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黑色屏幕:是操纵还是束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7.网络世界

    随便翻翻现在的报刊、杂志,我们可以发现,"网络"、"Inter-net"、"网友"、"网吧"、"E-mail"这些词出现的频率正在逐渐升高。人们也在开始不知不觉地把网络纳入或者已经准备纳入自己的生活中。事实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革新时期。

    古往今来,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次具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科学技术的出现,都往往会给人类社会以极大的冲击。然而,似乎并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这样给人类的生存空间、交际方式乃至生活内容造成如此巨大的改变;它几乎是为人类创造了另一个交际空间。甚至从更高的评估意义来说,它创造了另一个社会,一个与现有的、以人类为主流意识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你可以凭借高超的交际水平赢得众多的"网友";你可以凭一个家庭主妇的眼光进行"网上购物";你可以凭超凡的能力进行一家"网络公司"的经营管理......

    无论人们如何理解网络,大家都已经清楚地看到:汽车、飞机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但无论它们有多快,要实现与朋友间的交际,都得把大家拉到一块面对面才行。而Inter-net网的出现,却使"咫尺天涯"这样的生存限制很自然地消失了。也许,很快就有人会说,电话、电报等通讯技术不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信息沟通吗?提醒大家一点:电话、电报上的信息交流,仍属于点对点交往方式的范畴;而互联网提供给大家的,却是一个点对面的交际圈。

    当社会进入世界信息网时代成为可能时,Internet以及充斥着Internet的各种信息,将以一种"公共设施"的身份进入人们的广阔生活。可是,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一种交际方式或是其他什么行为体系来作出全面的评价时,所引起的争议或是对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所进行的估测,的确是不能忽略的。

    被"五花大绑""的自我

    有一个美国影片,它的名字就叫做Net(网络)。影片的大意是说,一名电脑系统分析员的个人档案被人从网络上篡改了,换成一个有吸毒和卖淫前科的人。始作俑者只是坐在一辆轿车中,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轻松地敲了几下键盘,这个女人便在全美国的电脑上变成了被警察追捕的对象。恶人躲在阴影里洋洋得意,而受害者却在四处奔波,到处躲藏。后来,受害者终于历尽艰辛将自己的档案修改了过来,并提供了恶人作恶的有力证据,获得了成功。影片虽然也得打上"故事情节纯属虚构"的幌子,而人们在分析它的生活来源和可行性时,却给社会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对于信息高速公路的依赖,对于Internet的热衷,会不会引起整个人类社会运行体制走向一条越来越拥挤,而且具有极大副作用的"高速"公路呢?Internet的热衷者们坚持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精力"挤入"大城市,以谋求企业发展或是个人发迹的机会,而应该呆在有蓝天、白云、绿草,也有互联网络终端机的城镇乡村。我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网络为基础想象出这样一个分散化的世界蓝图,在那里,最优秀的传统将被保留下来,而且通过信息网与世人共享。

    电脑自由论者呼吁,把电脑空间作为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代名词。一个真正具有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应该架构在一个信息充足的网络体系上,人们可以轻松地进入网络空间并自由竞争,用鼠标、键盘掌舵来进入市场,就像进入所有有价值的、待开发的新领域一样。而且在这个阶段,"市场"是为一些特殊(有别于现在)的团体设置的。但是,像所有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当越来越多的人(或者生物)进入其中,不断竞争,直至各"市场摊点"被用完时,所有的新领域最终会不复存在。

    在这一阶段,新领域和新市场已变成了"公用放牧场"。这一称谓源于中世纪英格兰农村的公用绿地。那个著名的叫做"公用牧地悲剧"的寓言所讲述的正是:当每个村民都不加限制地多养了几只羊后,公用牧地因过度放牧而被毁灭了。

    当我们看到通信发函、股票市场、旅游观光等都以不同的姿态逐渐进入了这个网络空间后,那个寓言是否给了人们以某种启示呢?而当凭卡购物、取款、转账、结帐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事物也步入Internet空间时,互联网所激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难道不就会越来越强烈吗?

    如果你是一个还在学习骑车的顽童,当你突然发现车已失去控制且越跑越快时,你一定会大声叫喊:"快停住这疯狂的东西"。然而,无论人们如何看待Internet,它的发展以及它所引起的效应仍然以级数增长,犹如一支开弓之箭,有去无回。难道你真的寄希望于学会怎样及时使用"车闸"吗?

    在我们对整个网络世界进行估价时发现,它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不仅包括社会个人心理、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运行方式。西方国家,特别是网络技术最普及最发达、也是世界网络中心的美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冲击了。

    每个美国人都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挟持的、作为电子身份的各种卡越来越多了,而要记住的密码也越来越多了。从过去的出入卡、健身卡,到现在的医疗保健卡、信用卡、IC卡等,全部都由计算机网络联接,由网络识别。连现行法定的有效证件--居民身份证,也将变成磁卡或IC卡,上面记载着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学历等多种个人信息。人们将把它们作为在网络社会生存所必须拥有,并随身携带的证件。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或是经历的改变,所带来的各种信息必须及时更新的要求,也将压在网络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职业也在频频调动;虽然它不能达到像美国那样每个人平均两年半调动一次的状况,但人口大国的中国,人手一卡所提出的个人资料更新的沉重担子,使我们对网络安全性的思考已经迫在眉睫。人类正在被手上所持的卡束缚,人类正在被网络"五花大绑"。

    在高度集中化、网络化管理的未来,可以设想一下:一旦网络崩溃,所导致的将是无数人的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世界上任何欣欣向荣的事业,无一不需要经过混沌初开的过程。世界互联网也毫不例外。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5亿台个人电脑。椐最新统计,有3000万台已经联入Internet,这个数字是l996年的两倍。今年可能会再翻一番。这种快速的增长,正在把我们现代社会的大量信息、大量内容搬进世界互联网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坐在沙发上慢慢领略到"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到来。显然,如果你现在是名司机,已在某汽车厂兼职,又是个股民,明天你又要出国去赚钱,这样越来越趋于频繁的变动,使得只靠传统的一张户籍卡或工作证式的管理已经行不通了。人类必须依赖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追踪管理。

    我们看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大步走向电子网络化时代,全球的经济也已进入网络化日程。当你以后很轻松地、或者说是必须得在键盘上敲入自己身材尺码而买到一件合适的衣服时,当你以后很自然地、或者也是必然地利用网络来准备下一顿晚餐时,你看到了自己正在越变越懒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自己对网络的依赖已经像每天必须喝水一样呢?

    有人说,Internet起码具有三个优点,才让人们越来越对他们非此不彼:(1)它让你和朋友"相识不相见",不必长途跋涉便可以与他们轻松愉快地聊天。美国匹斯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杨格说,即使你是个足不出户的家庭主妇,也可以手握鼠标与世界各地的人交谈;于是平凡的生活就有了不平凡的内容。(2)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上网用户可以在网上形成大范围的交际圈,可以自由地交友择偶。(3)网上交友保护了你的隐私。"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只狗"。互相交流中,你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年龄、相貌或是性别。交际可以因此而变得非常自由、轻松。你不必留意对方的脸色、喜好或是其他什么,而毫不保留、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思想。

    对于这种看似极度自由、却又充满局限性的交际空间,我们并不能过于乐观;对于由这种新形式的社会体系给人们的精神面貌及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也不能过于忽略。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们的生活、精神,都会逐渐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依靠它并相应产生变化。个体人的肉体与精神,正在被网络慢慢捆绑。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没有了网络或是不依赖网络,人们将无法生存。

    据报载,现在的新加坡青年,其独身的比率正逐年升高。年轻人的生活正在大幅度地偏向予电脑,偏向于网络。解开网络的束缚、抛去对网络的依赖,带来的却是新的精神空虚。当你惯于毫无顾忌地一吐为快时,正常的面对面相互对视的沟通反倒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正在找到一个很自然的藉口去"深山隐居",却同时保持与滚滚红尘的交流。没有了网络的"网民",将会精神崩溃,不知所措。

    对网络交际的热衷,形成了一大批的"网迷"。在美国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一批人每日数小时甚至24小时坐在电脑前"交谈"、"玩耍"、"野炊"。其中一些人已经患上了一种新病--上网瘾失衡病(IAD)。美国有一位青年,自从迷上网络后,便开始将自己封锁在家中,仅仅依靠一台电话、一个Modem和一台电脑生活,父母见状非常惧怕。而且,大量的电话费也使家庭经济窘迫。父母终于决定,把儿子的电话机藏起来,并切断他房间的电话线。而依然保持沉默的儿子,几天后又偷偷买来了所有的设备,并将电话接在街对面的电话线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他认为:"没有了网络,我无法生存"。我们看到,已经有一部分人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网络牢牢束缚了,而这种"捆绑"可能是非常可怕的。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中,越来越多的一部分人由于网络而变得在正常沟通中性格内向、不愿善言辞,或者一开口便危言耸听。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靠鼠标、键盘来表达思想。到那时,你可以坦诚相对的朋友越来越少;可以与你徜徉在花前月下的女友越来越难找。这时,你是否也开始萌发一个念头:键入网络,甘愿受其束缚,为它所"五花大绑"。你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朋友"一一更专业讲是"网友"。事实上,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加坡就是这样。 "你找不到朋友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朋友"。就凭这一点网络将征服你的一切--从肉体到精神。如果说,本世纪中人类社会由于高楼大厦、单元建筑而使交往越来越少,大家变得越来越冷酷,单元中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封闭;那么,在本世纪后期,这场信息时代的网络革命,将有可能使大量的人完全走入网络进行生存,进行各种通常的社会行为,依靠网络中的准则,从事对社会的改造。的确,网络完全能够提供这种可行性。

