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县军事志-军事环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横山县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西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沙漠草滩地,地形平坦开阔;中、东南部是突兀隆起的横山山脉地带,山大沟深,梁峁起伏;芦河、无定河在境内北部交汇,蜿蜒从境东北部流经,是历史上“北阻河套,南屏延乌,东控榆阳,西扼‘三边’”的兵家必争之地。

    横山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炭、天然气、石油、高岭土、岩盐等20余种,而且质量好、易开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境内优势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境内的高速公路、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以及人民的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横山在军事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地理位置

    (一)地域位置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无定河中上游和大、小理河上游流域地带,地处北纬37°22′-38°14′、东经108°56′-110°02′之间,东西宽约98公里,南北长约102公里,总面积4333平方公里。明长城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其西北部中。县境北、东北接榆阳区,东南分别与米脂、子洲县相连,南与延安市子长县相邻,西、西北分别与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接壤。

    清雍正九年(1731)建县后,县域几经变迁。清乾隆十二年(1747)县划辖5堡31塘(路、百户),即怀远堡,领辖东塘、南塘;波罗堡,领辖柳奇、刘九思百户及口外北路(明长城北部地区)、中路、下路;响水堡,领辖戴洪、王一林、孙钦、孙隆、王尔、马昴、高锐、陈正、黄成糜粮百户及大沙坪塘、高石头、清边塘、盐河塘及口外沙坬塘;威武堡,领辖宋安、赵世相、冯宣、白堂百户及增粮百户;清平堡,领辖汤金、翟贤百户及榆林卫百户、糜粮百户、界北百户(明长城北部地带)。之后,随着各地农民不断迁居长城以北的“伙盘地”垦荒耕种,县域遂扩大。至民国八年(1919),“县以怀远堡为县治城,辖波、响、威、清四堡,北控大边(明长城),东连榆林,西接靖边,南与绥德、米脂、安定(子长)三县犬牙相错。境内河流以无定河为大干,而海流兔河(在今榆阳区补浪河、红石桥乡)、纳林河(在今内蒙古乌审旗东南境)、酒房沟河、黑河子(大部分流域在今靖边县黄蒿界乡)、圪洞河(即今境内芦河)等河均属支流,利用灌田,乃复不少。属县东西计长二百七八十里之谱,南北计广三百里之谱;而边墙以外管辖之地由南至北乃有一百二十余里或百里之谱。属县全境内外农地面积乃有八百四十七顷五十二亩,而边墙以外之农地属于滩地者上中地乃有二万四千二百七十七亩,属于沙者极下地乃有一千零六顷。惟沙地面积虽广而地质硗薄又不能连年耕种,每耕一次必须歇荒十余年,以待风吹之尘土日积月累,明沙遮蔽浮尽,百草能生之时始能耕,因之表栏从略填列”(《陕绥划界纪要·查界委员贾永德、横山县知事张本睿会呈文》)。

    民国23年(1934)10月,中共陕北特委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即将所割据县境白狼、长城、清平、麻城界、掌高兔、大石砭、把兔湾、鲁家河、继先、双城等地划入建置的赤源县。民国26年(1937)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将清平、麻城界、掌高兔、大石砭、把兔湾等划归靖边县。民国33年(1944),边区政府将县境水地湾、南殿市、巡检司等地划归所建置的子洲县。民国35年(1946)10月横山县解放,边区政府将县境响水、党岔等划归所建置的镇川县(后并入榆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春榆林分区调整区划,即将本县河北区划归榆林县,原榆林县之响水、武镇区划归本县。时全县辖一区石湾、二区高镇、三区赵石畔、四区横山城关、五区韩岔、六区波罗、七区响水、八区武镇,共领46个乡、179个行政村、835个自然村。2006年,横山县辖横山、波罗、响水、党岔、武镇、殿市、高镇、石湾、塔湾、赵石畔10镇和雷龙湾、白界、南塔、韩岔、艾好峁、石窑沟、魏家楼、双城八乡及石马坬农场、358个行政村、1827个自然村、2511个村民小组。全县有居民87100户,335612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人口密度76人/平方公里。

    (二)县置沿革

    横山历史悠久。民国11年至12年(1922-1923),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我国古人类学家杨钟健等在无定河流域和长城沿线考察,先后在本县油坊头、靖边小桥畔红柳河等地发现多处旧、新石器遗址,并发掘出距今3.5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7块及数十块古象、大唇犀、鬣狗、大角鹿等动物化石,其中油坊头旧石器遗址掘采到古人类门牙、下颌骨化石两块,考古学称之为“河套人”。此后,民国11年(1922),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在油坊头鹰卧山沟发掘出一块古人类化石,箱装盗运回国。1963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裴文中等在县境石马坬发掘出“河套人”头顶骨化石,证明早在旧、新石器时代,“河套人”曾在横山地域广泛存在并生息繁衍。据着名考古学家王国维用文献与《不鹀簋》铭文考证,商、西周时代,先后曾有熏育、猃狁或称犬戎等同一游牧部落人生活于此。

    春秋时期,本境内为白狄人牧居地。战国前中期,属赵国地,后期属秦国的上郡地。秦朝,本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上郡肤施县(县治所在今榆阳区鱼河一带)、阳周县(县治所在今靖边县杨桥畔一带)。西汉,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朔方刺史部上郡肤施县、奢延县(县治所在今靖边县统万城)。东汉末期至三国,成为南匈奴人的牧居地。两晋十六国时期,为匈奴铁弗刘虎部族牧居地,先后属前赵、前秦、后秦。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刘虎的曾孙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国都设在统万城,本境属大夏。南北朝,本境先属北魏夏州化政郡岩绿县(治所在今靖边统万城),后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西魏夏州化政郡岩绿县、宁朔县(治所在今横山县塔湾镇一带);北周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绥州雕阴郡儒林县(治所即在今横山县党岔古银州城遗址)、夏州化政郡宁朔县。

    隋朝,本境东部属雕阴郡儒林县,西部属朔方郡宁朔县。唐朝,境东北部属银州儒林县(州县治所均在今横山党岔银州古城遗址),西北部、西南部分别属静边州(治所在今横山韩岔一带)德静县(治所在今榆阳区古城界)、宁朔县。五代十国,境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分属定难军银州、静边州。宋代,境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分别属西夏祥右军司银州、石州(治所在今横山县波罗一带)、龙州(治所在今靖边龙州乡)。

    元朝,境大部分地域属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西南少部地域属安定县(今子长县)。

    明代初期,明王朝为抗御河套鞑靼部南侵,先后将境域宋元间白洛城(在今石湾镇白狼城村)、大兔鹘寨(在今艾好峁乡)、土门寨(在今殿市镇土壑子村南的寨山)、麻叶河寨、波罗寺寨、响水寨等旧堡寨修复,并移民屯军把守。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又相继将这些堡寨扩建,驻兵防守。

    明天顺二年(1458)增建怀远堡,成化四年(1468)增建清平堡(1942年划归靖边县),成化五年(1469)增建威武堡,并移驻重兵防守。成化七年(1471)闰九月,延绥镇建置榆林卫后,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等城堡及其军屯地正式成为榆林卫所辖的城堡军政建置。

    清雍正九年(1731),清政府建置怀远县,即将怀远、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军政城堡所辖军、民户屯地区域划置为怀远县,县治城设怀远堡,隶属榆林府。

    民国3年(1914),中华民国政府为区别与安徽省怀远县同名,依境内横山山脉将本县更名为横山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民国17年(1928)6月,榆林道正式撤销,本县归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归划为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榆林行政督察区)。

    这期间,中共陕北特别区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并于民国23年(1934)10月将本县石湾、双城、鲁家河及安定县涧峪岔、高台、李家岔等革命根据地划置为苏维埃赤源县,建立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1935),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1935年2月撤销陕北特委改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本县石窑沟、苏家原及米脂县西区西庄、三川口(今属子洲县)等革命根据地划置苏维埃米西县,并建立米西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1936)1月,中共陕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均于1935年11月成立)撤销赤源县,将原赤源县石湾等部分辖区划置为苏维埃横山县,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黑峰子(在今县境艾好峁)。这年7月,米西县苏区因国民党军队围剿而丧失,其县置撤销。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9月,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取消苏维埃横山县,所辖地区与苏维埃东靖边县合并改称为苏维埃靖横县。至此结束两个横山县建置并存的局面,只存隶属国民党统治的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的横山县。同年11月,苏维埃靖横县改称靖边县,隶属陕甘宁边区三边行政分区。

    民国35年(1946)10月12-16日,在驻横山波罗、石湾等地国民党胡景铎等部队相继起义的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横山县,随即陕甘宁边区政府重新划置了隶属陕甘宁边区榆横特区的横山县。民国36年(1947)12月,榆横特区撤销,横山县隶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民国37年(1948)12月建置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后,隶属榆林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撤销横山县,所辖横山城关、波罗、响水、武镇、高镇、石窑沟、韩岔、殿市、艾好峁、赵石畔公社及石马坬、白界农场划入榆林县;石湾公社划入靖边县,付家坪公社划入米脂县。

    1961年9月,恢复横山县置,原划入各县的公社、农场均复归横山县辖。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改设地级榆林市,横山县隶属榆林市。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一、地质

    本县地质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鄂尔多斯台向斜陕北台凹的一部分,处于陕北台凹的中北部偏东。地层自东向西逐渐由老变新。所见的主要地层系统:

