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他乡-扬州旧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扬州旧梦久已觉——这梦不是我的,说的是曹公雪芹的红楼一梦。据说他幼年家道鼎盛时居于此,更传康熙爷六次南巡,其祖父曹寅在天宁寺接驾四回,书中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隐隐约约,扬州是也。

    我少年时读红楼,仰慕黛玉的才情,深恶宝钗的玲珑。后来进入社会,赞叹宝钗的通透,觉得林妹妹过于娇弱,也太悲戚。近日重读,却又爱回黛玉,因为她的至情至性,而宝钗,竟是个无情之人。一本书,来来回回地读,还没有读透。

    扯远了……

    上海至扬州,马不停蹄也要四小时车程,许多路段都只有双行四条车道,货车很多,开得凶险。

    直奔了瘦西湖去,原来,那不过是条河。

    河边的芍药和琼花已经开过,只有凌霄和紫薇开得正好。登熙春楼饮茶,放眼处并不是满池荷花的霸道,却是盆栽的,顿时有了赏玩之意。远处有莲花桥,近处有二十四桥,虽不是春风十里,却也有垂柳依依,虽人工化得很,但也好过废池乔木,再听几曲悠扬的古筝,也是神仙般的日子啦。

    去淮海路看郑板桥,其实,他是兴化人,但因晚年在扬州卖画为生,并因此成就一代画风,成为扬州八怪之首,扬州人遂以他为自豪。看他的墨竹,疏淡有致,兰花淡雅清新,书法则朴拙大气,正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从生到熟再到生,就是境界,所谓的赤子之心吧。好像我读红楼,也是个过程,渐渐地才有了一点点感悟。

    中国文人画至明清一代,化繁为简,底子是魏晋之风骨,到郑板桥,渐成气派。在他前面,尚有徐渭、八大山人和石涛。这些人,生前一个比一个不得志,青年碰壁,中年家散,晚年清贫或者潦倒,于艺术上,却又都在后期有蜕变,是熟透了、看开了,于是,有了新突破。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五十四岁时一只眼睛失明,他的画反而比从前更进一步,到六十岁双目失明,他写狂草“目盲心不盲”,年龄仿佛于他们都不再是界限,只要一颗心不老,依然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相当给人以安慰。

    说到明清笔记体小说,除了曹雪芹,还有吴敬梓和蒲松龄,前者是死在扬州的,后者则在扬州找到创作的灵感,他们,竟也是一脉的守得云开见月明,一生失意,却终有所成。说到底,不过是三个字而已——不放弃。这或许,便是扬州的品格?

    今日扬州,远不及旧时繁华,建筑很新,但街上人车乱行,没有一定之规,不过道路笔直,完全不像其他江南城市的曲折。景点收费贵而不合理,难以吸引回头客。食街却便利,价格也公道,老字号福满楼的鱼头和冶春花园的点心很一般,倒是扬州炒饭名不虚传,青豆、蘑菇、火腿、虾仁、鸡丝、炒蛋、鱼松、青葱,配一碗鱼片蘑菇汤,鲜美得很!

    不知为何扬州城有许多算命的人,不止一个拦住我,说我下巴生得好,有旺夫相。还有些大妈等在停车场要停车发票,从而能够坐支现金。应了姜白石的词——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我没有他那么多感慨,去哪里都不会觉得太好,也不会觉得太差,反正,出来走走,总是心情愉快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