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谢湜《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2年前,陈春声教授向我推荐他的高足谢湜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同时声明只是留学,毕业后要回中山大学服务。我欣然接受,因为我对春声兄的推荐绝对信任,而且我一向以为学术乃天下公器,人才为社会共有,何必一定要将优秀人才留在身边,当作私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也十分支持,根据谢湜的成绩记录与面试结果录取为直接攻博研究生,当时这项制度还在试验阶段。

    直博生不需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所以谢湜入学不久就得确定研究方向,并为写博士论文做准备。我历来都是让研究生自己找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即使认为不合适,也只是说明道理劝他自己改变。我以为,这一过程本来就是研究生对相关的学术史和学术动态全面了解和准确理解的结果,也是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准确评估的结果。以往由于国内图书馆收藏有限,资讯不发达,加上很多学术刊物,特别是国外和港台的刊物查阅困难,收集资料要耗费研究者大量时间和精力,或者最终也无法收集齐全。但现在已不成问题,尤其是对善于利用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年轻学人来说,这一过程不但相当便捷,而且可以随时跟踪,及时掌握最新动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选题的要求,相反在资料齐全的条件下,对分析判断与自我评估能力的要求无疑更高了。

    尽管我完全相信谢湜的选题能力,但得知他决定以江南为研究对象时,仍不无担忧。江南研究是长盛不衰的一门显学,已有的论著汗牛充栋,新出的成果依然大量涌现。就历史自然地理而言,对江南影响最大的是水文、水系,其次是气候、灾害、海陆变迁等,但现存史料几乎被罗掘一空,实地考察也难有新的发现。就历史人文地理而言,无论是政区、城市、乡镇、经济、人口、产业、文化、社会、宗教、风俗等大多也已有专题论著,或已为历史、经济、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所涵盖。如果不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很难写出一篇有创新意义的论文。而如果选择一个全方位的研究领域,又非三五年内所能完成。我们做过多次讨论,除了议论相关史料和前人的观点、结论外,我还根据自己幼时在江南水乡——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的生活和见闻介绍具体情况。我直接和间接的印象反映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江南,还停留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前,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古风,多少能弥补文献的空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谢湜确定从高乡与低乡的比较和关系入手,对11—16世纪的江南做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听了他思路清晰的叙述和分析,我已经完全放心了,预期将产生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所谓“高乡”和“低乡”,主要是指太湖以东平原上两种不同的地貌。六七千年前,长江口南部上下两段沙嘴合拢,形成古海岸线,并逐渐形成地势稍高的贝壳沙堤,古人称为“冈身”。随着海平面的升高,海水的侵入与地面沉降的复杂作用使冈身两侧的陆地高程产生了差异。尽管二者的相对高度一般只差一两米,有些地方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早在北宋时,水利专家就注意到了高乡与低乡的差别,并一直是江南水利史的研究对象。谢湜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充分发挥历史地理、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由水文因素入手,进而水利、土地利用、产业开发、聚落分布、市镇兴衰、政区沿革、倭乱海防、赋税制度、市场格局,包括这一地区的分县、迁治、并县、卫改州等特殊现象,都做了精确的论述。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贵在从诸多地理要素中找出关键性的因素,并始终关注其实际作用。在论证地理要素对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时,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可简单推理,甚至人为造就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吸收中外历史地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适合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尽可能占有全部直接和间接的史实,深入实地考察,收集民间的、零散的书面和口头资料,才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作为一项阶段性成果,谢湜的博士学位论文备受好评,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此后他继续这项研究,虽然身处岭南,几乎每年都要深入江南,或田野考察,或收集资料,或访学开会,终于完成了这部可以作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范例的专著。但学术无止境,所以我还有两点希望:一是能否继续探讨高乡、低乡因素的人文影响,如民风民俗、地方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或许客观上并没有多大影响,或者已无踪迹可考,但这也是有益的结果;二是能否将这一套研究路径和方法移植于其他区域,如岭南某一亚区。以谢湜的学术根基、勤奋学风和旺盛精力,我相信是值得期待的。

    2014年11月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