    也许有人认为,自己并不惧怕进入这样一种笔者所说的"五花大绑"的社会;自己完全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中活得很好。我们依然可以去逛逛咖啡屋,和朋友一起聊天;依然可以和大家一起,去商店砍价买裤子。只不过,这一切事物都要打上网络的标签。而当某一天突然有位素不相识的网客告诉你,他知道你的银行密码,知道你公司的销售机密,或是很快地列出了某一段日期你在网上的一切行踪时,你是否感觉到网络又给了你另一道精神摧毁呢?有人正在时时监视着你,你难道不感到紧张吗?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部门、国防军事系统,与本国网络甚至与世界互联网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事实上,In-ternet的产生也就源于此。你有没有意识到,那位让你吓一跳的网客或是他们的群体,可能正以某种方式使国家政府瘫痪,使整个银行金融系统崩溃。

    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有7种,在国外一般称为"7P问题"。所谓"7P",就是这7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以英文字母P开头。它们即Privacy(隐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政策制订)、Psychology(心理学)、Protection of the Network(网络保护)。所有这7种问题,可以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之重,则在于如何开拓出一个安全的环境。当前,最为火爆的网络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最大的问题便是安全问题。从问世之日起,它便是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公用网络,谁都可以上去"冲浪"。

    我们并不惊奇于自己或是哪位名人的隐私可能被某些人侵入。我们显然必须反问自己:当网络事实上把所有人的隐私都集中到了另一个空间中,而且我们已经被网络"五花大绑"时,"7P问题"是否和现实社会中一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自有网络那天起就存在,并且随着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日趋明显,然而,"网络黑客"的出现仍然有增无减。

    像选购商品已进入网络化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方面的革命正在极大程度地改变着公司内部的运作方式。这一切变革是从组建公司内部网(Intranet)开始的,利用公司内部局域网对整个公司员工的工作方式、运作效率进行有效地改善,对员工之间的合作方式进行提高、促进业务发展,并自行完成公司事务。这种Intranet在形式和运行方式上与通常的Internet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也是极具潜力的网络发展形式。仅以HP(惠普)公司为例。该家公司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Intranet。处于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惠普员工,每天都在连于惠普公司In-tranet上的多达l0万台PC机、工作站和笔记本上工作着。这样的企业局域网,相信几年后也将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一次巨大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未来人们所要找的工作,也将与网络密不可分。你无法躲避网络可能给你造成的莫大影响。网络依然以飞快的速度去捆绑它的"子民"。科学家、网迷,以及许多企业界人士,都在鼓励网络的发展。社会在发展,我们也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人们必须想到,以更好的密码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或是财产。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等,也都在绞尽脑汁让网络安全。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l995年,美国一个最著名的计算机罪犯被逮住了。他犯罪的主要方法是:在某个网络结点的计算机上编置一个小程序,用来截获往来通过的计算机口令密码,然后利用这些密码打入其他计算机内部。好在他的目的并不是窃取钱财,而只是恶作剧;例如,篡改某人的电话帐单、信誉记录等。后来因为他进入了一个计算机安全专家的电脑,才被发现。现在,许多公司试图对自己的信息采用自己研究的方法加密。对此,美国国会曾讨论过一项法案:必须采用统一的加密方式,并使之固定化。而事实上,这项法律久久没有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也由于无法监听经过加密的消息而苦恼。

    当你无法抗拒网络的魅力,或是只能被迫走入网络时,你一定非常乐意有更多的口头密码来充实你的生活。它们将成为你生存必要的保证。因为,当你忘了自己在医疗网上的密码,便无法让自己得到及时的治疗;你没有购物网上的口令,便没法填饱今天的肚子;你失去了住宅卡的信息,便将无家可归;你丢失了飞机航班在线系统中的电子身份,便没法赶去参加远方亲人的婚礼。事实就这么简单:你得对自己所有生活细节的密码、口令进行分门别类的妥善管理。

    有了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你想找一个时间去逛街的理由但总是不合适;你想去商场直接购物却使人觉得很奇怪。你确实不必到处奔波去寻故访友了;但是,那种在旅途中所期盼的感情将不复存在,那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看到挚友的喜悦将逐渐淡泊。当初人类从零散的办公走向摩天大楼集中办公;而现在美国许多公司又从高楼中将职员撤离下来,利用网络分散办公以节约租房费。交通问题可以缓解了。汽车是否也可以少生产了呢?你们每天可以一起床不用出门就开始工作。人们所需要的空间移动,正随着网络的扩张而缩小。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一个理由,来摆脱掉这种已经成为制约的方式呢?从此就不用"走路"或"坐车"了,人将越来越懒散。

    我们并没有一个"车闸"来保证胯下的"自行车"按自己操纵的速度去行驶。Internet的服务正在不断发展,寄生于它上面的产品、厂家和服务商,也越来越多。它主宰着世界发展的方向。在这个网络空间里,联机电子化商业大楼、写字楼、"工业区"正逐渐地修建起来。人们又该搬迁"新居"了。Internet将必然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方式,改变全球的商业风范。但人类也将必然被更多新形成的"绳索"所捆绑。请不要忘记:人类创造了这一切,又让自己去依赖这一切。你的神经系统将与网络交织,你的社会行为将受网络的制约。赶快准备好一件带有许多数量口袋的衣服,以存放你在各个网络中的电子身份卡;赶快记牢你所有网络中的密码、口令--否则,你将无法生存!

    网络正慢慢地靠近你,你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接受其"五花大绑"。

    如果你准备去勇闯21世纪的网络,请给自己现今的生活留下更多的记忆。"冲浪"当中,请不要忘记现在的自我。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要在短时间内发生太大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要求你有更好的适应性。当网络对你进行"五花大绑"时,请不要忘记:只要遵守网络社会中的准则,一切安然无恙。

    Internet网上的厮杀、挣扎与攫取

    伴随Internet而来的,便是充斥其中的各种信息。如今,In-ternet每天被数百万计的网员狂轰滥炸着。而Werld Wide Web(简称WWW,万维网)里充斥的唯利是图性商业广告、约两千万个网址、闲聊室和色情商品,寄生着众多茫然不知所措的网络弄潮儿。

    为了谋求高额的利润,人们当然不会放过Internet这块充满商机的牧地。Internet上的商家已经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利用Internet宣传自己的产品已经越来越频繁。

    Internet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早就是媒体的焦点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的经济类杂志《福布斯》于今年9月份推出了"技术行业富豪排行榜",计算机信息界人士独占鳌头。排名前列者,既有微软的比尔·盖茨这等"老牌领袖",又有迈克尔·德尔(Dell公司董事长)这样的年轻后起之秀。Dell公司所以能在竞争十分激烈的PC领域里异军突起,主要是靠Internet渠道创立了直销和"零库存"的经营方式。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什么人最有钱?能充分参与全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的人最有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充分利用Internet。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继《第三次浪潮》后又推出了一部书:《权力的转移》。他在这本书中提出,权力在历史上有过两种表现形式:暴力和财富。前者适用于"前工业时期";后者适用于"工业时期"。而进入"后工业时期"后,权力的形式将发生第二次转化,即由"财富"转化为"知识"。不能说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它鲜明地体现了某种时代特征却不言而喻。这种"知识权力"中,当然也包含Internet的力量。如今,不少有远见的学者在论及Internet的作用时,已明确地把它与政治权力,甚至与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及国际新秩序联系在一起了。

    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以达到暴力、金钱所无法征服的目的。

    我们看到,Internet可以作为另一个信息战场。在这个战场里,充满着竞争、厮杀、攫取和冲突。商业的竞争与厮杀,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文明的冲突,将意味着某种思想、信息的垄断。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所占的垄断地位,其于Internet上的的信息传播也占据着支配性,并以此对发展中国家展开文化渗透。有专家指出:"一种新的国际信息秩序可能出现。国与国之间的权利关系,很可能会受到工业上的优越条件、穿越国界的信息交流、文化主权丧失诸因素的重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莫博依指出:几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信息网络上的称霸程度,已接近于文化侵略。

    我们可以看到,Internet以其极大的魅力征服着每一个国家。而这种信息的尤物却形成了另一条媒介,传播着某一种思想或是某一种文化传统。开放是发展的前提。而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在通过Internet冲击中国大众时,无形中对中国的社会道德、政治、宗教甚至是某种伦理体制或者民族传统也给予了强烈的干扰。

