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哈瓦那古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城漫话

    1514年,西班牙殖民军首领拜菲洛·德那瓦伊斯在印第安酋长哈瓦瓜内克斯的领土上建立了古巴第二座城市哈瓦那镇。当年的哈瓦那镇是一片沼泽地,气候炎热潮湿,蚊子肆虐,疾病蔓延,很不适宜人类生活。1517年,哈瓦那镇搬迁到北部沿海阿尔门达雷斯河畔,后来,又向东扩展,直到哈瓦那小海湾。1519年11月16日,哈瓦那被确立为永久性城市。西班牙牧师带领将军、士兵和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在现今武器广场北侧的一棵木棉树下举行哈瓦那首次天主教弥撒仪式。众人围着木棉树转了三圈。根据宗教传说,木棉树是神树,树上坐着圣贤,先祖、圣父、圣子和圣灵。木棉树已经圣化,砍不倒、烧不死、倒不下,在木棉树下转三圈,可以实现祈求的三个愿望。1828年,哈瓦那城中建造了一座神龛作为教士活动场所和建城的永久性纪念,现在的木棉树是于1959年在原地栽种的。

    莫洛三王城堡

    莫洛三王城堡建在狭窄的海湾通道入口的一个小岛上,用巨石砌成,城墙高大宽厚,三面环水,连着陆地的一面隔着一条20米长、数米深的巨沟,必须通过木吊桥和一条长长的石壁通道才能进入。堡垒中营房相连,前沿火炮成排,阵势壮观。这座古堡建于16世纪中叶,是西班牙国王下令修建的,前后用了41年时间才最后建成。古堡上弹痕累累,它是哈瓦那历史上屡遭欧洲列强洗劫的见证。1756年~1763年英法战争期间,莫洛三王城堡被英军摧毁。现在,这座古堡虽然面目全非,但从它那断壁残垣之中,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雄姿。古堡现在是哈瓦那的一所监狱,不再对外开放,据说,古巴政府要把它改建成博物馆。

    海滨大道

    哈瓦那的海滨大道,是一条美丽和富有历史魅力的大道,它弯弯曲曲长达5千米。当地人称之为“马莱孔”(西班牙文“堤岸”的意思)。海滨大道一面是矮矮的水泥长堤,一面是林立的高楼大厦。绿茵茵的草地和挺拔的棕榈树点缀其间。大道面向浩瀚的墨西哥湾,冬天,飓风一起,海面上波涛汹涌,数丈高的浪花翻过海堤溅到路面。夏季,湛蓝的海水轻轻拍打海岸,海风拂面,凉爽宜人。

    海滨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巴民族英雄的丰碑和旧殖民主义的痕迹。它们像永不关闭的历史博物馆,形象地向人们倾诉着古巴的历史。大道上耸立着三座神采奕奕的青铜雕像,他们是19世纪下半叶古巴独立运动中的著名将领安东尼奥·马赛奥、马克西莫·戈麦斯和卡里斯托·加西亚。他们为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洒尽了自己的鲜血,深受古巴人民的尊敬。高大的骑士雕像的雄姿和碑座上那栩栩如生、奋力反抗的人物塑像及战斗场面,反映出古巴人民不畏强暴,渴望独立的坚强意志。

    古巴民族英雄马赛奥的纪念碑,坐落在海滨大道最繁华的中段,周围是一个有喷泉的公园和一个演出广场。在高高的碑座上,这位黑人将军骑着前蹄腾空的战马,挥舞战刀,正呼唤着千军万马勇敢地冲向敌人。碑座的前部,雕塑着英雄母亲的形象。她曾带领孩子们宣誓,要为祖国独立流尽最后一滴血。马赛奥实现了这一誓言,鏖战半生,多次负伤,最后战死在哈瓦那城下。他是古巴人民最敬仰的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建造也有独特之处:英雄的战马面向古巴大地,屁股对着海洋。有人说这表明了对美国的蔑视。也有人说这表示英雄永远注视着他无限热爱和终生为之战斗的祖国大地。

    海明威故居

    维希亚小庄园是海明威在哈瓦那的住处,现在已成为著名的博物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维希亚庄园里种满了树,阳光只能从树的缝隙中挤进一丝身影。

    维希亚庄园有三座主要建筑,正中是一座两层的别墅,底楼是海明威的起居室,二楼是卧室,所有的摆设全都忠于原貌。墙上挂着不少鹿角、狗头,都是海明威当年亲手猎获的。

    尽管主楼里也有书房,但海明威从不在那里写东西。他的创作有“专属领地”——左首一幢四层的眺望楼。循着狭小的转角铁梯走上三楼,有间很小的屋子,除了一张大写字桌外,再没有像样的家什。桌下铺着一块巨大的兽皮。墙上挂着狰狞的兽头。这里是海明威真正的世界。从窗口向外望去,是见不到头的绿海——最典型的热带丛林。

    主楼的另一侧是海明威的酒吧兼图书馆,那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主楼后面停着游艇“里程碑”号,船并不大。当年海明威就坐着它垂钓、观海,甚至在海上忘情写作。

    站在这片庄园里,吹着加勒比海风,不由使人想起海明威的一句话:“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乡,就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