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先之劳之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②。”请益。曰:“无③倦。”

    【注释】

    ①子路篇记叙了孔子对门下弟子及旁人问政、问人、问事、种田所作的解答。

    ②先之劳之:先,引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③无:同“毋”,不要。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说:“不要懈怠。”

    【故事链接】

    孙策是东汉时的勇士,他勇猛过人,力大无比。他在短时期内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势力。孙策善于用人,也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所以他的将士愿为其效命,谋士肯为其尽力。孙策在创立东吴政权的过程中,特别倚重士族中的杰出人物,如周瑜、鲁肃等人。孙策据有江东五郡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庐江郡。

    那时,庐江太守刘勋屯兵皖城,收留了前来投靠的袁术的部下数千人马,可是又没有粮食来养活他们,只好率兵偷袭海昏县,企图夺取粮食。这个消息被孙策知道了,孙策就派孙贲、孙辅兄弟率八千人马在刘勋归途必经之地彭泽等候,自己与周瑜带两万步兵袭击刘勋的老窝皖城,俘虏了三万余人,包括刘勋、袁术的家眷。

    再说刘勋偷袭海昏县,毫无所获,在返回皖城的路上,与孙辅一场恶战。孙辅年轻气盛,等刘勋的军队一到,就带领一队人马冲出拦住刘勋的残兵败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短兵相接,士兵们受到激励,个个争先。这一场伏击战,直杀得刘勋丢盔弃甲,逃的逃,跑的跑,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仅带领十几名亲随,从楚江逃到寻阳。听说皖城已被孙策攻下,家眷也被虏去,回去不得,只好投奔曹操。

    孙策顺利得到了庐江郡,共占据了江东六郡,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②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③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④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⑤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⑥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历来的注释家都说是卫出公辄。

    ②正名:即正名分。

    ③迂:迂腐之意。

    ④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⑤错:同“措”,安置。

    ⑥苟:苟且、马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待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干什么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纠正它们干什么呢?”

    孔子说:“你怎么这样鲁莽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所谓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因此,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措辞说话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

    【故事链接】

    孙武是春秋后期齐国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为了避齐国战乱,他来到吴国,写了一部著名的《孙子兵法》。

    吴王看了这部兵书后,非常佩服,马上召见孙武,对他说:“你写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部看过了。你写得好极了,但不知你能不能训练一队士兵给我看看?”

    孙武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吴王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又问他:“训练一队女兵行吗?”

    孙武说:“也行。”

    吴王就叫人把宫中的妃子、宫女集中起来,一共一百八十人,要孙武教她们操练。

    孙武先给这些女兵讲解操练的方法要领,反复讲了几遍之后,孙武就让她们训练列队,把一百八十人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

    训练开始后,孙武喊令,有一个人在旁边击鼓,宫女们听到鼓声,开始向前走。看着她们走得七扭八歪的样子,吴王在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宫女们自己也哈哈大笑。

    孙武大叫一声:“停下!”还是有不少女子停不下来,在揉着笑出泪水的眼睛。孙武说:“治军要遵守军法,如果再有不听号令的,以斩首论处!”

    孙武又传令开始,鼓又响了。这次,大家都能遵守孙武的号令,就是那两个队长嬉皮笑脸的,因为吴王实在太喜欢她们了,她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孙武严肃地说:“听令!”

    那两个队长不但不听令,而且哈哈大笑,这时其他宫女也跟着笑起来。

    孙武非常生气,大声喊:“来人啊!”

    从后面走出几个彪形大汉说:“将军有何吩咐?”

    孙武说:“将这二人推出去给我斩了。”

    吴王一看,大惊失色,慌忙走到孙武面前,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这两人是我宠爱的妃子,请你放过他们吧!”

