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黑色硝烟:是正义还是邪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从海湾鏖战说起

    沙漠风暴:高新战争拉开了帷幕......

    1990年8月2日凌晨,190万科威特人睡梦正酣。近邻伊拉克的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境径直向其首都压过来。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仅用了3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并随即宣布:科政府已被推翻。这一晴天霹雳,令世人震惊!之后就是强烈的愤怒。很快地,100多个国家对伊实行了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海湾。

    8月4日,美国制定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并用武力迫使其从科威特撤军。至11月10日,抵达海湾的美陆海空三军已有23万人。

    8月13日以后,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孟加拉等相继加入了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海上封锁。连日本也跃跃欲试,提出向海湾派出自卫队。因此议与其和平宪法相悖,遭到国会的否决,才没有成为现实。而阿拉伯国家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反应不一,有的谴责,有的支持。8月10日,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12国同意派兵保护沙特。

    多国部队的大军压境,使伊拉克面临着遭受巨大武力惩罚的沉重压力。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也使伊拉克陷入了困境。多国部队的舰艇,在海湾上封锁了伊拉克的水路,使它成为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然而,伊拉克也有绝招,出人意料地树立起"人质盾牌"。8月18日,伊拉克议长萨利赫宣布,所有敌视国家的外籍公民,都不得离开伊拉克和科威特。

    双方态度强硬,海湾地区可谓剑拔弩张,阴云密布。8月12日,萨达姆提出三点条件:只有以色列撤出被占的阿拉伯领土,叙利亚撤出黎巴嫩,美军撤出沙特,伊拉克才答应撤出科威特。美国断然拒绝了。双方的和平条件相距十万八千里,不动武似已无法解决问题。

    1991年11月29日,是海湾危机中的关键日子。这一天,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通过了678号决议,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5日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退出科威特。这是对伊的"最后通牒"。为阻止战燹燃起,国际社会开始了抢救和平的努力。前南斯拉夫外长,约旦、法国以及几位世界级政治家络绎前去巴格达斡旋,但伊拉克坚持不从科威特撤军。美伊双方也约定日期进行了多次会谈;1991年1月9日,其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美坚持伊必须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伊则坚持科威特是它的第l9个省,不容谈判。会谈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了36个小时,最后不欢而散。

    1月13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抵达伊拉克,进行最后的和平努力,但仍告失败。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终于爆发。

    开战的前夕,美国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向海湾急速增兵。到1月17日,美军在海湾的总兵力达到45万人。多国部队共70万人。他们约有坦克3500辆,作战飞机1400架,武装直升机1400架,各类舰艇247艘,其中6个航母战斗群。伊拉克驻科威特战区军队54万人,约有4000辆坦克,700架飞机(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70艘舰艇。伊与科威特、伊与沙特的边境,筑起了一条240公里长的"萨达姆防线",这条防线包括人工沙墙、铁丝网、雷区、反坦克壕等障碍设施。

    开战前5个小时,多国部队向伊方进行了强烈的电子干扰。美军的发射机用相同的频率发出更强的电波,使伊的通讯联络濒于中断。伊方雷达的屏幕不是白花花一片,就是显示假目标。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40分,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向伊拉克的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100多枚舰对地"战斧"或巡舰导弹。接着,从沙特、巴林和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数百架飞机,对伊和科的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目标进行了轮番轰炸。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其战略方针是利用高科技优势,先进行大规模的长时间空袭,基本上破坏了伊军的还击能力之后,再发动地面进攻。

    而伊拉克总的战略方针是,在多国部队的空袭中保存实力,坚持100天,然后于地面战争中大量歼灭美军人员。当美军人员遭到大量伤亡之后,会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浪潮,从而罢战退兵。这样,在空袭阶段,伊军基本上是困守在掩体战壕中,以躲过多国部队的空袭。

    多国部队的空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打击防空雷达阵地、机场、指挥和通讯设旋、核反应堆、导弹发射架、生物及化学武器工厂。第二阶段打击伊军的前沿阵地,重点轰炸伊军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破坏其阵地内所有道路桥梁,切断供应线,使之断粮缺水。

    空袭持续了38天,平均每分钟出动一架飞机。10万架次的狂轰滥炸,使伊军及伊平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重大损失。美军认为对方已失去整体作战能力,地面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2月24日,大规模地面进攻发起。多国部队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即在地面进攻之前,一直摆出向科威特境内正面进攻和在科沿海大规模登陆的架势。但于地面战争开始前l0天,他们已悄悄地把大批军队调到了西部的沙伊边境,出敌不意地直攻伊拉克南部,包抄伊军后路,并与从南面向科威特挺进的美海军陆战队组成南北钳击之势。早已缺粮断水的伊军,抵抗力极其薄弱,数以万计的官兵处于被包围的险境。26日,伊拉克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请求,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接着,萨达姆下达了撤军令。到27日凌晨1时,伊军全部撤出。鉴于科威特已经解放,美布什总统发布电视讲话,宣布多国部队将于格林威治时间28日5时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这样,从24日1时发动进攻,到28日凌晨5时停火,地面战斗才整整100个小时。持续6个多月的海湾危机和42天的海湾战争也就此告一段落。

    高科技运用于战争

    军事专家汤姆·莱勒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只是一场短暂的战争。下一次战争中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面:一名年轻的飞行员在奔赴战场前向妈妈告别时说,等战争一结束他便回来看望她,"从现在起只需一个半小时"。汤姆60年代曾在一首短诗中写道:"再见吧,妈妈,我去投一下炸弹。"

    研究未来战争的专家认为,高科技将彻底改变未来之战的规模与方式。21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并且可能伤亡惨重。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尽管硝烟已逝,仅仅持续了42天,但它揭开了高科技战的序幕。毋庸置疑,海湾战争成了美国高科技兵器的试验场。伊拉克事后也承认,最大的失误是对科技缺乏了解。最初就丧失了攻击的时机,在各种精密武器的威胁下,便只有挨打的份了,连还手的机会也不再出现。

    高科技,令战争机器更加地疯狂

    让我们从下面这个较新的战例中看看高新技术于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

    1996年8月底到9月初,爆发了美伊冲突。美军发射了44枚巡航导弹,摧毁或重创了伊拉克的l5个军事目标。伊拉克也多次向"禁飞区"里巡逻的美军F一16战斗机发射了地对空导弹,以表明其不承认"禁飞区"的决心,但均未击中目标。从军事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高技术战争的排练。

    在这次冲突中,美伊双方都动用了一些相当先进的导弹、飞机。但是,伊拉克的导弹为何未能击中美国飞机呢?答案仍然是:伊在军事高技术方面处于下风,未能夺取信息控制权。美军派往伊北部"禁飞区"巡逻的F一16战斗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机动性能好,具有下视、下射、超视距、全向和多目标作战能力。其最大飞行速度为音速的2倍,实用升限l5240米,最大爬升率216米/秒,最大航程3890公里,作战半径925公里。机上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飞行控制计算机、火力控制计算机、雷达警戒系统、红外线成像仪、敌我识别器、空对地敌我识别应答器、大气数据计算机、塔康导航系统、仪表着陆系统、甚高频无线电台、保密话音通信系统和密码设备等。它主要是在中、低空活动,控制战场上的中、低空制空权。

    而伊军向F一16战斗机发射的是SA一6地对空导弹。它是原苏联研制的全天候中近程、中低空地空导弹。导弹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杀伤半径为18米,其最大速度为音速的2.2倍,能对付亚音速、超音速飞机。按其性能来说,应该可以对付美军的F一16战斗机了。但是,由于SA一6导弹采用全程半主动性的制导,需要搜索雷达进行目标探测,并把其坐标送给跟踪照射雷达,照射雷达再通过制导车的同步通讯系统把目标的实时坐标送给四部导弹发射车,适时发射导弹。照射雷达一方面要跟踪目标,另一方面要把导弹引导到雷达波束当中,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并直至命中。但这次发射中,美军控制了信息权,正如美国防部长佩里所说:"萨姆导弹基地的敌方雷达系统"照亮"了我们的一架飞机,于是我们对雷达发射了"哈姆"式导弹,雷达就不再照了。"因此,尽管伊军的地空导弹也比较先进,但因为没有控制信息权,缺乏有效的远程侦察手段,当美机临空时,可供制导雷达跟踪美机的时间很短,所以没法找到目标,打不中美军的F一16飞机。

    美军这次向伊拉克发射的导弹,一部分是从远离伊拉克1000公里的波斯湾水域的海军舰艇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BGM一109C型。而另一部分导弹是空射巡航导弹AGM一86C。这部分导弹是由8一52型轰炸机从美国太平洋舰队关岛基地携带到距离伊拉克数百公里以外即实施空射的。

    "战斧"BGM一109C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巡航导弹,弹长6.17米,巡航速度为高亚音速(0.5~0.72马赫),射程超过1112公里,它能摧毁敌方指挥与控制系统、防空系统、机场等目标。"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除了采用先进的惯性导航和地形匹配技术外,又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作为末制导,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到圆概率偏差仅有几米。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基本上是一个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软件系统,包括成像传感器、图像处理装置、数字相关器和微型计算机等部分。导弹就按照这个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寻找指定的目标。而AGM一86C空射巡航导弹采用高爆杀伤弹头,用以攻击地面软目标。由于它在惯性导航系统中又增加了全球定位系统,提高了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美国采用的两种巡航导弹,都是从伊拉克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它比用人驾驶的飞机在防空区域内投弹而被击落的概率略低。但是,由于发射后航程较长,也很容易被对方防空导弹击落。但遗憾的是,伊拉克空军没有有效的防空系统来抵抗美国先进武器的进攻。自从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空军只有一架预警飞机,但它又不能及时识别飞近的巡航导弹。伊拉克至今仍在承受海湾战争所带给自己的莫大灾难。

    海湾战争余波:为未来战争提前准备

    海湾战争是一场典型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是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引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军事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最高水平,代表了人类战争的一种发展趋势。海湾战争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其经验教训,并一致认为,军事技术对现代战争的胜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中,电子优势、制空权、远战及夜战能力、C31系统等,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反映出隐形技术、电子技术、侦察技术、新材料技术、控制技术等,是支撑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而,各国都把发展军用高新技术作为建军的基本方向之一。美国等科技先进的国家,根据战争实践,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力求在未来继续保持科技优势。一些技术落后的国家,也纷纷向发达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力求缩短差距。各国都依据海湾战争的特点,对军事战略作新的调整,改良作战思想。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技术先进还是落后,都把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作为军队建设的基本目标。比如,美国防部为武器装备高科技开发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逐步达到以下7种能力:到某一个战区;在全天候即昼夜条件下,能伪装突破防线,识别和打击重要的机动与固定目标;拥有夺取空中优势与防空能力;拥有获取海上控制权与海下优势的能力;拥有先进的地面战斗车辆;拥有供训练和战备使用的、以计算机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设施;拥有经济上负担得起的其他一切高新技术。到21世纪,他们将以提高这些能力为重点,掌握包括寻踪器的先进制导技术、隐蔽通信、太空、地面以及地下监视与通信、高能激光与微波、多频谱相关技术、跟踪与合成、地雷战、隐形技术等本领。而中东的一些国家,则纷纷向美国、英国、法国等购买高技术武器装备。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1993年初一次就向法国购买了436辆"勒克莱尔"式主战坦克。1992年,仅法国就向中东倾销了高达500亿法朗的武器,包括性能较先进的防空导弹驱逐舰、猎潜舰、"强盗"式巡航导弹、"幻影"2000一V战斗机等。其他海湾国家,也先后向美国订购了"爱国者"导弹和隐形战斗机等。俄罗斯为解国内经济崩溃的燃眉之急,也应世界各地许多国家求购先进武器之需,大量销售飞机、导弹、舰艇等。它的一些科技人员,亦纷纷流向钞票多而技术差的国家。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一经运用,就要求有相应的指挥控制能力。远在万里的敌军动向,稍纵即逝的战斗情况,快速的成千上万战场信息,分散的若干战斗单元,没有将陆海空连成一体的c31指挥控制系统,就难以形成立体化战役格局。因此,许多国家都加紧这方面的建设,以实现预警、指挥、控制、通信"连锁化"。其中,各国又把预警与空中指挥飞机作为重点来发展。

