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子哭之恸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①恸:极度悲哀。

    ②夫: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伤。跟随的人说:“你悲伤过度了!”孔子道:“我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呢?”

    【故事链接】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王怎样才是“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个大臣建议,男子不满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后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条,很多被唐太宗采纳。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徵,说:“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

    由之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①也。”

    【注释】

    ①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这里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道:“仲由鼓瑟为什么在我这里来弹呢?”孔子的弟子因而不敬重子路。孔子道:“仲由这个人的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故事链接】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鲁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青年时就办了一所私人学校,培养了数千名弟子,其中子路是较出色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的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于是就不满意地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责备。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室内。他已经入了门,也有一定成绩,但还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界。”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个能干?”孔子说:“子张有点过头了,子夏有点不够。”

    子贡道:“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够同样不好。”

    【故事链接】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得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才能完善自我。

    进之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②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道:“听说了就实行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说了就实行呢?”

    冉有问道:“听说了就实行吗?”孔子说:“听说了就实行。”

    公西华说:“仲由询问‘是否听说了就实行’,老师说,‘有父亲兄长在,(不能这样做)’;冉求询问‘是否听说了就实行’,老师说‘听说了就实行’。我有些迷惑,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干;仲由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给他一些约束。”

    【故事链接】

    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有很多学生,有很多教育方法。比如,他主张,对受教育的人要一律平等看待,一样要求,不能有偏向;还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旧的,掌握新的。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说: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可以立刻去实行吗?”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有父亲兄长在,总要问一下他们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刚退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对,应该立刻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

    “先生,刚才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完全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情谦恭,做事退缩,因此我鼓励他临事果断,敢作敢为。子路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办事不够周全,所以我就让他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