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草,是一种穗头好像狗尾巴的草;鸡冠花,是一种花朵酷似公鸡冠的花。”狗“对”鸡“,动物相对;”尾“对”冠“,动物身体部位相对;”草“对”花“,植物相对;”狗尾草“对”鸡冠花“,偏正式名词相对。短短六个字,构成一幅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的花卉图。
纸老虎木野狐这是一副物名别称巧对,出自清代褚人获所撰笔记体杂著《坚瓠集》第十集。
纸老虎,并非通常所指用笔画在纸上或用纸折叠、结扎的老虎,而是指供人消遣娱乐的纸牌。把纸牌称作”纸老虎“,是说闲暇时间玩牌,必须玩而有度;如果痴迷、沉醉于赌牌游戏,不仅耗费钱财,而且伤害身体甚至于生命。
木野狐,本是棋盘的代称,亦兼指棋子和围棋游戏。古称棋盘曰”楸枰“,因多由紫楸木做成之故。称其为”木野狐“,是说围棋游戏好像传说中的野狐精,会迷惑人心。明沈德符《野获编》云:”北宋全盛时,士大夫耽于水厄,或溺于手谈,因废于职业,被白简去位者不绝。时人因目茶笼曰‘草大虫’,楸枰曰‘木野狐’。“文中”溺于手谈“,即沉溺于围棋游戏。
”纸“与”木“,物体质料相对;”老“与”野“,形容词相对;”虎“与”狐“,动物名词相对;”纸老虎“与”木野狐“,偏正式名词相对。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而且寓意颇佳。用形象化的比喻作代称,赋予无生命的娱乐器具以威力和灵性,借以发人深省,催人醒悟。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这是一副典故巧对,乃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字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阁而题。”曾三“:指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被尊为宗圣)每日反思的三件事。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典出《论语·学而》。
”颜四“:指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被尊为复圣)遵循礼仪道德的四件事。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典出《论语·颜渊》。
”禹寸“: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的故事。
典见《淮南子》:”大圣(按指大禹)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相传大禹治理洪水期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人。
”陶分“:指晋朝荆州刺史陶侃恪尽职守、惜分阴以用事的故事。典见《晋书·陶侃传》:(侃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全联八个字,包含四个典故,足见对联言简意赅之妙。上联讲修身之道,下联论惜时之理,皆以先贤做榜样,令人心悦诚服。
”曾三“对”颜四“,”禹寸“对”陶分“,上下联各自成对,叫做半边自对。半边自对的对联,两边(上下联之间)的词性对仗可以放宽(自对的同时又能够互对当然更好,不对亦可),只要求相互间音步位置平仄对立,以使声律和谐。
此联上联”平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做到了半边自对工稳,两边平仄和谐,是一副难得的事物巧对。
自对多见于长联,此联每边四言而自对,又是一奇。
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无这是民国早期,戏挽北洋军阀冯国璋的一副妙联,作者不详。
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天津武备学堂首期毕业。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建北洋军。武昌起义时,率北洋军赴湖北镇压革命。袁世凯窃国后,先后任总统府军事处长,直隶、江苏都督。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冯为直系首领。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7年代理大总统,1918年被皖系军阀段祺瑞胁迫下台。
”南海“,指北京故宫西侧的中南海,由人工开凿建造的湖泊园林。明、清两朝为皇家禁苑,辛亥革命后在此设总统府、大元帅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南海鱼“,明朝嘉靖皇帝、清朝慈禧太后都曾在中南海放生养鱼,而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时,却下令尽捕中南海之鱼。
”北洋狗“,冯国璋行伍出身,扶清助袁,镇压革命,是反动势力的走狗,被骂为”狗将“;又以北洋军起家,故称其为”北洋狗“。
