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学习方法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理解的东西最容易记忆,学习时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儿童的认知和记忆要靠具体的图像,儿童更多的是依靠形象记忆,抽象的东西孩子很难记住,成年人也一样,形象的东西可以过目不忘,抽象的东西却要反复记忆,有时为了记忆,还要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比如孩子学拼音时每个音要画一个实物。另一方面,理解的东西也容易记忆,当然理解了的东西也不需要再去记忆,而不理解的东西,即使当时记得很熟,过后也会很快地忘记,而且不理解记住了也没什么用。所以说,孩子低年级时,对所学知识处处要给予形象,要用形象化来让孩子学习,而且用形象化来让孩子理解。比如说三加三等于六,你就要先让孩子各数出三根筷子,然后加在一起,让孩子再数是几个,然后还要告诉孩子,三加三等于六,不是人为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学习,就是认识这些事实。孩子进入高年级,这时的学习就重在理解,理解了,孩子才算掌握了,不理解的知识,即使孩子背诵得烂熟,也没有用。即使是数学,孩子会做那道题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也等于白做,因为不会用在其次,过后就会很快忘记。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理解意思,要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为什么那样是错的,道理明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记忆也就深刻了,应用也就自如了。

    但遗憾的是,在学习中,孩子往往会误以为学习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题背东西,很少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干什么用的。而现在使用的教材,特别是数学,更是越来越偏重纯理论和纯抽象,一上来就是例题和解题的道理,很少说这是干什么用的,也不说为什么要这样。说来你也许不信,我决定写这个内容时,我在上课时问我的学生,我说你们在高中就学了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干什么用的,在生产中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能不能举一个应用的例子。结果是全班一百多学生,没一个能回答上来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那时的教材。那时还比较强调生产实践,比如我们学三角形的稳定性,首先说木工师傅用木条做了一个四边形的猪圈门,为了稳定结实,便在对角连接了一根木条,这样就稳定了。学三角函数,首先画一座楼房然后用一根杆子测算高度,然后告诉我们这门学问的基本用途,然后再解决边和角的问题。鉴于目前的教材完全不和实际联系,我的女儿上学后,我就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中的例子来说明课本中的理论,让女儿真正理解最基本的原理,让她完全理解了,我才认为她学懂了。

    前面说过了,我不轻易辅导女儿做作业,但我定期考察女儿的学习方法,方法对了,方向就正确了,至于具体的某一道题某一个问题,那就不算是什么问题。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就是人们说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孩子得到了渔猎的方法,孩子就获得了捕鱼的能力,也不愁捕不到大鱼,也就是输血不如造血,方法对了,就等于有造血功能。那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真正理解其意。

    考察的办法是女儿回来后,我会很随意地问她今天数学学了什么内容,如果她说学了一元一次方程,那么我就会问她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如果她说:“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式”,那么我就要告诉她要理解的最关键的含义就是那个等号。然后我会用最通俗的方式告诉她等号就是两边相等,也就是说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假如等号这边合起来是一百,等号那边合起来一定也是一百,否则就不能画等号。现在一面加了个未知数,那么意思仍然是有未知数的这面等于没未知数的这面,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算出这个未知数到底是多少,两边才相等,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个未知数移出来,移到等号的另一头,但移动中要保证等号两头的数值必须一直相等,如果不等了,那就错误了,就不能画等号了。讲明了道理,然后再找一个具体的方程来边做边讲解。孩子搞清了含义,就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也不会轻易犯解题的错误。

    如果是能用实物说清的,我就用实物告诉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女儿学几何的一些证明题时,如果是三角形的一些证明,我就用木棍摆三角形来演示三角形角和边的关系,角变化和边变化的关系,比如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我就演示给她看,让她知道如果角不等,边也会不等,然后告诉她,定理不是人编造出来的,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所谓证明,就是要证实这些事实是存在的或者是不存在的。孩子明白了这些,就知道做题是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题。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记忆起来也形象牢固得多。

    如果是语文,过一段时间我也要问一问,仍然是随意问她学了哪篇课文,她回答后,我先看一遍课文,然后问她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女儿回答后,我会告诉她这就是中心思想,然后问她老师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不管有没有差异,我都要问为什么。如果她回答不上来,我会问她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说了什么,然后告诉她,每一段的意思,就是从一个方面来表现中心思想,有几段就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思想。但不管我从哪方面问,我都要让女儿自己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目的就是怕她背老师说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什么的。女儿开始写作文后,面对作文题目,我会先问她你主要想说什么,女儿回答后,我再问她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说。然后我再告诉她,主要说什么,就是中心思想;从几个方面说,就是分几段,每段要说什么,就是段落大意,而用什么来说,就是材料的选择。总之,我就是想让她自己思考问题,自己理解问题,不让她在不懂的情况下死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了初中高中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时,我更不让她参考那些答案,只让她自己感觉,而且我告诉她,对课文艺术特色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你自己的感觉,才是重要的,也才是有用的。

