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批判的宗族、家族观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实,香港、澳门回归等因素,又渐渐在人们中特别是一些老人头脑中“复兴”。寻根活动在某些中老年人群中展开。修家谱已经作为促进民族凝聚、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辅助活动,不再会被批判为“封建复辟”。镇海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有大姓如朱氏、童氏、邵氏、樊氏重修家谱,车氏、金氏、楼氏、叶氏、陈氏、郑氏等继之,而且有所创新。通过续修家谱,广泛联系迁居外地的族人,使家族重新得到凝聚。
家庭关系基本体现平等和谐,旧社会家庭里那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已改变于无形。大男子主义、家庭暴力很少见到,倒是“妻管严”时有所闻。代沟虽存,但在年轻一代中正逐渐消弭,婆媳关系亦多有改善。
称谓上没有像过去那样严格区分。譬如称呼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统称“爸爸妈妈”;堂亲不分嫡堂、从堂,表亲不分姑表、姨表,都以哥、姐、弟、妹相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为对年长者尊称,“先生、女士”则是对一般男女统称;“小姐”本是尊称,现在由于出现三陪女、失足妇女等群体,称小姐显得不恭。于是对年轻女性,不论美丑,都称“美女”。男人女人有时统称为男生女生或男士女士。人前背后称自己或对方丈夫、妻子为“先生、太太”。机关、企事业单位称年长或资深同事过去叫“师傅”,现在叫“老师”。在金钱、权力占“风气之先”的状态下,机关部门学校员工对领导也有称“老板”的。各种称谓有尊称、谦称、鄙称、贱称、雅称、俗称,各行各业,五花八门,都反映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特色。家庭中称谓与过去也略有不同:
父亲 过去称“阿爸、阿爹、爹爹、大、大大、阿大”,现在称“爸爸、爸、老爸、老爹”。
母亲 过去称“阿姆、姆妈、嬷(读“么”去声)、阿无、娘”,现在称“妈妈、妈、老妈”。
祖父 过去称“阿爷、爷爷”,现在称“爷爷”。
祖母 过去称“阿娘、娘娘”现在称“奶奶”。
丈夫 过去称“某哥、喂(或直呼其名)、某某爹、老头子”,现在称“老公、老头、老某”或直呼其名。
妻子 过去称“某妹、哎(或直呼其名)、某某娘、老太婆”,现在称“老婆、老太婆、老某”或直呼其名。
已经废弃不用或更改的称呼。
祖父祖母 旧称王父、大父;旧称大母。今不称。
祖父兄弟 旧称堂祖父、从祖父、伯祖、叔祖、伯公、叔公、公公;祖父兄弟配偶旧称堂祖母、从祖母、伯婆、叔婆、伯祖母、叔祖母。今均不如是称呼,而依大小称呼几爷爷、几奶奶。
曾祖 旧称王大公、曾太公、太公,今称太公或太太、阿太。
曾祖母 旧称曾祖王母,俗称太婆,古今相同,今亦称太太或阿太。
伯父、叔父与伯母、叔母 为书面语,俗均称伯、叔、嬷、婶,或前冠以大小序次。岳父、岳母 旧称丈人、丈母,今从女方称呼。
人情往来
人际交往,人情往来,“文革”时曾被否定,现已恢复“礼尚往来”。
向长辈贺节多送补品,一般亲友之间贺节多用电话、手机短信祝颂。对亲密朋友结婚以及恩师、女友或子女孙辈生日或节日,往往到电视台点歌、鲜花店订送鲜花祝贺。元旦、春节贺卡、贺信逐渐被电话和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所取代。
结婚贺仪又兴送钱,数量则根据亲疏,一般都为三位数,而且多带8或6数,谐音“发发发”和“六六顺溜”,以示旺发和顺利。一些经济条件较好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且双方新人都也有较高收入的,办婚事很隆重,参加婚宴的礼金21世纪以来已上四位数。一般丧仪多送花圈或鲜花,基本不用挽幛,近年又兴送重被、锡箔。