全联意为:”南海鱼“哪儿去了?赶快回来吧!捕杀你们的”北洋狗“已经死了。表现了对死者的愤恨、戏谑和讽刺。
”南海鱼“对”北洋狗“,”何在“对”已无“。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是一副拟人化的事物巧对。
雪消狮子瘦月满兔儿肥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作者不详。
上联中的”狮子“,当指人工雕塑置于露天场所的石狮子。大雪覆盖之际,狮子好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显得肥胖臃肿;日出雪化之时,狮子又像脱去了棉衣,自然会”消瘦“下来。
下联中的”兔儿“,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兔儿,而是月亮的代称。古称月亮叫”兔魄“,源于月中有白兔捣药的神话传说。阴历每月上旬和下旬,月亮呈上弦、下弦状态,显得虚弱而消瘦;到了每月十五日左右,皓月当空,如玉镜高悬,”兔儿“自然显得肥胖圆满了。
此联妙在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上联实写,下联虚拟,虚实结合,意趣隽永,耐人寻味。
螃蟹浑身甲胄蜘蛛满腹经纶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上联为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的出句,下联为明代才子李东阳的对句。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少而博学,极负盛名。天顺初以神童被英宗召见,适逢直隶进贡螃蟹,英宗便出句”螃蟹浑身甲胄“,以试其才;李东阳对以”蜘蛛满腹经纶“,受到赞赏。后于天顺末举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上联中的”甲胄“,原是指古代军人作战时的穿戴,”甲“是用皮革或金属制作的护身服装,”胄“是金属制作的帽子,又称头盔。此处借喻螃蟹的外形。
下联中的”经纶“,原是指梳理丝线,引申为安邦定国大计。辛弃疾词《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此处借喻蜘蛛结网吐丝。
写螃蟹常言”横行霸道“,上联偏用”浑身甲胄“来壮其外形,出句超凡脱俗,妙!蜘蛛其貌不扬,下联却以”满腹经纶“誉其内里,对句另辟蹊径,并借言自己的心志,更妙!”螃蟹/蜘蛛“,动物对;”浑身/满腹“,偏正词组对;”甲胄/经纶“,并列词组对。巧对如此,堪称妙绝《中国古今奇联鉴赏》据《七修类稿》记载,谓李东阳与河间程敏政于”成化间各以神童荐举,明英宗首次召见“云云,恐《七修类稿》记载有误。”成化“是明宪宗的年号,是时英宗已经不在人世了,何言”召见“锅漏干,船漏满灯吹灭,炉吹燃这是流传较广的一副民间口语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妙在平中见奇,而且富含哲理。锅架于灶台之上,漏了出水,自会水干。船漂在江河之中,漏了进水,自会水满。灯火在空气中燃烧,突然吹来一股风,风是气的流动,由于强气流的冲击,而导致灯火熄灭。炉火因空气稀薄而处于将要窒息的状态,吹风带来了空气,空气可以助燃,使炉火苏醒而燃烧起来。
同是”漏“,却出现一”干“一”满“两种相反的结果;同为”吹“,却起了一”灭“一”燃“两种相反的作用。锅因漏而水干,船因漏而水满;灯为吹而火灭,炉为吹而火燃。
同样的东西,处于不同的环境,用于不同的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联语明白如话,而又简练如洗,看似平淡,却含有很深的科学道理;看似简单,却含有丰富的辩证关系。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相传明朝初年,江山一统,天下太平,百业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享有”对联天子“美誉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踌躇满志,兴奋不已。
一日,朱元璋携四子朱棣、长孙允蚊闲步御苑,见白马尾巴随风飘舞,千缕银丝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煞是好看,即兴吟出一比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命儿孙应对下联。
长孙允炆,敏而好学,早跟祖父学得不少应对知识,于是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雨打“对”风吹“,”羊毛“对”马尾“,”一片毡“对”千条线“。词性、句式和平仄都对得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按说应该算是一比不错的下联。然而朱元璋却紧锁双眉,不开金口。他琢磨这个对句:一是形象不美,羊(指绵羊)毛原本就疙疙瘩瘩,再经雨打,就愈显龌龊不堪了;二是意境欠佳,缺少皇家应有的气势。允炆之父早故,他以孤幼而备受祖父恩宠。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庙号太祖。朱允炆以长门长孙的嫡嗣身份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可惜不到四年,皇位又被他四叔夺去了。是否应了”缺少皇家气势“的隐语呢?这是后话。
