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梁二平《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书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7年,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局举办首届海洋文化论坛,邀我参加。在会上,主办方提出了建立一个海洋文献馆的动议。我自然非常支持,但也不无顾虑。盐田区虽得滨海的地利,但毕竟属新建城市,没有什么历史文献的积累,即使要收集已经出版的海洋论著也会相当困难。而一些珍稀的海洋文献大多已为其他公私藏家收藏,文献馆的馆藏如何获得?

    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就在第二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召开时,作为海洋文献馆的第一步——古代海图馆就正式面世了。原来在确定建立海洋文献馆的战略后,盐田区文化局就独辟蹊径,先从复制展览世界各国的著名海图开始,从扩充公众的海洋知识,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着手,以普及为主,逐步积累。

    我有幸先睹为快,在揭幕前参观了展览。尽管没有原件原物,但要将这么多散处世界各地的海图复制汇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不少展品都是按原色等大复制的,而以往我只是在有关论著上看到过大大缩小了的照片或某一片段。有的是久闻其名,却从来没有机会见到。公众的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在简短的剪彩仪式结束后,就见到如潮的观众拥入会场,饶有兴趣地欣赏这些从未见过的形形色色的海图。

    不到一年,我又收到梁二平先生配合这次海图展的新书——《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原来他在忙于策划展览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既具体介绍这些海图,又告诉读者这些海图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些故事构成的世界历史。

    与那些海图一样,书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并非作者的新发现或新创造。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是以往不注意、不知道的,也是一般的教科书和历史书所忽略的。尽管本书是以海图为纲,却是一部可以轻松阅读的简明的世界航海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将目光投向海洋,关心中国航海史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对中国古代究竟是一个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中国古代究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经常会出现激烈的争论。双方都能举出不少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但往往没有深入探讨原因所在,也缺乏与世界上同时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其实,就中国而言,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自先秦至西汉,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先民航海的记录,《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航海路线已远达东南亚和今印度、斯里兰卡。但有些阶段几乎找不到远航的史料。又如,同样是沿海地区,福建人的航海热情远高于浙江人、江苏人。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即使是在来自阿拉伯和南亚、中亚的“蕃商”大量聚居于广州、泉州等地时,前往这些地区贸易的中国人几乎为零。

    其实,人类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区别。在没有机器动力船舶,航海充满风险的情况下,纯粹从事航海探险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只是以航海作为谋生的手段。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因为陆地的资源匮乏,无法供养本身的人口,或者受到海外财富的诱惑,是不会轻易放弃在陆地的生产和生活的。在中国内陆的土地和资源足以供养全部人口的条件下,在海外的多数地区并不比中国先进时,怎么能想象中国的统治者会致力于向海外扩张,有多少中国人会对航海感兴趣或主动“移殖”海外呢?很多人至今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引为自豪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当时却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连档案都会被忧国忧民的大臣所销毁。

    所以,当你发现梁二平这本书所引述的海图都不属于中国,所讲述的故事的主角都不是中国人时,完全不必惊讶,而应该认真思考。其实,就连保存在《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也明显受到阿拉伯人的影响,郑和船队的航路并没有超出阿拉伯人航海的范围。

    历史既不能改变,未来可以追求。但这种追求应该建立在了解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读这本书,有助于认识这一点,或许这正是作者出版此书的目的。

    2009年7月2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