    我们必须在积极、大胆并尽早利用Internet优点的同时,发现这片领域里所进行的厮杀、挣扎是不可避免的。它对我们已经构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难怪,西方的某些非英语国家对此已经表示了高度的警惕。德国、荷兰等正在加入竞争中,开始发展德语网络;东邻日本,也提出建设自己的网络环境。法国司法部长雅克·图邦今年四月份发表谈话,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Internet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如果我们不采取什么措施,就会失去机会,我们将被殖民化。"

    显然,华人上网者发现,Internet上充斥的几乎都是英文的站点,英文的各种信息、消息、新闻。西方社会的运作方式、审美观点、生活形式等,都已通过Internet慢慢地侵蚀着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鉴赏、品味,正在发生着变化。以新加坡为例。政府在鼓励本国更多的用户使用Internet的同时,又极不满意西方评论及传媒不公允地评论自己。放纵西方文化的肆意侵染,无疑会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色情、暴力等污秽物,也会严重毒害本国青少年的健康。新政府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新加坡人不得随意访问那些带有危害公共道德、政治稳定或宗教和睦等信息内容的网站。为抗衡西方国家新闻媒介对本国的负面报道,新政府又在1995年2月将大型数据库Singapore In-fomap输入Internet,向全球几千万网络用户介绍新加坡的发展成就。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负责人认为:"如果我们任由人们利用网络别有企图,那就只怪我们自己了,有可能出现一场通过电脑网络上演的新加坡式民主辩论。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应战准备。"

    我们从上例中很明显地看到了一场以Internet为主战场的信息战。强烈的火药味正扑鼻而来。Internet上的确存在的文化渗透与潜在威胁,使人们感觉到另一场"全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战"的存在。

    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Internet上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信息霸权"这个概念。他说:"现在Internet上绝大部分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且其网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到各种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制造和制定的。无形之中,落后的、不发达的国家就受到了种种的控制。"这种控制不仅仅在技术上,还将在文化上表现出来。发达国家通过掌握的信息影响我们的思维,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立场和观念。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通过Internet在政治和文化生活形态上进行的影响和渗透,必须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注意。我们始终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感觉到,发达的西方文明仍然在进行着另一场殖民战争。他们过去在侵略战争中所没有得到的胜利,在当代这场"战争"中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Internet正是西方文明的武器。

    在当今信息时代,进入Internet网的关键条件是民主和人权。除了已在国际惯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权利外,享受信息交流的权利变得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需要信息,没有这条"高速公路",步伐终将成为落后。而选择这条道路,又必然受到其他文明的强大侵染。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又该如何取得主动权呢?依靠物质力量的厮杀,似乎在这方面派不上用场。难道我们只能选择挣扎吗?

    Internet上最大的信息提供者--美国,去年其投入在网络资源中的资金,居所有产业中投资的首位。我们不得不产生恐惧:这种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高技术信息社会,会损害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信息交流原本是双向的,而现在我们看到,作为中国的网民,你进入Internet时是其他西方文明对你的信息轰炸,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中国在这方面的资源太少,中国企业与集团公司在这方面也投入太少。

    然而,作为未来社会全新的第四媒体--Internet,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那就只有听任西方大国的信息侵略,沦为"文化殖民地"了。

    Internet上的江洋大盗

    网络安全,自有网络那天起就开始存在。只是随着我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一问题才变得越来越严重。在Inter-net上的这场"黑客"(Hacker)与"反黑客"的厮杀,也越来越激烈。"黑客"在网络社会中以一种"江洋大盗"的角色进入一些本不该进入的系统或主机内,对该机密进行拷贝、修改、破坏等。其作案手段之高明,往往体现了他们的高超计算机本领。在中国,关于Internet的网络安全概念,最早可能是由"In-ternet蠕虫"开始的。1988年11月1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Robert Morris在互联网上投放了一种恶意的计算机程序--"蠕虫"。这个"蠕虫"被释放入互联网后,便进行"自我复制"。它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使互联网上10%的主机无法工作,损失惨重。这件事情很快就引起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成立了许多"反黑组织"。比如,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很快便组建起计算机应争小组,专门对付"蠕虫"病毒作祟期间所引起的各种事故。网络安全从此被提到日程上来。随着Internet的不断扩大,利用网络进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将给它带来极大的灾难。

    试想一下,当计算机网络真正完全占领了全世界的各行各业,所有经济的运作、股市价格的涨跌、银行巨额支票的转接,都已经被认为使用Internet可以非常可靠时,一旦有人对各金融系统的主机进行了破坏,我们可以预料,由于各行各业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程度已变得非常之高,这样的破坏将必然导致一定时期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许多公司、企业、机构开始在Internet L进行、渺务活动。此时,竞争对手之间的厮杀,便可以用非法进入对{三公司、企事业单位等的联机数据库,攫取其关键、获取其机密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再也不会认为,一个一直以"无政府"为口号的公用网络上,仅仅存在完全凭兴趣和爱好的"漫游"或"冲浪"。"硝烟滚滚"的场面,实际上正在不断地爆发。

    1996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主页被人篡改为"中央愚蠢局",并且其节点关闭了长达数日,导致严重事故。这起事件,其实反映了捣乱分子与警察之间在网上的斗争。

    入侵计算机网络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黑客";他们潜入计算机网络,并不一定要干坏事,只是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而另一类则是"坏客";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安。其目的是破坏联网系统,或未经允许修改与复制文件。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在美国政府主页上"涂鸦"的人。这两类人的共同点,都是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侵入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却也带来了不少的不安和尴尬。信息的输入和轰炸,导致太多的斗争与顽抗。人类永远不愿服输。有人就喜欢不惜一切代价入侵他人范围,而无视法律与道德的存在。武打小说里的独行侠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毫无用武之地;而那些在电脑技术上当之无愧的"顶尖高手",却能"来无影,去无踪"。"加密"与"解密"、"黑客"与反"黑客"的对抗,已经构成了网络世界之中的大战,没有硝烟、鲜血,完全是电子化。而它产生的严重后果将更加惊人。

    事实上,Internet正是未来战争的第四维战场。世界信息互联网的存在意味着,两国的信息已经可以发生正面的冲突。对敌国中心网络系统的破坏完全能够致其于死地。高技术战争的影子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中。

    难怪有人在不断地苦心研究更加可靠的电子网络通行证。新研制的身份识别方法,采用人的指纹、眼睛、声音、面部特征等作为依据。美国科学家约翰·道格曼发明了一种能将人眼的虹膜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而普林斯顿公司据此开发了一种自动取款机。然而,我们始终无法相信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并且这种技术本身还具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事实上,这就足以证明,拼命加速信息高速发展的那些人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基于互联网络的间谍行动的无比可怕。

    Internet的前身就是一个军用网络系统,似乎并没有完全改变它的作战本性。它一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厮杀、挣扎与攫取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从文明的冲突到商家的网上竞争使我们无法否认,网络存在它的战争天赋,人类终究无法躲避在Internet上的信息战争,而它可能带来的后果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描述的......

    黑色网络中,我们画地为牢

    随着Internet全球商业化的飞速进展,世界变成了被专家们描述的一个共享技术文明的"地球村"。国界将成为最后一个制度上的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义上的边界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全球网将从被动的宣传媒介向交互式的网络计算环境发展,并扩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于全球的计算机业界来说,In-ternet创造了一个向商业巨头微软挑战的机会:

    --崭新的商业机会以及较小的技术障碍将造成Internet"新创业者"的迅猛发展;

    一大批开发商及其无限创造力将使Internet软件有一个爆炸性的发展,这些产品将以短开发时间、短生存周期和市场广大为特点;

    --大批的新竞争者蜂涌而至,将对现有的霸主地位提出无情挑战。

    Internet将快速增长,三年内席卷大部分的计算机用户。Internet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地增长和演变,并突然闯入社会生活主流,以至于难以找到可靠的数据来精确描述它。预计到2000年,Internet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数据化通信的"工具",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又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新媒体"。数字表明了这一切:目前Internet的用户约接近7000万;由于快速的增长,到2000年将接近2亿人。可以肯定,|nternet将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重要社会现象。

    正是由于这种无所不至的冲击性,Internet从1996年经历了惊人的增长高峰后,开始进入广泛的应用阶段。

    很快地,我们便在Internet上看到了许多基于Internet的应用正进入人们的生活,而这些应用是否可取依然是个谜。正像某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Internet有可能为人类社会解决许多最主要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带来一场爆炸性的大灾难!

