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华版图·蓝色国土

    在北京世纪坛,中间主坛的面积匠心独具地用了960块花岗岩拼对而成,用以象征我们的国家版图,整个坛面也恰好是960平方米,很艺术地代表了960万平方公里。而两侧的流水,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却不见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踪影。毫无疑问,在我们国人的意识中早已缺失了海洋!但国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盖。”这是2007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报告的扉页上用大字印着的一句话。同样用大字赫然写着的还有“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

    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这个“历史还不如中国同仁堂药店的历史长” 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当起“老大”并竭力推广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讲依靠的就是海权。

    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审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海洋上的得失!

    如果说海洋带给我们骄傲的话,完全可以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那已经是明朝那些事儿了。更可悲的是,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昙花一现的辉煌之后,明宣宗一纸严厉的“禁海令”,让约有千余艘船舰的明帝国放弃了海权,彻底告别了大海。从此,开始了中国只有陆权没有海权的时代。

    在本该一展宏图的关键时刻,仅仅局限于陆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观念,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走向。不进则退,退则危亡,这一改变的灾难性后果是把一部中国近代史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史。西方列强和日本人从海上打了进来,肆意烧杀抢掠,把泱泱中华变成了强盗的天堂。

    当昨日的烽烟散尽之后,我们却很少有像样的反思。一句话,我们仍然没有从古老的“禁海令”里突围出来,没有从“疆域就是陆地领土”的简单认识里走出来!

    即使在今天,如果随便问国人我国的版图有多大,人们的答案十有八九还是那“960万平方公里”。假使这样的回答传到我们驻守在南沙海域某个小岛上的海军士兵那里,那些英雄的海防战士又该作何感想呢?

    他们一定会庄严地告诉人们: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它相当于我们现有陆地面积的1/3。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如果把我们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就不再是一只雄鸡那么简单了,而是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

    事实还远非地理意义的辽阔这么简单,就拿南沙这片美丽而富饶的“蓝色国土”来说吧,不仅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我国60%的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郑和在600年前说过的话,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目前的中国领海上,波涛汹涌的岂止是海水!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所谓“领海基线法”,擅自界定菲律宾自认的“专属经济海域”,宣称对位于其西部海域的中国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菲称“斯普拉特利群岛” )拥有“主权”。

    2009年3月5日,即将离任的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视察”中国南沙群岛的弹丸礁(马称“拉央拉央岛” ),首次以总理身份宣称“弹丸礁主权归马来西亚”。

    2009年3月8日,在中国领海南中国海海域,发生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与五艘中国船艇对峙事件。早在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侦察机在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进行侦察活动,中国出动两架战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但由于美机突然转变航向,与其中一架中国战机相撞,致使飞行员王伟牺牲。事隔8年,美军再次为探查中国海军在南海建立潜艇基地而侵权,事态同样严重。

    ……

    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涉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尤其是在2009年的一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了一个“多事之春”,中国领海主权再次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的“三海”主权和权益都面临严重威胁

    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直面西太平洋的“三海”。一个时期以来,“三海”的基本权益不断受到有关国家的侵犯。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管辖海域被他国分割

    说“中国的‘三海’主权和权益都面临严重威胁”,此话似乎有“耸人听闻”之嫌,其实不然。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除渤海是中国的内水外,其他三个海区都需要按照国际法的原则与邻国划分。以12海里领海制度为计算标准,中国的内水及领海为38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毗连区、经济专属区大约为260万平方公里。这样,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目前仅在南中国海就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处于争议状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不断地出现他国侵犯中国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事件,但公开的、大规模的侵犯行为多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前后。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的利益和要求,为和平解决当前及今后的海洋争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中国非但不是受益者,而且还是受害者。国外甚至有人说,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输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可划归中国管辖的260万平方公里海洋,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东西。因为,目前中国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我国的传统做法,即在黄海以中间线与朝鲜划界,东海以自然延伸原则,以冲绳海槽中心线与日本划界,而南海则以中国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标绘的断续疆界线划定的方案量算的。这是对中国最为有利的划法。其他相邻国家如果依据公约的某些条款和本国的划定方法,就可能从属于我国的海域中掠走相当部分的海域。如果根据公约规定的大陆架的四种划定方法划界量算,则中国可管辖的海域只有200万平方公里左右。群岛制的原则适用于群岛国家,一般国家的群岛海域能否作为群岛制原则来处理,这个问题在海洋法会议上曾争论不休,最后没有作出规定,这对于中国在南沙群岛海域的划界问题上显然不利。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前,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再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就名不符实了。因为,中国虽然拥有的海洋资源数量在世界上可排在前十名之内,海岸线的长度为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为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但中国可管辖的海洋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仅为03,日本超过了11,菲律宾是631,越南是219,朝鲜是217,世界沿海国家平均数是094;人均海洋国土以及管辖海域面积,世界平均数是O026平方公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的1/10。如果再考虑中国的海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与他国有争议,中国就更谈不上是一个海洋大国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领海、毗连区特别是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制度后,中国拥有38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约2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领海和管辖海域总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受地理条件限制,与相应沿海国之间一般均未超过400海里,在应由中国管辖的海域里,存在着严重的划界分歧。由于沿海一些邻国先后单方面宣布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所以因划界分歧产生的争议海域大量存在。比如,黄海和东海海域,与相关的朝鲜、韩国、日本三国之间存在4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其中,中朝之间73万平方公里,中日之间21万平方公里,中韩之间12万平方公里。又如,南海的北部湾海域,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有丰富的渔业和天然气资源,是中国第二大渔场,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被越南所控制。再有,南沙海域,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等五国有争议海域共约1843万平方公里。有资料介绍说,相关国家侵占中国南海海域的基本情况是:越南,100多万平方公里;菲律宾,41万多平方公里;马来西亚,27万多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亚,5万多平方公里;文莱,03万平方公里。

    目前,中国几乎与所有的周边海上邻国都存在海洋权益之争,这些国家之间尽管相互存有矛盾和戒心,但在海洋权益的争夺上则是联合起来“一致对华”。可以说,中国所面临的海洋斗争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作为一个大国,在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与周边那么多国家存有争端,并遭到一些中小国家如此严重的侵犯,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气、可恨,似乎还有一些可悲!

    ——不少重要岛礁被占领

    历史上,中国官方曾公布,中国有6500多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根据新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中国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961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33个。根据“一国两制”原则,有411个海岛由台湾、香港和澳门直接管辖。500平方米以下的岩礁,还有上万个之多。这些海岛对于中国的海洋主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海岛的海洋权益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海岛的主权归属,另一个是海岛的管辖海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岛和陆地一样,可以划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我们通常说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的海岛来计算的,维护海岛安全就是维护国家海洋国土的安全。与海岛及其管辖海域相伴的是存在于其中的丰富资源。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东海包括台湾、钓鱼岛一带海域发现了巨大的海底石油蕴藏,在南海诸岛海域也有储量丰富的海底油气田。从国防角度看,岛屿作为海上的天然屏障,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前沿阵地。目前,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在双边的海上权益划分上存在着分歧和矛盾。其中,岛礁问题主要存在于东海和南海海域。

    东海的岛礁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东海最大的岛屿安全问题是钓鱼岛。钓鱼岛列岛仅有20平方公里的陆地,由5个岛屿和3块礁石组成。日本所以处心积虑地侵占钓鱼岛,有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钓鱼岛距离日本本土大约1000海里,距离中国大陆仅90海里。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钓鱼岛海域所蕴藏的800亿桶海底石油和油气将被日本据为己有,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就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单方面采取行动抢占钓鱼岛,擅自将岛上原有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规定了日本名字。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左右。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都存在着争议。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总面积达244万平方海里,约8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南海的钥匙”,控制着南海的国际航道,每天约有400艘船只穿梭其间;南海的油气储量高达200亿吨,天然气资源达25亿立方米。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公布了南沙群岛和钓鱼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一些周边国家为了获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纷对这些岛礁的主权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强行用武力占据。目前,南沙群岛中已有45个岛礁被邻国所占。越南从1975年占据南子岛以来,至今已占据29个岛礁,是占中国岛礁数量最多的国家;菲律宾从1970年至今,占中国岛礁的数量已达9个;马来西亚占据了5个;印度尼西亚占据了2个;文莱占据了1个。这些国家为使其所侵占的岛礁及海域“合法”化,把制造借口驱赶、抓扣我正常作业的渔船渔民,作为宣示其所谓“主权”、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主要手段。

    ——海洋资源被掠夺

    中国管辖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资源。如南沙海域中国传统疆域范围内,石油储量为23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0万亿立方米,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鱼类有500种以上,还有红珊瑚、海龟、玳瑁等大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周边一些国家抢占中国岛礁,分割中国海域,驱赶、抓扣中国渔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掠夺海洋资源。这些国家还通过国际招标等手段,在中国传统疆域内开发油田19个、气田44个,攫取了丰厚的利润。其中,马来西亚开采的油田就有18个、气田40个,很多油气井已深入中国“九段线”内100海里。越南已经与俄、英、美、马、印尼等国的数十家油气公司在南沙进行了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合作。2002年3月,又伙同英国、挪威等27个国家的人员,铺设了从兰西油田至龙海外海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并与美、俄、英等国签署了联合勘探开发南海油气的协议。其中,与英、印、挪威签订的协议金额达13亿美元;与韩国联合勘采的黑狮油田开始产油;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海域合作勘探发现了储量达2~4亿桶的东南亚最大油田。

    有消息报道,越南在南海开采原油已达2000多万吨,天然气数百亿立方米,价值近30亿美元。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还积极与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渔业公司合作,组织渔船非法到我南沙海域进行渔业考察和捕捞作业。越南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渔船到南沙作业,短短几年内,在南沙活动的渔船就由原来的几十艘发展到现在的三四百艘。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勘测、海洋科学考察等活动,由于经常遭到周边一些国家的干涉,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另外,日、韩等国也在着手单独或联合开发黄、东海的油气资源。有消息报道,韩国石油开发公社最近宣布在黄海进行石油勘探的海区第二矿区地点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群山的直线距离为250公里。从地图上测量可知,韩国群山至中国山东半岛的直线距离为40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韩国的勘探区已跨过黄海大陆架中线50多公里。

    ——主权受到侵害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外国船只未经中国政府同意进入中国管辖海域作业,侵犯中国海洋权益。例如,1984年日本白龙号钻井船未经中国政府同意进入中国管辖海域作业;1991年5~9月,韩国石油勘探开采平台先后两次越过东经124度线(即所谓“李承晚线”),在黄海海域进行非法钻探活动;1995年5月,美国海军动用飞机在中国东海海域投放了360多个温深测量仪,同年8月在中国射阳河口外海发现标有美国海军字样的第二号测流潜标;2001年3月下旬至7月中旬,美国海军测量船“鲍迪奇”号在军舰及舰载直升机护航下,非法在中国黄、东海海域距中国领海基线最近距离约为374海里的范围内进行海洋测量作业;2001年12月22日,日本在中国东海海域击沉一不明国籍船舶;2002年8月21日,美国海军测量船“萨姆娜”号在中国东海专属经济区内进行非法调查作业。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中国在争议海域内正常的科考、资源勘探开发、渔政管理等活动进行干扰破坏,使中国开发利用海洋、海上渔业管理活动受到极大制约。例如2001年,中国“海洋4”号、“探宝”号、“南测12”号和“南测429”号等勘探、测量船驶抵南沙海区活动时,越南海军先后出动各型船只50余艘次对中国船只实施跟踪监视,并采取喇叭宣传、围追堵截、破坏勘探电缆等方式,对中国作业船只进行干扰。2002年,在中国实施“飞鱼行动”期间,越军派出船只对中国巡航的渔政船进行跟踪监视,并试图对中国进入北部湾限制线西侧共同渔区内巡航的渔政船进行抓捕。此外,菲律宾通过加强对黄岩岛及其周围海域的实际管控力度,致使中国各种海上活动都不能靠近黄岩岛。

    ——传统渔场面积减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中国南沙传统渔场面积已由1989年的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7800平方公里。在北部湾海域,2002年12月中越两国签订的《北部湾划界协定》,越南已经得到了总面积532%的海域,由于越南方面的肆意驱扣,目前到中线以西共同渔区捕鱼作业的中方渔船已很少。近年来,随着中日、中韩、中越3个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海洋渔业开始由领海外自由捕捞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与此前相比,中国海洋捕捞船的作业渔场已明显缩小,大量捕捞渔民已经面临转产失业问题。据初步统计,3个渔业协定生效后,中国将有约3万多艘渔船要陆续从部分外海传统渔场撤出,有30多万海洋捕捞渔民和近千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产品流通、加工、冷藏、运输、渔船网具制造及港口服务等与海洋捕捞业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受到连带影响,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直比较关注东海、南海。实际上在黄海方向围绕着国家海洋权益的争议问题一直也没有消停。仅就韩国而言,一个时期以来就使用国家强力部门阻挠和干扰我在黄海的渔业生产。据韩国海洋警察厅2008年10月12日公布的资料,2004年至2007年,韩国海警总计扣留了2037艘中国渔船,20896名中国渔民,罚款达12亿元人民币。

    “三海”中的钓鱼岛、黄岩岛、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被严重侵犯

    中国拥有四大海域,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外,其他三个海域都属于中国与邻国共有并且存在一定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东海、南海,由于能源、管辖水域、领土主权、大陆架划分等缘故,争议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世界上所不多见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海”问题。

    “三海”问题主要包括岛屿归属、大陆架划分、管辖海域划分三大问题。在黄海方向,主要与朝鲜、韩国有管辖海域、大陆架之争;在东海方向,主要与日本有岛屿、大陆架、管辖海域之争;在南海方向,主要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有岛礁之争、管辖海域之争等。目前,在南海方向上,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尼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深入中国传统海疆线5万平方公里,文莱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南通礁也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分中国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关南沙群岛的45个岛礁被占情况,笔者在拙作《国之大事》中曾做过详细介绍。①反思“三海”主权和权益之争的产生,对方行不义之举、图谋中国主权和权益的问题,也有中国历史上自己“没拿豆包当干粮”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总认为自己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不愁吃、不愁穿,因此对那些远在天边的海洋、岛屿、礁盘等本属于自己的主权和权益一直没当回事。20世纪70年代,当他国开始图谋侵吞中国的主权和权益的时候,我们才又找历史根据,又想现实对策。说句“马后炮”的话,如果从一开始就认真经略自己的主权和权益,哪还有今天这些争议呢?当然,这些都是“历史的错误”!