    中生界上三迭统瓦窑组(T3W)主要分布在响水至韩岔、石湾一线,岩性为含油页岩、泥灰岩的煤系地层。在韩岔黑木头河厚180米。

    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主要分布在雷龙湾乡沙峁至横山城镇、塔湾一线,呈北北东——南南西带状分布,岩性变化大,无定河以北为紫红色砂岩,夹灰绿、棕黄色砂岩、泥质砂岩;无定河以南,上部为紫红、黄褐色薄层状——中层状泥灰岩、砂岩,中部为紫色、黄色灰质泥岩互层,下部为灰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粉沙岩。在雷龙湾沙峁沟厚70米。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分布于雷龙湾乡黑河则至塔湾镇清河一线,多沿沟呈线状、条带状出露。主要为橘红色长石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岩性较疏松,地层向西微倾,倾角2-4°。岩层由西南向东变厚,厚度可达130-348米。

    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层(N2S)本层在县境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主要见于无定河、芦河、大理河等河段的一、二级支流沟壁或沟脑地区,上部为红色黏土零星石膏和钙质结核,下部为细粉砂粒级的红色砂岩、泥质砂岩夹红色黏土层。上下部可见厚变45米。在芦河左岸所见的,下伏地层为志丹群洛河组砂岩,上被中更新统黄土状土覆盖,且均为不整合接触。

    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是一套灰黄色、灰褐色细粉沙土亚沙土河湖相堆积,多沿境内响水堡以上无定河、芦河等河谷两侧出露,一般厚30米。1963年曾在横山石马坬剖面发现“河套人”额骨连眶部一块及盘羊化石。

    二、地貌

    本县地势以东北向西南斜贯其中的横山山脉主山梁脊为线,大致是:东北部由西向东北倾斜,东南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由西南向西北倾斜。

    西南部双城、石湾、魏家楼三乡镇交界大墩梁主峰海拔1534.9米,中部韩岔乡黄圪崂山海拔1406米,东北部的无定河出境口河床和西南部的大理河出境口河床海拔分别为879米、1003米。

    本县地貌大致分为西北部沙丘黄土梁地貌、中部横山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东北部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地貌。

    沙丘黄土梁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内无定河北的白界乡、芦河西的雷龙湾乡及横山、赵石畔、塔湾三镇西部地区。该区是沙丘、沙地半覆盖的黄土梁地。梁地低缓,大小不一,相对高度由数米至40多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长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由于风沙侵袭,流沙覆盖,流水侵蚀微弱。

    横山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横山山脉地区,海拔1100-1530米,相对切割深度150-200米,沟间地与沟壑之比1:1,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梁峁坡10-20°,沟谷坡35-45°以上,流水侵蚀及边坡重力侵蚀显着,滑坡较为普遍,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地貌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响水、党岔、武镇及西南部石窑沟、高镇地区,海拔1000-1340米,相对切割深度100-150米,上峁下梁,峁梁起伏,沟壑发育,地面破碎。沟间地与沟壑之比4:6,沟壑密度6-8公里/平方公里。梁峁坡多为10-25°,沟谷坡多为25-45°。坡面及沟壑流水侵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干沟中下游段多切入基岩。

    (二)山川河流

    一、山川

    横山山脉是白于山东段向东北方向延伸的黄土梁状山地,山梁平均海拔1400-1600米,也是芦河与黑木头河、大理河和小理河的分水岭,为榆林市区第二高地。山脉在横山境及子长县西北部呈西南—东北向延伸约90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岭有横山大墩梁(主峰海拔1534.9米)、柴家园梁(主峰海拔1523米)、牛信山(主峰海拔1447米)、庙梁圪堵(主峰海拔1406米)等。

    横山山脉具有军事价值的主要山峰、要地:

    1.横山(横山主峰,又称小南山、西阳坬)

    在横山县城西南80公里石湾镇西南处,山北谷底大理河由西向东穿过,北岸为大墩梁(主峰海拔1534.9米),两山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宋代名将种谔曾在大墩梁山顶筑寨屯兵,抵御西夏进攻,故大墩梁又称种公塞台。1972年所筑吴(堡)、定(边)线国防公路从此山谷中通过,是扼控吴、定道的咽喉要冲。

    2.狄青原山(小塬山)

    在横山县城西南45公里塔湾乡西南与艾好峁乡交界处,主峰小原山海拔1509米,山势挺拔险峻。小原山峰西南为狄青原,原面平缓海拔也在1500米以上。宋代名将狄青曾在此原上屯兵驻守,故得名狄青原,现狄青原山峰建有电视差转调频台。

    3.白家梁

    在横山县城南1公里的芦河东岸处,山梁背依群山,下临芦河,地势险要。明天顺二年(1458)在此筑怀远城堡,屯兵据守。怀远城堡从清雍正九年(1731)至1955年一直为横山县县城。1935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两次攻打横山县城未克。

    4.波罗梁

    在横山县城东北25公里波罗镇的无定河南岸处,山梁主峰清水墩海拔1169米,山北麓无定河由西向东南流过,西北岸为平坦沙丘地带,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明正统十年(1445),巡抚马恭在山梁畔筑波罗城堡,驻军防守。这里历来是榆林、米脂通往“三边”要道的关卡。

    5.王家坬山梁

    位于横山县党岔镇无定河与榆溪河相汇处西岸,山梁沿无定河西岸向东南迤延至榆林镇川长约30公里,东临无定河,西连横山群山,依山傍水,山高坡陡,山势绵延起伏,历来是扼控无定河大川的军事要地。早在南北朝时,在党岔山筑银州城。宋代在石峁、龙泉寨山、罗兀城等险要山峁修筑寨城,构成宋朝着名的12堡寨“永乐城”。因此,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进行过多次恶战。宋朝与西夏进行的罗兀城争夺战、永乐城大战、银州城大战等都发生在这里。近年来,新修的210国道二级公路、延神铁路都通过此山梁脚下,是扼控西安到包头一线的交通要地。

    此外,县波罗镇磨脐墩山,殿市镇五龙山,韩岔乡大路峁、黑龙山,石窑沟乡三峰子、大王山,高镇镇孟山、卧牛山、高峰子、双峰子,艾好峁乡奶头山、高山梁等山梁海拔1240-1500米,都具有军事价值。

    本县较大的川谷有无定河川,芦河川、黑木头川、大理河川、小理河谷。

    无定河川:在县内雷龙湾、横山、波罗、响水、白界五乡镇无定河流经的河谷及党岔镇无定河西岸,境内全长95公里,由西向东南变宽,雷龙湾段川谷宽120-800米,波罗、响水镇段川宽1000-1200米,党岔镇段宽800多米。该川水丰土肥,是本县粮食生产基地。

    芦河川:在县内塔湾、赵石畔、横山镇芦河流经的河谷,县内全长55公里,由南向北逐渐变宽,在中下游的赵石畔、横山镇段宽200-800米。

    该川水丰土肥,是本县粮食生产基地。

    黑木头川:在县内韩岔、殿市、响水三乡镇黑木头河流经的河谷,全长40公里,宽100-700米,该川水丰土肥,是本县粮食生产基地。

    大理河川:在县内石湾、魏家楼乡镇大理河流经的河谷,境内全长39公里,由西向东逐渐变宽,川谷宽300-700米,水丰土肥,是本县粮食生产基地。

    小理河谷:在县内艾好峁、高镇两乡镇小理河流经的河谷,境内全长43公里,川谷宽200-500米,水较丰,土肥,是本县粮食生产基地。

    二、河流

    全县河流均属无定河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15条,其中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的36条,11-50平方公里的60条,51-100平方公里的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3条。南部丘陵山区94条河流全为无定河一级支流,大理河的二、三级支流,河谷陡而窄,汛期含泥沙量大,径流量年际幅大。

    北部风沙区21条河流,地下水补给较多,水量丰沛,河道宽而平缓,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河流含泥沙量减少达30%。县内较大的河流有:

    无定河:汉代称奢延水,唐代改称无定河。发源于定边县境内的白于山脉胡尖山东麓,流经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谷家畔进入本县,自西而东流经雷龙湾、横山、波罗、响水、白界、党岔六乡镇出境,又经榆、米、绥、清四县注入黄河。县内流程95公里,是穿流本县最大的河流。1955-1971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大28.1立方米/秒,最小15.9立方米/秒),1972-1985年,平均流量减为15.31立方米/秒(最大18.5立方米/秒,最小13.2立方米/秒)。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为1020立方米/秒。1984年枯水期最小流量0.13立方米/秒。境内河床平均比降1.85‰,1955-1971年,年平均输泥沙309万吨(最大含泥沙量每立方米达113公斤)。

    1978年以来,平均含泥沙量减为每立方米45公斤(年输泥沙仍211万吨)。

    河面封冻一般在12月17日(早10月26日,晚12月22日),解冻一般在3月27日(早3月7日,晚4月15日)。水质为中碳酸盐型水。

    芦河:发源于靖边县境白于山北麓的新城乡柴崾村,由靖边杨桥畔镇木瓜沟入境。自西南向北流经塔湾、赵石畔镇至横山镇石马坬注入无定河,县内流程55公里。1957-1971年,平均流量3.52立方米/秒(最大5.46立方米/秒,最小2.66立方米/秒);1972-1985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最大2.29立方米/秒,最小1.18立方米/秒)。1964年7月特大洪水出现时流量为472立方米/秒,水位高96.52米。1983年出现枯水时流量为零。境内河床平均比降2.96‰,水能资源理论出力602千瓦,可建电站四座。1957-1971年,平均输泥沙量576万吨。1978年以来,年输泥沙量减为366万吨,水质为重碳酸盐型水。

