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上海一角·课植园》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历史始于1843年的开埠。尽管上海县设置于1292年,而作为聚落的上海还可以追溯得更早,但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兴起不是聚落—县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租界这个外来因素所致。

    由于在今天上海市辖境中发现了6000年前的文化遗址,因而上海有了6000年历史的说法,广富林、福泉山等遗址也成了上海市范围内的文化之根。

    以前往往将上海说成从小渔村变成了大城市,或忽略了从渔村到聚落、到县城的发展过程,未免过于简单。而将6000年前的遗址直接联系到上海这座城市,也显得有些牵强。要是没有600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2000年来的历史,要是没有遍布上海市辖境内众多的聚落、市镇、县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6000年前的文化早就断绝了,就像大多数类似的遗址或某种文化类型一样,而100多年前才形成的这座城市也就失去了人文地理的基础和优势。

    朱家角镇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形成于宋代的聚落,与得名于上海浦的聚落的出身大致相仿,尽管最终未能升格为县,却一直与其他古镇、县城珠联璧合,成为这片肥沃的水网地带一个长盛不衰的区域中心和交通枢纽,直到开埠以后、工业化和计划经济年代才因偏离了陆上交通干线、新兴城市和行政中心而相形见绌。

    朱家角千余年的繁荣正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迁和江南的经济发达重合,并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臻于极致。精耕细作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日益增强的人口压力不仅造就了勤劳务实的民风,又为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市场,密如蛛网的河道与大小湖泊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线和优美的风景区。

    早期移民传入的华夏文化早已为当地居民所接受,集中体现为耕读并重的传统。在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农业始终被视为根本。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读书求学成为历久弥新的风尚,农人工匠、贩夫走卒也以断文识字为乐为荣。

    对这一传统和地域文化,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和档案材料中保留着大量记载,口碑传说、流风余韵至今不绝,幸存的百年课植园更是一个样板和一座专题博物馆。无论是耕还是读,无论是创造财富还是享受生活,无论是守旧还是创新,园主和这座园林本身都不愧为成功的典型。

    今天,当朱家角以新的面貌和功能重新为世人所瞩目,课植园的旧地也成了新的园林、文物、课堂和舞台,《上海一角》的编撰出版适逢其时。朱家角这一角不仅是上海以往千余年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江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史中重要的篇章,还可望为未来上海城乡一体、经济文化并重、守旧与创新兼顾、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提供经验。

    2012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