    “三海”中目前最紧张的是东海。东海主要是指中国华东地区以东至太平洋第一岛链之间的海域,北接黄海、南连南海、位于“三海”中间海域。其中,最宽处仅360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有关规定,东海冲绳岛以西的整个海域,包含钓鱼岛所处的海床在内,均属于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在总计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有54万平方公里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而日本方面,1982年提出了以东海中间线划分两国海域的方案。从而,导致两国在东海出现了40海里宽的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中国在东海的春晓等天然气群,位于宁波市东南约190海里,即使是按照日本所说的“日中中间线”,也完全属于中国所属区域,与日本无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总是拿东海问题说事儿!

    “三海”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岛屿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不把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南岛计算在内,我国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61个,其中有常住人口的仅有433个,无人居住的小岛数量超过6400多个,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看,在上述岛屿中面临安全威胁的,一个是钓鱼岛,一个是南沙群岛,一个是黄岩岛,还有就是西沙群岛。

    ——钓鱼岛已经长期被日本实际控制

    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问题,连从英国回到祖国怀抱不久的香港、隔着海峡总有一些人闹腾独立的台湾,都知道小小钓鱼岛对于祖国有什么意义。然而,自二战结束以来,钓鱼岛实际上一直被日本所控制。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防卫厅就制订了明确的防御“西南诸岛”的行动计划,规定“必要时”除派战机和军舰外,还将派遣陆上特种作战力量上岛驻守。钓鱼岛问题,最终的解决很可能是使用武力。这是因为,东海问题的核心是能源利益。日本称,东海石油储量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日本用100年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东海能源被日本视为“生命源”。目前,中国已经在东海开采了4个油气田,并开始供给宁波等地使用。放着眼皮底下的能源不要,90%以上的能源到中东方向进口,这笔账日本不会不算。钓鱼岛的得失直接关系着东海的得失。目前的钓鱼岛,已经被日本实际控制了60多年,它能还给中国吗?不能!中国虽然很大,但“寸土不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既然是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利益,能轻易送给日本吗?也不能!那么,结果就很可能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既是历史启示的出路,也是两国可能选择的最终办法。

    日本所以对钓鱼岛如此钟情,有着地缘和生存空间方面的深层考虑。

    日本的陆地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居第54位。按照1996年7月批准的联合国海洋法条约的规定,沿海的海洋国家可以在周边海域设定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因此,日本可以管辖和利用的海域非常辽阔,其面积大约为45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位。这些海域的总面积,已相当于日本陆地面积的12倍左右。然而,日本还是总感到生存空间太小。所以,一直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2003年11月25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为了向联合国申请延伸本国大陆架范围,日本政府最近会同日本石油矿物联盟、日本钢铁联盟、日本土木工业协会、日本石油开发公司等10个与海洋开发事业相关的团体,组建了“日本大陆架调查公司”,从2004年起正式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测。并于2009年5月向联合国提交有关日本大陆架的详细勘测资料。日本媒体认为,日本的这一举动,将扩大日本大陆架的范围,并可能使日本大陆架界线延伸至350海里。日本这次大陆架勘测的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东部、东南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之鸟岛以及中国领土钓鱼岛、日本与韩国有争议的竹岛(韩国名为独岛)周围的9个海域,总计65万平方公里。日本政府有关方面认为,如果日本能够将目前的大陆架外侧界线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开始,向外延伸至350海里处,日本就有望解决困扰它发展几百年的资源问题,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日本政府的一名高官表示:“如果这些海域6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全部归属日本,日本成为资源大国将不是一个梦。”目前,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它又是一个资源穷国,石油、矿产等发展工业必需的天然资源极度匮乏,严重依赖进口。东海大陆架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日本早就对其垂涎三尺。2002年,日本原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在国会就大陆架调查问题进行答辩时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价值几十万亿日元的石油、天然气和矿物资源,对日本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藏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藏量;日本生产航天航空器件、高精度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要的钴、锰、镍等稀有金属全部依赖进口,而在这片大陆架地层中,钴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1300年,锰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320年,镍的储量够日本使用100年,那里还埋藏着够日本使用100年的天然气以及被认为可以代替石油的“可燃冰”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这片大陆架在战略上和军事上对日本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向东进入太平洋、美国向西进入东亚以及俄罗斯南下的必经通道。日本认为,控制了这条国际通道,就能影响几个大国,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另外,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防御纵深非常有限,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在战争爆发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空中与海上的袭击。日本一旦控制和拥有了所要求的这片大陆架海域,将使它的防御范围向西扩大300公里。目前,日本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通往位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通道,二是从南中国海通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到中东的通道。对于石油消费99%依靠进口,其中80%多来自中东的日本来说,“三海”可以说是其生命线。日本确定的海上自卫队1000公里防卫线、向伊拉克派兵和向亚丁湾派出护航舰队等举措,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这条生命线。

    以日本人的民族性,在钓鱼岛乃至东海问题上,除非打他个头破血流、服服帖帖,否则,绝无可能有弃利取义之举。在一千多年的中日交往中,日本的这一民族特性显露无遗。汉时至隋代期间,日本在各方面与中国的差距较大,因此甘愿称臣。从公元7世纪初起,日本在各方面发展起来,因此也开始要求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为了拒绝称臣纳贡而不惜与中国发生对抗。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经过长期发展,不仅不再对中国称臣,而且还萌生鲸吞中国和朝鲜的思想。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日本开始了对亚洲大陆的武力扩张。战败后的日本,曾一度谦卑得很。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富裕起来的日本又变了脸谱。在日美关系上,日本的民族特性也十分突出。20世纪初,瞧着刚“入世”的美国像个西部毛头小子一样,日本根本没拿它当个事儿。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之后,害怕美国闯进来与其分一杯羹,日本急不可耐地偷袭了珍珠港,企图把美国赶回美洲大陆。结果,不仅把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而且自己还挨了两颗原子弹。麦克阿瑟只身登陆神户,又让日本举国上下敬佩得不得了,从此视美国为天皇的“天皇”,国内国外、大事小事,一概由美国做主。然而,经过20年的发展,肚子里有了点油水、兜里有了点钱,就又不把美国当回事儿了,恨不得把美国全都买下来。结果,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破碎之后,又像一个离不开的附庸一样整天围着美国转。东北亚一共6个国家,日本与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四国都有深深的历史怨结和现实矛盾,能说问题都出在其他国家吗!在东海问题上,绝不可以再打出一个“甲午海战”来。因此,中国的国家战略能力建设、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必须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南沙群岛海域已经很少看到中国渔船作业

    南沙群岛是南海的一部分,位于南海的最南端。

    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国界断续线以内有205万平方公里,其中渔场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渔场总面积的65%,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

    南海争议由来已久。1987年,邓小平同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会谈时,提出了一个“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希望通过我们的利益让度来换取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然而,长期以来,争议没有搁置,“共同开发”早已展开,只是在“共同开发”的国家中很少见到中国的身影。进入21世纪,从形式上看情况开始有所好转。比如,2003年11月中国与有关方面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其中,第五条规定:“各方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他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它们的分歧。”再如,2005年3月13日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国国有石油公司在马尼拉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开启了有中国参与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开发”。此后三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越南油气总公司将共同收集协议区内定量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并对区内现有的二维地震线进行处理,希望通过地震和地球物理方法,探明该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协议区内的石油资源状况。但实际上,南海的形势日益严峻,周边国家侵害、瓜分我主权和权益的举措一点点也没有收敛。尤其是南沙海域,据有关方面介绍,2008年我海上执法力量在南沙群岛海域执行维权任务的20多天里,一只中国渔船都没有看到。

    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先后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了主权要求,并非法占据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和暗滩、暗沙中,有40多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据,其中越南占据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9个岛礁,马来西亚占据5个岛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开始分别在所占据的岛礁上修建飞机跑道、渔港、灯塔和旅游观光点。一个时期以来,南海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国与几个东盟国家之间的问题了,也不再只是与美国、日本等几个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印度也已经开始关心南海了。2007年1月31日,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刊登对印度海军参谋长苏里什·梅赫塔上将的专访,梅赫塔直言:印度海军的责任范围不仅在印度洋,“有时也包括南中国海”。在周边国家甚至“天边”的国家都在大举进入南沙群岛海域的同时,中国人自己却在一步步地后退。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中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能源。目前中国进口能源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包括煤、油、气等),远低于美国的40%和日本的80%。但是,随着“世界工厂”责任的日益增大和国内能源的日益减少,能源问题必将越来越大。南海素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南海有含油气地质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吨至300亿吨,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丰富的油气资源,将使南海成为中国的一个能源接替区和潜在的能源供应基地。但是,目前南海的油气资源有许多已被周边国家所瓜分。比如,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探了1000多口油井,每年石油开采超过6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其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大庆油田的石油年开采量。其中,1981年至2002年,越南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其次,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南海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线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与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通过“两洋”可以和世界所有大陆相连通。中国只有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拥有了行动自由权,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和权益,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应是“两洋战略”。“两洋战略”又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为重,非洲、中东、拉美等中国海外重要的能源和市场,都通过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与本土连接。南海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它地处“两洋”接合部,如果中国失去南海,“两洋战略”也就不可能实现。从地缘政治来讲,位置决定关系,而关系产生矛盾,矛盾是政策和战略的基本着眼点。

    再次,南海方向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南海,那么,整个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可以延伸大约1000海里;而如果只控制海南岛周边,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只有几十海里。从军事角度讲,战略纵深越大,预警的范围就越大。战略纵深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息息相关。现在,在南海方向上,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尼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深入中国传统海疆线5万平方公里;文莱对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瓜分中国0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而中国在南海方向的战略纵深已被大大压缩,实际控制的范围大约只有82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岛礁只有6个。这种状况,在平时没有大碍,但遇有战争威胁时,就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最后,南海一旦失控,不但威胁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还将直接威胁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固。道理很简单,一个连自己眼皮底下的利益都无法保护的国家,怎么可能保护其海外利益,又怎么可能创建和谐世界呢?同样的道理,一个无法经略自己管辖海域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也不具备做世界强国的资格。政府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安全与完整,作为执政党不能将南海问题简单地看作一般的领土主权争议。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南海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威胁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

    今天在南海已经出现了“群鼠戏大猫”的情景,五六个小国欺侮中国一个大国。南海总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这个范围,相当于我国1260万平方公里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163%,960万平方公里领土主权的214%,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主权和权益的683%。目前,南海的争议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有43个岛礁被周边5个小国非法侵占,我实际控制的范围不足62万平方公里。

    ——黄岩岛已经被菲律宾立法纳入版图

    黄岩岛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虽然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但其附近的水下泻湖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具有良好的避风条件。而且,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距离西沙、台南、海口都不远,是守护南海诸岛的“东方前哨”;北距广州600海里,东距菲律宾苏比克湾约126海里。

    20世纪50年代初,黄岩岛曾被美国置为靶场。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发现了黄岩岛,并以黄岩岛为南海的测量点。1935年1月,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将黄岩岛列入中国版图,1947年底中国内政部正式编制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将黄岩岛划在“断续国界线”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将黄岩岛定为标准名称。

    1969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通过海洋地质勘探,在南沙群岛一带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年后,菲律宾马科斯政府突然宣布接管1956年时一个菲律宾探险家在南海建立的“卡拉延群岛”。1978年,马科斯总统正式向南沙宣示主权。但直到这时在菲律宾绘制的国家地图中也丝毫没有黄岩岛的影子。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后,菲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由,宣称拥有主权。1995年,菲军方公然轰炸中国在美济礁附近的测量设施,以显示“主权”。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历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其他国家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当日下午,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还紧急召见菲律宾驻华临时代办巴伯,就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提出严正抗议。3月10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正式签署了这个“领海基线法”。

    3月17日,中国渔政船渔政311号抵达西沙永兴岛,展开宣示南海主权和捍卫渔业、渔民权益的行动。15日,菲律宾国家安全顾问宣称菲要紧急召开内阁安全会议商讨对策,有菲众议员甚至宣称中国的举动“等于是侵略”,还有人莫名其妙地说“是否需要同中国发生战争”。

    ——越南宣示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近年来,越南等周边国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这些岛屿的争抢。2009年4月25日越南政府举行仪式,正式任命了西沙群岛的监管主席,以宣示对该群岛拥有主权。据“越南快讯网”的报道称,新被任命的西沙群岛“人民委员会主席”邓恭虞说:“这关系到祖国的神圣领土……我们将继续用斗争保卫该群岛的完整和领海主权。”

    越南把我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称为“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 还分别于1975年和1982年成立了“黄沙岛县”和“长沙县”,对两群岛进行所谓的“管辖”。越南对西沙群岛的侵占始于1956年,当时南越(即越南共和国Republic of Vietnam)的一支海军部队取代了岛上的法国军队并在岛上设立了一个气象台,1959年南越军队曾扣留在西沙作业的我国渔民。1961年南越将“黄沙群岛”置于广南省管辖,此后直到1974年南越多次在西沙扣留、打伤中国渔民等。南沙群岛方面,1956年8月末,南越派了一支海军部队在南威岛登陆,1973年南越将“长沙群岛”合并为福绥省的一部分,1974年南越军队被驱逐出西沙群岛后,即占领了南沙群岛的5个岛礁:南威岛、南子岛、景宏岛、安波沙洲和鸿庥岛。

    另一方面,北越(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即共产党政权)成立后,一直到1974年以前,无论是越南官方文件,还是报刊、教科书、地图,都一再地承认了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在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北越军队“接管”了原先由南越军队占领的南沙岛礁,并且变本加厉逐渐扩大其对南沙群岛的占领。1977年5月12日,越南宣布其大陆架范围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公然把我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列入其领土范围。到目前为止,越南占领着中国南沙群岛中的20多个岛礁。

    当然,“三海”问题不仅仅是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还有生命财产安全问题。2006年4月27日,中国海南省琼海03012号渔船在南沙中国传统渔场(东经116度40分,北纬10度31分)作业时,遭受一艘神秘外国武装船只袭击,4名渔民当场被打死,3名渔民受伤,船上导航通讯设备、生产工具等财物被洗劫一空。此次事件,是近几年来南沙海域发生的最恶劣的一次中国渔船遇袭事件。南沙海域从来没有海盗事件记录,中国渔民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受武装袭击,谁人所为,目前还是一个谜。正是这个“谜”告诉中国,“狼”在何方!