    然而,孰是孰非,我们只能够通过一些现象窥其一斑--Internet这匹"脱缰的野马",也许很难被人类所驾驭。

    基于网络的购物--不出家门的逛街

    不用开车去商店,不用查找商品的目录,坐在家里,打开计算机,通过Internet,很快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正在开始流行的计算机网络销售。

    一位美国人这样描述着他的经历:

    "这个购物者的天堂确实存在吗?我决定亲自试一试。我开列了一个从住房、汽车、旅行度假到计算机、光盘、食品、葡萄酒和生日礼物的清单。这些是否都可以买到呢?价钱是否会便宜一些呢?我在PC机上装上了Netscape Navigator(一种In-te.rnet浏览器)浏览软件,并经由l4400bps的调制解调器和Compusere网络将其联在了环球网上。

    "我并非真的打算通过网络购房,但我决定查寻纽约市北韦斯特切斯特城内正在出售的住房情况。没想到售房查找很快成为我了解web混乱的第一课。web不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蜘蛛网,倒更像是一块碎布拼成的被面,在那里没有目录,更不用说实际的不动产信息分类了。

    "为了查寻售房,我先后利用其他好心人提供的非正式Neb索引和Internet总目录,可是两次查找的信息都未达到我预期的目的,或者房屋都不在韦斯特切斯特城,或者查到的均是"豪华住宅"。

    "正当我准备放弃努力时,总算找到了网上某服务网点介绍的27处住房。按照联机检索的标准,就算找到"金矿"了,可这让我花费了两个小时。回头一看,星期的《纽约时报》刊出的售房竟有400处之多!

    "Web是有趣的,我的手痒起来了,真想买点网上能找到的东西。就买一件运动衫吧。可是《设得兰针织协会信息服务点联机产品目录》中显示为天蓝色的运动衫,其照片的文字说明却是"棕绿色"!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我继续寻找而未能如愿,最后从公司电子版产品目录中选定了圆翻领拉链衫--虽然仍然弄不清楚是什么颜色。想不到的是,我联机订购的指令却执行不了,无奈之余,我只有给REl公司打电话。更奇怪的是,回电话的女士对其在网上出售的这种运动衫一无所知。

    "一星期后,邮寄来的运动衫是暗褐色的,远非计算机上显示的明快色泽。事后几周,偶尔了解到,公司在Web上消失了。这些Internet的信息服务点像野草一样不断产生,可是多数却像香蕉一样,放不了多久。

    "我联机订购葡萄酒的经历比较愉快。但是,l2美元一瓶的葡萄酒付了7.89美元的运费......"

    笔者不想再为这位可怜的人多叙述什么了,只是他最后一句话说的是:"网络购买的东西令我失望已非凳一次了。"

    的确,我们在网络上购物有着经营规模不受限制便于收集客户信息、行销成本低、可望实现无库存销售、无店铺销售等优点。然而,它所派生的缺点和负面影响,也仍然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说,如果你感觉到在地区商业街停车场有遭劫的危险,可能就不会出去购物;而通过Internet购物,没有有形的危险,但电子交易的安全和保密问题仍然困扰着你。

    实际上,国际贩毒组织早已看好Internet,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Internet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解决了一切。可是,这就十全十美了么?

    基于网络的电视--不出家门的观光

    那将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夜晚。晚饭后,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在院里与小黄狗扔网球玩,起居室里的小女儿很快就在摇篮里睡着了。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遥控器,沉醉于31英寸的电视屏幕上由Internet网络传输过来的新英格兰秀丽风光。这种不受烦人广告的干扰、一页一页地随意浏览Internet上漂亮的页面,寻找自己感兴趣节目的享受,日前还只是少数家庭的"专利"。但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公司正在卖力地把这种电视与lnternet捏在一起的称为Web网络电视的东西推向世界,神话正在迅速成为现实。

    网络电视的出现,为被动接收节目的电视机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它在电视的传播方式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大多数成年人和那些大孩子来说,网络电视的确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体验。利用电视这种迅速有效的传播方式,大量的Internet网站向公众提供了包括度假计划、新闻、音乐到各种在线的游戏节目。网页的内容常常不像普通电视节目(例如星期天晚间节目)那样具有强制性。把它们放到家庭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来,一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里,一页一页随心所欲地浏览。更妙的是,你可以利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甚至不用离开沙发便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你的朋友就正在观看的节目面对面发表议论。

    这样的现实似乎已经让人感到:随着网络电视与网络技术的发展,TV将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与世界交往的窗口,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到"秀才不出门,能干天下事"的飞跃已经实现了。

    然而,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讨论,网络电视都可能带来对世界极其恐怖的"革新"。

    我们知道,在电视机屏幕上显示网页远不像在电视机后面插一条视频输出线路那么容易。在现有的NTSC广播制式下,电视画面是以每秒60个半帧(一行隔一行地)在屏幕上闪亮。这种隔行显示系统,有效地表达了每秒30个完全的动态视频画面。但是,计算机监视器使用的逐行扫描系统,从顶至底连续地一行一行显示,在细节方面要好看得多。近看时,隔行方式有明显的闪烁。另外,计算机与电视相比,显示分辨率高得多,颜色范围也更广。

    在计算机上的清晰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显得较为模糊。网络页面的大小,也不适合电视机屏幕。人们不得不做相应的垂直和水平滚屏的操作,才能看全一条消息。

    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在几年或十几年后全部解决了,但这只意味着一个现实:Internet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本来与其并列的媒体--电视机上,而且将以惊人的速度将其"吞噬"。全球性的电视将被淘汰,网络最终要霸占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

    随着这种势头的突进,互联网的"无政府性"和"紊乱性"也将带入全球的电视。狂轰滥炸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事实上,人类虽然说是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带了更多的盲目。可以想象,Internet上庞大的信息容量和没有条理的管理被移植到电视机上后,你如何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接受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大部分儿童和一部分年轻人,如何从小就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专心致志为将来的事业发愤图强?打开电视,你仿佛掉进了大海里,太多的神奇与新鲜以惊人的更新速度让你不知所措。你无法找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信息社会已经通过电视轰炸到了你的家中。色情和暴力的传播,将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无数的信息源处在一种无序的、无政府的管理之中。年轻的父母对孩子接受有害的传播已无法避免。打开电视,通过各种Internet索引,查询你的孩子在无意中可以接受到的所有信息。毫无选择,你被逼得无处可躲。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社会性的精神综合征将变得更加普遍。人类小小的神经网络,如何能够承受Internet的充斥!

    人类将变得更加疯狂。我们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基于网络的银行...一个人与银行的联网

    在美国,正兴起一种联机银行(On Line Bank)业务。许多大银行正与大软件商联手,竞相把为客户提供的保管财务记录、银行业务和支付帐单等日常服务,从纸面和邮递方式中转变为用个人电脑与调制解调器进行。

    人们似乎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同银行联系起来,可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更快捷、更精确的了解。存款、付款更加容易。用电子装置支付帐单,比用支票簿更加迅速而简便,再也用不着邮票和信封了。人们还可以用电子财务来顺利地编制更称心如意的预算、纳税和投资计划。

    专家们指出,现在大量的款项仍然用老式的将纸面支票来回邮寄进行支付。用电子装置将款项支付给商家的情况还并不多见,做好接收这类付款准备的企业也为数甚少--至少对接收日常客户的汇款来说是这样。目前95%以上的款项是采用纸面支票。然而,打印和邮寄支票的活计,并不需要你自己去做。像Intnit Service Corp(ISC)这样的公司,便在从事该项工作。并且,整个过程已经被专家描述得非常清楚:迈阿密的一名用户,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按下发送钮,通过lnternet把开具支票的要之连同受款人的数据传给了芝加哥的ISC公司。ISE公司把信息记录并储存下来,然后通过In,ternet将拷贝传到设在犹他州洛根的莫尔商用表格公司。随着,莫尔公司把支票以及所附的邮寄信件按正规格式打印出来,并将其装上卡车。支票被运往机场,供邮递之用。步骤完成以后,支票兑现并送往奥马哈的票据交换所,然后再输入在亚特兰大签发支票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支票付清的通知,从亚特兰大银行送往芝加哥ISC公司,最后传递给迈阿密该个人电脑的主人。一切都被描述得十分完美。用户只要坐在家里,所有过程很顺利地完成。

    然而,人们稍微仔细考虑一下,便发现,许多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联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实时的。结算单每天只能有一次更新,而不是每发生一笔交易便进行一次。资金转拨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软件内存的银行电子邮件功能,看起来也不是很先进的。据Sun Trart银行说,电子邮件每天只打印和答复一次,与常规邮件并无不同之处。显然,电子银行业务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不比传统银行的慢吞吞快多少。

    联机银行业务还存在一个主要的缺点:人们无法通过个人电脑调出现金来。尽管有几家公司提出了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货币转帐的办法,但是,在美国财政部未批准之前,这只是一种期望。虽然许多雇人单位表示愿意把支付工资的支票直接存入银行,可为了存钱,我们还得求助于自动柜员机,有时甚至要亲自气喘吁吁地跑到银行去办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付款并不能完全通过电子装置进行。绝大多数企业和别的机构都还没有装上接收电子转拨资金的设备。Intuit公司的电脑一般都把支票打印出来,寄给受款人。这种做法有个很大的缺点:支票往往需要经过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无可厚非,在电子财务的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亟待进行。基于网络的银行,在今天的网络规模和基础上已逐渐成为可能。然而,率先采用这项技术的人,将遇到巨大的风险。

