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家国诗闻天下的陆游-自幼立下报国志 诗剑闻名“小李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山阴陆氏是一个大家族,原本以务农为业,直到陆游的高祖父陆轸,才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陆游的祖父陆佃,少年时家里虽然贫穷却十分好学,买不起灯油,就时常在月光下读书。陆佃曾经跟从王安石研究经学,后来应试入京,于1070年(熙宁三年)考中进士。此时正值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之时,王安石向他征求对新法的看法,陆佃既肯定新法合理之处,也如实地评判了推行过程中的偏差。王安石因为他不附和自己而不加重用他。可是当王安石死后,陆佃却率领王安石的许多学生前去哭祭。此举足见其性情忠直,是个义气之人。宋徽宗即位后,拜陆佃为尚书右丞,后来陆佃又与范祖禹、黄庭坚一同修订过《神宗实录》。由于坚持不乱评说王安石变法之事,陆佃受到奸臣蔡京排挤,被贬徙知外州,死于任上。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当时著名的知名学者兼诗人,藏书之丰,闻于士林。做过朝请大夫、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等官。母亲唐氏,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陆、唐两家,俱属官僚世族,人丁兴旺。

    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月17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淮河上的一条小舟中传出了一阵清脆的婴儿的啼哭声,诗人诞生了。陆游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晚梦见了北宋文学家秦观,母亲娘家姓晁,她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和苏轼、黄庭坚等往来密切,其中晁补之和秦观都是“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游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陆游,字务观(而陆游别号放翁,是他在四川做官遭罢官时自己给自己取的)。也有一说陆游的名字出自《列子》:“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其意图是父亲望子修心治物,可达人生至境。

    这时,任淮南转运副使的陆宰正奉朝廷的命令匆匆忙忙由水路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去朝见,陆游就出生在父亲赴京的途中。陆游是陆宰的第三个儿子。陆游的大哥陆淞,字子逸,号云溪,后来官至辰州守、天台宰,晚年病归山阴。陆游的二哥陆子清,号次川逸叟,后来知岳州,赠太尉。陆游14岁时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名叫陆涭,字仲虚。后来做过泉州、严州通判。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宰一家到达京城不长时间,东北的金朝就兵分两路,南下侵宋,不久就攻陷宋朝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昏庸怯懦的宋徽宗就吓得连忙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自己则沿着运河南下逃难,一径逃到镇江。钦宗的昏庸无能也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刚当上皇帝就准备逃向长安,但因为禁军都有家眷,不肯跟他走,加之大臣的力劝才没有逃跑,于是采取了另一条更高明的“战略”——割地赔款,议和投降。

    1126年(靖康元年)2月,金朝接受宋钦宗的议和条件,暂时北撤。刚刚解了燃眉之急,宋钦宗就开始玩弄起政治权术来,他担心逃到镇江的徽宗对自己的帝位构成威胁,立即派人把徽宗接回宫中软禁起来。上行下效,御敌无能,机心有余的朝中官员们,也闹哄哄地玩弄起勾心斗角的“游戏”。

    在这场“权术游戏”中,陆游的父亲陆宰既是受害者,也阴差阳错地成了这场“游戏”的受益者。

    陆宰担任的转运副使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为前线的军队提供粮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陆宰这个职务在战争当中是非常关键的。陆宰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工作非常尽职尽责。这次金兵南侵遇到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太原,一个就是大宋都城东京。东京难取的原因是因为有李纲在主持京城保卫战;而太原难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陆宰在。太原被金兵围攻的时候,由于陆宰亲自选择了最佳位置,监督粮草的运输,从而保证了粮道的畅通,所以宋军才能够在太原坚守整整4个月,太原也因此成为了金兵南侵过程中坚守时间最长的一座城池。可惜太原正在坚守,东京方面胆小的宋钦宗却想投降了。金人提出了议和条件:要求宋朝送给他们500万两金子,5000万两银子,并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这样屈辱的议和条件,宋钦宗居然不顾李纲的一再反对,全部接受了。

    东京已经投降了,可是太原的军民还在坚持,于是宋朝朝廷里的投降派们就策划跟金人求和,一心想着怎样迎合金人,陆宰当然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有人就向宋钦宗“献计”,将陆宰“抽”走,以断绝太原的粮草供应,让太原成为一座孤城,这样金人就能攻下太原了。