    海疆告急·呼唤海权

    在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频频出现的严重挑衅事件,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中国在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一软再软的必然结果。傻子都知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召开之前中国海疆频频告急

    自2008年以来,就在中国先后忙着应对冰雪灾害、西藏一小撮敌对势力闹事、世界一些反华势力瞎折腾、5·12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的海疆也频频爆发新的事件,可谓一个接着一个、一件接着一件。

    在东海方向,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虽然签署协议但日本并不认“搁置争议”的账。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确认互为合作伙伴,构筑了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6月,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并就共同开发做出临时性安排。此后,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首次实现访华,中日防务部门海上联络机制的首轮专家组磋商启动。但是,在岛屿主权归属和海洋权益方面,日本仍然死皮赖脸地坚持强硬立场,把着中国的主权和权益范围内的岛海“寸土不让”。可以说,不能不让人们深感“中日政治和军事关系取得一定突破”的说法更多的是“嘴上吹气儿”。日本方面,一方面于11月12日正式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界限的相关技术资料,申请相当于其国土面积17倍的外大陆架,围圈了大块公海海域,从而使未来中日双方的海洋权益争端更加复杂。一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侵害我主权的实际步骤。比如,2008年的日本《防务白皮书》有意将钓鱼岛列为“无争议”岛屿,以巩固实际控制。6月,日本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撞沉台湾“联合”号渔船并扣押其船长,随后又放任其部分国会议员对钓鱼岛进行空中宣示主权的活动。12月,日本媒体大肆炒作我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执行维权巡逻任务,等等。不仅如此,日刊还发表文章,公开反对钓鱼岛“搁置主权”。2008年12月11日,日本《东京新闻》发表题为《主权搁置的盲点》的文章说,日本政府一贯坚持“尖阁群岛在历史上和国际法上都是日本固有领土,与其他国家不存在主权问题”。研究军事的专家平松茂雄指出:“由于日本政府(对邓小平提出的‘搁置方案’)未置可否,因此,中国国内普遍认为日本实际上同意了这一方案。”简言之,日本人想说的是,“搁置主权”是中国的单相思,日本从来就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没中国什么事儿!

    在南海方向,一些国家大肆炒作主权问题。2009年以来,南海方向一些国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彰显其“主权”。4月,菲律宾主流媒体刊载菲海军副司令托伦蒂诺的一份书面声明,宣称菲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为保卫南沙岛屿“战至最后一人”。北京奥运前夕,越南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一项油气初步勘探合作协议,勘探地点位于南海中越争议海域。越外交部声称“签订协议属于越南国主权”,越媒体甚至出现了所谓“不惜一战”的强硬论调。北京奥运期间,马来西亚国防部长纳吉布带领约80名记者登上南沙弹丸礁(马方称之为“燕子岛”),并向记者强调,“马来西亚必须维护对燕子岛的主权,只有这样,马来西亚才能开采这里的石油和丰富资源”。越、菲、马三国还积极进行外大陆架调查,于2009年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外大陆架申请。

    中国“三海”之所以“频频告急”,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惹的祸!有熟悉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运作的海洋问题专家介绍说,“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十年期限即将到来,中国未来几年的海洋划界领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需要应对的海洋形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三海”海域的划分问题。中国在“三海”与相邻的8个国家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其中,有一些国家提出专属经济区问题,有一些国家还提出存在岛屿领土主权归属问题,比如钓鱼岛、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等。第二,是大陆架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建立大陆架制度的规定,1999年5月13日之前批准公约的有关国家,必须在十年期限到来之前,即2009年5月13日之前,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方案提交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据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统计,2009年5月13日之前,将大约有90个国家提交相关提案,其中包括了与中国存在海洋划界争端的8个周边国家。2009年6月,联合国将召开由18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这将是一次新的“海洋瓜分”,一些周边国家所以近一个时期频频在中国“三海”制造事端,就是想赶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造成既成事实,为争取法律地位创造条件。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经历了一个由“不介入”到“介入”的转变,目前也在频频染指南海问题。20世纪90年代前,美国的传统倾向是避免卷入南海争端,因为“南海离美国12万多公里,太遥远了”。但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政策调整为“介入但不陷入”。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南海政策是,督促有关国家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强烈反对威胁或使用军事力量解决争端。当年5月,美国国务院拟订的南海政策称,南海保持和平与稳定对美国有着长久的利益,重申美国对航行自由的基本利益,称航行自由对整个亚太地区包括美国在内的和平与繁荣十分必要,为此要求南海有关国家加强外交努力。美国在介入南海问题上的具体政策是:确保和加强军事存在,努力争取对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加强在南海地区对中国的侦察和监视。促使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三个,一是对盟友的承诺,二是经济利益,三是战略考虑。

    21世纪以来,美国在中国南海先后制造了撞机事件、小鹰号事件。正当世界艰难地为摆脱金融危机而努力之时——2009年3月,美国监测船“无瑕”号突然窜到中国南海地区。有资料介绍,“无瑕”号配备了两个声纳装置,功能是侦测外国静音柴油动力和核动力潜艇,并为反潜作战绘制海底地图,其意图无非是侦察中国潜艇的动向。“无瑕”号在距离海南岛120公里处被中国渔政、渔业和海军舰艇拦截。这本是中国海上执法机构、中国海军、中国公民的责任和权利,是完全正当的维权行动。然而,有美国媒体说中国是在“挑战美国”。3月24日,美国彭博新闻网站发表文章说:中国近十年来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加国防开支,如今有军事力量支持它在能源丰富和商船往来频繁的南海和东海的权利要求,并挑战美国在那里的活动。3月8日,五艘中国船只与美国“无瑕”号军舰的对峙就是一个例子。笔者搞不懂了,是美国船跑到中国的南海搞监测,而不是中国船跑到美国的夏威夷或者科迪亚克岛搞监测,怎么就成了中国“挑战美国”了?一些美国人的蛮横不讲理由此可见一般。

    一个时期以来,在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频频出现的严重挑衅事件,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中国在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一软再软的必然结果。问题是,中国穷的时候熊,那时我们说要“韬光养晦”;中国富的时候还熊,那我们又说什么呢?没错,我们要创建和谐世界。但和谐世界绝不仅仅是和平手段所能换来的,更不是牺牲国家主权和权益所能换来的!历史上,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国人、日本人、红鼻子蓝眼睛的小子们打我们没商量,那是清王朝腐败无能、清军毫无战力、清朝百姓没有血性,今天是什么?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办法?是政府怕事、某个政府部门怕事、老百姓怕事,还是中国军队没本事?

    在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最大的教训是“攒事儿”。由于历史上各方面的原因,今天的中国在海洋主权和权益问题上面临的窘境是“谈不拢,打不得,拖不起”。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当日事当日了”。优秀的战略家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绝不撂荒”(绝不放置一件大事)。中国有“三海”,每一海都有不少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地出一件处理一件,就会少留麻烦。把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一件件地“攒起来”,最终必然酿成大祸!

    有人说,“中国未来命运在海洋”,这话说者激动,听者未必相信。但中国确实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确实需要海洋、中国离不开海洋。从国家层面看,海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现崛起的支撑、创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空间、为世界人民多做贡献的重要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必须高度关注、抓紧解决“三海”的主权和权益问题!

    中国海上维权执法队伍的力量远无法满足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由于受大陆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只把土地当娘亲,“守土有责”“守土有功”主要是指守卫领土主权中的领陆,时常为了一寸土地的得失打得头破血流。但在海洋主权和权益方面,却往往缺少这种“守土有责”、“守土有功”的责任意识。实际上,对于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来说,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也是根本利益所在、基本责任所在。海上维权能力,是一个国家海洋意识、海洋安全、海上能力的重要方面。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依靠的是海上执法力量、海上警备力量、海上作战力量。长期以来,虽然在中国存在着“九龙闹海”的情况,但真正担负海上执法任务的只有国家海洋局所属的海监队伍。

    中国海监队伍成立于1998年。这支队伍的基本任务是,巡航监视国家管辖海域,对侵犯海洋权益、非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目前,这支海洋执法队伍已经在11个沿海省建立了14个总队、77个支队、187个大队,总人数近7000人。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重要的力量。仅2006年,中国海监共派出飞机172架次,航行770小时;派出海监船34艘,航程57875海里。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另外,我们还有一支海事队伍。这支队伍虽然以海事为主,但也具有相当的能力。2008年6月底至7月初,中国海事队伍出动以“海巡31”号船为主的海事力量,对中国东海管辖海域内的“春晓”油田等海域进行了首次巡航,出动船艇60余艘、直升机1架,总航程大约17000海里。此次行动,对于维护国家东海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海监队伍成立之前,我国在海洋维权执法方面的特点,用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副总队长郁志荣的话说是“三随”,即外国海上侵权目标未经批准“随便”进入我国管辖海域进行各种侵权活动;海洋主管部门的船舶飞机“随机”发现外国侵权目标;有关部门在没有充分准备和专门训练的情况下“随意”处置侵权目标。

    2006年7月,即新中国成立57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在我“三海”中,东海定期维权巡航率先展开。至2009年3月,在两年半的定期巡航中,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各种外国籍海上目标八大类、十八种类。最多时,一天内发现某国的4艘军船在我管辖海域内进行所谓的军事测量和水声探测。由于我海上执法队伍建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还十分有限,尽管这支队伍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非常强,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非常好,但苦于舰船的数量少、吨位小,虽然在海上维权巡航中能忍受连续五六十天的海上漂泊、高温高湿的挑战,却无法用小吨位的舰船去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更令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的责任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但他们的执法行动要向一些官僚机构请示、他们的维权行动遭到侵权国的非议时还要遭到国内官僚的批评。

    国家海监队伍建设与执法的实践告诉我们,建设强大的海监力量十分重要,建设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维权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①参见张世平:《国之大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全球化、国家利益·海权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生产。人类的相互关系源自生产,人类的喜怒哀乐也源自生产,人类对海权的追求也源自生产。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在农业文明时代,谁拥有了制河权,谁就能够控制一方区域,使农业文明得到高度的发展,如历史上的中国,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华夏民族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主要靠的是制河权;而在工业文明时代,谁拥有了制海权,谁就能够控制一片地球,使工业文明乃至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推向世界。今天的美国,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当起“老大”并竭力推广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讲依靠的就是海权。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几乎全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充分暴露了我海洋意识落后、“重陆轻海”的弊端。

    其实早在清康熙年间,大将军施琅就在《靖海纪事》说:“盖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而到了清末,从海上蜂拥而来的屈辱触痛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民族神经的同时,也迫使他们不得不“睁眼看世界”,试图为中华民族梳理出一条富国强兵的出路。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作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编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较系统介绍西方的书——《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在中国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但在1851~1854年陆续传到日本,随即引起日本朝野人士的高度重视,纷纷翻译刊印,争相传阅,认为该书对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海军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甚至被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这样的结果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中国国土。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成为西方列强人皆可辱的东亚病夫!

    今天,中国早已不是1840年的那个腐朽的老大帝国了。我们的国家实力空前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我们的贸易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大洋上,我们和海外兄弟国家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似乎一个完美的大同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

    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一些来自海上的挑衅和危险随时危及着我们的国家利益。远的如南海一些岛礁早就被某些东南亚小国实际控制,近的如悬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商船在光天化日下的亚丁湾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等。

    中国在近代史上受人宰割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自诩为“天朝大国”的传统陆上帝国没有看到海权的重要性。如今,在海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比以往的任何时刻都显得紧要的关头,为了避免昨天历史悲剧的重演,中国已经到了该“恶补”海权课的时刻了!