    我要再一次强调的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到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等于学会了捕鱼的技术,我们要的是捕鱼的技术,而不是别人送你的一条鱼。但有不少学生并不懂得这一点,只是死背硬记,结果是背会了记下了,题目稍微一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社会和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变化是本质,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死记硬背学来的东西,别说应对变化和未来的实践,即使考试,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有天一大早我在校园散步,前面一个同学也边走边背诵东西,他手里拿了一本书,但双手背在身后,看一眼书,然后边走边背一阵子。我悄悄跟在他的后面,原来嘴里反复只说着“放在动词后面当名词”这一句话,我一直跟他走了一两分钟,他才像突然想起来似地又看一眼书,再背下面的一句。这样的情况绝不是偶然,也不是个别,那年我们四五个人散步,就听到前面一个同学大声喊着说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一直就喊这五个字,一直这样把这五个字背诵了好一阵子,听着让人心酸,感觉和我女儿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学的是什么课程,如果是历史,也完全没必要这样死背,你可以细看看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然后再看看有关孙中山的一些资料,这样就完全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个人,这样了解了,根本就不用背,不论如何考试,只要是这段历史,你就能应对自如,更不会张冠李戴。但细想起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我们老祖宗把背诵当成法宝的结果。但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死记硬背就更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了。

    但教孩子学习方法时,父母首先要弄清楚,想明白,真正想清什么是方法,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都需要反复考虑,必要时还要查资料来论证,总之在教孩子时还要慎之又慎,实在拿不准的就不要说,说错了比不说危害更大,即使是正确的方法,也不要多说,说多了孩子会烦,也会无所适从。教育孩子要说得少,但要说得精,说得准,这样效果才会好一点。

    我第一次给学生讲当代文学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看所选的文章,而是等着老师讲解,然后抄下特色一类的东西,然后考试前背会应付考试。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告诉大家,让你分析特色,是要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你不读原作,只背会别人认为的特色,这对你有什么用。然后我就不抄写所谓标准的艺术特色,只让大家自己总结,总结过后也不作最后的结论,只要学生说得有自己的道理,我就认为是正确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试中减少了艺术分析,增加了对作品阅读情况的考察,比如从某个作品中抽出一段话,然后要同学回答是哪部作品中的。我说这么多,主要是想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多,但应用知识的能力却差,不少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回答问题时,往往是哑口无言,更别说和他讨论了。这样的状况,也要引起我们父母的注意,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好,又会灵活应用知识,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就能更好地适应实际的工作,否则进入社会还得从头学好多的东西。

    2、课堂认真听讲是基础,听懂了,也就不难了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而且每节课一般最少也有四十多分钟,如果课堂上不用心听,其实就是把一天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浪费掉了,如果大部分时间浪费掉,那将是很可怕的。如果算时间,认真听讲的人在校学习六年,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六年,如果课堂不认真听讲,那么实际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半或者更少,这样一算,你就可以看出后果有多严重。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我都教过,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小学生,如果老师讲课时方法不当,会有一大半孩子不知道这一节课干了些什么,即使老师用启发式不断提问,仍然会有不少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如果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也没听懂,那么不仅下课后无法做作业,这一节课的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如果孩子在一节课内始终认真听讲,而且思维始终能跟着老师,孩子的学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孩子听懂了,自然就会做了。可以这样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根本的原因是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有的孩子上课时没有小动作,看起来像在听课,其实他在想别的,思维基本不在课堂上。眼睛一动不动盯着老师的孩子,未必是在听老师讲课的孩子,只有孩子跟着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甚至表情也能跟着老师,这才能说明孩子在认真听讲。

    我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课时瞌睡,虽然怕老师打,心里强忍着说不要瞌睡不要瞌睡,但就是怎么都控制不住,特别是到中午时,有时瞌睡得心里想用力睁开眼睛,但就是睁不开。可回到家里后,却一点瞌睡都没有,强迫自己睡都睡不着。我那时当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偶然受到了新来的一个老师的表扬,而且老师把我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我才一下对学习有了兴趣,我不仅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而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老师边在黑板上做题边问这个数除这个数等于几?我立即就用笔算,而且抢在第一时间说出答案。这样不停地动脑筋,不停地动手,当然不会瞌睡,当然就不会有不懂的地方,学习成绩当然也不会坏。而且我也明白了,以前瞌睡,就是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不动脑筋,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就等于是坐着睡觉,当然会睡着。

    因我有切身的体会和教训,我的女儿上学后,我讲的最多的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而且我还要说清怎么样才是认真听讲,而且要求她不但要抢先回答老师的所有问话,而且思维必须跟上老师,表情也要跟上老师,如果老师提问得少,我就要她必须自己动笔,用笔边听边记边跟着演算。当然我也会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不这样,就容易走思,容易想别的事情,也容易瞌睡,因为你如果坐着静静地不动,实际上是相当于要坐着入睡,老师的讲解更像是催眠。而且我不是只讲一次,而是过一段时间就讲一次,以至于女儿不耐烦地说:“老爸,我知道了,你烦不烦,怎么尽管说。”

    我只好告诉她:“不是老爸烦,是老爸觉得这最重要,对你的学习影响最大,是最不能忽视也是老爸最不敢忽视的。老爸的要求是不仅要认真听,还要积极地动脑,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要回答,不管是不是有把握,回答错了你下次还要回答,而且一次都不能偷懒,一节课都不能有一次一刻的走思,这个要求虽然严了一点,但你必须要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真的做到了,你的学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样做虽然真的是有点烦,但我要警钟长鸣,不能让她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不能让她犯这种致命的错误。