    在进行高技术战争准备的过程中,各国都把有关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俄罗斯国防部就明确提出,要依据海湾战争的经验,全面检查防空系统;要把高技术战争及其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作为军事理论工作的重点。他们为此提出了诸多重要观点,认为海湾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分水岭、转折点,军队的战斗力大小,主要体现在新式武器的技术指标上;电子、火力交战,是高技术战争的重要特点;过去的一些军事学术原则,已不能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等等。美国有近2000所大学与国防部签订了军事科研合同,担负着近一半的基础研究项目及部分高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许多国家也组织专家班子对海湾战争进行专门研究。一些有识之士热心预测、推断未来战争的发展前景,并据此勾画国防发展的蓝图,提出对策措施。

    这一切都说明,海湾战争的发生对高技术战争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如果说,在海湾战争之前,有的国家早已开始了高技术战争准备,而有的国家对于高技术战争形态到来的认识还处于朦胧之中;那么,在战争以后,世界各国受到了一次强烈震动,都把准备应付高技术战争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报应抑或冤孽

    任何战争,都不会随着战役的结束而结束。家园的破坏、心灵的创伤,这些战争的"馈赠"都将长期萦绕,须经过好多个年代,才会在记忆的剥落中被一点点地遗忘。

    化学战争带来痛苦

    越战虽已在1975年就停止了,且不说印支三邦遭到的全面摧毁,没有半个世纪的胼手胝足,根本无法弥补。单以美国为例,5万多士兵阵亡,30多万人受伤,数十万家庭从此凄风苦雨。越战期间,美军将枯叶剂整吨整吨地从高空中撒向越南的田野农庄。枯叶剂的毒性,不只遗祸越南本土,也让在地面作战的美军自己受害。致癌、畸形婴儿、脑神经受损等,受到毒性严重影响的,总计高达3万多战士以及他们的大批家人。如今,越战犹未被遗忘,海湾战争的痛苦记忆又告开始。其枪声早在1991年就停止了,但那苦楚甚至有点丑恶的记忆,却延至1995年才萌芽。

    海湾战争是近20年来最残酷的一战。中小型国家伊拉克,竟成了全球尖端武器的试靶场。至少,有50万伊无辜平民死亡。可这个数字,媒体很少报道。而其对手美国又并非大获全胜。自1994年起,与越战枯叶剂一样的故事在英美等国"再版"。在英国,一些参加海湾战争的军人,都先后生下畸形婴儿。畸形儿最初出世时,其父母还怀疑是自己出了什么毛病。但当畸形儿大量增多时,他们渐渐觉察到,这正是海湾战争造下的冤孽。参加过战争的士兵们汇总了其生育记录,共计大约100个畸形儿,有缺少四肢的,三只耳朵的,心脏扭曲的等。一个曾是士兵的年轻父亲痛苦地说:"海湾战争成了我的诅咒!"

    生下畸形儿是英国"海湾综合征"里最独特的部分。除此之外,在海湾战争中数量并不太多的英国士兵,还有诸如记忆力衰退、精神容易紧张、过度焦虑等症状。所有这些问题,在1995年达到了顶峰。曾经担任过英国参谋总长的布拉马尔公爵愤怒地替士兵请命,指责本国国防部在战争期间对自己的士兵,英国"海湾综合征"出现以后,美国士兵也有了类似的症状。许多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军人,抱怨自己饱受长期性疲劳、头痛、皮肤疹、记忆丧失的煎熬。另外,亦有癌发病率偏高现象。对于这些问题,美国军方的初步反应是,含糊笼统地称之为"海湾战争综合征"。意思是说,这些军人在战争调适上出了点个人问题。

    然而,1996年4月,由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得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联手作出的研究分析,却将真相揭露了出来。他们调查到,在出征前,美国士兵都被注射了许多奇怪的预防针,也分发了许多奇怪的药物。一种口服用的简称PB的药物,尚在开发当中,未经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正式核准,就被军方以"战争特殊需要"为由,即先行使用。这种药物是一种神经抑制剂,施用以后,神经的某些通道会出现"短路"现象。在面临破坏神经性毒气时,"短路"的神经可以逃过毒气之难。

    另有两种属于有机磷酸盐类的驱虫剂。它们被用来喷洒在衣服上,或涂抹在皮肤上,以驱除沙漠地区的各种咬人昆虫。此项研究的主持人阿布·多尼亚指出,这三种药物如果单独使用,问题似乎不大。但奇怪的是,当它们共同使用时,即会产生奇妙的混合作用,出现极危险的后果。他们以鸡作为实验品,证明了极其高的毒性。

    这项研究的发现表明,所谓的"海湾战争综合征",其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军方。在没有经过充分安全的确证前提下,它就让士兵们使用了这些药物。同时,美国军方亦和英国一样。都未将这些药物的名称与用途告诉士兵。他们莫名其妙地被注射了许多针,又莫名其妙地使用了驱虫药物。

    而五角大楼发言人迈克尔·道布尔戴则公开表示:"海湾战争前,为了不想让伊拉克知道我们对他们那几种毒气早有防备,因此我们决定暂不告诉士兵分发的是什么毒气预防药。这是反情报的需要。"

    美国军方推卸责任

    随着问题的日益公开,以及调查资料的增多,加上参战士兵受害意识更趋普遍,美军方开始推卸责任。6月份,他们最先公布的受害人数是150名。当月下旬,改为400人。9月份,又扩为5000人。而10月初,已到1.5万人。海湾战争时,进入伊拉克的美军步兵在5万人以上。最新的研究判断,这5万人里可能有一半以上受到过"海湾综合征"不同程序的侵害。除了受害者的客观数目急剧增加外,五角大楼对"综合征"所产生的原因也开始改口。它不再说是已方注射及药物的问题,而将全部责任推给了伊拉克。

    五角大楼发言人声称,海湾战争期间,1991年3月4日,美军在伊南部发现了一个称为"73号大地窖"的军火库,里面装有许多安设了神经性毒气和芥子气的火箭。美军工程兵营将其引爆,导致毒气外泄。另外,1991年3月10日,美军又在"73号大地窖"数英里外发现了另一家军火库,内有许多化学武器,亦被美军引爆,毒气外泄。根据这种说法,"海湾综合征"可以说与五角大楼完全没有关系。即使有错,一切也都怪伊拉克。但这种说法中,又有许多让人疑惑不解之处:首先,海湾战争期间,美对伊的丑化不遗余力。若他们当时发现了堆满毒气的军火库,不可能不拿来大作宣传文章,为何直到1996年才将"73号大地窖"等故事公之于众呢?

    其次,若美军真发现了化学武器,也必然会小心将其拆除,以化学方法中和其毒性,又怎么可能引爆呢?

    可以看出,五角大楼对"海湾战争综合征"的态度,与当年对待"越战综合征"极为相似。越战中所使用的枯叶剂里有大量致癌物,"杜邦"及"道氏化学"等公司在开发产品时即已发现。而军方在使用这些化学药物之后,使得许多士兵致癌及生下畸形儿。最后,数万越战美籍士兵大打赔偿官司,再加上医学界鼎力相助,才得以胜诉。

    经过一年多的争论、喧闹,美国国家科学院及其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已开始受命介入此案。军方及退伍军人组织也开始对全体海湾战争美籍士兵进行诊断检查。

    而英国方面,国防部仍在推诿延宕之中。但因生下畸形儿的士兵已经陆续露面,军方对他们乱打"秘密注射剂"出了问题可以断定。一旦美国这方面调查出现结果,英国可能也会产生更大的波澜。

    海湾战争远没有落幕。它的另一回合战役,也许才刚刚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400万人死亡。战后一整代男子,都出现过严重的"炸弹惊吓综合征"及"幽闭恐惧综合征"。他们人格破碎,像劫后余生的孤儿,脆弱到随时可能疯狂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更多。其留下的"创伤综合征",令一代人皆人生虚无,易惊易怒,灵魂落魄。当然,还有更为严重的"核恐怖"。

    越战留下的则是"延迟紧张反应综合征。"身体、灵魂,甚至遗传基因都被摧毁,精神破碎到似乎已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

    而"海湾综合征"呢?或许留下一大群大脑与神经都被破坏的白痴,以及一大群畸形的婴儿。

    战争一次次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淫威。而科技,到底是帮凶,还是站在一边、默不作声的旁观者呢?

    2.悬在今人头上的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科学·战争·原子弹

    1945年的核爆炸,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人类文明史从此以"核时代 "来命名。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上帝,也是魔鬼。核爆炸,把科学技术推向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核爆炸,在战争史上第一次显示了科技造成的无比巨大的杀伤力。人类在惊恐万状的同时,也在反思:科学女神,你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科学与战争,一直就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期,我们可以公正地说:许多重要技术与科学成果,其进展正是由军事需要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更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式武器极受重视。通过改良技术而生产出来的新式的也更精良的武器,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远古时期,巴比伦人的军事工程十分精巧。事实上,在西方,工程师这个词最初就是指军事工程师,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工程师。在古希腊,科技比较落后,数学因为可以用于军事而深受重视。

    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人们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应用于战争。不用说,科学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需要也同样促进了科学事业。首先,战争需要能提供金钱养活科学家;其次,战争需要也提出了一些难题,促使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难题上面,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科学设想。

    在中世纪的衰落时期,随着火药的采用或发明,科学与战争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重要联系。火药本身是人们对盐类混合物进行一种半技术、半科学性质研究的产物。后来它在许多方面促进了科学。提高火药质量、改进大炮构造、提高射击准确率的需要,不仅为化学家和数学家们提供了生活出路,而且这些需要所提出的问题又变成了科学发展的焦点。爆炸的化学反应过程,促使人们去研究燃烧的性质和气体的特性。这方面的研究,后来便成为l7和18世纪现代化学理论的基础。大炮的制造,为冶金企业和采矿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且相应地推动了无机化学和冶金学的发展。

    炮弹的飞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力学观念:一个抛射体具有一种新的力量,反之亦然。一些炮手和数学家把这一见解进一步加以发展。这些人中,包括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伽利略。他们两人都直接参与了军事事务。达·芬奇在笔记本上记下的大量有关军事数据,说明他在该领域有重要兴趣。而伽利略自己就是帕维亚大学的军事科学教授。而且,他之所以把自己发明的望远镜卖给威尼斯元老院,完全由于它能在海战中发挥作用。

    科学和战争之间的这种联系,一直不断维持到今天。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充分认识到科学对战争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已经使战争变得非常的恐怖,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从事战争了,并以此自慰。而实际上,军备竞赛却日愈激烈,不见有丝毫停止乃至减缓的迹象。

    在战争期间,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自己成了各个政府不可或缺的人物。研究原子弹的钱学森准备自美归华时,美国某军事要员竭力阻挠,并说:"我宁可枪毙他。他足以抵得了五个师!"同时,在战争的刺激下,科研成果付诸应用的速度,比和平时期表面上具有的限度快了好几倍。海湾战争中美军将尚处于试验阶段的"爱国者"导弹付诸应用,即是一例。

    一战之后,人们愈来愈把从科学上为迫在眉睫的未来战争作好准备看做当务之急。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把科学看作是有用的军事附属物。在某些国家,军事实际成了科学的主要职能。这不仅反映在政府比较巨大的军事研究拨款上,而且也反映在工业企业的类似支出上。只有三种工业规模较大、垄断程度较高,足以进行充分规模的科学研究,它们是重金属、化学和电器制造。前两种主要从事军火生产。

    30年代,战争的脚步声又渐渐逼近。各国对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求之若渴。科学技术奇迹般地转化成了军事形态或为军事服务的生产力。

