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做人低调一点,遇事虚心对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永远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目标,更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才能在运筹帷幄中等待进攻的时机,而低调做人正是隐藏自己的一把保护伞。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学会低调做人,深藏不露,决不可做那只自我炫耀的孔雀,要懂得把喜怒哀乐深藏于心。

    1.低调做人是根本,过度张扬遭人妒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能够这样做是何等的洒脱?但是许多人误把任性和张扬当做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种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中,是一门高境界的低调处世的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许多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的成绩,所以媒体开始宣扬他们的怪异行为,误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绝对是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相信其它名人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所以表现欲非常强烈,这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渴望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与那些“天才”或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表现得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点和陋习,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才华和能力之中,以低调的姿态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后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而没有丝毫的兼容性,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宋代大诗人苏轼可谓才华横溢,但却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何在呢,其实就是因为他的恃才傲物,不懂得低调做人,引起了很多的人妒贤嫉能。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而有许多官吏不同意使用新法,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要革新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好,但是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都非常欠妥,所以,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在王安石紧锣密鼓地筹办新法的同时,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正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想到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客气地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毫无疑问,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还不忘骂苏轼:“好个介甫之党!”

    苏轼不但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扬个性,还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于是,在短短的两个月间,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苏轼,席间,王安石愤怒地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气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而且其意非常坚决,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话你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冒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

    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被贬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虽被贬,但是他仍然为国为民着想,在杭州、徐州辗转期间,兴水利、救水灾,为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朝廷的新党派内部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最终王安石被贬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了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时机”,李定、舒宣等人唯恐闻名于天下的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弹劾他,结果弹劾成功,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着,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符,被贬琼州别驾。在琼州,苏轼以他坚忍超脱的态度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岛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荒凉的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才华卓著的人总是不能被人们遗忘,苏轼终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为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被诏还朝。

    苏轼这一生的波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成为成为众矢之的。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的处理事情,才能在派系纷争中左右逢源。

    2.善于隐藏,静观其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善于韬光养晦之术,这是保身求发展的大智慧。因为你的所做所为有很多人在盯着,为了打消别人对你的注意力,不妨用此策略,做一个让人看不破、猜不透的人。

    《韩非子·二柄》中说:如果君主将自己的真实性情、所好所恶肆无忌惮地表现在众臣子面前,臣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投机的机会,在君主面前表现出好的一面,如果君主不将喜怒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受到欺骗。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密谋造反时使用的就是“隐藏”这一策略。

    郑武公于公元前743年将王位传给郑庄公。庄公之母对武公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因为,庄公出生时难产,其母武姜为此受到惊吓,从此就讨厌他,认为他是不祥之人。

    庄公继位以后,其母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盘,但姜氏并未满足,又逼迫庄公把京城划分给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

    庄公明知母亲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心里有数。他明白想要破除弟弟的阴谋,必须欲擒故纵。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歼灭。

    随着共叔段势力的不断扩大,郑国大夫祭仲向庄公进谏说:共叔段暗地里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迟早要给郑国带来灾难。庄公却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建议庄公立刻铲除共叔段防患于未然。可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在庄公的纵容下共叔段更加大胆,很短的时间内就又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座小城。

    郑大夫公子吕劝庄公说:“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两个国君,假如你要把国王的位子拱手相让于共叔段,那么作为臣子的我们就去为他当大臣;如果不想交权予他,就必须赶快铲除他,以免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表面上假装很生气,实际上却将公子吕的劝告完全记在了心里,对他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对当时的局势很清楚,他知道过早动手,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杀害亲弟弟实在不仁不义,更何况其母也站在共叔段那边,牵连到母亲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放纵共叔段让其阴谋公开于天下,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下令讨伐。共叔段被迫过上了逃亡的日子。

    其实,庄公对于共叔段招兵买马、扩大城池的行为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故意姑息,将自己置身于复杂时局之外,静观共叔段的一切举动,等待时机成熟后,举兵歼灭一举夺冠。

    复杂的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假象,人也同样如此。遇到某些问题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经预测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复杂的时局变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迂腐”人的防备,正因如此,才给那些“迂腐”人创造了观察、分析事情发展趋势的机会。所以才说:“迂腐”的人才能静观风云变换。

    3.沉默有时可以明哲保身

    保持沉默,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般有能力的人大都会遭到他人的嫉妒与暗算。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们可能不择手段排挤你,如果这时你沉不住气与对方发生争执,就上了对方的当,所以你不妨与对方耍个心眼,用保持沉默对付他,任凭他争论功夫再高也无济于事。

    当你不愿与人交谈,你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想被卷入争辩中,你也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愿将精力浪费在无聊的解释中时,你同样可以保持沉默。

    阿旺是某机关一名职员,工作能力十分出众,但他从不因此而炫耀,平日只是默默工作,不多言不少语,与同事闲谈时也总是面带微笑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

    机关里来了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职员名叫阿才,只要他发现有比他能力强的员工,他就主动向对方发起攻击,因此,机关里的老员工不是辞职就是请调。

    最后,老员工中只剩下阿旺一个人,阿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终于将矛头指向了阿旺。

    一天,阿才无意中抓到了阿旺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头盖脸地向阿旺发起了一阵猛攻,不料,阿旺不但没有被阿才激怒,反而向他送去一抹微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偶尔蹦出一个字:“啊?”

