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鲜花改变人生-传唱心灵的梵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死生真的都一样,我甘愿做一颗流星,就算生命转瞬而过,我也含笑而歌,因为我的生命曾经美丽过。

    侠胆英雄荆轲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接着,秦军挥戈北上,大军直逼燕国南部边界。

    燕国当时执政的是太子丹,他一听说秦军向燕国打来,便急忙去找一位名叫荆轲的勇士。这荆轲,原来是卫国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练剑,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曾经周游列国,结识了各国许多有名气的豪杰侠士,在当时各诸侯国中很有名气。后来,他流落到了燕国,结识了燕国太子丹。太子丹早年曾作为人质在秦国居住过,他对秦国要吞并六国,统一中原的意图早有察觉。但是,他知道,靠武力打败秦国,等于是用鸡蛋碰石头。于是他便想了个特殊办法——派刺客劫持秦王,迫使秦王停止进攻别国,交还已侵占的土地;如果他不答应,就杀掉他。太子丹明白:要完成这样一件带有冒险性的重大行动,必须选中一名能称职的勇士。他看中了着名侠士荆轲。

    荆轲对秦王利用暴力手段侵占他国领土也早就不满,但他总认为时机不到,虽然很早他就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但却迟迟没有动身。此刻他见太子丹急切地再次求自己,又听说秦军已威逼燕国南境,就同意太子丹的请求。但他告诉太子丹,此行必须要带两件礼物:一件是燕国督亢地图,一件是秦降将樊於期的脑袋。

    太子丹一听说荆轲要樊於期的脑袋,立时愣住了,他摇着头对荆轲说:“这,这可不行!”

    荆轲答道:“太子,不是荆轲有意难为您,樊於期原是秦军大将,自从他投奔您后,秦王对他恨之入骨,多次发出告示,说要重奖能取到樊於期头的人。所以,我去秦国,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督亢地图,一定能取得秦王的信任,这样我才有可能接近秦王,好下手啊!”

    太子丹听了荆轲的话觉得有道理,可他还是不能狠心杀樊於期。

    后来,此事传到樊於期耳中,他当着荆轲的面,当即拔出宝剑,说了声:“杀掉秦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事。”说完,悲壮地自杀了。

    公元前227年寒冬的一天,北风呼呼地叫着,荆轲把匕首藏在督亢图中,然后带着图和樊於期的头踏上了征程。他身后跟着一位名叫秦舞阳的随从,太子丹和一些大臣个个头裹白头巾、身着白衣裳,为荆轲送行。

    行至燕国边境易水,太子丹令众人摆上酒宴,然后首先举杯为荆轲敬酒。荆轲举酒遥望远方,他知道,此举关系重大,如果能遏制住秦王的扩张,不仅能挽救燕国,对其他六国也大有益处。当然,此行又非常危险,也许自己一去将不再生还。想到这,他昂起脖子把酒一饮而尽。这时,他的好友高渐离敲起了一种叫筑的古乐器,荆轲和乐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歌声充满了悲愤、抑郁,在场的人无不泪下。

    歌罢,荆轲猛地跳上车子,头也没回,带着秦舞阳向秦都进发了。

    几天以后,秦王政听说燕国派人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于是便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这天早上,咸阳宫中香烟缭绕,钟鼓轰鸣,秦王政特地穿上他最喜爱的大红色王服,一脸威严、得意地样子端坐在国王宝座上。大殿外戒备森严,两排手持长戟的武士威武地站在殿门两旁。这时,只见荆轲端着樊於期的头匣,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两人一前一后地走进宫来。

    宫里,大殿台阶上站满了文臣武将,他们个个神情庄严,秦王政那大红色王礼服在整个大殿中显得异常耀眼。秦舞阳看到秦朝堂上那么威严,不由得腿有些发抖起来,他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这时秦大臣中有一武将,突然大声喝道:“使者为什么变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秦舞阳的脸变得煞白,跟死人差不多。为了避免秦王产生怀疑,荆轲忙抬头对秦王镇静地说:“大王,舞阳是乡下粗人,他从来没有见过大王的威仪,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不要见怪。”

    秦王打量了一番秦舞阳,见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见荆轲态度从容,便没有产生太大的怀疑。不过,他还是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很快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献给秦王。秦王打开木匣,见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十分高兴。他捋捋胡须,又对荆轲道:“把地图给寡人打开,让寡人好好看看。”

    荆轲闻声忙献上地图,接着,只见他躬着身子立在秦王对面,然后不慌不忙地慢慢舒展地图,展着展着,突然,图至尾端,一把亮闪闪的匕首显露了出来,秦王只顾低头看图,还没有来得及弄明白,荆轲猛地将匕首抓起,左手揪住秦王的衣袖,勇敢地刺向秦王。

    别看秦王没有准备,但他毕竟是习过武艺的,此刻他猛地跳起身,挣脱掉荆轲的左手,飞步跑到了一根大柱子后面。荆轲毫无惧色,手持匕首追了上去。于是二人绕着朝堂的大柱子跑了起来。

    由于秦国早有规定,没有命令,武士只能站在殿下。慌乱中,秦王没有发出命令,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搞蒙了,所以谁也没有动。这时站在一旁的秦王的御医,急中生智,突然把手中的药袋子对准荆轲猛扔过去,荆轲用手一挡,药袋飞在一边。然而,也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拔剑向荆轲砍去。荆轲左腿被砍断,顿时鲜血飞溅出来,倒在地上。但他面色依然如故,手握匕首直向秦王政扔去。秦王往右一闪,那匕首从秦王耳边“唰”地飞过,“当”的一声,打在了大殿铜柱上,铜柱上立时火星迸溅。

    这时殿下侍从一拥而上,荆轲大叫:“没杀了秦王,荆轲终生遗憾。”秦王政大怒,举剑向荆轲刺去,荆可被刺死了。众人又乱刀将秦舞阳砍死。

    强国的成功在于容纳小国,它的失误在于自恃其强;小国的成功在于折节事强,其失误在于摆脱强国。

    霍去病夜捣敌巢

    西汉时期,汉朝北部疆界长年受到匈奴贵族的侵扰。匈奴进犯汉朝边界后,不断掠夺人民的财物,杀戮汉族官吏百姓,使边疆一带百姓不得安宁。

    这一年,匈奴右贤王又数次进犯汉朝边郡,边关狼烟冲霄,告急的文书频频飞往京师。汉武帝闻此消息后,怒不可遏,他立即决定:特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劲骑三万,径出高阙对付匈奴,并命令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李广、公孙敖、赵信等人,一同随将军卫青奔赴前线。

    消息传到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耳朵里,他日夜坐卧不安。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霍去病就十分仰慕舅舅卫青的大名,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杀向战场,为朝廷立下战功。现在,霍去病想,自己年已十八,如果再不争取机会去战场,还谈什么战功。想着,他便跑到汉武帝面前,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少年有志,胆识超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了让他在沙场上磨砺意志,在战火中锻炼成长,武帝还特意让卫青挑选出八百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划归给霍去病。由他指挥,并赐封霍去病为骠骑校尉。

    霍去病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第二天,他便随大军一同开往前线。

    说也奇怪,汉军未赴边界之前,边关告急不断,可这会儿,当汉大军奔赴到边界一带后,匈奴骚乱的消息却几乎听不到了。原来,匈奴右贤王听说汉兵在大将军卫青统率下挥师北进,倒先知了趣,他们在汉军到边界之前,便率先自动北退,不想与汉军主力交锋。但据侦察的士兵回来报告:匈奴的退兵是暂时的,他们正在汉边界不远的地方据险安营扎寨,想趁汉大军回师后,再度侵犯。大将军卫青听到此信后,决定迅速组织成几支强兵,追杀匈奴,趁敌人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消灭掉他们。

    这天傍晚,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塞外的秋风显得格外寒凉。不一会儿,李广率军回营报捷:

    他们在离汉营没有多远的地方,与一小股匈奴相遇,兵士们英雄奋战,没费太大功夫,匈奴兵全部被消灭;又一会儿,公孙敖、公孙贺、李沮三将军也陆续回营交令,战果令人欣喜。

    可现在天色已经越来越晚了,卫青心里十分焦虑,为什么此时,仍不见赵信、苏建二人和霍去病两路兵马。莫不是他们遇到了不测?

    正当卫青在营帐中坐卧不安的时候,突然右将军苏建满身血污,踉踉跄跄奔入帐中,他一进帐,便跪在大将军卫青面前哭诉道:“我们才走不远,便与敌人主力相遇。将士们奋力拼杀,杀死了很多敌人。无奈匈奴人多势众,他们把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在这种情况下,赵信率八百骑兵投降了敌人。于是,剩下我们几十个人拼死突围,死的死,伤的伤,现在只剩下我和五个士兵了!”