    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西塞罗的这句名言流传至今。海权,即人类在海洋空间生存与发展的自由权。海洋行动自由权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呢?这还要从人类历史的进程里找答案。

    自17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时起,人们就开始了向地球的各个方向扩散的进程。在大约2万年前至13万年前智人到达西半球的时候,就人类在地球陆地表面的存在而言,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全球化——走向遍布地球陆地表面的每一个角落。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以战争带动了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仅11年时间由亚德里亚海边拓展到印度河边。此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等,无一不是在以武力一统天下的追求中兴盛而又在这种追求中衰败。历史上的中国,孔老夫子提出了“天下大同”的设想,“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文化交融的途径。当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这一途径还只能传播十分有限的货物、思想和科学技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今天的全球化,是工业化大生产已经进入生产资料、产品、资金、信息、人员、思想文化等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的历史新阶段。想当年,它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牛顿的力学、瓦特的蒸汽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构成了工业革命所必需的三大要素:科学+技术+经济秩序理论。当时,对于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大英帝国来说,北美和俄罗斯平原是它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它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它的林场,澳大利亚和西亚是它的牧羊地,印度和中国是它的茶叶种植地,西班牙和法国是它的葡萄园,地中海是它的果园,秘鲁、南非和澳大利亚是它的黄金来源地……总之,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人类社会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大生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有着精彩论述:工业化大生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并指出: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伤心,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说过:资产阶级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150多年过去了,不仅当年的“工业化大生产”的概念已被“全球化”的概念所取代,而且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本身,还体现在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需求——以思想文化、信息、人员的全球流动相伴随,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保证,以技术手段尤其是先进的通信和运输技术为支撑,以全球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为条件,逐步实现着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全球流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和服务的全球流动。当然,这种生产也使得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界矛盾的冲突越来越大——全球环境破坏、全球病毒传播、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等等。

    承认全球化也好,不承认全球化也好,赞成全球化也好,不赞成全球化也好,全球化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帝国的征伐还是经济、思想文化的交融,无论中国先人的伟大理想还是美国先人的不断实践,历史早已预示:如同人类当初由聚而散不可逆转一样,人类相互间物质文化的交融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当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这种交融才是可能的、持久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扩张本性使得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当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赖更加明显。虽然,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但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孤立、封闭的民族、国家或地区,连生存都会产生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和繁荣了。可以说,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更不可能在孤立状态下取得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

    既然工业化大生产起源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那么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必然就是资本主义本质所决定的资本的扩张。资本扩张势必带来两个有着十分紧密内在联系的、必然导致严重冲突的问题:一是为了确立资本的统治地位,并让它在更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畅通无阻地流动,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资金和军事实力;二是为了争夺本国资本的优先权,必然与它国进行对抗,这种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的经济斗争,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就是争夺霸权。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一种必然。人类历史数千年,人类之间的战争史也有数千年,但始终也没有爆发过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战争。即便是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以至蒙古帝国等,在它们崛起的进程中也只是对他国或几个小国、小部落的侵略、血洗而已,根本构不上世界大战。所以在20世纪前半期接连发生两场世界性战争——一场波及三、四十个国家、一场波及五、六十个国家的战争,从根本上讲,是工业化大生产的结果。全球性的生产资料、产品流通,必然带来全球性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无法运用外交的、经济的手段解决时,世界性战争就成为世界性“政治的继续”。

    历史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多的是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特别是小农经济,“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足矣,战争的追求也不过如此。因此,没有必要在黄土高坡找粮吃而到苏伊士运河去打仗。以漠北草原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经济,虽然是通过掠夺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战争经济”,但战争的追求无外乎多一点牛羊、多一点草地、多一点生儿育女的女人。因此,即使能从呼伦贝尔草原打到多瑙河边,也还是要上演一出“东归英雄传”。工业化大生产则不然,无论是生产资料的获取还是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以至于全球范围内展开。战争中可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工业化大生产中也可以“没有生产资料、没有产品市场,就朝别的国家要”,通过侵略他国,掠夺他国的生产资料、占有他国的市场来获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世界性战争的动因——为获取生产资料而战、为拥有更多的市场而战、为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的安全而战,同时也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或者为夺取本阶级希望拥有的统治地位而战。

    虽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聪明了许多,即使几十年处于“冷战”的状态也绝不进行“热战”。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生产资料、产品市场的多与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与富,国际流通中的安全等,各种利益冲突依然存在。因此,战争的威胁或者说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考虑国家安全问题、筹划国家战略必须以工业化大生产、全球化经济运作为基本着眼点。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指出的:“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①

    人类的发源地分布广泛自不必说,历史上全球各地的种族、部落一共有多少也无法统计,而今世界上只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成员国只有192个。这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融合的结果。就中国而言,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中,有冲突、有融合,最终的结果于周末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时期历时290多年、战国时期历时250多年,分合不断,最终由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中国历史可见,虽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分”是融合过程中矛盾斗争的插曲,而由小到大、由区域到整体的“合”,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今天的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即由传统的宗族融合、民族融合、小区域融合、大地区融合,发展为全球性融合。生产资料与产品的全球配置、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以及生态环境的全球治理、生存空间的全球共谋,客观上反映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斗争的需求,是人类社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虽然,有些民族、国家、地区出于狭隘的私利企图阻挡全球化的进程,有些民族、国家、地区掩耳盗铃式地在全球化进程中只顾谋求自己的利益,但谁也无法从根本上阻挡人类社会的最终融合——“天下大同”。

    纵观人类社会,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从本质上讲是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为了治理“两河”(作者注:指黄河、长江),确保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在北美13块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北美殖民地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那块土地上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今天欧洲所追求的统一,实际上也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环境大治理、文明大发展需要的一种选择。目前的全球化,虽然更多地表现在工业生产以及整个经济领域,但最终必然发展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可以断言,由部落(城邦)—国家—“洲统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四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

    对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传统的认识是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时期以来,“增长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除了从不同角度引申、扩大和补充“三要素”学说外,还一致强调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作用。这是对全球化的一种新的解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际政治稳定、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质量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开始将追求全球社会的公正,视为安全的重要前提。

    总之,工业化大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它源于资本扩张的需求,但它毕竟促进了工业文明乃至科学技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全球交流。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工业化大生产的思想,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现实启示我们:今天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政策,是主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适应全球化的一种选择,高指数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大生产,即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必须紧密围绕“生产资料—生产力—产品—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渠道”这样一个循环链,自觉运用全球化的视角,从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产品市场安全、产品生产地安全、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安全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处理国家安全问题,在思考国家安全问题上实现战略性转变。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角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完成了打开大门——“请进来”、“走出去”——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就世界而言,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主体的历史阶段,经过300多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济活动规范,这就使得中国不得不在既有的全球框架下发展经济、实现崛起。中国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规律性使然。今天的中国,在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链条中,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

    ——产品生产大国

    目前的中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诸多贡献中最为突出的是产品生产。目前,中国的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均排在世界第三位。有媒体介绍说,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制成品风靡世界市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组。2007年5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最近,美国权威的全球财经研究公司研究认为,2006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为255%,西欧国家为261%,日本为139%,中国为121%。发展下去,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达到224%,美国为222%,西欧国家为19%,日本则降至86%。2008年4月6日,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消息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478亿美元。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农产品方面,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别居世界第三、第四位;工业产品方面,中国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居世界第二,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目前,世界上生产的80%的拖拉机、70%的丝绸、60%的青霉素、60%的自行车、90%的网球拍等来自中国,2005年圣诞节期间全球销售的圣诞树中有92%是由中国生产的。中国生产的71%鞋类、45%以上的照相机、空调机等均销往国外。2005年中国生产的大宗产品中,纺织品服装、化纤、彩电、洗衣机、电冰箱、DVD、电脑、手机等产品的出口量超过50%。②还有外电报道,2006年中国掌握了全球80%用于生产枕头的羽毛市场、50%的鞋、33%的袜子、80%的圆珠笔和40%的精纺毛织物市场。此外,还有30%的领带、80%的纽扣、22%的牙刷、75%的玩具、90%的一次性打火机、22%的雨伞、25%的笔记本电脑和65%的鼠标市场。

    产品生产大国,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所担负的一个重要角色——“世界工厂”。这就决定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依赖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通道,中国国内的社会稳定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问题了,而是一个直接关系、深刻影响世界的大问题。

    ——产能大国

    所谓“产能”,即生产资料、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它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等诸多方面。其中,主要的是生产资料、消费品的生产能力。

    应当肯定地说,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能大国,目前的美国每年生产了全世界大约30%的商品和服务。中国距离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全球而言,中国已经步入产能大国的行列,而且发展势头看好。麦肯锡咨询公司曾于2005年对9346名全球企业高管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当问他们“你认为哪个国家是你公司未来5年中最主要的销售增长点?”受访者中25%回答是“中国”,仅次于第一位的美国(27%)。而在公司收入超过50亿美元的大公司中,有41%回答是“中国”,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2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将继续。中国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规模将继续有巨大的增长。

    虽然,目前中国的总体产能距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某些方面却出现了过剩的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导致全球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2006年的中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金融风险加大”。因此,中国政府把“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作为了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内容之一。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过剩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需要大量消耗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工业领域。比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等。钢铁行业2005年总产能为47亿吨,而市场需求仅为35亿吨左右,产能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有消息说,目前中国还在继续投资进行建设,钢铁的产能还可能再增加7000万吨。由于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等原因,促使中国2006年的钢铁出口量达到2860万吨,较上年增长81%。电解铝行业产能为1030万吨,在建能力112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另外,汽车行业、水泥生产行业、电力行业、煤炭工业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汽车整车生产厂家已经达到145个。

    虽然,我国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政策措施,例如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保障等,但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易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出于就业、社会稳定、保持和发展技术等多种角度考虑,还不可能大规模停止过剩的产能,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

    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扩大内需,但继续扩大海外市场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就决定了,在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市场安全、流通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也将随之增大。这是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必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对外投资大国

    海外投资,既是一个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所处角色的标志。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一方面是国际投资的吸纳国,一方面也是国际投资的出资国。联合国对158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中国海外投资设企的主要项目,制造业占了55%,主要分布在能源、纺织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2006年12月6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中国的石油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其中在非洲和中东投资总额高达500亿美元。20年后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将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4。“中国打算与伊朗进行为期30年的能源合作项目,价值700亿美元”。尽管这一报道的数字可能被夸大,但中国海外投资数额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7年2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Trusted Sources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雷纳德和主编乔纳森·芬比合写的一篇文章说:根据合理的假设,并对已公布的数据进行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调整后,我们预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将在2010年超过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作者注: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50多万家,资产总额高达66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有60%的对外投资流向了亚洲,16%流向了拉丁美洲,7%流向了北美,7%流向了非洲,6%流向了欧洲,约4%流向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保护国家海外投资的安全,是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责任。保护对外投资的安全与保护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海外市场安全、海外战略通道安全紧密相连,有的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资源消耗大国

    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通常情况下,生产能力与资源的消耗往往成正比。尤其是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越高,资源消耗量也就越大。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成为资源消耗大国。

    中国目前所消耗的5种基本消费品——粮、肉、原油、煤、钢铁(除原油外),其总量都已经超过美国,名列世界前茅。印度学者谭中在《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中国发展隐忧》的文章中说:中国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的GDP只有全世界的5%,但是石油消耗却超过世界7%、原煤消耗超过世界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40%,钢铁消耗约占世界30%。从上述可见,虽然有关中国消耗资源的数据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中国在资源消耗上确实数字惊人!需要强调的是,说中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是说在工业化大生产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产出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按照产出比计算,中国的资源消耗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首先,中国已成为当今的“世界工厂”,要生产“世界产品”就必须使用“世界资源”;其次,中国的工业起步晚、科技水平不高,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恐惧心理又对中国搞技术封锁,迫使中国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和居心不良的指责。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钟甫宁撰文指出:那些指责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耗竭世界资源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威胁整个世界的资源也是没有道理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耗速度是消费者最终决定的。只要存在这种生产方式,而且消费者选择了这种方式生产的产品,问题就不再是谁从事这种生产……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来看,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简单指责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是片面的、缺乏科学依据的”。

    另外,说句调侃的话,自盘古开天之时起,“上帝”就没有把混沌的世界搞清楚,“蛋青”、“蛋黄”分配不均匀,对于生长在黄河、长江流域这样勤劳、这样顽强的中华民族,并没有给予更多的恩赐,搞得今天“想为世界多担担子”的中国不得不满世界去找资源。