长辈逢五逢十大生日,子女会在饭店订包厢为其贺寿,也有父母给子女过生日的。有些老同学会特意召开同学会,热热闹闹地在大饭店给老师祝逢十大寿。生日蛋糕只是应个景,图个气氛,因为奶油过腻,大家怕吃。当父母六十六岁生日时,有些女儿仍按传统给父母烧上六十六块肉吃(俗谚有云: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还有“请吃酒,挜(读‘丫白读’)拜生”的说法。小辈拜寿也有送金团、馒头、蛋糕的。城镇中家人过大生日,还要普送蛋糕或馒头,让邻居、亲朋共享喜庆,称为“送福求寿”,认为分越多越吉利。
一些年轻人到了情人节特别活跃,用手机、电子邮件,向对方发送一条条“甜言蜜语”或优美情诗情歌、雅致图片,或送鲜花——玫瑰花之类表示爱意。
中秋送月饼仍在流行,不过小康之家因为怕吃甜腻点心,有时一盒月饼往往到手便转赠,甚至转来转去最后转到“原发点”。
亲友同事生病,多数人会关心慰问。探病时多送营养品和水果,近年也兴送鲜花或“丝网花”。祝贺公司挂牌开业或新房建成,多送花篮。
孩子上学成“家族大事”,至亲好友馈送礼品或现金,比送给大人贺节的礼还重还多。
21世纪以来,小孩满月、周岁、上学办酒送礼,渐成风气,亦显本地区居民生活富裕后喜庆消费的增加。
古今中外杂糅的婚俗
在婚嫁习俗上,留有上古抢婚影子:新娘上轿时由兄弟(即新郎舅爷)抱或搀领上喜车(有的由娘舅或叔父代);下喜车后由新郎抱着或背着至新房床上。迎亲时女方关着门表示“抵拒”,要用喜包“贿赂”把门的女方亲戚。迎亲吉时往往选傍晚黄昏时刻(“婚”字、“娶”字都蕴含了黄昏时抢亲的意思),迎亲队伍庞大。新娘上花轿时要哭哭啼啼,表示“被迫出嫁”不舍父母。
这些“抢亲”影子不管抱、背、哭、啼、拒、纳,都是喜气洋洋,“两相情愿”,毫无勉强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也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样“组织分配”的婚姻,根据级别、年龄、资历,由“组织”出面“操办”、“包办”,实行“先结婚,后恋爱”。那时,女子是被“分配”对象,缺少自主权。
20世纪30年代前镇海还保留很多封建婚姻习俗,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女不嫁二夫”等。特别一些大族世家更为讲究“门当户对”,例如方、李、叶、金、郑、向、任、樊、薛、朱、周、王、盛、刘、贝、虞、乐、曹、庄、施、吴、谢、洪、胡、邵、张、沈、包、俞、范、董、余、傅等大姓,好多亲连亲,姻结姻,丝丝缕缕,有着隔不断的姻亲关系。这些家族联姻,维系着旧社会几代人的关系,对形成宁波帮起过促进作用。也有违反科学的中表联姻,“亲上加亲”近亲结婚,以致结出恶果,生出畸形或痴呆儿或短寿者,并影响好几代。
婚姻礼仪上,讲究“传统”的繁文缛节。从约媒、相亲、合八字、订婚(下定)到择吉迎亲、大礼、合卺、回门、谢媒等,莫不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定规。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难当头,一切从简。蒋介石又提倡“新生活运动”,婚礼开始简化。“文明结婚”风气已从大中城市流行到小城镇。结婚仪式在孙中山像前举行,跪拜改成鞠躬。一度在镇海流行过由县、乡镇举办集体结婚仪式,仪式结束后再回家办酒宴。酒席上嬉嬉闹闹,调侃新娘、作弄新郎以及晚上闹洞房照旧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干部结婚极简单,领个结婚证,分几袋小糖,把被铺搬到一起就行。
“文革”期间结婚实行“革命化”,很少大操大办。向毛泽东主席像鞠躬,向尊长鞠躬,主婚人讲几句话,婚礼便算结束。再简单一点根本不举行什么仪式,领出结婚证,便是合法夫妻。
“文革”后一度时兴“旅行结婚”,领出结婚证,新婚夫妻一同到外地旅游一番,回来再办几桌酒席。这样省事、省钱、省麻烦,为广大工薪阶层接受。
20世纪末,由于经济发展,镇海居民生活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有了钱,就想在结婚大事上热热闹闹一番。对象大多自己找,或虽由亲友、同事介绍,却经自己接触后认可。其间交往一段时间也许会有些反反复复、争争闹闹,不过多不影响“大局”。倒是考虑婚后具体问题较多,如住房、装潢、家具摆设等。城市职工多由自己解决,也有由父母资助解决住房和装修、居家设备的资金。新世纪以来购房还可以按揭贷款,分期偿还。农村青年结婚住房多数由父母解决。结婚年龄要符合《婚姻法》规定。等不及的便先同居,到达法定结婚年龄再办手续。