    卫青听了苏建的话,内心更加不平静。他憎恨赵信临危变节,但此刻更担忧霍去病八百人马的安危。派出去的援兵已经回来,说离军营帐已很远了,仍不见霍去病踪影。卫青在营帐中再也坐不下去了,他来到帐外,望着满天渐渐升起的星斗,焦虑地等待着霍去病的消息。

    此时,霍去病正率领八百骁骑在塞外大草原上驰骋。起先,霍去病没想率军到离汉营帐太远的地方去。可根据侦察回来的消息,说前面有敌情。霍去病杀敌心切,率兵没命地向北奔去。不想,天色已晚,才发现他们走了好远,四周除了他们自己,再无其他人迹。正当霍去病和将士们有些心灰意冷,想折兵回营的时候,突然,一位骑兵指着前面惊叫了起来:“校尉,快!快看前面是什么?”

    霍去病顺着那兵士指的方向向远处望去,他的心几乎跳了起来:“啊!是敌人。”他望了望前面黑点似的东西,立刻断定:那是匈奴人的营帐。于是,他当即下令:八百健儿,衔枚奔袭,一定要在午夜之前赶到敌营前,然后来他个夜捣敌巢。

    夜晚,塞外的天气寒气袭人,四周静得有些怕人。子夜时分,汉军来到匈奴营帐附近。突然,汉军捣敌营的信号四起,匈奴兵根本没有想到汉军会有这样的胆量,敢离开自己营地那么远,杀到自己兵营里,他们惊慌失措,乱叫乱吼着,有的急忙找衣服,有的忙摸弓箭,想拼死抵抗。

    霍去病此时正奋勇杀敌。他在一片马嘶人喊的混乱中,带着一队骑兵直闯匈奴贵族的营帐,杀得匈奴几个首领四处逃散。混战中,霍去病左臂被匈奴弓箭射中,但他毫不惧怕,越杀越勇,一人带伤策马追杀了数十名匈奴兵。

    这一仗,汉军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打得相当漂亮。他们给敌人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斩获匈奴二千余人,并抓获单于叔父、祖父及几个首领。

    第二天早上,当焦虑了一夜的大将军卫青听到霍去病首战告捷的消息,万分高兴。他连夜派人向武帝报喜,武帝闻讯,忙下诏褒奖霍去病,并封他为冠军侯。

    霍去病是我国汉代一位着名的大将,他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霍去病夜捣敌巢”的故事,讲述了年轻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匈奴,英勇杀敌的事情。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去病的胆略、勇武是超人的。两千多年来,霍去病勇敢杀敌的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颂。在我们今天的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我们依然要发扬霍去病那种勇敢杀敌的精神,牢固地保卫住我们社会主义的江山。

    国家一定要有文官和武官,治理政事一定要赏罚分明。

    刘秀杀敌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的残酷压榨,加上连年的天灾,广大劳动人民已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人民纷纷自动组织起武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年,王莽听说起义军立了一个破落贵族刘玄做了皇帝,还改了国号,大为恼怒。于是,他慌忙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四十三万兵马,从洛阳出发,杀气腾腾地直扑昆阳。王莽打算,这回要以多攻少,一定要把据守在昆阳的起义军一举全歼。

    这晚,夜已经很深了,惨白的月亮从一团漆黑的云中露出一个尖尖,天显得异常地黑。昆阳城中府衙大厅中,气氛异常紧张,二十几位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正聚集在这里商议守卫城池的事。人们的神情是严肃的。因为谁都知道:城中农民军全加起来,不过才只有八九千人,要想以这样少许的人马,去抵抗四十多万敌军,谈何容易!许多将领担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于是提出:抓紧时间,趁王莽大兵未赶到之前,放弃昆阳,回到旧有根据地去。少数几个表示不同意,却又一时拿不出什么好主意。于是,有的人开始讨论起撤退的问题,有的则准备回军中打点行李。就在这人心涣散的时候,会场上有一位年轻人突然站起来高声喊道:“诸位静一静,不要慌乱!”

    众人抬头一望,只见一位身着盔甲,腰挂宝剑,身材高大,眉目清秀的年轻人走到大厅中央,此人是南阳郡蔡阳县一带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秀。刘秀站在大厅中央,语调十分沉着地说道:“如今形势万分危急,我们的兵力和粮草都无法和强大的敌军相比。自古打仗靠勇气,如果我们像逃兵一样弃城而走,那么不出几日,敌人就会荡平各地,那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

    刘秀的话还没说完,这时,侦察骑兵走进大厅报告:“王莽大军已到达昆阳城北,已经布置了数百里的军阵。”

    诸将听了侦察骑兵的话,神情更加紧张,有的为刘秀方才的话所鼓动,摩拳擦掌,要立即开城门,与敌人决一死战。刘秀又大声嚷道:“诸将慢来!古人兵法上说打仗固然要靠勇气,但又强调敌军来势正猛,我们应避其锋锐、击其惰归。现在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部分人固守城垒,然后派出一小部分人冲出敌人重围,到郾、定陵等地寻求外援。”

    众将觉得刘秀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敌人围城这样严密,一小股人怎么才能突围出去呢?正在大家犹豫的时刻,刘秀挺身而出,他对诸将说:“请把这个任务给我吧!时局已经万分紧急,不能再犹豫了!”说完,他当即选了13名精兵,准备亲自率兵突围。

    众将见刘秀态度坚决,不便争执,但觉得13名士兵人数太少,有的主张再扩充一些,刘秀摆了摆手说:“不用了!”说完,他与13人准备停当,便向昆阳城门奔去。

    昆阳城门外,尘土冲天,战旗蔽野,嘈杂的喊叫声,车马的轰鸣声,金鼓的喧嚣声搅混在一起,敌人的气势格外嚣张。刘秀带领13名精兵,登上城楼,观察了一番敌情,然后用坚定的语调对众兵说:“兄弟们,几千人的命运握在了我们手中,我们可要干出个样啊!”说完,他一声令下,13名勇士像离弦的箭一样,猛地冲出城楼。

    别看敌人杀气腾腾地在昆阳城外不断吼叫,可他们说什么也没有料到:起义军竟敢开城门,杀出一小股人。所以当城门突然打开,吊桥突然放下的一瞬间,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十几个精兵手持大刀已经冲了出来,几个胆大的敌军冲上前刚要抵挡,只见刘秀手起刀落早已结果了那几个亡命徒。紧跟着,13名勇士紧跟在刘秀后面,挥动大刀,左斩右劈,很快杀出一条血路。敌军头子王邑见十几个农民军冲了出来,几十个士兵上前去阻挡,都没拦住,气急败坏地吼道:“笨蛋!笨蛋!追!追!”他的话还没说完,13名精兵和刘秀已经跑得没有了踪影。

    昆明城内农民起义军士兵,见刘秀他们如此英勇,更加鼓舞了斗志。王莽军见突围小队没有拦住,也更加疯狂地向昆阳城进攻。他们在城外树立起十几丈高的望楼车,几个当头的,不断轮换着在楼车上指挥,弓弩齐发,矢下如雨。与此同时,王莽军还在城外向里挖地道,打算地上地下一起夹击。

    就在昆阳城内形势危急的紧急时刻,刘秀和前来增援的各路起义军,直向昆阳冲来。刘秀一人亲自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大军先锋。在离王莽大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了阵势。

    王寻、王邑忙派人迎击。在混战中,只见刘秀一马当先,霎时便斩敌数十名。起义军众将及士兵,也都效法刘将军,奋力拼杀。没多久,敌军就有些招架不住。后来,刘秀又斩杀了敌帅王寻,这使敌人更加乱了营。这时,昆阳城内起义军战鼓隆隆,起义军像开了闸的湖水涌向王莽军。王莽军两面受敌,又少了一员主将,很快就被杀得尸横遍地。王邑见此情形,慌忙率领一小部分残兵逃出包围,农民起义军大获全胜。

    昆阳之战结束后,起义军上上下下都交口称颂刘秀杀敌勇猛。后来,刘秀又率起义军南征北战,终于最后推翻了王莽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

    昆阳之战是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正义战争,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刘秀表现得相当出色,他英勇无畏,把生死置之度外。起义军中,正是因为有了像刘秀这样勇猛顽强的将领,才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刘秀当年这种勇敢杀敌的无畏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国家的稳定危急在于政策的正确还是错误,不在于力量的强大或弱小;国家的生存灭亡在于国力的空虚还是充实,不在于人多还是人少。

    李光弼只身杀叛

    故事发生在唐朝中叶,唐军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期间。

    这一年,史思明打了几场“胜仗”后,得意得不行,自称起“皇帝”来,然后又率军南下,扬言要亲下洛阳。

    唐大将李光弼奉命率二万唐军火速奔赴黄河北岸的河阳,准备守住洛阳外围,歼灭叛军。白孝德这时是李光弼手下的偏将,也跟随唐军一同前往河阳。

    唐军到达河阳后,在黄河北岸安营扎寨,并作好战前准备。没想这史思明胆子也真够大的,他见到唐军二万人马已在黄河北岸筑起防线,丝毫不甘示弱。没几天,他就在黄河南岸扎下了营寨,并放出狂言,一定要和唐军较量一番。

    一天清晨,太阳才爬出地平线没多久,唐军就听见河对岸叛军人喊马叫。李光弼等出营帐一看,史思明把众叛军上千人拉出来,陈列在黄河南岸一块空场上,然后不住地对着河对岸唐军叫嚷,说是要比试比试。

    唐军迅速在河北岸也摆好阵势。这时史思明依然气焰嚣张地对着唐军嚷道:“有胆量的,上来几个人,和我的人较量一下。”说着,他手一挥,一匹烈性战马从他的军阵里窜出,上面骑着他的大将刘龙仙。此人仗着自己武艺高,有胆量,根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此刻,他一手抓着刀,右脚故意放在马颈的鬣毛上,嘴里骂骂咧咧地冲着李光弼嚷道:“怎么样,姓李的,敢上来试试手吗?”

