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碎石集》自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在1988年写完《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一书时,在后记中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按照中国的传统,我应该说这是抛砖引玉。但是我要坦率地说,尽管我知道不是一块玉,我却不希望是一块砖,但愿能是璞。因此希望朋友们、读者们一起来敲打琢磨,去掉它粗糙、丑陋的杂质。如果敲打下来的只是一块小小的顽石,用之于铺路,也就物尽其用了。”十年过去了,这本书虽然早已扩展成我的另一本书《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几篇论文,却远没有成为玉。不过使我稍感欣慰的是,看来它有可能不成为顽石,但已经起了一些铺路的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铺路的碎石。

    1989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发现庭院或名胜区的道路,甚至整个场地,大多是用小的碎石铺就的,所以既无风吹后尘土飞扬之苦,也没有下雨后泥泞之累,但比整块的水泥地更富美感,据说走在上面还有益于健身。要铺就和维持这些碎石路面或许并不比铺水泥或石板路面便宜,因为碎石虽小,看来也不是所有的石料都能充当,尽管日本到处有山,成本不至于太高。

    去年11月来日本做客员教授,共有五个月时间,有机会踩更多的碎石路,想到的也更多了。今年初游北海道,一片白雪世界,除了经过人工除雪的公路外,几乎看不到路面。就是在大沼、洞爷湖等国立公园的路上,踩着的也是厚厚的积雪,丝毫没有碎石的感觉。但现在院里的樱花已经开放,遥想北海道的路面,积雪化尽后肯定依然是碎石。其实我当时踩的也是碎石,只是隔了一层积雪,而真正支撑着游人的还是碎石。

    碎石的个体是坚硬的,尽管它们的体积很小。碎石的团体是灵活而富有韧性的,可以随着人们的意愿而重新组合,也会随着脚的踩下而变形,却又很容易恢复原形。碎石可以一时被尘土或积雪所覆盖,但尘土和积雪不能持久,而碎石永远存在。

    所以我将新编成的小册子命名为《碎石集》,愿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成为一块块碎石,起到铺路的作用。我当然希望其中会有小小的璞,但即使如此,用于铺路也不会降低它的身份,何况这些文章本来就只是我的思想或感想的一个碎片,不是比较完整的成果,不敢有成玉的奢望。

    感谢王学泰学长的盛情,邀我编一本小册子,所以就将近年来尚未结集出版的一些学术论文以外的文章,包括还没有发表过的,稍加整理,汇编成书。我1996年前的文章大多已编入《往事和近事》(三联书店,1996年)、《天地玄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和今年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看得见的沧桑》。收入本集的文章全部发表于最近这一两年,最新的一篇是今天上午刚写完的,所以与前面三册没有任何重复。

    由于在报刊发表时往往要经过编者的删节——这当然是必要的或不得已的,因而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本意,甚至引起某些误解。例如,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位陪同我参观的人,可是等文章发表,这一段话正好给编者删掉了,以至她的名字根本没有出现,使我颇为尴尬。现在收入集子,就都恢复了原状,只是顺便改正了一些错字,应该更能代表我的思想和感情。有的题目,编者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而做了改动,一部分的确比我原来的题目好,我就接受了,其他的也恢复了原名。至于编排,只是按内容或形式相近,大致分为七组,并无深意,只是希望读者看时方便一些。

    1998年3月30日于日本京都

    大枝山麓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