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魄隆叹了口气,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能点了点头。敌手毕竟是异族之人,并非江湖同道,他也不用太过客气,况且方才伊藤那一刀并未留半点余地,因此他也没必要强调自己赢得侥幸。
伊藤此时已筋疲力尽,他强自将身跪坐下来,又鞠了一躬,沉声道:"朱先生,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朱魄隆点头道:"请讲!"
伊藤严肃地道:"你不愿下手,是瞧我不起,还是没有杀我的本事,或者是因内心软弱而恐惧?"
朱魄隆闻言怔了怔,一时不禁语塞,正沉吟的当口,旁边的太子已大声叫道:"魄弟,跟他罗唣什么?--若你不愿下手,让秦头儿代劳好了!"
伊藤听在耳中,冷冷一笑,道:"不用麻烦你们动手,我既然败了,就会自己杀自己的!"
此言一出,大家无不暗吃一惊。在场诸人,大都江湖阅历甚丰,自然懂得这武士此言之意。因此不由皆心生敬佩之感,一时再无人插话。
对崇尚武士道的日本武士来说,有一个看得比性命更重的东西,就是荣誉。而"一刀流"武士,更注重这点,因为荣誉能反壮于自身气场,对有资质者来说,能助其极快提升到高手境界,而支撑它的,又是对自己的绝对肯定和信念。话又说回,这种信念固然难能可贵,却又太过脆弱,若失去了,武功便也失去了根基,一切也将随之完全扭转,高手们大都无法面对--往往便会选择自杀。此外,对失败的武士来说,自杀不仅能一洗耻辱,而且死后仍可享受生前之荣誉。这也是武士为何皆腰别双刀的原因,长的杀敌,胜则可喜,若失败了,短刀杀自己(双刀之中,长刀称太刀,短刀叫肋差,顾名思义,便是切腹所用)。不过,即便对日本武士这种崇尚强悍之风的群体来说,敢于真正慷慨赴死的人,也毕竟是少数。因此,伊藤的那句话,自然博得了大家的一丝敬意。
"请务必告之!"伊藤瞪着朱魄隆,厉声催促道。
"好吧,"朱魄隆走过来,瞧着他摇了摇头,淡淡道:"你说的都不是,是因为我跟你无怨无仇,没必要杀你。依中国规矩,若无深仇大恨,或面对罪大恶极之人,一般都会点到为止,留点余地。"
伊藤愕然片刻,不由神情激动,吼道:"可我们是在决斗呀!对你或许是善念,可你知道吗--这对我是何等的侮辱?!"说着他面色痉挛,痛苦地大叫一声,突然一把拉开衣襟,露出毛茸茸的胸腹。然后拔出肋差短刀,割下一条衣襟,将刀面擦了又擦,然后裹住后刃,双手紧握,对准自己腹部。
这时,朱魄隆实在看不下去了,对伊藤冷言相激道:"你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难道就为了杀死自己吗?"
伊藤闻言一怔,果然慢慢将手放松,随即又惨然一笑道:"败阵之人,哪里还有资格去谈别的--中国好汉,若你还能看起我几分,请做我的介错人,好吗?"说罢,他拿起太刀,反转递了过来。
在日本传统武界,若武士切腹后一时不得而死,十分痛苦之际,可由介错人一刀砍掉其头,助他解除痛苦,而不会影响荣誉。至于介错人,往往是由武士极其信赖和尊敬之人担当。因此,伊藤请朱魄隆担任他的介错人,固然是想早点解除痛苦,此外他内心里,也确实觉得朱魄隆人很不错。
朱魄隆察言观色,感到伊藤虽然如此,但内心中其实还是不想一死了之,便没接他的太刀,而是沉思片刻,正色道:"中国有句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天下无人能永远不败,能反败为胜,才是真正的英雄!"
伊藤失魂落魄地怔了半晌,缓缓将太刀放下,神情痛苦地道:"这道理其实很浅,我却从没想过......"
朱魄隆有点奇怪,问道:"伊藤先生,你今年贵庚?"
伊藤明白这是问他多大,顿了顿,黯然道:"本人贵庚十八岁!"
朱魄隆和在场诸人闻言,皆自大出意料。这倒非因伊藤措辞又出错,而是他体格健壮,满脸络腮胡子,外表瞧来少说也得有二十八九岁,没想到竟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朱魄隆心中甚是感慨,既佩服于此人年纪轻轻便能练就如此卓绝的刀术,又有些怜他少不更事,头脑简单。瞬间,朱魄隆决定挽救这少年一命,他转头朝太子瞧去。
虽然太子口口声声要致伊藤死命,但那主要是因为这伊藤突然闯入小岛,耽搁了太子得见"红颜王"的时辰,又赖着不走,太子恼火不已,所以才心生杀念。而伊藤果然决绝,诚对生死,对太子多少也有些触动,因之火气也消了不少。这时太子见到朱魄隆送来的目光,以他之精明,怎不明白?便淡淡一哂,道:"魄弟既愿滥做好人,愚兄便成全你--好吧,只要他不再寻仇公晦气,便留他一命,让他快走!"
这话也正合朱魄隆心意,他点点头,对伊藤措辞客气地道:"伊藤先生,我们敬重你是条好汉,将不再为难于你,想请你离开此地,你不会再寻死了吧?"
经此一挫,再加对手数番良言相劝,伊藤骄傲刚猛之气大偃,业已完全冷静下来。他虽年轻气盛,却也并非不知好歹的亡命之徒,况台阶已有,生机又现,自然不会再执意寻死,便深深鞠了一躬,苦笑道:"活命之恩,十分感谢。此外,也十分感谢好汉的一番教诲!"说着,缓缓收起双刀,自地上站起身穿上外衣,然后瞅了朱魄隆两眼,又再鞠一躬,恳切道:"在本人告辞之前,请问好汉何时能去日本一游?--请别误会,伊藤此生再不会与君动手,而是想借机款待朋友!"
朱魄隆暗自忖道:杀倭乃我之天职,岂会去你倭国一游?但面对人家一番好意,他也不便说破,就拱手还礼,含糊道:"暂时无此打算,今后再说吧--多谢你的邀请。"他一边说着,一边反复沉吟--此人千里迢迢前来寻仇,可见他与仇公仇深似海,岂肯轻易善罢甘休?我虽救他一命,但此人年轻性烈,寻仇又非小事,若强人所难,只怕再起波澜,那么该如何措辞,方能打消他寻仇之念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