    唐军将士上上下下望着刘龙仙那狂妄的样子,气得把牙咬得“咯咯”响。可他们心里都知道,这刘龙仙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且力大无比,武艺非凡,要对付他不是那么容易。这时,主将李光弼严肃地向部将们问道:“这小子气焰太嚣张,哪个敢收拾了他?”

    李光弼的话音刚落,大将仆固怀恩和偏将白孝德一同策马出列,他们俩几乎同时喊道:“我去!”

    几个将士见怀恩请战,觉得他是刘龙仙的对手,于是便对李光弼说:“主将,孝德不是那叛贼的对手,让怀恩去吧!”怀恩也手握战刀,跃跃欲试。

    可李光弼却望着怀恩摇了摇头,说道:“不!这用不着大将去,我看去个偏将就可以了。”

    说着,他把脸转向白孝德,问道:“你需要带多少兵?”

    众将们都觉得白孝德勇气可嘉,但他的确不是刘龙仙的对手,就对白孝德说:“孝德要去,多带些人。”没想白孝德好像连想也没想一下说道:“主将,孝德一人前去就行了!”

    白孝德话刚出口,诸将们都惊异地呆住了,连主将李光弼也瞪大了眼睛望着这位不太有名气的偏将。这了会儿,他用赞许的口吻对孝德说:“你的胆量令全军佩服,不过还是带一些兵为好!”说着,他就自己选出五十名骑兵,准备让他们同孝德一起过河去杀刘龙仙。没想,白孝德依然用坚定的口气对李光弼说:“主将,我一个人完全可以。主将若一再坚持,就让这五十人做我的后援,再请大军擂鼓为我助威!”说完,他一手持矛,腰挂佩刀,策马只身涉水向史思明叛军走去。

    河两岸,唐军、叛军阵营一时寂然无声。所有唐军都为白孝德的安全捏一把汗。刘龙仙见唐军中过来一位无名小辈,心想:小子,狗胆不小,我非宰了你不可。想着,他带马向白孝德迎去。边跑边对河中白孝德嚷道:“小子,回去吧,叫你们大将来,你不要命了!”

    那白孝德佯装没听见,他一手持矛,一手只顾向刘龙仙摆手,刘龙仙见此人不像是来厮杀的,便放松了戒备,稳住马在河岸上等着。

    这时,白孝德已上了岸,然后依然像没事人一样来到离刘龙仙十来步远的地方,趁刘龙仙不防备,他突然瞪起双眼冲着刘龙仙嚷道:“叛贼,你认识我是谁?”

    “谁认得你这无名小卒。”刘龙仙依然漫不经心地说。

    “我是白孝德!”

    “什么猪狗小崽子!”

    “看矛!”

    刘龙仙还要再骂什么,突然白孝德一声大喝,趁刘龙仙不注意,猛地跃马冲向刘龙仙。刘龙仙没有防备,举刀赶紧招架,但已被白孝德一矛刺下马来。接着白孝德又举起佩刀,照准刘龙仙脑袋就是一刀。这一刀干净利索,正好让刘龙仙脑袋和身子分了家。然后白孝德拾起刘龙仙脑袋,挂在自己马鞍上,策马向自己阵营跑去。

    白孝德只身涉水勇杀刘龙仙的情景,把叛军个个都吓呆了。他们个个胆战心惊,腿吓得直发软。一向不可一世的史思明,此刻脸都变了色。这时,河阳城头鼓角齐鸣,杀声震天。五十名勇健的唐骑兵喊杀着,向河对岸叛军冲去。史思明见此阵势,吓傻了眼,慌忙命令部下收兵逃去。

    从这以后,唐军谁一提白孝德,都直伸大拇指。而史思明呢,再也不敢轻易冒犯唐军了。

    这个故事,表现了白孝德面对强大的敌人敢于斗争,毫不畏惧的勇敢精神。论武艺、论力气,论名声,白孝德可能都不是刘龙仙的对手,但他能凭着超人的胆量,压倒了刘龙仙,最终杀了叛贼刘龙仙。由此可见,勇敢是战胜敌人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政治清明的时代,把个人献给国家;政治黑暗的时代,把国家给予个人。

    少年英雄杜伏威

    隋朝末年,出现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少年杜伏威。

    杜伏威是山东章丘人,家境贫困,从小就失去父母,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只得给地主家放羊。

    当时隋炀帝为了要去扬州游玩,强迫一百多万民工去修筑运河,弄得千家万户无家可归,四处逃亡。一天,有一大群灾民逃到章丘来了,杜伏威眼看着许多人快要饿死,就把他放的羊宰了一只,给大家吃。这下闯祸了,地主勾结官府,派差役来抓杜伏威去坐牢。

    灾民们得到消息,就带着杜伏威一起逃了。可是能逃到哪里去呢?横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绝路!众人都在愁眉苦脸,杜伏威对大家说:“活路只有一条,大家齐心造官府的反!”

    谁也不愿白白等死,都觉得他说的对,当场就推举他当首领,带领大家造反。不久,他们和淮南几支起义军会合起来,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声势越来越大。这就惊动了隋炀帝,急忙命令江南的留守校尉宋颢领兵前去围剿。

    杜伏威得到消息,知道难敌宋颢的精兵,就将起义军掩藏在一大片芦苇荡里,各各布置了任务,约定了联络暗号,自己带了几个人在芦荡外等候隋兵。

    这天中午,远处扬起了一尘土,敌人来了。不一会,宋颢带领大队人马来到,他一看面前几个衣衫褴褛的起义兵,为首的竟是个孩子,知道就是杜伏威,就大声命令他们投降。谁知他们一转身就钻进芦荡不见了。宋颢哪里肯放过,就带领军队跟进芦荡搜索。不但不见人影,自己连东南西北都分辨不出,只得盲目乱窜,许多人陷进了泥滩。

    这时站在一片高丘上的杜伏威,看到隋军都进了芦荡,就发出暗号,命令埋伏在上风处的起义兵点火。他指挥起义军在芦荡外围守候。

    一时间芦荡变成一片火海,火海中人喊马嘶。大部分隋兵都被烧死,少数侥幸逃出来的,大都做了俘虏。宋颢本人也不知道下落。

    这一场大胜,使杜伏威声威大震,大大鼓舞了各地起义军的斗志,终于将隋王朝摧毁。

    国家没有贤能的臣子和优秀的人才辅佐而能够成就功业、树立美名、安全稳定的,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神箭制盗

    李晟,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大将,着名的神箭手。

    他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在一个边境小城当军官,他就经常跟着父亲到野外看大人骑马,射箭。回家后,哭着叫着让父亲教他。父亲就用竹竿给他做了一副小弓箭,在纸上画了个圆圈,教给他瞄准。

    李晟七岁时,父亲还没有用真箭教他,就去世了。可是李晟除了帮助母亲做事之外,从未间断过练习射箭,到他十岁的时候,箭就练得相当好了。

    他每天给地主家放牛,把牛赶上山坡,自己就没事了。这正是他练箭的好机会。天天如此,他的进步非常快。几年的工夫,他学会了左右开弓,固定射和马上射的好本领。史书上说他:“飞马骑射,百发百中。”一时被人们称为“小神箭手”。

    李晟14岁的时候,唐朝社会混乱,抢劫杀人的事常有发生。一天,李晟骑着马,背着箭,赶着牛群和往日一样上山放牧。一个和他一块放牧的小伙伴风风火火地跑来,告诉他邻居的小栓子和他父亲被三个强盗劫走了,并抢走了他家仅有的两头大黄牛。李晟一听,急了,拍马向强盗跑的方向追去。

    三个强盗手里拿着大刀,正逼着小栓子父子俩赶着牛急匆匆地赶路,李晟眼看追上了,高喊道:“把人和牛留下,不然我就不客气!”