    女儿读初中后,就不大愿意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可以理解,但我告诉女儿,不管怎么样你都是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是很正常的,即使回答错了,那也不是错误,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如果你认为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不想回答,这可以理解,但你必须在心里默默地回答或者思考,否则就会走思,一节课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这样慢慢就会不认真听讲。为了你的学习能够轻松,课堂上你必须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女儿读高中后,有次我有事到她们班去找女儿,因没有下课,门又开着一条缝,我便站在门外听。那天是物理课,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抢着回答问题。有一个男生嗓门很大,回答问题嗓门大得像喊叫,有时又随便得像开玩笑捣蛋,而且老师还没写到下一步,他就开始说一下步,而且还和老师争论。因女儿的这个班是奥数班,学生是从全省招来的拔尖生,所以个个不甘示弱,个个都在参与,课堂秩序感觉有点乱,闹哄哄的更像是讨论课。下课后我问女儿嗓门最大的那个学生是谁。女儿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某某某。然后女儿说人家初中就拿到了全省数学竞赛第一名,物理竞赛第一名,现在又准备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将来北大清华凭人家选,人家能不狂吗?我一下明白了,人家学习好,原因也许就在这里。才高人胆大,胆大才更高,也许在这些学生的心里,自我感觉水平已经和老师不相上下,所以才在课堂上不断地和老师讨论,而讨论的教学方法,正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情景在一般的班级很难见到,而且老师想做也做不到。我现在给大学生上课,上课时,我当然希望能够互动,也希望能和学生讨论,但不管你怎么样,学生就是不积极回答,而且许多情况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互动,都无法动起来,而且学生也极不适应这样的教学,学生会认为课堂秩序不好,老师管不住学生,甚至会认为是老师偷懒耍滑不好好给学生上课,不用心给学生讲课,所以才随便和学生聊天讨论,而且老师在黑板上写得少一点,学生也有意见,认为一节课没抄下几个重点,而且教务处制订的学生给老师评分的评分表中,就有板书情况这一项,可见我们的传统教育就不是互动的教育,因此孩子容易瞌睡分心,因此,父母要向孩子反复强调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还要动脑子听讲,就当然很是重要。

    尽管情况不同,我讲课时,还是要常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认真听讲,如果我发现有打瞌睡的学生,就要求他必须要做笔记,要把我说的话的要点都记下来,而且我要定期检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听讲。我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您就要经常过问一下孩子是否认真听讲了,是否上课时感觉瞌睡了,思维跟没跟老师,再问问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如果孩子是高年级,你还要看看孩子的笔记,发现孩子没认真听讲,就要想办法,就要教育孩子怎么听老师讲课,督促孩子怎么去听老师讲课。

    上课时听懂了,课后做作业就简单了,速度也快了。在上小学时,我女儿很少在家做家庭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因为学校有自习时间,如果作业多,女儿下课也不玩耍,而是急着把作业做完,好像作业做不完,就没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她做作业也比较快。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平时学习时也集中注意力,课堂讲授的时间就不能太长,课外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太长,特别是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作业太多,让孩子学习时间太长,孩子都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长期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我的女儿在小学和中学,学习一直是轻松的,作业做完了,回到家的时间就是她自己的,而且我们也不干涉,也不给她安排别的学习任务,她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出去玩也行,这样孩子就感到学习特别的轻松,生活也比较愉快。到了初中,学习的压力也不大,我每门课只给她买一本课外辅导书,而且要求她把辅导书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同步学习,辅导书里的习题我也不要求她全做,如果真正懂了,选择有代表性的题作几道就可以了,总之是由她自己掌握。这一时期女儿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看她喜欢的文学书和电视节目,有时她母亲不免有点着急,希望女儿多学点和课本有关的知识,但女儿总是说作业已经做完了,已经弄懂了一类的话。既然这样,我也不好强迫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知道,如果强迫女儿去做,她肯定会带着不满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让她去做辅导书里的题,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很可能是她坐在那里看似学习,脑子里也许在想她的心事,浪费了时间,也挫伤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有她喜欢的电视她要求连续每晚都看完,我们也不反对,只告诉她如果有作业没做完,一定要抽空把落下的作业补上。因为如果她喜欢的事情你强迫不让她去做,她在做作业时,就有可能还想着她喜欢的事情,这样她喜欢的她得不到,作业也做不好。到了高中,课程学习的内容多了,又有高考的压力,她自然就紧张起来,这一时期她自己主动把时间用了在了课程的学习上,除了累了休息看一会儿电视,基本不再看和课程无关的那些书了。

    3、语文是基础,先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知识。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文字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根本,没有语言文字,人类就无法很好地交际交流,也无法完成其它学科的学习。不仅如此,语言也是思维依靠的对象,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因此,学习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语言的交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知识,并提高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用来学习掌握其它知识。