    4月间,权臣徐秉哲弹劾陆宰,诬陷他在金兵进逼东京时工作不力,导致宋军粮草转运跟不上。陆宰因此被免职,只好带领家眷南归。这次政治上挫折,意外地使陆宰一家避免了一场围城之祸。在陆宰被罢官之后,供应太原前线的粮道就被切断了,太原城里的军民饿的饿死,战的战死,终于被金兵攻破。太原被攻破后,金兵势如破竹,中原大地渐渐都沦为金人的属地了。东京保卫战的头号功臣李纲也被贬出京城,朝廷很快成为主和派的天下。金兵撤出东京后,朝廷以为从此又天下太平了。宋钦宗又开始了歌舞升平的日子。这时有人提醒宋钦宗:金兵过不了多久肯定会卷土重来的,还是要多做准备的好。可是宋钦宗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良言,不但没有加强守备,反而命令四方赶来的援军全部撤回原地。

    8月间,刚刚撤退的金兵真的又卷土重来,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东京汴梁。金兵攻陷东京后,纵兵屠杀劫掠,繁华的东京被洗劫一空,惨不忍睹。临走时又把赵氏宗室、后妃、公主连同宋徽宗和宋钦宗全部抓回去,囚禁在北国城的地牢中坐井观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东京陷落前,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由于时任兵马大元帅,领兵在外,不在东京,所以幸免于难。在抗金名将宗泽等的拥戴下,赵构于1127年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这时,北方已经完全陷落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宋高宗辗转逃到南方,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式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虽然金兵攻打东京时,陆游一家已经离开京城南归,躲过了一场兵灾,但是随着战争的迅速蔓延,他们的南归实际上已经成了逃难。一家人扶老携幼,在兵荒马乱中流离转徙,不但困苦万状,而且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有时遇到金兵,他们只好惊恐万分地藏在草丛中,饿了只能吃点干粮,有时候甚至一连几天都吃不到一顿饭。正如后来陆游诗中所回忆的:“我初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历尽千辛万苦,陆游一家终于逃回到山阴鲁墟故居,但金兵很快就攻到长江以南了,鲁墟靠近官道,无山寨可守。

    陆游一家只好再次逃难,投奔到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彦声的家中避难。陈彦声是一个“其义可依、其勇可恃”的义军领袖,在宣和、建炎中曾两度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土。所以东阳一带相对比较安定,没有受到金兵的骚扰。陆家在东阳一住3年,受到陈彦声殷勤招待,直到1132年(绍兴二年),南宋朝廷正式建都临安,南北局势稳定下来后,才重返山阴老家。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敌人的仇恨。家国仇、民族恨,都在这段艰难苦困的岁月中灌注到他的心灵。陆游终身坚持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和无时无刻不饱满热烈的爱国激情,最早的根源就在这里。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宋高宗赵构是个怯懦、自私而又短视的皇帝,南宋政权稳定下来以后,他害怕主战派恢复中原后,接回被俘的徽宗和钦宗,自己的皇帝位子坐不稳,所以除了在最危急的时候暂时利用主战派外,处处都在压制主战派人士。

    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被宋朝主战派将领打得落花流水,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彻底击溃金兵,一直把金兀术追到朱仙镇,距离北宋旧京开封只有45里。当时的情形是:金国的战斗力由于战线太长、战事持久而下降了,内部又分裂,完颜氏互相残杀。沦陷区抵抗侵略者的义军此起彼伏,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南宋将帅如张浚、刘琦、吴玠、岳飞、韩世忠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陆军和水师,东线和西线,几年打下来,已经摸透了敌人的战术,屡战屡胜。

    如果宋军大规模反攻收复失地,是有几成把握的。放手一搏,战争的形势也许就会朝着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而且此时,北方的各路义军也纷纷举事,与岳家军遥相呼应,只要岳家军渡河北伐,就可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人老巢黄龙府。面对如此大好战机,岳飞非常激奋地对全军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但是,赵构却害怕岳飞打败金兵后迎请徽宗和钦宗回国,威胁自己的皇位。竟然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回京,岳飞不得不放弃战机撤兵鄂州(今湖北武昌)后回京述职。岳家军黯然南撤,中原百姓哭成一片。

    几路大军回临安,兵权落入皇帝手。史称,这是宋代的“第二次削兵权”。

    1142年(绍兴十二年),主和派头子秦桧为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诬陷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与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从此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宋金两国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宋为侄),宋朝皇帝接见金朝使臣要行跪拜礼,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地区都沦陷于金人之手。

    和议成功后,秦桧卖国有功,做了宰相兼枢密使,总管军政大权,从此,秦桧权倾一时。而主战爱国人士如胡铨、赵鼎、李光、曾开等则被罢斥。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偏安于江南一隅,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正如林升诗所指出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此再也不想收复失地。