    "棒打出头鸟"并非无的放矢。

    你相不相信,自己赚来的钱能够通过这种手段与银行建立接帐、转账或投资的关系呢?Internet始终无法使这个想像中的互联网银行达到真正令人满意的程度。

    首先,没人能够很肯定地说明,这一网上银行可以解决别的类似于这样的麻烦:人们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甚至银行,几乎都没有采取同样的措施。这些部门显然不能同乐于使用电子支票的那些人协调一致。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的确,Internet仍然在不断地创造一些奇迹,创造许多令人惊奇的网上系统;不久的将来,基于网络的图书馆、学校、游戏厅等,都将变得让人触手可及。也许,当那些不是以实物构成、而完全基于网络的企事业单位与社会辅助设施不断涌现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大家不再会为网络已经占领人类的领地而惊讶了。

    始终不要忘记的是,网络不可能完成人们所能想象的一切。而且,完全将网络作为唯一依托的某种实体或系统的变革,很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

    网络不能代表一切,网络不能取代一切!Internet永远只是我们的一小部分。

    8.电脑与我们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进展,使我们发现:离开电脑,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没法再奢谈田园牧歌式的童话,没法再幻想纵情山水的浪漫。电脑武装了我们,但也束缚了我们。

    电脑把我们"五花八绑"。通过电脑,我们将自己画地为牢。我们制造了机器人来为我们服务,而我们自己又被机械化,成了"人机器"。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不免怀疑:我们是电脑的主人,还是相反--奴隶?我们是在操纵着Internet网,还是相反--Internet在操纵我们?

    网络世界出现了一个令人文主义者恐惧的新词语--虚拟现实。连现实都可以被虚拟,那将来还成个啥体统?在VR空间里,你不免会扑朔迷离、恍惚失神:你还是你吗?"庄生晓梦迷蝴蝶";当一个与你完全相同的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将情不自禁地颤栗、惶惑。

    更荒唐的是,虚拟现实会帮你制作出不是现实、却更胜现实的氛围与境界。坐在冷冰冰的机器前,它会通过摹拟极神似的动作、声音、感觉,让你在与子虚乌有的对象产生满足中飘飘欲仙;过后,你却极端地失望、难过,乃至自责、恶心......

    人机大战,鹿死谁手?

    1997年5月1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超级电脑"深蓝"在与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六番比赛的决胜局中,迫使对方在仅仅19个回合之后就推枰认输,从而以3.5比2.5赢得了胜利,结束了卡斯帕罗夫"天下无敌"的时代。

    "我们刚才目睹的是国际象棋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赛场讲解员亚瑟·希拉曼评论说,"我要说,我被震惊了。这样的结果是我绝对没有预料到的!"

    是的,机器战胜人类的历史性时刻,似乎已经提前降临了。IBM的"深蓝"(Deep Blue)能使世界级国际象棋冠军俯首认输,计算机科学家们圆了一个50年的美梦。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电脑为什么能够战胜人类?难道人类将从此开始负于电脑吗?被自己制造的机器打败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看看这场人机大战的整个经过,并回顾这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脑"深蓝"的诞生历史。

    "深蓝"的故事

    从1950年起,无数的工程师、程序设计师、数学家们,都在不断地努力设计更强、更快的电脑与软件,梦想能够"征服"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们。

    "深蓝"的最早版本,名叫"Chiptest",诞生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校园里。

    1985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两个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许雄峰和托马斯·阿南,制造了一个名叫"Chiptest"的计算机棋手,它就是"深蓝"的最早版本。后来,他们的同班同学默瑞·坎贝尔凭借其深厚的国际象棋功底,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1988年5月,Chiptest改名为Deep Thought(深思),这就是"深蓝"的前辈。最早期版本的"深思",为一块包含了250个芯片、两个处理器的线路板。它能够在一秒钟内分析75万步棋,甚至可以分析下面的10步。若是按国际象棋积分的计算机方式来说,"深思"的程度应该达到2450分。这在世界高级棋手中的排名,还算是属于较弱的等级。

    一在许峰雄等人的努力下,"深思"的进步果然一日千里。1989年5月,"深思"以5:0的绝对优势在一场国际象棋锦标赛上震动了整个棋坛,成为第一部国际象棋大赛计算机冠军。

    1989年秋季,许峰雄和坎贝尔加入了IBM公司,并成立了"深思"项目小组。这标志着"深思"工程已正式成为IBM的一个项目。

    1989年lo月,另一台实验性质的"深思"出现了。这是一台有六个处理器的机器,每秒钟能搜寻超过200万步棋,曾与世界棋王Garry Kasparov(即卡斯帕罗夫)对奕两局,被棋王轻易地击败了。赛后他估计,计算机的FIDE积分在2480~2500之间。

    1990年11月,乔·霍那和捷瑞·布隆迪两人加入了"深思"小组。"深思"得到了额外的18个数理芯片,并且引入了并行算法,每秒钟思索棋数在600万步以上,极为轻松地卫冕了计算机棋赛的世界冠军。l992年春季,由谭崇仁接管并领导"深思"项目小组,直到今天。l993年2月"深思"改名为(DeepBlue)"深蓝"。这时,"深蓝"以IBM公司的RS6000机器为主体,每秒钟可以思索1亿步棋。

    1993年8月,"深蓝"打败了Judir Polgar(朱波尔加)。Judir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顶级棋手,也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女性棋手。

    1994年6月,"深蓝"终于夺得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为电脑赢得了第一个最高荣誉。

    作为"深思"的继承者,"深蓝"在开始设计时就以超越"深思"的极限为目标。特别在计算速度与处理能力部分上,"深蓝"小组更是非常重视。"深蓝"小组发展的重心,放在如何将计算速度加快至"深思"的l000倍;而每秒钟检视的棋步,也必须能够达到10亿步左右。

    在整个小组的不懈努力下,"深蓝"战绩辉煌。然而,尽管"深蓝"以往成绩骄人,要想使人们重新思考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还得要战胜卡斯帕罗夫。这是因为,卡斯帕罗夫不但是当今国际象棋的卫冕世界冠军,而且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代表人类的最高水平。

    "深蓝"是如此的强大,它的早期版本"深思"就可以战胜像朱波尔加这等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然而,只要卡斯帕罗夫还能战胜它,人类就仍会在心理上保持一种智力的自豪感。用卡斯帕罗夫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代表人类而战。"他同时还认为: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相当好的体现。如果输给计算机,简直等于失去了人类的尊严。

    从此,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这场世纪人机大战便开始了。

    人机大战--1996

    1996年2月17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以4:2的优势击败了计算机对手。

    下午17点刚过,加里·卡斯帕罗夫便蹦蹦跳跳下了楼,走进Champneys饭店的大厅中。他身穿毛衣,外面套一件运动茄克衫,这身着装显得十分得体。毕竟,这是Champneys,一座显贵人物经常光顾的世界著名健身饭店,位于伦敦西北,距市区80公里。

    两天前,卡斯帕罗夫离开他在莫斯科的家,乘飞机来到此地。他打算先花一周的时间进行练习,并食用无脂肪食物,为比赛作准备。在伦敦,他将面临Fritz4一在Pentium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高水平象棋程序的挑战。自苏联解体以来,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似乎就没有怎么与人对弈过,倒是越来越多地与硅片较量。

    与Fritz4的比赛只是一次预赛,为下回在美国费城举行的、更为耗神的人机对垒锦标赛作准备。迄今为止,这个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象棋冠军,还从未在任何一场与计算机较量的特级比赛中失手过。计算机有过多次战胜其他大师的记录,唯独从未赢过卡斯帕罗夫。尽管在一次与常规比赛规则不同的"闪电"赛中,由于走棋子的时间有严格限制,他输给了一个程序。

    "闪电"赛的整个过程,只允许5分钟。然而,专家认为,所有预赛之中,无论哪一场对于卡斯帕罗夫或计算机有关能力的测试都不合适。最后的测试将作为计算机协会(ACM)50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予2月10日至l7日的一场6局常规赛中进行,地点设在宾夕法尼亚会议中心。届时,将有600名铁杆棋迷观战。对垒的双方自然是卡斯帕罗夫与"深蓝"。胜者将获得40万美元的奖励;败方也能获得不算菲薄的l0万美元。在特级大师等级制中,卡斯帕罗夫为2800积分,这是历来的最高分。但IBM的程序编制者声称,"深蓝"的等级分也不相上下。因此,比赛结果如何,赛前尚难预测。

    David Levy,国际象棋大师、国际计算机象棋协会(ICCA)副主席、大赛的组织者之一说,卡斯帕罗夫能够以6:0的成绩赢得这场比赛,只要他愿意。但是,ACM计算机国际象棋委员会主席、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计算机教授MonetNewborn则预言,这场比赛将改变以往的定局。他说:"我给计算机打4.5分;给卡斯帕罗夫打1.5分(一个平局双方各得半分)"。因为,一旦计算机胜了第一局,它便会明显地占据上风。纽约IBM Watson中心、"深蓝"经理人谭崇仁(Chun9-JenTan)断言:"我坚信胜利属于我们。"而卡斯帕罗夫说:"这是一次最为严峻的挑战。可是...我认为...确实,我的机会非常之好,我想4:2应该是合理的比分。"