    前面说过,我的女儿从小就特别爱听故事,睡觉时不听故事不睡觉,那时我最发愁的就是每天给她讲什么故事,也急切希望她快点长大,快点识字,然后让她自己去看书,然后把我解脱出来。所以她上学后,我就给她买了许多带拼音的儿童读物,让她借助拼音注音去阅读,这样一方面学习了汉字汉语,另一方面也增长了知识。可到了二三年级,她就不满足拼音书了,什么书她都想看,能看懂大意她就看,不管什么书什么杂志,抓住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认字也不求认对,估计出意思就行,这样当然也认错了许多字,比如脉搏她念成永搏,邪路她念成牙路。我开始担心她这样乱认字会影响她识字的准确性,有些错字如果一直错念下去,以后也不好纠正,很可能形成下意识地念错。但女儿喜欢读书,我不可能不让她读。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认错的字大多是常用字,在以后的应用中慢慢就纠正过来了。女儿看的书多,不仅认识的字多,造句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理解段落大意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能力,当然要比班里的同学好一些。语文学好了,信心充足了,理解能力也强了,学习其它课程就也很轻松,比如数学,加减法的意思理解了,列式计算时,她就知道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为什么向前一位借一要顶十。乘除法的意思理解了,她就知道乘法为什么要每一位都相乘,除法为什么余数不够除补零后商后面要加小数点。还有那些文字题,比如有些学生不理解增加了和增加到有什么区别,比如产品增加了100个和产品增加到100个,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解理这样的文字当然就无法解题,可这些对语文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可见学好语文就是打好基础,因为许多学科的学习要靠语言去理解,要靠阅读获得的其它知识去分析,去思考。这就是说,孩子只靠语文课本的那点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课本提供的那点知识太少,语文课本其实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或者是大纲,语文知识应该包括的范围要大得多,语文要阅读的文章和书籍也要多得多,因此,要学好语文,必要要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章。

    现在不少人认为学英语比学汉语重要,汉语随便学学到时也就够用了,而英语却处处要考试,英语学不好,考大学吃亏,考研究生更不可能。其实我要说的是,生在汉语环境中,汉语学不好,英语也不会学好,因为人类的语言种类虽然很多,但人类语言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其基本特性是一样的,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类的基本情感又是相通的,因此,学好汉语,也能更好地学习外语,而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认为汉语和外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他们之间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为了说清这一问题,我还是说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女儿大二那年暑假,我们带她和我们学校的大学生一起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到那个县后,我妻子刚好认识县里的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副县长,她们以前在一起工作过,关系也不错,因此,我们去后副书记和副县长自然要轮流请我们吃饭,碰巧的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教授也带着四五个研究生陪同一位澳大利亚的教授在县里搞科研采样,我们听说后便把教授和研究生都请来吃饭。一连吃了几顿免费饭后,澳大利亚的教授有点迷惑不解,便在饭桌上问中国人怎么好像都认识,怎么好像都是朋友,而且无缘无故请他吃饭,而且既丰盛还分文不收。澳大利亚教授不懂汉语,用英语问这话时,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内,谁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老外只好再对着我女儿问。因为在刚接触时,这位老外就很快发现我女儿的英语要比那几个研究生要好。这时我女儿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澳大利亚教授,她的话大意是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且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好客以客为尊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客人高兴了,主人也高兴了,花点饭钱能获得高兴愉快,当然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澳大利亚教授听后立即竖起大拇指说好,然后说你说得很好,你说的话我要记下来,我今天也了解了中国人。然后澳大利亚教授掏出笔记本,真的认真地记下了这些话。过后,澳大利亚教授还对我们说我女儿的英语要比那几个研究生好得多,不仅是说得准确,主要的是说得有意思,有思想,而且意思也深刻得多。

    语文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思维和判断的工具,学好语文的标志,并不是单指识字多语文课考试成绩好,而是指孩子的阅读量大,孩子头脑里的基础性的知识多,基础性的知识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从而提高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孩子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时思路开阔,能力也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仍然要举例来说。

    大概是我女儿三四年级时,单位组织了一次野外游玩,那次要求大家全家都去,这样便有不少的孩子。到了野外,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抓捕小动物,他们也抓回了不少的小动物。面对这些小动物,我女儿竟然用学术语言说哪个是软体动物,哪个是腔肠动物,哪个是节肢动物,哪个是脊索动物,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判断哪个动物应该吃什么东西。比如她判断蜥蜴可能吃小虫,大家便问为什么,她说蜥蜴没有牙,很可能是把小虫一口吞下;如果是吃草,蜥蜴没牙咬不下来。又有人反驳说有牙的才吃动物,比如老虎狮子。我的女儿又从有没有犬牙来判断动物是肉食动物还是草食动物,说一般来说有犬牙的动物吃肉,没犬牙的动物吃草。但不管她说的是不是完全正确,总之是说得头头是道,把一群人吃惊得睁大了眼睛。我也不知道女儿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问她,她说她看过我以前学过的生物课本,也翻看过动物分类方面的书。我的女儿有这么广泛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当然不用担心了,以后别说学生物,学别的学科,也不用担心她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严格地说,学习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开阔视野,为思维提供材料,进而丰富思维,提高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说,学习语文,就是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判断能力,进而为学好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4、写作文要写熟悉的事,要说心里的话,吐心中的情,还要培养想象力。

    我现在教大学生的写作课,发现即使是大学生,面对写作,往往是也觉得没什么可写,感觉到写作很难,至于小学生,大多数同学更是对写作感到头疼,往往是看着作文题目,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来写。其实写作很简单,做父母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写你熟悉的事,写你想说的话,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要想那些写作规矩,也不要想例文是怎么写的,也先不要管结构,就想你熟悉什么,你最想说什么,说什么你最能说得生动有趣,你就写什么。写你心里的东西,写你想说的话,写作自然就不难,不但不难,还会有一种一吐为快的乐趣。