    三个强盗回头一看,是个小孩子在喊,不由哈哈大笑,像是没听到似的,照样赶他的路。

    一个瘦高个强盗说:“你是不是嫌我们得到的东西太少,又送来一匹马。那给大爷牵过来吧。”

    “再不听,小心你们的狗头!”李晟又大声警告了一声。那三个强盗站住了。还是那个瘦高个强盗说:“好!我就要你这匹马,省得老子走路累得慌!”说着,就向李晟走来。李晟弯弓搭箭,“嗖——”的一声,离弦之箭,不歪不斜,正好射在瘦高个强盗的帽子上,吓得他没敢往前走,反倒躲在一头大牛的后面。

    “这个毛孩子真厉害,等靠近了,咱们用大刀砍死他。”强盗头儿说。

    于是三个强盗围成一个半圆圈。强盗头坐在牛背上,向李晟招手:“你过来,把牛牵回去吧!”

    李晟见强盗站住不动,他也提缰立马不走了,箭搭在弦上,瞄准强盗。“把牛和人留下你们走吧,不然要你们的好看!”李晟大喊道。

    “你下来,咱们谈谈。”强盗头儿狡黠地笑了笑说。

    “没什么好谈的,快放人和牛!”李晟坚决地说。

    强盗中有一个黑脸汉子不愿和李晟再说了,他欺负李晟是个孩子,舞着大刀冲来。

    李晟一箭射在了黑脸强盗的喉咙上。黑脸强盗挣扎了两三下,躺在地上不动了。那个瘦高个强盗吓得倒退了好几步。

    李晟瞄准瘦高个强盗又发了一箭,瘦高个也一命呜呼了。强盗头儿一看大事不妙,从牛背上跳下来,往山下跑去。这个强盗还是个瘸子,一拐一拐,拼命逃跑。

    李晟说:“你一个瘸子还敢当强盗,办坏事,太可恶了!”他举弓搭箭,瞄准了瘸腿强盗的好腿射去,强盗一下子摔在山坡上,腿上流着血,“娘啊,娘啊”痛苦地哀叫着。

    小栓子和父亲被救了,牛也被赶回来了,这个事传开后,乡亲们都夸李晟是个小英雄。

    政局危急的国家没有贤能的人,政治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

    李显忠夜杀金兵

    李显忠,本名世辅,字君锡,出生于公元1110年,绥德军清涧人。以武入仕,曾被迫任金朝官职,后奔西夏,任延安招抚使。宋金议和后,始得归宗,宋高宗为他赐名显忠,曾任御前都统制兼淮西招抚使,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是南宋时期智勇双全的着名将领。

    李显忠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叫李勇奇,熟知兵法,武功精湛,官为延安府巡检,即保卫边境的武将。

    据史家附会说,李勇奇的妻子怀胎十月,到了产期,数日未能将孩子生下。这一日,有个僧人路过其家,对李勇奇说:“你妻子怀的乃是奇童,只要将剑矢放在你妻子身旁,婴儿即可出世。”李勇奇听后,照着做了,妻子果然生下一个男婴。他认为,此儿因剑矢而生,将来定然是员武将,继承家中世代以武辅佐朝廷的传统,遂为其取名世辅。

    也正因为如此,当小世辅两三岁的时候,李勇奇便教他读书识字,到四五岁时,就引导他读兵法、练武艺了。小世辅才智过人,读书刻苦,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已是韬略满腹、武功精湛了。将士们甚感惊奇,都说他是“哪吒”转世,但他的父亲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北宋。因北宋徽宗贪图淫乐,朝政腐败,不修边防,以致金军一到,北方几个州郡一攻即溃,连连失守;金兵一步一步地逼近了李勇奇镇守的延安府。

    议事厅里,灯火通明,将军们正在研究抵御金兵的对策。有的主张固守,有的主张向朝廷求援,也有的认为趁金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一举将其击破。

    主将李勇奇一边静听诸将议论,一边紧锁双眉,在大厅中走来走去。

    就在这时,一直在大厅门外静听的小世辅推门进来说:“父亲,我谈点意见,不知可否?”

    当时世辅十五岁,平时常以智勇双全为众将士叹服,现见其一问,大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投向了主将李勇奇。此时,李勇奇对诸将的建议,感到都有些道理,但又感到都不尽如人意,也想听听儿子的意见,便点头应允。

    小世辅见父亲同意,便胸有成竹地说:“诸位叔叔伯伯们的意见,我刚才在门外已全听到了,感到都有些道理,但又觉得都有一定的缺陷。依小侄看来,当前最重要的是趁金军离我们这里尚远,一两天还来不了的时机,尽快派出侦探,摸清敌情,然后再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正所谓兵书上所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将听了,都齐声叫好。李勇奇感到此为上策,便看了诸将一眼问道:“既然大家都同意小儿的意见,不知哪位将军愿意前去走一趟?”

    小世辅未等诸将表态,又抢先说道:“目前诸位叔叔伯伯都是带兵将领,重任在身。就请父帅批准我和张琦叔叔前往走一趟吧!”

    李勇奇一听,立即表示同意。这是因为,将军张琦轻功很好,蹿房越脊如走平地,儿子选他去,说明儿子早已成竹在胸。

    当晚,李世辅和张琦便身着夜行衣,带上兵器,飞身上马,出了城门,向北驰去。

    不到一个时辰,李世辅和张琦便来到了离金军尚有二三里路的青龙山下;为避免金兵发现,他们把马拴在树上,步行接近金军驻地。

    就在此时,他们发现,在一个火堆旁,有两个负责巡逻的士兵正在取暖,便悄悄分别绕到背后,一举将其捉住,拖入一片树林中,询问敌情。他们了解到:这次金军南下,计十万人马,兵分两路;他们这一路,是三万人,主攻延安府。这次先到的,是金军骑兵侦察队,共三十六人,分住在两个帐篷和一个窑洞内,头领们住在窑洞内。

    李世辅和张琦摸清敌情后,一刀一个,将这两个金兵杀死,尔后两人一合计,决定潜入窑洞,消灭他们的头领,挫挫金军的锐气。

    他们来到窑洞,见洞门已经封死,便纵身翻上窑顶,见窑顶有个口径很大的出气孔,一束灯光从窑底射了出来。他们就着灯光往窑底一瞧,有一架木梯横倒在地上,他们明白,敌人是用梯子下到窑洞的。李世辅和张琦互相一望,意已明白。两人解下腿上的绑带,接在一起,由张琦拉住上端,李世辅则抓住另一端,口衔青锋剑,慢慢沉向窑洞底部。当离洞底尚有一丈高的地方,绑带不够用了,小世辅被吊在洞中。怎么办?李世辅侧耳往洞底一听,听到了敌人熟睡的鼾声,不禁窃喜,遂提气在胸,一展轻功,便一点声息没有地落到洞底。接着,他用双目往洞中一扫,见有十余名金兵,虽然熟睡,但衣带未解,戈不离身,有随时准备战斗之势。世辅心想,如果动刀相杀,必然一呼而起,自己难以抵挡,说不定还会丧命。只见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忽地将灯吹灭,大喊一声:“缴枪不杀!”而自己则将身子紧紧地贴在墙壁上,一声不吭。顿时,洞中一片黑暗,金兵分不清谁是自己人,谁是宋军,便互相厮杀起来。不到半个时辰,洞内重又恢复寂静。小世辅点火一看,见金兵全部死在血泊中,细一清点,共有十七人。

    李世辅立起梯子,爬到洞外。为怕金兵追赶,他和张琦又来到了马棚,除牵出两匹马备用之外,又挥剑举刀,把其他马的马蹄全部削去,然后飞身上马,奔驰而去。当金兵发现后,欲骑马相追时,却见一匹匹战马早已尽失马蹄倒在地上,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远去。

    这次侦探成功,不仅大大鼓舞了众将士的抗金士气,而且根据敌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最后击退了金军的进攻,迫使金军绕道而行。

    战斗结束,李世辅被提拔为承位使。于是,李世辅的名字也随着他夜探敌营杀金兵的故事广为传播开来。

    北宋灭亡后,延安府落入金军之手。金军欣赏李世辅的才华,逼他任同州知府。他假装同意,伺机南归。公元1139年,他见时机已到,想生擒金帅撒里曷南归,不料形迹败露,未能成功,全家遇害,遂只身逃往西夏。西夏王钦佩他智勇,任他为延安招抚使,领兵攻陕西。恰在这时,宋金议和,金同意将陕西归还南宋,李世辅乘机又回到南宋。宋高宗念他对祖国一片忠心,为他赐名显忠。

    李显忠回归宋朝后,多次上书,要求收复失地。并奉张浚之命,渡淮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战功显赫,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公元1178年,李显忠病卒,终年68岁。

    国家将要成就霸业时,士人都归顺;国家将要灭亡时,贤人预先避开。

    赵葵只身杀敌

    赵葵,字南仲,出生于公元1186年,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宋朝名将,历任兵部侍郎、右丞相廉枢密使,封信国公。

    赵葵之所以成为宋朝一代名将,是因为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就酷爱兵书,勤于武功。时人传诵着不少他智勇双全的故事。

