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骰子-第1章 祖辈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向传元末明初时,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特别是齐鲁,豫皖等地,灾情最为严重,原来人群熙攘的城镇村落,如今一片废墟,空无一人,沃野千里却无人耕种。

    当时的中国,只有三西境内免遭战火的摧残。三西山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民勤物丰,再有蒙古贵族强势兵力的常年驻守,直到元朝灭亡,元兵退出三西,三西境内竟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多年的生息繁衍,再有战时难民的涌入,三西成了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明朝建政后,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便大量从三西往外地迁民,“丁多田少”和“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徙之列。明朝建国初期的五十年间,共组织过十七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洪同县是当时三西南部人口最多的县,县城东三华里处有一座普济寺,唐朝所建,依山就势,崇阁巍峨,僧多客广。寺旁有一棵粗高的汉槐,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汾河滩上老鸹成群,随处可见,便纷纷在大槐树上安家筑窝,三分叉的树枝上筑满了一个又一个精心编制的半圆形的窝,归巢和离巢的老鸹穿梭往来,一片热闹的景象。

    明太祖下旨在普济寺设立移民处,指派了专门的官员驻寺办理移民,三西境内的移民都要在此登记,发放移民凭证及川资路费,在此地出发踏向通往异乡的路。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据说大多数老百都是被迫登记的,官兵们怕他们逃跑,把他们的双手从背后反绑起来,然后再用一根长绳串起来押着前行。老百姓在离开普济寺时大都泪流满面,一步三回首。他们捐儿带女,身背应用之物,步履蹒跚,随着弯弯曲曲的队伍,托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前行。而此时声声不绝的老鸹叫声更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故乡渐渐远去了,留在人们眼里的最后一幕,就是那棵参天的槐树和盘旋在上面的成群的老鸹。

    在移民的队伍里,有姓丁,黄,郭,马的四家人家,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最后来到了鲁地双县境内的黄河岸边安顿了下来,他们负责一段河堤的维护,政府有微薄的补贴,大堤下面大片的土地可开垦耕种。

    高高的黄河大堤下,四个庵棚显得格外渺小,就像四粒小小的种子,种在了黄沙地里。春去秋来,一代代繁衍下来。

    古老的黄河,一望无际的长堤,阻隔了南北。大堤下显得格外的宁静,静的有点恐怖,使人有种想大声喊叫的欲望。夏季到时河面上掀起了波浪,开始咆哮起来,夹杂着狂风,有时如万马在嘶叫,有时如群狼在呜咽,使人胆战心惊。不过时间久了,人们渐渐地习惯了,老人们听着河面的水声,就能判断水流的情况,水位的高低,河水的浑浊程度,甚至河堤有没有隐患。冬季到时,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千里河面一片银白,一眼望不到尽头,蔚为壮观,天地的造化使人叹为观止。人们可以划着木划到达陌生的对岸,了解情况,互相通告,甚至买卖运输一些生活用品。

    先人们的故事,当然要代代向传的,只是一代比一代变的模糊起来。直到后来,这里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都会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先来自三西的老鸹窝。

    (注:元末移民事件,参照了真实史料《明太祖实录》《洪同县志》等,身为老鸹窝移民后裔的我,很想把这段历史和大家分享,因此以此开篇,各方见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