某些家长怂恿女儿要“订婚礼金”,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戒指项链“笃笃敲”,仍像是做买卖一样。
结婚仪程 根据双方家庭(或家族)文化层次、教养、品位以及经济能力,糅合古今中外城乡种种习俗,各取所需。
譬如选择结婚日期,大多数人家选择节假日,有的却要从“皇历”中选择“吉日”,以求婚后大吉大利。个别七大姑八大姨、老娘舅、三叔婆等尊亲,会出些好心好意的主意。什么啥年不能结婚,哪个日子不吉利,哪个生肖不相配,什么日子结婚生下孩子有出息等。
过去结婚要坐花轿,新娘要戴凤冠披霞帔,打扮成后妃的样子,认为这是我们浙江女子的“特权”,是南宋皇帝特许的。那时有的夫妻吵架,女的“维权”时会说:“我是你大红花轿抬进来的!”意思是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不容许你欺侮。新社会不再坐花轿,但接新娘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到现在的小轿车,一级比一级高档。喜车请婚庆礼仪店或鲜花店装饰,外饰彩花纸链,车头贴上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同坐一辆车,送亲亲友多至十几辆车。一路上浩浩荡荡,有的还绕城或绕村一圈,炫耀并公告。宁波专门设有婚照苑,招徕新婚夫妇拍摄婚照,一套婚纱照,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镇海城镇中喜庆婚嫁花铺也日渐增多,这些店铺生意红火。婚庆礼仪公司受主办方委托,从拍婚纱照到结婚仪式的主持、婚礼全程摄像……一切全包。
城市化过程中家中没办酒席的地方,多借公共场所,聘请厨师承办。条件好的早就订下大饭店,而酒店也大都设有办喜宴的业务。参加婚礼的亲友早在门口等候,请摄像师高举摄像机,记录新郞迎亲、新娘长辈给新娘喂上轿(车)饭、“跨火盆”、新娘被抱入轿车、迎亲车队等场面,将新人行动举止、亲友相迎的热烈场面,全都摄入,然后制成光碟。也有将喜车先开到新房,下车后由新郎抱新娘入室,休息片刻,见见部分亲友,再去饭店。
新人胸佩红花,一身亮丽,新郎多着西装,新娘穿婚纱,在鞭炮声中由傧相陪侍进入礼堂。
堂上除大红双喜字,还贴着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喜结良缘等吉庆颂语。司仪(也叫主持人)高声宣布结婚仪式开始。《婚礼进行曲》中新郎轻牵新娘的手双双登台,男女傧相两旁相伴,童男童女在后面拉起婚纱。司仪发表一套非常吉利的颂辞:“百年好合”、“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有情人终成眷属”、“和谐美满”、“贤妻良母”、“早生贵子”、“事业兴旺”、“财源滚滚”等。接着行礼,向双方尊长鞠躬。在向尊长行礼时,尊长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递给新郎新娘作“见面钿”。接着双方相互鞠躬,交换戒指,还要新人讲述恋爱经过,要新人拥抱接吻,或要新娘唱歌。如果亲友中有爱热闹的还会起哄出“难题”。
旧时新娘从一早就要克制饮水,否则由于连上洗手间的时间也没有,会憋得脸色煞白。单是向各位尊长磕头跪拜,也会弄得两位新人头昏眼花,只能像木偶一样由伴娘伴郎搀扶着。现在就宽松得多,拜见礼大大简化。
酒宴开始,新娘对着满桌色香味俱佳的丰盛菜肴,只能“点到为止”。再“馋痨”,也要摆出一副“有教养”样子。什么“不要大口大口吃东西”、“咀嚼时不要发出‘吧唧吧唧’声音”等教条戒律,都要作为新婚礼仪遵守。因为那时是众目所注,或者摄像镜头正对着新娘,怕失礼失面子。
傧相(过去叫“伴郎”和“伴娘”)多由帅哥和美女担任,不但要相貌好,还要口才好,更要酒量好。某些宾客就喜欢作弄他们,特别喜欢作弄年轻女傧相。傧相任务是“保护”好新人,不让他们受窘失态。因此要代酒、代唱、做“调解员”。
新郎新娘要挨桌敬酒,从长辈敬起。此时,爱闹的宾客提出各类难题作弄新人。用线吊住苹果,要新人光用嘴一起啃,要新人当众再接吻,要新人“猪八戒背媳妇”……作弄好新人作弄女傧相。总之,要热闹,“闹”得“热”才显喜气。