    校场逞威

    赵葵的父亲叫赵方,时为荆南制置使,是一名抗金爱国将领。在金兵大举侵入中原,朝廷腐败,宋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赵方却率领他的部下,坚持抗金斗争。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和教育下,赵葵从五六岁开始,便萌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将来随父杀敌,报效国家。于是,他暗习武功。每当父亲练武时,他都站在一边仔细观看,暗暗记下招式,然后自己模仿演练。父亲校场练兵,他也悄悄地混在士兵之中。因他活泼可爱,士兵们都喜欢他,所以没有人将此事告诉他父亲,而且还有意瞒着,并私下教他习武。

    但是,他的父亲却想让他从文,学习诗、书、礼、易。为此,在他刚刚六岁的时候,便先后让他拜当时名士郑清之、全才子为师,学习经书。在这期间,他明读经书,十分刻苦,暗中却更喜欢读兵书,操练武艺。不久,他的这些行踪便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见赵葵聪慧机敏,倾心武功,认为他长大后可成为一员将才,不但没有责备他,而且顺其自然,不再勉强他学文。两年后,郑清之和全子才向赵方介绍了赵葵的学习情况,并说出他们的看法。这时,赵方也只好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又让赵葵去拜南康熟知兵法的李燔为师。

    两年后,赵葵回到父亲身边,要跟随父亲出师征战。可是父亲赵方感到他虽知兵法,毕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而且年龄尚小,只有十二三岁,便没有答应。赵葵却不甘心,他决计要以实际行动来说服父亲。

    这一日,校场比武,赵方和他的大儿子赵范坐在点将台上。当他看到自己新提拔的一员副将,连胜十余人,仍然面无汗渍,气不粗喘,心中十分得意,以为自己眼力没错。可是就在这时,有一名个子比较矮的士卒,手使一杆白蜡杆红缨枪,噌地一声跳上台去,未通姓名,便和那副将对打起来。只见那士卒斗至三十余回合,仍然是越战越勇,枪法十分精奇。赵方心想:如此枪法精奇的一名士卒,我自己怎么没有发现呢?他想看看那士卒的面容,可那士卒头盔压得很低,把大半个脸庞全盖住了。

    赵方正在纳闷,只见那士卒虚晃一枪,尔后突然来了个“毒蛇吐信”,分心便刺。赵方惊呆了,这不正是我赵家枪法的招数吗?

    未等他说话,他的大儿子赵范先开口了:“父亲,这矮子是谁,怎么会我们赵家的枪法?可能是我弟弟赵葵吧!”

    赵方说:“不会的,我并未教给赵葵枪法,怎么会是他?先不要着急,继续看下去!”时间一久,赵方发现那士卒的体力渐渐不支,而枪法却依然不乱;不过,他越看越感到那士卒的枪法就是他赵家的祖传枪法。于是他的疑团越来越大,这士卒到底是谁呢?他身不由己地站了起来,非要弄明白不可。

    正在这时,眼看那士卒就要被打败;也是那副将求胜心切,待那士卒一枪刺来,副将则用尽毕生之力,将链子锤当横一格,一下把枪杆卷住,拉得那士卒噔噔向前扑了两步,差点摔倒,长枪也几乎脱手。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千钧一发之际,那小将似乎也火了,只见他用手把枪杆使劲一拧,折断枪头,又一使劲,把枪抽了回来;没等那副将回过神来,说时迟,那时快,那士卒一个“哪吒搅海”,赵方再也按捺不住,急忙喊了一声:“停!”但是,这话还是慢了一点,只见那士卒飞快举起枪杆,只听“啪”的一声,打在那副将坐骑的后臀上。那马疼痛难忍,长嘶一声,猛地跳起,一下便把副将摔下马来。此时,赵方已经来到那士卒面前,将其头盔一下摘掉,再一看,竟是他的小儿子赵葵;那满是汗水的小脸,正冲着他笑呢!

    众将士顿时欢呼起来。

    赵范上去一把拉住赵葵的手说:“弟弟,好样的,我早就想到是你了,可父亲不信。你是何时学会我们赵家枪法的?”

    赵葵笑着说:“父亲练武时,我在旁边看的。”

    赵方听后,十分满意地感慨道:“真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你是长大了。”

    从此,赵葵便和哥哥赵范一起,随父转战南北,投入了抗金保国的战斗中。

    只身冲敌

    赵葵在随父兄征战中,每遇金军来犯,便与众将士一同出击对敌;紧急关头,则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只身杀入敌营,搅得敌军懵头转向;众将士则乘机奋勇杀敌,经常以此使战斗转败为胜。

    这一日,探马突然来报,金军已大兵压境。此时,赵方正在书房读书,思想毫无准备,闻报后,急忙披挂上马,率领众将士迎敌。

    两军交锋,刀枪剑戟,寒光四射,尘烟滚滚,火花飞溅,双方一批批将士倒了下去,又一批批冲了上来。赵葵站立在父亲身边,早就想上去了,但都被父亲一次次按了下去。

    两个时辰过后,终因敌众我寡,宋军渐渐抵抗不住,一步一步地后退下来。赵方心如火焚,急派副将上阵督战。那副将得令,提锤上马,冲上阵去,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但宋军连冲几次,仍然寸步未进。就在此时,敌军中突然有一员猛将,大吼一声举刀冲向宋军,东砍西杀,如入无人之境;宋军难以抵挡,潮水一般退了下来。

    情况万分危急,赵方又急令长子赵范上阵,力图挽回败局,但是仍无济于事。

    眼看宋军已成败局,金军则越杀越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葵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怒火,乘父亲不注意,毅然头戴金盔,提枪跨马,双腿猛地一夹,箭也似的向那金将冲去。那金将正于宋军中乱砍乱杀,得意洋洋,不承想竟有一员小将举枪冲来,急忙用刀架住,但他万没料到,这小将枪法精,力气大,只几个回合,就被小将一枪刺于马下,死于非命。接着,赵葵乘胜而进,只身冲入金营,举枪乱刺。那金军本来正随金将冲杀宋军,也不曾料到竟然半路杀出一员小将,而且几个招式,就把金将刺于马下,一个个惊得慌了手脚,不敢再战。正在他们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那小将又闪电似的杀来,一连刺倒十余名金兵。

    这时,不知金军中是谁喊了一声:“不要怕,是个小孩,快把他围住,捉活的!”

    金军这才回过神来,上去一下将赵葵团团围住,只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

    再说宋军将士这时也看清了,刺死金将、冲入金军的正是主帅赵方的小儿子赵葵。一位将军猛地高声喊道:“将士们,赵葵乃一幼童,尚不怕死,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冲上去!杀金兵,救赵葵!”

    这一呼不要紧,宋军顿时士气大振,回过头来,潮水般地杀向金军。金军被宋军这突如其来的行动,一下子打乱了阵脚,呼啦退去,争相奔命。

    赵葵解围后,并未就此停住,而是一马当先,带领宋军,乘胜追击,一气追杀出20里之外,见金军走远,方才收兵回营。

    宋军转败为胜,欢声雷动,众将士一下把赵葵举在了空中,前呼后拥着来到了赵方跟前。

    赵方高兴地流下了泪水。

    此时,赵葵只有13岁,但他的大智大勇,却深深地印在了众将士的心中。

    一语定军心

    南宋从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起,就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奉行投降政策,不思抗金;对前线将士,更是很少关心,经常克扣军饷。到了宋宁宗赵扩即位后,虽然主战抗金,也为抗金名将岳飞平了反,昭了雪,但南宋王朝毕竟腐败日久,朝廷发给前线抗金将士的军饷,也被一层层克扣,真正到将士手中的时候,已经寥寥无几了。对此,前线将士常有怨言。荆湖制置使赵方的部队也不例外。

    有一次抗击金军入侵,也是敌众我寡,但由于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仍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因此,赵方修书向朝廷报捷,并请求拨赏银两犒劳三军。朝廷旨意下来,对赵方及众将士取得的胜利,颇为赞扬了一番,可是赏银下来,却比过去更少了。

    这一日,赵方令副将发赏银,每人只领到了几吊钱。士卒们心中不满,议论纷纷。

    有的说:“我们在前线卖命,皇帝在临安享乐,连赏银也这么少,算什么皇帝?”

    也有的说:“我们仗越打越大,死的人越来越多,可赏银却越来越少,我们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卖命呢?”

    只此一语不要紧,便把士卒的火全激了起来,异口同声地大喊道:“对,我们再也不给他们卖命了。走!干脆回家去。”

    赵方一见,大惊失色,急令诸位将军上前阻拦,但士卒们根本不听。一时间,军营大乱,士卒们争先恐后地挤着走出军营。

    紧急关头,忽听房顶有人大喊:“弟兄们,请留步,听我说句话再走好吗?”