    大理河:发源于靖边县白于山东麓的乔沟湾乡城坑和屈家圪崂,由靖边县青杨岔镇流入本境,自西南向东流经石湾镇、魏家楼乡出境,又流经子洲、绥德县入无定河,县内流程39公里。1959-1971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1964年7月21日特大洪水出现时流量为1140立方米/秒。1969年10月17日枯水时最低流量仅0.83立方米/秒。河床平均比降4.23‰,一般河床宽2米,水深0.2米。1959-1971年,年平均输泥沙800万吨。1972-1985年,年平均输泥沙600万吨。结冰迟于无定河一个月。水质为重碳酸盐型水。近年来屡有断流现象。

    黑木头河:发源于县境韩岔乡黄圪塄东坬,自南向东北流经殿市镇,至响水镇韭菜沟汇入无定河,全长42.2公里。1959-1971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最大8.71立方米/秒,最小0.237立方米/秒),1972-1985年,平均流量0.37立方米/秒(最大0.46立方米/秒,最小0.3立方米/秒)。1961年7月30日特大洪水出现时流量为1140立方米/秒。1970年6月29日枯水断流。河床平均比降6‰。1959-1972年,年平均输泥沙1000万吨。1972-1985年,年均输泥沙700万吨。水质为重碳酸类硫酸盐型水。

    小理河:发源于县艾蒿峁乡色草湾和塔湾镇篷子坬,自西向东南流经高镇镇石垛坪出境,在子洲县境入大理河,县内流程43公里。1959-1971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秒(最大1.59立方米/秒,最小0.52立方米/秒)。1972-1985年,平均流量0.7立方米/秒(最大1.06立方米/秒,最小0.42立方米/秒)。1968年8月22日特大洪水出现时流量640立方米/秒。在1971、1972、1973、1974、1976年枯水时五次断流。河床比降平均为3.87‰,一般河宽2米,水深0.2米。1959-1971年,年平均输沙900万吨。1972-1985年,年平均输泥沙700万吨。水质为重碳酸类硫酸盐型水。

    马湖峪沟:发源于县境石窑沟乡永丰山下,自西南向东流经武镇、米脂县郭兴庄、本县付家坪出境,又经米脂龙镇入无定河,县内流程38公里。

    1962-1971年,平均流量0.69立方米/秒(最大1.19立方米/秒,最小0.29立方米/秒)。1972-1985年,平均流量0.47立方米/秒(最大0.8立方米/秒,最小0.27立方米/秒)。1970年8月1日特大洪水出现时流量为1840立方米/秒。1973年8月1日枯水断流。河床平均比降5.23‰。1959-1971年,平均输泥沙量1000吨。1978-1985年,年平均输泥沙600吨。水质为重碳酸类硫酸盐型水。

    (三)气候灾害

    一、气候

    横山县是典型的中温带亚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较大,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严寒而少雪;春季因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出现,气温日差较大,寒潮霜冻时有发生,并多有大风,间以沙尘暴;夏季暑热,雨量相对增多,多以暴雨出现,同时常有夏旱和伏旱;秋季多雨,降温快,早霜冻频繁。由于受沙漠影响,一日之内,气温差异悬殊,故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民谚。

    横山气象台属国家基本台站,担负着西安、兰州、北京、银川、包头等空军和榆林民航机构及航空危险天气报测任务。

    日照:横山县属全国日照高值区,是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的县份之一。

    年平均日照2851.7小时。一年中5-8月日照较多,12月-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冬季为632.7小时,春季为748.1小时,夏季为826.2小时,秋季为645.1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64%。总幅量每平方厘米139.23千卡。

    生理辐射每平方厘米66.83千卡。年均陆面蒸发为365.5毫米。

    气温:本县是陕西省气温最低县份之一,处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气候,气温除受纬度地带影响外,毛乌素沙漠、横山山脉下垫面干旱等因素对气温时空分布作用明显。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38.4℃(1960年7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54年12月28日)。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1月平均气温-8.2℃,4月平均气温10.5℃,7月平均气温23.8℃,10月平均气温9.5℃。气温梯度变化方向为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

    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5天。

    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2.7℃,气温最大日较差在30℃左右,是陕西省最高地区之一。本县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寒暑相差较大,一般一日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15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

    本县无霜期偏短,由于空气干燥,“黑霜”较多。全县初霜日在9月17日-11月18日,平均为10月5日;终霜日在4月30日-5月28日,平均为5月14日。终霜日南部较早,西部较迟,无霜期平均171天。

    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380.6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是1964年的687.7毫米,最少是1965年的165.3毫米。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且极不稳定。秋末到早春(10月-翌年3月),降水极少,春末至夏雨量仍然较少,而且降水以雷雨和雷阵雨为多,7、8、9三个月为雨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67%。降水量少而过分集中,极大地降低了降水的有效性,所以本县旱、涝灾害频繁,尤以旱灾危害严重。

    初雪最早10月下旬,终雪最迟4月上旬,年均降雪仅8天。由于降雪少,加之冬季多风,难以维持稳定积雪,对交通虽有影响,也易于克服。

    风:全县年平均风速2.7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3米/秒,最大风速的风向多为西北风。春季是大风最多季节,年平均21.3天,大风年可达49天。本县长城沿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气温日差较大,气压梯度大,所以是大风多发区,年大风日数平均21.3天,最多可达77天。大风日中任何时候都可出现大风,但不同季节各时段出现的大风也略有不同。根据纪录统计,春夏季大风午后较多,上午较少,一般是上午开始增大到下午6时后开始减小,到夜间停止,一般多西北风;秋冬季上午较多,午后较少,一般多偏南风。本县地表组成松散,霎时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或瞬间风速大于17米/秒,往往形成沙尘暴、黄风天天气,不仅造成灾害,而且影响航空、行车。

    雾:全县雾出现最多的地方是无定河川道,全年多达54天,一般8-10月雾最多,每天到7-10时雾才消失。雾天对航空、行车有一定影响。

    此外,本县煤炭资源丰富,冬季取暖烧煤较多,烟囱排出大量烟尘,污染严重,横山城区上空能见度低,对空中观(侦)察影响较大。

    二、灾害

    横山县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霜冻、风灾、虫害、山体滑坡等。

    旱灾本县平均降水量少,且年际、月际变化大,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旱年频繁达30.6%,且是农作物生长期干旱,其旱月次数为53次频率44.8%。1949年以来,因年际持续干旱,造成本县大、中旱灾年达32个年份,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也造成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洪灾:本县不但雨季短,降水量少,而且往往受暴雨的危害。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暴雨日达2天(一次连续性降水达15毫米以上)。1967年8月15日,全县普降特大暴雨,降水77.5毫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山洪暴发,冲毁不少公路、土坝、农田、水库。1971年8月11日,县境西北部连降暴雨,山洪淹没土坝48座,冲毁水库3座,水地260亩,水淹、雷击各死1人。

    雹灾:本县是冰雹多发区,年均6次,且多在农作物生长旺期。每次降雹的持续时间,一般有10分钟左右。冰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然后向东南延伸,呈“雹打一条线”的特点。由于本县降雹期多在盛夏,正值农作物生长旺期,突然一场冰雹降落,轻者使作物叶碎秆折,重者全部击毁,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1980年以来,本县有效地进行高空防雹,雹灾危害程度较前有所减轻。

    霜冻:本县春季终霜期和秋季初霜期年际变化大,因此霜冻灾害多有发生。1954-1985年,仅在5月和9月发生霜冻的年份就有20个,造成这些年份粮食大量减产。

    风灾:境内大风几乎在一年的每个月都会出现,尤为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较少。年平均大风日达21.3天,八级以上大风28次。1959年,西北向大风多达77天。1978年八级以上大风54次。当大风袭击时,特别是县西北部地区,往往造成大沙尘暴,埋没禾苗,吹走表土,使幼苗根部裸露,吹毁庄稼,不仅使农牧业生产遭受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人畜及航空、行车安全。1983年4月27日,本县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摧毁,同时造成40多人摔伤,500多只(头)家畜跌死。

    (四)资源物产

    水资源:本县水资源有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基岩裂隙潜水、承压水。由于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径流变幅大及地质构造、地表蒸发量不同等条件影响,县西北部无定河、芦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东南部黄土梁峁区水资源匮乏。全县总体属水资源贫区。县内地表自产水1.72亿立方米,过境水流量3.83亿立方米。县地下潜水层在雷龙、塔湾、双城一带厚100米左右,芦河以东及无定河北岸一带厚60多米,白界、雷龙湾、塔湾风沙草滩区水位高,开发条件好。全县地下水资源量0.95亿立方米,年地表、地下水源供水量0.9835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补给量0.8亿立方米。潜水大部分为低矿化淡水及微咸水,是好的和较好的饮用水,但横山县城等个别地方矿化度为96200-33240毫克/升,不宜饮用。

    煤炭:本县煤炭资源丰富,属陕北侏罗纪煤田横山段(榆溪河西南至大理河以北7349平方公里),含煤地层有6层,单层厚1-3米不等,预测储量:0-300米384445万吨,300-800米208450万吨,600-800米209635万吨,共802530万吨。已探明储量6900000万吨(包括榆阳区),仅5号煤层储量就达1060000万吨。煤种为长焰煤、不粘结煤及弱粘结煤。

    在波罗至韩岔一带尚有27761.9万吨气煤。煤质优良,易开采。

    石油:主要分布在石湾镇、双城乡一带,是陕北油田的组成部分,储油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油层距地表1000-3000米之间,探明储量4500万吨,分布散,呈网眼等,易开采。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雷龙湾、横山、赵石畔、塔湾、殿市等乡镇,属着名的陕甘宁盆地特大气田靖横大气田。县境内天然气储藏整装连片,气层稳定,属优质“干气”,预测储量2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106亿立方米。