    阿才见此状况,灰溜溜地离开了阿旺的办公桌,心里一肚子气,却不好发泄。

    半年后,阿才也向机关领导递上了辞职报告。其实,阿旺并非是听力不好,而是故意装出来的,他深知职场生存之道———置身于竞争之外,而要想不参与斗争保持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阿旺与阿才是职场中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或许有人认为阿旺太过于阴险狡诈,用保持沉默的手段欺骗同事。

    但是,那也是自保的一条原则,倘若阿旺没有用保持沉默的态度对待阿才的挑衅,而是与阿才针锋相对,一同陷入争斗的旋涡中,阿旺恐怕早已被阿才赶出了机关。

    阿才代表了那些嫉妒心强,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排挤他人的那种人,虽然他很成功地挤走了机关中许多老同志,但是阿旺却没有让他的阴谋得逞,反而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斗,你要做好面对外来袭击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加害于对方,但为自己披上一身“防弹衣”还是有必要的,而保持沉默就可以起防弹衣的作用,让任何争论望而却步。

    每个人都清楚一个道理:与痴癫人争斗,那是自讨苦吃,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到头来只能将气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

    生活中,很多人都既不聋也不哑,每每听到不顺耳的话,就要以同样甚至更强的力度回敬对方。殊不知,这样的蠢行正好中了对方的计,如果你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以沉默的方式对待他人的挑衅,对方自然觉得没趣。

    如果再与你僵持下去,自己只能落得个无理取闹的名声。挑衅者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依然装聋作哑,并且不时地表现出一副不解的表情,发出一些疑问的声音,如“啊?”那么对方更觉得没有面子,只能仓皇逃离。

    “沉默一次”容易“沉默多次”难,需要有一颗宽大的心,对他人的辱骂、挑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可以不战而胜,还可以防止祸水近身,堪称明哲保身的妙招。

    4.耐心接受考验才能取得成功

    耐心更多表现在一个人的心里,是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是十年寒窗的勤奋,是坦然面对失败或成功,是胜不骄、败不馁的心境。而考验,也许是飞来横祸,国破家亡,也许是鲜花掌声,万人崇拜,也许是茫茫黑夜,不见光明,也许是明枪暗箭,冤屈误解。

    平和心情,耐心地接受考验,更容易成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耐心寻找机会,终于成就霸业,吴王夫差迷失于一时的成功,四处炫耀武力,导致国破人亡。低调做人,耐心处世,才是成功的保障。

    能耐心接受考验的人知道如何等待,有耐心等待的人往往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得到命运给予的最丰厚的奖赏。为人行事低调不仓促,不受情绪波动的困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坚持耐心做事,积极寻找机会。

    西晋时期的石苞就是这样,他面对误解,低调坦然,耐心接受考验,终于使晋武帝自省,解除了自己的危机。

    石苞为人沉稳,战功赫赫,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深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石苞平时努力、认真地做事,尽职尽责,在百姓心目中很有威望。

    那个时候,天下还未统一,长江以南还是由吴国统治,吴国时常出兵进攻晋朝。晋武帝司马炎便派他带兵镇守边防,抵抗吴国的进攻。

    石苞出身贫寒,为人正直,因此,朝中有一部分人暗中嫉恨他。有一位官员叫王琛,当时在淮北一带做监军,他听到一首歌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压着不能出。”他认为这“马”当然是说的是皇帝司马炎,而这“石头”当然就是说的是石苞了。于是,他就悄悄跟司马炎密报石苞背叛晋朝,意图谋反。

    就在王琛诬告石苞前不久,迷信风水的司马炎也听一个法师预测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位,因此在看到王琛对石苞的诬告以后,司马炎就开始怀疑石苞了。

    正在石苞遭受司马炎猜忌的时候,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派大军进犯晋朝的报告。同时石苞也得到了探子的密报,立即着手战斗准备,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封锁通道,准备抵御吴国的进攻。司马炎听说石苞加固城墙准备战斗的消息后不由得更加怀疑石苞的用意,就问中军羊祜说:“吴国军队进攻的套路一向是东西呼应,两面夹击,这次怎么会只在一边。难道石苞真的有意谋反?”羊祜认为不会,但是羊祜的看法并没能打消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

    正在这个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石苞的儿子石乔也在朝中任职,有一天,司马炎召见他,可石乔很长时间也没有消息,更别说去报到,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他秘密派兵,准备出其不意讨伐石苞。

    在出兵之前,司马炎发布了一个罢免石苞官职的文告,认为石苞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就封锁交通,修筑工事,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然后就派遣大将带领重兵前去征讨石苞,同时还调来另外一支人马从前方包抄,以形成对石苞的合围,尽可能使得石苞不能逃跑。

    但是对于这一切,石苞一点都不知道,还是一如既往地练兵守城,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直到灾难临头,司马炎派兵讨伐他的时候,他感到莫名其妙。为人非常有耐心的石苞心想:“自己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忠诚为国,也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而且自己为人一向光明磊落,上对得起国家,下无愧于百姓,用不着畏惧,见了皇帝一切都会明白的。”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武器,打开城门,没有做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

    司马炎听说了这些事情以后,顿时清醒过来,他想:“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石苞如果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防御的工事,大兵到来他早就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他又不是傻子。再说,如果石苞真的投降吴国,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呢?司马炎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糊涂蛋。经过一番仔细的揣摩,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

    果然,石苞被送回到朝廷以后,不但受到了司马炎的盛情优待,还愈加得到重用和信任。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身正不怕影子斜。”石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意外的危难面前,在事情的紧急关头,更应该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要多一份耐心,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要耐心对待,不要因此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不能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只要耐心处世、冷静面对,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一点波澜起伏,也不可能一马平川,不遭受一点挫折。不一定什么时候,寂寞、孤独、失败、委屈、误解、鲜花、掌声、成功、辉煌都会出现在面前。在这个时候,耐心、平和的态度,低调的姿态,是接受考验脱离困境、成就事业的保障。

    耐心是处世低调者都具备的良好品质。不管是身处高位还是功成名就,无论是面对不平还是遇到挫折,多一份耐心可能就多一次机会。勾践用几十年的耐心打垮吞灭了强悍的吴国,一雪前耻;夫差滥用武力,自高自大,结果人死国亡。

    一般而言,任何东西处于不平的状态都会出声,这是事物的常性。心胸宽广的人看事情能够看得更长远,却不计较眼前的小事。他们认为即使别人得到的多,自己得到的少,也没有必要去计较;别人自以为是,诋毁贬低自己,也不用放在心上;就算别人强大富有、位高权重,自己弱小贫穷、一无所有,也不用自叹自怨。

    生命就是一种旅行,能够不时碰到一些新鲜的东西,这些事物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考验。但不管是什么,都应该低调做人,耐心处世。心胸要宽广,心态要平和,不去计较那些小事,才不会被羁绊住双脚,才会实现突破。

    有一位老先生收徒弟,这位先生知识渊博,很有智慧,在当地德高望重,因此向他拜师的人很多。

    但是老先生收徒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个人想要拜师都要接受一个考验。这个考验也很简单,就是在徒弟进门后,老先生肯定要安排徒弟去做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是:扫地。

