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第268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22页。

    [3]参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3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9页。

    [6]参见李慎明《列宁新经济政策浅析》,载李慎明《战争、和平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68~271页。

    [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4页。

    [8]〔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2页。

    [9]《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1年第4期。

    [10]参见〔俄〕《自由思想》1995年第3期,第9~10页,转引自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第38页。

    [11]参见《戈尔巴乔夫与池田大作对谈“二十世纪的精神教训”》(摘编),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4年第1期,“资料摘编”,第22 ~23页。

    [12]〔俄〕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徐葵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209页。

    [13]〔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286页,第28 ~30页。

    [14]〔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286页。

    [15]〔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104~109页。

    [16]〔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339页。

    [17]〔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76页。

    [18]格·阿·阿尔巴托夫(1923~),现任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名誉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曾多年担任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20世纪60年代后成为赫鲁晓夫直至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领导人处理政治外交问题的“智囊”和“笔杆子”。尼·什梅廖夫,作家、经济学家,曾任苏联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思想理论界的领潮人物之一。

    [19]参见《苏联总统助手日记》,莫斯科,1998(俄文版),第326页;〔俄〕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徐葵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425页。

    [20]〔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182页。

    [21]〔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张达楠译,新华出版社,1998,第462页。

    [22]〔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33页。

    [23]〔俄〕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54~155页。

    [24]参见曹长盛、张捷、樊建新主编《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第123页。

    [25]参见〔俄〕瓦·安·梅德韦杰夫《洞察、神话还是背叛?》,莫斯科, 1998(俄文版),第275页。

    [26]参见〔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54页。

    [27]〔俄〕列·阿巴尔金:《社会替代理论永远不变》,载俄罗斯《独立报》2010年4月6日。中译版见李慎明主编《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张树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114页。

    [28]参见〔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77页。

    [29]参见〔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95~96页。

    [30]加夫里尔·哈里托诺维奇·波波夫,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莫斯科国际大学校长。原为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系教授。1989年3月起任苏联人民代表,1989年6月起任跨地区议员小组共同主席, 1990年3月起任莫斯科市议会“民主俄罗斯”联盟议员,同年4月20日赢得选举,任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至1992年6月任莫斯科市首任市长。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与叶利钦等人一起,引领了苏联“民主化、反苏共”的浪潮。

    [31]〔苏〕加·波波夫:《前景与现实》,《星火》1990年第50期、第51期。

    [32]参见〔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95~96页。

    [33]参见〔俄〕泽齐娜等著《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289页。

    [34]参见〔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76 ~86页。

    [35]参见〔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页;《反苏计划》,2003(俄文版),第8~9页。

    [36]参见〔俄〕鲍·伊·瓦列茨基《书页沙沙、旗帜猎猎——三种政治制度下的俄罗斯报刊》,莫斯科,2001(俄文版),第191~192页。

    [37]参见《苏共的失败及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第168、171页。

    [38]参见〔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11页。

    [39]〔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26页。

    [40]参见〔俄〕盖达尔《胜利与失败的日子》,莫斯科,1996(俄文版),第247、365页;〔苏〕《真理报》1990年4月16日。

    [41]参见〔俄〕弗·索戈林《当代俄罗斯政治史: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1985~1994)》,莫斯科,1994(俄文版),第118页。

    [42]塔斯社莫斯科俄文电讯,1991年7月10日,转引自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 2003,第46页。

    [43]参见〔俄〕尼·涅纳舍夫《时代的人质》,莫斯科,1993(俄文版),第351页。

    [44]〔俄〕弗·索戈林:《当代俄罗斯政治史: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1985~1994)》,莫斯科,1994(俄文版),第32~36页。

    [45]〔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184页。

    [46]〔俄〕根·久加诺夫:《全球化与人类命运》,何宏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第79页。

    [47]参见〔俄〕《文化报》1994年1月19日。

    [48]〔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48页。

    [49]参见瓦·谢留宁《源泉》,载〔俄〕《新世界》1998年第5期。

    [50]如列宁格勒、高尔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大城市相继更名为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叶卡婕琳堡等。

    [51]〔俄〕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50页。

    [52]参见〔俄〕安·康·索科洛夫、维·斯·佳热丽科娃《苏联历史教科书(1941~1991)》,莫斯科高校出版社,1999(俄文版),第348~349页。

    [53]参见《内部最坏的敌人文集》,莫斯科,1987(俄文版); 〔苏〕《莫斯科真理报》,1987年5月7日。

    [54]〔俄〕加·波波夫:《我警告过:谁说转型是轻松的,那她是在欺骗人民》,原载于俄罗斯《独立报》2010年5月18日。中译版载李慎明主编《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张树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223~224页。

    [55]〔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262页。

    [56]参见〔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91页。

    [57]〔俄〕《社会与经济变动:社会舆论调查》,《全俄社会舆论调查通报》1993年第6期,第14页。

    [58]〔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274页。

    [59]《叶利钦总统的讲话》, 〔苏〕《消息报》1991年11月28日。

    [60]〔苏〕阿·彼娅舍娃:《靠自由痊愈》, 〔苏〕《祖国》1990年第5期,第8页。

    [61]参见〔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38~344页。

    [62]参见〔俄〕米·谢·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38页。

    [63]参见亚·雅科夫列夫访谈录《我为什么放弃马克思主义》, 〔苏〕《苏维埃俄罗斯报》1991年8月3日。

    [64]参见〔俄〕亚·雅科夫列夫《记忆的旋涡》,莫斯科,2000(俄文版),第488页。

    [65]参见〔法〕玛丽雅·费列蒂《记忆的紊乱:俄罗斯与斯大林主义》, www.polit.ru,2002年11月20日。

    [66]参见〔苏〕《戈尔巴乔夫言论集》第5卷,莫斯科,1988(俄文版),第217页,转引自〔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84页。