再说朱元璋想到此,摇了摇头,表示孙儿所对下联不够理想。然后把目光转向四子,意思是:”看你的了。“聪明的朱棣(1360—1424)已经悟到了父皇心中所想,略加构思,躬身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意境和气势陡然升华了。朱元璋连声夸奖:”妙!妙!“朱棣后来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朱元璋死后,建文四年(1402),他以祭祖为名率军南下,胁迫侄儿让出皇位,改年号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迁都北京,改元永乐,庙号成祖,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传说这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童年时候的一副应对之作。林则徐4岁入塾,7岁学写文章,10岁便能做出很不错的对联。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路过一座池塘,见一群人在观看鸭子戏水。其中有人以”母鸭无鞋空洗脚“出对求偶,众人抓耳挠腮,无言以对。林则徐想了想,上前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博得一片喝彩声。
出句奇,对句更奇,这副趣联确实巧妙。请看:”公鸡“对”母鸭“,动物对;”有髻“对”无鞋“,偏正名词对;”空洗脚“对”不梳头“,偏正动词对;处处对仗工稳。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鸭“字古人声),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字字平仄和谐,完全符合七言仄起式律句对联的格律。”母鸭“因为”无鞋“,所以是”空洗脚“,洗了没用;”公鸡“虽然”有髻“,但因头上长着鸡冠,所以”不梳头“,无需梳头。此联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令人赞叹不已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这是一副形象化的事物巧对,相传出自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之手。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著有《周易衷论》等。
相传张英晚年退休,闲居故里。一日漫步田园,正值插秧时节,见一捆捆嫩绿的稻秧都用金黄的稻草捆扎着,于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一比得意之句:”稻草扎秧父抱子“。但苦思冥索,怎么也对不出下联。又一日闲逛菜市,见一农妇挎着竹篮,竹篮里装满了鲜嫩的竹笋。于是灵机一动,这才对出了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此联妙在比喻恰当,形象生动。稻草与稻秧、竹篮与竹笋,都是同一种植物的老少两代。所以把”稻草扎秧“比作”父抱子“、把”竹篮装笋“比作”母怀儿“,最能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最为形象生动,最是亲切感人。”稻草/竹篮“,偏正名词对;”扎秧/装笋“,动宾词组对;”父抱子/母怀儿“,主谓宾词组对;处处对仗工稳,句句平仄和谐,堪称是一副十分有趣的事物巧对。
又一说,此联是明末抗清名将熊廷弼巧对友人之作。
琴棋书画诗花酒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副流传较广的口语对联,作者无考。联中所涉皆事物名称,故归入”事物巧对“类。
”琴棋书画诗花酒“,历来被认为是才子佳人、达官显贵人人崇尚的雅事,称为”七雅“;”柴米油盐酱醋茶“,则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司空见惯的俗物,称为”七俗“。以”七雅“对”七俗“,饶有趣味。雅、俗相对,蕴含着两者的辩证关系,崇尚高雅者无论其多么高雅,只要活着,就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就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人在俗中生,雅自俗中来。然而人又不堪其俗,常以诗联书画来巧妙地再现生活中的俗物俗事,使其化腐朽为神奇,给人以出其不意的美感。时下兴起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就诗联书画而言,只有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才能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相传这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姓乌的御史中丞(又称副都御史,即都察院副职),与一位翰林学士互相戏谑的巧对。按当时习俗,翰林不论年纪大小,统被尊称”老先生“。一日,乌中丞对某翰林说:”卑职有一‘绝对’,敬请老先生赐教。“翰林问:”何对?“乌中丞吟道:”鼠无大小皆称老。“翰林见他借”老鼠“来嘲笑自己,当然不甘示弱,略加思索,反唇相讥,对曰:”龟有雌雄总姓乌。“两人会意,哈哈大笑。