    现已开采,并向西安、北京、上海等地输送天然气。

    高岭土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黑木头川两岸,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含量大部分在70%以上,是优质陶瓷、炻器、建筑陶瓷、军事航空和高科技工业产品的生产原料。

    岩盐:主要分布在响水、党岔镇等地,是榆横米特大岩盐矿区的组成部分,该特大盐矿区总储量13000-18000亿吨,探明岩盐矿层厚度为129-148米,钠盐平均含量为96.3%,是国家一级品岩盐矿。

    主要物产:横山历来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大县,其农牧业主要产品有谷子、糜子、绿豆、大豆、高粱、玉米、稻谷、洋芋、绵羊、山羊、猪等。

    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51万吨,其中豆类1.49万吨,羊子饲养量75万只,猪饲养量18.48万头。横山大明绿豆、羊肉驰名国内外,2006年行销国内外分别为1.08万吨、1800吨,且横山县大明绿豆已在国内和日本注册了商标。工业产品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瓷器、花炮等。2005年,全县生产煤炭260万吨,天然气数亿立方米,天然原油8.46万吨,各类瓷器62.1万件,花炮17095箱,发电量19736万千瓦时。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人口素质

    清雍正九年(1731)置县后,乾隆四十年(1775)全县有12973户、83640人,至嘉庆十年(1805)增为14266户、92212人,至道光三年(1823)增为97653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回民起义军转战本县。

    光绪三年(1877)全县大饥荒“人吃人”,光绪四年(1878)、二十八年(1902)全县又两次流行瘟疫,人口锐减,不少村庄“户绝烟火”,至宣统三年(1911)全县有人口67659人。

    民国时期,匪患、灾害、兵焚频仍,加之当政者苛捐杂税盘剥,民不堪负。据民国20年(1931)袁德新《陕北社会状一瞥》记载:“十七(1928)、十八(1929)年大灾中,陕北人民死亡流离者甚多,仅横山县因奇旱饿死者在两千人以上,人口出卖者三千左右,次为米脂县西北乡,大约亦在五百人以上。当人口出卖中,发生最无人道之惨事,乃当时主政者以及地方坏绅,见有利之可图,遂私收人税,每名二十元。当初人口每名可卖五十元,抽收人税之结果,人价每名低落至三十元。在横山一县,无形中致多卖出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人价全部收入被贪官土劣剥削五分之二,亦可谓忍心害理至于极点。在大灾中,为官吏者,既不能设法救灾,反而藉灾以肥己,其心之残忍实甚于狼虎。人口贩卖者大半为山西省人,因当时县长亦山西省籍,故贩卖人口者虽知违法,亦多便利,而法之本身遂为此等封建关系毁灭殆尽。米脂西北乡私收人税之雷某事后被地绅告发,而结果仍为土劣贪官以‘累诉年经官绅调处’八字以终了其责任。土劣贪官之狠毒,及其狡诈之行为,诚令人可怕”。此外,这期间,县内饥民逃荒他乡者有8408人。

    人口由民国13年(1924)的125236人下降到民国20年(1931)的13473户、75073人。至民国35年(1946),全县人口为9093户、528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口逐年增多。1949年全县有14821户、67889人;1958年增至26266户、137806人;1964年增至32622户、169414人;1972年增至41825户、203958人;1982年增至49468户、227008人;1990年增至68723户、280400人;2000年增至69758户、320908人;至2005年增为84415户、333507人,其中男174263人、女159284人,农业人口30236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横山县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灾害、饥荒、疫病的袭击,加之缺医少药,人民挣扎在死亡边缘上,人口在体质、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普遍都很差,人口寿命平均在20-30岁徘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县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县人口体质、文化、政治思想觉悟等各方面的素质普遍提高。截至2005年,全县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者8786人,高中、中专学历者58602人,初中学历者116384人,初高中职业学校及小学在校学生82579人,成年人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只有45023人,仅占总人口的13.5%。成人平均身高女1.62米,男1.73米,平均体重55.6公斤,人口平均寿命70多岁。有中共党员11600人,团员2630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240人、中级技术职称者1865人、初级技术职称者4758人。

    (二)文教医疗

    一、文化

    民国27年(1938)横山县城设立民众文化馆,配馆长、馆员各一名,并开展工作。民国31年(1942),该文化馆改称中山教育馆,不久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县文化馆(在殿市),下设阅览室,供群众查阅报刊图书,并出售书籍。1951年成立横山新华书店,出售发行各类书籍。1955年成立县电影放映队,在城乡为群众放映电影。同年又成立县秦腔剧团。此后,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活动场所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增多,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979年,横山电视调频台建成试播。1980年,全县建有乡镇文化站21个,有专职和兼职文化工作人员207人。各乡镇文化站均有电影放映室、图书阅览室,并购置了电影放映机、电视机、放像机等设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1982年以来,县内农村又兴起庙会文化活动,在各地庙会上有演戏、敬神等活动,每年全县办庙会在50多场次以上。2006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18个,庙会戏场、影剧院等演出场所36个,国营新华书店和个体书店22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万册,戏剧艺术团、文化馆、电影公司、文物馆各1个,乡放影站18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共232人。全县有广播电视放大机构19个,拥有扩大机526台,电视差转机119台,工作人员共143人。广播信号覆盖率达到90%,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7.5%,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5800户。还办有《横山文苑》《横山史志信息》等刊物。

    二、教育

    清乾隆十四年(1749),县城始建怀阳书院。之后,在响水、波罗、石湾等地又相继开办数家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城时称岩绿书院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有教员2人,学生12人。民国3年(1914),横山县高等小学堂改称为县立高等国民小学校,学生增至60人。民国13年(24),全县有高级国民小学2所、初级30所。民国17年(1928)至民国18年(1929),陕北连年大旱,人民流离失所。至民国21年(1932),全县小学由民国16年(1927)的67所降为10余所。民国31年(1942),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6所,小学校40所,共有学生14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县内绝大部分小学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全县共有小学12所,到1953年发展为109所,学生达6367人,教职工224人。

    1955年创办横山县中学。1962年调整裁并中小学校,全县将73所民办小学及响水初级中学撤并,撤并后全县共有小学180所,小学生6303人,教职工395人;有中学2所,中学生755人、教师51人。“文化大革命”后,1980年,全县有小学592所,学生32811人,教职工1944人;有普通中学32所,学生10217人,教职工748人。1989年,全县有小学539所,学生26291人,教职工1734人;有普通中学10所,学生6263人,教职工420人;有职业中学1所,学生140多人,教职工17人;有中等师范函授进修学校1所,学员226人,教员6人;有广播电视大学1所,学员72人。

    2005年,全县有小学355所,在校学生37846人,教职工1975人;有普通中学26所,在校高中生9170人、初中生24418人,教职工1805人;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306人,教职工212人。

    三、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县内缺医少药,虽然县城、波罗、响水、石湾一些城镇设有中药铺,但职业中医寥寥无几,一旦疫病流行,人民遭难,“死人无数”。民17年(1928)、19年(1930)、20年(1931),县内石湾、高镇、赵石畔、殿市等地相继流行鼠疫,疫区达125个自然村,发病人数2468人,死亡2099人,死亡率达85%以上。民国20年(1931),本县所流行鼠疫,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在这年10月23日的公报称:“据最近报告横山县八月份死亡人数已达千余名。”此外其他诸如麻疹、猩红热、痢疾、百日咳、肺结核等传染病常有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建设医疗卫生设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疫病采取“以预防为主”和治疗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有效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及公共卫生。鼠疫等急性传染病再未发生,甲状腺肿病、氟中毒等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妇幼保健逐年提高,婴儿死亡率下降为0.5%,人们在饮食、居室环境等方面都讲究卫生。1986年,横山县城被命名为“文明卫生县城”。人口平均寿命1950年为40岁,到2000年达到70多岁。1953年,全县有卫生院所共4个,卫生技术人员21人。到2005年,发展到有卫生机构24个、床位390张,卫生技术人员315人,其中执业医师134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经济状况

    横山县历来是一个农牧业大县,有农耕地100多万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谷子、糜子、豆类、洋芋,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羊子、猪、牛、驴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项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1980年,全县社会总产出0.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43亿元、第二产业0.14亿元、第三产业0.05亿元;1900年,全县总产出为1.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4亿元、第二产业0.43亿元、第三产业0.13亿元;2000年,全县总产出为11.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44亿元、第二产业5.87亿元、三产业2.73亿元;2005年,全县总产出增为29.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41亿元、第二产业19.84亿元、第三产业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2004年增长15.1%、6.1%、18.1%、12.7%,约为1980年的48倍。

    横山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0.38亿,其中第一产业0.30亿元、第二产业0.05亿元、第三产业0.03亿;199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92亿元、第二产业0.20亿元、第三产业0.22亿;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6、56亿,其中第一产业1.47亿元、第二产业3.05亿元、第三产业2.04亿元;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5.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41亿元、第二产业9.28亿元、第三产业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2004年增长10.6%、3.9%、14.9%、6.9%,约为1980年的42倍。

    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66271公顷,尽管遭受严重旱灾,但由于多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总产量仍达11.53万吨,其中油料产量1062吨、豆类产量14917吨(其中绿豆产量5680吨)、水果产量4568吨。全年造林面积7240公顷,实现林业产值2187万元。年末存栏大牲畜3.9万只、生猪6.8万头、家禽41.5万只、羊子46.1万只,肉类总产量15400吨,奶类总产量1012吨,实现牧业产值27072万元,其中羊子创造产值13434万元,占牧业产值的50%,占农业产值的24%,其主导产业地位明显。