    那天上完课在休息室休息,几个年轻女老师说起自己的孩子清明扫墓回来后写作文,一位说她的儿子写得特别的好,她一连看了好几遍,她都能背下来了。然后她说:“我的儿子的作文开头就说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迈着无比沉重的步伐,去烈士陵园去扫墓。然后便描述了扫墓的情景,关键是最后,我的儿子写得特别的精彩,他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是他们的鲜血,才染红了五星红旗,我们的红领巾,就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我们戴着烈士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更感到无限的光荣”。另一位老师立即说:“你快别提写作文了,我的儿子把我气死了,他和你的儿子正好相反,他说今天我们高高兴兴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去烈士陵园扫墓,你说气人不气人,他竟然说高高兴兴,一点脑子都不动,简直要把我气死”。

    然后这位老师问我究竟怎么教孩子写作文。我告诉她,如果说有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写真实的事,说心里的话,为什么要写作文,我认为也是这个目的。孩子写怀着沉痛的心情去扫墓,也许孩子真的懂得沉痛,真的认为扫墓悼念先烈就是一件沉痛的事情;但也有可能孩子不懂得扫墓的真实意义,沉痛也是听老师说的,老师说应该沉痛;当然孩子也说不定是看了这方面的文章,认为扫墓沉痛,总之这样写没错,如果是孩子真的感觉到了沉痛,这样写就很好。但对于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这样写,总感觉不像一个孩子写出来的,倒像是模仿成年人,特别是后面的话,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这样的话几十年前的小学生就这样说,写作文说人家说过的话,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老话,就意义不大。而另一个孩子说今天他们高高兴兴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扫墓,虽然情感不对,听着也让人有点别扭,但他可能说的是心里的话,他可能是按实际情况写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就是大家很高兴,因为十岁左右的孩子,大家一起出野外活动,当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大家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也是可以理解的。按照真实的情况写,写当时真实的心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没有一点错误,而且这样写的路子是对的,照这样写下去,孩子才能有东西可写,因为心里的话是说不完的,心里的话最有真情实感,心里的话最真实可信,心里的话也最能感动别人,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写作不是件费事费脑筋的事情,而是一件说心里的悄悄话、写心里的喜怒哀乐的一件愉快的事情,对着稿纸写作文时,就像对着自己的父母,就像对着自己的朋友,把自己想要说的说出来一样,把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如果这样写作文,孩子不仅会感到写作是如此轻松自如,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喜欢上写作。孩子喜欢写了,就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另一种情况就正好相反,假如说怀着沉痛的心情是老师告诉他的,或者是看了有关的文章,那么,这些东西就都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他内心里的东西,而是把别人的东西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写作文也是把事先装入脑子里的别人的东西再写了出来,如果让写别的文章,老师又没告诉怎么写,脑子里又没这样现成的东西,那可就难了,那就真的不知道写什么从哪里写了。现在许多孩子遇到写作,就感觉没东西可写,就是不知道要写心里的话、胸中的情。而按实际来写,写心里的话,不管什么题目,只要是现实中有的,你总会有一个内心的感想,把这些写出来,也就是一篇作文,根本用不着伤透脑筋挖空心思地去想去编。

    但现在的学生写作课,我总觉得老师讲得太多,讲那么多的规矩,讲那么多的范例,其实太多的规矩和范例,就像一道道绳索,讲得越多,对孩子的束缚就越多,孩子被紧紧地束缚住了,当然就不知道如何下笔,当然就觉得写作很难。

    我教学生写作课时,让学生写一篇大学校园生活的作文。学生虽然在这所大学生活了两年多,但许多学生却感到没什么可写,然后便找例文,有的干脆就模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出一篇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文章。但有一个学生却写得非常得让我感动,我把这篇文章对学生讲了几年。这位学生的作文大意是这样的:因为家里贫困,她不得不靠打工赚钱吃饭。因找不到别的兼职工作,便在牛肉面馆做钟点工,在学生下课吃饭高峰时,端饭擦桌子,每天中饭晚饭共干四个多小时的活儿,报酬是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即使这样,她还是干得很卖力,老板对她也很满意。寒假放假回家时,她盼望老板能看在她干得好的份上,给她一点奖励或者回家的路费,但老板却一分没给。对此她十分不满,也十分伤心,她想,难道我就是一个只能往里倒饭的饭桶吗?于是开学后,老板又叫她去,她就坚决没去。但不去打工,一日三餐立即就成了问题,这时她才意识到,一日三顿饭也不容易,也要花不少的钱,而且一顿不吃就饿得不行。这时她才明白,吃饭不是一件小事,老板管三顿饭,也是一笔开支,老板赚钱也不容易,父母赚钱更不容易。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了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遭遇,也写了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读来当然真实生动感人,因为我读的时候,我对着全班学生止不住泪流满面,许多学生也哭了。因此这才是文章的魅力,也是真实的魅力。

