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纳斯卡巨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初识巨画

    纳斯卡巨画在秘鲁利马城以南约400千米的秘鲁海岸边,占地约450平方千米。这儿一度是纳斯卡印第安人的家园,曾经发展出十分重要的文化,然而在15世纪时被印加帝国吞并,随后由于西班牙人的入侵,这个文化消失了。纳斯卡河畔今天仍然残存着一座包括六个尖塔的庙宇遗址,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文化故事,可惜像这样的文明遗迹线索寥寥无几。

    在辽阔的荒漠上,不知何人用网状线条,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芳荒漠蚀刻出各种巨形图案,长59.54千米,宽1.6千米的狭长河谷地带,散布着如锈铁片一般的碎片,其间交错着绵延数千米长的奇异线条。这些线条有些平直,有一些则呈交错状,笔直地伸展到一个山头,然后就无端地中断。关于这些最初的说法是古代印加帝国开辟的道路,即所谓的“印加王道”,但是,印加人开辟这些“无头无尾”的“路”来干什么呢?那些相互交错的“道路”根本不经济,完全与印加人建筑道路的原则背道而驰。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线条原来是众多巨画的组成部分。这些奇怪的超大图形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的图形。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是暗红色沙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呈现出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其中可以辨认出很多动物,包括: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蜂鸟,其双翼展开竟长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2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千米,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砂砾,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

    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

    巨画的发现

    1926年,秘鲁的考古学者泰洛带领了一支调查小组来到纳斯卡,目的在于探索纳斯卡文化发展的始末。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脚下就是后来令考古学界深感震惊的纳斯卡巨图。直到有一天午后,一位秘鲁籍的小组组员特斯培和一位美国籍的组员柯洛柏登上一座山顶散心时,才发现这个令人不解的奇观。

    这个小组经过多方的调查,发现这些奇特的线条是在清除地面上的砂砾石块之后,挖出大约10厘米深的壕沟,露出底下浅黄色的土壤而造成的。这些规模庞大的奇异线条,凭空山现在千里荒野上,好像科幻小说中的布景。虽然图形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在正常的状况下根本不可能保存至今,但由于当地极端干燥的气候,千百年来寥寥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线条冲刷掉。泥土长期裸露于空气下,日久逐渐变成与周遭地面一样的紫褐色,只有从高处俯视才能发觉巨画的存在。

    众说纷纭

    荒原上一眼望不完的巨大鸟兽和几何圆形,宛如出自巨人的手笔。由于只能从300多米的高空俯瞰才能一窥巨画全貌,因而人们多认为巨画是来历不明的外星人所为,甚至认为这些图案是依照实际的尺码和坐标设计的,用以引导太空船的起降。简单地说,这些人认为纳斯卡是千百年前的宇宙机场。当然,这全是臆测之辞,没有任何合理的论据来支持这种太空访客的说法,然而,在一片扑朔迷离的情况下,的确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最使人感到好奇的是有些线条长达数千米,但不论它们穿越哪一种地形,甚至横越山头,每1千米的偏差不过一两米而已。

    纳斯卡人一定没有今天精确的测量仪器,他们所以能完成如此笔直的线条,可能是在预定地上排列几根木棒,在两根木棒之间拉上直绳索,自然能够画出直线来。这个办法很简单,却十分有效。有些残存的木棒经过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断代显示,为公元500年的产物。

    每个参与调查的学者都想知道,纳斯卡人为什么要在荒野上留下这些记号?他们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记号绝不可能是艺术品,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飞到空中欣赏。而且这也不是多么伟大或多么杰出的工程,因为只要能召集1000名工人工作三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一条长3000米的直线。

    人们最期盼知道的不是这些线条是如何画成的,而是为什么要画这些线条。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有层出不穷的争论,各种主张纷纷出炉,包括前面提到的宇宙机场说、印加帝国的道路说,还包括宗教的朝圣路线说、大建筑废墟说、天体观测图说。种种说法背后都有一些可能成立的根据,但比较有力的说法还是天体观测图说。尽管如此,何以只能在空中才能一窥巨画全貌,依然是最大的疑问。