    安排完了之后,老先生就闭目养神。过了一段时间,徒弟来跟老先生禀报,已经把地扫好了。老先生就问徒弟:“你扫干净了吗?”徒弟说:“扫干净了。”老先生又慎重地问道:“真的扫干净了?没有遗漏的地方吗?”徒弟认真考虑了一下,肯定地说:“所有的地方都扫干净了。”这时,老先生叹息一声,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回家了。”徒弟听了以后感觉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我回家?这是什么意思,不收我了?”“是的,你没有通过考验。”师父摆摆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走人。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原来,老先生事先在屋子拐角旮旯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的时候发现,一般的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还有些人更是偷奸耍滑,不认真做事。这样的人是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打扫那些拐角旮旯处,自然也不会看到铜板,更不可能交给老和尚。老先生的“考验”其实很容易,通过做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检验了徒弟是否有耐心,不能不说老先生的睿智。如果徒弟藏匿了铜板不交给老先生,那问题就更大了,那就不只是性格上的问题,而是品格欠佳,这样的徒弟自然更不能要了。

    有人这样形容过猫捕鼠的情形:一日下午,去磨房,刚进门,陡然看见家里的老猫伏在墙角,不远处的墙缝有一小洞,明白老猫是盯上老鼠了,于是悄然退出。半小时后,再去观察,老猫仍在原地,又半小时,仍未动,一直偷偷察看了三次,没见任何动静,老猫静伏如故。主人不耐烦了,于是走开。傍晚在院子里却看见老猫从磨房里窜出,嘴里叼着一只还在抽搐的老鼠,主人心里不由得大为叹服。

    也许有人认为这跟守株待兔没什么两样,细细想来,根本就是两码事。在这次捕鼠的过程中,其实双方比拼的就是耐心。老猫将耐心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等到老鼠从洞里出来,相反,老鼠明知道天敌在外面虎视眈眈,虽然在洞里耐心地等待了好长时间,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成为老猫的美餐。

    耐心如同盛水的杯子,成功就是盛在杯子里的水,杯子越大盛放的水也就越多;耐心如同遮风避雨的房子,房子越坚固,住在屋里的人越安全;耐心就是用来捞鱼的网,网上的线越密,捞住鱼的机会就越大,耐得住性子才可以实现飞跃。

    5.深沉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深沉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满变数的社会里,保持深沉,做一个别人看不透的人,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处世的哲学。

    看似忠贞的人未必表里如一,貌若愚憨的人未必真愚,就是这样让对方无法看破的智慧,才是高明的智慧。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郑庄公谈笑间挫败共叔段,都是这种智谋的运用。

    韩非子在他的文章中吐露了这样一个观点:保持深沉,不让人看破是君王驾驭臣子的有效手段。他认为,如果君王将自己的喜好厌恶、性情脾气都让大臣们知道得很清楚,那么臣子们就不会认真做事,只会研究揣摩君主的意思,做到投其所好,摒其所恶。如果保持深沉,让大臣们根本不知道君主是怎么想的,朝臣们就会尽心尽力办事。同时,保持深沉,不让人识穿也是处变不惊,反败为胜的一种战略。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谋反时使用的就是这一策略。郑国国君郑武公临死前将王位传给郑庄公,但是庄公的母亲却不赞同武公的意见。原来庄公出生时难产,他的母亲为此受到惊吓,差点死去,为此庄公的母亲很不喜欢他,认为郑庄公带给她了灾难,是不祥之人。

    庄公母亲的反对并没有给庄公的继位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在郑庄公继位为国君以后,他母亲姜氏却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宠爱的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界,庄公一一答应了她。但庄公的母亲并未因此满足,为了更大的图谋,她甚至逼迫庄公把京城也划分给了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开始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庄公知道母亲根本就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虽然他心里有数,表面上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明白,要想破除弟弟和母亲的阴谋,欲擒故纵是最好的方法,为了取得更多的东西,表面上或者暂时给他一些好处以迷惑对方是有必要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保持深沉,表面上不动声色,让母亲和弟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将其歼灭。

    在庄公母亲的帮助下,共叔段的势力不断扩大,正直的大臣们坐不住了,有人向庄公进谏,认为共叔段囤积粮草,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分明是想图谋不轨,庄公却以这是国母的意思而不加理睬。当有些大臣建议庄公先下手为强,铲除共叔段以防有变时,庄公表面上不但不以为然,还训斥了这些大臣。如此一来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谋反篡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了。

    庄公的做法不但迷惑了要谋反的弟弟和母亲,大臣们也蒙在鼓里。一位名叫公子吕的大夫劝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国君,现在郑国却好像有两个君王。如果您想把王位让给共叔段,那我们就去奉他为君王,如果不是,那就尽早铲除他,免得臣民们三心二意。”庄公听了以后表面上假装很生气,让公子吕别多管闲事,实际上早已做好了准备。

    郑庄公早知道弟弟和母亲的图谋,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过早动手,铲除了弟弟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不仁不义,更重要的是母亲也站在共叔段那边,打倒了弟弟必然要牵连到母亲,这样一来肯定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装做什么也不知道,放纵共叔段行事,等到共叔段和姜氏计划暴露,大张旗鼓准备谋反时才下令讨伐,一举挫败共叔段的阴谋。

    郑庄公最后一举歼灭了共叔段的叛军,而他之所以获得最后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庄公从始至终保持深沉,其母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没能看破庄公的真实想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诸葛亮的,他出隆中火烧博望坡,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神机妙算,其中,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最为精彩。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但因为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迫不得已只好让人马撤退。为防魏军乘势追击,他让关兴、张苞两人各带几千人马,在关键地段布置疑兵。

    然后,诸葛亮就下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四川。等到他一切都安排妥当,也准备撤离之时,魏将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赶来。西城只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根本无法挡住曹魏大军。而且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士兵也尽是老幼病残,根本无法作战,情况万分危急。眼前的形势很明显,战不能战,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径狭窄,唯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住。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多远,就会被司马懿大军赶上。

    众人不由得万分恐慌,诸葛亮亲自登上城楼观望,果然,不远处尘埃冲天蔽日,连大军奔走声也隐约可闻,形势迫在眉睫,而且就眼前的形势来看,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不想诸葛亮略作思考之后,却告诉众人,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大家平安无事。