    众人抬头往房顶一看,见是主帅的儿子赵葵,便立即停住了脚步。因为赵葵在众将士的心中,不仅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且是一位智多谋广的小军师。打仗时,不论遇到什么险情困境,只要赵葵一出现,就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平时,将士们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给赵葵一说,就可迎刃而解;更使大家敬佩的是,他虽为大帅的儿子,却没有一点架子,总是喜欢和他们一起用餐,一起休息,形同家人,亲如弟兄。也正是这些原因,士卒们因赏银不足将要哗变散去时,一听赵葵说话,便都停住了脚步。

    赵葵见士卒们停步,便和颜悦色地对大家说:“金军来了,最吃苦头的是我们平民百姓、父老乡亲,就此而言,我们参战,并不全是为了皇帝,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所谓‘国破家亡’

    就是这个道理。今日所发赏银,是朝廷拨下来的,也的确是少了一点;可是我父亲已给我说,他作为本司主帅,也要给大家一份赏赐,后日即可发到诸位手中!”

    众将士知道,他们的主帅赵方,一向性情耿直,说话算数,今听赵葵一说,信以为真,军心顿时被安定下来。

    随后,赵方再次修书,上报朝廷,说明情况。此时,主战派大臣韩胄受到重用,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权位重于宰相。当他知道此事后,立即奏请宁宗,又拨专款火速发到了赵方所部驻地。

    这一年,赵葵只有13岁,而他“一语定军心”的故事,便作为一段佳话流传下来。

    有德行的人是掌握政治原则和法治的总管,片刻也不能缺少。得到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他,国家就生存;失去他,国家就灭亡。

    岳云勇猛震敌

    岳云,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名将,岳飞的长子。岳云12岁开始随岳家军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成为军中一位少年英雄,将士们给他送了个绰号叫“赢官人。”

    公元1134年5月,14岁的岳云参加了收复湖北、河南六个州府的战斗。当时,北方的金国纠合伪齐王刘豫大举南侵,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湖北、河南的大片土地,南宋处于危难之中。

    这一天,岳家军抵达湖北郢州(今湖北钟祥)南郊。翌日清晨,敌伪军守城的主将京超,便冲杀过来。这京超身高八尺,长得像黑炭一样,使一柄60斤重的青龙刀,骑一匹漆黑的千里追风马,凶悍无比,人称“万人敌”。此时,两名宋将出战,都被京超斩于马下,岳飞正要派勇将张宪迎战,不料,牛皋早急了,没等元帅下令,就纵马出阵,与京超厮杀起来。50回合后,牛皋毕竟年过半百,体弱力虚,渐渐落了下风。眼看正在危险之时,小将岳云飞马出阵,口中高呼:“牛老伯,您休息一会儿,我来收拾这条金狗!”京超连胜几位宋将,更加盛气凌人,今见岳云身体瘦小,满脸稚气更没放在心上,说:“娃儿,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本将念你乳臭未干,放你一条活路,回去叫你爹来送死吧!”

    岳云叫道:“就凭你那两下子也配和我父帅交手?看小爷怎么收拾你吧。”说着,双锤齐舞,朝京超的头顶打来。“万人敌”见双锤打到,漫不经心地举青龙刀招架。只听得“砰砰”

    “哐啷”一阵声响,青龙刀被打落地下。京超的双臂也一阵酸麻,整个身子向前扑去,人像皮球似的从马上摔下,在地上滚出四五丈远。宋军将士见岳云一锤将敌将打下马来,一齐欢呼:“小官人赢了!小官人赢了!”岳云见京超落地,以为命归西天,便纵身跃到千里追风马上。这烈马见生人骑到它的背上,很不老实,后蹄乱刨,前腿直立,岳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它制服。策马回营。那京超呢?掉在地上竟没有死,他见岳云骑着他的马回去了,急忙窜上岳云的马飞逃而回。等宋军追杀过来,已关上城门。

    岳飞见敌军龟缩城内,急令全军四面攻城。岳云一马当先,提着双锤,抢先登上云梯,向城头杀去。城上伪军见岳云杀来,慌忙射箭,因为他的双锤舞的风雨不透,箭一点儿也伤不着他。城头上京超见箭伤不了岳云,连忙抄起一根生铁棍向岳云打来。岳云见铁棍砸下,手疾眼快,双锤紧紧夹住铁棍,双臂一运力,猛地向后一甩,京超被平空拔起,越过岳云的头顶,扔到五丈宽的城外护城河里,一声惨叫,七窍流血而亡。攻城的宋兵见岳云把“万人敌”

    打落城下,士气大振,高呼:“小官人又赢了!跟着小官人杀啊!”很快攻上了城墙,伪军纷纷投降,郢州城被收复了。小将岳云连赢两阵,杀敌服马的事迹在军中传为佳话,而“赢官人”的美名也就传开了。

    郢州一战胜利后,宋军一举收复了随州、襄阳等地,又继续东下河南,直扑邓州。金军急派金国元帅刘合孛董和伪齐大将李成率兵十万,协助邓州守将高仲抗击宋军。刘、李二将自恃武艺高强,兵多将广,扎营在城西青龙山,迎战宋军。

    这天,宋军的先头部队在牛皋的带领下抵达青龙山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毕竟宋国人少力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牛皋又多处受伤,杀得精疲力竭,想撤,又撤不走,刘、李紧追不放,眼看牛皋就要有性命之危。正在这时,岳云又出现了,左冲右突,很快来到牛皋跟前,说:“牛伯伯莫慌,岳云来了!”牛皋正被刘、李二将追得喘不过气来,一见岳云大喜,道:“这两个狗头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

    刘合孛董也是一员猛将,手使碗口粗的黄铜棍,一招“泰山压顶”朝岳云头顶击来,李成也趁机用枪刺向岳云的前心。岳云艺高胆大,遇事不慌,他用右手锤撞向刘合孛董的铜棍;左手锤正对李成的枪尖。两声脆响,刘合孛董的虎口震裂,流出了鲜血,黄铜棍差点儿从手中飞出;再看李成,枪已断为两截。两人拍马想逃,岳云岂肯放过,打马追来。刘合孛董急中生智,一勒马缰,向斜刺里逃去。李成只顾奔逃,哪比得上岳云的千里追风马快,被岳云追上,砸了一锤,李成连人带马,死于山下。

    牛皋一见,高兴地喊道:“赢啦!又赢啦!贤侄真是保赢不保输的赢官人!”这时,宋军一边齐声欢呼,一边冲进敌营。敌人在宋军的内外包围之下,逃的逃,降的降,宋军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此后,岳云先后经历了数十次战斗,从未打过败仗,官至左武大夫。三军将士尊敬的称这位骁勇战将“赢官人”。就连敌人也说:“赢官人,实在厉害,金人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后来,金兵一听到“赢官人”,吓得不寒而栗,望风而逃。

    天下人都归顺它的叫做王国,天下人都背离它的叫做亡国。

    郑和灭贼

    郑和,是我国明代着名的大航海家,他曾率领大明船队七下西洋,为发展明朝和邻国友谊做出了贡献。这里讲述的,是郑和下西洋杀海贼的一个故事。

    这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印度半岛一个叫古里的国家,古里,是香料之国,盛产胡椒。锡兰、爪哇以及中国不少商人都汇集在这里,使这里成为印度半岛上一个大商港。按计划,古里是郑和这次出海的最后一站。当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古里国王对郑和的到来,给予了热情的款待,郑和也把从大明带来的不少丰盛物品,送给了古里,中古两国经过这次交往后,加深了了解和友谊。就在郑和要离开古里时,古里国王为感激大明使臣郑和的到来和明王朝送给他们许多珍贵的礼品,特地把一条用五斤赤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有许多珍贵宝石的带子,交给了郑和,请他转交给明朝皇帝。

    八月,印度洋海面的风光是很美的。郑和率船队离开了古里国,开始向回国的方向航行。一天,船队到达旧港,郑和决定船队入港,在此地略作休息。当天下午,一位身着海上商人打扮的人慌忙来到船队。他一上船,便神色急切地说要马上面见航海总管郑和,并说有紧急情报要亲自禀报。

    郑和会见了这位来路不明的商人。这人一见郑和的面,便自我介绍道:“我叫龙海,是旧港豪商施进卿派来的人。我的主人要我尽快告诉您,旧港首领陈祖义,对大明海船怀有歹心,他们今晚可能要下手抢劫您船上的珍宝。据说,古里国王送给大明皇帝的‘金丝宝石带’,是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龙海说到这儿,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用关切的口吻说:“郑大人,您船上虽然也有武器和兵士,可我们主人还是劝您,希望您提早离开此港。陈祖义是这里一霸,他手下豢养了一大批强盗,这些人水性极好,又很凶猛残暴,当地人没有人敢惹他们。外来的海船也经常因畏惧这伙海贼,不敢在此过夜。”

    郑和听了龙海的话,非常感激他冒着风险前来报告,并让他转达大明船队对施进卿的谢意。

    但是,送走龙海后,郑和仍决定:今晚不离开此港。他倒要看看,这伙海贼有多大本事。

    夜,为海面、海岸笼罩上了一片黑色。白天港口特有的喧嚣,此刻已全没有了。码头旁,大大小小的船只都静静地停在水面上。明朝船队的所有的灯都熄灭了,船舱外只有少许几个哨兵来回走动。

    这时,一团黑影在一艘明朝海船的尾部晃动了一下,几个士兵闻声跑了过去。就在士兵们向海船尾部张望的片刻,突然,十几个人从一只小船上轻轻跃上了大船。这十几个人,个个面有杀气,有的腰间插着匕首,有的手里捏着刀枪,他们一上船,便向船上装有宝物的船舱摸去。正当几个海盗猫着身子,鬼鬼祟祟向前摸行的时候,船上有人大喊一声:“抓贼!”

