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吾祖吾宗》总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2000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位于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100个,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1900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3000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100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300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几个姓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人,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些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吾祖吾宗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每一个姓、每一个家族的成员都免不了有忠奸贤愚之别,但每姓每族都有大量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的杰出人物。限于篇幅,每册中介绍的只是有限的代表性人物。有些人在今天的知名度或许不高,但都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他们不仅是一姓一族引为自豪的祖先,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当人类即将进入新的1000年之际,我们缅怀先人,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面向未来。任何一姓一族,如果囿于血统,固守先人庐墓,不随历史而进步,就只能走向衰落和消亡。而一些大量吸收异姓甚至异族,不惜背井离乡到处迁徙,不断弃旧图新的族姓却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祖先是圣君贤人、贵族名流固然是家族的光荣,先人名不见经传,或者是穷人、流民、异族其实更值得自豪,因为他们必定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繁衍出一姓一族。在振兴中华,走向世界的伟业中,我们所凭借的不是祖先的高贵,不是过去的辉煌,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而是这种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寻一姓一族的根,更应该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才能使这棵参天大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承蒙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作者诸君厚爱,让我担任丛书的主编。但我所做的只是参加了几次总体设计的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看过少量的书稿。不过既然当了主编,就得对丛书的编撰宗旨说几句话,并且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负责。

    2000年6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