    于是诸葛亮就开始准备,他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收藏起来,并打开城门,让几十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洒水扫地,一切显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诸葛亮自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情景感到莫名其妙,慑于诸葛亮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就急忙返回去向主帅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听后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就自己亲自前来观看。到了以后,司马懿发现果然和报告的一样: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街道,大军虽然前来,却旁若无人,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

    司马懿有些纳闷,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一点破绽,更弄不清楚诸葛亮究竟在玩什么花样。属下将领见到这种情景,忍耐不住,纷纷请令杀进城去活捉诸葛亮。

    深知诸葛亮为人的司马懿却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没有同意将领们的意见,认为一生谨慎行事的诸葛亮肯定是另有所图。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感觉到诸葛亮的琴声之中隐含杀机,于是连忙下令全军撤退。

    等退了没有多远,诸葛亮设置的两路疑兵就摇旗呐喊,纷纷涌出,司马懿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赶紧带领大军仓皇返回。

    诸葛亮见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连忙抓住时机,带领余下人等,从容撤出西城,退回四川。

    保持深沉,让对方无法看破,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做事低调,大智若愚的人,做人处世,通常都很难被别人看透,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的智慧。

    6.不做自我炫耀的孔雀

    过分炫耀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更容易招致不测。自以为是、过分炫耀最终为人所厌,乃处世之大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因此而被他人所厌弃。

    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家境、相貌、身高等等,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即使现在比别人略有成就,也未必就是自己能力所得,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得,也没有必要处处炫耀。做得好与不好,自然有别人看着,用不着自己去大声宣传,一副唯恐别人不知道的样子。炫耀,就是自以为高明,是挑衅,是很明白地告诉人家,你比人家强。

    没有人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蔑视的眼光里。即便是确实不如别人,也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低人一等。炫耀,就是抬高自己,也是无形之中贬低别人的一种极不理智的做法。

    每个人有了成就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希望有人赞扬,因此,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展示自己的长处,殊不知,这实际是在自己头顶悬了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落的利剑。

    “当夜幕开启,富凯攀上了世界的顶峰。等到夜晚结束,他跌落了谷底。”著名作家伏尔泰这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因为过分炫耀而招致灾祸的故事。

    法国的财政大臣富凯为了博得国王路易十四的欢心,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宴会,他费尽心思筹划准备,邀请了当时欧洲最显赫有名的贵族和学者,甚至著名的剧作家莫里哀为这次宴会还专门写了一个剧本。

    这次宴会极尽奢华之能事,有许多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食品和水果,庭院的装修、室内的装潢、烟花的设计乃至莫里哀的戏剧表演,甚至是宴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让嘉宾们大开眼界。人人都从心底发出感叹,认为这是所参加过的最为完美杰出的宴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人们还在回味富凯举办的盛宴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国王逮捕了富凯。三个月后,富凯以窃占国家财富罪被关进了监狱,他人生最后的20年都是在单人牢房里度过的。

    这就是炫耀的结果,很多时候一时的炫耀都会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不管炫耀的是知识,财富,学识还是容貌。富凯本以为国王观看了他精心安排的表演会感动于他的忠诚和能干,可以让国王明白他的高雅品位和受人民欢迎的程度,从而任命他为宰相。然而事与愿违,每一个新颖壮观的场景,每一幕精彩绝伦的表演,每一位嘉宾的赞赏和微笑,在国王看来,都是财政大臣的炫耀,这深深地刺激了路易十四,傲慢自负、号称“太阳王”的他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怎么能容忍富凯超过自己,夺去属于国王的光辉呢?

    处世低调,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富凯如果懂得这一点,恐怕就不会身陷囹圄,在牢房中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20年了。

    能力不是吹出来的,成功也不需要处处炫耀。谦和的心态、低调的作风更能让人们印象深刻。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的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激烈的血战,南军战败认输,李将军签订了降约,美国内战结束。

    他谦恭地称赞对手:“李将军这次虽然战败了,但是这与他卓越的才能没有一点关系,他依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他态度仍旧一如既往的镇定,身穿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佩宝剑,气宇轩昂。而像我这种矮个子,身穿士兵的破旧衣服,和他那高大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是相形见绌。”

    格兰特不但大度地赞美了李将军的仪表和态度,也没有因对方战败而诋毁对方的军事才能。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的胜利和李将军的失败,是天气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他说:“这次胜利来得很幸运,当时他们的军队在弗吉尼亚,那里几乎天天下雨,行军作战异常不便。而同时我们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差不多每天都是好天气,老天都在帮助我们,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没几天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美国命运的巨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运气,而不是自己战术指挥的高明,也没有因为胜利而炫耀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面对战败的敌人,也没有趾高气扬,这也正是他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成王败寇,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格兰特也不是不可以吹嘘自己如何如何厉害,怎么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维护了战败者的尊严,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尊重。

    生活当中,也许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就能像话语那样明显地告诉别人——你错了,即使他真的错了,他就会同意你吗?不会!因为你的做法直接打击了他的自尊心,贬低了他的智慧,伤害了他的感情。就算你多么能言善辩,理由多么充足,逻辑多么严密,都难以让他心头舒畅,因为你是在炫耀,而衬托的是他的无能和无知。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律师,在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在庭审过程中,一位老法官突然说:“海事法追诉的期限是6年,对吗?”这位律师一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明白他为什么搞错了,看了那位法官半天,然后很直接地回答:“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法庭内顿时安静下来,那种感觉有些吓人。”他后来讲述当时的情景回忆说,“屋内的温度似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这一点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也坚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绝对没有搞错。但我没有尊重他的感受,我当时似乎是出于一种证明自己或者说是炫耀的感情,至少我没有用讨论的方式来说明我的观点,而是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当时他没有说话,也愣了一下,显然有些事情让他难以接受,而且很显然的是,他已经明白了他的错误,但是他仍然脸色铁青,显然是对我的话耿耿于怀,不是内容,而是说话的方式,这伤害了他——一位老法官的自尊,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即使我说得再对。”

    是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最简单的话也足以表露你的心思,炫耀有时候更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有这样一位女演员,她在成功摘得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后,又凭借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登上领奖台时,却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另一位演员,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因为你,我事先并没有想到能够获奖。”她就是英格丽·褒曼。