    比赛大厅内有一张巨大的桌球台,棋盘叠摞在架子上。卡斯帕罗夫和"深蓝"坐在大厅的牌桌旁。他的英语很好,尽管习惯于丢掉冠词"a"和"The";他说话的速度很快,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可以一直看着对方,目光咄咄逼人,给人一种似乎要征服人家的感觉。卡斯帕罗夫那年是32岁,可世界冠军的宝座已坐了十载。

    卡斯帕罗夫承认,尽管人机对垒和人人对垒有着相同的棋规,而具体情形却大相径庭。"我们每个人即使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总是有一个小小的共同点,那就是下棋都想赢。"他解释道,"而计算机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根本不在乎人类对手的动机。

    "同计算机下棋,你必须暂时放弃与人对弈时的思维方法。计算机具有极端强大的能力,因此某些棋型应设法避开。你切勿在纯计算的地方使问题复杂化,并且走动棋子时必须尽量少冒风险。而在与人对弈时就涉及到心理因素的问题。你可以预料对方的错误;你可以指望你的对手为一个潜在的攻击而担忧;你只需移动自己的棋子便可轻而易举地给对方设置心理压力。然而,计算机对此毫不在乎,因为它没有感情。

    "它非常危险,"他说,"走糟一步,你便全完了。你不可能指望从计算机那里得到任何回报。它只是一种没有感情的原始力量。"卡斯帕罗夫在与计算机进行比赛前的那周内,不与任何人下棋,他要集中精力与所能得到的大量计算机象棋程序进行较量。

    而深蓝小组却鼓励机器人亮相与他人竞赛,而且是在训练期间。"深蓝"不具备下棋时吸取教训的能力,而只是通过研制组人员输入的程序进行改进。然后,研制组人员在赛后对程序进行调整,使它以后下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IBM在比赛中的优势是纯粹的原始力量。"我们正是用计算机的原始计算能力,以象棋为模型去弄清它如何运用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去解决像物理学那样的复杂问题。"谭崇仁这样说。

    1989年"深思"与卡斯帕罗夫的那场比赛中,许雄峰曾坐在卡斯帕罗夫的对面操纵棋盘。l996年的这次,亦仍然由他负责操纵。"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看屏幕和棋盘,难得去看卡斯帕罗夫,"许雄峰说着大笑,"比赛结束后有人说,卡斯帕罗夫却看着我,好像我是敌人。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在整个下棋过程中,总是通过某种表现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我想那盘棋一定很让他生气,因为我甚至没有觉察到他在看我。"而对此,卡斯帕罗夫说:"我看见棋子就足够了。坐在我对面的人不是棋手,只是操作员。"

    卡斯帕罗夫明白.在费城轮流与他对面而坐的人,只是将他走的棋步输入计算机终端,然后按照"深蓝"在屏幕上显示的指令移动棋盘上的棋子。他知道,自己是在与某种完全不可捉摸的东西较量;那确实是一股相当厉害的力量。只要卡斯帕罗夫犯了一个技术性的大错误,这股力量就会把他打得一败涂地。

    最终,在那场比赛当中,卡斯帕罗夫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以4:2的比分战胜了"深蓝"。赛后他透露:"我认为自己仍有很好的赢棋机会。不过,计算机所拥有的程序如此之大,着实令我震惊。"

    卡斯帕罗夫曾说过,20世纪他不会在传统的国际象棋上输给计算机。可自从那场比赛之后,他的把握已不是那么大了。

    又一次人机大战--1997

    在卡斯帕罗夫的提议下,IBM"深蓝"小组准备于1997年进行重赛。今年5月份,通过IBM公司的赞助,卷土重来的"深蓝"与卡斯帕罗夫之间的第二次人机大赛,在纽约曼哈顿大楼的顶层拉开了序幕。与去年相比,卡斯帕罗夫仍可以达到l秒钟思索亿步招法。而"深蓝"的计算速度已足足提高了一倍,意味着它在1秒钟内能思索2亿步招法。另外,"深蓝"小组由于特级大师乔尔·本杰明的加入,在国际象棋知识方面又有了显著的提高。

    卡斯帕罗夫本人对今年这场比赛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去年。他在最近两年里针对"深蓝"进行了专门的备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已臻人类顶尖水平的最高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当两名对手在曼哈顿大厦的一问小型电视转播室里进行比赛时,大厦的底层,450多人心甘情愿花去5美元以得到观摩机会。在现场的许多国际象棋高手中,有著名的苏珊·波尔加。这位对卡斯帕罗夫造成过一定威胁的女子世界冠军,其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我相信,人类选手将会获胜。我无法想象其他的结果。虽然,有一天计算机会比最优秀的人类棋手更强;但如果它现在就发生的话,那是有点太快了。"

    从第一局开始,针对"深蓝",卡斯帕罗夫一改平时勇猛善战的作风,而代之以相当消极的非正统的策略。"深蓝"发动了主动的攻势,但策略显得过于咄咄逼人。很快地,人类棋手就取得了优势。在第45回合,卡斯帕罗夫斩"深蓝"于马下。然而,在这一局中,"深蓝"的某些招法让在场的人十分惊讶。赛后,卡斯帕罗夫说,他已发现了"深蓝"的弱点。"深蓝"小组也说:"我们今年将有一些工作要做。"

    而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深蓝"表现得异常出色,走出了一招只有超级国际大师才能够走出的招式。连卡斯帕罗夫本人也大为惊讶。在场的观众普遍认为:"深蓝"今天的棋风酷似卡斯帕罗夫的冷对手阿纳特米·卡尔波。终于,第45回合时,这位大师不得不认输了。

    IBM小组说:"...任何人类特级大师都会为"深蓝"走出的招法而感到骄傲。这就表明,计算机能走出真正的国际象棋步。"卡斯帕罗夫则什么也没说。他的私人教练对这场比赛作出评价:"加里很糟糕地被击败了。更糟的是,加里看上去没有任何错误。计算机下得很不一般。"

    第三场开始。卡斯帕罗夫同样以非正式方式开局,坚持了极为保守的策略。经过了漫长的4小时28分钟,神情沮丧的他提出议和,"深蓝"表示同意。这一局双方战平。

    "我现在知道我在对付谁了。我知道了"深蓝"的能力,我知道了它有多强。这使我恢复了信心。"卡斯帕罗夫说。

    第四场比赛中,开始仍旧保守的人类大师进入中局主动进攻;而"深蓝"一系列十分聪明的防卫,承受住了他的凌厉攻势.第56回合里,卡斯帕里夫又失望地提出议和。

    结束这场赛攀后IBM夺纽说:"到了最霜,我们一直希望能够下和。"深蓝"在最后的几小时中表现真悬!"

    异常出色的第五场一开始,就使人们感觉到,原来的卡斯帕罗夫又回来了。他刚开局便主动进攻。但过不久,他又退回到保守的风格中.而计算机却仍然保持冷静,不理睬这一切变化,再一次逼和全军。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人机大战,鹿死谁手?

    世界冠军一反前五局的保守姿态,以正常方式应付。然而,在第七步,他又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落入"深蓝"设计的圈套中。勉强支撑到第19步,大师不得不汗颜认输。

    卡斯帕罗夫说:"是世界冠军输掉了这场比赛。但是,这里有非常多、非常深刻的原因。我想这场竞争刚刚开始,这还只是一个开端。"

    卡斯帕罗夫真的不可战胜吗?