主宴完毕,除少数远路来的近亲留下来,大多亲友散去。旧时一套“闹房”基本已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结婚年龄小,社会封闭,做新娘新郎的什么也不懂。结婚前夜或当天,由母亲口头传授新婚初夜房事知识。现在社会开放,又大多晚婚,房事知识在书上、网上、影视上都可接触得到,根本不需要神秘兮兮代代口传。
本来,经过结婚初夜,才算完全“成人”。不过这个进程已被“开放”的性观念打破。不履行结婚手续而同居已不是个别现象。
冥婚 旧俗对夭折的子女,待到婚嫁年龄,父母会张罗给他们找“对象”,举行冥婚,俗称“阴配”。其基本礼俗比阳婚简单得多,神主牌跟神主牌举行“婚礼”,同时将男女双方灵柩迁移合葬。近年农村偶有此情况出现。
丧葬祭祀习俗
“慎终追远”,是历来强调的“孝道”传统之一。意思是居父母丧和祭祀祖先要依礼尽哀,恭敬虔诚。新时代讲孝道,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最后岁月——临终关怀
在父母老病的最后岁月里,子女尽着赡养义务,亲侍汤药,尽可能满足父母的各项要求。侍奉老人饮食起居多为女儿或媳妇,因为女子较细心,男子或有不便或出门工作。
对老人来说,非常希望子女们能带下一代常回家探望,慰藉晚年寂寥。近20年,由于多数子女工作繁忙,没精力照顾老人,只得将老人托付给社会。所以老人临终关怀亦渐趋社会化,街道、社区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单位代子女负起照顾、护理老人的责任,给老人的桑榆岁月以温暖。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还创建了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个别子女为减少“麻烦”,干脆出些钱将老人“扔”给老年福利机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请专人到家护理老人。2007年全区逐步推行居家养老,由街道和社区医疗机构全职医生负责医疗照护。
老年男子在家里过世的,过去称为“寿终正寝”(正寝,指正屋或正厅)。依照古礼,男子临终前要将其移到正屋南窗(南牖)下或厅堂中,换过席子(叫“易箦”),头向东,等待呼吸停止。还有一道“属纩”手续,即将“纩”(很轻的絮丝)“属”(放置)在口鼻边,以测试还有没有气息。后世用较轻的纱巾盖脸,也有测试之意。女子临终不移床厅堂(此“礼”早已打破),叫做“寿终内寝”。如今,真正意义上“寿终正寝”、“寿终内寝”已很少了。
如果是非正常死亡(如溺水、车祸),叫“死于非命”。依旧礼不能停尸于正厅,只能在偏屋或室外搭棚停尸。
临终时,病人和其家人都希望亲人在身边。有的病人已进入弥留状态,为等待子女亲人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强撑着一口气,直到亲人回来见上一面才断气,不然“死难瞑目”。
当父母病危,家人会急召在外子女回来。古代交通不便,送信困难,近代以来用电报或电话就可以报信。
信教人家则按照教规办。如耶稣教徒,在教友病重时会自发无条件地作种种照顾,临终时更聚集床前为其向“主”祈祷,祝其升上天堂。有这样的说法,教徒去世,亲友不应该哭,因为死者去“天堂”,亲友应为其高兴庆幸才是。
久病痛苦不堪,逝世是一种解脱。民间叫婚丧为“红白喜事”,也含超脱之意。
如果死者因年老体衰,自然死亡,死前也无病痛折磨,叫“无疾而终”。临终时亲人都在榻旁,而死者又没有大小便失禁现象,称为“收成好”。一般人都希望出现这种“善终”。
断气(停止呼吸)后,家人抱住死者哭喊,捶床顿足,据说那时死者还有可能听到。据假死复活者说,那时虽已停止呼吸,但能听到亲人们哭喊,只是没法回应,最后就渺渺茫茫,毫无知觉。现代科学发现,人死后听觉是最后消失的。因此,送终者不能在死者周围乱讲不该讲的话,以免死者永别这个世界时仍带着无尽伤心。
收殓——停尸
人死后首先要给死者擦拭身子,换上“寿衣(衫)”,一般以棉织品为宜,免得火葬时难以焚化且污染较重。还要注意给死者摆好姿势,如合上眼皮,将两手交叉放在腹上或平放体侧,梳理头发,男的或刮一刮胡子。有的还将两足用带子绑住,或用案架将双足固定。否则时间一长,关节僵硬,便不好办。清代以前还要撬开死者牙关,将米或钱(有钱人家用珠玉)放到嘴里,说是“来世有饭吃”或“有钱用”。