    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命令担任将领,将在军中,可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自行决断。”

    于是,孙武下令立刻把那两个妃子斩首。其他妃子和宫女看了,个个面如土色,更加不敢违号令。

    就这样,孙武把这群宫女训练得非常好,吴王知道孙武能用兵,就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掌管吴国的军事。

    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行动起来;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故事链接】

    三国时,曹操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实行屯田政策。看着成熟的麦子,为了使庄稼不遭破坏,于是下令:“严禁毁坏麦田,违者杀头。”

    过了一些日子,曹操率兵去打仗。曹操骑在马上,走在田间路上。忽然,从麦田里飞出一群小鸟,惊得曹操的马四处乱跑,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请军法官治他的罪,军法官十分为难。曹操说:“我身为主帅,不能自杀,就把我的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交给军法官示众。将士们看曹操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对曹操很佩服,自此以后,士兵们个个都格外遵守军纪。

    富则教之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仆:动词,驾驭马车。

    ②庶: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驭马车。孔子说:“百姓真多啊!”

    冉有说:“百姓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故事链接】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大将,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偷偷跑到军队中,混在士兵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出去打仗。当时敌人很强大,东吴的军队不敢前进,吕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走到队伍最前面,用手指着前面的敌人说:“这几个敌人算什么,我去把他们捉来。”吕蒙边跑边喊,就像指挥着大队人马一样。敌人一看吕蒙呼喊着跑来,还以为吴军士兵发动大规模的袭击,吓得丢盔弃甲,放弃了阵地,慌慌张张地四处逃跑。东吴军队大获全胜,吕蒙也因此受到赏识,后来就当上了将军。

    吕蒙自从当兵以来,四处征战,没有时间学习。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从十五六岁起,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了,不能再不学习啦!”吕蒙说:“我实在是因为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呀。”孙权摆摆手说:“我不是要你做个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只要你粗略地看看各种书,多知道一些事情,能够拿历史作为借鉴就行了。你虽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吗?我每天还抽出点时间读书,觉得大有好处。”

    吕蒙听了大受启发,开始发奋读书。每天一有时间,他就拿起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从前人的书里吸取知识。后来他读了好多的书,就连一些读书人也没他读的书多。

    后来,鲁肃做都督的时候,还用老眼光来看吕蒙,以为他只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将。有一回,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同吕蒙聊天。吕蒙问鲁肃:“蜀国的关羽对我们威胁很大,您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防止他的突然袭击?”鲁肃心想吕蒙这个大老粗,能知道什么,我跟他说也是白说,于是懒洋洋地说:“到时候再说吧!”

    吕蒙十分诚恳地向鲁肃介绍吴、蜀两国的形势,提出了五点建议。鲁肃听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吕蒙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赞扬道:“我一直以为老弟只会带兵打仗,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还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经不是当年的阿蒙了。”吕蒙也笑着说:“人们离别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咱们两个人隔了这么久的日子没见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来看我呢?”

    正身正人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那又如何端正别人呢?”

    【故事链接】

    赵国东北与东胡、燕国接壤;东与中山国、齐国接壤;北、西北与林胡、楼烦、匈奴接壤;西南、南与秦和中原国家接壤。战国以来,赵国经常遭受强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特别是赵武灵王即位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蚕食邻近各国的土地,把矛头也指向了赵国。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赵武灵王决心实行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扩大赵国的势力。

    一天,赵武灵王又与大臣肥义共同谋划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他对肥义说:“凡为人臣,有孝悌长幼顺明之节者,得贵宠;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如今,我欲继承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拓疆辟地,但世间并没有见到有补民益主的忠臣。如果我们推行胡服骑射,敌人必困弱,这样耗力少而功大,也可以少让百姓受累。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傲慢之民的责备怨恨。我现在准备实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天下人必然会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回答说:“大王既然决心不顾衣冠礼义的习俗,就不要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常言道,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成就大业者绝不会人云亦云。愚顽之辈是预见不到成功的大事,而智者则可以预见,大王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在肥义等忠臣的鼓励下,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赵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疆域。

    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询问孔子怎么管理政事。孔子说:“使国内的人安居乐业而欢悦,使远方的人来投奔。”

