尽快熟悉房客。抽屉里有一本花名册,姓名、房号都在上面,还贴着彩色证件照,当然事涉隐私,不可能更详细。但五百号人,看得我眼花缭乱。男女老少都有,我本以为单身公寓居住的必然都是年轻人,没想到这些单身者不少已年届不惑乃至步入老年。女房客中,有好几个从照片上看,有几分姿色,但证件照也看不出啥名堂。

    在我临交班之前,本区五百名房客还有三位没回来,有可能到外头去了,也可能压根儿就没出门。我用铅笔在这三个名字上圈了圈,也就剩下没将他们真容跟照片对照察看了。快下班了。我的家当然不在“海葵”。我居住在西城一家叫“四季”的小型胶囊公寓,只有九层,夹杂在四周巨无霸般的高层胶囊公寓及富人优雅的独立公寓中,早晚要被大房产商推倒重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