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十年少
有一天放学后,明明因为一点小事很不开心,竟然还皱起了脸。大花看到后,拍了明明一下说:”怎么了?笑一笑,十年少,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让肌肉疲劳啊!“”肌肉疲劳,那笑就不让肌肉疲劳了?“明明说,”你少唬人。“”谁唬人了,据说微笑时需要牵动15块面部肌肉,而我们要皱脸,就需要43块肌肉的运动,才可以使脸皱一下,你说是不是在让肌肉疲劳啊?“听大花这么一说,明明的好奇心上来了,他问:”既然这样,那说话又需要多少块肌肉呢?是不是会更多了呢?“”那当然,我问过爸爸,他说我们说话所需要的肌肉比微笑和皱脸都要多,为了说出一句话,至少要让72块大小不等的肌肉动起来,刚才为了让你笑,我说了那么多话,肌肉都动了好多次了。“大花笑着说。听完大花的话,明明恍然大悟,怪不得话说多了自己肚子容易饿呢,原来要动用不少肌肉,费不少力气啊,不饿才怪。
大花还告诉明明,经常皱眉、发火的人,面部肌肉就会僵化,给人的印象也会变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凶巴巴的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反,总是笑眯眯的人,即使上了年纪也会给人很亲切的感觉。所以,大家还是经常微笑吧。
体验生命的幸福瞬间
在一些年轻人当中,常看见幸福的丈夫贴在妻子的肚皮上倾听小宝宝的动静,也常听到满脸笑容的妈妈说:”小宝贝又踢了我一下。“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有些什么”娱乐“活动呢?当今社会,医学家可以通过超声波扫描来视察子宫中的胎儿,在屏幕上看清胎儿的一举一动。
胎儿是可以看见东西的,他的眼睛在他睡觉或换姿势时会移动。小胎儿还能感觉到一束照在母亲的肚皮上的强光,通过子宫壁和羊水的强光就像穿过指缝的淡淡的手电光一样。每当这个时候,胎儿就会把小脸朝向光亮的地方,并睁大眼睛。
胎儿还能听音乐。据观察得知,他喜欢每分钟60拍左右,与母亲的心跳速度十分接近的慢节奏音乐。当妈妈放音乐时,他会转过头来,用耳朵收听外界的声音。
胎儿长到4个月大的时候,舌头上就开始发育出味蕾了。挑食的小宝宝特别喜欢甜味,而讨厌苦味。
小宝宝还具有触觉反应的能力。如果他的小脚丫被碰到,他会把脚丫张开,像把小扇子;如果小手被碰到,则会握起小拳头。
胎儿三四个月大时已经具有排尿功能,有尿液积在他的小膀胱里。现在研究得知,7个月大的胎儿每小时大约排尿10毫升,出生前夕,每小时可增加到27毫升。这些尿液和其他代谢废物一样,通过母亲的胎盘排出体外。
胎儿长到8个月大时,已十分”能干“了。在无意识中,他打呵欠、抓东西、吮吸手指、伸胳膊、蹬腿和伸懒腰,他还微笑、皱眉头,甚至向母亲做鬼脸呢!