    ——能源匮乏大国

    能源属于资源的范畴,在资源中又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果从总量上看,中国不仅不是一个能源匮乏大国,而且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比如,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资源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资源居世界第14位,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按照人均比例计算,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说中国是“能源匮乏大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中国的生产能力与消耗能源之比——生产能力大而能源储量不多。毋庸讳言,作为产品生产大国、产能大国、资源消耗大国,中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而且,能源消耗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93%;2001年至2004年的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09%。能源消耗增幅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有一点是必须清楚的,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2%。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还是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改变能源匮乏的局面,中国政府制订了“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提出了“提高效率,保护环境,保障供给,持续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2004年,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构成中原煤占756%,原油占135%,天然气占30%,水电占79%。从中可见,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的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石化工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中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却在不断增大:2004年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459%,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了13亿吨左右。根据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5亿吨和40亿吨,对外依赖度将超过50%。2006年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提出预警。蓝皮书认为,中国未来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主要是油气可靠供应问题。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能源供应凸显安全压力。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油气能源一方面来自国内,一方面来自海外。国内除了传统的大庆、辽河、胜利等陆上油气田外,还在近海进行了油气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渤海、珠海、琼东南、莺哥海、北部湾和东海六个含油气盆地,并已经形成了四个油气开发区,即:渤海油气开发区、珠海口油气开发区、南海西部油气开发区和东海油气开发区。投入开发的油气田有32个;油田有25个。其中,合作油田16个,自营油田13个。来自海外的油气资源,分布在大约40多个产油气国。以2004年原油进口量1228亿吨为例,大体分布情况是:中东地区55788万吨,占454%,其中沙特阿拉伯占14%、阿曼占133%、伊朗占108%;非洲地区35300万吨,占287%,其中安哥拉占132%、苏丹占47%;亚太地区14034万吨,占1148%,其中越南占44%;欧洲和西半球17137万吨,占1392%,其中俄罗斯占88%。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实施多元化能源政策,西非、东南非、俄罗斯、中南美洲和亚太其他地区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从总体上讲,中国海外油气资源获取的形势越来越好。2004年以来,中国石油在中东—北非地区对苏丹1/2/4区实施作业,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由此辐射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家。另外,中石油正在执行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的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即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中石化目前在伊朗、沙特阿拉伯、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等五个国家参与当地石油及天然气项目,并已签订了项目协议。2005年以来,中石化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及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相关开发协议,首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中海油于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特别是用585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五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成为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石油份额。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已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有资料披露,到2010年,中国通过海外投资获取的“份额油”将达到10000万吨以上,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产量占到国内供给缺口的25%~35%。

    能源安全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安全问题,即对能源的需求越大,安全问题就越严重;能源来源分布越广泛,安全问题就越复杂。战后几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对能源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20世纪后半期曾发生过三起大的石油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73年至1974年,诱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支持它的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从而导致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4倍,引起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这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使欧洲的经济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第二次发生于1979年至1980年,诱因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与伊拉克开战,使石油日产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这次石油危机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大概下降了3%。第三次发生于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3个月的时间里石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2美元。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以致1991年全球GDP增长率降到2%。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及时投放储备原油平抑市场价格,因此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也要小一些。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90%依靠海运,其中又有906%是依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不仅如此,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煤炭进口国,仅2003年就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朝鲜等国进口了1076万吨煤炭。其中,由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为496万吨,占中国煤炭进口总量的近50%,只能依靠海运。另外,中国进口的油气资源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油气管道输送,目前主要是中亚方向,未来将有远东方向、南亚方向等。

    ——对外高依存度大国

    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中外贸量所占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国家GDP的比重)的大小。外贸比重大,表明这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大;反之,则为小。

    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不到10%,2004年达到60%,2005年超过了63%。据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欧盟、美国和日本依然是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都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的对外高依存度还表现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比如在出口问题上,早在2002年中国的鞋类产量为60多亿双,出口就达43亿双,出口率近71%;DVD的产量为8700万台,国内仅消费1400万台左右,出口依存度达84%。此外,皮鞋、照相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的出口依存度也都高达45%以上。

    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不断加大,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活动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出口导向型”或者“外贸导向型”的。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高了,经济安全的问题就大了,因为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不能不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避免受制于人的问题。

    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它源于资本扩张的需求,但它毕竟促进了工业文明乃至科学技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全球交流。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工业化大生产的思想,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现实启示我们:今天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政策,是主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全球化的一种选择,高指数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大生产——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必须紧密围绕“生产资料—生产力—产品—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渠道”这样一个循环链,自觉运用全球化的视角,从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产品市场安全、产品生产地安全、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安全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处理国家安全问题,在思考国家安全问题上实现战略性转变。崛起的中国尤其应当考虑如何确保自身在全球化“大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中国在“大流通”中的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安全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走出去”·呼唤海权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是中国自觉融入全球化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崛起的保证。印度洋、太平洋是中国“走出去”政策实践的海上生命线,“两洋”通道与中亚、中东、非洲、拉美四大生产资料来源地和产品市场密切相关。

    地球总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就占了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058%。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海洋。随着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海洋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于1993年正式确定了“走出去”的政策,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出进一步“走出去”的号召。中国要“走出去”,无非向北、向西、向南三种选择。历史上,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经历了唐以前的“东西向”到宋以后的“南北向”的转变。由于北部是大漠,西面是戈壁,东边是大海,“向南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必然。当然,由于历史上农耕经济就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中国虽然先于西方国家进行了远海航行,但并没有把海洋作为国家利益进一步拓展的主要途径,清王朝以前的“向南发展”最终止于中南半岛。

    “向南发展”是一个模糊概念。就中国而言,方位意义上的“向南发展”,首先是指中国境内的南部方向——东南、中南、西南。其次,是指中国境外东盟10国和南亚6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意向意义上的“向南发展”,是指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目前,北美、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矿产资源来源地和产品市场;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地;澳洲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来源地;东北亚、东南亚和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经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

    今天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现代条件下的工业化大生产,它的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源、全球调配、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全球贸易、全球流通。目前,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3%~4%的森林资源,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的40%。所以说,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就使我们在资源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正是由于实行“走出去”政策、坚持“向南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1月底达195万亿美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投资对象已达17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已达20%,仅次于美国的298%。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这就使中国在全球面临着三个现实的安全问题:一是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二是产品市场安全,三是流通渠道安全。随着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海外华人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多,海外国家利益、海外公民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利益分布广泛

    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生存角度讲,政权、主权和权益是核心问题;从发展角度讲,生产资料尤其是能源、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是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实行“走出去”政策十多年来,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海外能源

    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纯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外能源关系中国生存与发展。有人说21世纪是“文明的冲突”的世纪。还有人说,21世纪是水资源争夺的世纪。国际上资深的全球安全和防御分析家迈克尔·T·克莱尔在《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一书中预言:“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在21世纪挑起国家之间的冲突。”当然,为争能源而打仗那已是历史,但能源确实是21世纪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能影响一些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超级石油买家,影响全球能源流动,中国改变世界石油格局”,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早在五六年前的一个通栏标题。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分析员曾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每年生产原油16亿吨,而年需求量为22亿吨。“中国现在对能源流动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在亚洲,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世界能源市场的重心都在转移。”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则称,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

    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地区、北美等四大区域。这四大区域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超过世界总量的823%。目前,世界上有中东(截至2006年底数据,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427%)、非洲(占1172%)、亚太(405%)、欧洲(占1444%)、中南美洲(占1035%)、北美(占59%)等几大产油区,产量最大、油质最好的仍是中东地区。美国进口石油的25%、日本进口石油的80%、印度进口石油的70%、欧洲进口石油的40%均依赖中东地区。因此,中东地区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大国关注能源的重点地区。

    目前,中国海外石油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有五大油源:一是南美,有秘鲁的鲁塔拉腊油田第七和第六区块的开采权,在委内瑞拉有两块边际油田的开采权;二是北非和西非,中国235%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在苏丹南方黑格里、穆格莱德盆地、富拉等有石油开发项目,在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也有一些勘探开发项目;三是中东,在沙特、阿曼、伊朗、科威特、也门、伊拉克等国有石油开发权;四是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油气供应项目;五是东南亚,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等国有石油份额。我国政府为推进石油战略,早在80年代就设立了三大国营石油公司,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取得了阿塞拜疆里海沿岸一处油田50%的权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从沙特阿拉伯的一家石油公司手中收买了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油田35%的权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西班牙一家石油公司手中买进了该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石油权益,还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开采权益;紧接着买进了东加里曼丹一处油田40%的权益,买下了印度尼西亚天然气田的权益。上述情况,仅是中国海外能源布局之一斑。

    ——海外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在境外设立了数千家分支企业,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调查表明,中国海外投资项目包括伊朗(40家)、非洲国家(200多项农业项目)、尼日利亚、越南(434个项目)、墨西哥、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摩洛哥、日本、英格兰、泰国、巴拿马、埃及、孟加拉国、俄罗斯等。

    ——海外市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产品市场遍布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五大板块。全世界40%以上的电脑显示器是在中国生产的,全世界消费的25%的洗衣机、80%的拖拉机、70%的丝绸和60%以上的青霉素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时期以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正在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中国在欧洲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广东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公司,民间投资者德隆公司购买德国道尼尔飞机制造公司,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组成了名为TTE的合资公司,中国海运业巨头中远公司收购比利时安特卫普一家港口公司25%的权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买下英国的“陆虎”汽车公司,等等。这些大宗“买卖”,都是中国海外投资、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非洲已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一个大市场。除生活日用品外,中国出口非洲的主要是轻工、机电、农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深受非洲国家的欢迎。同时,非洲也是中国在海外的重要劳务市场和投资场所,是中国开展工程承包时间最早、效益最好的地区。另外,北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拉美等地也都是中国重要的市场。问题的关键是,全球的市场就那么大,中国作为“后来者”,尽管给那里的民众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必然要招致来自多方面的反对与抵制。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副所长穆莱齐·姆贝基就说:对南非来说,中国既是一个诱人的机会,也是一个可怕的威胁。我们卖给他们原材料,他们卖给我们制成品。结果可想而知,即南非出现贸易逆差。2004年9月,南非最大的工会组织威胁说,要联合抵制正在进口廉价中国产品的零售商,该组织说“这使国内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海洋渔业

    目前,中国在全球海洋渔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中国的海洋渔业能力还不强,但已有近两千条渔船在世界各大海洋从事捕捞业,为中国也为世界渔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海洋渔业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海洋渔业安全。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海洋渔业船舶遭遇过不少海盗袭击、恐怖袭击,甚至有时还莫名其妙地遭到一些国家政府机构的刁难。最典型的是,2003年3月中国的“福远渔225”号渔轮在孟加拉海域遭到8艘海盗船的围攻,7月22日中国两家公司的5艘渔轮同一日在亚丁湾海域遭到海盗抢劫;2006年4月26日,一艘中国渔船在南海遭到海盗袭击;2007年5月以来,在非洲之角索马里连续发生6起海盗袭击,18名中国大陆船员被劫持。另外,2004年11月19日,9艘中国渔船以及219名中国渔民在秘鲁海域遇到麻烦,被秘鲁海军押送到秘鲁港口。

    “两洋”通道安全境况严峻

    工业化大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就是运输业的发展。比如,1920年至1990年的70年间,美国进口货物海洋运输费和港口使用费,从平均每净吨95美元下降到每净吨29美元(按照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空中运输量在贸易总量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930年至1990年间,美国空运乘客人均英里收益从068美元下降到011美元。③喷气式飞机运输和冷藏设备的使用,已经使那些过去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货物加入到国际流通之中。目前,新鲜的花卉、易腐烂的水果、鲜活的海产品,以及冰淇淋等,都可以进行跨洲贸易。

    在“效率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现当代社会,战略通道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问题。它不仅是一个能否运进运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流通的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同样的物资、同样的距离,运输时间短、效率高则利润就大,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物资流通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再如,同样的物资、同样的距离,有无安全威胁决定了保险费用大不相同,即没有安全威胁就没有必要支付安全保险费用,有安全威胁就必须支付安全保险费用,安全威胁愈大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就愈高,成本效益也就愈差。

    ——中国“走出去”的出海口和海洋通道并不多

    在地球上3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中,有25亿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另外11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管辖水域。有人居住的大陆,被海洋分割为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五大块。连接五大板块经贸往来的主要是海洋通道。

    茫茫大海并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狗有狗道,猫有猫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深谙“海权”之道的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确定了一个以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和遏制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进而挤压、威胁敌国的“海上控制”战略。美国所确定的全球16条海上咽喉要道,大西洋有7条: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地中海有2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有2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亚洲有5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其中,美国最为关注的是马六甲海峡。有消息报道,在国际反恐斗争的大背景下,美国最担心的是一艘超级油轮被劫持,然后在马六甲海峡沉没。这不仅会严重干扰东亚包括美国的能源输送,而且会严重影响美国海军的战略机动能力。1992年又把全球海上重要航道划分为相互连接、相互支援的8个区域性海峡群。即,由北向南的北冰洋地区海峡群、北海—波罗的海地区海峡群、地中海—黑海地区海峡群、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区海峡群、东北亚地区海峡群、东南亚地区海峡群、西南太平洋地区海峡群、西印度洋地区海峡群。

    目前,中国的生产资料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北美、拉美、东南亚、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中国的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东南亚、俄罗斯、中亚、欧洲、非洲等地。其中,主要能源来源地集中在俄罗斯和中亚、中东、非洲、拉美等4个地区。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战略通道除了陆上传统的“丝绸之路”外,主要是“两洋”,即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通道,“三海”——南太平洋——巴拿马运河通道。有资料介绍,印度洋、太平洋——“两洋”——承担着中国全球经贸总量95%以上的运输量。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开辟30多条远洋航线,通达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海洋运输所以成为经贸运输的主要通道,除了地理因素之外,从经济角度讲也仅是陆上输送费用的1/15,省钱的买卖谁不干!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大,国家海洋利益安全将涉及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有关海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两洋”问题是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上有一种说法,即“美国海军在保护着中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美国的一位战略家甚至说,“是美国人的鲜血换取了中国的海外石油”。这话不中听,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两洋”通道安全问题十分复杂。首先,是海上运输力量的安全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十大海洋运输国之一,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出口居世界第一,远洋渔船1700多艘。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的海上运输能力还比较差,大部分物资还需要租赁外国运力来运输。有资料介绍,中国政府已经计划建立进口石油运输船队,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运输7500万吨的进口原油的船队,2020年建成运输13亿吨进口原油的船队。中海油陆续建造了各种类型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等船舶25艘,大幅度提升了装备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其他相关单位也开始纷纷建造7万吨级、17万吨级、25万吨级乃至更大规模的远洋船只,其中,组建30万吨级超级油轮船队的规划尤其引人注目。按照规划,中海油集团近两年内将建造6~8艘超级油轮。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正比、反比的问题。在海上运输力量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其安全问题也大大提升了。