    面对这样的现实,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是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陆游的父亲这时已经50开外,看到秦桧等奸臣当道,决心不再做官,就在家乡修了些房子隐居起来。陆游就和父亲一起,隐居在乡间刻苦读书,等待着将来为国效力。

    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陆宰的好友李光、周侍郎、傅崧卿等都是抗战派,因此受到秦桧排挤打击。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陆游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因此自小就勤奋好学立志报国。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往来于陆家的,除了爱国的政治家外,还有许多文人学者,他们是渡江南来的“故老”,继承了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等大家的革新传统,在文学与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和陆宰秉烛清谈,如数家珍地论说着诗文的系统派别,修辞的利钝得失。陆游能够听到这些学有本原的文人学者们谈诗说文,自然获益匪浅。

    为了将来能够在恢复中原的战斗中驰骋沙场,为国效力,陆游还读兵法,练剑术,他后来曾非常自负地说:“学剑四十年,虏雪未染锷。”(《醉歌》)“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直到晚年,陆游还为自己的一双眼睛感到骄傲:“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灿灿。孤灯观细字,坚坐常夜半。”(岩电指眼睛。)又说:“目光焰焰夜穿帐。”陆游最后直到暮年目能穿帐,和他从少年起就夏练三伏、冬练数九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陆游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七尺男儿身,肌骨强健。文武集于一身,就像他祟拜的岳飞一样。十八般武艺,陆游对剑、戟、戈比较在行。戟的长度通常在枪之上,身材高大的男子,方能舞得称手。陆游梦击金兵,常常从床上一跃而起,操得画戟在手。耳边战声犹激烈,窗外却是月如银。他一度研究孙吴兵法,曾写下《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除了醉心于习武以外,陆游还钟情于文学。他自幼好学,在所有的学问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诗歌。陆游12岁即能诗文,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他最喜欢看陶渊明的诗集,并时常拿来吟诵。除陶渊明外,他还喜欢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大诗人的诗。陆家藏书甚丰,1143年(绍兴十三年)南宁始建中心秘府于临安,诏求天下遗书,陆宰献书13000余卷,可见其藏书之多。这给陆游的学习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再加上父亲能够随时指点陆游,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宋代考试制度规定年15以上的举子可以参与考试。所以1140年(绍兴十年)陆游16岁时,便以荫补登仕郎的资格去临安吏部参加出官的考试。这种考试是为思荫子弟未仕官的人特设的,于每年3月上旬举行,当时叫“春铨”。考试内容较简单,考试及格后即可放官。陆游因儿时奔走避兵,得近文字较晚,所以这次出官考试未中。陆游归来后,发愤读书,17岁外出从师。专攻诗文,但是苦无心得,无所进展。这时,他有幸结识了著名诗人曾几,这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重大转变。

    曾几是当时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为北宋黄庭坚所创,写诗重技巧,在练字、创意、对仗、音韵方面十分讲究)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属于抗战派。他的哥哥曾开任礼部侍郎时,一次与秦桧发生争执,对秦桧说:“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相公当富国强兵,尊主庇民,奈何自卑辱一至于此!非开所敢闻命。”秦桧听后老羞成怒,罢了曾开的官,连带曾几的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的官也罢免了。

    曾几被罢官之后,去山阴拜访陆宰。陆游自幼就对曾几十分崇拜,把他当做韩愈、杜甫那样的大作家看待,对他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一见。现在,曾几居然到自己家来做客,这怎么能不让陆游欣喜若狂。后来陆游回忆起这件事时还激动不已:“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诗,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别曾学士》)

    曾几见到聪明好学的陆游,也非常喜欢。他看得出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便把自己多年来作诗的心得一股脑全都传给了陆游,从此他们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忘年之交。后来曾几寓居上饶茶山,陆游曾专门前往茶山,盘桓多日,向老诗人请教。他后来回忆:“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到中年以后,陆游摒弃了从曾几那里学来的江西诗派的作诗心法,创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提出了“功夫在诗外”的诗歌理论,但是他对曾几的尊敬丝毫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山阴一带人文荟萃,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饱学之士。除了曾几以外,他还受业于韩有功、陆彦远、鲍季和等大学者,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讲气节的人物,陆游深受他们道德人格的熏陶。由于天资聪敏颖悟,再加上有名师指点,陆游的学业进步很快,20来岁时就已成为名闻乡里的青年才俊,被人誉为“小李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