    英国人在20年代的电波实验中发现了雷达的原理,而其研制的加快,正是出于军事上的急需。1935年,他们闻到了从德国散发的火药味,雷达研制立即上马,当年就研制出第一台雷达样机。l939年初,英国已在本土的东海岸一带建立了雷达网络。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子计算机,它的第一件成品,也是在二战的烽火中催生的。大战期间,对于高速飞行的导弹,雷达虽能发现目标,却来不及组织有效的反击。1944年9月,德国发明的V。火箭首次向英国进行发射。所发射的1120枚中,1050枚命中伦敦,建筑物大片倒塌,市民大量伤亡。为了研究雷达与高射炮协同作战,特别是对付高速飞行的导弹,需要一种快速的计算工具来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应运而生。从提出初步方案到研制成功,为时仅有3年。

    又是1945年,20世纪人类另一项伟大发现--原子能,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它终于以原子弹的形式匆匆问世。爱因斯坦之所以被称为"原子弹之父",是因为他的E=mc2公式向人类揭示了从微小质量中获取巨大能量的可能性。中子的发现,加快了利用原子内部能量的核反应研究的步伐。在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德国、丹麦和美国的科学实验室里,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相继被发现和证实。担心希特勒问津原子弹的心理压力,促使科学把万分之一的可能变为了现实。在同伴们的一再催促下,1939年,爱因斯坦致信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请他注意德国的有关动向。1941年,美国政府作出了制造原子弹的决定,并开始实施"曼哈顿工程"。l942年,美国建造了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并于1943年建立了原子弹研究中心。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在战争机器的逼迫下,科学技术终于为人类制造了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核--酸甜苦辣说不尽

    核魔王横空出世

    1945年7月16日凌晨,在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一块荒凉的沙漠中,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钢架,钢架的顶端平放着一颗未经试验的炸弹。在距钢架16公里以外的掩蔽部里,人们都戴着黑色的防护镜,脸上还涂了一层油膏。5时25分,美国总统传来一道密令,准备发射。于是他们一个个立即脚对钢架,俯伏在地。5时30分整,钢架上那个黑家伙倾刻间变成了一枚似乎比一千颗太阳还亮的火球,在冉冉上升时猛烈翻腾,越来越大,愈升愈高,直抵云层。火球上升到40000英尺高空后形成了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凝滞在空中;然后,震天动地的巨响传来,爆炸卷起的飓风在沙漠中狂奔。在它的怒吼声中,大地出现了强烈的颤抖,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1945年8月6日与9日,也就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才20来天以后,美国就把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向了H本的广岛和长崎。

    8月6日凌晨2时45分,三架美国8一29E型轰炸机,从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岛起飞,向距离3200公里的日本本土飞去。其中一架名叫"依诺拉·盖依"的飞机里,装着原子弹"小男孩"。它是黑色的,状如鲸鱼,制作精巧,弹长3.05米,直径0.711米,重约4.0 9吨,内部装铀一235重60千克,当量大约为2万吨(据以后计算是l.4万吨)。

    飞到广岛上空,机组人员穿上了防弹衣,投弹手把眼睛贴到瞄准器上。9时15分,瞄准点进入瞄准器的十字线中心。弹舱门自动打开,细长的"小男孩"一头扎了下去。驾驶员操纵飞机做150度的急转弯,加速脱离爆炸区。与此同时,另一架飞机里荡出了三朵降落伞,吊在伞下的是能将测量数据发射回去的发报机。

    广岛的天空和地面,此刻非常平静。见到那三朵降落伞的人们,以为是敌机中弹,飞行员在跳伞逃命。但突然,天空中发出一道闪光,看见它的人们,无法说出那是什么颜色。就在这一刹那,广岛几乎所有的时钟都永远停止在9点15分上了。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的高空爆炸,形成一颗巨大的火球。火球发出的热度,使爆炸中心相生桥附近l00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一瞬间腾起浓烟烈火。

    片刻之后,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浪横扫而过。刹那间天昏地暗,二三公里内的绝大部分建筑物立即倒塌。短短一分来钟里,6万余人丧生。剩下的人也在倒塌的房屋下挣扎。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倾刻间成了一片废墟。

    广岛上空的大气被强大的核力搅动着,猛烈上升的原子云柱带着水蒸汽在空中凝成的巨大雨珠,夹杂着被放射性物体污染了的尘埃,大点大点地落下来,不久又变成蒙蒙的黄色细雨,随风扩散。雨点洒在人们身上,大家开始清醒过来。在他们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难以置信的景象:爆炸中心附近已成为一片平地,周围剩下的建筑物还在熊熊燃烧。地上四处都是冒着浓烟的动物和人的尸体......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可怕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日本。人们议论纷纷:这是一种怎样的炸弹啊!他们暗暗祈祷上苍,不要让这种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他们哪里知道,另一次核灾难旋即又来到了日本。

    8月9日11时,装载着第二颗原子弹"胖子"的8一29轰炸机,在三次试投第一目标九州小仓失败之后,飞到了第二目标长崎的上空。"胖子"是一颗钚弹,使用收集式的爆炸原理,比广岛的"枪式"原子弹装药,其利用效率高得多。"胖子"弹长3.252米,直径l.525米,内装20千克239钚,弹重4.54吨,当量与"小男孩"不相上下。

    长崎的上空浓云密布,飞机只得于云块间隙中投下了炸弹。由于气候影响,投弹点偏离了原定目标2000多米。

    整个长崎顿时火光冲天,烟雾翻腾,人们在痛苦中相继死去。

    据后来统计,在广岛,当天就有7.8万人死亡,6.8万人受伤。在长崎,约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又据统计,仅从1945年到l950年的5年当中,广岛居民陆续死于原子弹的人数已超过20万。另外有20余万人领取了"原子弹辐射者健康手册"。据广岛市有关当局估计,该市原子弹受难者人数,最终将超过50万。

    原子弹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这得从其杀伤破坏因素说起。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杀伤破坏作用,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因素。当人员遭受袭击时,往往会同时受到上述几种因素的伤害。

    核爆炸的巨大能量,在一瞬间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高温高压的火球,发出巨大的光和热,这就是光辐射。它比太阳还热还亮。太阳中心温度约为2000万度,而核爆炸火球内的温度高达三四千万度,其表面温度也达到8000度。光辐射的破坏杀伤作用,是随着离爆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例如,一颗当量两万吨的原子弹在晴朗的天空中爆炸,离爆心7公里的地方,人员受到的光辐射要比正午的太阳光强l3倍,暴露的皮肤会出现红斑,产生疼痛和肿胀的感觉;而距爆心1200米的地方,光辐射是太阳光的980倍,人员会严重烧伤;距爆心900米的地方,光辐射是阳光的1300倍以上,暴露人员必然猝死。而在爆心,一切物体都会立即燃烧、熔解或汽化。

    一颗普通的炸弹爆炸,会形成四周高速传播的气浪,这就是冲击波。核爆炸的冲击波比普通炸药强大得多。它可以直接杀伤人员、摧毁房屋。在城市当中,由于油气管道、电线、火炉的被破坏,还将引起重大火灾。

    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向外猛烈膨胀,收缩周围的空气,形成密度极大的压缩波,向周围迅速猛烈冲击。当量两万吨的空中爆炸,在距爆心650米以内的地方,可以使人受到极度冲击伤,当即死去。距爆心1500米处,可使暴露人员脑震荡、耳膜破裂、脱臼等。

    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几十秒内放出的中子流和7射线。7射线是以光速传播的,中子速度也可达到每秒几千至几万公里。中子流和7射线可穿透物质层,贯穿人体内部,使细胞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引起细胞及各种器官的生理机能失调。如造血功能发生障碍、肠胃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这种病被称为"急性放射病"。1945年原子弹在长崎爆炸后,许多人并没有受到光辐射和冲击波的直接危害,却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恶心、呕吐、极度疲劳、发高烧、咳血、吐血、便血等。还有些人反应稀奇古怪,各不相同。有的头发不断脱落,有的皮肤上出现红、黄、黑色的斑块,有的人则莫名其妙地死去。这就是"放射病"。

    放射性沾染,也是核武器爆炸之后有力的杀伤因素之一。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很多放射性物质,使大气、地面水和物体受到沾染而带有放射性。放射性沾染可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幕长。吸入了受沾染的空气,食用了受沾染的食物,饮用了受沾染的水,或伤口沾染了放射性物质,都会使其残存在体内各种组织之中,形成所谓的"体内照射"。它长期发生作用,危害就更大了。

    此外,核爆炸后产生的电磁脉冲,能破坏和干扰电子设备,如卫星、雷达、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收音机、电视机等。原子弹还使无数劫后余生者患上了不治之症--原子辐射后遗症。他们变幻莫测地出现各种症状,并慢慢死亡。最为可怕的是,幸存下来的母亲所生的婴儿,许多有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变异。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首次。

    永远徘徊在人类头顶的核幽灵

    自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人们就开始认识到核武器的危险性。随着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增多,核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日益增大。

    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全面核对抗,形成二战之后国际舞台的一幕闹剧。40多年中,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核超级大国从垄断、反垄断发展到核均势。在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中,双方投入数干亿美元的资金,几乎调动了两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从而发展了从地面到海底、从空中到太空的空前庞大的武器系统,其威力不仅达到了可以相互摧毁若干次的程度,甚至可以摧毁整个地球数十次以上。

    在人类居住的星球上,已经陆续进行了1400余次核试验。也就是说,在核军备竞赛的40多年中,平均每年要在地球上发生35次核爆炸。随着连续不断的爆炸,在全球的许多角落都布置了由人类科技文明生产出来的核武器。据专家统计,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万多个核弹头储存在至少16个国家的本土和世界各地的军舰上。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头上正顶着3吨以上的高能炸药在生活着。

    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关于核战后的世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美国一些专家提出了一种叫"核冬天"的理论。他们认为,当核弹在空中爆炸时,火球一触及地面,就会将岩石、土块汽化,被随之出现的蘑茹云带上天空。当火球烟云上升时,又会引起周围空气向爆心的抽吸,进一步将一些尘埃卷入烟云之中。烟云在被风吹走时,一些较大的尘埃逐渐降落地面,造成放射性严重的伤害。而一些微细的尘埃,将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当光辐射在城市和森林中所引起的大火产生的滚滚浓烟上升时,就会与这些飘浮的尘埃一道,随着西风带环绕地球周而复始地旋转,并不断地向南方扩散,最后形成弥漫于整个空中的遮挡层。在一场使用50亿吨级以上规模的核战争后,世界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地面温度平均下降10℃左右,并持续一定的时间。这将使整个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地球上相当一部分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在一场核大战中彻底消失。

    "核冬天"理论,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人类头顶上。我们时刻遭受着核战的威胁。

    西方国家很多人认为,发生世界级核战争的可能性在不断地增长。而使这种危险日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核军备竞赛逐渐失去政治控制。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核武器扩散和技术外流,已使其危险性成倍地增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白俄罗斯四国共有11000件战略核武器,在世界核力量排行榜上分别占据着第二、三、四、五位,把法、中、英三国远远抛在后面。此外,前苏联还有数以万计体积较小的战术核武器。

    1991年12月15日,在莫斯科国际商品交易会上有一个核反应堆出售。设在莫斯科的一家公司已表示愿意出售核爆炸装置,作为一种处理有毒废弃物的手段。此外,前苏联生产核材料和储存核武器的地点,有许多不为各个共和国所知晓。正是这些核武器在搬运途中,可能变得很容易遭受拦路抢劫式的袭击。

    事实上,前苏联的核武器,早已不是是否扩散的问题。相反,它们已经在悄悄地流向异国他乡。

    自从美国和前苏联形成高水平的战略核均势以来,关于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核战争的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战略专家们发挥自己睿智预测力和丰富想象力的重要题材。

    一些人认为,核恐怖活动是未来核战争爆发的最大可能因素。虽然大家都知道,遍布全球的核武器,令每一个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谁引发战争,无疑将导致地球及整个人类的同归于尽。可是,如果由于非人为原因而导致了核爆炸呢?意外事件也是诱发战争的极大可能性之一。