穿殓衣前古代有“招魂”仪式,召唤死者“魂兮归来”。招魂者在门外摆动寿衣。朝北方(代表幽冥世界方向)呼唤死者名字,说:“某某人回来啊!”另有一个人接口应道:“来喽!”反复三遍,应对者接过寿衣,给死者穿在身上。以为这样死者之魂才能回到魄内,不会当“孤魂野鬼”。招魂仪式原含有生者对死者说不尽的痛挽之意。
过去替死者着寿衣时,家人要卸去头饰,主人或主妇则披发号哭。男子要露臂号哭,并且顿脚跳跃,女的也要边哭边跳,表示悲痛至极。这种“擗踊再三”(擗是拍胸,踊是跳足,接连三次)的“礼仪”,在古代是非做不可的程序。
换衣后,在遗体上覆盖白布,过去则是裹锦衾或盖殓被(俗称“重被”)。设有灵堂的就移尸灵堂,榻前供香烛。古礼在死者东侧放置酒食,象征供给“鬼神”饮食,并由亲人守夜。也有请佛婆念经守夜,或雇人值夜。值夜者可以打牌消遣。现在如殁在医院里,一般就移到太平间(停尸房),有的就直接由殡仪单位接送去殡仪馆暂置,在镇海城区的就送到关怀院设置灵堂。暂放在太平间的晚上也多由亲人守夜。夏天周围还得放置冰块防腐。停尸处严禁猫狗进入,据说是怕“诈尸”。在旧社会中讲的人“言之凿凿”,但却没有一个人亲眼看到过。守夜既是最后陪伴死者,也是考虑万一死者或许能恢复知觉,更为防止猫狗骚扰和老鼠啃啮遗体。
报丧——吊唁
报丧对象首先是死者亲友、上级。现在多用电话通知,民国前专门请报丧人,倒挟着油纸伞去报丧(俗称“报讣音”)。有些因亲友多,来不及一一通知,就在报纸上刊登讣告。讣告专指报告丧讯。现代,老干部去世由老干部局在报上刊登讣告,算是一种“待遇”。哪一级干部死后享受哪一种规格待遇(包括讣告、送花圈级别、追悼会规格、谁宣读悼词等)的礼仪,都留有等级制影子。
大殓或火化前,灵堂上灯火不灭。早晚点香添茶上供,亲人(主要为妇女)每天哭灵,抚床或拍桌,号哭诉说。诉说死者生前美德和对自己的关心,检讨自己如何如何照顾不周,不懂体贴以及今后度日艰难等等。号诉极处,催人肠断,常因哭灵至嗓哑泪尽甚至泣血。宁波地区妇女哭灵时还有一种调子:。妻子哭丈夫时常包含着“你为啥介狠心哪——丢下阿拉走了!要我今后咋做人啊……”等内容。
接到丧讯的亲友、上级,根据亲疏,亲自或派人至丧家吊唁。吊,是祭奠死者,唁,是慰问家属。吊唁时送衣被(重被)、挽联、挽幛(用整幅布帛做成,上面书写或粘贴挽联)、赙钱(亦叫吊钱)等赙礼。送来的赙礼陈列现场,重被则叠放椅背上。现在一般兴送花圈或鲜花。花圈档次则根据送者跟死者的关系,以及上级单位级别而定。花圈放置位置也依照级别、亲疏来安排。迷信人家还送冥币和锡箔,并在灵前焚化。近20年来冥钞币种很多,“美元”、“港币”、“欧元”都有,还印上“冥国银行”字样,冥币单位有达“亿元”的。烧化这些冥币,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了到“阴世”生活舒适方便。
当亲友、上级来吊唁时,家属要表示感谢。古代这种礼仪繁琐得很,如一听到吊唁者临门,家属要立即伏地举哀(即哭号),有钱人家同时要举哀乐,吊者行礼上香。这些都由司仪人员高声报告和指挥,包括跪拜升起。吊唁者行礼后对家属要表示抚慰,追念死者好处,劝说节哀顺变,话不宜多,即行告辞。由死者儿子或孙子迎送,妇女只在帏后或室内哭。如果吊唁者是死者晚辈亲戚,那么一跨入门槛就要匍匐哭号,爬跪上前,抚尸大恸。死者亲属中要有人上前劝止,递上毛巾擦泪。
过去还为死者立一块木制灵牌,上写死者姓名,俗称“神主牌”,代表死者亡灵。牌面写上辈分、排行、功名(类似级别、职称)“某某某之灵位”或“某某某之神主”。富家往往将“主”字上面一点用朱笔写成红色,请族长或德高望重的名人“点‘主’”,即用新笔蘸墨,将“主”字上面一点点黑。现代用放大的遗照,也有立神主牌位的,外饰黑布,供在桌上方。
大殓——向遗体告别
大殓就是向死者遗体告别,将遗体移入棺材,火葬的则是送进火葬炉。用棺材的先得用铜钱或纸钱铺好棺底,垫上衾被,有的还铺上石灰木屑之类防潮,然后由死者亲人捧头抱脚小心地移尸入棺。入棺前已用寿衾将死者全身裹住,并用带子捆好,头枕、脚架都要安放妥当。然后将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和用过的物品(如衣服鞋帽、烟管、笔墨砚台、扇子以及书画等)放进棺材,叫随葬。再将亲友所送寿被,按辈分长幼,一条一条盖置于上,放一件,报一下赠送者身份,让死者记住这份情意。铺的盖的程序很繁复。父母死,入殓时子女一定要到场,否则就不能盖棺。女的死了,娘家人也要到场。入殓时凡与死者生肖相克者都要回避,孕妇也要回避,以免相冲不吉。盖棺时全家举哀,孝子、孝女更要号啕大恸,因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永别。棺缝用桐油石灰密封。