    英格丽·褒曼作为这一至高荣誉的获得者,并没有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的努力,更没有炫耀自己的表演是多么精彩,反倒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惜赞美之词,极力维护了失意者的面子。如此做人处世,难怪她能为世界人民所喜欢。

    作为一个年轻人,要时刻谨记,低调做人,不要在人前过分的炫耀自己,有才有能自然是好事,让人羡慕。但是如果因此而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好事也有可能会变成坏事。

    7.懂得虚心求教,而非好为人师

    在社会交往中,作为一个年轻人,必然缺少社会经验,所以绝对不可好为人师,显得自己什么都懂的样子,相反,要虚心向比自己有经验的人学习,这样才不会让人鄙视和嘲笑。

    为人师的潜台词就是比别人高明,而好为人师则是不管别人有没有需求,愿意不愿意,都主动表现,但结果往往有可能使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可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天,一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当它看见一只大鸟在河边饮水,便立刻走上前去,很严肃地说道:“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没了。”老山羊害怕大鸟不听劝告,还反复地讲了许多大道理。

    大鸟没有吭声,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自己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还喜欢指点别人。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也许是出于一番好意,却没能得到大鸟的认可——表面答应,背后就讥讽,原因就在于它“好为人师”。

    一次,小王在小区里见到有人争执,便上前问明缘由。原来,是一位下棋者和一位旁观者之间发生了矛盾。

    下棋的时候,旁观者本应该保持沉默,但这位旁观者却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总爱指指点点。后来因为和下棋的人意见不和,因而引发争执。二人怒目相视,就差拳脚相向了,后来在众人劝解下,才将一场矛盾化解。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好为人师的人总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的观点。

    在生活中每每见到一些人看见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先在旁边观望,后来感觉不过瘾,干脆上前指手画脚,如此这般地指点一番方能尽兴。

    经常能看见小区里边有下棋的,旁观者围成一圈,见到情势危急的时候,早就不记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七嘴八舌开始支招,更有甚者,越俎代庖,直接上去参战。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较高明,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好为人师”的表现不见得就有人领情,因为这种自显高明的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看起来是好意,实际上损害了别人的自尊。

    “好为人师”的人有的是出于一番好意,主要是想帮助别人纠正错误,助人为乐,有的则是为了显摆,出风头,炫耀自己的能力,是为了表明自己高人一等。

    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也甭论观点是对是错,好为人师的行为基本上是不怎么受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有个叫钟弱翁的,就因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成为笑柄。

    钟弱翁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能书会画,却因此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贬低当地挂在碑匾上的字画,总喜欢把原来那些字画消除掉,自己想一些新东西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他的水平并不是很高明,写出来的东西很一般,人们对他这个习惯非常反感。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地方,那里的山中有个寺庙,寺庙里有一个修建得很漂亮的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阁楼下面,欣赏风光。阁楼上有个匾,上写着“定惠之阁”,旁边题字人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蒙上灰尘而看不清楚。

    钟弱翁老毛病发作,又开始肆无忌惮地评说匾上文字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匾来修改,可他把匾擦拭后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字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见状赶紧转弯说:“像这样好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呢?”就命令为字刻了一个石碑。

    好为人师者多半都自以为是,为显示自己高明不顾别人感受肆意去贬低他人,实为做人处世之大忌。

    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每个人都有排他性,因此,即使知道自己不对还极力去掩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指点别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但不可强求,更不能让别人坚决服从:

    如果你和对方关系极好,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么做会更好,对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一起探讨。

    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与其处处显摆自己,惹人讨厌,还不如降低姿态,虚心求师。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8.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

    什么样的人最让人看不透?当然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出家人。但普通人无法与出家人相比,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不可能整天面无表情,这样让人感觉也不正常,但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是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所有的喜怒哀乐藏在心里的人才能够做成大事。

    不管你心里有多大波涛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现出来,都要藏在心里。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你心里的事是你自己的,让别人来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太浅薄,没有“心机”,什么事都藏不住。

    这样的人并非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司,强颜欢笑,而是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之心不溢于言表。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尤其是刚工作不久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你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后,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声:“我绝不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以此警惕自已;或者是在日记上,仔细写出来,要每天持续不断地做。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候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表面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而不能忍受悲衷。如把忿恨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因此,成功立业之人,对这方面都尽量不形于色。

    当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上司看到,并因你不形于色感到奇怪,你应该高兴。因为上司会觉得:这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仍脸色不变,究竟此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而无法透知你的底细。

    当你被大家认定是不会随便改变脸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己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无论上司如何骂你、嘲讽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修养需要有相当的自信才可做到。

    当你失意或得意时,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旁人看来,会觉得你很了不起。

    与上司交涉时,要堂堂正正地正面接触,谈论的道理要有证据,如此上司便不敢不重视你。且于争辩时,你必须说一声:“我不敢跟你强争,否则会伤感情,但请你多多考虑。”

    如此一来,上司会觉得你替他保留了一点面子,抗拒心就会减少。如你逼他太甚,一定会激起他的怒火,他势必不肯认输,而跟你争辩到底,一场争斗就免不了了。

    所以,我们要为对方留下一条退路。当你的上司向你表示折服,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诚意:“因为我有我的立场,因此不得不向你提出这些违背你的议案。事实上,我并不是要反驳,只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才这样做,这点请多多包涵……幸亏能得到你的谅解,让我松了一口气,今后还请多多指教……”这样以低姿态来跟他说出你的真意。

    正面的争论和充满着诚意,这两者都具备,则上司必然无法战胜你,且你也会认输,说:“这个人的头脑真好,这人也真不错,看样子我原来误解了他。”

    不管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论,都必须就事论事,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年轻人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别人一眼就看透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要学会暗藏心机,要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9.冷静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

    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碰到无事生非、制造谣言、嫉贤妒能、偏听偏信的人,以及各种以权谋私、以势压人、阴谋诡计、欺骗虚伪等事情。