看看,人类是不是很能干啊,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探索的历程。
西瓜籽和玉米的难解之谜
一粒西瓜籽与一粒玉米相遇了,玉米兴高采烈地打过招呼后问:”兄弟,听说人类的胃把吃过的食物集中起来进行消化,食物一般要在胃中停留好几个小时,在这期间,胃每隔20秒就会动一次,把食物和胃液自然而然搅拌在一起,使食物被充分消化。老兄,你说这胃怎么就不把自己给消化掉了呢。唉,我就纳闷了。“西瓜籽想了想说:”我曾到胃里游览过,幸亏靠着我这个特殊的外壳才没被消化掉。我给你讲讲我的所见所闻吧。“西瓜籽到胃后发现,胃里有好多黏液,经过打听,西瓜籽知道了那些液体叫作胃液,它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首先胃液中含有可以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作用就是把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分解成为块头较小一个个小块,人们把它们叫”多肽“。
胃液中还含有盐酸,那可是一种很厉害很危险的东西,能够灼伤皮肤。盐酸在胃中主要是为了杀死食物中的细菌。
说到这里,玉米粒就开始替胃担心了,”那么厉害的盐酸在胃里,胃哪儿能受得了啊?“西瓜籽瞪了玉米粒一眼,玉米粒吐了吐舌头,赶紧闭上了嘴巴听西瓜籽说。原来,胃中有一种可以保护胃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损伤的物质,叫作胃黏液。胃黏液紧紧覆盖在胃的内壁上,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的食物都无法和胃壁直接接触,这样就阻止了胃酸及胃中消化液对胃的腐蚀了。
并且很神奇的是,胃液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的,只有在有食物进入到胃中之后,胃才开始分泌胃液。然后把已经消化过的食物一点一点慢慢地送到小肠里去。
玉米粒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半天都合不拢,它实在是太佩服胃了。
人类天资聪颖的”指挥家“
从前,狮子和小鸟遇到了护林员。狮子开口说:”喂,我说你这个人有我这样的利爪吗?瞧,我能立刻让前面的那只兔子变成美味。“说完,狮子果然就扑了上去,不一会儿它叼着兔子回来了。护林员瞄着远处树上的一只鸟儿,”“的一枪,鸟儿被打落了。
狮子不做声了。这时小鸟说:”你看我,能在蓝天自由飞翔,你能吗?“护林员指着远处天空中的一架飞机说:”你瞧那个,我们人类可以坐着那个飞天啊!“小鸟望着飞机,点点头也不说话了……是啊,我们人类没有雄狮猛虎般的尖牙利爪,所以和狮子老虎硬碰硬地搏斗,失败的总是我们。我们也没有鸟儿翱翔蓝天的翅膀,可人类却可以统治百兽,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脑。
脑的工作是记忆我们看到、听过的东西,同时不断地进行思考。
除此之外,脑还支配着我们的全身。
就拿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这么简单的事情说吧:首先,大脑给眼睛下命令”找到书架上的书“;其次,眼睛找到书的同时,大脑命令手伸出去,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来。
在接到大脑命令以前,身体是不会做出任何动作的。脑调节了我们身体所有的机能,没有脑的身体将会是无法想象的。
脑一般可被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位于大脑后部的”后脑“,这部分主要负责调节我们身体的站立等运动机能,还有简单的记忆机能,如果没有后脑,上体育课时我们就无法掌握身体的平衡,奔跑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部分位于后脑的上方,叫作中脑(脑的中间部分)。第三部分叫作前脑(脑的前部),也是所占面积最大的部分,人们把这部分的大脑分成左右两部分,分别叫作”大脑左半球“和”大脑右半球“。
大脑相当于我们身体的”司令官“,也是给身体各部分下达命令的场所。因为有了大脑,我们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了。
千方百计奖功臣
肺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转换器“,它是我们身体中呼吸作用的功臣,肺的主要结构是由肺内导管部和无数肺泡所组成的。然而,我们该补充哪些食物来养肺和润肺呢?下面我们来读一则精彩的故事吧:
晚上,小雷的妈妈端着晚餐对小雷说:”看看妈妈给你做的木耳炒肉,多吃点,润肺。“”润肺?为什么要润肺?“小雷不解地问妈妈。
妈妈告诉他说,肺可是我们人体呼吸的大功臣啊,当空气从我们的鼻孔进入鼻腔后,鼻腔里的鼻毛阻挡住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咽喉进入气管。气管上的纤毛朝上摆动,把空气中剩余的灰尘颗粒扫出去,干净的空气就通过支气管进入肺。肺中的支气管反复分支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许多突起的小囊泡,这些就是肺泡,吸进来的氧气就保存在肺泡中。当血液流经肺脏后,肺泡就把氧气给红细胞,让它把氧气带到身体各处的组织细胞。