现代火葬普及,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一般多在殡仪馆或有设备的福利院、临终关怀院举行。仪式前已由馆、院专业人员给死者整容饰妆。由单位或相关部门主持告别仪式。其中有单位领导代表、生前好友代表致辞,家属代表致答谢辞,参加的人依次向遗体鞠躬告别,再向遗属握手慰问。仪式后即送遗体去殡仪馆焚尸炉火化。火化时允许个别家属在炉后检视孔观察。当天或几天后家属领取骨灰装盒。21世纪来,丧礼分化,一部分开明的干部、知识分子都主张一切从简,一般群众对亲人的丧礼则越来越向旧俗靠拢。
殡葬——服丧
以前盛行土葬,要用棺木,要做坟墓,要占用许多良田。民国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在回忆录中写道:乘车经镇海,只见公路(现今的329国道线)两旁良田中有大量坟墓。他慨叹镇海过去坟墓占用农田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次平整土地,农田中坟墓已绝迹。
旧时,棺木和坟墓根据死者家道贫富和地位高低而定。贫民和贱民们只得薧葬,用草荐一裹,或求得慈善机构施舍薄皮棺材,掩埋于义冢。有的一时还来不及做坟,或兵荒马乱年代不能移柩还乡,则择地暂厝,叫“殡坟”。镇海还有几家大族设专门“坟庄”,请专人管坟。上海原来的“四明公所”,其中一项业务就是给暂时不能回乡殡葬的宁波同乡寄柩。
过去殡葬要择日,要举行奠祭,称“开吊”,仪式隆重繁琐。殷富人家灵堂布置庄重肃穆,挽幛挽联花圈布满灵堂四周。有专门司仪(赞礼生)、服务生招待来宾,根据来宾身份,“指挥”丧家接待。有“吹行”专奏哀乐,富家还请僧道做法事,民国时还有请西乐队奏哀乐,请小学生唱悼歌。开吊毕即举行“大出丧”。出柩向贳器店贳来天平杠,由四人或八人抬柩。送葬队伍白衣白帽,由纸幡、纸人纸马与吹行(乐队)开道,孝子手捧神主牌位(现代捧死者遗像)走在灵柩前,亲人们手持孝杖(孝,读hào,俗称哭丧棒),哭号着随行于灵柩后,其他人再随其后。过桥要停下来拜祭。朋友和后辈有的还要路祭。出丧时要到本地神庙神祇处“请来‘路引’”,以便黄泉路上通行无阻。出丧路上边走边撒纸钱。到墓地后抬棺入穴,那时主人夫妇都不哭。下棺后开始封土,一边祭土地神,烧锡箔纸钱。该哭的亲人都大哭举哀。下葬回家仍旧要在灵堂哀哭,然后撤去灵堂,将死者用过席子、草荐、枕头等在门外路口火化。
向遗体告别、送葬等一些丧葬礼仪习俗,是表示尊敬死者,也是为让活人看——看家属亲情孝心,看死者身后荣耀。个别有财势的则借此比阔,烧化许许多多纸钱,纸扎许许多多冥器(包括别墅汽车、僮仆婢妾),中西乐队齐备,僧道尼姑俱到,组织长队送葬,丧幡花圈,盈屋满街。有的人生前贫困,家人却让他死后“富有”。个别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孝敬,漠视父母老、病、孤独,甚至还从物质和精神上虐待老人,而等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来标榜“孝顺”。
上述一些大殓和出殡时的做法,一般平民不可能有如此阔气的排场。随着时代变迁及殡葬改革,这些礼俗日渐简化。尽管土葬已被火葬替代,由于旧思想、旧文化尚未彻底消除,随着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旧俗又以新形式出现。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送骨灰盒到公墓时,除请僧人念经或铜管乐队奏哀乐外,还给死者随葬烧化明器(即冥器),有冥钞元宝,有纸糊的电灯、电话、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女佣,甚至给死去的老父配送二奶,以慰泉下寂寞。这些现象不时可以在河头大同公墓见到。
时代进步,生态建设发展迅速,多数居民家庭自觉履行火葬,有的还选择树葬,草坪葬,不占用土地面积,将骨灰盒埋葬在地下,上面植树种草。更进一步的则将骨灰撒到江河大地上,回归自然。只有个别山区还兴做坟,大多数人家都将骨灰盒放在公墓。