    美国的卫星"轰炸机",已成为悬挂的"核炸弹"。目前,只要向卫星发出需要的指令,它就会立即将携带的核炸弹扔到预定的地点。在卫星飞行过程中,它可能出现各种技术故障。而一旦出现这类故障,它就不再服从地球所下达的指令,即造成核爆炸。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确实存在。

    近年来,核武器的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发生较多。据美国海军的一篇报告说,1965~1985年底,共发生最危险的事故(即"折断箭头")32起。

    1962年4月,在美国一个洲际导弹基地,一枚"大力神"导弹因工作人员的操作差错而发生了爆炸。若这次核弹头发生爆炸,整个基地都会被夷成废墟。在短时期内,谁也无法弄清这是前苏联的一次核打击呢,还是一次意外事故。要知道,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在二三十分钟内就可以飞到美国。也许大批的导弹紧跟着就会蜂涌而至。此时,美国作何抉择?一场核大战就将因此而爆发。

    总之,诱发核战争的因素很多。英国军事理论家弗兰克·巴纳比对此作过透彻分析。他认为:A.一个超级大国蓄意进攻另一个超级大国;8.常规战争升级;C.核武器系统发生故障;D.核武器控制者的非理智行为;E.控制核警报器和发射系统的人或计算机出现误差;不负责任的政府得到和使用

    核武器;G.核爆炸被恐怖分子所利用;H.核武器增多并扩散。这八种因素之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核战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此众多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核战争,人类也许将永远在"核幽灵"下胆战心惊地活着。

    可是,核一旦被利用起来,也将造福无穷。众所周知,核能是最清洁、最密集型的能源。自从第一个核电站出现以来,使用核电的国家越来越多,核能占人类使用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的核能最多。而法国的核能占其全国能源近70%。中国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两个核电站--秦山与大亚湾。可是,防止"核泄漏",又成了科学家们的新攻关项目。

    用科技武装起来对付无辜百娃的恐怖活动

    过去,恐怖分子一直是这样一种机会主义者,为达到赤裸裸的政治目的而残暴使用种类相对较少的某些特殊武器。如果恐怖分子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毁灭性武器,并且在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么今后几十年内就可能是超级恐怖活动的时代。明天,最危险的恐怖分子实现他们目标的理想手段将是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

    技术的发展,尤其使恐怖主义分子对持不同政见组织和一些国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正迅速成为高技术"地球村"的当今世界上,不管事件发生于何处,现代通信技术都几乎能对恐怖分子的袭击活动进行实况报道。同时,恐怖分子的表演也更加"出色"。

    化学武器的幽灵,出现在地铁中

    1995年3月20日早晨8时许,正是东京上班族的最高峰。日比谷线从北千住线开往市中心的地铁与往常一样挤满了乘客。他们或坐或站,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则抓紧时间浏览当天的报纸。突然,第三节车厢内,不知是谁弄翻了一包用报纸裹着的东西,随即从里面渗出一些透明的液体,在车内地板上慢慢地流淌,散发出难闻的刺激性气味。附近的乘客不由得剧烈地咳嗽起来。还有少数人痛苦地抓着胸脯,无力地倒下......无独有偶,在日比谷线相反方向的列车内,以及在千代田线和丸之内线通过市中心的列车内,都发现有乘客因吸入刺激性气体倒下的事件。有些人就再也没有醒来过。

    救护车响着警铃,不断地在各地铁车站和医院之间穿梭奔走。光中央区圣路加国际医院就收治了将近700名伤员。其中1人死亡,l70余人重伤住院。累计东京各大医院收治的中毒者达5000余人,不治身亡者达10人之多。中毒者的共同症状是:血压降低,眼膜充血,瞳孔缩小,视力减弱。根据警视厅事后的鉴定,这次地铁车厢内导致众多乘客中毒乃至死亡的,是一种叫做"沙林"的神经性毒气。当天,在比谷线、干代田线和丸之内线的5辆列车内共发现6个盛放这种极毒物质的容器或塑料袋。

    据透露,在这次毒气事件中,警视厅有50余人受害,在各官厅中比重最高。无疑,这次"沙林"事件是一起以权力机关为主要打击目标,并不惜杀死无辜平民百姓的恐怖活动。

    3月22日,东京警视厅出动数千机动队员和警官,对该起事件的制造者"奥姆真理教"在日本全国的25个据点同时进行强制搜查。在山梨县上九一色村该教派中,发现大量用以制造"沙林"的原料。其中光三氯化磷就有数十吨。此外还有数十种包括剧毒物质在内的非常用化学试剂。

    "沙林"毒气在1938年由德国人旌拉德等4人研制成功,并以这4人的姓氏中5个字母缀合来命名。德国人很快发现了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但二战期间尚未来得及使用。没想到这回被奥姆真理教运用在恐怖活动当中。

    在上九一色村"奥姆真理教"的建筑当中,有一座规模足以同名牌大学相抗衡的、设备齐全的化学实验室。室内贮有数百种化学药品和价值数亿日元的气体光谱分析仪、蒸馏器等仪器,并有一流的通风设备。在这里工作的信徒,不少是日本一流大学毕业的化学人才。专家分析,该地完全有条件生产"沙林"等神经性毒气。

    "奥姆真理教"一贯敌视所谓"国家权力"。其教祖麻原彰晃在各地演说时一再对信徒警告说,驻日美军和日本警察正使用喷雾设备对"奥姆真理教"据点施放"沙林"等致命毒气。"奥姆真理教"也一直煞有介事地筹备它所谓"对权力机关的战争"。警方在上九一色村搜查时,除了发现大量用以制造"沙林"的化学原料外,还发现一架前苏联生产的M一17大型军用直升飞机和苏军野战毒剂鉴定仪。"奥姆真理教"组织机构中有自己的"法务省"、"建设省"以及"防卫厅"、"科学技术厅"等十多个部门,俨然一个袖珍型独立王国。据说,"奥姆真理教"内还有一个叫"DNA制造省"的机构,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专事培养麻原教祖的遗传基因,制成液状饮料供信徒服用。该教派内有一些信徒将贴有电极的帽子接上电池戴在头上,据说可以和麻原教祖的脑电波"同步",从而接近和达到与教祖同样的"超能力"。

    专家们分析,"奥姆真理教"鼓吹轮回之说,强调修行,充斥种种迷信的成分。然而,它却又给自己那些荒唐绝伦的说教,精心披上了一层科学的外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麻原关于世纪末日之说,是以核武器、激光武器、化学武器乃至细菌武器进行的"世界最终战争"为中心的。现代武器的恐怖威力与麻原的疯狂说教,使信徒们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的即将到来。

    由于化学和生物武器很容易获得,所以"玩弄"这些武器的新"队员"将会越来越多。标准化学武器可用廉价的普通杀虫剂和肥料的成分制造,而能致敌于死地的氯气可通过电解海水而取得。目前约有20个国家正在研制化学武器,研究生物武器的国家则至少有l0个。而有多少恐怖分子也在研究这些武器呢?下一次"地铁毒气案"将在何地发生呢?

    恐怖活动的"跳度变"

    美国著名学者、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主席小乔治·盖洛普在他所著的《2000年的预测》一书中有这样的段落:

    纽约。一个明媚和煦的春日下午,公司职员们在中央公园、布赖恩特公园等大家喜爱的户外场所刚用过午餐,正收拾杯盘,清除废纸。

    突然,散布在草地各处的小收音机里传来新闻报道:一个恐怖主义小组接管了帝国大厦顶端的"舰桥"。他们声称已安放和配备了一个核装置,这是个极大的核炸弹--比投放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还厉害。

    他们的要价之高令人难以置信:索款1O亿美元......并点名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监狱中的几十名恐怖分子......他们最后规定了一个显然不可能的期限:所有要求,都必须在第二天中午之前得到满足,否则就引爆其核装置,整个曼哈顿岛与周围大片地区都将夷为平地。此外,辐射将使爆炸地点周围数百英里内无限期地没法居住。

    这一消息在城市的各处传播。多数人只是站着或坐着,一动不动地听着广播。有些人认为这是开玩笑。有些人则认为这是真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恐怖分子只是拿核弹吓唬人,进行讹诈。不少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少数人干脆陷入绝望。夜幕降临,恐怖分子坚持他们的要求,不肯让步。想制服他的尝试都失败了,出动的数十架直升飞机均被击落。

    第二天中午快到了,纽约人屏息坐在电视机前。谈判破裂了,但人们仍然希望恐怖分子会讨价还价,提出某个低一点的要求。这类事总是这么个老套路;多数人认为,它一定会达成解决办法的。

    12点钟后,沉寂持续了4分钟。又过了1分钟,仍旧没有什么动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松了一口气:事件肯定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突然,眩目的闪光照亮了城市里每个灰暗的角落,山呼海啸声几乎同时响起。不过没有人能听到这种声响,核爆炸所产生的灼热瞬间毁掉了一切生命......

    盖洛普先生的这段描述,我们并不陌生。已经有不少好莱坞影片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但结局好像大多没有如此惨烈。随着核武器的扩散,核国家的增多,核恐怖活动也许真的近在咫尺。

    恐怖集团会想到危及一个地区的无辜生命吗?东京地铁毒气案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说明。我们应该记住:进行暴力活动经常不是为了惩罚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人,而是为了制造混乱,使自己从中渔利。无数平民百姓,便成了牺牲品。而制造社会恐怖,还有什么比利用核燃料或武器进行破坏更好的办法吗?恐怖分子会千方百计地谋求获得核武器,而某些国家又可能由于经济等原因提供其核武器。还有比这更让人胆战心惊的"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吗?

    据预测,通过暴力威胁平民来谋求政治权力的传统恐怖活动,将继续在全球以每年大约15%的速度递增。由于更加狂热的宗教及种族恐怖组织迅速增多,再加上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袖珍型国家",他们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使国际恐怖事件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增加2-3成。

    1996年7月17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爆炸声中化为灰烬,机上200多人全部罹难。

    7月27日,美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一颗炸弹在举世瞩目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引发,成为恐怖主义者肆无忌惮的宣言。成千上万名运动员只得于惶惶不安中完成了赛事。

    诸如此类事件,透露了国际社会对这种战争新形态的无奈。11月10日,发生在北非阿尔及尔市的汽车爆炸,造成l0人死亡,20人受伤。同日,俄罗斯的一个墓地也上演了类似的悲剧,死伤30余人。

    进入l997年,世界仍不太平。

    首先,多灾多难的中东地区再次遭到困扰--3月21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一家咖啡馆发动了一起自杀性爆炸袭击,当场炸死3名以色列妇女,另有40多人受伤。

    4月1日,加沙发生了两起未对以军造成伤亡的爆炸事件,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同一天,2名巴勒斯坦人在其西岸被以军枪杀。随后,一辆以军车被炸,l3名以军士兵受伤。中东和平再度陷入困境。

    以上只是偶而见诸报端的几个例子,但已足以令人胆颤心寒。然而,比这更可怕的是,除了传统的恐怖主义威胁之外,核武器、生化武器的走私和扩散,信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使恐怖活动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美国的一位情报官员说,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和20名精明强干的计算机程序专家,就能使整个国家停止运转。有人因此预言,下个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超级恐怖时代"。

    目前,恐怖分子最可能得到的现代化武器是美国制造的"毒刺"导弹。它是美国陆军引以为傲的先进武器。这种导弹仅重15公斤,可以扛在肩上,像滑膛猎枪似地发射,准确度极高。几乎无需训练,它就能用来击落飞机。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美国通过秘密通道给阿方抵抗力量提供了大量这种导弹。冷战后,美军方担心它流失到恐怖分子手中,便不惜高价收购。但收回的寥寥无几。

    由于核技术的扩散,设计制造核弹已不再是"蜀道之难"。美国一位年轻的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曾根据本国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在一次作业中设计了一枚可供使用的核炸弹。德国一名12岁的男孩,也曾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建了一座"微型核电站",发的电足够全家所有的电器使用。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名核物理专家、一名电子学专家、一名冶金学专家和一名化学烈性炸药专家在一起,就能够制造和组装原子弹。

    化学和生物武器,比核武器更容易制造。但其毁灭性丝毫不逊色。东京地铁毒气案即可说明这一点。近年来的又一恐怖热点是计算机"黑客"的盛行。据报道,美国和英国的军方计算机网络,就多次遭到"黑客"的入侵"。

    与以往的战争不同,恐怖活动置传统的战争法则和道德准绳于不顾,多以无辜平民和非军事目标为袭击对象,从而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走在都市大街上的人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替死鬼"。这仅仅是危言耸听吗?

