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孟轲,起初十分贪玩,他跟着母亲住在农村。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在墓地旁边玩耍,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有时,孟子还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堆个小土堆,就在那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模仿人家哭坟。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想:在这儿住下去显然对他的成长不利,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庸人,于是决定把家迁到街市旁边去。
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小孟子乖了不少。可是没想到,新家附近过往商人很多,集市上人声鼎沸,叫卖声此起彼伏,孟子求学的注意力很快又被吸引了过去。在集市上,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后来,孟子和一些做小买卖的商人混熟了,整天不务正事,把学习的事儿整个抛到了脑后。看到儿子跟着这帮人学得油腔滑调,时常自吹自擂,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她产生了再搬一次家的想法。
从以上两次搬家中,孟母得到了教训:小孩子接近什么就想学什么。于是,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里整天书声琅琅,学生在里面学习琴棋书画、诗书礼仪。时间长了,孟子渐渐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常常学着读书,有时间的时候,自己还回忆每天所听到的读书声,甚至主动跑回家要求母亲送他进学堂读书。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母亲送他进了学堂,但淘气的他进了学堂以后,对读书不够专心,常常迟到早退,有时还逃课。有一天,没到下课时间,孟子就从学堂回来了,母亲忙停下手中的活计,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从学堂里跑回来。孟子看到母亲严肃的样子,心里有点害怕,就慌慌忙忙地说:“我是跟平时一样放学回来的!”孟母见儿子撒谎,很是伤心。孟子看母亲这样难过,很害怕,问母亲为什么这样伤心。孟母语重心长地说:“让你好好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使你成才。现在你却总是中途废学,不求上进。”听了母亲这番话,孟子非常愧疚,从此以后,他开始勤奋努力地读书,只要是有必要读的书他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并把孔子作为勤奋读书的楷模。逐渐地,他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他的着作《孟子》七篇影响深广,最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一代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盂”。
勤奋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少年孟子在慈母的严厉督促之下勤读不辍,作《孟子》七篇,最后成为战国时期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