如果组织缺氧的话,就会死亡,所以说肺是呼吸作用的大功臣,又是身体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既然是这样,我们当然要好好保护它了。而且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有很多病菌都会顺着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对肺乃至整个身体都造成伤害。
然后妈妈又告诉小雷,中医讲究食疗、食补。从时令上看,秋天是五谷飘香的收获季节,也是人们调养身体的大好时节。秋季养生不仅能防治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增强人体对秋季之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燥“是秋季气候的特点。秋燥消耗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时化解,会出现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等现象。因此,秋季的养生主要应从养肺、润肺、补肺入手。而养肺滋补的食物有很多,比如木耳、荸荠、梨等。
小雷听完妈妈的话之后说,自己还不知道秋天进食还有这么大讲究呢,看来要好好注意着点,保护好肺。
会说话的耳朵
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作耳朵,我做这次演讲的原因是,昨天我听到几位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太唠叨,把耳朵塞住都避免不了唠叨,然后就抱怨自己的耳朵,说没有我们耳朵该多好。
各位想必都知道,我们耳朵是听取声音的重要器官,但是我们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我们耳朵,听不见声音事小,发生更大的问题可就严重了。
因为我们耳朵当中有三个器官,如同蜗牛形状的名叫耳蜗,三个圆环直角相连模样的名叫半规管,还有一个叫前庭。
耳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直径不到1厘米的器官,可是,如果没有了耳蜗,耳朵就无法区分声音,因为声音在通过耳蜗之前只是空气中的振动,振动经过耳蜗,就会被耳蜗中专门负责听声音的听觉细胞转化成神经信号,传入大脑。之后,你们才能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辨别。
你们大概不知道,就是因为有了我们耳朵的前庭和半规管,你们才可以在很滑的冰面上行走而不会滑倒。因为它们具有平衡作用,所以当你们在光滑的路面行走,将要摔倒的瞬间,能够重新找到平衡。偶尔会看到坐地铁时打瞌睡却不会向前倾倒的人吧,即使他们不去有意识地控制,前庭也会发挥控制身体平衡的作用。
这里面的奥秘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半规管和前庭是与脑相连的器官,所以当我们转动身体或者移动身体的时候,可以通过脑的指令来保护平衡。
在座的各位当中或许就有人常常有眩晕的感觉,这个时候你们会很容易想到贫血症,其实一半以上的这种情况是与耳中半规管或前庭出现了问题有关。所以建议有这种情况的人可以到医院做一下检查。
好了,我的演讲就到此为止,请你们自己好好想想我们耳朵的作用吧。谢谢大家!
唇枪舌剑的指头们
手指头和脚趾头相隔甚远,却也有很多的恩恩怨怨。其实,这两部分缺一不可,我们经常所说的”十指连心“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手指头和脚趾头,我们的手和脚就会受到莫大的伤害。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下这二位大师的趣闻吧:
一天中午,手指甲对脚趾甲说自己刚与手指头吵了一架,但没有分出胜负,没想到脚趾甲也刚和脚指头吵了一架,结果也没有分出胜负。最后,手指甲与脚趾甲决定组成联盟,先收拾手指头,再教训脚指头。
于是它们气势汹汹地找到了手指头大骂,它们俩你一句我一句的,把手指头给说哭了。手指甲还扬言要脱离手指头的怀抱。它们骂了手指头后,又要如法炮制,去找脚指头算账。这时,大脑开口了,它先赞扬了手指甲与脚趾甲一番。
大脑告诉它们,因为人总是在使用手和脚,所以它们就总有受伤的危险,手指在制作东西时或者搬运重物时都容易受伤,而在走路时脚趾也会踢到石块,或者被别人踩到,当然就需要坚硬的手指甲和脚趾甲的保护了。
如果没有手指甲和脚趾甲,人们将无法紧握东西,也不能长时间行走,皮鞋或者其他的鞋子对人们也将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没了手指甲和脚趾甲的包容呵护,人们的手脚一定会变得伤痕累累、满是伤口。
大脑还告诉手指甲和脚趾甲一个一直困惑他们的身世之谜:手指甲和脚趾甲是由一种叫作”角蛋白“(也叫作角质)的蛋白质构成的,因为质地强韧,所以不容易折断或碎裂。马蹄、鸟爪、牛角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和人的手指甲、脚趾甲一样,是由”角蛋白“构成的。神奇的角蛋白可以不断地被人类的身体制造出来,这样手指甲和脚趾甲就可以一直生长下去了。大脑说完这些后又说了一句:”手指甲、脚趾甲和手、脚应通力合作,而不能破坏团结。“被人唾弃的粪便之悲哀粪便是我们人类最讨厌的东西了,粪便俗称大便,是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粪便的四分之一就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无机物、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里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等。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大早,丽娜就跟妈妈抱怨说:”每天都上厕所,耽误自己看动画片了,人能不能不用上厕所啊?“妈妈听后告诉她,如果不上厕所,食物残渣就不能排出体外,那后果将是很可怕的啊。