    脚下的"死地"

    1994年9月,一个和暖的下午,一声猛烈的爆炸震撼了东柏林的弗德烈沙恩区。3名建筑工人当场丧生,17人受伤。爆炸现场附近几十辆汽车严重受损。

    警方迅即找出祸根:建筑工人在一处工地上挖掘地基时,钻机碰到了一枚未爆炸的225公斤炸弹。这枚炸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下的,埋在地下5米深处已有半个多世纪,外面的钢壳逐渐锈蚀,里面的引信和炸药却仍未失效。

    在柏林,每年都能发现数十吨战时遗留的炸弹和其他军火,包括机枪、子弹、手榴弹、反坦克火箭弹、重型炸弹等等。专家认为,这座城市的地下如今仍埋藏着难以计数的未引爆炸弹。"每天都有几次警报",警官彼得·容格说,"我们估计,战时投在柏林的炸弹或弹药,还有20%撞击时没有爆炸。"容格是警方军火处理组的技术主管,他们小组专门负责清除未引爆炸弹之类的危险物。

    这问题并非柏林独有。每年在德国各地找到的未爆军火,总数都超过2000吨。

    这问题也并非德国独有。全世界,每20分钟就有一人被地雷这种称为"脚趾爆米花"的东西夺去双脚,甚至丧命。

    在违反人道的武器黑名单上,地雷正步核武器与化生武器的后尘,面临被全面禁绝的国际压力。在过去的几年间,已有30多个国家自动停止输出,350来个民间组织投入抵制的行列。然而,风起云涌的国际反地雷运动,自一开始便注意要打一场没有胜利可言的仗。因为纵使能阻止得了每年200到500万枚新雷落地,以目前每年10万枚扫雷进度推算,至少也得旷耗1000年,才能清除早已埋设的1.1亿多枚旧雷。

    这意味着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平民百姓,得用他们的双脚充当人肉扫雷机。

    没有任何武器能像地雷一样,以如此低廉的造价,取得巨大的杀伤效果。它的制造技术简单,成本少(只需3美元),利用飞机或大炮,便可像撤糖果一般在大片地面上轻易布雷。因而举凡爆发内战的第三世界贫穷国家,如柬埔寨、阿富汗、索马里、莫桑比克、安哥拉、危地马拉等,无可避免都沦为地雷的杀戮场。

    冷战结束之后,由美苏在幕后撑腰的国际型内战一一偃兵,难民纷纷打包返乡。然而和平条约墨迹虽干,鲜血却流淌未绝。地雷,就像永不投降的捍卫战士,仍然拒绝放下武器。它在顽强地设下一个个死亡的陷阱,耐心株守50年、100年。但它的猎物不再是战斗人员,而是寻常百姓。

    要想侦测到地雷,就如大海捞针。它的造型百变,易于伪装成无害的日常用品。若是塑胶地雷,更能躲过金属探测器的侦测。因而布雷者可以大片大片地布,扫雷者却只能一寸一寸地扫。每一颗的清除成本,高达3000美元。而且每扫500万枚地雷,就得至少赔上一名防爆专家的性命。这笔天文数字的花费,迄今唯有石油王国科威特担负得起,海湾战争结束后立即全面扫雷。

    世界上大约有l0个国家,因为境内地雷遍布,已不宜人居。大批难民有家不能归,战后重建遥遥无期,构成国际援助的沉重包袱。地雷已取代小儿麻痹症,成为第三世界民众下肢伤残的头号杀手,人命代价难以估算。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甘地夫人纪念医院,住满截肢的儿童。他们中有许多是好奇捡拾制成玩具形状的地雷,而被炸断手脚。触雷的爆炸声,每天都为这个荒凉的沙漠城市制造些许声响。学校里面,学生下课也不敢到操场上玩耍,因为害怕平静草皮下所隐伏的杀机。不单是学生,地雷把所有喀布尔市民都给集体禁足,更驱策400万阿富汗人流落巴基斯坦和伊朗,怅叹"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非洲的安哥拉街头,触目可见被地雷炸断双腿的行乞者。据估计,每140位安哥拉人当中,就有l人触雷残废,该国中部大城最具规模的工厂,不是别的,正是国际红十字会支配创办的假肢和拐杖制造厂。

    沃土变死地

    1992年,柬埔寨境内停火后,联合国人员拿空中摄影照片当佐证,游说难民返乡:"看到没有,照片上的农田都变成了无主荒地,回去全是你们的!"

    归乡者料想不到,昔日的沃土,在内战中已变成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死地:柬埔寨800多万人口,无日不在1000万枚地雷的威胁下惊怵过活:买菜、汲水、下田、访友等。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都成了性命攸关的冒险。尤其到了雨季,洪水挟泥沙与地雷俱下,谁也不知道家门何时会收到洪水带来的死亡礼物。

    每天5到20人的触雷率,使柬埔寨首都金边沦为了"废都"--残废人之都。国际组织雇佣遇害者家属,组成寡妇扫雷大队。一名队员自嘲:"我这辈子再也不用担心失业了。地雷一百年也清除不完。"

    二次大战期间埋设的地雷,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余威犹存。英国蒙哥马利元师与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坦克战,衍生出无数脍炙人口的电影题材。但战争遗留的地雷,使利比亚1/4耕地迄今荒芜,却鲜有人知。

    西方国家直到波斯尼亚战事升高,必须出兵干预时,才切身体会到地雷问题的严重。波黑多年的战火,留下400万枚烫手的地雷,这对于越战期间60%死伤出自地雷的美军来说,不啻恶梦重演。

    冷战结束后,原本无所事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干探派上了用场:他们最新的任务就是奔赴波斯尼亚,向交战双方刺探布雷图,好让当地监督执行《代顿和约》后的两万名美军,拔除脚底大患。美军甚至用最原始的方式,出动羊群在山区踏雷。

    地雷的诡辩

    随着西方国家态度渐趋积极,国际人道组织多年来疾呼修改《传统武器公约》,作为管制地雷的依据,并终于得到了回应。联合国在过去一年内先后召开过两次全球地雷会议。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两次会议都在各言其是中草草收场。国际人道组织坚持要全面禁绝地雷,西方国家则认为地雷有好有坏。例如,塑胶地雷是"坏"地雷,该禁;但能在一定期限内自行摧毁或失效的灵巧地雷,则是"好"地雷,不该禁。限用灵巧地雷,说穿了是要把地雷从低科技的廉价产品,变成高科技的昂贵武器,让第三世界国家买不起、造不起,以减少西方国家子弟兵在海外的死伤。而西方国家使用地雷的权利,却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灵巧地雷也是杀人地雷,不管踩上去的是士兵的军靴,还是小孩的拖鞋。海湾战争结束后,40%的灵巧地雷并未自行引爆或失效,便证明其技术并不可靠。

    从人权组织的角度看,世上没有所谓的"好地雷",唯有全面禁用,才能杜绝无穷后患。可又有谁敢奢望世界上各种有能力制造和使用地雷的力量,能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呢?就算能够签定某种"禁止公约",真正彻底履行是否会有可能?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公然违背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3.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科学使刽子手"斯文""、"高雅"起来

    从古至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但在发动者眼中,战争本身绝不是最终目的。在战车与硝烟的背后,是征服的野心,是掠夺资源的贪婪欲望,是民族、种族、宗教之间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敌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几千年来征服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他们想象着敌军后方不攻自破,在混乱、衰败中向自己俯首称臣;他们想象着敌方突然间溃不成军,望风而逃;他们甚至想象着敌方士兵乖乖地自动放下武器,任己方随心所欲地调配安排。

    而这一切想象,到了今天,都将变成现实。科学的光芒普照大地,令一切幻想成真,令一切征服者笑逐颜开。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科技在军事家眼中已成了致胜的法宝。他们凭借科技的魔力,可以将技术装备差的敌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令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两百年以前,人们极少会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即使有人考虑,也当然地认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它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然而,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警醒,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负面效应,竟是如此的可怕。把科学应用于武器研制,使战争变得不需人为控制,个人的安全几乎降低到毫无保障的地步;而这种安全,却应该是文明的主要成就之一。当然,我们不可以把战争的毁灭性作用完全归咎于科学;但不可否认,假如不是由于科学,战争就不致于变得如此疯狂,如此不顾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科学是由科学家们来推动发展的。科学家们可以保持中立吗?他们可以仅仅为了人类福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却又置身于军事之外吗?在民族国家仍然存在的今天,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进行着竞争。科学家是应该为了人类和平而与战争绝缘,还是为了本国利益而积极投身于军事防御呢?1936年,国际和平运动科学委员会曾在布鲁塞尔开过一次大会,讨论科学家在战争形势面前应负的责任,讨论主要围绕科学家参预战争和备战工作的问题。当时存在着三种思潮:有些人由于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或者认为科学家没有必要过问自己工作的后果,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参加这类活动;而另一些人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参加战争或备战工作;还有一批人数较多但态度不明确的成员,他们是否参加备战工作,要看战备或战争的具体情况而定。局势非常复杂,科学研究到底是民用还是军用,是用于进攻还是用于防御,这都不是能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的。

    从很早时候起,科学就与战争纠缠在一块。科学技术一方面满足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借战争和军事的资助而不断地发展。当科技与军事联姻产生的武器能够随意毁灭地球时,我们是该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而惊叹,还是该为这种联烟能无限地放大人性之恶而感到悲哀呢?

    黑色死亡"绵绵无绝期"

    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不是靠弹片或炸药,而是靠其中装载的生物战剂,使人员、牲畜、农作物导致疾病或死亡。生物武器与核武器、化学武器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早期因受科技水平所限,仅仅使用致病性细菌作为战剂,故旧称"细菌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组成生物战剂的除细菌外,还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等致病微生物,以及生物毒素和昆虫媒介等。

    在古代战争中,如果一方军队及后勤、居民中发生了流行病,将极大地削弱其军事力量。这种例子不免使军事家们想出:利用人工传播疫源的方法作为作战方式,以达到战时传染疾病的目的。

    1346年,鞑靼人围攻克里米亚的卡发,久攻不克,于是将鼠疫患者的尸体投入城中,使得鼠疫的传染遍及欧洲。估计死亡2000万人,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l/3。

    此次事件被称为"黑色死亡"。

    而日军731部队在侵华战争中的细菌战恶行,至今令人发指。到了今天,生物武器又有了更大的杀伤力。

    1992年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本手册,将生物战剂定义为"一种可以在人、动物或植物体内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从中提取的毒素),或是导致物质变质的微生物"。

    目前,世界已知的、能对人类产生危害的病毒源,约有160多种。其中有60多种被公认为潜在的生物战剂。那么,生物战剂又是怎样一种致命武器呢?