    [67]〔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185~186页。

    [68]参见〔俄〕鲍·斯拉文《尚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访谈录》,孙凌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25页。

    [69]参见〔苏〕《戈尔巴乔夫言论集》第5卷,莫斯科,1988(俄文版),第386~436页。

    [70]参见〔俄〕亚·尼·雅科夫列夫《看破红尘之苦》,莫斯科,1991(俄文版),第93页(Яковлев А.Н. Муки прочтения бытня. М.,1991.С.93.)。

    [71]参见〔苏〕《真理报》1987年9月11日。

    [72]参见〔俄〕安·康·索科洛夫、维·斯·佳热丽科娃《苏联历史教科书(1941~1991)》,莫斯科高校出版社,1999(俄文版),第349~350页。

    [73]参见〔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93~94页。

    [74]苏美历史学家“圆桌会议”材料,载〔苏〕《历史问题》1989年第4期,第100页。转引自陈启能《苏联解体前的“历史热”》,《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

    [75]〔苏〕《历史问题》1990年第1期,第3、6页。转引自〔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 (俄文版),第140页。

    [76]参见〔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141页。

    [77]《星火》画报是苏联著名的政治刊物。80年代中后期,由维·科罗季奇担任主编。此人在70年代曾发表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仇恨的面孔》一文,言辞激烈,受到赏识。担任画报主编后把《星火》变成了揭批苏共、仇恨苏联制度的大本营。后来维·科罗季奇移居美国长期居住。

    [78]参见1990年春刚刚赢得选举的莫斯科民主派主办的杂志《首都》周刊,或〔苏〕亚·齐普科:《我们的原则好吗?》,载〔苏〕《新世界》1990年第4期。

    [79]〔苏〕亚·齐普科:《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载〔苏〕《科学与生活》1988年第11、12期。

    [80]〔俄〕安·米格拉尼扬:《当代俄罗斯的国家意识形态问题》,载《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第268~269页。

    [81]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末期、苏联解体前夕,由于苏联社会商品包括日用消费品极度短缺,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向苏联运送了食品等“人道主义”物资。一些食品包装直接用俄文标注“人道主义援助”。

    [82]〔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64页。

    [83]“切留斯金号”为苏联的北极探险船,于1934年撞浮冰失事,船员困于冰上,经艰苦卓绝的努力,苏联飞行员将其救出;帕帕宁(1894~1986),苏联北极探险家、地质学家、海军少将,曾率探险队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站(1937~1938);契卡洛夫,苏联英雄,其机组多次创造远距离飞行纪录,1936~1937年完成莫斯科—远东、莫斯科—北极—美洲的不着陆飞行。

    [84]〔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84~85页。

    [85]

    [86]〔俄〕罗伊·麦德维杰夫:《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王尊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4页。

    [87]〔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88页。

    [88]戈尔巴乔夫最亲近的助手之一阿·切尔尼亚耶夫回忆道,那时戈尔巴乔夫几乎向会见的每一个外国人反复提出一个问题:“波斯湾危机使七国集团花费了700亿~1000亿美元。这笔钱找到了。为什么就找不到帮助苏联改革的钱呢?苏联的改革对世界政治,包括未来整个世界进程具有不是百倍的意义,至少也有几十倍的意义。”参见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徐葵、张达楠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438、533页。

    [89]参见张树华《私有化是祸?是福?——俄罗斯经济改革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第177~184页。

    [90]然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随着俄罗斯向自由市场的迅速转变,最大的损失者要算知识分子。他们仿佛一夜间掉入自由市场的冰窟窿,因为原先的国家支撑体系转眼间已分崩离析。参见〔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92页。

    [91]〔俄〕戈里亚耶夫:《苏联政治性书报检查历史:文件和述评》,莫斯科,1997(俄文版),第191页。

    [92]参见张捷《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刘军:《偏激的行为 沉痛的教训》,《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5期;王守泉、吴波:《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得到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93]〔俄〕弗·亚·利西齐金、列·亚·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62~163页。

    [94]转引自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322页。

    [95]转引自张虎林等主编《跨世纪的角逐——反“和平演变”十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第35页。

    [96]〔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肖敏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第566页。

    [97]参见〔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87、88页。

    [98]〔俄〕亚·谢·巴尔辛科夫:《当代俄罗斯历史导论(1985 ~1991)》,莫斯科,2002(俄文版),第108页。

    [99]〔苏〕《莫斯科新闻》1988年9月8日。

    [100]参见〔苏〕М. 约夫楚克《苏维埃精神文化的发展问题和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载〔苏〕《哲学问题》1976年第3期。

    [101]参见〔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543、575页。

    [102]参见吴松营《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记录人的记述》,人民出版社,2012,第66~67页。

    [103]尤里·普罗科菲耶夫(рий анатóльевич прокóфьев),出生于1939年2月20日。苏共解散之前于1989~1991年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1991年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1年“8·19”事件中虽名义上没有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但积极参与并支持,后遭到叶利钦政权的调查。曾出版《苏共被禁前后——苏共莫斯科市市委第一书记的回忆》(2005年)、《杀死苏共——苏共莫斯科市市委第一书记的证词》(2011年)两部书,在俄罗斯颇有影响。苏联解体后,先后领导几家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并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担任“‘祖国’全俄社会主义人民运动”主席团主席、战略文化基金会主席等职务。此文于2011年12月25日刊发在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原标题为《苏联解体20年:谁之罪?怎么办?》。文章全文参见李慎明主编《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张树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84页。

    [10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30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