    其次,是4个重要水道的安全问题。太平洋与印度洋、地中海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巴拿马运河,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联结世界生死攸关的水道。目前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水道封锁、海上武装袭击、海盗袭击等。尤其是海盗袭击,2006年全球共发生了239起海盗袭击事件,并对国际海运业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全球共有七大公认的海盗多发区——非洲东西海岸尤其是索马里半岛附近水域、红海和亚丁湾附近水域、孟加拉湾沿岸、东南亚水域、加勒比海、秘鲁沿海、智利沿海(亦说只有“五大海盗多发区”)。中国的主要海运线路均在海盗多发区,尤其是进口石油的60%要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总之,海盗袭击已经对中国海运业、远洋渔业造成一定影响。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强大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海上安全,用美国学者的话说:“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将使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中国将承受重大影响。”德国前总统施密特在《与中国为邻——施密特访谈录》中说道:“只要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们就不必对它的军事潜力担忧。航空母舰是无法隐藏的。”中国的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儿”。对于施密特的这一说法也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只要中国没有航空母舰,那么,中国就不具备维护自己海上利益的能力。

    ——海盗是非战争情况下对海上通道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

    海盗自古就有。现代条件下,海盗已经由历史上的“国家组织”、“国家行为”变成纯粹的非国家组织、非国家行为。虽然,规模大大缩小、活动大大减少,但依然是海洋通道主要的安全威胁。

    早在2003年,伦敦国际海事局的一份报告说:2003年上半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234次。专家估计,实际数字是它的两倍。2002年上半年只有171次,10年前只有76次。另有报道说,到2002年底总计发生469起,上升了57%,“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真实数字要比这高得多,由于种种原因,估计有3/4的海盗案件未向有关当局报告,所以去年实际遭海盗袭击的商船可能达2000艘”。还有报道说:“在危机四伏的西非海岸、在巴西南部诱人的大港口、在孟加拉湾,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的航道,法律的制约从未像今天这样松散过。在这个有着13万个岛屿、81万公里长海岸线的东南亚国家,用来防御海盗的船屈指可数。这里对每个海盗来说都是天堂。”这个报道既叙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同时也引发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思索。东南亚以及印度、孟加拉、索马里和尼日利亚附近海域等,都是海盗事件高发区,所有海盗活动基本上控制在5大海盗集团手中。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万艘商船航行于世界各地海域,海盗们很容易发现可袭目标并轻而易举地实施攻击。海盗活动每年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大约为250亿美元。其中,东南亚水域海盗活动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160亿美元。一个时期以来,世界各地海盗活动的“重灾区”大都与战乱有关。一些战乱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就是依靠海盗活动补充军饷。比如,印尼的亚齐独立运动叛军、菲律宾南部的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斯里兰卡“猛虎组织”等,都同海盗活动有联系。长期处于战乱中的索马里沿海地区也是海盗横行之地。东南亚国家沿海个别贫穷落后的渔村,居民们就以海盗为业。

    ——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是目前海盗最猖獗的地方

    亚丁湾/苏伊士运河/红海是连接印度洋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从亚丁湾经索马里北部、东部共有6条国际主要航运线路,即向东北达巴士拉、孟买的2条航线,向东达中国广东的1条航线,向东南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的1条航线,向南达南非开普敦的1条航线,向西南达肯尼亚蒙巴萨的1条航线),每年通过的船只达22万艘,世界上16%的贸易量、30%的石油运输、33%的集装箱货轮和50%的散装货轮须经这一海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索马里附近海域的海盗活动日益增多,目前已成为与马六甲海峡、尼日利亚沿海并称的世界“三大危险海域”。

    2008年以来索马里海盗十分猖獗,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虽然,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索马里海盗的打击,但索马里海盗顶风作案,连续出击120多起,劫持船只40余艘,绑架船员600多人并造成2名船员死亡。根据国际海事会的数据,目前索马里海盗袭击事件已占全球海盗袭击事件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2008年9~11月,海盗活动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9月25日,运载着33辆俄制T-72主战坦克的乌克兰“法因娜”(亦称“法伊尼”)号军火船遭劫,20名船员和运载的武器装备被劫(2009年2月5日,在收到300万美元赎金后,索马里海盗称释放了这条船)。11月15日,沙特“天狼星”号油轮在行经肯尼亚最大港口蒙巴萨东南方450海里(800多公里)时遭劫持。这艘油轮长达330米,载重达318万吨,最多可装载200万桶原油,价值1亿美元。索马里海盗要求船东支付2500万美元赎金(2009年1月8日,在船主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赎金后,海盗放了“天狼星”号油轮和船上的25名船员)。18日,一艘泰国渔船、一艘希腊散货船和一艘在香港注册的货轮又先后遭到劫持。国际海事局官员称:索马里海盗肆虐的程度“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一位遭劫船东表示:“海盗是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息——他们能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肯尼亚外交部长摩西·韦坦古拉说:据估计,东非沿海的海盗已经掠取了总值达15亿美元的赎金。美国麦克拉奇报业集团说,海盗在2008年的30多起袭击中获得了赎金。负责监督全球海事犯罪活动的国际海事局透露,在国际社会联合打击下,12月份索马里海盗活动似有减少,但2009年新年伊始索马里海盗又像给国际社会上眼药一样,在亚丁湾劫持了一艘载有6000吨化肥的埃及货轮。

    欧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绝大部分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同时,中国通往中北非的海运航路也有许多途经索马里海域。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1~11月,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国船舶共计1265艘,有83艘受到海盗不同程度的袭扰。交通部公安局张玉胜局长介绍说,仅9~12月,中国中远集团就有240多艘船只经过亚丁湾,其中1/4的船只受到海盗袭扰。中远集团安全技术监督部总经理陈正杰说,中远集团最多时一天就有5~6艘船舶经过该海域。从11月1~21日短短的21天里,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船舶就有20艘遭遇海盗袭扰。13日,在肯尼亚沿海拉穆附近海域航行的中国天津远洋渔业公司“天裕8号”渔船被劫持(2009年2月8日17时,渔船和全体船员安全获救),船上共有24名船员,其中包括16名中国人、1名日本人、3名菲律宾人和4名越南人。有数据统计,截止2008年11月20日,已有41名中国人被索马里海盗劫为人质。12月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安理会索马里海盗问题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中国正积极考虑近期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加护航活动。就在此后几个小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公司圣文森特籍“振华4”号——6万吨级特大件运输船——在亚丁湾水域受到海盗袭击。虽然,经过5个小时紧张对峙和激烈交战,最终在多国部队的协助下“振华4”号的船员们成功地逼退了海盗,但这一事件再一次表明中国海运在索马里海域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香港、台湾也是世界上的海运“大户”。据台湾“交通部”的资料显示,台湾每年在亚丁湾航行的船只大约在500~600艘。港台船舶在途经亚丁湾时,自然也是海盗袭击的重要目标之一。2006年,1艘台湾渔船曾在该海域被劫,1名大陆辽宁籍船员被杀,在船东支付了150万美元的赎金后,幸存的10名船员获释。2008年9月17日,1艘中国香港货轮在索马里附近海域遭劫持,船上共有25名船员,其中24人是中国公民。在船东交纳了赎金之后于11月19日获释。此前一天,中国香港1艘货船也被劫持。《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多起海盗袭击事件,但还没有一艘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被劫持的事件发生。美国官员解读这一现象时说,这表明海盗还不想直接挑衅美国海军。俗话说,马善被人骑,人熊被人欺。连索马里海盗都知道“专找软柿子捏”,看来,“不差钱”的中国在索马里海盗眼里还属于“软柿子”。

    ——恐怖主义将是战略通道安全的严重威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迅速蔓延,在欧洲、非洲、中东、南亚、北美、大洋洲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频繁发生。2002年,英国《简氏情报评论》资深记者埃德·布兰奇发表文章说:攻击海上运输线,特别是油轮,以此打击全球经济,破坏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将可能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的下一个目标。从国际能源流动情况看,如果在霍尔木兹海峡、红海南口的曼德海峡、两洋相连的马六甲海峡爆炸油轮,或瘫痪炼油厂和海运油库,都将极大地破坏全球能源供给。有资料介绍,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反恐战争打击下正向东南亚地区转移,马六甲海峡自身的安全已变得相当脆弱。恐怖分子只需出动为数不多的“快艇炸弹”,消耗两吨用以攻击南下油轮的普通炸药,便可使马六甲海峡长期陷入瘫痪。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遭遇海上恐怖主义袭击,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海上通道将永远是恐怖主义所“不理睬”的地方。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战略通道的“死穴”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两洋”的门户,地处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航行。但1080公里长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公里,其中航道部分更窄,并且分布着200多个小岛和暗礁,极易被切断。虽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航线有10多条,可由于地理因素所决定,适合海上石油运输特别是超级油轮通行的航线并不多。有资料介绍,目前马六甲海峡每年有5万多艘轮船穿越,平均每天通过160艘,运输量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可以说,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至今无法被取代。2004年4月26日,新加坡国防部长张志贤在包括美、俄、中等18国参加的西太平洋海军演习时指出:如果恐怖分子袭击马六甲海峡,对地区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将是“破坏性的”。每年来往于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5万艘船只将不得不改道,货运费和保险费将激增,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将陷于混乱。在美国眼里,马六甲海峡是其控制亚洲尤其是控制东亚的咽喉要道,是“美国随时准备扼住亚洲的喉咙”。同时,美国有大约25%的能源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

    对于中国来说,马六甲海峡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血脉的关键所在。有专家预测,今后20年,中国除了需要进口大量能源,还需要进口铁30亿吨,铜5~6亿吨,铅1亿吨。目前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路,主要有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太平洋航线等4条。除从南美洲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石油走太平洋航线外,从其他方向获取石油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中国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还不足以控制或影响马六甲海峡,一些西方媒体用“脆弱不堪”来形容中国的战略能源通道安全,一些西方媒体甚至认为“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石油通道”。

    当然,关注马六甲海峡的不仅中美两家。对于日本来说,马六甲海峡承运着其80%的石油运输和50%的其他货物运输。随着日本政治、经济上与欧洲、中东及非洲交往的不断增大,马六甲海峡成了日本的“生命线”。印度则把马六甲海峡视为其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印度的防务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印度洋控制战略”,并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印度最易控制的世界战略通道”。目前,印度已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处修建了海军基地,并计划在2015年~2025年之间拥有3艘航空母舰,以确保印度在印度洋和两洋接合部利益的安全。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等大宗矿产品运往东南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

    ——巴拿马运河对中国未来航运的意义加大

    巴拿马运河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地区。历史上,加勒比海盗是世界上有名的海上劫匪。目前,虽然海盗活动远没有索马里海盗那样猖獗,但加勒比地区一直并不太平。

    巴拿马运河的未来发展,对中国颇具积极意义。目前,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能力有限,由委内瑞拉通往中国的大型运输船舶需要绕行42天、经合恩角通往中国。最近传来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巴拿马全民投票通过扩建巴拿马运河计划,一个是尼加拉瓜酝酿修建一条新的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全长823公里,是沟通加勒比海与太平洋的重要航运水道,目前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这条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因此它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巴拿马运河的基础条件越来越不适应。根据巴拿马政府的预测,未来三至五年巴拿马运河的运营能力将达到饱和。2006财政年度,巴拿马运河的收入为1477亿美元,在巴拿马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95%。因此,巴拿马举国上下有79%的人对扩建运河感兴趣。按照计划,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3月开工,最晚2014年竣工,主要工程项目是拓宽运河河道和建设新的提升船闸等。扩建后的巴拿马运河将可以通行目前所有的船舶。原巴拿马总统马丁·托里霍斯表示,巴拿马政府将争取在2011年完成这项工程。2020年前巴拿马运河运营权将由香港和记黄埔公司拥有(董事长李嘉诚)。目前,巴拿马最大的客户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智利。有资料显示,通过巴拿马运河与中国有关的贸易货物占38%。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对于未来约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20%的委内瑞拉石油的运输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尼加拉瓜位于加勒比海西部,经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相连,也是加勒比海与太平洋之间较狭窄的陆地。据说,早在公元1500年左右西班牙探险者就曾提出了修建运河的设想。2006年10月2日,尼加拉瓜总统博拉尼奥斯正式宣布在尼加拉瓜开凿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新运河计划。这条计划开凿的运河全长286公里,需要资金180亿美元,将耗时12年。据资料介绍,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支持。不管怎么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多一条运河,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就多一份有利条件。

    总之,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也好,中国的崛起也好,都离不开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进出口。在这里,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的问题,政治家也可以只考虑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但战略家则不然,他们不仅要知道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它们的安全问题——哪里的生产资料来源更安全、哪里的产品销售市场更安全、从哪个渠道输送更安全、输送过程中如何确保安全,等等。

    海外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能源。道理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随着“世界工厂”责任的日益增大和国内能源的日益减少,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大。据国土资源部估计,在45种战略性资源中,国内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的,到2020年将仅有6种,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如前所述,中国能源来源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比较集中的主要是几个国家。有的说哈萨克斯坦提供了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有的说沙特提供了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4%~17%,有的说伊朗提供的石油大约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3%~15%,有的说俄罗斯提供的石油现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但下一步将提供中国进口总量的10%~20%左右。按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纽约风险管理公司风险分析家奇蒂吉巴杰帕伊的说法,21世纪国际能源争夺的主要对象是中东、中亚、拉美以及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如此看来,中国的能源基地都在未来国际能源争夺的焦点地区。