    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7463万元(其中长庆9636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05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33.9%。本县煤、石油两大主导产业是拉动工业增速的主要产业。本年全县煤炭产量260万吨、产值44200万元,是上年的2.3倍,石油工业原油产量8.53吨,产值17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7%。煤、石油两大主导产业共完成产值61835万元(不包括长庆),占工业总产值的93.3%。

    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55万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7367万元、餐饮业2624万元、其他行业466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4.0%、21.4%、2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914万元,比上年增长4.6%。金融业各银行年末存款余额共86009万元,比上年增长38.4%;年末贷款余额共49569万元,其中工业贷款3000万元、商业贷款9925万元、农业贷款20152万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5694万元,比上年增长50.2%,地方财政收支出2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28.3%。

    (四)居民生活

    历史上,县境居民普遍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清道光《怀远县志》记载:“怀俗与蒙古为邻,士风淳朴,时耕时读,民情愚憨,止务本业,不知逐末。种地食力而外,别无经营,不能盖藏以致富,不能经商以取利。居则挖土为窑,衣则羊裘,食惟羊肉,人多嗜酒,家家以糜米作曲酿之,遇客至,无宴席,但以酒为敬耳。”民国《延绥揽胜》记载:“横山县,其人质朴少文,只知力耕稼穑,务本重农,读书习商,素极拙劣。耘田耕获,操作不分男女,勤苦耐劳,生活衣食简朴。兼以田壤挟沙,地质硗薄,一遇凶旱歉收,辄至背井离乡,携家纷纭南下延安各县一带,垦荒殖农。”对灾年横山居民的光景,民国20年(1931)第9期《新陕西月刊》发表袁德新的《陕北社会状况一瞥》又记载:“陕北自十七年后,连年灾患几未止息,十七、十八年之奇旱外,有匪灾、风灾、霜灾、雹灾、鼠疫相继发现于各地,人民死亡流离者甚多。而遭灾最重者则为横山,当十七、十八年奇旱饿死者在两千人以上,人口卖出者三千左右;十九年鼠疫死者四千人,有全村不存一人,尸骨无人掩埋,尸虫穿户门而出,其状之惨,不忍卒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横山县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80年代,城乡居民普遍修窑建房,住上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的石窑或砖窑居室,吞糠咽菜、“低标准、瓜菜代”的日子已成为历史。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肉、蛋、奶、水果等食用量逐年增多;新式服装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着装;新建的水泥楼板房、新式住宅楼遍于城乡;大部分农户用上新式家具、高档电器。2003年,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元,人均占有粮食583公斤,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0.8%、4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2元,比上年增长8.4%。2005年,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人均占有粮食658公斤,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2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25.6%、8.9%;人均生活费用支出1919元,比上年增长34.7%;人均家庭费用支出530元,比上年增长8.8%。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7679万元,比上年增长12.0%。

    第四节 基础设施

    (一)交通运输

    历史上,明代境内沿长城一线内侧有延绥镇西路驿道。其道由榆林城起,径向西南入本境经平夷堡(今横山县白界乡平邑堡村)、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旧横山县城)、威武堡、黑河塘出境。经清平堡、龙州堡、镇靖堡后分北、南两驿道:北驿道仍沿明大边长城经镇罗堡、宁塞堡、柳树涧堡、安边堡、砖井堡、定边营城、盐场堡通往今宁夏银川市;南驿道溯西芦河而上到靖边营城(今靖边县新城),再沿明二边长城西经把都河堡、永济堡、新安边堡、新兴堡、石涝池堡、三山堡通往今宁夏固原。此外,境内响水堡南无定河川、石湾大理河川分别有通往米脂、绥德两条大路。清代境内长城以北先后开辟有径向东西的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三条马路都东起榆林城,均通过当时属本县的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五口外地域的一些村庄。民国25年(1936)秋曾修本境石湾镇至绥德一段简易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修通经本境的榆(林)定(边)、太(原)银(川)公路,西(安)包(头)高速公路,西(安)包(头)铁路及本县内各乡镇公路等。

    一、省道、国道公路

    鱼(河)靖(边)公路(204省道)由榆林沿西包公路南行至鱼河堡后折西过无定河大桥入本境,经党岔、响水、波罗、横山、赵石畔、塔湾六乡镇到靖边县城与太(原)银(川)公路相连。该公路始建于1953年,1955年全线建成通车。此后逐年补修加宽。1989年起陆续完成沥青路面铺设,全长145公里,横山县段长107.1公里,以三级公路为主。主要桥梁鱼河堡与党岔间无定河大桥,1956年所建桥为石墩架木梁桥,1972年改建为13孔跨径7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桥,长112米,高6.5米,宽8米。该公路横山县段沿线居民村落较多,水源足。

    太(原)银(川)公路(307国道)东起太原,经交城、文水、汾阳、离石、柳林,过黄河吴堡大桥,再经榆林市吴堡、绥德、子洲、横山、靖边、定边六县,西至银川。1936年草修成吴堡至绥德段简易公路,同年秋至1937年6月修通绥德至横山石湾段简易公路。1953年起又陆续修通石湾至定边段。1970年国家将这条路定为国防公路,开始全线复修,加宽路面。现全线为三级沥青路面公路,宽7.5米,总长383公里,晴雨通车。其中,横山段长34.6公里。本干线重要桥梁是吴堡黄河大桥,1969年12月建成通车。大桥为钢引架结构,总长422米,高25米,宽7.5米,设计荷载重13吨,拖60吨,该公路在绥德与西包公路交叉,在靖边与西包高速公路交叉,可通西安、包头等地。沿线村镇较多,人口稠密,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对部队机动、集结、等均有保障。

    二、高速公路

    西(安)包(头)高速公路横山段该段于2001年开工,2003年8月榆林经横山、靖边段修成通车。由东北向西南自榆阳区红墩村南入本县境,穿过波罗、横山、雷龙湾三乡北部的13个村庄入靖边县境。境内公路长36.44公里,在王圪堵、九房沟分别建横跨无定河的王圪堵大桥和跨九房沟的两座大桥。

    太(原)银(川)高速公路横山段该段于2004年开工,2006年建成通车。由子洲县校场坪入横山县魏家楼乡,沿大理河径向东西,经麒麟沟、庙湾、肖崖、魏家楼、杨家峁、王家峁、双城乡、柏树渠、塔湾等村镇到河口庙水库南入靖边县。境内公路长41.85公里,有跨大理河、马邑河两座大桥,并在境内连通国道和县道公路三条。

    三、县乡公路、专线公路

    全县的县乡公路,总长为312公里。大部分为晴通雨阻的黄土路面,四级标准。

    横魏公路:起自横山镇,原经波罗、烂泥湾、五龙山乡、殿市镇、韩岔乡、高镇达魏家楼乡的麻湾。全长115.1公里,四级公路。有效路基宽4.5-6.5米,原为黄土路面,沿线有桥涵6座。该线路是连接南北两大公路干线的重要支线。1978年从横山邵家坬辟新道直通殿市达高镇,为沥青路面三级公路,晴雨通车。

    塔石公路:起自塔湾镇,经双城至石湾镇,全程62.9公里。四级标准,有涵洞5处。

    墩艾公路墩梁至艾好峁,全长8.3公里。1965年建成,四级标准,黄土路面。

    党武公路:从党岔的阴湾起,经党岔、王有地至武镇,全长25公里。

    1965年建成,四级标准,黄土石渣路面,有桥涵13座。现为沥青路面三级公路,晴雨通车。

    王石公路:从王家墕至石窑沟,全长12.3公里。1965年建成,四级标准,黄土路面,有涵洞两处。

    横殿公路:从县城起,经邵家坬、陈梁、祁家峁、石碧则等村达殿市,全长24.4公里。1978年建成,四级标准,黄土路面,有涵洞12处。现已改沥青路面,三级标准,晴雨通车。

    响南公路:从响水柿子沟,经胡石畔、排洪湾等村庄至南塔,全长14.5公里。1974年建成,四级标准,黄土石渣路面,有桥涵37座。

    石雷公路:从石马坬起,经王圪堵、沙峁等村到达雷龙湾乡庙畔,全长24公里。1965年12月建成,四级标准,沙土路面,是横山通往内蒙古的主要线路。

    响白公路:从响水起,至白界,全长4公里。1975年建成,有桥梁一座。

    古石公路:从古水村至石庙梁,全长10.5公里。1980年建成,四级标准,沙土路面。

    高子公路从高镇的张家坬村至李家坬东横山与子洲县分界处,全长4公里,1983年建成。

    古刘公路:从古水村起,经大坪、贺马畔等村至刘家峁,全长22公里。

    1981年建成,四级黄土路面,有桥涵12座。

    乡村公路:全县截至2006年底,共建乡村公路92条,总里程达936.5公里,均为简易公路,黄土路面,晴通雨阻。

    横(山)王(圪堵)专线公路:该专线公路南起横山城西,经梁家湾、稻地沟、羊圈梁、大古界等村庄,到耳树渠接西包高速公路。全长10.8公里,有跨无定河、沙坬窑子沟、石墩、墙沟三座大桥。

    四、铁路

    西(安)包(头)铁路横山段2002年通车。从米脂马湖峪北入横山县党岔镇朱家沟,沿无定河西党岔川北上,跨过鱼河峁无定河大桥入榆林鱼河后,跨过榆溪河再入横山白界乡境,经樱桃涧移民区又入榆林。境内全长20公里。途经孙家坬、孙园子、石峁、王家坬、祁寺、麻地沟等8个村庄,有无定河、榆溪河两座大桥。