    生物战剂具有传染性与致命性。以很小的剂量,就会导致像死亡或失能这类可以预见的结果(事实上,接触扎伊尔埃伯拉病毒的人,百分之百都会染上传染性疾病。即使对病人进行全面治疗,也会有90%的人无效而亡)。

    生物战剂极易生产。本世纪60年代,大部分有关生产生物战剂的技术问题已得到解决。在制药厂或啤酒厂使用的发酵罐中,就可迅速而大量地生产生物战剂。一间能存放两辆汽车的厂房,所生产出来的如炭疽这种生物战剂的数量,足以毁灭l0余座大城市的人口。只要建立起简单的生产设施,就能大量生产生物战剂。而且用不了一个月,这些设施就可全部被拆除。照此而言,核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生物战剂尽管可以通过水或食物、昆虫(比如扁虱)等媒介来传播,但其最主要的威胁,是经空气使人吸入变成气溶胶状的生物战剂颗粒。

    生物战剂的致命相当惊人。即使和毒性最强的化学战剂相比,也毫不逊色。l0克炭疽孢子的杀伤力,与一吨神经性毒剂--如东京地铁毒气案中的"沙林"的杀伤力相同。在理想状态下(晴朗无风的夜晚),一架使用气溶胶发生器的飞机撒布100千克的炭疽孢子,可以完全覆盖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并可导致100~300万人死亡(假定其人口密度为300~10000人/平方公里)。

    根据一份l97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吸入一个极其微小的炭疽孢子,48小时内就会死亡。可致命的平均呼吸剂量是10叫克。从理论上讲,1克分布适当的炭疽孢子就足以使l/3以上的美国人口死亡。

    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家马修·梅塞尔森博士近来组织了一批美、俄科学家,对1979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事件进行了细致研究,并演示了毒剂点源施放的效能。由于前苏联某一生物战剂研究机构意外地泄露了"不到1克,或几毫克"剂量的气溶胶状炭疽孢子,而当时因西北风形成了大约50公里长的一股狭窄气流,造成至少96人被感染,其中66人(或更多)死亡。1979年4月2日清晨,在距泄露地4公里地方的人员全部被感染;而且,在其下风向50公里以内的牛羊,也全部被感染。对当地居民来说幸运的是,此种生物战剂生产地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南部边缘地带,而风是从西北刮来的。假如那天早晨刮的是轻柔的南风,死亡的人数就更多了。

    1969年,美国单方面停止了对攻击性生物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在31种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战剂中,有20种是细菌或真菌。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病毒被认为是理想的生物战剂。因而人们对前苏联以病毒为基础的生物武器的研究和开发极为重视。一份来自美国陆军保健勤务司的报告中指出,在美军最有可能遇到的22种生物战剂里,有l9种是病毒;其中包括扎伊尔埃伯拉病毒。

    在非洲乡村爆发扎伊尔埃伯拉病毒后,已有数个国家获得了这种病毒的标本。该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具致命性的病毒,而且极易传染开去。用"爆发"这个词来描述该病毒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它可以迅速地毁灭整个城市或村庄。l976年,该病毒侵入55个村庄,受感染者90%死亡。目前,既无疫苗也无治疗方法来对付它。

    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疾病控制中心,将扎伊尔埃伯拉病毒确定为生物安全4级毒素。而艾滋病反被列为2级。美陆军传染病医学所的研究人员,在日常处理带艾滋病毒的血样时,除了戴外科手套(一般只有两层)之外,不再采取其他防护措施。而在处理带有埃伯拉病毒的血样或肌肉组织时,他们必须穿着一种类似太空服的防护用具。

    生物战中经常被忽视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毒剂都是致命的。一种非致命性的病毒,比如流感,其传染率相当高(目标区内绝大多数没有防护措施的人都会染上),而且极易传染(被气溶胶武器袭击者会将该病毒传播给那些在生物战袭击中未受感染者)。受感染者在几天之内即丧失功能,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致死。

    据该美陆军研究所的观点,生物战唯一令人松口气的就是,大多数毒剂普遍被认为不具有持久性。美陆军的使命,就是用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占领和控制预计地域。而依据上述观点,生物战剂在地域拒止中并不是特别有效。突施地域拒止,一种更为有效的武器是化学毒剂,如带有尘埃的芥子气。敌军可以在山间通道上施放芥子气,以阻止美军在其翼侧发起突然袭击,或在撤退途中阻止美军的进攻部队。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也包括使人失能的持久性、致死的时间长短等问题。对付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生物战剂不是理想的拒止武器。

    轻松制造生物武器

    获得少量生物战剂并非难事。凡有羊群聚集处,都存在炭疽孢子。任何一个开过生物课的中学生,都可以从蓖麻中提取出蓖麻毒素。肉毒杆菌A,是已知的最具致命性的毒剂,可将其迅速从自然界中的细菌里分离出来。

    其他毒剂,特别是毒素,被广泛地应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中。事实上,人们可以从美国的一些典型文化收集组织那里合法获得任何一种毒素。这些组织,.是一个为全球医疗研究机构服务的合法公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服务的客户,已扩大到400家。至于客户是否将购买的毒素用于和平目的,则不得而知。伊拉克政府也是其客户之一,它购买了炭疽和其他几种毒素,用于生物武器的发展计划。

    20世纪40年代以前,从"实验室研制"到"武器装备",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保障。现在不一样了。二战后20年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规模生产生物战剂成为可能。今天,生产生物战剂所需的装备和物资,都可以通过商业手段获得。任何一个拥有最原始的药物或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国家,都已具备大规模生产生物战剂的科学知识和永久性设施。容积从1万到l00万升的商用发酵罐,被广泛应用于制药业、农业和酿造业。

    生物战剂既可制成液体,也可制成粉状。制造液体战剂最安全也最便宜;但在运输和存储时,需要格外小心。应尽量使其生物衰变(包括毒素)减小到最低限度。与之相比,粉状毒剂稳定性较高,传播效能也有所增强。特别是拥有了这方面技术之后,更加如此。只是在制造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危险性。

    二次大战中,由于使用了自然传播方式--昆虫媒介、污染水及食物,日军的生物战计划获得了局部成功。日军曾使用气溶胶施放器,在实验室和有限战场中进行过试验。小型炸弹爆炸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证明这种方法是一种效能极低的传播方式。

    二次大战后,在"生物战黄金时期"(1959-1969),美、英、苏等国都相继解决了使用气溶胶施放器布洒毒剂的难题。武器研制上的突破和生产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改变了生物战的性质,使其从一般恐怖性变成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定委员会的分析报告,在一大、片城市目标区中使用一只高效气溶胶发生器投撒100千克的炭疽孢子,其杀伤力是一个百万吨级热核氢弹的2-6倍。

    生物武器自开始使用于战争起,就为国际上所关注。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利益要求,联合举行了多次国际会议,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协约和公约,想以此来限制生物武器的发展,制止生物武器用于战争。

    1907年第二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公约中规定:"关于禁止使用毒质或毒质的兵器"。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虽没有直接提到"细菌武器"一词,一般认为"毒质"也应包括细菌。

    1925年6月17日,日内瓦会议制颁的议定书中,不仅再一次禁用化学武器,而且第一次明确要求禁用细菌武器。议定书中明文规定:"禁止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实际情况与议定书恰恰相反,研制与发展生物武器的国家日益增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已达到30多个国家,约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23%。

    随着军事技术与战争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生物武器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中不断使用。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对禁止化生武器的呼声也不断增高。从1959年开始在加拿大进行的非官方的"帕格沃希"国际运动,以及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均对制订国际间禁止化生武器条约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197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制定和通过了《禁止试制、生产和储存并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全世界有129个国家和地区在该条约上签了字。

    但是,条约很多时候却是一纸空文,并没有真正执行。禁止生物武器,还存在着许多难题。

    第一,由于一个国家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平时有必要研究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因此,很难分清其研究是为了民用还是为了军用。其次,生物防治疫苗的研制及防御措施的制定,也需经过与制造生物武器类似的过程。所以无法弄清,某些国家是否打着"防御"的旗号以掩盖其丑恶的目的。第三,在过去的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的国家只是受到舆论谴责,而并没有任何经济等具体的制裁。即使安理会有时以多数票通过了制裁决议,也难以付诸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武器的制备已经越来越谷易。研制生物武器的国家,由少数几个大国,已扩展到了几十个。在生物武器"黑色死亡"的威胁下,人类的恐惧将是"绵绵无绝期"。

    化学威慑:小国的"保留节目"

    有人说,生化武器是"穷人的原子弹"。

    海湾战争时,既然在财力、武力上敌不过多国部队,伊拉克只好拾起了两伊战争中致胜的化学武器法宝,企图以此威慑对方,动摇其再战决心。

    还是让我们看看它的"犯罪前科"吧。

    1980年9月22日爆发的两伊战争,于l988年8月20日实现停火,持续了8年之久。伊拉克在伊朗大举反攻的关键时机,竟置国际公约于不顾,率先采用化学武器,使伊朗军队遭受到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在心理上给伊朗军队造成的影响更大。从1987年开始,伊朗也采用化学武器予以还击。这是两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化学裁军谈判期间,也是继越南战争之后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化学战,而且是首先使用神经性毒剂。

    根据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伊拉克于1976年开始,在鲁特巴以东l0英里的阿卡沙特建造了秘密地下化学毒剂工厂。该厂靠近一个磷酸盐矿,可以从此处获得重要的原料。这个毒剂厂于l978年投产,原系制造农药杀虫剂,计划生产阿米通、对氧磷、对硫磷等剧毒化合物,同时也制造神经性VX。按设计图纸规划,其年产化学药剂达2000吨。80年代初,伊拉克又从英国、美国大量进口了既可以生产有机磷杀虫剂,又可以制造神经性毒剂的化学中间体。

    另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伊拉克既有生产芥子气的化工基础,又有生产芥子气的原料。伊炼油厂可以很快改装,用于生产芥子气。伊在萨马拉城郊外90英里的地方还有芥子气工厂,其装置分布于25平方公里地区内,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

    据美国情报机构透露:伊拉克共有5个生产、装配和贮存神经性毒剂的地方,其设旋都建在很深的地下。据说,伊在战争期间一直生产芥子气和塔崩,1985年开始生产棱曼。此外,伊还从西德和苏联购进大量的化学防护器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中东遗留了大量化学武器。其中,有30一50磅的芥子气炸弹24076枚,芥子气炮弹25万枚,光气炮弹4000枚,芥子气布洒器459具。人们猜测,这批化学武器和弹药中的一部分已从埃及运到了伊拉克。

    据伊朗声称,在两伊战争的头6个月内,伊拉克就使用了化学武器,并说中毒者有晕眩的感觉。但缺乏可靠证据。

    在战争中期(1983一1985年),伊拉克更加频繁地使用化学武器。仅1983年就有34次。

    这段时期里,伊拉克在地面战场中连续失利,伊朗军队直接威胁其首都巴格达与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为挫败伊朗的攻势,伊拉克不得不借助于化学武器。早在1982年9日,其总统萨达姆就警告伊朗说,他们有一种"神秘武器"。如果伊朗敢侵占一寸伊拉克领土,他们就使用这种武器。

    1984年3月8日,伊朗军队在胡韦尔沼泽地区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该沼泽位于库尔纳以东,靠近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交汇处,到处是芦苇荡。在这次作战中,伊拉克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黎明前即派出直升飞机对沼泽地区施放了糜烂性毒剂。清晨,当伊朗军队通过时,这儿浓雾弥漫,毒气蒸发与水蒸汽混为一体。据统计,此次化学袭击使伊朗军队死亡l000多人,5000多人中毒。

    3月15日到21日,伊拉克故伎重演,在约费尔、阿勒贝扎等地投放了若干神经性毒剂弹。

    鉴于3月初外电纷纷报道伊军队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决定派出调查小组,于3月13 日抵达中东,进行现场调查。调查报告指出:该小组在两个遭袭击区发现,部分空投炸弹和未爆炸的炸弹,其弹体上有一条10厘米宽的黄色带,标有绿色"BR250WP"字样。取出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伊拉克在该地区使用了芥子气。通过对正在阿瓦士和德黑兰几所医院的31名中毒伤员和部分中毒致死的尸体检验认为,临床症状从眼结膜炎开始,双眼有异物感,眼睑水肿,然后出现严重的皮肤红斑。数小时后,出现水疱、气管炎、局部肺炎。由临床结合分析认为,这完全与起疱剂(即硫芥气)所引起损伤的各种症状相符......因此,调查小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伊朗境内所观察到的地区,用空投炸弹的方式使用了化学武器。3月16日以前用的是芥子气,3月17日上午以后用的是塔崩毒剂。

    从1986年到l988年,是两伊战争的后期阶段,双方攻势减少,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在对峙中,伊拉克军队仍不断使用化学武器,而伊朗军队也进行了化学回击。

