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迁都洛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承冯太后尚未完成的事业,亲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担。其中第一项措施,就是迁都洛阳。

    北魏的都城位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四起。当时就有人作《悲平城》一诗,道:“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民谣也有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由于气候的恶劣寒冷,经济无法迅速地发展起来。孝文帝在位时期,鲜卑民族的生活起居已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作物生产了,而平城及其附近的王畿地区因受制于寒冷的天气,农作物常常收成很少。再加上地处偏远,统治势力无法深入华北及中原一带,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农民起义嚣张肆虐。这时,北方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北魏都城随时都面临着被攻陷的尴尬。为了接受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巩固自身的统治,也为了避免都城的受扰,更为了举兵南伐、为南北统一提供可能,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然而,平城之内鲜卑贵族的势力极为顽固,族人眷恋北地,如果贸然提出迁都,必定会招致顽固势力的反对,如此一来,改革便很可能演变为政变了。孝文帝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决定以计谋取之。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5月,孝文帝召集了文武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他计划在南伐的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493年8月,孝文帝拜辞了冯太后的永固陵,率领着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从平城出发了。一路上,军队阵容齐整,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军队经过恒州、肆州,于9月底抵达了洛阳。这时候正是深秋季节,洛阳城内外阴雨连绵,孝文帝命令大军就地休息待命。而他自己则冒着大雨巡视洛阳的故宫旧址。只见眼前一片断瓦颓垣,杂草丛生。孝文帝感慨地对臣子说:“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荒毁为这个样子,朕实在感到痛心啊!”说完,潸然泪下,边哭边吟诵起《黍离》的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吟到伤心之处,侍臣们无不随之泪流。接着,孝文帝又参观了洛桥、太学,观看了石经。在洛阳稍稍休整以后,他又命令六军继续前进。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策马冲在队伍的最前锋。大臣们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一路跋山涉水已经疲惫不堪了,此时他们不愿再策马前进。群臣与诸将士纷纷跪倒在孝文帝面前磕头哭泣,祈求停止南伐。孝文帝却果断决定,在洛阳周围的州郡视察,到开春的时候再返回洛阳,不再回平城。他派遣任城王返回平城旧都,诏告天下,处理各类大小事宜。任城王拓跋澄折返平城,留守的文武百官知道要迁都,莫不惊骇。拓跋澄引古今迁都史实,多方开导,细细解释,得到了众人的信服。

    随着都城的迁移,大批的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内地,随之而来,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了:鲜卑人的习俗与汉人的习俗差异巨大,而且语言不通,根本就无法交流。很多鲜卑人甚至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没有存储的粮食。他们还不擅长农业劳作,于是纷纷心恋旧土。假如这些问题不马上解决的话,不仅会影响到民族的交往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北魏政权的巩固。于是,孝文帝开始了他的另一项改革——移风易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