接着妈妈又告诉丽娜,粪便的形成可不是一件简单随便的事。首先,食物从口里吃进去,经过牙齿的咀嚼粉碎,并在唾液的作用下进行简单的消化,之后搅拌着唾液的食物团由食道向下,缓慢滑到胃中。等食物进入到胃里后,胃就开始分泌各种消化液来消化食物。食物一般在胃中停留3~4小时,并被胃消化成糊状后,这些食物就被胃一点一点地送入小肠。
等食物进入小肠后,小肠又分泌多种消化液,例如:有可以分解蛋白质的肽酶,有可以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有可以分解糖分的麦芽糖酶等多种消化液。
但是这些消化液并不全都来自于小肠,肝脏和胰脏也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帮助小肠把食物进一步进行分解,然后由大约500万个小肠绒毛对分解出的营养进行吸收。
因此,食物中的营养大部分都是在小肠中被吸收的,经过了小肠的食物基本只剩下了残渣。
虽然仅剩下残渣,但”食物“还是接着被送入大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大肠对食物残渣当中的水分进行重新吸收,万一大肠不把食物残渣中的水吸收干净的话,恐怕我们每次上厕所都要拉肚子了。
营养和水分都被吸收干净了的食物就这样变成了真正的大便,逐渐沉积在大肠末端,等到了一定的时候,便会被排出体外。如果不排便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丽娜听完后,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原来粪便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高与低的奇妙学问
身高是指: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它是对人体纵向各部分的长度与比例而言的,源于人体的纵向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19~23岁,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营养、体育运动、环境、生活习惯、种族、内分泌、远近亲婚配、医学进步等。今天就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探索身高的秘诀吧:
读过《白雪公主》的人,对七个小矮人都有印象吧?不光是在童话里,即使在我们身边,也总能见到一些个子很矮小的人。有一天,”矮个子“毛毛去找”巨人“飞飞,询问飞飞长高的秘诀。他问:”飞飞,飞飞,你告诉我,我为什么就长不到你那么高呢?“飞飞想了一会儿说:”我听博士爷爷说过,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的组织和血管组成的,吃入的食物在从胃向肠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被分解消化,此后,营养成分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无论是身体的哪一个地方出了毛病,这个过程都将无法顺利完成。我想,你可能是哪部分出了毛病吧?“毛毛听后急得都要哭出来了,飞飞说:”别急,我们找博士爷爷问问吧。“到了博士爷爷家后,听完毛毛的诉说,博士爷爷说:”为了使我们身体内各个器官可以相互协助、共同工作,就需要一种联络和管制的手段,为了让各个器官努力工作,也需要一种可以刺激它们的方法。传递这种信息和下达这种命令的就是一种叫激素的物质。“爷爷看了看毛毛与飞飞又说:”激素叫作’成长激素‘,就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激素。成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如果成长激素分泌量过少,人的个子就会停止长高,毛毛就是因为这个而长不高的;成长激素分泌量过多,人的个子就会长得过高,飞飞就属于这种类型。“看到毛毛与飞飞惊慌的样子,爷爷又说:”你们别怕,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医院看看,会有医治的办法的。当然飞飞就可以不用再长高了,毛毛呢,如果身体合适就可以长得高一点了。“无人能敌的凶残杀手癌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可怕疾病,也称恶性肿瘤,它是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以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关于癌症的形象描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大家都围住生物老师问关于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老师告诉他们,癌细胞也是被逼的,它们原来也都是好好的细胞,都是人类不知道珍惜,才把它们变成那个样子的。辐射、污染使它们在这种环境下只能变成这样了。癌细胞的做事能力是普通细胞望尘莫及的。在周围有其他细胞的情况下,普通的细胞是无法进行分裂的,而癌细胞可就不一样了,即使周围有其他细胞,它们也照样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矣“。所以它们可以在一眨眼间就有成千上万个子孙后代,事实上它们所要做的也只有繁殖后代这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了。