    中国所以对海外资源尤其是能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由全球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即如果中国拥有足够的资源尤其是能源,也就不会到世界各地去采集、收购资源了,资源尤其是能源安全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中国是一个资源尤其是能源人均占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目前中国石油可采量仅为94吨/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天然气可采量大约为7万亿~10万亿立方米,其中经济可采储量仅有1万亿立方米,按人均计算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最多只够开采二三十年的。自晚清开始勘探石油、1863年开始依赖“洋油”到1963年建成大庆油田,中国有整整100年的时间缺油。自1963年到1993年,可以说是中国在石油问题上扬眉吐气的30年,不但石油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不少出口。但从1993年开始,中国自产石油逐步难以满足需要,又成了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煤炭储量虽然不少,目前仍有900亿万吨,还可开采百年左右,但一方面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一方面中国总不能把自己的家底都采光、吃光、用光。

    其次,是由资源消费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目前,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着全球62%的石油和50%以上的金属铝、粗钢和精炼铜;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消费全球33%的石油和不足40%的金属铝、精炼铜和粗钢。美国人口不足世界的1/25,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总量都超过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4,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为317吨,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如果全世界按照美国人均水平消费石油,那么,目前探明的全球的石油储量充其量也就够用8年的。在其他资源消费上,也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国,迄今为止,石油消费总量仅40多亿吨、钢28亿吨、铜3000万吨、铝5000多万吨,累计消费石油不足美国的1/8,钢铁不足美国的2/5,铜、铝仅相当于美国的1/4。虽然,中国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消耗量还不大,但是,中国的人口总量比较大、中国崛起阶段所担负的“世界工厂”的责任,要求中国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上述两个原因,必然导致中国实行“走出去”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政策,安全问题、战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中国的海外能源安全问题所以日益凸显出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能源主要来源地都不是太平之地。有消息报道,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苏丹为依托的北非能源基地、以伊朗和沙特为依托的中东能源基地、以哈萨克斯坦和里海为依托的中亚能源基地、以委内瑞拉为依托的拉美能源基地。这四大石油基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比如,非洲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地,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245%。其中,从苏丹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10%。目前,苏丹的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有消息报道,南部苏丹反政府武装的3名指挥官都曾表示,一旦他们得以参与政府决策,苏丹人民解放军将会设法惩罚中国。在苏丹全部已知石油储备中,有约2/5在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届时,苏丹和中国公司的协议可能会被取消。再如,中东地区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其中有136%的石油是从伊朗进口的。2004年10月30日,中伊签署了价值7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向伊朗购买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15万桶原油。但是,目前的伊朗正是美国整天琢磨着修理的“无赖国家”、“暴政国家”。又如,中亚地区距离中国最近、石油供应也最为便捷,这里的石油蕴藏量高达2000亿桶,仅次于中东,天然气储量则达7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哈萨克斯坦一国2006年初输送1000万吨原油至中国。到2011年,则可能增至2000万吨。但是,目前的中亚已经成为美国和各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除了原有的“东突”问题外,“颜色革命”也在中亚地区频频爆发。委内瑞拉的产油量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居第三位,也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一个重要基地。但是,近年来委内瑞拉也一直没有消停。

    其次,中国还没有能力保证自己海外能源基地的安全。军队的职能首先是保证国家的生存——保家卫国;其次,是保证国家在安全环境中发展——保驾护航。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国家军队的两项基本职能。美国在地缘优势、国家实力已定的基础上,自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将美军的基本职能定位于保证国家的“四大利益”尤其是国家发展利益上。近一个时期,鉴于全球能源日益短缺、能源聚集地动荡不安的实际,一些美国学者甚至提出:美军应转变为在全球执行保护石油任务的军队。实际上,目前在伊拉克的美军,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石油安全。在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美军也在日夜守卫输油管道、炼油厂或者指导负责这项任务的当地部队。比如,早在2003年6月的一份《华尔街日报》就发表文章说:“美军(在非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尼日利亚油田的安全。”而目前,中国军队的重心依然在“保家卫国”,还远没有考虑到“保驾护航”的问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海外人员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海外生产资料、海外市场、海外企业都离不开人。正是随着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海外市场、海外企业的不断增多,海外从业人员也大幅增长。因此,海外人员安全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对于海外人员安全问题,笔者在拙作《哲理大道》一书中曾以“海外市场与劳务安全问题”为题作了专门阐述。④ 像2003年以来接连发生的尼日利亚海关总署查封位于海滨城市拉各斯的中国商城,西班牙发生焚烧中国鞋企和商店的事件,俄罗斯莫斯科税务警察没收近亿元中国商品,福建渔轮在斯里兰卡海域遭海盗船炮击沉没,援建巴基斯坦港口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遭杀害,马来西亚频繁发生侮辱中国妇女的事件,以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大规模骚乱、东帝汶大规模骚乱、所罗门群岛大规模骚乱、汤加大规模骚乱严重伤害中国公民和华侨,等等,都是一些典型事例。

    2004~2007年,是海外中国人遭受侵害情况较为严重的时期。2004年5月中国负责瓜达尔港建设的3名工程师遭到来自俾路支解放军叛乱分子的杀害,2004年亲伊斯兰的普什图武装分子在那里绑架了2名中国工人,其中1人在巴基斯坦安全部队不得力的营救行动中被打死,2006年2月又有3名受雇于卡拉奇附近一家当地水泥厂的中国工程师被打死。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发生大规模骚乱,造成中国10多名公民受伤,200多个商户被抢,经济损失约800万美元;5月11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发生了中国200多名工人被当地警察殴打事件,100多名工人受伤,其中20多人伤势严重,4人有生命危险。随着南非社会治安的不断恶化,2004年发生22位华人身亡的恶性事件。2005年发生40多起针对华人的武装抢劫事件,共造成8名华人身亡。2006年春节期间又连续发生3起武装抢劫枪杀中国人事件。2007年1月5日晨,一批持枪青年绑架了中国某电讯公司正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维修电话线路的5名工人,掠走价值数千美元的财产。同日,2名中国公民在俄罗斯赤塔地区被袭击。25日一家中资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南部的营地又遭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9名中方员工遭绑架,至2月4日方获救。自2006年1月以来,在尼日利亚先后发生8起绑架外国人的事件,共有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170人遭绑架。2007年1月30日,中国路桥公司在肯尼亚蒙巴萨公路项目的一处工地,遭到武装分子抢劫,造成工程技术人员1死1伤。有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2005年参与处理的各类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达到29万起,2006年超过3万起”。

    东南亚地区、大洋洲的大规模暴乱中华人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历史上,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从印尼的排华事件到所罗门的暴动、东帝汶的种族冲突,无不如此。2006年4月18日,所罗门群岛发生大规模暴乱。有消息报道,唐人街大约90%的建筑物被毁,数名华人受伤,许多华人店铺被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一些歹徒甚至冲进华人住所,抢走值钱的物品后将房屋烧毁,整个唐人街上空浓烟滚滚,哭喊声一片。事发后,中国政府以包租飞机的方式组织处境危险的400多名侨民撤离。5月下旬,东帝汶又发生种族暴力冲突,中国政府派出两架包机撤出了243名华人,在当地的一个投资4700万美元的建筑项目不得不告暂停。

    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看,2004年下半年以来在不少国家接连发生当地警方拘押中国人、查抄中国货物的事件。比如,2004年6月玻利维亚警察突击搜查了三处中国人集聚的地方,拘留了60名中国人;下半年,美国警察大规模突击搜查纽约和德克萨斯州的多家中餐馆和华人聚居地,强行拘捕了百余名中国籍业主和员工;12月,希腊警察搜查首都阿提卡地区约3000家中国商店;2005年2月,阿联酋警察以“查处色情业”为名拘捕了31名中国妇女。2005年以来,在南非、意大利、哈萨克斯坦也连续发生了搜查中国工厂、商店、娱乐场所、石油项目管理机构,逮捕中国人的事件。

    如果说上述事件多是针对中国公民、侨民个人的话,那么,2006年发生的一些事件则带有明显地针对中国企业乃至国家的倾向。2006年4月29日,中国驻尼日利亚的一个机构接到一个手机电话,说尼日利亚南部城市瓦里的一家炼油厂附近将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不久,爆炸事件果然发生了。虽然。这起爆炸事件并没有造成伤亡,但它的严重性在于,一个尼日利亚武装组织在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写道,他们对这起事件负责,并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对中国政府和它的那些石油公司发出警告——远远躲开尼日尔三角洲”,今后“石油设施所在地如果发现中国公民,将视为小偷。中国政府投资偷盗原油,将它的人民置于我们的火线之内”。有资料介绍,正是这个“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武装组织”,已经迫使尼日利亚关闭了约1/4的石油生产,目的是给总统奥巴桑乔施加压力。

    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在全球工业化大生产流程中份量、比重的不断增加,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和产品市场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针对中资企业、国家政府项目的事件将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中国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曾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保护我公民在境外的人身安全、经济权益和人权的联署提案》。韩方明在这份提案中指出:在国际交往中,歧视和欺负中国公民在境外的基本人权和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外交保护力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损害了作为担任国际重要角色的大国的尊严,事实上是一种外交执政能力缺失的表现。如果说历史上中国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海外人员的重要性的话,那么,崛起的中国就必须把保护自己海外人员安全问题当作国家安全的具体体现,当作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维护国家形象和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大事;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外人员的话,那么,崛起的中国就必须具有保护自己海外人员安全的能力,这是国家战略的应有之意。

    1986年南也门内战时,中国在南也门824人的大撤离,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驻外人员最大规模的一次成功救援。但是,这次救援与当时苏联、英国、法国、联合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救援行动相比,其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即当时正巧有“石景山”号等两艘中国远洋公司的船舶在印度洋北部亚丁湾的吉布提港,几经周折之后驻外人员才分乘轮船、飞机返回国内。而苏联则派出超级战列舰抵达南也门,并以坦克掩护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所有外交官、军事专家、党校教员及其家属,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安全撤离。看那阵势!那不仅仅是一种气派,而是一个强国应有的“架势”。英国派出一艘皇家邮轮,法国派出一艘导弹驱逐舰,两国合力撤出了驻南也门的本国人员。在这次救援行动中,中国与其他几个大国相比,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救援形式、救援力度、救援速度等方面,都反映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海外是一个巨大的劳务市场,中国有大量劳动力需要走向海外。据美官方预计,至2010年美国的普通劳工需求还将增加767万。欧洲官方预计,到2050年欧洲至少需引入4400万劳动力,仅西班牙每年就要输入24万劳工才能满足其需求。2005年2月23日,英国内政大臣布伦基特称,“我们的劳工市场现有55万个岗位空缺”。德国每年至少要接纳5万移民才能满足劳工需要。加拿大未来10年内将短缺100万劳工。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5月25日公布的报告说,目前全世界约有175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流动人口已超过6000万,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向发达国家流动。其中,2004年底中国在海外劳务人员仅52万,只占全球劳动流动人口的087%。与此同时,中国每年有大约2000~3000万名城镇下岗、待业人员,还有15亿农村人口闲置在家,许多大学毕业生也挤进了待业大军。如果按照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的比例计算,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份额应当比现在大得多。目前,世界上只要有恐怖事件、重大灾害、重大事故发生,几乎就有中国人遭受苦难的影子。中国人在海外遭遇绑架、拘押、扣留、谋杀、车祸、海难的事件也日益增多。随着中国海外劳务的不断增大,劳务人员在海外的安全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黄海、东海、南海——国家主权权益·需要海权

    黄海、东海、南海有中国的主权,有中国的海洋权益,“三海”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海”问题直接关系中国崛起、深刻影响中国形象、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笔者在拙作《国之大事》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海洋权益冲突——迟早要发生的战事”⑤。笔者的本意是说,中国在海洋主权和权益上面临着诸多侵害,要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就很可能需要使用武力手段——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中国的海洋家底,除了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6500多个岛屿外,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中国的主张,我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除渤海是纯内海外,黄海、东海、南海与8个国家和西太平洋相连。黄海、东海、南海既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在这片“蓝色国土”上,聚集着十分可观的“家底”:①海岸带仅潮间带的滩涂就约2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目前我仅利用了其中的20%左右。我国海岸带区域与河流沉积自然造陆年均约23平方公里。②优良港址星罗棋布。中国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与几百公里深水岸线,可建万吨以上的港址有40多处,10万吨级泊位有10多处,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有218个。③海洋生物物种繁多。中国已鉴定的海洋生物达20278种,海产鱼类1500种以上,产量较大的200多种,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④油气资源蕴藏丰富。中国近海岸石油资源量为2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4万亿立方米。⑤矿床资源分布广泛。中国海岸带区内生、外生、变质矿产均有广泛分布和一定的储量,已探明的就有65种,矿床835个。⑥海水化学资源充足。数量巨大的海水有四个功能,一是海水制盐和发展盐化工;二是提取海水中溶存的有用元素的矿物;三是海水的直接利用;四是海水淡化。⑦海洋再生能源巨大。目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有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流经东海的黑潮的动力能源也十分可观。⑧海上旅游资源可观。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滩、岸、景、特、稀、古、科学之特色,目前已开发2000多个旅游景区与景点。有资料介绍,中国的“蓝色国土”能够为中国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70%的原盐、足够的金属,而且每年还可以为沿海城镇的几亿中国人口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目前中国沿海海岸线200公里范围内的陆地,集中了全国41%的人口,50%以上的大中城市,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84%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着90%的出口产品。