    "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证明,在逻辑思维领域,计算机也是可以战胜人类的。而并不像愤怒的卡斯帕罗夫赛后所指责的那样,这仅仅是"赢得一场对疲惫的世界冠军的畸形胜利。"事实上,"深蓝"已经是一台拥有32个处理器,同时拥有强大并行计算能力的RS/6000SP超级计算机。每个节点的SP,都有一个微通道插卡。每张卡上装有八条完全为国际象棋所设计的超大型电路,再加上256个加速芯片。"深蓝"的代码是以C语言来开发的,并设计在AIX操作系统的环境中。由这些节点所组合起来的结果,是一台可以升级到具有极高效能的并行电脑系统一一它能在3分钟之内计算出500亿到l000亿个棋步。而3分钟正是一般的传统棋局中,每步棋所能耗用的时间期限。为了使"深蓝"拥有更多的资源规划棋步,开发小组汇集了一个开放棋局的数据库,也就是在棋局即将达到最后5步棋快终了时的情形。去年的资料表明,此数据库已经汇集了10个棋局。

    IBM"深蓝"小组成员Murry Campbell表示:"以"深蓝"为例,电脑绝不会发生任何明显的战术错误,也不会有短时间推论的错误。纵使在某一步棋中出了差错,到下一步棋时,它依旧能够很清楚地发现"。

    有趣的是,卡斯帕罗夫本人也赞成这样一个想法,即在与"深蓝"类程序和其他带着计算机助手的人比赛时,应允许某一天使用他自己的数据库。"这是关于具有开局和收局的数据库的存取。"他说,"我坚信,对于一场真正的比赛,参赛双方必须有等量的信息存取。"事实上,这已经表明了,人类世界冠军向计算机的退让。作为卡斯帕罗夫本人也承认,单靠自己,无法取得和计算机棋手相同的信息存取。人脑不是电脑。

    Z949年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从事科学研究的Claude Shannon最先阐述了设计计算机象棋程序的策略。1951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计算机先驱阿兰·图灵设计出了一个国际象棋程序。而IBM所采取的使计算机"智能"与"原始力量"统一的方法,还在继续引起争议。New born却认为:"现在,我们有了飞机。它们同鸟有几分相似,但飞起来却和鸟不一样。就计算机国际象棋而言,其下棋规则是相同的,但我们占了技术上的优势。人们建造飞机,不能赋予它鸟类的灵活性。飞机绝不会像鸟那样飞得那么美,但它确实飞得很好。国际象棋程序的设计也是这样。"

    当卡斯帕罗夫回忆起他在赛事前主动请战的说词"我期待着IBM更新更强大的计算机,并希望证明人类的知识、潜质、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战胜这台难以置信的机器"时,他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那台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的确超过了人类这一事实呢?

    虽然谭崇仁一直表明"深蓝"工程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打败卡斯帕罗夫,而是要弄清楚怎样开发大规模并行处理结构,将并行处理技术深入到其他各种复杂的应用领域里(如:分子运动、宇宙物理、财政模型、数据采集等),但是卡斯帕罗夫仍然激烈地批评IBM公司制造了一个专门对付他本人的机器。"这根本不是科学。这只是渴望打败加里·卡斯帕罗夫的狂热。"赛后他说,"我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感到羞辱。"可他又坚决表明,他的失利"与计算机可以被击败毫无关系。"

    但是,这场比赛已经折服了许多国际象棋专家。他们都非常肯定地认为:"深蓝"及其后代能够有把握击败世界所有的顶尖高手。

    总之,卡斯帕罗夫得到了赛后的40万美金。而胜利者"深蓝"一方则拿到了70万美元的奖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计算机在常规竞赛规则下打败了世界冠军。

    毫无疑问,这场人机大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刚刚开始。卡斯帕罗夫并不承认计算机比他更强。而且,他以为计算机需要在锦标赛的条件下与其他顶尖特级大师比赛,以证明它真的能够做出比"赢得一场对疲惫的世界冠军的畸形胜利"更多的事情。同时他表示,愿意再次面对"深蓝",进行一场10局的、胜者获得全部奖金的比赛。

    "那样的话,我发誓,我要将它撕成碎片!"人机大战,鹿死谁手?

    被自己所制造的机器打败。在这样一件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事件背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电脑--第九艺术?

    当你看到施瓦辛格驾着价值数千万美金的鹞式飞机冲进敌方办公室时,当你看到阿甘与数位美国总统握手言欢时,当你看到玛丽莲·梦露重新登上了电影舞台时......目瞪口呆的刺激是否让你感觉到:电脑正在将它创造的"第九艺术"强烈地冲击原有的影视世界?

    电脑特技的大量使用,虽然只不过是近十年来的事情,然而,它的发展之快却令人目不暇接。越来越多高投入、大场面电影的出现,只是代表着电脑艺术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电脑书法、电脑绘画、电脑音乐、电脑小说、电脑诗歌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产生并出现于世人面前。我们的艺术家已经越来越怀疑自己:艺术的魅力是否能够抵挡得住电脑艺术的冲击?

    在不久前的一次电脑艺术大赛当中,有位特技大师用电脑创作了一幅作品,你怎么看也只能相信,它是出自某书法大家的笔下。然而作者告诉观众:这幅作品上没有任何人为的描绘,完全依靠科技。

    当本世纪的所有书法家看到了这幅作品时,只得相信电脑已经能够创造出几千年前遗传下来的人类文化精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逃不过电脑艺术的强烈冲击。电脑已经创造了自身的艺术;这种艺术所具备的极大吸引力和创造力,使其可以复制出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原形。电脑创造的这种奇迹,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电脑特技--电影艺术

    1987年,著名的动画专家塔尔曼夫妇领导的实验室制作了一部7分钟的电脑动画片《相会在蒙特利尔》。在这部影片中,电脑的三维动画技术让多年前告别人世的玛丽莲·梦露"死而复生"。电脑特技圆了那些欲死欲活的影迷们一个难圆之梦,风情万种的梦露重新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种电脑特技的基础,是电脑三维动画特技、图形工作站和大量的动画制作软件。首先,梦露的原形出自雕塑师之手。他们制作出她的各个部位的胶泥模型,然后从各个角度拍摄这些泥模,取得大量造型信息,再把这些信息输入到电脑中。所有的外部工作仅此而已。

    余下的一切,根据剧情的表演完全依靠电脑制作。玛丽莲·梦露那迷人的微笑以及令人倾倒的千姿百态,便以数百万、上千万数据的形式在电脑中处理完成。

    在那以后,我们便看到了《侏罗纪公园》中运用三维动画和实景合成的惊险科幻情节。影片中最吸引人的镜头,莫过于6分多钟的电脑三维动画特技过程。仅这一段镜头就耗资l000万美元,并动用了75台超级图形工作站,使用了最先进的电脑数字处理技术。输入电脑的实体恐龙模型及人物头像模型,变幻出千万种活生生的生命形态,并使之与摄影机所拍摄的实景完美地结合起来。该影片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真实的谎言》的导演詹姆斯·卡迈隆的一句话,让许多为电脑特技而倾倒的人们感到吃惊:"如果你能画出来、描述出来,我们就能用电影制作出来。"事实上,《真实的谎言》的确就做到了。观众也许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敌人抱着火箭飞行、战斗机横扫摩天大楼、火箭击毁跨海大桥......当人们回忆起施瓦辛格在高空鹞式飞机上抢救自己的女儿时,你难道会相信,那些场景只是在一个影棚里完成的吗?

    电脑特技永远是无比卓越的。《阿甘正传》无法使人们不相信这一点。从片头那根羽毛,到无数群众上街示威,无不源自电脑的杰作。导演仅仅用了l000多名群众演员,便完成了数万人示威的场面。这仅仅采用了电脑中最简单的一个概念--"复制"(Copy)。那l000名演员,实际上每人都被复制了几十次之多。电脑为演员"更换"不同的衣服和标识,让人难辨真伪。当美国人含泪看着肯尼迪与阿甘握手时,又怎能相信这仅仅是历史资料片与汤姆·汉克斯(阿甘扮演者)表演的结合?也许已经有许多人看过了最近的一部好莱坞巨片《火星人进攻地球》。也许大家已经可以非常平静地分析它的制作了。然而你依旧无法想象以后的电脑特技会怎样?白宫在电影中被炸得粉碎,纽约一片荒凉......那么,还有什么是电脑所做不出来的呢?

    专家们已经指出了未来电影在科技上的发展方向。交互式电影与电脑特技,仍然是谈论的主题。交互式电影将意味着,观众可以让剧意随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发展;而将来的电脑特技,将使无需演员的影片络绎出现。

    "电影艺术"在当代已经变成耗资巨大、场面刺激、大量采用电脑科技的代名词。科技正侵略着艺术领域。一文不名的艺术本身,又怎能同电脑特技相较量?观众们依然在等待最后的答案。

    电脑音乐

    "某种乐器的产生和发展,也许不能对整个人类的音乐历史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某个特定的乐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音乐风格,却很可能成为日后一种广为流传的音乐形式。正像管弦乐队中不能没有小提琴、京剧乐队中不能没有京胡一样,特定乐器的使用,对特定的音乐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搞电子音乐的朋友如是说。

    事实上这就意味着,在电脑主宰一切的时代(或者叫做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不可避免要在音乐王国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不得不相信,未来的音乐创作以及欣赏,将被电脑这位"大改革家"革新一番。

    在这样的年代里,完全由计算机操纵的乐队已经能够摆在人们面前演出;只要输入一些命令,便能制出一段电子音乐的事情已经发生。你怎么能够不怀疑:"电脑音乐大师"有一天也要战胜世界级音乐大师呢?就像"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一样,赢得似乎胸有成竹。

    虽然,在最近的几年中,电子音乐仍然只是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但作为电脑科学技术,它还在探索过程当中。也许仍然有许多音乐家对它一无所知,并不屑一顾。但当有一天,一家电脑公司也像IBM那样搬出一台"电脑音乐大师"来进行编曲和表演并技压群雄时,人类是不是将再次出现向电脑低头的局面呢?