葬礼后过去照五服规定服丧。所谓“五服”,是根据与死者亲疏等级关系分五个等级来定丧服和服丧期。有斩衰(衰通缞,音cuī),子女服父母丧,妻子服丈夫丧,承重孙代父服祖父丧,用不缉边的极粗麻布作丧服,服丧期三年;齐衰(zīcuī),子女服庶母或再嫁母丧,夫服妻丧,孙辈服祖父母与曾祖父母丧,用次等麻布缉边作丧服,服丧期分别有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大功,为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服丧,已婚女为伯叔、兄弟、侄子、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丧服用细麻布制成,服丧期九个月;小功,为祖父的兄弟、父亲的堂兄弟、本人的再堂兄弟服丧,用更细的麻布制丧服,服丧期五个月;缌(sī)麻,用于对疏远的亲属,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孙等服丧,用精细麻布制丧服,服丧期三个月。丧服和丧期规定繁琐,都根据上下尊卑、亲疏远近来决定。
现代已没那么严格,只要穿素色衣服即可,叫“穿素”。服丧期禁止穿着大红大紫,禁止大鱼大肉吃喝,停止参加娱乐活动,否则将被认为大不孝。总之,要表示哀戚,不宜大喜大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左臂上缠黑袖套,当代则改别一块小黑布条或白花,表示居丧期的哀思。
新世纪以来镇海有少数思想开放的老人,生前已决定捐献遗体全部或部分给医院救生或医科院校解剖,并由公证处做好公证。
祭祀
从佛教传入中国,丧葬习俗中增加“做七”一项。“做七”也叫“斋七”。每七天做羹饭追荐死者一次。到第四十九天叫“满七”,隆重些的请僧尼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迷信说五七前夕,死者魂灵会最后一次回家探视,在自己生前起居室徘徊逡巡,未亡人会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地折腾一夜。死后满一百天要作百日祭,叫“做百日”,逝世一周年要作“周年祭”,叫“做周年”。此后每年逢死者逝世日,有做忌日羹饭的旧俗,表示悼念。近年有钱人家又兴起给死去长辈做冥寿,叫“做阴寿”,要到寺院里去做佛事,叫“做水陆道场”。主家要有主要人物主持,随着和尚念经在佛前捧香转悠。旧说是积阴德,向“冥府”孤魂野鬼们施舍慈善,并超度鬼魂。
现代每逢亲人逝世纪念日,家人会在亲人像前点上几支香,供上清茶水果,献上一束鲜花,现在又兴做羹饭,来追忆死者生前事迹,以表示悼念。每年清明节,都会去墓地祭扫,上供祝祷,给墓地除草培土,给坟碑上字迹涂新漆。重亲情者常会有“子欲养而亲已逝”的憾疚。
一百二十年前的岁时习俗
元旦 大年初一,旧时称元旦。元旦前数日,洒扫室堂门庭。五更起来,陈列香烛,全家男女都穿礼服祭拜天地各路神灵。陈列果饵酒馔祭祀祖先,将列祖列宗遗像挂于厅堂,按长幼尊卑序拜尊长。男子还出门拜宗族长辈、亲戚,称“贺岁”。各家备酒席互相宴请。
立春 立春前一日,县官以五彩仪仗迎春,立春那天祭芒神(谷神),用土牛(用泥土制的牛,亦有用芦苇和纸做的)象征试耕,举行“藉(jiè)田”(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类似后来的“领导试验田”)仪式,以示迎春和劝农,城乡分发春牛图于士大夫家。各家作春盘、春饼,饮春酒。
正月初八夜 是夜,女子们供香请仙姑或“屙缸姑娘”(称“厕神”),用米盘预示吉凶。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是夜称为元宵。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夜上灯至十八日落灯止。十三夜起城内各处悬灯挂彩,演戏娱乐,供人游赏。
正月十四夜 各家以糯米粉搓圆子,成豆状大,称“灯圆”。做成羹后先祭祖先,后阖家共食,取团团圆圆意。
做丫头羹 正月十四夜,各家综合瓜、豆、枣、栗等多种食材做成甜羹,称为“丫头羹”。邻里相互馈赠“丫头羹”。此俗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证。相传为家婢有意把日常多余之食杂积蓄,到那天合煮成甜美的羹,奉主人品食,其味极好,于是各家仿效。