    紧跟着数十个明军士兵从各舱门冲出,扑向海贼,那十几个海贼,原来以为船上的人没有防备,现在见突然杀出人来,知道事有败露,慌忙逃窜,边逃边和追杀的明兵厮杀起来。

    这时郑和出现在甲板上,他高声对明卫兵嚷道:“不要慌,一定要抓住海贼!”

    有几个海贼抵挡不住众兵的进攻,被抓住了,还有几个海贼趁乱夺路逃走,跑到了一只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小船上。海贼总头陈祖义正坐在上边,他一见盗宝受挫,慌乱地对逃回的几个弟兄说:“快!快开船!”

    就在几个海贼开着小船刚要仓皇逃窜时,郑和又一声令下:“开火!”明船上将士一齐对准海盗贼船猛烈开火,那几个想逃的海盗,被劈头盖脸打来的铁砂弄得狼狈不堪,有的当场丧了命。这时几名水手跳到海贼小船上,把活着的几个也当场抓获了。在俘虏中,有个最为狼狈的家伙,他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也不说,这人就是陈祖义。

    郑和率领明兵一举歼灭了在海上为害多年的陈祖义,灭了旧港海贼,为海道通商清除了障碍。后来,旧港人又推举施进卿为当地首领。大明朝和旧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友好来往。

    郑和一生曾七次率明船下西洋,可以想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郑和他们所遇到的险阻是相当多的。因此,没有超凡的勇敢精神,是不会胜利完成任务的。这里讲述了郑和率兵灭海贼的故事。它表现了郑和不畏惧强盗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慎重它的礼制,政局危难的国家慎重它的法制。

    哀牢英雄李文学

    在我国云南西南部的沅江上游,有一条逶迤数百里的哀牢山脉。哀牢山脉海拔在1600米以上,被许多呈现折扇状分布的河流切割成平顶的高山和陡峭的河谷,这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多少年来,这里的人民一直歌颂着一位哀牢山英雄,他的名字叫李文学。

    清朝末年,统治者的压榨日益残酷。咸丰六年(1856),哀牢山区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灾,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山区的百姓连糊口的一点粮食也拿不出来,可贪婪的官府照样来催税,凶狠的地主也照样来逼租,彝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年轻的贫家子弟李文学,联合起众乡亲,于这年四月“揭竿而起”,在哀牢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军当日就汇集了五千多群众,他们在李文学的率领下,活捉了当地大地主潘云溪、李丕,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

    消息传出以后,清统治者大为恐慌,别看这伙人对外来侵略者奴颜婢膝,束手无策。可镇压起农民起义军来,却杀气腾腾。李文学率领起义军刚刚占领弥底这块地盘,便传来清军二万多人马向弥底杀来的消息。

    午夜,四周一片寂静。可在弥底一间不太大的房中,李文学正在和伙伴们商议打退清兵的计策。这一夜,起义军将士心情格外紧张,他们知道:清军来势凶猛,他们人多势众,武器也齐备。而农民起义军只有五六千人,分布又比较分散,一时难以全部调集到弥底这一带。李文学和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把附近几支农民军迅速集中起来,组成三支精锐的队伍,利用熟悉地形等形势,分段狠狠打击清军。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山区夜晚的寒意还没完全消尽,清军将领便耀武扬威地开始向弥底进发。他们小心翼翼地走了一阵,发现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非常奇怪。有的将领一见此情,心里颇为得意。他们心想:小小的李文学,不过千把人,也敢造反。就是你们现在害怕躲起来了,我们也不会饶了你们,一定要把你们斩尽杀绝。也有的将领怀疑有诈,但看看眼前自己上万人马的阵势,心里的疑惑瞬间也烟消云散了。

    正当清兵黑压压地向起义军扑来时,在红山崖一带,突然一支由李文学率领的二千多人起义军,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清军面前。李文学带领几名勇士,手中挥舞大刀,直向清军统领杀去。一个长得又高又壮的清军将领,一边抵挡,一边对着手下人敌吼:“上!上!把他们围住!”十几个清兵闻声迅速向李文学包抄过来。

    这时,只见李文学大吼一声:“杀!”他大刀一挥,三个清兵应声倒下。李文学挥刀杀出血路,再次向大个子敌首领杀去。那清军将领好像还真练过两天武艺,李文学几刀劈去,都被他挡了回来。接着,他趁李文学防守的空档,猛地一刀向李文学胸口砍来,李文学手脚不乱,用刀一挡,那家伙没有砍中。但由于那人力量较大,李文学一时脚跟没有站稳,晃了一下。此时,敌将又举刀劈向李文学,李文学猛一闪身,那家伙一刀砍在一块巨石上,李文学趁机挥刀猛杀,在同伴的配合下,终于把这个敌军将领劈死。

    这下清军乱作了一团,有的丢了刀,抱着头,一个劲地向后跑,后面的人还被逼着向前冲,于是他们自己人先撞了起来。就在敌人慌乱招架的时候,李文学对众起义军将士大喊一声:“弟兄们,拼死杀啊!不要让清军活着回去!”

    起义军听到李文学的呼唤,又看到敌军首领已被李文学杀了,士气大振,他们一个对两个,两个对三个,有的拿刀砍,有的用枪扎,手中没有刀枪的,棍棒、石头也当作武器,顷刻间,清军死伤五千多人。正当敌军要夹着尾巴逃跑之时,李文学的伙伴又从英武关前杀了出来,堵住了清军的后路,不一会儿,上万名清军就被起义军将士消灭掉了。

    这一仗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猖狂镇压农民起义的气焰,大大鼓舞了其他起义军的气势。

    人们在庆祝胜利的同时,都夸赞李文学是杀敌勇士。后来,李文学又率领自己的队伍与其他农民起义军汇合,形成了更强大的起义军势力,狠狠地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

    1879年,李文学领导哀牢山一带人民反抗清政府二十三年之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遭到反动势力镇压,李文学被捕,英勇就义。

    李文学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使本来就行将崩溃的清朝统治更加摇摇欲坠。敌人虽然最终杀害了李文学,但李文学这位英勇杀敌、敢于斗争的农民英雄,却一直为哀牢山各族人民所怀念。

    治理国家如同修养身心一样,修养身心的关键,在于蓄养精神;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任用贤才。

    烈火中永生

    1952年10月12日清晨,浓雾严严地笼罩着山岭峡谷。一阵秋风吹过,浓雾变成一团团烟云,此起彼伏,好似怒海波涛在山谷中滚荡。远远看去,三九一高地像云海中的一只破船,时隐时现。高地上,微弱的烟火像磷火一样忽明忽暗——这是有人影在走动。敌人大概正在庆幸这一夜又算平安无事地过去了。可是这些蠢家伙,恐怕做梦也没想到,就在他们眼皮底下那随风摆动的草丛里,昨晚上已潜伏下几百名志愿军战士;他们更想不到才换防一天,覆灭的命运就将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了。

    从潜伏完毕到天亮,几个小时过去了,早晨的露水打湿了战士们的衣裳,大颗大颗露珠从草棵上滴下来,滴到脸上凉滋滋的。一阵阵凉风吹到身上,勾起了满身的疲乏,那有点酸痛酸痛的腰腿,要是能站起来跳跳,活动活动该多舒服呀。可是,大家一动也不动,连想也不去想。

    天明了,敌人阵地开始清晰地出现在面前。一道道铁丝网,密密麻麻的地堡群,纵横交错的交通沟,黑洞洞的枪眼露着枪口,就连敌人闪闪晃晃的望远镜都看得清楚。

    邱少云带着爆破组,就潜伏在距敌人60来米远的小土坎旁边。他闪动着乌黑的眼睛,透过草丛紧紧盯住敌人阵地,一遍又一遍地观察着将要爆破的目标。卧在他附近相隔4米远的李川虎和黄德顺,都知道他在想着怎样顺利地完成爆破任务,给部队开辟冲锋道路,不约而同地向他投去坚定镇静的目光,在心里表示说:“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程连长和指导员在拂晓前对整个潜伏部队作了最后一次检查,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以后,才回到突击排一排的后边,在几十米远的草丛里潜伏下来。