    1988年4月11日,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s·纳塞里,向联合国裁军主席转交了《伊拉克政府1981年1月~l988年3月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使用化学武器的细表》,表中指责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241次,有人员伤亡的为100次,造成伤亡数为44163人。

    联合国调查小组多次调查确证,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主要使用了糜烂性毒剂芥子气和神经性毒剂塔崩。又据伊朗有关资料,伊拉克还使用了沙林、VX和路易氏气等毒剂。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手段中,用飞机投掷炸弹布洒占61%,用榴炮和迫击炮布洒的占39%。

    在入侵科威特之前的1990年4月2日,萨达姆就曾警告说:"如果以色列用核武器袭击伊拉克,伊将以化学武器回击,至少可以毁灭以的一半领土。"同年4月3日,伊全国各地举行了大规模游行,以表示对萨达姆的支持。4月7日,萨达姆发表了一项声明,拒绝布什总统提出不要使用化学武器的要求。萨说:"我认为,这是伊拉克人民保卫自己和家园的合法权利。"伊武装入侵科威特以后,多国部队云集海湾。在此期间,萨达姆多次扬言,如遭多国部队攻击,将用化学生物武器还击。化学生物武器,俨然成了萨达姆手中的"原子弹"。

    在战争即将爆发之际,1991年1月11日,萨达姆于伊斯兰大会上公开宣称:"如果伊拉克受到袭击,将使用所有的武器,包括化学武器。"

    伊在利用新闻宣传媒介公开发出化学威慑的同时,并积极进行其实战准备。

    首先,他们加强了化学战剂的生产和储存能力。伊6个化学武器生产基地一时间日夜开工,加紧生产神经性、糜烂性、全身中毒性和窒息性毒剂。以神经性毒剂为例,就以每月60吨的速度继续扩大储存量。同时,伊也对正在修建的新生产基地和化学武器仓库及有关设施加紧施工。

    其次是进一步完善攻击型化学兵器。不仅伊拉克现有的火炮大都能发射化学弹药,"蛙"一7火箭、"飞毛腿"导弹均可进行化学攻击。而且,他们还对"侯赛因"、"阿巴斯"和"阿贝德"导弹抓紧改装化学弹头。

    第三便是积极进行实战布置。在一线的部队,均装备了化学炮弹和其它的爆炸型化学武器。空军装备了化学炸弹和布洒型化学攻击兵器。在西部,他们部署了针对以色列的化学武器。北部的导弹,也配设了化学武器。

    伊拉克的一系列行动,其目的十分明确。那正是在向敌人表示:"我们的化学威慑,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具有强大的化学战能力。我们随时准备把这种威慑付诸实施。"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置国际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公约和世界反战舆论于不顾,使用了化学武器240余次,特别是使用了自德国人1935年发现以来50多年里没有哪个国家敢用的神经性毒剂。多国部队为此受到了化学威胁的强大压力。

    伊的化学威慑,使多国部队在开战前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恐慌。英国的一位指挥官说:"伊拉克的化学武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武器。"美空军某中尉也表示:"宁愿去十次巴拿马,也不愿去一次伊拉克。因为伊会向我们扔毒气弹。"

    在空袭中,多国部队为摧毁伊的化学武器工厂、化学弹药库等,消耗了大量的弹药。不仅如此,他们还耗费巨资研制、生产和购买防护器材。为应付伊"飞毛腿"导弹可能携带的化学弹头,他们紧急研制携带消毒剂的反导弹,以减轻化学导弹可能造成的毒袭后果。此外,化学威慑也给多国部队的后勤保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他们不仅要供应大量的防护器材,还得在饮食、饮水等方面防止污染。

    在两伊战争之中,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多次扭转战局。因而在海湾战争之中,它又不断打着这张"王牌",对多国部队进行巨大的威胁。但美、英、法等国是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国,也不断地向伊亮出"黄牌"。如1991年2月1日,法总统密特朗对《巴黎竞赛画报》记者提出海湾战争的"七点担忧",第一条就是化学战。他说:"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将完全改变战争的情景。法国将不再只是为解放科威特而战。届时,将必须同伊拉克交战。因此,怎样使盟国避免使用化学武器,甚至小型核弹或中子弹呢?"这些话,既有对海湾战争的担忧,也是对伊拉克可能使用化学武器所发出的警告。与此同时,以色列也警告说:"如果遭到伊拉克化学武器的进攻,我们将以10倍的力量还击"。诸多以牙还牙的言论,虽都带有威慑和恫吓的目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时可能变成现实。因此,如果伊拉克使用生化武器,就意味着战争升级,那将是更加惨不忍睹的场面。

    从弄瞎眼睛到弄坏细胞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展开新概念武器与非致命武器的研究。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武器、次声武器和动能武器等。非致命武器又称"失能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化学等手段攻击敌方人员或武器装备,使其功能降低或完全失能,而又不造成大规模伤亡和损害的一类新型武器。从本质上讲,非致命武器也是一种新概念武器。而某些新概念武器,如激光武器、次声武器、微波武器,又属于非致命武器的范畴。除激光、次声波、微波武器之外,非致命武器主要还包括非致命化学战剂(金属致脆液、强力润滑剂、超级腐蚀剂、镇静剂)、非致命弹药(碳纤维弹头、光学弹药、泡沫弹、声弹),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兵器。1994年底,索马里形势急剧变化,甚至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联合国部队也不能安全撤离。在这种形势下,曾于1992年在索登陆、并已撤回美国本土的海军陆战队,再次奉命赴索执行"联合盾牌"行动。非致命武器在这次作战中"粉墨登场"了。

    在索马里使用的非致命性武器中,有40毫米榴弹、霰弹、"毒刺"手榴弹、MKl41闪光/声响弹、辣椒喷射剂、水性泡沫剂、铁蒺藜、粘性泡沫剂和"军刀"203激光照明器等。

    非致命性40毫米榴弹共4种。它们均由海军陆战队制式装备MK203榴弹发射器和Ml6A。步枪发射,都能给对方以打击,使中弹者肉体疼痛,并导致心理上的胆怯。但各种榴弹的威力(痛感)与有效射程不同。其中,豆袋弹是一种装满小金属球或塑料球的布袋。当发射出去的布袋撞到人体后即遭破碎,弹向四周的小球即可伤人。

    "毒刺"手榴弹内装有小橡胶球,在空中起爆后,橡胶球即向四周飞散开去,足可击伤在直径15米范围内的全部人员。MKl41闪光/声响弹是一种枪榴弹,可在瞬间产生刺眼的闪光和巨大的声响,使对手震惊,几秒钟之内完全没法走动。辣椒喷射剂又称辣椒气,其主要成分是辣椒素。若谁为它正面喷射到,就会被刺激得不能睁眼。

    铁蒺藜是一种正四面体,其每个顶点突出长约l厘米的铁钉。当把它撒布在地面上时,总有一个铁钉朝上,阻碍人和车辆的通行。

    粘性泡沫剂是一种泡沫状粘结剂。受到这种胶沾染的人,一旦与他人接触,就难以分开。其活动从而受限,攻击能力减弱,并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窒鼠书的恐怖感。它+如喷射到道路,可使其堵塞不通。

    水性泡沫剂,是一种用水溶解的泡沫剂。它与粘性泡沫剂的特性相反。当它被喷撒到道路上时,会使路面光滑得寸步难行。水性泡沫剂也可以与辣椒喷射剂、美军装备的催泪剂等非致命性战剂混合,以消防车喷洒,驱散暴乱的人群。

    "军刀"203激光照明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装在硬塑料壳中的激光发射机,另一部分是小型控制盒。激光发射机的形状和尺寸,与40毫米榴弹一样,可以装填到Ml6步枪的榴弹发射器下部。激光发射机由电池供电,可将刺眼的红光投射到270米远的人体上。碰到紧急情况时,激光发射机可以迅速退出,换装榴弹。

    由于"军刀"203在索马里是首次装配使用,因而由研制该武器的人员充当技术顾问。据其顾问介绍,有一天晚上,一群索武装分子接近美海军陆战队。为避免交火,美方用"军刀"203激光照明器照射索武装分子。结果,刺眼的红光突然投在其中一人的身上,使他当场惊呆不动了。其余人则吓得纷纷逃去。除掉以上曾经在索马里曝光的非致命武器外,还有下述几种类似武器正要研制或已有成果:

    麻醉剂一种依靠气体喷射或射击命中敌方人员,使之昏昏欲睡、进而擒获的武器。这种麻醉剂作用奇快,一两分钟内就能生效。使用时,要求发射器十分准确,瞄准敌方头目射击,令他失去指挥能力。

    电击手枪它仅有便携式电话机那么大,可以发射装有电极的小飞镖,射程达5米,能使敌方受到约5万伏电压的电击。它还装有一个激光瞄准器,可以精确地瞄准目标。小飞镖能穿入敌军的衣服中,或粘附在他们的皮肤上,强大电流立即使其倒地。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电击手枪能干扰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联系,虽不致命,但对心脏有很大影响。

    生死.子弹是菲律宾研究部门从当地的一些野生植物果实中提炼出的原料研制而成的。敌方被这种子弹击中后不会受伤,更不会致死,但全身发痒难忍,从而失去抵抗能力。

    低能激光步枪美国已对这种武器进行了试验。它由士兵背包中的电源提供动力,有效射程约l.6公里。该枪发射时无声,也看不见射击轨迹。但当它射在人的眼睛上时,特别是那些未戴夜视镜和望远镜者,就会立即丧失视力。

    国际红十字会和瑞典政府反对使用这种武器。他们把激光步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致盲毒气作了比较,一致认为激光对视网膜的破坏是永久性的。而专用的防激光护目镜,也只能保护眼睛不受有限波段的激光伤害。

    超级黏合剂是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专门为保护存放在仓库中的核弹头而设计的。假如恐怖分子侵入仓库,夺取一枚核弹头,并威胁说要引爆;在此情况下,卫兵不可能在靠近核弹头的地方使用武器或炸药。这时便可以使用新研制的两种超级黏合剂:一种是用压力枪发射的黏合剂,它一接触空气立即变硬。当喷射到人体上后,便立即将人粘住,使之动弹不得。另一种黏合剂在发射出去以后,像雪崩一样埋住对方,使其看不见东西,听不见声音,且无法活动。但仍可以呼吸。这两种黏合剂都可用挎在肩上的喷射器或压力枪喷射,使犯罪分子无法动弹,直至黏合剂融化为止。

    超级腐蚀剂美国正在试制的一种超级腐蚀性化合物,能够使车辆发动机熄火的气体。它们可以"吃掉"金属、橡胶和塑料制品,不仅能毁灭坦克和汽车,还能破坏其他机器,甚至使燃油变成毫无用途的凝胶。

    以上谈到的非致命武器,既适用于警察对付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突发事件、群体骚乱等,又适用于低强度冲突的现代战场。

    像孙悟空一样钻进你肚子里的"微型武器"

    在《封神演义》一书中,有一节故事描述到,神通广大的物戬是如何施展其手段钻进梅山猪精的五脏六腑里,逼迫妖魔现形并束手就擒。类似的情节在《西游记》中也经常出现。孙悟空不时地钻进一个又一个妖怪的肚子中,令其剧痛之下,不得不屈服于他。而现在,一些科学家与军事家正在研制一种能像"齐天大圣"或"二郎神"那样的"微型机械小虫",让它们钻进敌人作战系统的装置与设备内,破坏其机器,逼迫对方投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正一次次地将古代的神话变为现实。目前被人频繁提起的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有可能制造出"微型机械孙悟空"和"微型机械二郎神",它们将更加小巧玲珑,更加听人指挥。