    有人会说写好作文,得有好材料。其实每个人只要每天都在生活,就不会缺少写作的材料。我读师范学校时,班里组织大家去游一座古寺,可我们去了却不知为什么寺门紧锁,一直在外面转到中午寺门也没开,我们只好失望地回来。可去时,老师就布置了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游某某寺有感》。许多人说没进去当然没法写,于是就不写。可我并不觉得没法写,进去了看了有感受,没进去没看也有没看的感受,没进去也有没进去的内心想法。于是我就写那天没进去的失望心情,写没进去在外面无聊地转游,碰到一个卖瓜籽的老汉,和卖瓜籽老汉闲聊的情况。因老汉那天给我们讲了很多,讲了旧社会寺庙的情况,讲了文化大革命寺庙的情况,还讲了许多有关寺庙的传说,也讲了修寺庙时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这些都值得去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便把这些也写了进去,而且还有一些感想,也写了一些实际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把没进去的遗憾和想进去的心情写得很真实,结果作文写出来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孩子初学写作文时,也需要一些辅导和指引,但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学生一开始写作文,都要写一些孩子熟悉的人和事物,比如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让写《我的同学》,那么父母可以问孩子想写谁。孩子回答后,问孩子是不是对他很熟悉,然后再问孩子打算写他的什么,你对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回答后,如果认为没问题,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如果认为有问题,就只把问题指出来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说得太多,如果怕孩子东拉西扯写散,就告诉孩子要围绕一两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来写,千万不能说主题呀生动形象呀修辞呀一类的话,因为你说了这些,一方面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写作很难,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不仅会有畏难情绪,在写作时也会老打断思路考虑主题呀修辞呀生动这些东西,考虑多了,就不会写了,即使写出来,也会生硬和不连贯,也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但真正的写作并不是方法,而是头脑里要有东西。曾经有人讲过,说他憋了一年也没写出一篇文章,于是他的妻子便说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娃还难,我一个娃都生出来了,你一篇文章却没写出来。他说你能生出娃,是你的肚子里有娃,我写不出文章,是我的肚子里没有文章。要让孩子脑子里有文章,除了社会实践,就是要孩子大量地阅读文章,读得多了,词汇量自然就大了,语法规则自然就掌握了,使用语言自然就自如了,而且满脑子都是文章,写作时,这些词汇,这些文章的情节,这些文章的表达方式,这些文章的结构特点,就会自然而然都涌现出来,就会自然而然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变成你自己的思想,变成你自己的情感,也变成了自己脑子里的文章,写作起来,自然就能一气呵成,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当然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让孩子大量地阅读,是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关键,但为此,有些家长却让孩子背诵大量的经典文章。对这一点,我不大赞成,因为背诵是要花大量时间的,现代和古代不同,古代可读的书少,能够读到的书更少,而且社会需要的文章和知识,也就是儒家那些经典文章。而今天就大不相同,今天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不仅传播的知识多,而且需要的知识也很广泛,而且知识的更新也快,而且创新的要求也高。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花大力气背诵文章就有点得不偿失,背一篇文章的时间,足以精读十篇二十篇文章,从十篇二十篇文章中得到的知识,要远远大于背诵一篇文章,而且背诵不是创新,背诵出来的东西因为记忆太牢固,往往会束缚创新。比如写作,背诵的太多了,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读都有别人的味道,怎么都不像是自己的创作。但我的意思不是说一篇也不能背,如果孩子喜欢,确实想背下来,那也是件好事,如果是特经典的文章,背一点也无妨,中小学甚至大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有这些,也就足够了。

    写作文想象力很重要,但想象不是凭空而来,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是以脑子里已有的知识和认识为基础,脑子里的东西多,想象才能丰富,否则就不会有丰富的基础。但尽管是这样,我们还是要告诉孩子,写文章,不能仅盯着已有的材料,要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而且要告诉孩子写作文要善于联想,不能写甲就死盯着甲,要由甲联想到乙。比如一个学生写校园,写校园的树,马上就联想到家乡的杏树,然后再想到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就剥杏肉晒杏干,而到了冬天就砸杏仁卖杏仁,然后再想到每当看到商店的杏干,就会看一看是不是家乡产的,然后再联想到那年父亲送他到学校,看到校园里那么大一片树林没有一棵能结果实的树,便说可惜了,然后问他能不能学会果树嫁接技术,回去把家里的那些老杏树嫁接成新品种。这样一路联想下来,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也就写成了。如果写校园眼睛就死死地盯着校园,不敢越校墙一步,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说。

    我女儿有年暑假去她舅舅家,舅舅们割麦子,她跟在后面捡麦穗,舅母去田里挖马铃薯做饭,她也跟着去看去挖,晚上写日记,女儿便这样写道:“庄稼有很多种,样子也不一样,麦子长在最上面的麦穗上,马铃薯却长在地下面,而地面上的杆子上,却什么能吃的东西都没有,白白地浪费了,如果马铃薯的杆子上能长麦穗,下面能长马铃薯,那样该有多好,舅舅家就能多收好多的粮食。”女儿这样丰富的想象,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我也表扬了她好一阵子,表扬的目的,就是鼓励她这样的想象力。我给大学生讲写作,也会常常提到这件事。

    写作文既需要多读,也需要多练,不断地练习写作,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有所提高。就像我们吃饭,天天吃,吃得多了,举筷、挟菜、送入嘴中、咀嚼、吞咽一气呵成,而且还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写作就是内心情感的表达,练习多了,孩子也就愿意用写作这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就不再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任务,当成是一个苦差事,而是当成了人生的一件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写作。

    我的女儿一直喜欢写作文,时间长了,就自然会有一种写作的冲动。那年我母亲住在我这里,一天包饺子时,母亲便说起旧社会家里的一些事情,有土匪怎么抢劫,大家庭里兄弟们怎么相处,妯娌们怎么闹矛盾,闹矛盾时家法怎么处置。我母亲那天讲了很多,也讲得绘声绘色,我们都听得全神贯注。母亲讲完,我女儿却突然脱口说:“爸爸你别写,奶奶说的故事我来写”。那年我的女儿刚上初中,这样的话当然不完全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写作已经在她的内心蓄谋已久。事实也证明我女儿早有写作的想法,考入高中后,我女儿便试着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我稍作指点后,便发表在了一家省级刊物上。以后女儿又陆续在杂志报纸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小说、散文、论文、社会评论都有。