    也许你确实是与人为善,但是你的善未必能换回来善,需知客观上任何创造性都是对平庸的挑战,任何机敏和智慧都在反衬着愚蠢和蛮横。

    怎样才能做到保持干净更保持稳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义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为有所不信更保持与人为善呢?许多时候,你的绝大多数同事还是好的,至少是较好的。而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至于说到他们的毛病,不见得一定比你多。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变成一个和善、安定、团结、文明的人。我们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冷静理智、谦恭有礼、助人为乐,而不是急火攻心、暴躁偏执、盛气凌人、四面树敌。甚至对那些或某一位对你确实是心怀敌意乃至已经不择手段地伤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有什么毛病?有没有可能消除误解,化“敌”为友?还要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是否也有情可原。

    从长远看,一切个人的嫉恨怨毒,一切鼓噪生事,一切签名告状、流言蜚语、棍子帽子,在一个大气候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作用十分有限。你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大可以正常动作,平稳反应,保持良好心态,不受干扰,让各种事务按部就班地进行。

    当然,不是说任何人你不理他就没事了,也有没完没了地捣乱骚扰的。但是我们日常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必要时,看准了、找对了,在最有利的时机,你也可以回击一下。但这绝非常规,偶然为之则可。

    人们在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以后常常会感叹世情的淡薄、人心的险恶。然而,应该如何对付这种险情呢?

    一是不要以痛恨对恶。以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为周围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恶棍,于是整天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气迷心窍,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第一是神经病,第二是以恶对恶,本身就已经恶了,本身就已经与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恶棍无大异了,趋同了。

    二是不要以疑对恶。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生怕吃亏上当,总觉得四面楚歌,结果可能你少吃了两次亏,但失掉了许多朋友和机会,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来有所作为的可能。

    三是不要以大言对恶。以煽情对恶,以悲情“秀”对恶:言必称险恶;言必骂世人皆恶我独善,世人皆浊我独清;言必横扫千军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吨的TNT,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四是不要以消极对恶。一辈子神经兮兮,黏黏糊糊,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牢骚,埋怨不完的“客观”,结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已经是一事无成的定局,还在怨天尤人。

    10.脚踏实地,低调做人

    关于低调做人,自古以来,就大有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以较低的姿态来立身处世,始终把自己的起点放在较低的位置,然后以此为基点向高目标迈进。

    一个人在走入社会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陌生的环境里,对很多事情都知之甚少,需要时刻请教别人,如果这时候没有虚心、耐心,恐怕要吃大亏。如果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更容易招致他人不满,被同事埋怨、被领导批评。

    甚至有时候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可领导却认为是你的不对。这时候如果自命不凡或者火气太大,就容易引起争执,影响彼此间的关系,也会使自己的工作难以开展,所以,一定要做好低姿态的心理准备。

    既然自己对工作不熟悉,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如果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也应该坦白承认,并且用心纠正,没有人不犯错,知错能改就好。就算受了一些委屈也不要斤斤计较,别人未必就是故意的。

    要明白,这个世界并非随时随地都在使用公正公平的游戏规则,对于不善待你的人,应该宽容低调地回敬他,而不是以牙还牙。降低姿态,低调做人将会帮你适应新环境,给人留下好印象。

    在单位里,更要勤学好问、乐于助人。如果同事把一些本来不归你负责的工作交给你,你尽量把它做好,这对你有很大的好处:

    第一,把这些工作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多学会一种工作,多熟悉一种业务,对自己总会有好处的。

    第二,反正自己在办公时间总要做事,只要是公事,而且不妨碍自己分内的工作,就不分彼此一律照做。

    第三,要乐于帮助同事做事,这是跟同事接近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倘若某同事把自己应做的工作交给你,如替他做一个表格或发一个函件,你很乐意地接受下来,并很认真地替他做好,这样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四,要知道自己没能得到足够的赏识和重视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自己是新来的,或许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别人有机会把各种工作都拿来让你试试,或者请你帮帮忙。等到你对工作与环境都渐渐熟悉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也渐渐有了头绪并稳定下来,同时跟同事之间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所以,大可不必在开始的时候,因为多做一点事就使自己和别人都弄得不愉快,以致妨碍以后的和谐相处。

    低调做人能使你很好地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如果你能在工作上做到认真负责,对各项业务非常熟悉、老练,对同事诚恳和善,对下属谦逊、和气,就可以说已经站稳脚根了。这时候你在公司里、在同事间就已经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威信。人人都知道你很负责、能干,对同事很好,每个人都信任你,尊重你。即使有人想说你的坏话,造你的谣言,损害你的名誉,人家也不相信,反而会支持你、同情你,孤立那些无事生非、别有用心的人。

    少说话、多做事永远都没有错。做事,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多学习业务知识,多学习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不言,就是指少说空话、大话,不要夸夸其谈。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同时也应该看到,身在低处不是没有机会,处在低处并非不能望远,每个人都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只要打好了基础,总有成功的一天。

    低调做人,做好应该做的事,处低而心存高远,这是一种境界,显示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这样处世做人的成功典范非常多。

    甘地,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印度人民心中的英雄,为印度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奋斗一生。就是这样一位形象有些不起眼的老人,领导着已经觉醒了的印度人民向英国殖民主义者发起挑战,成为民族团结和自由的领袖。

    甘地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终日身披粗布衣衫。有一幅非常形象的画面描述了这位老人:他一丝不苟地坐在一架纺车前,两条修长的手臂在忙碌着,一只手正在摇着纺车,另一只手抽出了长长的棉线,戴着钢边眼镜的双眼静静地凝视着抽线的手。这是他行而不言的低调姿态的体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政府为了得到印度的支持,答应在战后让印度人民自治,但是战争结束后,印度人民不仅没有获得自治的权利,反而迎来了《罗拉特法》——一部旨在更严厉地镇压印度人民反抗的法律,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让印度人民对大英帝国的幻想破灭。于是,在《罗拉特法》颁布不久,一项前所未有的活动在印度全国展开了,那就是圣雄甘地领导的旨在反抗英殖民主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9年4月6日,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全国以死一般的沉默抗议英国政府,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静寂中,印度完全陷入瘫痪状态。这一天开始,印度人民逐渐从驯服的奴隶转变为反抗的战士,印度的历史在这一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9年4月13日,英国士兵向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群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一千五六百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一惨案使甘地有了彻底的认识:英国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他呼吁印度人民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在英国机构任职等。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甘地把他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闻名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下,一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当时的每次运动都未能完全实现甘地的目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独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唤醒了在英国政府高压殖民政策下逆来顺受了几百年的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把整个印度人民发动起来同殖民者抗争,并迫使英国政府在1947年8月16日同意印度独立,彻底结束了印度数百年来作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甘地曾经这样说过:“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与他们真刀真枪地较量,我们决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但是,我们也能击败他们,唯一办法是把与英国人的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战场。