癌细胞们还是自由的旅行家。一般的细胞,一辈子就只能窝在一个地方,生活单调又乏味。例如,肝细胞就只能待在肝里,骨细胞就只能待在骨头里,脑细胞就只能待在脑袋里。可是癌细胞就可以不时地旅旅游,走遍天下,逛遍人体。
它们沿着人体全身的”高速公路“———血管,东瞅瞅,西看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所以人类都怕它们。得了胃癌,疼得可不只是胃,癌细胞在胃中的兄弟姐妹也会适当地去别的地方考察考察,琢磨琢磨在其他器官当中多建几个新家。
尽管人们为了对付它们可谓绞尽脑汁,用遍各种武器,可是它们才不怕呢,因为它们会来个”七十二变“,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也只有干着急,而它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做它们的事。
最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就要保护好环境,锻炼好身体。这样,健康的细胞就不会变成狰狞恐怖的癌细胞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放屁声
在公共场合放屁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尴尬,然而,屁究竟是为何产生的呢?人为什么会放屁呢?其实,大多数的屁是由大肠杆菌和肠内的其他细菌创造的,这些细菌吃着你体内发酵的食物,然后一起微观地放屁,你咽下的空气和腹中的碱性分泌物同样对你的屁有一定影响。屁中的各种化学物会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刺激性气味,一亿份空气中只要有一份此类气体,人们就能闻出;如果五角大楼能将这些化学物浓缩成一种气体化合物,那么,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核武器,就能造成大规模杀伤了。通常,屁里面总会混有硫化氢,它们大多来自黏液,使屁带上一种臭鸡蛋的气味。下面来看一个有关屁的故事吧:
小辉经常会在小伙伴们玩得正欢的时候,冷不丁地来一个响屁,为此小伙伴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屁王“。小伙伴们经常这样叫他,让小辉感到很丢人。这天趁着小伙伴们又在院子里玩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邻居王叔叔。王叔叔是个医生,所以小辉相信王叔叔一定能帮他。
王叔叔听完后,把小伙伴们都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起了有关放屁的学问。
王叔叔告诉他们,对常人而言,胃肠道内的气体随着胃肠的蠕动向下运行,最后自肛门排出,称之为放屁。正常情况下,它是对健康无害的,但在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肠内蛔虫团等引起肠梗阻,或腹腔内脏器官发生穿孔、炎症及人体缺钾和酸中毒等导致肠麻痹时,病人就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和不能放屁的现象。所以,在医学上有”一屁值千金“之说。医生在诊治患有急性腹病的病人时,在询病中总是要问是否放屁,以此来诊断有无肠梗阻和腹腔内的疾病。在观察治疗肠梗阻的病人时,同样以是否放屁作为判断病人是否已经解除肠梗阻的根据之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在腹部术后,医生以此来判断肠道是否通畅。病人在术后一至两天内因麻醉药的作用是不能放屁的。病人在腹部术后如正常地放屁了,说明肠蠕动已恢复正常,可以拔除胃肠减压管并开始进食了。
末了,王叔叔说:”放屁是正常的现象,它还有这么多的功能呢,你们肯定都会放屁,只是没有小辉那么响,或者说是憋着。以后有屁就要放,对健康有好处。如果怕影响别人,就离人远一点再放。不要再取笑小辉了,知道了吗?“”知道了……“珍爱生命拥抱阳光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就对阳光有着一种特别崇拜的感情,万物的生长都是离不开太阳的,而人们也曾经尝试着将光引入到治疗疾病的手段当中来。
最早使用光来祛除疾病的是玛雅人,他们将身患皮肤病的人放到阳光下暴晒,他们相信太阳神能够祛除病人身上的邪灵。然而,在近代医学发展中,光疗法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丹麦医学家芬森的出现,光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治疗手段。
1860年,尼尔斯·芬森出生于丹麦。在刚刚度过16岁生日后,他随父母回到了冰岛的雷克雅未克读中学。由于冰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冬天几乎没有白昼,因为见不到阳光,芬森常常心烦意乱、毫无生气。而每到了几乎没有黑夜的夏天,在阳光的照射下,人们总是显得那样生机勃勃。由此,他深深感觉到阳光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