    写作需要多写多练,让孩子写日记,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好办法。写日记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写什么,要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写,他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记什么就记什么,先不要管写作的要求和法则,写得多了,孩子就会慢慢地写好,慢慢地掌握写作的规矩。

    除了多读多写外,还要让孩子多修改文章,多修改自己的,也试图修改一下别人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原因很简单,修改就是提高,修改就是精益求精,修改就是找出不足,修改就是吸取教训,修改就是找到更好。因此,修改文章不仅是完善文章,也是在提高自己,也是在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永不满足,才能不断地提高。可许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特别是孩子,往往是作文一写完,就万事大吉了,而且就认为写好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永远也写不好文章。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你的作文是写得不错,但你要看一看,还有很多不足,还可以写得更好,然后让孩子大力修改。也许家长会担心孩子没有修改能力,修改后还不如修改前。但不要怕,有些时候确实是这样,但修改本身就是在学习,就是在摸索,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孩子会一步步提高,会慢慢地悟出一些东西,最终不但能学会修改文章,也会学会怎么写好文章。

    5、数理化的学习是有序的学习,不要轻易打乱教材编排顺序来教孩子。

    数学物理化学之间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理化教材的编写,数理化学习时间的先后顺序,也是有着严格的科学安排,科学安排的依据当然是先后次序,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即使是每门学科的内部教学安排,也是有着一定的顺序,比如数学,总是要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加减不会,就没法乘除。而且只有数学学到一定的程度,会解方程,学了平面几何,才能学习物理和化学。现在有些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超前学习,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就学完小学的一些课程,入中学前就学完中学的课程。这样做,我认为就有许多的不妥当。因为家庭教育,许多情况下不是专职的系统教育,就会将系统的知识教得支离破碎,也会和学校的教育重复甚至出现冲突。如果是和学校的教育用一样的教材,那么孩子上学后重复教育,也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如果不和学校的教育用一样的教材,那么这里面就有可能出现矛盾的地方,这时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再说,目前的孩子六岁就上小学,这个年龄已经很小了,六岁前就教孩子学习系统的课本知识,我认为这很不科学,孩子学习的压力太大,弄不好,会导致孩子厌学。

    如果爷爷奶奶退休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地提前教育孩子,那么不妨也可以试试,但这样的教育也要慎重,首先在教孩子前,要有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要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且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最好是按现行中小学的课本安排来教,如果自行打乱这个顺序,或者是随心所欲地教,那就会带来麻烦,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女儿上小学时,她们班上有个孩子就提前学了小学的不少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他的爷爷退休后教他的。我的女儿她们学习个位数加法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已经会多位数加减列式计算了。那时我女儿回来常说这件事,言语中透露出羡慕和佩服。我当时甚至也觉得早教育提前学习是个好办法,但我的父亲只带了我的女儿一年就因生病回了老家,不久就病逝了。如果我和她母亲教,显然没有充足的时间,更不能系统地教她,只能想想而已。大概还不到一学期,我女儿回来说数学老师批评这个男孩子了,说他在课堂上乱说胡说,明明两位数加法要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他却说个位还要和上面的十位再加一次,而且每一位都要再加一次。老师问谁教他的,男孩说他爷爷教他的。女儿问我他爷爷是不是教错了。我告诉女儿他爷爷不会教错,他爷爷是退休副教授,教小学生不会教错。但我仔细分析,觉得是孩子自己学混乱了,在教加法时,就没学透,也可能是学得太快,当时学会了就以为是会了,没像学校教育那样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牢固地掌握,然后他爷爷又教他乘法,乘法又是仓促突击学习,又没牢固地掌握,所以后来他可能是把两种东西搞混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爷爷教他时,就没按一定的顺序教,孩子原来学习时就搞混淆了,因为那么小的孩子,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还差,记忆能力也没完全成熟,如果加法和乘法同时教他,他当然会很容易搞乱。后来我的女儿又几次说过那个男孩的事,都是说老师怎么批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作业做错了多少道题等等。再后来我也关注过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各方面的学习情况一般,直到初中,也没显示出什么优势。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决定要提前教授孩子一些知识,让孩子的学习进度超前,就必须要有系统地教,要按照中小学教材的内容来教,而且要按照教材的大纲来教,如果随心所欲,有兴趣了就教,没兴趣就不教,而且没有系统,甚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高兴了就教几招,也不考虑知识的衔接,不考虑孩子的知识系统,这样的教学还是别教的好,因为这样教孩子,不但不会起什么作用,往往还会起反作用。

    另外,即使家长能够系统地教,能够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教,这也要看孩子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效果,因为即使孩子提前学了知识,也还要进入学校再学习,但孩子提前学了这方面的知识后,老师再教时,孩子很容易会骄傲,孩子很容易认为我已经会了,便不好好听,不好好学,把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把提前教学的效果抵消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但家长的心血白费了,孩子的苦也白吃了。所以说,如果你提前教育了孩子,就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思想状况,如果孩子有骄傲自大的思想,就应该及时教育纠正。