    天体观测图之说

    1941年,第一位以科学的方式调查纳斯卡奇异图形的考古学家,当时正任教于美国长岛大学的保罗·柯索克博士,认为这些线条是用来观察天象的,并且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巨著”。他的报告发布之后,引起德国数学及天文学家玛莉亚·赖赫十分浓厚的兴趣。她从1946年开始,便试图以毕生的精力,解开这些线条的奥秘,直到目前已经工作了50多年,年近八旬的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在荒原上纵横往来。她最值得夸耀的成就是清理出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和梯形“跑道”,以及数不清的交错、平行的直线和文字的曲线,有的似道路,有的似方格,有的似圆圈,另外还整理出100多个巨大的鸟兽和植物图形。

    与柯索克一样,赖赫也相信这些奇形怪状的线条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她具体地指出这些线条能对准主要的星座或太阳;而那些形似动物的图案,则代表某些星座。所以整个面积广达500平方千米的地面图案,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巨型日历”。

    赖赫计算出,每画一根线条必须移动数以吨计的小石头,位置也必须依照事先精心计划的设计图来复制。这些说法的依据是她在几个最大的圆形附近,发现的一些画在300平方米地上的设计图。这种方式犹如今天的大型广告板,先在设计稿上画出草图来,再分成若干单位,然后依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复制。196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霍金斯以电极测出英格兰斯通亨奇巨石阵与天体运行的路线吻合之后,遂将注意力移转到纳斯卡令人争论不休的线条上来。霍金斯把赖赫发现的资料和线索全部输入电脑,调查每一条直线在过去7000年中,是否曾经对准太阳、月亮或其他星座,结果发现一个叫“大方形”的圆形,曹经在公元590年、610年和640年三次对准昴星团。那时差不多是图形完成后的100年,在时间上相当吻合。但是,整个图形与天文间吻合的几率不大,看起来只是巧合而已。霍金斯的电脑并没有提出任何统计上的数据,足以证明线条是用来作为历法的,所以以电脑解谜的方式终归徒劳无功。

    宗教朝圣路线

    1977年,英国导演摩利森加入了研究纳斯卡巨画的大军。他对这个谜团深感兴趣,但他的研究方针不是天文,而是纳斯卡人的宗教和风俗。虽然纳斯卡人早已消失,但是,在安第斯山中的某些地方还有类似纳斯卡图形的线条存在,所以摩利森把目标放在印第安人身上,希望能循着这条途径一举揭开纳斯卡图形之谜。

    其实早在1926年,就有人发现纳斯卡奇异线条是印第安人用作宗教祭祀的路线,却一直找不到证据。摩利森认为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加上他在一本记载1653年以后南美历史的西班牙史书上,发现里面记载着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的印第安人如何由城中的太阳神殿出发,经过四通八达的直线路径,到设于沿路的小神庙祭拜。那么,纳斯卡荒原直线旁的一堆堆石头,不正像一座座小神庙吗?

    摩利森并没有在库斯科找到这样的路径,因为事隔千年,痕迹早已片影不留了。这个挫折使他一度失去信心。幸好,1977年6月,他终于在阿玛人居住的偏僻乡间发现了类似纳斯卡巨画的笔直的线条,并且找到了许多以石头堆筑的小神庙,有些小神庙建在山顶上,平时人迹罕至,所以保存得相当完好。当地好几条直线在一个大庙宇上会合,呈辐射状。印第安人便由四面八方沿着这些直线前往这座大庙宇,沿途会在由石块堆筑起来的小神庙旁停下来膜拜一番,供奉一些食物和古柯叶。他们深信小神庙里居住着祖先的鬼魂和类似土地公的神礻氏,而且深信前往大庙宇时,不可以偏离笔直的路线,否则会走入魔界,永世不得超生。

    摩利森的说法入情入理,颇令参与纳斯卡调查工作的学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他只提到直线的功用,对于像鲸鱼、猿猴、鱼、蜘蛛等具体动物形象,依然不知作用何在,所以整个谜团仍有待澄清。

    今日纳斯卡

    本来纳斯卡地区长久以来已无人问津,方圆百里内少有人烟,加上气候极端干燥的因素,巨画得以千年长存。但现在它声名远扬,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由世界各地蜂拥而至,部分线条已经被足迹和车轮碾压得面目全非。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丈明遗迹,赖赫呼吁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一举动获得秘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禁止任何人和车辆进入,观光客只能从特别建造的眺望台上俯视部分图形,或者搭乘小飞机由空中俯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