    外国有媒体说中国拥有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世界上20个大港口中有7个是中国的。2009年1月12日,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中国重新开始征服海洋》的文章说:“在海岸线上,全球20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中国的对外贸易90%依靠海运,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目前北京要求对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拥有完整主权。”

    南极、北极——“两极事业” 离不开海权

    放眼人类未来,崛起的中国应当在“两极”事业上有所举措、有所贡献。

    “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可能在北极开始”——2008年5月4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文章作出这一推测。其理由是: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北极冰雪加速消融,加上国际油价不断飙升,世界多个大国,包括美国和俄罗斯,都盯上了北极潜在的能源宝藏,纷纷采取行动以宣示主权。为此,专家担心,由于各方在北极利益划分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北极爆发。当然,上述仅是媒体人的一种推测,很少能成为事实。但是,它却折射出极地问题的重要性。

    俄罗斯的“一杆旗”让“两极”问题热闹起来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海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第二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强调指出:“俄罗斯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不是明确俄罗斯的主权,而是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向北极延伸。”俄罗斯《消息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人抵达北极点位置的北冰洋底”。《新闻时报》说,“俄罗斯展开北极石油之战”。《晨报》说,“俄罗斯引起重新划分世界”。《俄罗斯报》说的更露骨——“是世界财富一次重新分配的开始”。普京总统还亲自给俄罗斯科考队员打电话祝贺,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也强调说:俄罗斯从此将揭开北极资源开发的新篇章,此举完全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俄罗斯北极插旗一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北极密切相关的各国反映十分强烈,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冰岛、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等国更是喧嚣一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汤姆·凯西说:“在我们看来,这当然不代表提出任何主权要求”,解决问题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不是靠安插任何形式的标志物。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为海岸警卫队拨款87亿美元,以加强破冰船的维护和建设,增强美国在北极的存在。加拿大一直把北美洲一侧的北极大部分区域视为自己的领土,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称:北极对于“我们作为一个北方国家的身份来说至关重要”,“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放置国旗再次证明,加拿大必须捍卫自己的北极地区”。加拿大政府计划斥资75亿美元建造和派遣8艘以上北极巡逻舰,以维护加在北极的主权。此后不久,哈珀还专赴北极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视察,并准备在北极地区建设一个深水港。丹麦的科考船于8月12日出发驶往格陵兰岛以北海域,目的是寻找证据,以期在对这片据称蕴藏着大量石油和其他资源的地区的全球争夺中分一杯羹。挪威政府则打出“保护环境”的大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挪威政府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挪威因为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底及冰层钻探技术,才在开采石油时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这样的技术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并不成熟,所以一旦各国争相在北极开采资源,那么北极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地。正在各有关国家反应强烈之际,8月8日俄罗斯空军远程航空兵又在北极地区举行实兵对抗演习,演习期间还发射了多枚巡航导弹,给北极之争又添了“一把火”。2008年7月18日,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签署一项法令,要求国有公司开采北极地区的石油。有媒体称,俄罗斯的这一举措对其他觊觎北极资源的国家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北极争夺战一触即发”。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大量信息看,有关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一直也没有消停,争夺早已展开。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一项议案,名为《美国的北极政策》。这项议案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它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资源及能源开发、科学调查和环境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北极考察和政策法案》,把美国对北极的科学研究、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三者联系在一起,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与美国重“法律”相比,俄罗斯更重“科学数据”。早在1948年,前苏联科学家在北冰洋洋底发现了一条绵延1995公里的海岭(被命名为“罗蒙诺索夫海岭”),从地质角度上讲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此后,俄罗斯的北极科考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证明这一发现。有西方媒体说,俄罗斯所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北极科考,就是要为在2009年再度提出申请准备“科学依据”。如果申请成功,俄罗斯将拥有北极圈总面积一半的权益。不久前,丹麦为了证明北极地区曾与自己的属地格陵兰岛相连,花费了25亿美元进行相关工作。加拿大的一位将军也表示加军经常在北极进行军事演习,今年加海军还首次派出几艘潜艇参加军演,说加拿大武装力量在北极的行动是保障国家主权的重要步骤,今年的演习就被称为“主权行动”。芬兰、挪威、冰岛等国也有一些相应的举措。2007年3月,美英海军还出动过多艘核潜艇在北冰洋冰盖下进行代号为“2007·冰”的联合作战演习,后来由于英国的“不懈”号核潜艇不慎发生内部爆炸,不得不破冰而出,才使这场高度保密的演习被曝光。美国著名极地探险家阿尔图尔·奇林加罗夫宣称:“北极地区是我们的,我们应该表明我们的存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美国在北极地区有1000英里的海岸线,应该努力召集一个国际会议,以解决与北极地区接壤的所有国家的主权争端问题。

    北极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北冰洋面积约1475万平方公里。虽然,北冰洋在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但它所拥有的陆架区最大,约为584万平方公里。与北极有关的国家大体上分为三类,即环北极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冰岛,这些国家都有一部分领土进入北极圈内;泛北极国家,包括《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的30多个国家;亚北极国家,即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国家。北极地区陆地领土归属和疆界划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陆地资源争夺不是重点。但环北极国家的海上边界尚未划定,环北极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与属于全人类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界限也没有划定,从而,让许多国家拥有了进一步争夺北极的念头。

    中国虽然远离北极,但中国人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已经有50多年了。195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进行科考,并于次年到达当年的北磁极,他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李楠进入北极采访苏联的科学考察站,他是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进入北极的中国科研人员逐年增多。1995年3月至5月,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和记者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2003年7月,中国政府又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2008年7月11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开始了中国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北极科考。

    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中国在北极权利主要有四个方面:①1920年《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缔约国。按照条约规定,在承认挪威对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和熊岛拥有领土主权的前提下,中国的船舶和公民享有在该条约所指的地域及其领水内捕鱼和狩猎的权利,享有平等自由进出该条约所指范围的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以及在上述范围内从事一切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的权利;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在该条约所圈定的陆上和领水内,平等地享有国民待遇,可以从事一切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②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按照公约规定,中国享有在环北极国家的专属区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在北冰洋公海享有海洋科学研究等多项公海自由权利,对北冰洋公海中的渔业等生物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油气和矿藏等自然资源享有开发利用的权利,并承担相关的国际义务。③1990年,美国、加拿大、苏联、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5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大部分有重要影响的北极国际科学组织,并与美国、挪威、韩国、日本、德国、芬兰和俄罗斯等国在北极海洋、海冰、高空大气物理、生物与生态学和地质地球物理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和考察人员交流。④2002年,依据有关国际条约,中国在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注:另有说2004年正式建站),开展了一系列北极研究。另外,还有消息说,2007年中国成为北极特殊观察员国。

    地球上不仅有一个北极,还有一个南极。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部,无常住居民,只有来自一些国家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人员。总面积14051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4%。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公里,附近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为南大洋水域所环绕。德雷克海峡是最重要的海上通路,一旦巴拿马运河中断通航,德雷克海峡则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航船往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迂回通道。由于南极洲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人类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大陆,特别是经南极洲的空中航线是连接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捷径,而从海上则可控制合恩角周围的国际航道,故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研究全球气候、开发沉睡资源等的理想场所,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南极洲陆地生植物贫乏,但淡水、矿藏和海洋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220多种,主要有查尔斯王子山的铁矿和铜矿,南桑威奇群岛和罗斯岛的硫磺矿,阿普兰岛的镍、钴、铬矿,罗斯海、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大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尚未加以开发。当地有著名的磷虾、鲸和海豹等动物。

    实际上早在北极被广泛关注之前的一百多年,南极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至今也没有停止过。有资料记载,1768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即委派一个名叫库克的船长进入南极海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20多年,被1895年在伦敦召开的第6次国际地理学会视为“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1908年,英国率先宣布对南极半岛在内的广大水域拥有主权,1923年又提出了更大的领土要求。其后,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德国也加入了争夺南极的行列。到1940年,约83%的南极大陆被“瓜分”完毕。此后,南极的战事不断,像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围绕南极展开的“标志破袭战”就持续了数年之久。1982年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从根子上讲还是南极问题惹的祸。1959年12月,为了协调矛盾,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等12国签署了《南极条约》,其核心问题,一是南极非军事化,二是冻结南极的法律地位。然而,这个条约并没有使各有关国家放弃在南极的政治存在。智利、阿根廷都在南极设立了邮局、银行和学校,并鼓励妇女到南极分娩,在南极出生的孩子立即被宣布为“南极土著居民”。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员赴南极和南大洋考察,次年2月在乔治王岛建成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约国,翌年参加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1989年中国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建起第二个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除中国外,截止到1992年底,世界上已有原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南非、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30个国家在南极设立约40个常年考察站和近100个暖季考察站。随着《南极条约》的有效期于1991年结束,南极资源的不断发现和赴南极旅游人员的急剧上升,有关南极洲的法律地位、和平利用、资源分享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国际社会正在密切注视着《南极条约》组织国家的动向及其可能发生的新变化。

    总之,南极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是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因此,中国应当着眼较长远的未来,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和平利用南极。

    “两极”事业时不我待

    “两极”所以成为世界各大国和一些有关国家关注的重点,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权益范围问题。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美国和丹麦这5个北极国家,可以在北冰洋拥有200海里的领海。如果能够证明自己的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冰洋海床相连的话,那么,还可以提出更多的主权要求。2001年,俄罗斯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并计划向联合国申请将北极附近约12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入俄罗斯大陆架,将自己的专属经济水域面积拓展45%。丹麦也认为自己对格陵兰岛附近的汉斯岛拥有主权。南极的总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4%,大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目前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家领地、没有常住居民和土著民的大陆,它当然对世界各国非常具有“眼球吸引力”。虽然,《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但《南极条约》签订快50周年了,联合国将对该条约进行修订,各有关国家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提交主权要求报告,新一轮极地范围之争的好戏还在后头。

    二是资源尤其是能源问题。翻开南、北两极的有关资料就会看到,那里虽然没有多少人烟,但却有不少资源。北极地区拥有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约1000~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25%,天然气约50~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确认的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5%,还有占世界总储量9%的煤炭储量,北极的渔业、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北极地区海底还有大量锡、锰、金、镍、铅和白金等。南极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就有220多种。据已有的地质数据测算,在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床,煤、铁和石油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淡水库,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沿海是世界上产磷虾最多的海域。

    三是海上通道问题。如果北冰洋通航,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航程将可能缩短数周以上的时间。随着全球气候升温,这种可能是存在的。目前,在北冰洋有两条水道,一条是俄罗斯和挪威北端的“东北通道”,一条是加拿大北端的“西北通道”。自1980年中期开始,约有50艘船只曾通过北冰洋航道。苏伊士运河每年的收费收入约为40亿美元,巴拿马运河每年收入约为15亿美元。北冰洋通道如果开通并收费,由于其成本不高因此其收入将会更大。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北极航道开通,那么,沿着俄罗斯的北冰洋沿岸航线横贯过去,经巴伦支海、挪威海入大西洋,直到荷兰鹿特丹港,要比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道距离缩短1600多公里。更主要的是,它将使中国通向欧洲的海上航道由一条变为两条。阿根廷媒体说:北极的“西北航道”的“重要性超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会给临近各国带来巨大利益”。

    四是战略地位问题。从莫斯科到华盛顿,走北极只有6750公里,无论是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还是战略轰炸机空中发射巡航导弹,既可以有效地隐蔽意图,又可以大大缩短实施突击的距离、减少预警时间。尤其是北极的恶劣气候条件,还可以有效地阻挡包括海洋监视卫星在内的传感器对冰层下航行的核潜艇的跟踪。《华盛顿时报》说:“北极地区就是俄罗斯核威慑力量的‘倍增器’。”美国《新闻周刊》此前曾惊呼过:“美国随时面临被人从背后捅上一刀的危险!”

    五是科学考察意义。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目前已由早期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海陆空及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科学考察。有科学家描述说:“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其中常年科考站有50多个,阿根廷就有14个。最有名的是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的东方站。中国在南极设有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常年科考站,在北极也设有黄河站。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蕴含着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一旦掌握了气候变暖的趋势与规律,就可以提早制订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再一个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平利用两极是一种权利,而且对于在地球乃至宇宙空间进行科学考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以北至北纬60度之间地区,就两极而言可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南北两极都有现实的利益。当今世界,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中国崛起势头强劲,无论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还是从承担国际责任角度,关注两极,参与两极事务、发展两极事业,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在拙作《哲理大道》一书中提出,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两极战略的确立已经时不我待”。⑥

    “两极”事业也有一个安全问题。俄罗斯继第一个在北极底部插旗之后,又是第一个宣布建立北极部队的国家。虽然,此举的象征意义、宣誓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它毕竟带来一个现实的安全问题,即在北极将有武装力量存在。中国是否也需要一支极地部队?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页

    ②参见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③[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④张世平:《哲理大道》,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⑤张世平:《国之大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⑥张世平:《哲理大道》,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即使在今天,如果随便问国人我国的版图有多大,人们的答案十有八九还是那“960万平方公里”。假使这样的回答传到我们驻守在南沙海域某个小岛上的海军士兵那里,那些英雄的海防战士又该作何感想呢?

    他们一定会庄严地告诉人们: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它相当于我们现有陆地面积的1/3。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如果把我们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就不再是一只雄鸡那么简单了,而是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