老鼠的”老“字非指老幼,而是对”鼠“的习惯称呼;乌龟的”乌“字亦非指颜色,而是对”龟“的习惯叫法。上联借老鼠之”老“来嘲笑翰林,是在名称上做文章;下联借乌龟之”乌“来嘲笑中丞,是在姓氏上做文章。一个”称老“,一个”姓乌“,如此巧对,令人赞叹不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712—770)《绝句》诗中的联句。
”两个“与”一行“,数词相对;”黄鹂“与”白鹭“,鸟名相对;”鸣翠柳“与”上青天“,动宾词组相对;而且”黄“对”白“、”翠“对”青“,连颜色都巧妙地对上了。处处对仗工稳,句句平仄和谐,构成一幅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风景图。杜甫曾誓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于此可见一斑。
牛头喜得生龙角狗嘴何曾吐象牙这是明代才子于谦幼年时的应对之作,载于明·郎瑛撰《七修类稿·少保吏笔对》。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永乐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兵部尚书,谥封忠肃公,著有《于忠肃集》。于谦幼年机灵聪慧,能诗善对,遐迩闻名。一日上学路过寺院,和尚见他头上扎着两条小辫,形似”双角“,便笑着出句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知此出句有取笑之意,略加思索,便反唇相讥:”狗嘴何曾吐象牙!“”牛头“与”狗嘴“,名词对;”喜得“与”何曾“,副词对;”生龙角“与”吐象牙“,动宾词组对。小小年纪,就能随机应变地作出如此工巧之对,令人叹绝小老鼠偷吃热凉粉短长虫盘绕矮高粱这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副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巧妙之处,在于”小老“、”热凉“、”短长“、”矮高“四组反义词的串组和自对。小和老,一般指年龄;”小老鼠“的”老“,却并非指年龄,而是鼠类的统称。”小老鼠“,是指体积较小的老鼠。热和凉,一般指温度;”热凉粉“的”凉“,却并非指温度,而是一种食品的名称,这种食品由淀粉掺水加热后冷却而成。”热凉粉“,是指经过煎炒之后食用的凉粉。
短与长,一般指长度而言;但”短长虫“的”长“,并非单指长度,而是蛇的俗名。”短长虫“,是指尺寸较短的长虫。矮与高,一般指高度而言;但”矮高粱“的”高“,并非单指高度,而是一种农作物的名称,这种农作物有的地方叫秫黍。”矮高粱“,是指个头较矮的高粱。
”小老鼠“、”热凉粉“,”短长虫“、”矮高梁“,这些全由反义词构成的名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不觉得稀奇和有趣。然而一经加进”偷吃“、”盘绕“两个偏正式动词,把它们串组成两两相对的对联,这些形象便立刻活灵活现,让人觉悟得妙趣无穷。
上联中”小老鼠/热凉粉“自对,下联中”短长虫/矮高粱“自对;上下联间”小老鼠/短长虫“互对,”热凉粉/矮高粱“互对;自对、互对都很工整。短联做到句中自对已属不易,自对的同时又能互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水车车水,车停水止风扇扇风,扇动风生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咏物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针叠字、隔位重字和词性转义等多种修辞艺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全联16字,去掉重数,实际上只有8个字。”水车“和”风扇“各重复出现三次,第一个和第三个”车“字、”扇“字为名词,第二个”车“字、”扇“字为动词。”水车/风扇“,名词对;”车水/扇风“,动词对;”车停水止/扇动风生“,动宾词组对;处处对仗工稳。”水车车水“、”风扇扇风“,说明了这两种器物所具有的功能。所以”车停“而”水止“,”扇动“而”风生“,就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了。语言流畅,文字洗练,口语对联能做到如此工巧,实在难得。