    【故事链接】

    商朝从盘庚开始传了十二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

    纣和夏桀一样,只顾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来的金银财宝都藏在里面;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还把酒倒在池子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号称“酒池肉林”,供他和宠姬妲己享用。他还采用各种残酷的刑罚。凡有诸侯背叛或老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种刑罚叫做“炮烙”。

    纣的种种暴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西部的一个部落正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原本是个古老的部落。到了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即位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很能干的政治家,他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减轻刑罚,周部落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其他部落的人见周部落的首领如此开明、爱民,有不少投奔到周来。另外,他还诚恳对待有才能的人,因此大批有识之士都来投奔他。

    周的部落很快强大起来,逐渐对商朝构成了威胁。最终,商被周所灭。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①宰②,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②宰:主管,总管。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故事链接】

    《孟子》这部书中有个有名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他还得意地把今天的事讲给他儿子听,觉得功劳没有白费,一天之内,就帮助禾苗长了一大截,可他儿子去田边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正说明:违反事物发展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①夷狄②,不可弃也。”

    【注释】

    ①之:动词,到。

    ②夷狄:我国古代称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态度端庄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待别人要忠诚。即使到别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故事链接】

    汉武帝时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返回汉朝。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除掉叛徒卫律。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被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处置。

    卫律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踏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卫律让他投降匈奴,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做了汉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饮食,逼他屈服。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他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做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议和。汉朝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被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君子和,小人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而不同:朱熹《集注》云:“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此处的“和”应释为和谐、协调,“同”应释为盲从附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求协调。”

    【故事链接】

    春秋时,齐景公有一次打猎回来,梁丘据出来迎接。齐景公看到后高兴地说:“还是梁丘据跟我‘和’啊!”

    晏子说:“大王,梁丘据跟你不过是‘同’,根本算不上是‘和’啊!”

    齐景公不解地问:“‘和’与‘同’不一样吗?”

    晏子说:“不一样。‘和’好像做羹汤,味道太淡就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国君认为可行,臣子要指出其中不可行的因素。而如今梁丘据却不这样,国君认为对,他就说对;国君认为不对,他就说不对。这就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所以,你和梁丘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同’,而不应该是‘和’。”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解释后,不住点头认可。

    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乡村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道:“乡村里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最好的人是乡村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村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故事链接】

    晏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在齐国任国相。先前齐景公派他做东阿地方的长官,做了三年,景公听到了不少反对晏婴的意见,决定免掉他的官职。晏婴一听要罢他的官,镇静地说:“我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恳请大王让我回东阿再干三年,保证让您听到对我的赞赏。”景公听罢,稍加思索,也就答应了。

    在后来的三年里,景公果然听到了一些赞赏晏婴政绩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又召见晏婴,高兴地对他说:“这三年你干得很好,不少人都夸奖你呢。我要重重赏赐你。”晏婴却坚决不肯接受。景公感到奇怪,问道:“你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赏赐?”

    晏婴说:“前三年我治理东阿,惩罚盗贼,那些犯法的坏人就仇恨我;我提倡勤劳节约,那些奸懒放荡的游民就厌恶我;我断案公正,那些土豪权贵就咒骂我;大王身边的亲信的合法要求,我就办,不合法的我就拒绝,这些人就埋怨我;为大王宗族和贵戚办事,我对他们不特殊优惠,这些人就攻击我。所以,前三种人在外边讲我的坏话,后两种人则在大王耳边说我的不是,因此前三年大王听到了不少反对我的意见。后三年,我一反过去的做法,因此,大王听到了不少赞赏我的话。以前大王要罢我官时,我倒应当受到奖励;现在大王要奖赏我,我倒应当受到惩罚,所以我才不敢接受大王的赏赐。”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这一席话,才恍然大悟,发现晏婴原来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决定予以重用,让他做了齐国的国相。

    泰而不骄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②,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①泰:平安,坦然。