    (二)水电设施

    一、水库

    2005年,全县建有中小型水库共44座,蓄水能力达到12540万立方米。其中两座中型水库和五座小型水库的蓄水能力即达10830万立方米。

    2006年4月,王圪堵大型水库动工兴建。现已建成的主要中、小型水库有:

    河口庙水库:位于横山、靖边两县芦河接壤处。库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70平方公里,除靖边县的旧城、沙旋沟、张家峁、惠桥等五座中型水库的控制面积1066平方公里外,该库实际控制面积604平方公里,属中型水库,于1972年6月勘测设计,11月动工,1975年11月建成。库坝高39.5米,后吸取河南“75.8”型暴雨的教训,采用加坝与降低溢洪道两项保障措施,将坝提高为43.5米。总库容达到61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80万立方米,死库容1320万立方米。

    河口庙水库是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多种用途的综合性水库,并且保证下游灌区(芦惠、响惠、定惠)的供水调节以及响水电站发电水量调节。如有溃决,最大流量可达10000立方米/秒,对下游会造成严重灾害,战时应加强保护。

    韩岔水库:位于黑木头川上游主沟道韩岔村西南约1公里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该库为中型水库,1975年3月动工,1980年10月竣工。主坝高60米,副高坝36.6米(安全超高1米)。总库容24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700万立方米,滞洪库容200万立方米,死库容500万立方米。洪期如溃决,对下游会造成严重灾害,战时应加强保护。

    大川沟水库:位于波罗镇无定河右岸的大川沟口,原为横山火电厂的供水配套工程。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上游泥库区控制面积57平方公里,水库区控制面积13平方公里,在水库控制区有5条支沟淤泥坝,控制面积7平方公里。该水库属中型水库,1978年动工,1984年建成。库坝高42米,坝顶长220米,宽10米。总库容13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70万立方米,死库容340万立方米。如溃决,对下游会造成严重灾害,战时应加以保护。

    麒麟沟水库:在魏家楼乡麒麟沟。其主体工程为水坠非均质土坝(坝身左侧为沙壤土,右侧为黏土)。坝上游主沟道长9.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为36平方公里。该库为小型水库,于1975年3月动工,1978年12月建成。

    总库容6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7万立方米,死库容45万立方米,滞洪库容178万立方米。截至1981年,累计积淤量已达170.2万立方米。

    小水沟水库:位于石湾镇大理河左岸小水沟口,坝址以上主沟道长1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该库是小型水库,于1983年动工,1984年8月建成。库坝高34米,坝顶长104米,总库容3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0万立方米,滞洪库容65万立方米,死库容30万立方米。

    程家沟水库:位于芦河下游支流野人沟内。坝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该库为小型水库,于1973年10月动工,1974年6月建成。坝高18米(包括安全超高1米),坝顶宽4米,总库容2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4万立方米,死库容48万立方米,滞洪库容38万立方米。该库是防洪、养鱼、灌溉等综合性水库。在1982年“三查三定”中,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未达安全标准。

    王沙湾水库:位于芦河左岸支流杨小川沟的王沙湾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该库于1970年开工,1972年建成。总库容2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6万立方米,死库容51万立方米,滞洪库容63万立方米。该库是兼有防洪、灌溉、养鱼的综合型水库。除保证杨小川灌区200余亩坝地的灌溉以外,还可以使下游千余亩水地得到水量补给。1978年曾对库坝加高加固。

    二、水渠

    全县现有大小水渠共67条,灌溉总面积达11.4万亩,其中较大的水渠有:

    定惠渠:引水源为无定河,渠首在县境响水镇赵石窑无定河西岸,始建于民国28年(1939)。1951年7月将第一段干渠修至泗源沟,全长增为15.08公里,可控灌溉面积9000亩,当年即灌4705亩,翌年灌溉7002亩,同时开始第二段干渠的修整(泗源沟——马湖峪),将渠延长2.004公里,设计进水量40立方米/秒,可扩灌2.002万亩。为了解决马湖峪隔沟的榆林县境8村的灌水问题,1955年又延修建渠长4.9公里,可扩灌0.18万亩。

    1958年3月由解放军承建了东三支渠的倒虹工程。该工程引水枢纽移于二班干渠的祁寺村一号跌水上游,该支渠可控灌面积1.26万亩,使毗邻无定河东榆林县之上盐湾、镇川堡的29个村灌用定惠渠水。1980年秋季对定惠渠原有设施进行整修改善。干渠总长达35.12公里,支渠21.9公里。

    定惠渠先后四次改善修建。设施灌溉面积4.3万亩,其中横山2.25万亩,榆林1.56万亩,米脂0.49万亩。1990年实际灌溉面积4.02万亩。

    雷惠渠:引水源为无定河,渠首在雷龙湾乡无定河右岸的雷龙湾村西1.5公里处,始修于民国6年(1917)。1958年重修,即将原1米宽隧洞和石渠拓宽、掏深,使引水量增为4.3立方米/秒,1960年春竣工。该干渠全长45公里,灌区包括横山城关、雷龙湾、波罗三个乡镇及石马坬农场,新扩灌溉面积2.4万亩。1980年在渠上游段增建倒虹,渠首一段筑坝。1983年实际灌溉面积1.7万亩。

    芦惠渠:引水源为芦河,渠首在赵石畔镇芦河东岸的王皮庄村,于1956年11月修成。渠拦河坝长50米,高4.3米。1958年延长扩大,渠全长达24.5公里,实际灌溉面积8780亩。

    响惠渠:引水源为无定河,渠首在响水镇无定河东岸的蟠龙寺,1958年开工,1960年竣工。渠全长17.35公里,可灌溉响水、白界、党岔三个乡和石马坬农场的4500亩农田。

    石湾渠:引水源为大理河,渠首在靖边县青阳岔镇大理河东岸的高石窑村,1959年建成。因河水供应不足,1972年又在石湾镇大理河东岸的旋水湾村开工修了引水源工程,全渠长达45公里,可灌溉石湾、魏家楼乡镇的7700亩农田。

    三、供水

    1979年在县城东山上修建200吨高位水池和在芦河岸打深井提水,为县城居民供自来水。

    2001年在县城东北王圪堵一带无定河岸打主井1个、副井6个,开辟新水源,日产优质水5000立方米,并在横山县城建水厂,为县城居民供优质自来水。为解决东南部山区居民人畜饮水困难,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山区进行打深井、建水窖、建抽水站、防氟改水等一系列饮水工程。至2005年,全县建有自来水供水厂两处,机电井210眼、抽水站500个、水窖1000多眼,解决了农村19.45万人的饮水困难。战时应重点对县城供水厂进行保护。

    四、水力发电站、火力发电厂

    响水发电站该站位于响水镇无定河岸,1977年建成,是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3600千瓦,年发电量1100万千瓦时。所发电除以6千伏直配胡石窑和驼燕沟两条线外,主要以35千伏输电线送至樊河、石马坬两个变电站,然后以10千伏配电线输出。保证樊河煤矿和县城及沿线乡镇村的生产生活用。1979年11月,该站并入榆林电网。

    响水塘发电站该站位于塔湾镇芦河西岸响水塘,1970年建成投产运行,是坝前式电站,装有2台125千瓦的机组,年发电量50万千瓦时。供赵石畔、塔湾镇的80个村庄和63个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二石磕电站该站为村办小水电站。位于波罗镇无定河北岸二石磕,装机容量75千瓦,年发电量7万千瓦时,供本行政村的8个村庄和二石磕林场的生产生活用电。

    横山火电厂该厂始建于1978年,至1981年已投资1200万元建成水库、生活等附属建筑设施。1982年因资金短缺,加之当时区内用电负荷发展量较原计划小,即停建。1991年又开工续建,1992年10月建成投产运行。装有2台1.2万千瓦的机组。2005年发电量18242万千瓦时,总产值4834.1万元。当年该厂并入榆林电网。

    五、变电站、输电线路、供电站

    变电站1975年建成石马坬、樊河两个35千伏变电站,两站的主变压器装机容量均为1800千伏安。1977年、1979年相继在武镇王台村和韩岔乡建成两座35千伏变电站,这两个主变压器装机容量分别为1000千伏安、500千伏安,之后又建成石湾35千伏变电站,至1989年县共有35千伏变电站五座。

    输电线路至1989年,全县先后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5条,其中主干线2条、缔结线3条,总长99公里;有6千伏直配电线路2条(响水——胡石窑、响水——驼燕沟);有10千伏配电线路9条,共463.2公里,配电变压器共365台,总容量为17550千伏安;有220-380伏低压线路480公里。2000年,全县35千伏线路增为124.1公里,主变压器总容量114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23条,全长1272.98公里,配变压器1067台,总容量36644千伏安;低压线路全长5534公里。全县21个乡镇、35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

    供电站1989年全县有横山城关、樊河、响水、党岔、武镇、韩岔六所供电站。至1997年又先后增设了石湾、石马坬两所供电站,共有供电站八所。这年全县售电量2761.7万瓦时。2005年,全县售电量增为6472.11万瓦时。

    (三)厂矿设施

    一、煤矿

    本县煤炭资源丰富。1985年,全县建有国营煤矿2个,乡镇和个体联营煤矿106个。2005年,全县有大小煤矿19个。其中较大煤矿有:

    樊家河2号矿、3号矿即原樊家河国营煤矿。1968年10月,樊家河煤矿1号井停采后,该矿2号井于1969年10月建成投产,3号井于1984年建成投产。2号井、3号井设施经过数年更新改造后,到1990年基本实现半机械化采煤,井下的采煤和安全设施比较完善,年产生能力2号井、3号井分别为15万吨、21万吨。2003年,该煤矿体制改革后,2号井、3号井分办。2005年,2号井、3号井分别产煤22.76万吨、28.45万吨。

    石马坬煤矿建于1995年,设计年产量20万吨,有各类采掘机、运输机器52台(套)。2003年产原煤17万吨,总产值1138.9万元。2005年产原煤13.86万吨,总产值1803.1万元。

    此外,本县还有较大的殿房台、张家洼、吴岔、大石畔、山东、槐树峁、天云等煤矿,这些煤矿设计年产量均在10万吨以上。

    二、石油井、天然气井

    石油井1990-2006年,在县境石湾、双城、魏家楼等地先后打油井510口,并建石油井场369个、注水站5个、原油集输站1个等。2006年全县生产原油10.3万吨。

    天然气井1990-2006年,在县境雷龙湾、赵石畔、塔湾等地先后打天然气井38口,并建加气站、阀室3座,集气站18座,集输气支线190条。输气管道总长829.7公里。

    此外,1996年,在县境西北铺有输往北京的管径660mm天然气管道,境内全长约38公里。靖榆成品油输油管道在境内全长40公里。

    三、其他工厂

    2005年,全县有采油、采气、陶瓷、花炮、机砖、机械修理、肉食加工、服装、脱硫净化厂等大小工厂共340多个。其中县属较大工厂有:

    波罗瓷厂建于1955年。1983-1984年,该厂购置机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研制新配方,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产量逐年提高。

    1989年有练泥机、单刀造坯机、制盆机、球磨机、滚压成型机等设备30台(套),这年生产各类日用陶瓷48.8万件,总产值61.6万元。2005年生产各类日用陶瓷增为62.1万件,总产值85.2万元。

    横山花炮厂1975年由县防冰雹炮弹小厂改建。1983年,该厂从湖南浏阳引进烟花爆竹生产技术,并添置生产设备,培训技术人员,扩大生产。

    1989年生产规模又扩大,当年生产各种烟花爆竹17886箱。2005年生产17095箱,工业销售产值557.6万元。

    横山食品肉联厂建于1976年。2003年,县企业体制改革,即将原县食品加工厂和县屠宰厂合并为横山食品肉联厂,这年加工鲜冻畜肉181吨,总产值95.5万元。2005年加工鲜冻畜肉304吨,总产值189.9万元。

    (四)通信网络

    1954年10月,横山县邮电局始设立无线电台1部,开辟横山至榆林的无线电发报电路。1956年,榆林至横山的长途电话线路架通,并架通县城通各乡镇的单双明线电话线路,全程计193杆公里、2580线对公里,配设磁石交换机2部,总容量50门。至1989年,县内电话总容量520门,长途电话交换机1部100门,电报人工收发报机2部、电传机3部、电报电路16条。

    1995年1月,横山县市话改制程控电话4800门割接开通,至此,有权电话用户可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至2000年,建成覆盖全县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数字传输网络。2001年,建成覆盖全县乡镇的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并实现全县乡乡开通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1万多户。

    2005年,本地电话中继电路达到2520线,局用交换机容量10870门,有本地电话用户31412户,公用电话734部,分组交换专线用户9户,数字数据网本地网业务用户端口4个,因特网注册拨号用户6户,本地网无线接入电户用户3549户,国内长途有权用户31084户,电信业务总量1446万元。

    第五节 军事要地

    横山县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西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沙漠草滩地,地形平坦开阔;中、东南部是突兀隆起的横山山脉山地区,山大沟深,梁峁起伏;芦河由西南流经横山山脉西北山麓之下,在其山脉东北麓下与无定河交汇,又环绕横山山脉东南山麓蜿蜒流经。境内大墩梁、墩山、柴家园梁、石砖山、双墩豪圪垯、小原山、牛信山、冯山、高峰则、大峁梁主峰海拔都在1400米以上。宋朝大将种谔指出:

    “横山延包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是以守御。”是历史上“北阻河套、南屏延乌、东控榆阳、西扼‘三边’”的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设关隘、建城堡,作为抗御西北各游牧民族军事势力的重要边塞和向西北草原漠地扩张的军事重镇,而西北各游牧民族军事势力亦把这里作为进攻中原王朝的要冲和割据抗衡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横山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历代关隘城堡

    一、长

    秦长城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襄王起兵伐取义渠(西戎之一部),“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秦昭襄王所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直北行,经今甘肃临洮,折向东绕过宁夏固原县,在甘肃环县进入白于山脉,经白于山脉的定边县南铁角城、吴旗、志丹、靖边县水路畔乡等地,又经横山境的横山山脉及榆林、神木,在神木折北沿窟野河上游哈拉沟梁出榆林境,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七盖沟,经准格尔旗到托克托县黄河西岸。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东,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史记·蒙恬列传》)。蒙恬大规模修筑长城主要在黄河以北阴山一带,除新增筑一部分长城外,许多地段长城是将原赵、秦长城改筑连接修缮而成,还对其长期居住的上郡地“筑城郭,徙民充之”。秦汉时期,横山地属秦时“边郡”汉时“关”,是秦都咸阳、汉都长安阻遏匈奴南下的要冲地带。因此,秦、汉王朝在原秦昭襄王修筑的长城基础上,屡加修缮和增筑。

    西汉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史记·匈奴列传》)。这次“复缮”之长城,包括榆林境内长城。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建筑了许多亭障、列城,把长城内广大地区的障城、烽火墩台、塞台有机地构成一个防御工程体系。现榆林境内长城主线以外残存的一些障城、塞台,亦为此时所筑。诸如:神木县窟野河哈拉沟梁秦长城残垣,油坊梁秦汉长城残垣,榆阳区头道河、芹河、补浪河、横山境双城、雷龙湾秦长城残垣,以及靖边县五台山水路畔等秦长城残垣。

    隋长城:隋朝,为了抗御来自西北方突厥族的入侵,史载先后修筑长城共七次。在本境大规模修筑长城有三次,即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到勃出岭(今白于山和横山山脉),绵亘七百里”;“明年(584)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今靖边统万城)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隋书·崔仲方传》);“开皇七年(587)二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隋书·高祖纪》)。隋文帝在本境所修的长城,大多是在秦汉故长城基础上修缮加固而成,此外重点是在今靖边统万城以东至府谷黄河岸长城线上的险要地段修筑了许多城堡,以抗御突厥进攻。其隋长城方位走向与今看到的明长城大体相同。

    明长城:明正统二年(1437),蒙古鞑靼火筛、阿罗出等部入居河套,明朝即令延绥镇都督王祯率兵在榆林“旧界塞垣故址”(即隋长城遗址)“始筑榆林城及沿边寨堡、墩台”并“立石为界,增立屯堡、置墩台以侦伺,其备亦渐以饬矣”。明天顺年间至成化初年(1457-1465),占据河套的鞑靼毛里孩、孛罗忽等部屡犯延绥。成化二年(1466)八月,延绥镇巡抚卢祥等筑横山、榆林、府谷、清水一带墩堡、濠墙,以防鞑靼。这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王复招集彰武伯杨信等商议后,即上奏宪宗帝首先提出将“延绥东自府谷堡,西止定边营……旧城堡二十五处,北面沿边一带空远者各添墩台一座,共三十四座,随其形势,广其规制,庶几墩台稠密,营堡联络,而缓急易于策应矣”的移筑边堡的建议奏疏。这个奏疏得到宪宗皇帝批准后,明成化六年(1470),延绥镇巡抚王锐始筑榆林城至安边堡大边边墙。成化七年(1471)闰九月,设榆林卫。成化八年(1472)三月,余子俊出任延绥镇巡抚,即率军民5万多人“于正统年间”,原埋界石埂边山铲削如壁,俱高一丈五尺。扩榆林城,增三十四堡,于墩台空处筑墙建堡。其‘旧界石’一带多高山陡崖,宜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延引相接,以为边墙,子是东起清水营紫城寨(府谷县北),西至宁夏之花马池(今盐池县城),延袤千二百余里,每二三里筑对角敌台,连毗不绝,凡两月而功毕”(明万历《延绥镇志·纪事》)。榆林境这段明长城是在隋长城遗存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俗称边墙,也称大边。紧接着,余子俊于成化九年(1473)三至六月、成化十年(1474)又两次对大边进行续修。此外沿大边以南20-30公里的“旧界”内“复堑山湮谷,另起一边”,史称“二边夹墙”,其走向大致与大边长城相同,南北并行。大边与二边之间地带称“夹道”。此后,明弘治十八年(1505)、正德二年(1507)嘉靖十年至十五年(1531-1536)、嘉靖二十七至三十年(1548-1551)、隆庆元年(1567)、隆庆四年至六年(1570-1572)、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606-1610)先后七次大规模修整边墙,增筑加固烽火墩台、城堡及用砖包砌一些城堡和边墙墩台。其中隆庆四年至六年(1570-1572),延绥镇巡抚张守忠率军丁3万人先后加固修筑东路建安堡至黄甫川段边墙468里、中路龙州堡至双山堡300里,共计“修墩堠一百有四,墩院四百八十有四、寨城五十有九,又石砌大河口四,石洞暗门八十有三、水口四十有五、水孔五十有一、水道四百三十有二……用银十万两三千有奇”(《延绥镇志·修边记》);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606-1610)在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主持下,除用砖包砌保宁堡至双山堡段边墙外,还将沿边墙30多座重要城堡均用砖包砌。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榆林境内边墙建有烽火墩台770多座。并规定:“遇警,日则举烟,夜则举火,鸣炮一,沿边传至镇城(榆林城);若不退,每一时,照前举行一次;如出境,日举空烟,夜举空火,不鸣炮。其三五十骑至百骑,日则悬黄旗一,夜则悬灯笼一;二三百骑至五百骑,日则悬皮袄一,夜则悬灯笼三;五千骑至万余骑,日则悬青号带一、烟一,夜则悬灯笼四。”还规定较大烽台上“收贮五个月粮食、柴薪,并置药、弩,就于烟墩旁边开井”。明长城在横山境全长107公里。