    面对英国的极端统治,印度国内弥漫着恐惧的气息,这个时候甘地镇静而坚决地站出来了,他领导的不合作运动鼓舞人们毫无畏惧地坚持真理。于是,人民肩头上的一层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地揭掉了。

    在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完全被发动起来了,上到政府官员,下到不可接触的低层“贱民”;从年纪较大的老人到中青年甚至幼小的孩子;从男人到一直受奴役、受压迫的妇女,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从各个领域一齐向殖民当局宣布开战。

    这样一只强大而团结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大军,令英国殖民政府无可奈何。尤其对于对于这股力量的领袖——甘地,殖民统治者心里更是矛盾重重:因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动了印度人民,动摇了他们的殖民统治基础;一旦失去甘地,印度人民会脱离非暴力斗争的轨道而走上暴力反抗的道路。

    最终,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有了结果,迫于战后世界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浪潮,英国政府不得不派出一位年轻有为的勋爵前往印度处理印度独立的有关事宜。这位勋爵同甘地以及印度其它几位宗教领袖经过几轮较量之后,终于在1947年6月向全世界宣布:“1947年8月15日,将正式宣布印度独立。”

    1947年8月15日,在这个历史性的夜晚,印度独立了,印度人民正式脱去了历史的枷锁,而甘地,这位领导印度人民走向独立的领袖,只是平静地和他的同伴们住在新德里贞利亚加塔大街一座寓所里,一如既往地躺在铺在地上的一块椰树叶编成的席子上,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当印度终于真正得到自由和独立的时刻,他正在沉睡。甘地,这位印度人民的伟大领袖,便是以这种极其平凡的方式迎接他奋斗了几十年的民族独立的胜利。

    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甘地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典范。他做人低调,不事张扬,没有个人野心,他从来不去争夺国家的权力,尽管他有十足的把握获得这些权力。恰恰相反,他不仅辞去了党的领袖职务,而且拒不到政府任职,这有别于很多政治领袖。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举世公认,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成为人们的表率。甘地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虽然他是一名虔诚的印度教徒,但对于穆斯林、犹太教的经典也能兼收并蓄、运用自如。他用自身的切实行动唤醒了整个印度的人民,他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他一直和低层人民一起生活;甘地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这对于印度歧视妇女、男尊女卑的不良传统是个挑战。

    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东方人赢得了世界上不同民族、信仰和阶级的人的敬仰和爱戴。尽管他去世已将近半个世纪,但是他为人类留下的那些东西仍然值得后人、回味、思索,也没有人敢忽视他,他是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象征。

    和印度被殖民统治了几百年的人们一样,甘地生来就是在一个没有民族尊严的殖民地国家里成长,但他拥有长远的目光,切实的想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点即使在甘地成为民族精神领袖以后,依旧没有丝毫改变,最终这也使得甘地带领印度民族获得了独立,成为一个伟人。

    甘愿处低,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耐得住低就,才可以实现厚积薄发的冲力,才可以达到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最高点;拥有处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现登高望远的风度与气魄。

    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要夸夸其谈,不管身处何种位置都要有长远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能处低,表达的是心态,显示的是智慧;能瞻高,体现的是勇气,反映的是理想。如同海豚,只有潜得越低,才能跳得越高,看得越远。

    11.能屈能伸好做人

    能屈能伸好做人,可高可低大丈夫。即使才高八斗,位高权重,家财万贯,若能放下身段,降低姿态,前面的路会更宽广,高成的可能会更大。

    每个人都有对自我的认识,如性格爱好、身份地位、特长缺点等等,全面的认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定位,但是自我认识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限制,往往容易形成这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性格怎样、学历多高,所以不能去做这个事情或者那个事情。

    自我认识越清楚,自我定位越明确的人,对自己的限制也越厉害。大学生不想去基层工作,博士生不做业务员,上级领导不和下级职员交流……他们觉得这么做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不符。

    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助于发挥特长,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很久以前,一位落难的王子和他的仆人逃难,风餐露宿,历经艰险,眼看就能脱离险境,但是他们盘缠用尽。这本来不是大问题,要命的是,王子认为自己不能丢了家族的尊严、血统的高贵,任仆人如何劝说,都不愿意低头向路人讨要哪怕一口水、一碗粥。有一天,在仆人乞讨归来时,发现他的王子已经因为饥渴死在路边。

    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啊,如果王子能够变通一下,放下王子的身份,低一下头,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发生。相反,放下身段,选择的方向就会更多,路更容易走。

    有一个青年,考上名牌大学之后,认真学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认为他将来肯定有所作为。如人们预测的一样,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他不是在机关单位或在公司企业里成功的,而是靠摆小摊起家。

    这位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开始独立创业。后来听说学校附近有一个摊子要转租,就跟人借钱把它租了下来。因为他很擅长做饭,而且做一手地道的家乡菜,就自己当老板,卖起面皮来。尽管以他的才学摆小摊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这也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等于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加上他做的面皮确实口味极佳,价格公道,因此生意非常火爆。现在他还在卖面皮,不过早就不用亲自动手了,同时还做别的生意,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了。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放下面子,路会越来越好走。”时至今天,他自己从未对自己用非所学产生过怀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这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大学疯狂扩招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去摆摊也是件非常“掉价”的事情。他如果不去卖面皮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份,从不显眼的摆摊做起,最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普通人如此,领导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身为国家领导人,想象中应该是前呼后拥,八面威风了吧,其实也不然。

    一个领导首先是一位普通公民,其次才是政府首相。帕尔梅是瑞典平民首相,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帕尔梅生活简朴,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从家里到首相府,从不乘车,在上下班的路上不停地和过往的行人打招呼甚至闲聊。帕尔梅喜欢接近群众,同他周围的人关系也很融洽。没事的时候,他还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与普通的热心人一样,没有一点政府领导人的架子。