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农家以火把照田间,谓可除越冬害虫,称“烧蝗虫”。是夜,妇女相率过桥七条,叫走七家桥,有的地方在正月十四夜过七家桥。
清明节 清明前十天始,各家陆续祭扫祖坟,给祖坟除草加土,在坟头上插竹挂纸钱。门户上插柳枝或把柳枝插戴于首。做青糍、黑米饭,备鱼肉甜酒供墓头,以祭土地菩萨和祖先,并备辛盘(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菜蔬放在食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寒食(冷食,据传为纪念介子推焚死),称为“攒盒”(即后来的“拼盘”)。
赛社 三月十五后东郊赛社,俗称“行庙会”,鼓乐喧闹,彩仗鲜艳,游人如织。城厢内外各处悬灯猜灯谜,同时演戏迎神。
立夏节 用赤小豆和糯米煮饭,称立夏饭。以乌笋(脚骨笋)、软菜煮羹吃,称接脚骨。那天称体重以权衡一年中健壮或瘦弱。
初夏渔期 初夏为捕黄鱼佳期。本地渔船出洋乘潮捕鱼,黄鱼在水底能叫。捕鱼以三汛为期,俗称头水、二水、三水。每汛将毕,渔船首尾相接进港。捕乌贼船亦有“三水”之说。是时,招宝山下沿塘一带樯帆如织,四方商贾争先贸易,至六月上旬三汛毕。除渔民终年捕鱼外,临时出海捕捞的农民回来后仍操作农事。
浮屠浴佛 相传四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那日僧人用水洗涤佛像。招宝山上宝陀寺供奉观音,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期香火最为旺盛。善男信女多登招宝山礼佛。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各家取菖蒲及艾条插于门户上,编扎五彩香袋佩在身上,女子则用丝绸布扎虎形和艾人插在头上,有的削菖蒲根成葫芦形再染上雄黄系于手臂,或画虎贴于床边,更多的以雄黄菖蒲掺和白酒作雄黄酒小饮,以辟邪禳毒。又作粽子和骆驼蹄形糕祭供祖先,邻里亲戚互相馈赠。
晒盐 六月盛夏为晒盐旺季。沿海盐民刮泥晒盐,称六月泥土为伏泥。三伏天日烈土燥,晒盐较常时多而且好。
七夕乞巧 夏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以槿叶水洗发。在庭院里陈瓜果,上香拜祭织女以乞巧。
中元鬼节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称“鬼节”。各家备酒肉羹饭祭先祖。和尚、道士诵经,设瑜伽焰口,超度亡灵和“地狱中的沉沦鬼魂”,称“盂兰盆会”。
七月三十 俗谓地藏王菩萨生日,夜里燃香遍插地上,在河中放河灯。这天不随地大小便和倒水,以表示敬重地藏王。
中秋节 中秋节各家置酒赏月,邻里亲戚以月饼相馈。全国以夏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独浙东宁波一带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相传南宋越王史浩(宁波人)之母系八月十六诞生,故宁波一方改八月十六为中秋节,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也称重九。重阳日县人登高宴赏,饮茱萸酒。各家制重阳糕、粽子相馈赠。
冬至 各家备香烛祀神灵,大族人家在宗祠中请戏班子演戏,备酒肉祀神灵祭祖先。沿海渔家于冬至后置窖藏冰,以备来年渔期冷藏之需。
掸尘祭灶 夏历十二月十五起到廿四止,各家掸尘。廿三夜用纸马、糯米团祭祀灶神,送灶神上天。在此期间碾米粉,做年糕。
谢年 十二月二十起到廿八止,各家合祭众神,称为“谢年”。
除夕 夏历年末夜为除夕。除夕前数日各家以鱼肉果饵等精美食品互相馈送,称“馈岁”。各家祀神灵及先祖,称“送岁”。除夕夜,阖家团聚宴食,称“分岁”。点烛焚香、燃炭烧火,长幼坐等天明,称“守岁”。长辈赐钱给儿孙称“压岁”。除夕前预备足够食物为新年初休市数日之用。蒸米做麸(一种油炸面食,称“寒具”),至新年再热一热当饭吃。换桃符,贴春联,易门神,称“从新”。放爆竹,烧苍术、祛瘟丹,称“辟邪”。
(见清光绪《镇海县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