    所谓微型机电系统,是专指那种外形轮廓尺寸在毫米量级(10米)以下,构成的元件尺寸在微米至纳米量级(10_6至10叫米)的可控制、可运动的机电装置。它是自微电子技术问世以来,人们不断追求高新技术装置微型化的必然结果。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微型机电系统的探索研究。直到80年代中、后期,这个领域才有了实质上的突破。当时人们看到,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先进制造技术,可以研制生产出一些大型机械系统的微型样机,于是就引发出了一场向微型机电系统进军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的实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物质的毫米一微米层次,进一一步深入到物质的分子一原子的纳米层次了。它将开发物质在这一新层次的信息与结构的潜力,将有可能实现单位物质储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新飞跃。

    微型机电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以精确完美的控制与准确入微的离散方式(原子与分子),快速地排布分子或者原子结构,来按照人们的意向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型设备,从而使物质加工处理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它也是信息革命在这一层次上的体现。由于它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进展起来非常迅速。并且,由此开创了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制造学、纳米测量学、纳米控制学和纳米显微学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群。从而,我们迎来了面向21世纪的"纳米时代"。

    专家们普遍认为,微米/纳米技术是一项极具前途的军民两用技术。它在军事上的应用,目前主要是微型机电系统及其与微电子相结合的专用集成微型仪器。

    美国兰德公司于1993年专门为军方撰写了一份名为《微型机电系统的军事应用》的研究报告,向人们描绘了微型机电系统的潜在军事应用的图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报告中的内容。微型机器人中子失能系统人们设想研制出的这种系统通常具有六个分系统,即:传感器系统、信息处理与自主导航系统、机动系统、通信系统、破坏系统和驱动电源。

    这种微型机电系统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并拥有初步的机动能力。当需要攻击敌方的电子系统装置时,就利用无人驾驶飞机将它散布到目标的周围。在目标工作时,它们将"感觉"到目标的位置,并向该方向移动,直到渗透到它的内部,使敌方电子系统运转失灵。微型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还有一种潜在的用途,就是可以利用它来对敌方实施经济封锁和禁运。例如:可以打击敌方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们潜入"信息高速公路"的装置内,使得"信息高速公路"不能畅通无阻,从而其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此外,易受微型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打击的战略目标,还包括电力系统、民航系统、运输网络、海港航运、高速公路、电视电台、电讯系统、计算中心,以及工厂企业等。这些打击,可以为今后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们提供某种"战略威慑"手段,利用它们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而另一些人则担心,这种装置也许有朝一日会被国际恐怖组织所利用,对国际社会进行"恐怖讹诈"。

    蚂蚁机器人一种可以通过声音来进行控制的微型机电系统。蚂蚁机器人的驱动能量,来源于一个把声音转换成能量的微型话筒。人们可以利用它潜伏到敌人的关键装备中去,其时间能够长达几十年之久。平时相安无事,对方也难以发现。一旦两国关系恶化,甚至演变成交战状态,就可以利用遥控装置,启动潜伏的那些蚂蚁机器人,让它们破坏或"吞噬"敌方的设备。另外,至少有25位多年从事纳米技术和微型机电系统研究的专家,在经过大量的科学考察以后断言,今后的10至25年内,人们不仅能够制造出分子尺寸的微型机电装置,而且可以研制出一种像孙悟空的"可变毫毛"一样,由蚂蚁机器人充当作战平台的"可自行复制"性遥控灵敏探测装置与遥控地雷。一旦需要,可以空投到敌方,利用蚂蚁机器人寻找到军事敏感区域,通过控制程序使微型探测器与微型地雷"自行复制"到一定的密度。如果达到了"战略威慑"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遥控,有选择地从外部逐步解除"战斗状态",甚至使其全部失能。人们完全可以设想,一旦由程序控制的、可以"自行复制"的蚂蚁机器人出现在未来战场上,那将会通过微观装置所焕发出来的巨大战争威力,使敌方的宏观作战体系突然"瘫痪",甚至不得不屈服于微型机电系统所造成的战争压力。

    还有一种利用昆虫制造的微型机电武器。由于导航、机动与动力都对微型机电系统提出了难题;而对于昆虫来讲,这些恰恰是非常普通的能力。因此人们设想,基于巴甫洛夫的神经激励原理,将微型机电系统巧妙地植入昆虫的神经系统内,利用昆虫来做其动力源,控制它们飞向或跳向目标,收集目标情报攻击目标,以及施放化学毒剂,使目标丧失功能,甚至杀伤敌方人员。

    从"种族武器"到"思想控制武器"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的基因工程学,已经发展到足以凭借民族或种族特征致人于死地的程度。即通过对具有群体遗传特点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系统,施加目标以明确的化学或生物影响。比如说,可以只杀害褐色或黑色头发的人,也可以把目标对准矮个子或高个子、蓝眼睛或黑眼睛的人,从而达到有选择地损害某些民族或种族的目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种族武器"。可以说,"种族武器"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最得意之作"。

    70年代后兴起的遗传工程学,又名基因工程学。科学家们利用它已培育出许多新的生物品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美好的前景。然而,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成果迟早都可能运用于军事领域。准确地说,军事大国从基因工程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它运用到战场上去,制造出更残酷、威力更强大的武器。

    所谓"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学的方法,人为地改变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培养出新的、危害性更大的生物战剂。例如,如果把生物战剂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可以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战剂;或把耐药力强的基因转移,也可以制造出更耐药的战剂。如果把几种致病力和耐药力强的基因一起转移,无疑就能创制出危害性更大的生物战剂来。国外有专家认为,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制服"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正秘密或公开地加紧对基因武器的研究和试验。将其用于战争实践的时候,可能不久就要到来。基因武器一旦研制成功,其作用与生物武器相似,仅对人的肉体产生威胁。而另一种武器,却能对人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状态进行干扰及破坏。

    这便是"思想控制武器"。

    思想控制武器,应该说是大脑激励控制技术发展的成果。大脑激励控制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技术:当运用到军事领域以后,它便产生了。

    思想控制武器由能够产生光线和一连串语言的计算机组成。它的用途,是根据脑电波分析人的个性,并发出一些潜意识的信息来影响单个的人或一批人。也就是说,通过它来控制作用对象即大脑的反应,使其思维按照施加作用者的意愿去活动。勿庸置疑,思想控制武器在军事家眼中的价值难以估量。1991年在莫斯科这种武器首次亮相。据认为,前苏军入侵阿富汗时使用了它。现在,美国也正加紧进行思想控制武器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要解释思想控制武器的作用机制,应该从大脑激励控制技术说起。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脑电图,就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状态下,大脑辐射不同的低频电磁波。人在深睡时所发出的称为△波,频率在0.5~4赫兹之间;做梦时则为4~7赫兹,称64为6波;空闲时为a波,频率为7~13赫兹;最后是p波,那是人在集中精力工作时发出的,频率为17~30赫兹。大脑激励控制技术的任务,是给大脑以电磁激励,使它有更大的输出,从而达到控制人意念的目的。譬如说,当将赫兹的光脉冲施加在被作用者周围时,其大脑受光脉冲的激励,导致昏昏欲睡。美国的一家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大脑激励控制技术的先驱。它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空军基地,为的是借用那里的琶行模拟器。因为这项技术是高度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的,而模拟器便正好派上用场。尽管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还相当有限,但并不妨碍这门技术的发展。这家实验室目前已接受了60多名志愿者。他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每个人产生a波的位置和频率都相仿。,这为思想控制武器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证明。

    "气象武器"与"人造地震"

    越南战争期间,"胡志明小道"的上空每隔一段时间便掠过多架银白色的飞机。这些美军飞机既不投掷炸弹,也不旋放宣传品.丽是游戏一番,便悠然离去。奇怪的是,每当这些飞机走后仅半小时,该地区便会大雨骤降。

    开始,越南军民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暴雨盲然无知。后来他们才弄清,那是美军用碘化银制成的一种能"播种"雨云、制造暴洪的"气象武器"。

    其实,早在40年代,就曾有人通过试验发现,在云层中播洒碘化银可以引起降雨。这项重大的科学突破,无疑使人工降雨的愿望成了现实。遗憾的是,这项科学一旦传到好战者手中,就成了制造灾害性洪水或干旱的气象武器。

    人工影响天气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大气层中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只要人们掌握了其变化规律,就可以用较少的能量恰到好处地去"引发"它,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硒大气层中能量变化的结果,又将导致该地区天气和气温的变化.,根据这一原理,如果人们带着一定的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则天气就可能向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

    有人设想,在云中播撒某种化学药剂,可以使雨滴呈酸性。如果这种酸性化学物质长期大量地悬浮在大气中,那么雨滴溶解了化学物质以后,将使坦克、大炮、雷达等军事设备遭到腐蚀,影响武器正常功能的发挥。也有人设想,用火箭在敌军上空的高层大气里播撒一些能够吸收部分太阳光的吸热性物质,形成气溶胶微粒云层,削弱日照,降低气温,使这个地区变成一片不毛之地;或播撒一些能够阻止地面热量散逸到大气中去的化学物质,从而把它变成一片酷热和干燥的沙漠。

    这些设想,并不是虚妄之谈。从本世纪的4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雹、人工造雾等科学实验,并逐步由试验阶段转入了实用阶段。1943年,在意大利伏尔河岸,美军为掩护自己部队过河,曾制造了长5公里、高l.6公里的人工雾障。"二战"期间,德国为使其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军事基地免遭英美盟军的轰炸,也曾在这些地区播洒了大量的造雾剂,人为地制造了满天浓雾将其覆盖。美军在越战中使用的气象武器,本节开头已经提到。除了人工造雨,美军还曾利用人工雾障。掩护南越情报分队向北越渗透。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成功可能性越来越大,其在军事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俄、美军正在研究和已经提出设想的,主要有以下这些:

    在敌国上空播洒吸收光的物质,使其气候发生急剧变化,有如"核冬天";或者播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敌国境内产生酷热;或者播洒催化剂,增加敌对国的降雨量,制造人为的暴洪;还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消耗某个地区大气层中的臭氧分子,形成"紫外窗口",让太阳光线直接杀伤敌对国人员和生物。这就是所谓的"核气象"他们另外还提出,用人l二方法影响台风转向,将其引入敌国,以毁伤其人员和军事设施。这些方法都能给敌方的国防、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以毁灭性打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既然人类已有能力影响头上的天气,那么脚下的地层必然是下一个目标了。果然,已有一些丧心病狂的"战争狂人"开始了制造"人工地震"的研究。

    这些冒险的"军事战略家",已经把地震作为未来的致命武器,使对方的首都、各种枢纽和指挥中心完全瘫痪后,再发动地面进攻,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可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使地震发生时间完全受人为的控制;或者说,是由战争的一方来制造一场地震。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说,只有使用地下核爆炸。

    人们观察到,在任何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两个月以内,爆炸中心周围20~30公里范围中,通常都要发生多次地面颤动。这是因为,核试验瞬间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起了地壳的连锁反应。地下核爆炸实际上就是一种主要的"人工地震"。其爆炸强度,甚至与地震震级存在近似的对应关系。当量为10万吨TNT的核爆炸,相当于里氏6.1级地震。

    这还与爆炸地点的地壳构造有关。石板块边界地带和地壳活跃区域,爆炸引起的地震在强度及频率上均有加强。1995年夏天,法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在南太平洋上恢复了核试验。其爆炸地点莫鲁亚环礁连续发生了多起地震。这表明人造地震已经不再是幻想。

    在战略家们看来,核爆炸引起的地震,比核武器的直接杀伤更有威胁性。核爆炸使一一切都化为焦土;核辐射则使广大领土再也不能生长生命。征服这样的地区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受到严格控制的地下核爆炸所引发的地震,目的只在于造成对方的社会混乱、指挥失灵、群众陷入恐慌。这将为地面占领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作为武器的地震。还难以达到实用的程度。其技术难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核武器的布设,很难深入敌国领土进行活动;二是人造地震效果的滞后。也就是说地震并不一定在核爆炸后立即发生,从而使核打击失去突然性。若干年以前,人类还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乞求天帝显灵,祈祷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不要让洪涝、干旱、地震等降临到自己的头顶。而今天,人类却已经在为自己挖掘坟坑了。

    下一次战争,也许不再仅仅是硝烟和炮火,而是整个地球的撕裂、全人类的覆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