    假期里,帕尔梅一家经常出去旅游,在一些常去的地方甚至和当地的居民也成了朋友。帕尔梅还喜欢一个人出门,到各种地方去找人谈话,以了解社会上的情况,听取普通人的意见。他待人诚恳,态度谦和,从来不会因为身为首相而高高在上,因而受到瑞典人民的广泛尊敬。

    他虽然是政府首相,但仍和普通百姓一样,住在平民公寓里。除了正式地去国外访问或参加重要的国际活动,帕尔梅在国内外,一般都不带随行的保卫人员。只有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才乘坐专用的防弹汽车,配备警察保护。有时甚至独自一个人乘出租车去机场参加重要会议。

    帕尔梅没有架子,跟很多普通人都有交往,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就是书信。他那时候每年大概能收到一两万封来信,其中不少都是国外的普通民众写来的。为此,帕尔梅专门雇用了几个工作人员来拆阅和答复这些来信,尽可能使得每封信都得到回复。帕尔梅在任的时候,首相府的大门永远向普通人群开放。这一切都使他的形象在瑞典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不像许多国家领导人,动辄大群保镖,前呼后拥,待人处世高高在上,让人不敢接近。

    在瑞典人民的心目中,帕尔梅是一位政府首相,更是一位平民;他不但是国家领导人,更是普通民众的兄弟朋友。

    一个人可能身居要职、声名显赫,也可能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但是,终究也只是一个凡人。一位西方的哲人曾经说过:“一滴水的最好去处是什么地方?那就是大海。”每个人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所以,倒不如放下身段,还自己一个普通人的本来面目。

    对于遭遇困境的人来说,降低姿态,放下身段,抛开面子,面前的困难可能会轻松地解决掉。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人来说,降低姿态,与大家平等相处,非但没有人觉得失去了面子,反而让大家更加尊重。如果公司的经理老板经常与下属的职员在一起,同吃同喝,无形之中就能提高他的亲和力,就更能使员工听上司的指挥。倘如他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下属的敬畏之心有了,但是距离也远了,如此一来,不可能获得众人的爱戴。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落难王子那样的悲剧很可能会再度重演;如果放下身段,抛开身份,也许会发现,前面的路越走越宽;能屈能伸才好做人。只有这样,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12.逆境是人杰的摇篮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时难免受挫碰壁,处于人生的低谷。

    面对暗礁或者险滩,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一是迎面撞上,头破血流;二是错愕停留,面壁思过;三是飞檐穿墙,力求突破;四是改变方向,重新出发。第四种表现,既有检讨,也有行动;既有决心,又有毅力,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若想要在厄运中出现转机,就要思考出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的替代方案,对于能够预知碰到的状况,作出最坏的打算,还要有面对这种情况的决心与勇气。一旦失意或者处于低谷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适合前进的新方向。

    李白怀才不遇,官场失意,却在诗坛大放异彩;范蠡政界隐退,却在商场大展宏图;爱因斯坦在家乡屡遭迫害,却在异国他乡受人瞩目,成为科学泰斗;里根在电影界极不顺利,壮志未酬,却在政界大放光彩,连选连任;苏轼被贬黄州,将失意踩在脚下,写出千古不朽的《赤壁赋》。他们能成为楷模,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处低不忘继续奋斗,仍然自强不息。

    当周围满是掌声与鲜花时,或者身处高位要职时,人们会感到得意之时的快乐与喜悦;然而当一不小心步入低谷时,或者面对万丈深渊无处可走时,人们难免会有伤心、失落之感,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如果承受不住打击,丧失斗志,一直消沉下去,就会被沮丧蒙住双眼,找不到走出去的路。此时要做的事就是随时准备再度上台,不要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无论是原来的舞台还是新的舞台,只要不丧失奋斗的勇气,终会有机会成功。

    以前,朝鲜半岛上有两个小国,分别为百济和新罗。有一次,百济对新罗发起进攻,新罗重臣金春秋奉命出使高句丽求救。高句丽王却乘人之危,向使者索要新罗领土,金春秋果断地拒绝了这种无理的要求,就被扣留了下来,在他性命攸关、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贿赂高句丽的一个老臣,请求帮忙。

    老臣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海龙女重病不起,需要兔肝做药引子。于是,龙王派虾兵蟹将四处寻找兔肝。一天,一只大乌龟爬上岸,碰到了一只小兔子,就对兔子说,海中有一座长满仙草的小岛,它可以驮着兔子游到海中央登上小岛。兔子信以为真,于是爬到乌龟身上。到了深海里,乌龟对兔子讲出了实情。兔子知道自己被骗,却没有惊慌害怕,而是马上回答说,自己是神兔,即使没有肝也可以活。乌龟听后非常高兴,但是兔子又说,自己刚才把肝拿出来洗了洗,现在还晾在岸边上,如果急用的话,就同去取回。于是,乌龟又驮着兔子来到岸边,可是兔子跳上岸后,大骂乌龟,然后迅速地跑掉了。

    听完这个故事,金春秋若有所悟。第二天,他答应了高句丽王的领土要求。随后他与陪同的使者一起出发,当离开高句丽国境后,他对陪同的使者说,自己的话不算数,之所以答应领土要求,是想救活自己而已。使者回去将金春秋的话告诉国王,高句丽王虽然大怒,却无可奈何。

    后来,金春秋又去大唐求救,在唐军的帮助下,新罗最终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金春秋也成了第二十九代新罗国王。

    由此可见,世事难料,人生的际遇变化多端,起伏难免,有时是逃不过去的。不失去斗志,心存坦然自在的心情,就会为自己的人生找到起点,找到再放光芒的机会。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迎接失意,又不断战胜失意的过程。失意并不可怕,失意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因为,人们处于低谷时,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冷静地自我反思,正视自身缺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地成熟、强大起来。

    巴尔扎克曾说:“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在任何环境里都不会自卑。而一个不肯拼搏进取、浪费光阴的人,才是真正的低微。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谁也不欢迎失意,但谁也无法回避失意,就像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明天一定会到来一样,只能去面对。伟人、巨人、成功者在身处低谷时,他们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在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磨自己的剑,用失意来祭自己的旗,把失意当成前进的动力,用失意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