1882年,芬森又回到丹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医学院。不幸的是,他不久染上了胞囊虫病,这种疾病损害了他的心、肝、脾脏。当时,他住在一间阴冷的房间里,加上之前冰岛的经历和疾病的折磨,使他十分迷恋户外的生活,总想到户外去晒太阳。据说芬森就是根据这种直觉而提出光线治疗疾病的假说的。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就注意探讨阳光对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一方面观察,一方面广泛搜集资料。30岁时,芬森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解剖学助教。从此,他对光线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
1893年,芬森利用光线治疗天花的实验首次获得成功。他还发现了有些光线具有较强杀菌功能的奥秘,在他发现这一奥秘后不久,自己却因严重的疾病折磨而病倒了,他不得不和妻子一起到冰岛的一个海滨渔村休养。
来这里后不久,他发现在当地的渔民中流行着一种可怕的传染病,这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皮肤结核病,它主要是损害人的五官和面颊,患者大多都因无法医治而被夺去生命。面对这种情形,作为医生的一种强烈责任感,使芬森早已把自己的疾病和休养的事置之度外,他转而进行利用光线治疗狼疮的试验。经过对以前利用红外线治疗天花的试验的详细分析,他初步确认,治疗皮肤结核可能要利用化学性的紫外线才有效。但要进行这种试验,必须重新改造原来的实验装置,即要研制出滤除光线中红外线的滤光装置和增加紫外线强度的聚光装置。他带着病痛,在妻子的协助下日以继夜地工作,最后终于将一台进行紫外线治疗的新的实验装置研制成功了。1895年11月,芬森用这种光束治疗了自己的第一位皮肤结核患者,经光疗后患者病斑消失,皮肤恢复正常。1896年,他发表了《聚集的化学光线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文。
1903年12月10日,丹麦举国欢腾,一起庆祝芬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令人遗憾的是,病情严重的芬森已经无法出席颁奖典礼,而在半年后,这位刚刚步入人生第43个年头的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息息相通的大脑神经
大脑具有意识功能是美国学家斯佩里发现的,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的这一重大医学发现,完全给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传统观念画上了大大的错号。
1913年,斯佩里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担负起了培养斯佩里和弟弟的重担。斯佩里从小学习就十分努力,对生物有特别的爱好。青少年时代,他曾经养过美国飞蛾,捕捉过野生小动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很仔细的观察,他还采集过生物化石。
1941年,斯佩里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从1942年起,他开始从事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精神学。1952年,斯佩里转向,开始潜心研究大脑半球的机能。
神经学传统观念认为:大脑左半球占优势,是高度发达的半球,具有说、写、读、计算以及逻辑思维等功能;而大脑右半球是低级的半球,不具有语言功能,只有空间、形状、色彩等功能。
斯佩里是一位极富独创精神的人,他从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大胆地怀疑大脑左半球占优势的理论,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挑战。
脑半球之间是由胼胝体来连接和沟通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就会”息息相通“,也就是说,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信息综合的结果。因此,如果要比较两个半球的机能差异,就必须在确保两半球的功能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将两半球之间的联系隔离开来。
很多年前,神经外科医生发现,切开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胼胝体,病人的智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起,这种手术一般都是用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癫痫病发作的时候从一个半球扩散到另一个半球———凡动过这种手术的病人被称为”裂脑人“。
