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燃躬身一揖,正色道:"此人爪子硬扎,非寻常则能打发。属下身负护主大任,不敢妄动,因此特来请示!"他这话说得入情入理,由不得太子不重新斟酌,另外也显得没把皇后架空。
果然,皇后哼了一声,道:"不要撵了,由他找仇铿鸣的晦气得了--老身正想看场好戏,也顺便一出心头的火气!"皇后自然也在话中隐去自己身份,不过她正值中年,却以老身自居,未免有些过早。
太子一闻这话,眼中诧色一闪,不禁呆呆地盯住皇后。
皇后面上有些奇怪,问道:"孩儿,你瞧为娘作甚?"
"没什么,"太子讳莫如深地一笑,然后面色一凛,道:"恕孩儿斗胆,孩儿觉得娘亲之说有些不妥呀!"
"唔,"皇后淡淡道:"有何不妥,我儿说来听听?"
太子瞥了那武士一眼,正色道:"无论如何,仇公乃我大明之人,此处又是我大明国土,岂能任由一个倭人在此撒野猖狂?"他这当口竟搬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道理来,自是假公济私,不过他乃大明太子,如此一说,反倒更合身份,便是皇后,当着一众下属的面,也无法再挑其理。
"我儿说的在理,算仇铿鸣走运......"皇后不由叹了口气,悻悻地转过头来,命秦燃道:"那就只好有劳秦头儿,去杀了这厮吧!"
秦燃再无法可想,不禁同陈虎互视一眼,只得躬身领命。
便在这时,太子忽然道:"且慢!秦头儿刚才已劳动过了,这次嘛......"说着,他瞥了陈虎一眼。
陈虎面色登时一变,不禁呆在当场。他倒也不是胆小鬼,而是那武士刀法迅疾,同秦燃一般,练得都是"快、准、狠"的对打路数,而陈虎力大锤沉,走得是"勇、猛、刚"的群搏之道。平时他和秦燃搭合办差,秦燃主要负责擒酋、对搏、暗杀等事,陈虎则主要负责破阵、开路、殿后等事,二人各展所长,方能无往不利。因此,他跟武士根本不是一路,单打独斗,陈虎必吃大亏!
但太子只不过瞟了陈虎一眼,眼光却没停留,而是一直划到朱魄隆面上,方定了下来。他抚掌一笑,客客气气地道:"方才仇公对魄弟赞不绝口,而愚兄也见你亲施"缩尺成寸"的玄妙轻功,可见弟今日文武才略,已非复当年吴下阿蒙--不知可愿代愚兄斩此倭寇否?"
朱魄隆闻听这话,先是一怔,又不禁甚感心寒。他虽早大致瞧出这太子行事表面上虽显得至情至性,说话也率直激壮,但实则是个心怀叵测,城府极深之人,但却没料到竟如此奸猾,真可谓不择手段!为达一己私欲,摆着两个勇武过人的锦衣卫不上,反让自家兄弟去生死搏命!--可见一则他完全没把自己这位兄弟放在眼里,而方才"让太子"云云更是鬼扯一通;二则自己虽强调过非为"红颜王"而来,又曾以死相辞太子之位,但太子这种满腹鬼蜮之人岂肯全信?再加仇公又曾誉赞过自己--此几番一合,虽时仅半日,只怕自己已成为太子心中最大绊脚石。恰好此刻这莫名其妙的日本武士前来寻仇,太子既为取悦仇氏父女,更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岂肯白白浪费这个铲除自己的天赐良机?
然面对太子的一番客气问话,朱魄隆却无言以驳,只好点点头,恭声应道:"兄长切勿谬赞,小弟这便去!"说着,他转身朝武士走去。朱魄隆不去不成,只因他实在没法拒绝。且抛去君臣伦常一节,只太子方才那一番言语,看似又是夸赞高评又是客气征求,其实字字如针,先捧他上台,再以民族大义暗激,就由不得朱魄隆不下场卖命,此便是所谓的"捧杀"了。
他一边缓缓走着,一边转念又思,也不能全怪太子用心狠毒,要怪只能怪自己不听仇员外良言相劝,执意蹚进这片"浑水"之中。想到这里,他胸中怒火基本平息,恢复到气定神闲的状态。
那武士见到又有一人过来,也不说话,只凝神默默看着朱魄隆。
在朱魄隆进入场地的一刹那,按江湖规矩,二人作为对手便已成定局,若不决出个你死我活,势必不能罢休。那武士虽非中华之人,但这道理于各国来说,基本差相仿佛,因此武士心中有数。
朱魄隆同武士对视一片刻,慢慢拱了拱手。
那武士微微一怔,随即将右手离开刀柄,收起一字马,站定也鞠了一躬。
这时,秦燃在旁小声叹道:"傻瓜!可惜!"
那秦燃这声叹息,自有一番道理。在秦燃这种江湖大行家看来,那武士刀法如神,自己虽不怕,但也不敢妄试。而秦燃虽不知朱魄隆武功深浅,但他既敢同自己和陈虎叫板,可见也自不凡。不过他虽持有软剑,但年纪轻轻,剑法上未必能快过"一刀流"的武士,幸而他轻功卓绝,又见过武士用刀,因此占了先机。但可惜他偏先礼后兵,未免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两般优势。而倭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跟他讲什么江湖规矩?因此秦燃才口作"傻瓜!可惜!"之叹。
朱魄隆其实也深明自己的优势,但他并没采取骚扰激惹、先声夺人或出其不意,给予一击(如秦燃的"箭后爪")等或黑道上惯用的"占上风"手段,而是以江湖白道规矩见礼。这首先是因为他自己是被逼下场,并非自愿,再者对这个武士也没什么恶感,甚至觉得此人稀里糊涂遭太子利用来对付自己,有点同病相怜。虽然对出现在中华的倭寇,朱魄隆见过不少,而且向来是见到就杀,从不留情。但他总觉此人有所不同,其刀法精奇,却不狂不傲,人品也自不俗,因此朱魄隆在最后一刻,决定给他礼遇,堂堂正正的动手。
而朱魄隆采取先礼后兵之道,也大合武士的脾胃。日本历朝历代处处效仿中华文明,尤在礼仪方面,甚至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日本武士追求的武士道,便是看轻情由、伦德、道义和生死,却十分重视礼节、名声、勇气及意志。因此,朱魄隆这样一来,无形中反赢得了武士内心的敬重。那武士面色俨然,再鞠一躬,并重新报名道:"本人是大日本帝国"一刀流"门下的伊藤健雄,请问这位好汉尊姓大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