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土中蚯蚓,满腹泥(疑)心这是一副民间流传的口语对联,作者无考。
此联妙在”丝“、”泥“二字的谐音上。夏秋之际的飞虫,一不小心就会”自投罗网“,撞到屋檐下看不清的蜘蛛网上。躲藏于暗处的蜘蛛,便出来把飞虫吃掉。蜘蛛吐丝结网,是为了捕捉飞虫以满足私欲;不像春蚕吐丝结茧,全是为了他人,故以”一腔丝(私)意“来描述”檐下蜘蛛“。蚯蚓俗称曲蟮,又名地龙,潜藏于泥土之中,以吞食泥土为生。因其平时钻入泥土隐而不出,好像疑心外面有敌人而怕受到伤害,所以用”满腹泥(疑)心“来形容”土中蚯蚓“。把蜘蛛和蚯蚓拟人化,平添了许多妙趣。全联构思奇巧,比拟恰当,形象生动,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是一副难得的动物巧对。
绿水何忧,因风而皱面青山不老,为雪而白头这是一副自问自答式的咏景趣联,作者不详。
此联妙在将山水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因而横生妙趣。碧绿清澈的水面,因微风吹拂而泛起涟漪,好像愁容满面。高峻的青山,因为积雪压顶而变得苍老了,好像满头白发。”绿水“与”青山“,名词对;”何忧“与”不老“,形容词对;”因风“与”为雪“,原因对;”皱面“与”白头“,比喻性结果对;对仗句句工稳,平仄基本协调。
古往今来,以山水为题材的咏景诗文铺天盖地,此联作者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
燕入桃花,铁剪裁红锦莺穿柳叶,金梭织绿绦这是一副形象生动的咏景趣联,作者不详。
此联妙在比拟形象,色彩鲜艳,犹如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上联把黑色的”燕“子比作”铁剪“,把”桃花“比作”红锦“(”锦“是一种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下联把金色的黄”莺“比作”金梭“,把”柳叶“比作”绿绦“(”绦“是用丝线编织的有穗头的绶带)。比拟恰当,形象生动,似联中有画,画中有联,百看不厌,意趣隽永。
”燕/莺“,动物对;”桃花/柳叶“,植物对;”铁剪/金梭“、”红锦/绿绦“,比拟对;”入/穿“、”裁/织“,动词对。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句对仗工稳,字字平仄和谐。巧对如此,令人击节赞叹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脚,横行天下九州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传为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应对松江知府之作。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首领。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事务。遗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时值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50寿辰,寿宴上有一道菜叫红烧鲈鱼,知府触景生情,即兴出句云”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命其幕僚当场应对。幕僚们面面相觑,无一能对。知府遂命将出句高悬门外,声明有能对出下联者,敬请入席,奉为上宾。
适逢张之洞微服私访,路过知府衙门,看了出句微微一笑,抬手揭榜而进,高声吟道:”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知府一听口气不凡,急忙跪拜:”不知总督大人驾到,有失远迎,祈求恕罪!“又说:”大人言之有理,下官谨遵教诲。“此联妙在比喻形象、贴切,寓教于乐,顺理成章。上联”鲈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生于近海淡水中的一种食用鱼。鲈鱼性凶猛,腮盖发达,口大而方,便于吞吃小鱼,故云”鲈鱼四腮“。”松江“,又名吴淞江,俗称苏州河,位于上海市西部、江苏省南部,东流至外白渡桥会同黄浦江人海。松江近海,盛产鲈鱼,又是府治所在,因此又曰”独占松江一府“。此句出于松江知府之口,含有傲慢自得之意。下联以”螃蟹“对”鲈鱼“,以”八足“对”四腮“,以”横行“对”独占“,以”天下九州“对”松江一府“。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更从意境和气势上以压倒之势超过了上联,告诫对方不可恃才自傲,应当胸怀宽广,放眼”天下九州“。
竹本无心,节外反生枝叶藕虽有孔,腹中不染污泥这是一副借物言志的趣联,里面包藏一段民间故事和一组咏物趣联。
传说明朝末年,江南某地有个姓叶的书生,为人正直,不善巴结,满腹才华,却屡试不中。从此心灰意冷,弃绝仕途,应聘学馆教书。一日正在教习对课,座中有个学生腰系丝绦,煞是好看;只是个头矮小,丝绦太长,绶头坠地。叶先生见了,觉得有趣,即兴吟出一句:
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坠吟罢,遂以此作上联,要那系绦学生应对下联。
系绦学生名叫林小槐,乃是东村林员外的小儿子。小槐聪明伶俐,只是厌学贪玩,学业不大长进;课堂上对不出下联,回家去却向大人谝能。他放学回家,直奔姐姐闺房,连声叫喊:”姐姐,姐姐,我出个对子你对对!“姐姐名叫大秀,不仅容貌出众,而且通晓诗书,是闻名遐迩的才女。大秀芳龄二九,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但都一一被拒。一是因为没有堪与相配的如意才子,二是因为父母年迈,弟弟幼小,她要扶老携幼,执意晚嫁,所以至今仍然待字闺中。此时大秀正在房中依窗刺绣,听了弟弟念的上联,抿嘴一笑,说:”这有何难?“遂即手指床上绣花锦被,对曰:
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小槐把姐姐对的下联写下来,第二天一早,便高高兴兴地呈给叶先生。叶先生一看,词性、句式和平仄声调都对得十分工巧,无懈可击。一番夸奖之后,便询问这下联是何人所对?小槐支支吾吾,经不住再三盘问,只好托出了端底,并说自己腰系的丝绦,也是姐姐亲手所绣。
叶先生早就仰慕林小姐的才名,此刻见了对句,更加钦佩不已,急欲一睹林小姐的芳容。但碍于男女界限,又不便直说。想了想,提笔写下一比联语,加封后交给小槐,托他带给林小姐。
林小姐拆封展笺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竹笋初生,何日能逢林大秀这比上联语意双关,表面是盼望林小槐早日长成栋梁之材,暗中则委婉地道出了叶先生想见”林大秀“的急切心情。
林小姐看罢,不禁暗暗称奇。她忽然想到昨天弟弟所言上联,必定也是叶先生所出,见了我对的下联,才又引来这比自作多情的出句。尤其可恼的是,这比出句中的”大秀“,本是自己的乳名,竟被人随心所欲地嵌于联句之中。林小姐赞叹出句巧妙之余,又怪出句者轻佻无礼。于是面含嗔怒,提笔写出应对下联:
梅花早放,几时曾见叶先生林小姐写好了对句正待加封,又想到这书来信往,皆由”丝绦/锦被“的应对引起。那不过是为弟弟解难的即兴之作,是无心碰上了有意,不禁又觉得可笑。但毕竟事由己出,不能只怪人家。想到此,又附加一比联语,一并装进信封,托小弟面呈叶先生。
叶先生拆开信封,先看林小姐的对句,以”梅花早放“对”竹笋初生“,显出高雅的气度和领先的优势;接下来”几时曾见叶先生“,语意双关,居高临下,婉转地表达了不曾与不肯相见之意。他正在思索林小姐因何不肯相见,又见下面一纸另有一比上联:”竹本无心,节外反生枝叶。“这比上联同样语意双关,婉转地表明林小姐代弟弟应对本是”无心“,请先生不要节外生枝,以免闹出误会。叶先生欲见林小姐,是倾慕小姐的才华,实无非分之想。为表明自己的心迹,略加思索,写出了应对下联:”藕虽有孔,腹中不染污泥。“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驼背柳枝斜吐叶,乳燕横裁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景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展现一幅桃红柳绿、燕语蜂鸣的风景画,画中春意盎然,令人陶醉。”弯腰桃树“对”驼背柳枝“,”倒开花“对”斜吐叶“,”蜜蜂仰采“对”乳燕横裁“。描写生动形象,比喻贴切自然;处处对仗工稳,句句平仄和谐。可见作者构思奇巧,选材精当,笔力高超。这副趣联的下联,有的联书作”歪嘴石榴斜裂口,喜鹊横戡“,也堪称巧妙。可惜石榴夏季开花、秋天结籽,与上联所写景象不在同一季节,有生拉硬凑之嫌;再者以”裂口“对”开花“,亦稍觉牵强,不如以”吐叶“相对,贴切自然。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这是一副近似绕口令的咏物趣联,相传为明代才子解缙(1369—1415)所作。
”蒲“、”桃“与”葡萄“,”梅“、”桂“与”玫瑰“,分别为音同字不同的六种花木。上联”蒲“为水生草本植物,”桃“与”葡萄“皆为木本植物,故云”草本木本“;下联”梅花“在早春开放,”桂花“与”玫瑰花“皆在秋天开放,故曰”春香秋香“。上联三”叶“两”本“,下联三”花“两”香“,运用修辞学的重字技巧,使联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形象化的讽刺联,相传亦为明代才子解缙所作。
此联是用形象化的比拟手法,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而又夸夸其谈的厚颜无耻之辈。”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表面言物,实际喻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形容不学无术之徒,用”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夸夸其谈之辈,讽刺力度,入木三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了此联,可见其作用和影响。