对医学上”裂脑“手术的成功,斯佩里感到很兴奋,因而受到了启发。他认为,或许可以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找到大脑两个半球各自的功能。从1952年至1961年的10年时间里,斯佩里和他的同事们用猫和狗做了大量的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实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期,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
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裂脑人“进行了视觉、触觉、听觉、情感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左半球是语言区,而右半球只具有处理非发生语言的功能。这一观点是脑科学史上第一次用两个半球分别回答反应的方法。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一系列测试,终于巧妙地揭开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各自独立功能之谜。人脑两半球在功能上高度专门化,且两者不对称。它们既互相独立又彼此互补,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思维、符号解释和精细分析,擅长于说、写和数学运算;右半球主要负责空间、知觉和情感等功能,在理解立体图像和空间变化、感受复杂的声音和欣赏音乐、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等方面显然优于左半球。这一观点推翻了100多年来左半球具有支配地位的传统观念。斯佩里还发现右脑具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他指出,现行教育体制过多重视左脑训练,忽视了右脑训练,因而他呼吁应加强右脑开发。
千姿百态的遗传基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的遗传基因,而父母或前几代人的遗传基因部分是健康的,部分是带疾病的,父母既能将正常体征即健康的遗传基因传给后代,同样也能将带病的遗传基因传给后代,导致后代得同一类型的病,医学上称这类疾病为可怕的遗传病。
据统计,大凡人体各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遗传性疾病,从皮肤到骨骼,从手指到心脏。患遗传性疾病的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正在威胁着数以千万计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遗传病为代级遗传,即有每代遗传的,也有隔代遗传的。也有一些基因突变的遗传病暂时缺乏家族性。
1914年,英国的施鲁斯伯里教堂改建,必须要发掘施鲁斯伯里伯爵一世的尸体。这位伯爵生于1390年,当时正是英法战争时期,两国交兵,如火如荼,施鲁斯伯里伯爵是这场战争中英国有名的功臣。
无巧不成书,负责这座教堂改建工程的恰好就是施鲁斯伯里伯爵一世的第14代子孙。这位工程主持人的手指患有先天性畸形———指节关节愈合症。他的左右手的第一、二指完全正常,中指的指关节部分地愈合,第四、五指的近端指关节完全愈合,因而后三个手指不能弯曲起来触及手掌,在外观上存在愈合的关节部位较正常关节略微粗大。将他的指骨特征与伯爵一世尸体的指骨对照,发现了几乎完全一样的指骨畸形。更为有趣的是,墓窖里还有一具施鲁斯伯里伯爵的平卧雕像。颇具写实风格的雕刻家栩栩如生地雕琢了施鲁斯伯里伯爵特有的手指外形,两手第三、四、五指的指关节均比正常指关节稍大。
这表明施鲁斯伯里伯爵所患的指骨关节愈合症经过14代,仍传给了自己的嫡系子孙,显示了明显的家族性。
要不是科学家们的追踪考察,谁都不知道,19世纪尊贵的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竟是一位可怕的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维多利亚女皇一生共计生了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长子是个血友病患者,青年时代因练习骑马射箭碰破皮肤流血不止而丧生。她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雅典皇室,生了一个儿子,其命运和他舅舅一样,因皮肤损伤而夭折。女皇的另一位女儿,嫁到西班牙巴本皇室,结果造成巴本家族中血友病的流传。女皇的一位孙女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也患了严重的血友病。
血友病人的特点是”创伤性出血“。当患者在运动或劳动时,如不慎碰破皮肤,就会出血不止。走远路、爬楼梯、踢球、跌跤,口、舌、鼻黏膜的轻微擦伤或咬伤,拔牙、扁桃体切除、脓肿切开等小手术,都可导致难以制止的严重出血。
血友病是伴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性发病,女性不发病,但她是同病基因携带者,把致病基因传给子女,使她的儿子发病,女儿则成为又一代致病基因携带者。维多利亚女皇一世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也是引起血友病在皇家家族内流传的肇端者。
无关痛痒的”植物人“
如果我们有一天失去了知觉,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呀!