    二、明长城沿线横山境内重城堡

    响水堡:位于今横山县响水镇,东距榆林归德堡13公里,北距大边长城20公里。明正统二年(1437),都督王祯始在无定河南岸今址建响水寨。

    成化三年(1467),巡抚卢祥移建于黑河山,更名为平夷堡(今横山县白界乡平邑堡村)。成化九年(1473),巡抚余子俊因平夷堡泉水干涸,又迁回原址,筑堡垣,堡城周长“三里二百一十步,楼铺八座”,复名为响水堡,属二边长城堡寨。万历六至七年(1578-1579),用砖包砌城墙、垛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怀远知县胡绍祖重修。时响水堡有城门三座,即岳山寺东门、望斗南门、渊亭西门,另有一座小西门;堡内还建有祖师庙、九龙庙、城隍庙、盘龙寺及明清居民窑房等。明代响水堡驻军丁及守了军共786名,配马、骡、驼39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守了巡防大边长城“一十九里七十六步,墩台二十二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

    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响水堡曾是响水地方政府所在地。现除北城墙于1962年修榆靖公路时被铲平外,其他城垣尚存。堡内盘龙寺、祖师庙、城隍庙及曹颖僧氏等明清民居窑房建筑基本保存完好。1983年,横山县政府将响水堡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波罗堡:位于今横山县波罗镇,东距榆林保宁堡25公里,北距大边长城7.5公里。明正统十年(1445),巡抚马恭在宋代波罗寺寨遗址上建波罗寨。成化二年(1466),扩筑堡垣,堡城周长“二里二百七十步,楼铺十座”,称波罗堡。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墙、垛口。堡内建有延绥镇中协参将府、守备署、兵器库、粮仓、钟楼等。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民国年间均对城堡进行过维修加固。明代波罗堡屯驻军丁及守了军828名,配马、骡305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守了巡防大边长城“三十五里零四十七步,墩台三十五座”。清康熙年间驻马兵、步兵、守兵共659名。设守备、延绥镇中协副总兵统辖。民国年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堡曾是陕北保安指挥部及波罗地方政府的所在地。1946年10月13日,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率部发动了着名的横山起义。现堡城大西门(凤翥门)、小西门(通顺门)完整保存,其他残垣尚存。堡内三官楼、凌霄塔及梁家大院、雷家大院、当铺等明清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波罗堡及堡城大西门外唐代接引寺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远堡:位于今横山县城南1公里处的芦河东岸山梁上,北距大边长城2公里,东距波罗堡25公里。明天顺二年(1458),延绥镇巡抚徐塇由土门寨(在今横山县殿市镇土壑子村南之寨山)移建于今址。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墙。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墙、垛口,堡城周长“二里零一十七步,楼铺十二座”,建城门有三,东曰怀远,南曰柔远,北曰振远。明代怀远堡屯驻军丁及守了军共739名,配马、骡、驼357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守了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设怀远县,该堡即为县城。先后建有县衙、仓库、书院、文庙等。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横山县,县政府仍设于此。1935年,刘志丹率红军两次攻打该城堡,均未下。1955年于堡东北1公里处的芦河川始建新县城后,该城堡逐渐被拆毁,现仅存北门及部分残城垣。

    威武堡:位于横山县塔湾镇杨小川沟口东山畔上,北距大边长城2公里,东距怀远堡27公里。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由大兔鹘堡(在今艾好峁乡境)移建于今址,筑威武城堡,堡城周长“三里二百八十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墙。万历六年(1578),用砖砌城墙、垛口,并建南威武、北镇朔、东震福三座城门。明代该堡驻军丁及守了军共640名,配马、骡、驼274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守了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50名,仍设把总一名统领。民国年间,该堡曾是威武地方政府的驻地。现城砖虽拆,但土垣尚存。堡内部分已成为耕地。

    清平堡:位于靖边县高家沟乡境内。该堡民国31年(1942)以前一直属横山县。堡北距大边长城7公里,东距威武堡20公里。明成化四年(1468),巡抚王锐由白洛城(在今横山县石湾镇白狼城村)移建于今址,堡城周长“三里八十四步,楼铺一十三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墙。

    万历六年(1578),用砖砌城墙、垛口。万历九年(1581),靖边道兵备文作在清平堡北三里地“凿石为窦”,疏引芦河流经该堡垣下,并在堡垣山畔下“甃石为墙”,筑“东长四百七十丈五尺,西长五百二十一丈”的“夹河两岸石墙”,使清平堡“天险亦称大观”。明代清平堡营屯驻军丁及守了军共2224名,配马、骡、驼159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守了巡防大边长城“三十一里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台三十一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设守备1员统领之。民国年间,该堡尚有老爷庙、娘娘庙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八月十三有两次庙会,周围群众云集而至,商品交易十分兴旺。现西、南城垣大部分被流沙淹埋,变为荒城。

    三、关隘城寨

    隋唐银州城:在今横山县党岔镇北庄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保定三年(563)。该城位于无定河与榆溪河相汇处西岸的山上,城东山下逼临无定河,城西是群山沟壑,依山傍水,居高临下。隔河对岸是无定河大川,为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东侵南犯的重要通道。隋、唐、宋各代兵家为占据该城进行过多次战争,尤为西夏与宋朝在银州城战事甚多。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从此银州城遂废。今城遗址尚存,东残城墙长326.5米,北残城墙长426米,西残城墙600余米,周长1583.3米,残城墙高2-8米,基厚6-10米。

    宋永乐城:在今横山县党岔镇王家坬村石峁山上。宋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为抗御西夏,采取“筑城攻城,移寨攻寨”的策略,派遣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经略使沈括等针对西夏所据银州城(东南距永乐城13公里),在永乐川(今榆阳区上盐湾、镇川无定河川)险要地大兴修筑城堡。当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初六日,用工23万筑成永乐城及其附近12个堡寨押班,分布在今榆阳区上盐湾、镇川及米脂马湖峪、横山孙园则一带,神宗即将永乐城及其结阵堡寨赐名“银川寨”。同年九月,宋与西夏在此发生争夺永乐城之战。今永乐城遗址尚存,西城垣周长988.5米,残城墙高1-2米,厚3-6米,西城外残存演马场一处、烽火台一座,东残城垣内有4米高了望台一座及明代所建武安王庙(关帝庙)一座。

    宋横山寨:又称种谔垒、种公台,在县境双城东南大墩梁山上,地势高峻险要,为宋代鄜延副总管种谔防御西夏的屯兵寨垒。清道光年间怀远县知保炳勋写诗赞其地势:“诸峰罗列来眼底,体势巍峨接穹吴。”现尚存大小烽火墩堠各一座。

    宋威戎关城:又称圁州关、银州关、宁州关,在今横山县魏家楼乡宁州关村东大理河北岸。宋绍圣四年(1097),在关隘东山上增筑关城,称威戎城(毗邻今子洲县马岔乡校场坪村)。关城踞关口险峡,北依山呈天然屏障,南临大理河,历来是大理河川通道的关隘要冲。宋、明两代兵家为争夺此关城曾屡进行战争。今关城残垣尚存,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残城墙高2-5米。

    明白洛城:又称白罗城,现名白狼城,位于横山县石湾镇西南10公里处的大理河东岸白狼城村。明洪武三年(1370)修筑,屯兵防守,地势险要,为大理河川通道重要关隘。明成化四年(1468)清平堡建成后,该城驻兵移驻清平堡,此城遂废。现仅存城垣遗址。

    明大兔鹘堡在今横山艾好峁乡境。明初期修筑,屯兵防守,地势险要。明成化五年(1469)威武堡建成后,该堡驻兵移驻威武堡,此堡遂废。

    现仅存遗址。

    明土门堡:在今横山县殿市镇土壑子村南寨山上。明初期修筑,屯兵防守。明天顺二年(1458)怀远堡修成后,该堡驻兵移驻怀远堡。现尚存残堡垣。

    明三捷关:又名斩贼关,在今横山县波罗镇无定河南岸大川沟马鞍山。

    该关隘三面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明代屯兵防守。现存有明天启年间所建武安王祠。

    民国石湾城:即今县境石湾镇。民国24年(1935),国民党86师258团团长左世充始建城楼、城墙。后由该团张云衢营修完。城周约6里,开东、西城门。为民国时扼守大理河川通道的重要关城。

    (二)国防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本县按照上级“平战结合,打防结合,人防与国防结合”的部署原则,在全县城乡开展以挖掘地道为主的国防工程建设。至1972年,在县城周共挖掘防空洞5条,总长883米,可容2600余人。防空洞内建有水井、食堂、厕所等设施。在全县农村共挖掘防空洞89条,可容上万人。

    此外,这期间建成吴(堡)定(边)线国防公路。该公路通过县境大理河川的石湾、魏家楼等乡镇,境内全长34.6公里。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为沥青路面,晴雨均可通车。还在党岔修建了国防工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