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船空载月明归-无情说法不思议 洞山良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指月录》卷十六页二七六

    无情:指人、动物以外,草、木、瓦、石等等没有情感、知觉能力的东西。

    【白话新唱】

    太奇妙了!太奇妙了!

    “无情”也能说法!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想用耳朵听到“无情”说法的声音

    那是永远办不到的事

    要等到你的眼睛可以听到声音的时候

    你才会明白:真理普遍于每一个地方!

    【分析与鉴赏】

    这首诗,是洞山良价第一次对禅有初步体验时所写的。

    洞山良价曾经以“无情说法”公案来请问沩山灵佑,沩山灵佑说:“你要问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可是不容易遇到可以让我对他说的人!”洞山良价说:“某甲不明,请师指示。”沩山灵佑竖起拂子,问说:“你明白吗?”洞山良价说:“我不懂,请和尚明说。”没有想到,沩山灵佑竟然说:“父母生了这张嘴巴给我,是多么珍贵啊!怎么可以随便说给你听呢?”

    洞山良价心里明白,因缘没成熟以前,沩山灵佑不会多费唇舌,所以,他又去拜访沩山灵佑推荐的云岩昙晟禅师。他们的对话如下:

    “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岩曰:“无情得闻。”

    “和尚闻否?”

    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

    “某甲为什么不闻?”

    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

    “不闻。”

    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

    “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法’?”

    洞山良价一下子有所省悟,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他的领会。

    不过,这时候他还没真正开悟,只是抓住了一个灵光一现的感触,所以还有另外一首开悟诗在后头。

    本诗所说“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有时会令人迷惑:眼睛能够听到声音吗?不可能吧!

    其实,在佛法中有个说法,认为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如果能完全清净,没有任何的罪垢,那么,就可以发挥“六根互用”的神奇功效。例如耳朵除了能听以外,也能看、能嗅、能触、能尝、能思考,其他的感官也依此类推,拥有彼此的功能。

    然而,在这首诗里,洞山良价并不是指我们要能“拿眼睛当耳朵用”才会悟道,而是指,开悟的关键,在于不要被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境界欺骗了,这些都只是表相而已。我们必须警觉到感官只接收到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甚至连这一小部分都被扭曲得很严重了。

    什么是“无情说法”?

    讲白一点儿,就是“大道常在目前”!真理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耳畔,就在你的起心动念上,从来没有远离你。

    苏东坡有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就是“无情说法”的一个美丽的例子,溪水潺潺,一整夜不停地流,听在悟道者的心上,那就是真理的声音,滔滔不尽……也不只是流水声,一切世间的声音,都是天籁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