痛感是皮肤感觉的一种,当皮下游离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兴奋,传入到大脑皮层,就会引起痛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组织都是和痛感有关的。大脑皮层对痛感可起到调节作用,当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伴有疼痛反应,如局部肌肉收缩、呼吸暂停或加快、出汗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生来就没有痛感的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了几十个无痛感的人。
英国伦敦的阿卜与姬丝夫妇有一子二女,这三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患了罕见的无药可医的神经疾病———没有痛感。儿子保罗,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已表现出与其他婴儿的不同来,父亲踩了他的腿,他一点儿也不知道痛,好像没有受到压力。长到10个月时,他的下腹出现了一个红色肿块,医生说这是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状,可是他从来不叫痛。为他治疗时,10多只针插入他的手、脚和头部的敏感部位,可他仍在笑。保罗的两个妹妹也都没有痛感,这使他们的父母十分担心,害怕他们玩耍时跌伤、烫伤,因为孩子没有痛感就会对危险失去警惕,很容易发生意外。
在加拿大有个女医生,她生来也没有痛感。不仅划破了皮肤她不知疼,就是电击、针刺等,她也一点不觉得痛苦。
对以上现象应作何解释呢?有人认为,这些人没有痛觉神经;还有人认为,这些人可以像针刺麻醉那样关闭自己的痛觉反应。可是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却至今没有一个完满的解释。
人体的”秘密工厂“
众所周知,人体分泌系统中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一种物质是激素。由一种器官合成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另一器官的化学物质被称为激素。激素控制着机体的生长及许多其他功能,但是人们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真正地了解到它们的真面目。
早在1888年,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发现:如果把盐酸放进狗的十二指肠,可以引起胰液分泌明显增加。他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神经反射造成的。可是,实验中切除神经以后,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照样能使胰液分泌增加。巴甫洛夫认为是神经没有去除干净的原因。当时还有好几个科学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但由于他们都拘泥于巴甫洛夫”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最终失去了一次发现真理的机会。
年轻的生理学家施塔林对这个问题也怀有极大兴趣,但他思想不保守,不迷信权威,大胆设想,革新实验。1900年,他以崭新的思想方法设计了实验:把一条狗的十二指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结果这条狗的胰液分泌量明显增加,无论如何总不能说两条狗之间也有什么神经联系吧。但对这个实验,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巴甫洛夫就强烈反对。但是施塔林不畏压力,又经过两年实验,1902年,他终于和贝利斯一起证实了促胰液激素的存在。当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肠黏膜细胞即分泌促胰液素,通过血液的运送促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液。
约瑟夫·默里是美国临床移植医师,他首次成功地做了人体肾器官移植术。
1954年在前人成果的鼓舞下,默里在世界上第一次在非同卵的孪生子之间进行了肾移植。在移植过程中,对于如何克服临床上出现的排斥反应,有人提出将放射学治疗专家在为某种恶性血液病治疗中获得的经验试用于移植手术,但因当时的动物实验结果还很不稳定,还没有人敢将此试用于人体。然而,默里做出了决定性的行动,他先让移植接受者接受放射治疗作免疫抑制,因为抑制免疫反应是延长移植肾存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性治疗。然后,再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结果,他的手术相当成功,第一次使移植受者活了24年之久。尽管他的肾移植方法因危险性太大而最终被放弃,但他的首创精神却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进展。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器官移植的长期存活率和成功率仍然很低,主要问题是当时的医学界没有找到更有效的药物来解决免疫排斥问题。1978年,环孢素A问世,这是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其问世使临床同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大大地提高。
自肾移植取得成功以后,医学界还进行了其他器官的移植,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已开展的有:肝脏、骨髓、胰腺、心脏等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随着器官移植的开展,将会使更多应得到治疗的患者得到应有的治疗,从而延长他们宝贵的生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