    提前教授孩子知识,往往是要让孩子跳级学习,比如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或者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但这样的跳级也要注意,如果跳级,你的孩子必须要各方面的知识都能达到更高一级孩子的水平,比如只有数学好,语文一般,你不能跳级;即使是语文数学都达到了跳级的要求,也还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生理和智力发育水平能不能达到跳级的要求,如果是硬加压力,如果是超负荷学习,那最好还是不要轻易跳级。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是由基础到高级,人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也是由不完善到完善,在这些复杂的系统中,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出现麻烦。

    也有提前教授孩子成绩不错的,比如考少年班,比如在单科竞赛中得大奖然后被保送到重点大学等等。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考虑孩子的知识是否全面,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社会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会更高,能否应用知识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是只教孩子考高分,那不是教育孩子的目的,现在许多人都说不少孩子是高分低能,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比如那些考试成绩很高的少年班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未必能有很好的成绩。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把孩子培养成只是考试的天才,如果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没有社会知识也没有生活知识的低能儿,这都是我们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6、练习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

    现在孩子学习的竞争压力很大,学习的负担也很重,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有不少学习负担却是家长教育不当造成的,往往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买来很多参考书,然后让孩子整天埋头做题,搞题海战术,搞得孩子精疲力竭,却往往是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孩子受了累,成绩却没有提高,这样父母更加心急,于是便施加更大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事半功倍的好的教育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让孩子先理解,后做题,而且还要精选习题。也就是说,做题时,要求质量而不求数量,而且动脑总结是关键,而不是让孩子不动脑子盲目地做题,因为孩子如果不停地做题,做到最后,头晕脑胀,看起来是在做题,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对错,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孩子在做题时,每做一道题,都要想一想这道题的特点,再做下一个题时,再想想这一个题和上一个题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就明白了做题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找到了题的特点,掌握了特点,这样不仅仅是做起题来再不难,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办法,因为不论任何一门学问,看起来题很多,但如果归类,也就是那么几种,不同类型的题你都会做了,当然就不用再做那么多无用的题了。

    我的女儿上小学时,我就教她在做作业时,先不要毫不思考就急着动笔写,而是要先想一想,想一想这一个题和以前学过的哪个题像,然后想想相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比如做数学题,做完一个题做下一个时,就要让她比较一下这个题和上一个题的做法一样不一样,如果是做法完全一样的题,就不一定要去做,如果做法有所不同,就要找出不同点,然后想怎么解决这个不同点。这样做,就是很好地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整个一个单元学完后,在做总练习题时,就要边做边分类,看看这样的题可以分出多少个类型,有多少个特点,有哪几种做法,而且要弄清做法不同的关键处在哪里,把这些弄清了,学习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女儿该玩就去玩,所以我的女儿在学习上总是感到很轻松,小学时我没给她买过一本辅导书,初中时每门课也只买一本。所以说,学数学也不是死学死做题,而是要巧学,找窍门,找规律。

    学习语文也有规律和技巧。学习语文,不外乎就是掌握字、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为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在许多情况下,汉字的结构和字的意思有关,识字时,要先让孩子分析字形,通过字的形体来明白字的意思,然后再书写,这样孩子不仅知道字怎么写,也能牢固地记住字的意思,这样就比盲目地一遍遍写字来强化记忆好一些。至于词和词组,当然主要是理解词义,但把词义和字意联系起来理解记忆,又要比单纯地记词意好得多。养成一个理解词意的好习惯,遇到一些词孩子也能自己理解出大概意思。当然,这样也有可能发生望字生意的错误,但词义不是字意的不是太多,一般来说,词义基本就是字意。比如在我女儿小的时候,有次我感冒了,咳嗽的同时放了个屁,见我不好意思,女儿便问我:“爸爸,你这是不是异口同声”。这下把我们笑坏了,然后我告诉她异口同声的意思不能理解成不同的口同时出一个声音,而是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但孩子这样望字生意也不是什么错,也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因为在以后的阅读中,会慢慢明白是什么意思。

    在句子的学习上,有父母会让孩子背诵经典名句,我觉得这并不是个好办法,我认为,句子要从书面语言中去学习,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章自然而然地去掌握,人为地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应用时就不会自如,而且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感觉,这样的应用名句还不如不用。其实阅读文章,就是在感受语言,记忆语言,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变化的过程,阅读多了,对语言的掌握应用自然就准确自如了,那时事到嘴边意到嘴边话自然就会也到嘴边,根本不用刻意去思考,自然就会脱口而出。

    至于语法,更不要刻意去学,明白语言的一般组词造句规律就行了,因为语言是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学到的,而不是要先懂得语法然后才学语言,况且在语言形成前,就没有完整的语法规律,也就是说先有了语言,然后才有语法,所以语言不可能完全都符合语法规律。正因为如此,学习语文不要太在意语法的学习,而是要在自然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法,要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去体会语法规律。

    不论学什么,动脑筋是最关键的,教孩子学习,就是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动脑筋的习惯,具体到做作业,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做作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解决问题,就要动脑筋,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要寻找规律,就要寻找窍门。规律找到了,窍门也就有了。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不断地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总是有所成就的人。不仅学习上是这样,其他工作也是这样,比如同样干一样的工作,有的人善于琢磨,也善于总结,便很快能成为技术能手,有的人只知机械地干活儿,不琢磨也不总结,干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熟练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