鹊噪雀啼,并立枝头谈祸福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这是流传较广的一副写鸟的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巧妙之处,一是鸟名谐音,二是形象生动。上联”鹊“与”雀“、下联”燕“与”雁“,都是音同字不同的鸟类。”鹊“是喜鹊(俗称”马喳子“)的简称;”雀“是鸟类的通称(见宋玉《高唐赋》:”众雀嗷嗷,雌雄相告。“李善注:”雀,鸟之通称“),此处当指乌鸦(俗称”老鸹“)。世谓”鹊噪“报喜,”雀啼“报忧,故云”并立枝头谈祸福“。”燕“俗称燕子、小燕,”雁“俗称鸿雁、大雁,两者都是候鸟。小燕春来秋去,大雁秋来春去,故日”相逢路上话春秋“。联中一个”谈“字、一个”话“字,既有动作,又有声音,把鸟类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叹绝红烛蟠龙,水里龙从火里化花鞋绣凤,天边凤自地边飞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传说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夫妻新婚洞房应对之作。
汤显祖新婚之夜,新娘欲学苏小妹试探新郎的才学,见红光闪闪的洞房花烛上蟠着一条金龙,遂即兴出句云:”红烛蟠龙,水里龙从火里化。“出句十分乖巧,龙本是水中动物,但”红烛“上的”蟠龙“,随着红烛的燃烧,”水里龙“却”从火里化“了。应对颇有难度,汤显祖口中反复念叨,来回踱步忖思,低头瞥见新娘脚上穿的花鞋,于是灵感顿生,脱口对日:”花鞋绣凤,天边凤自地边飞。“对句堪称绝妙,凤乃飞翔之物,但”花鞋“上的”绣凤“,随着新娘的款步移动,”天边凤“却”自地边飞“矣。以”花鞋“对”红烛“,以”绣凤“对”蟠龙“,喜庆吉祥,浑然天成。
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这是一副咏景趣联,作者无考。
桃、李,两种树木。桃花,水红色,好像姑娘腮上擦的胭脂;李花,纯白色,好像姑娘脸上擦的白粉。故云”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柑、橘,两种果木。每当秋熟之际,柑橘枝叶绿如翡翠,果实橙黄似金。故曰”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桃李/柑橘“,”花开/果熟“,”一树/满枝“,”胭脂/翡翠“,”粉/金“,句句对仗工稳,处处平仄和谐。”一树/满枝“重复出现,增强了联语的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是一副咏物趣联,传为宋代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与诗人黄庭坚(1045一l105)的游戏之作。
有一天,苏轼和黄庭坚于松下对弈,忽儿几颗松子坠落棋盘,苏轼即兴吟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举目望见湖边柳下有人在钓鱼,于是随口对曰:”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此联巧妙之处,一是对仗工稳协调,”松下/柳旁“,方位对;”围棋/垂钓“,动作对;”松子/柳丝“,物名对;”每随/常伴“,偏正动词对;”棋子落/钓丝悬“,主谓动词对;处处工稳,句句和谐。二是比拟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每随“、”常伴“和一”落“、一”悬“,把”松子“和”柳丝“描绘得活灵活现。三是即兴吟咏,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生活知识和文学功底的厚积薄发,是两者遇机而进发的闪光;看似容易,实非浅学之辈所能为。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这是一副谈医理的趣联,最早见于广州一家药店的门上,作者不详。
膏,本指油脂,这里指稠糊状的物体,如梨膏等。药,通常指治病的医药,分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药可以口服。膏药,指摊在纸或狗皮上供贴用的膏状药物,属于外用药,不可口服。故曰”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是人和脊椎动物内脏之一,有造血储血的功能。气,一般指无固定形状和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如空气、煤气、蒸气等;此处特指人体器官中气息方面的疾病,如气衰、上气不接下气等。脾气,指人的性情,一般是由先天生成的,故又称禀性。俗语”山河好改,禀性难移“,故云”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此联妙在利用物体名称分解组合所产生的质的变化,使联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上联谈药性,下联论医理,语言亲切感人,令人口服心服。据说有的病人看了此联,未曾用药,病情已经减轻了几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