    ②骄:傲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傲慢;小人傲慢,却不安详舒泰。”

    【故事链接】

    西周时期,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民怨四起,各地暴动不断,政权很不稳定。到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周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维持周王朝的天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太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

    “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岩石垒垒。

    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

    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

    周幽王很傲慢,根本听不进家父等人的劝阻,一味寻欢作乐,致使国力衰竭。后来申侯联合犬戎等国共同进攻西周王朝,周幽王兵败身亡,西周也到此结束了。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齐景公时代,楚国威镇诸侯,各国都很怕它,纷纷派使者同楚修好。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也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派晏子出使楚国。同时想了解楚国的实力,齐景公也梦想着恢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主地位。

    楚国当时正在鼎盛时期,根本不把齐国放在眼里。楚灵王听说齐国使臣晏子求见,按说,晏子当时任相国,访楚表示友好,按诸侯公卿互访礼节,楚国也该派相应官员出城迎接。但楚灵王又得知他身材矮小,决定戏耍他一番,就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5尺高的小洞,让晏婴进来,晏婴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问你们大王,这是什么国?”楚灵王无话可说,讨了个没趣,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王宫廷门前,遇见楚国许多官员,一个个衣冠楚楚,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他说:“大丈夫贵为相国,你出使外邦,穿着破旧的皮裘,拉车的马很瘦,难道你的俸禄很少?”

    晏子讥笑他说:“你的见解太肤浅了。我自从当相国以来,父族皆穿皮裘,母族都能吃肉,妻族也无冻饿之虑。民间之士,靠我晏婴维持生活的有七十多家。我家生活俭朴,但三族人的生活比较富裕;我穿着简朴,看起来鄙吝,但我周围的亲友都丰衣足食。这正好显示了君主的恩宠,难道不好吗?”

    楚王见了晏婴后,存心要再奚落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气成云,挥汗如雨,行人摩肩,怎么能说缺人?”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晏子便反唇相讥:“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儿矮小,又不是贤士,故派来楚国。”

    楚灵王见晏子唇枪舌剑,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但也对他无可奈何。

    临到设宴相待时,楚国还安排了一幕丑剧来侮辱齐国人。宴会进行不久,忽然有三四个武士,捆着一个囚徒从殿下走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武士答道:“齐国人。”灵王问:“犯什么罪?”武士答道:“当强盗,抢劫。”灵王便转过身来问晏子:“齐国人当强盗,是不是习以为常,成了习惯?”

    晏子明知楚王故意侮辱他和齐国,便说:“大王听说过没有?淮南的橘柑种到淮北,就会变成枳,味道也由甜变苦。为什么会变呢?因为南北水土气候都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大王提出的问题。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安居乐业,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国就变了,不是当窃贼,就是当强盗,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楚灵王听了晏子的回答,沉默了很久未说话,心中感到很不是味儿。但他最后由怒变喜,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应对,今日寡人目睹,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热烈送他回国。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偲偲: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和顺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么样才可以称做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和睦共处,可以称做士了。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故事链接】

    商朝时,有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经常对别人说:“叔齐很聪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让他来做国君吧!”后来,他立下遗嘱,立叔齐为孤竹国国君。

    但是,叔齐不愿意违背长子继位的规矩,他找到兄长伯夷,请求伯夷来做国君。不管他怎么恳求,伯夷就是不答应,并推辞说:“你做国君是父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不遵从父命呢?这是不孝啊!”伯夷执意不继承王位,叔齐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齐又去找伯夷,没想到伯夷竟然不见了。原来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为了让他安心地做国君,自己收拾好行装趁夜色偷偷地走了。叔齐很伤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为难而离开王宫的。

    伯夷逃走了,叔齐死活也不肯做国君,他心想:我如果违背继位的规矩,天下人都会耻笑我的!他决定出去寻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收拾好随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见,感慨万千,他们相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打算找一个和平安稳的地方长期待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