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系统-第120章 微雕发现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远?好像没听说过,应该不是什么大师。”伯洛心里想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了对精神上的追求,所以神乎其技的微雕也备受追捧。

    微雕艺术品在收藏拍卖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微雕作品的

    拍卖趋势和前景日渐红火。2005年春,上浦大众拍卖行曾拍卖一件微雕九龙壁,落锤价格敲定在66万元。而清末微雕家于硕的作品,则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屡屡拍出高价。

    一粒米大小的物品能藏纳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视而不见,但对于微雕大师来说,却可以把整篇《陋

    室铭》和一幅山水画装进去,这就是微雕藏品的魅力。如:唐代的雕刻家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将士行军图

    ”,明代常熟的王叔远曾在桃核上镂雕成“东坡赤壁夜游图”,而清朝因一位艺人在一粒芝麻上书“万寿无疆”

    为乾隆庆寿,让微雕更加声名大噪。

    微雕艺术是由我国3000年前的甲骨文演化发展而来的传统工艺美术,能在甲骨、象牙、珍珠、竹、石、瓷器

    、米粒、头发上施展技艺,山水、人物、花鸟、禽兽、书法等不同题材内容都能在艺人刻刀下获得生动表现。微

    雕也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观赏者须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欣赏。在五花八门的收藏品当中。微

    雕艺术品以其新、奇、微、特的特点,刺激了一部分收藏者的收藏**。

    目前,国内收藏微雕艺术品多以名家作品为主。这些作品除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作为普通收

    藏者。无论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微雕艺术品,还是纯观赏性的微雕作品,只要艺术品位高、刻功好的均可

    收藏。

    如今微雕收藏在收藏界也是非常火热的,只是张天元以前没接触过,所以不是很了解罢了。

    微雕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段沉沦期,不过沉沦毕竟不是灭亡。

    命如悬丝,却一直传承着。

    之前提到的田宇父亲收藏的那个唐代兽纹《心经》微刻铜镜在大约4平方厘米的空间里,刻了将近300字,字比小蚂蚁还要小。

    那时。还没有放大镜,别说“读者”,就是刻者,也无从阅读自己的创作。

    王叔远的“核舟”刻得怎样,只能听魏学洢的叙述。因为已经遗失。再说,王叔远的微刻已经华丽转身,从供养精神转身到了滚滚红尘。

    在红尘里,微雕微刻得以复兴。日益茁壮。

    但供养精神的《心经》铜镜,无疑是解读千年不朽传承的“密钥”。

    刻得何如?

    实话实说,相当不错。至少,当下很多中学生以钢笔正常写画。不见得能达到这位唐代微刻者。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近代微雕大师于硕,与吴南愚有“南于北吴”之誉,于硕于金石书画之外,精于微雕,1915年其作品《赤壁夜游》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TJ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六件

    早期受观看和雕刻设备的限制微观雕刻较少,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能够用于观看更微小物体的仪器和极精细又坚韧的工具出现,致使微雕作品越来越小,雕刻难度也越来越大。微雕有雕和刻两种形式,雕指圆雕浮雕等阳雕,刻指阴雕,一个偏重空间艺术,一个讲究平面艺术,历史上把这两种艺术形式统称为中国的微雕艺术,微雕因精细,对材质要求很高,《核》、《骨》、《象牙》、《竹》等都是《微雕》的很好材料。“微刻”是以刀代笔,绘画写字,不但有刻还有设色;讲究绘画艺术,”圆雕浮雕透雕”讲究雕塑艺术,不同的只是微小而已

    微雕还有软派硬派之分,软派是在象牙发丝等软材料雕刻,硬派是在玛瑙玉石瓷器等6度以上的硬质材料雕刻,相对难度来说,硬材雕刻难度更高。

    很多微雕作品中常常见有阳雕和阴雕技法共同实施来创作的。篆刻边款艺术是微刻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在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尤其在微雕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样,也成了评判微雕作品的成败。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除了微雕技法外,究其原因还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现出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清朝微刻大师于硕其擅长在折扇边骨上进行微刻,能在指宽的扇骨刻三十行字,且无一败笔,笔笔有帖气。现代雕刻家因受竹子本身材质的限制,已极少在竹子上微刻如此小的文字。有一定的收藏价值。SC省PS县人郭月明也在致力于将微书、微雕、微刻集于一体的研宄。

    福州组织有微雕研究会,会员10多人,有陈忠森、李一鸣、陈东生、陈明德、张平、杨世膺、刘镛奇、林右熹、林钦松等人都在着力于微观雕刻艺术的探讨和研宄,并付诸实践。

    20世纪90年代,游嘉瑞的寿山石“案头摩崖石刻”小巧玲珑、千姿百态,配以微刻书法艺术,有一定欣赏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