    在当今社会里,当有一位朋友对你说--一个人能够表演需要一个乐队才能完成的节目时,你是否会产生怀疑呢?电脑--这个科学女神的宠儿,又有什么奇迹不能制造的呢?一台具有多媒体功能的PC机、一台带有MIDl接口的电子乐器、一套回放音箱,再配上一些必备的音乐创作软件,乐队就这样组成了。而你的朋友就是一个指挥,也是这个乐队中唯一的人。可是,我们仍然迷恋古典音乐的辉煌。肖邦、贝多芬、门德尔松,《蓝色多瑙河》、《天鹅湖》......其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电脑能够复制吗?毕竟,它只会仿造,而不会创新!

    交互式综合艺术

    交互式艺术,早在80年代初就已经于电子游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你是一位电玩爱好者,你不会忘记在游戏机中扮演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者笑傲江湖,或者搏击长空,或者战败曹魏一统天下。这些游戏特征的基础就是交互式综合艺术。1991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次展览会上,科学家们将一张光盘插入计算机;当用户输入正确的指令后,便欣赏到了一种将文字、静态画、实拍活动画及声音集中表现的作品。他们使用了首张CD--ROM。这便是最初交互式艺术的载体,它提供了交互式艺术发展的一种可行性。

    交互式艺术的发展,将意味着艺术作品欣赏者对他所欣赏的对象进行修改。它也意味着,当这种艺术趋向成熟,并在技术上出现了巨大的可行性时,电影将随着无数观众的不同意愿产生无数不同的结局;小说将随着读者的想法而不断改变;音乐将随着听众的欣赏品味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艺术的发展,将对现在所有已经成熟的艺术门类以巨大的冲击。

    许多从事交互式艺术研究的专家,都在不断地指出传统艺术在体现作者意图方面的局限性。单一的发展模式禁锢着作者的思想。他们提出,电影就存在一些强制性。人们买了票进入影院后,就必须坐在椅子上等待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你不在乎那些钱,自然可以出去。然而,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切。

    交互式综合艺术仍然是以电脑技术为基础的。首先,这种艺术得依靠一个宠大而丰富的多媒体系统;这种资源的创作与存取,越来越依赖于电脑。突破单一线索、固定发展的模式局限,就必须使用电脑的各种多媒体技术。

    没有人敢怀疑,电脑创作了这一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将要向其他所有传统艺术挑战!或者多足鼎立,或者一统天下!我们不知道,所有本世纪末的小说家、音乐家、导演们,是否都会为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灰色前景而感到悲哀?

    电脑依然在用它那种"原始"的能力改变艺术的定义。庞大的数据库、巨大的素材资源、高速的运算能力,的确意味着一种可怕的趋势。人们永远无法估计,电脑还能使世界发生什么变化?艺术家也无法估计,电脑会不会让他们自愧不如?当然,未来会告诉我们这一切。但笔者要说,电脑艺术固然伟大;但是,过去的人为艺术(姑且这么说),依然有它的重要意义。将来即使电脑普及了,世间没有真正的艺术大师也是不行的。电脑不懂感情,而没有感情的艺术是不会有永恒生命力的。

    驰骋于屏幕战场的"军队"

    我们将很清楚地看到,电脑的出现给人类备领域,企业、工厂、医院、学校等各部门一次大范围的革新,完全给世界带来一场革命,有力地推动人类工农业的发展,造福人类,使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然而,计算机终究也逃脱不了战争的属性,正像最初的电脑是为了计算弹道一样,随着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它所产生的杀伤力、杀伤范围和准确率,将使它在战场上扮演一个冷酷无情的"天生杀人狂"。

    2020年,每个士兵一台计算机

    21世纪的士兵将大量装备计算机,或许还会有"看不见"的坦克和"不杀人"的武器。

    美国内战期间,主要武器是步枪。1944年同盟国军队进入欧洲时靠的是坦克。冷战时期的主要武器是洲际弹道导弹。然而,当军事历史学家谈论21世纪的战争时,他们会发现:与以往差别最大的武器就是计算机。

    许多军事专家已经认为:未来的军队不再是靠庞大的兵力和火力压倒敌人,而是靠电脑、信息网使部队更有效、更准确地发动攻击。

    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指出的那样,"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将在利用电脑及对电脑进行攻击、欺骗和使之失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这意味着利用同样的能量杀死更多的敌人,战场上硅片的浓度将逐渐升高。美国陆军"数字化"计划的倡议者杰伊·加纳少将说:"在诺曼底,我们7天内前进了400公里;在海湾战争中,我们两天内前进了400公里;在2000年,我们只要几小时就能完成这么远的纵深机动。"陆军参谋长戈登R·沙利文将军解释说:广阔分散的部队将能够做到近乎完美的协调进攻,使他们更有效,伤亡更少,

    电脑推动着几乎所有下一代武器和装备的发展。但是,电脑本身能当作武器吗?专家认为,能。这是由于有一类蓄意破坏的计算机程序,称为病毒,能够损伤、改变或破坏文件和计算机存储器;并且在不了解受害者情况时,也能发动攻击和扩散。计算机突击队可以编制一些病毒。使某座武器或整个地区陷于瘫痪。

    没有文献记载电脑战争的情况。但是,根据海湾战争以来一直流传的一条传闻宣称,美国利用从约旦偷运到伊拉克的一台携带病毒的打印机,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失效。但是Nor-man数据防御公司总裁戴维·施坦格说:"这不会是真的。"他怀疑,这台打印机是否有能力发送嵌入病毒的程序设计指令。施坦格谈到了另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病毒使一枚"爱国者"导弹未能击中"飞毛腿"。他说,这可能更真实些,因为导弹依赖于膝上计算机提供的目标捕获数据,而该计算机可能以前就已经染上了病毒。

    但是专家们预测,某人在某地试图利用电脑进行战争,这只是个时间问题。Techmatic公司的保罗·伊万科说,受害者可能不是军用系统而是民用系统。病毒能关闭一个国家的所有基础设施,同时打击从银行到通信系统到空中交通控制塔等各种设备。"这能使一个庞大的国家屈服。"

    美国陆军方面拒绝讨论这个问题。然而,大多数专家认为,军方在秘密发展病毒武器。更有可能的是,陆军正在加紧开发抗病毒的方法,以防止乙方受到病毒攻击。

    名为《软杀伤》的CD--ROM影片的发行者彼得·希莱克说,美国确实是最易受损害的国家,"一个国家技术上越先进,就越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

    在另一方面,军事专家们正在加速电脑进入战场的进度,利用电脑的快速以及电脑网络的信息传送进行战争。"信息赢得战争",谁拥有最佳信息,谁就能取得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不管是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得到真实情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做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而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真实情况的军队,将拥有超过敌人的巨大优势。无线的计算机将从坦克车长、直升飞机驾驶员到步兵班长等每一个人连接在单一的通信网络中,这一网络将使所有部队都能共享同样的战场数字地图。这样,部队就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动进攻。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和机载预警及控制系统(AwACs)的监视飞机也将连接到这个网络当中,以提供关于敌人车辆及其飞机的精确位置。最终,侦察机器人可能取代侦察兵,把敌人位置的数字化图像直接传送给直升飞机或坦克炮手。然而,预计至少20年之内还不会实现机器人直接参战。

    但专家们也无法否认,战场数字化的最后阶段必将使用机器人。实际上,这种机器人的开发与研制早已成了现实。

    一种被称为战术无人驾驶车辆(TUGV)的机器人正在研制之中。这些机器人将完成侦察、扫雷等危险任务。美国陆军还在试验把常规车辆改装成远距离遥控车辆的成套工具。他们已经有了能把Ml和M60坦克改装成机器人的样机系统。另外,他们还打算装备大型的挖土机、两栖突击车和推土机。事实上,直接对敌方进行杀害的、具有自动导向功能的"电脑杀手",相信也在研制当中。只由于太过昂贵,才将其历程推迟到了20年以后。

    1994年4月,美国陆军首次使用"数字化"坦克进行大规模战争演习,展现了硅片在军事上的潜力。计算机士兵的出现已经不只是在科幻小说中了。

    我们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未来计算机士兵的形象。身着计算机伪装,可以在其帮助下,使军服能够立刻自动模仿周围的环境。头戴有强大目镜的钢盔,既是夜视用的图像增强器,又是与背负式计算机相连接的单色显示器。该计算机内储存有战场地图和训练信息,还能与其他士兵的计算机通过无线电台进行联络;例如,把敌人的位置转告他们。在步枪上装有一个先进的红外线传感器,可以透过树叶识别2200米远处的目标,并在汁算机中进行处理,显示清晰图像。

    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丈范围的计算移i网络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被移植入战争或者说本来就是为杀人战场而研制的。电脑的确将帮助未来战士成为无坚不摧的英雄,或者说电脑本身将成为战争中的"杀手"。

    无法否认,将来数字化的战争将更直接地对普通人民进行攻击。也许,更凶狠毒辣的、更大面积的、更准确的杀人的手段,正在电脑中计算。

    也没有人能够否认,电脑是本世纪乃至以后许多个世纪的科学宠儿。可是,这个"科学宠儿",却将不可避免地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的麻烦与灾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