    太阳跳出地面了,山谷里的雾气开始消散,程连长的心情也跟随着有点紧张和担心起来。他慢慢抬起头,透过草丛,巡视一下整个潜伏区。在他眼前只是一片杂芜丛生的野草,随风微微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就是很远处有敌机的嗡嗡声和不知什么地方的爆炸声,他的心情才又缓和下来。他微笑着看了看指导员,指导员点了点头。他便抓起电话机,用极微小的声音报告指挥所:“情况正常,一切都好。”

    指挥所里的首长们,并没有因眼前的平静而轻松,他们除了不断地用望远镜详细观察着潜伏区以外,还对所有参战部队的战斗准备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对几个兵种的作战方案也都作了检查。各个阵地上,都高度警惕地准备着,坦克兵坐进车里,手指就按在发动器上;大炮装上了炮弹,炮手们紧紧盯准各自的目标,一旦发生意外,就迅速给潜伏部队以最有力的支援;各观察所的同志更是紧张,哪怕有一点微小的变化和值得注意的情况,都及时向指挥所报告。大家都知道,最近在我们连续发起反击以来,敌人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整天恐慌万状、草木皆兵。特别是这三九一高地的敌人,是前天晚上才换防来的,看看他的左右两个阵地都被我们打掉了,就更加吓得要死。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开枪壮胆,连飞起一只野鸡也要打一阵机枪。

    笼罩在三九一高地上的晨雾完全消散了,阳光照上了陡峭的岩壁和清澈的小溪,那林立的巨石,苍翠的松柏也被上一层金晃晃的红色。要不是那些令人厌恶的敌人地堡、铁网,这该是多么秀丽的山川景色啊!战士们禁不住忿慨地想:这被狗强盗践踏的锦绣江山,很快就要回到朝鲜人民的手中,用不了多长时间啦!

    印少云也一直在深情地望着眼前这明丽的山色,目光从阴郁又转为欣喜,闪烁着留恋的神采。

    邱少云又抬头看看太阳。太阳走得真慢啊!好像钉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又看看李川虎和小黄。两个战友都微笑着向他点头。川虎还调皮地向他眨眨眼睛,轻轻拍拍身边的爆破筒和自动枪,示意说:“看看,威力巨大的家伙,就要去惩罚眼前的狗强盗了!任务多光荣又多重大!

    我们一定要打好,我们一定能够打好,放心吧组长。”

    小黄也笑着咬了咬嘴唇,好像在说:“对,就这么回事儿。”

    邱少云知道小李有个毛病:脑瓜儿一热就不顾一切,他向着小李轻轻拍拍自己的脑瓜儿,又摇摇头。李川虎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热乎乎的,连忙使劲点了点,还羞涩地笑了笑。

    邱少云又想起小黄昨天曾经肚子痛过,他担心地望着小黄,指了指自己的肚子,小黄笑着摇了摇头,表示一点不痛了。

    邱少云愉快地笑了。李川虎、小黄也笑了,就像平时三个战友一块儿谈心一样,笑得那么真挚淳朴、爽快豪迈,只是没有声音。

    好容易盼到太阳懒洋洋的移到头顶。

    突然,敌人交通沟里跳出五个敌人,东张西望地走下山来。

    走在前边的是个高个子,一张长脸像个马脑袋。脸色灰白灰白的。这家伙很凶,走几步就回过身去朝后边四个畏畏缩缩不敢前进的家伙发脾气:“你们他妈的熊包蛋!快快地走!”

    这突然发生的情况,引起战士们的焦虑,阵地上空气立刻紧张起来。草丛里几百只眼睛盯住这五个敌人,观察所里的望远镜套住了他们。战士们互相投递正告的眼光:“不能冲动,遵守潜伏纪律!”

    不知死活的敌人,一个个歪戴着帽子,斜愣着眼,惊惊慌慌的样子,还在往前走。看到这些家伙的鬼样子,战士们心里一阵厌恶,真想举枪打死这几个强盗。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了,李川虎、小黄心里真是怒不可遏。可是当他们看到邱少云那严正的目光的时候,只好使劲忍住仇恨,照旧一动不动地卧着。

    五个敌人畏首畏尾地往前走着走着,前边那个长驴脸突然打了个趔趄——他发现脚下埋伏着一片志愿军战士,立时吓得两腿发软,穿着皮靴的大脚像钉在地上,一步也挪不动了。好半天这家伙才从惊恐中挣扎过来,战战兢兢向后退了几步,胡乱向远处打了几枪,就跌跌爬爬地往回跑,他这一跑不要紧,在他后边的几个一时弄不清怎么一回事,一看他吓成那样,也就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回蹿。

    这一来,有些战士可慌了。谁都清楚,要是叫敌人就这么跑回去,一切都要暴露。疯狂的敌人马上就会组织力量包围,或是调动火力轰击,担负潜伏任务的广大指战员顷刻间就要被炮火吞没不说,反击三九一高地的战士部署就是白费呀!该怎么办呢?邱少云焦急地向指挥所的方向望着,希望马上得到惩罚敌人的讯号;李川虎的一只手紧紧抓住自动枪,两眼一眨不眨地盯住邱少云……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当5个敌人跌跌撞撞正跑到半山腰的时候,猛然间,“咣!咣!

    咣!”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我军阵地发出,组成一道严密的火墙,无情地扑向三九一高地。刹那间,三九一高地半山坡上烈焰滚腾,火光冲天,岩石炸裂,泥土翻滚,5个倒霉的敌人全部被仇恨的烈焰吞噬了。

    “打得好!打得好啊!”

    “炮兵老大哥立了头功啦!”

    战士们禁不住在心里欢呼起来。邱少云微笑着兴奋地向李川虎点点头。好像说,上级指挥的多正确啊!李川虎也万分喜悦地想:真的,太正确啦!要是把敌人打死在我们跟前,敌人来收尸还会发现我们,就是打死在半山腰最合适、也最解恨!

    阵地上平静下来了。

    中午的阳光照射着,加上我军炮火的热浪滚下山来,大家忽然觉得闷热得厉害。棉衣像捆在身上似的。风也不知啥时候停了,叫人有点透不过气来。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虫子,也趁热十分活跃,往战士们脸上爬,往战士们脖子里钻,痒溜溜的实在难受。大家不约而同地看看太阳,太阳像故意试一试人们的毅力,挂在头顶连动也不动。

    平静没多久,敌人开始报复了。一排烟幕弹在潜伏区侧后爆炸了,浓白的烟柱升上天空。敌人的一架侦察机也哼哼着像哭一样飞了来。它低空盘旋了一阵,大概没有发现什么,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啸又飞走了。接着,敌人的炮弹围着烟幕弹的前后左右急风骤雨似的抛落,打得伏击圈外成了一片云山火海。炮弹皮子吱吱地从头上飞过,溅起的石块、泥沙,漫空散落在战士身边。

    “潜伏部队是否已被敌人发现?”

    指战员们不约而同的也是十分紧张的考虑着这件事,这实在是一个亟待搞清楚的问题。指挥所里的指挥员们,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考虑着,分析着。

    猛烈的炮击刚停止,四架敌人的“油桃子”嘶叫着又飞到头顶,朝着冒白烟的地方一头扎了下来,低穴盘旋,轮番俯冲,随着刺耳的呼啸、机关枪、火箭炮一齐往下压,伏击圈侧后立时飞沙走石,尘土飞扬,黑烟滚滚,云天雾地:到处火光闪闪,到处是钢铁的炸裂声,好像连空气也着了火,热得烫人。

    但是,我们几百名英雄战士,就卧在这铺天盖地的枪林弹雨威胁中,他们并没有被吓住,也没有谁惊慌失措,他们还是平平静静卧着,紧紧绷住愤怒的脸,警惕地观察着上级可能发出的讯号。

    透过草丛,李川虎看到,邱少云紧紧咬住嘴唇,微微仰起头,两眼像喷着火一样,注视着侧空的敌机;好像听到他在骂:看你这些狗强盗还能疯狂到几时?只要到天黑,老子饶不了你!

    敌机疯狂地扫射一阵,好像还不死心,临走又扔下来一排燃烧弹,有的落到伏击圈里了,顿时冒着黑烟,燃起熊熊的大火。燃烧弹一炸裂,就四处喷溅,眼看火势范围越来越扩大。火的呼啸,浓烟烤人,加上燃烧液刺鼻的臭气,使得整个阵地气氛十分紧张。

    突然!一颗罪恶的燃烧弹在邱少云身边爆炸了,霎时间,飞溅的燃烧油溅到了他的身上,腿上的伪装立刻燃起了烈火。

    李川虎看得清清楚楚,一股强烈的灼热使邱少云本能地全身抽动了一下,虽然他没法回头看,大概他心里也明白了,火,烧在他身上了。李川虎万分焦急地望着他。因为不能讲话,就用眼色一次再一次地示意他:赶快呀,赶快想法把火弄灭。邱少云向敌人阵地瞅了瞅,又向潜伏区看了看,朝着李川虎微笑着,坚决地摇了摇头。

    他当然知道,他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如果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他赶快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有扑灭的可能。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也根本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个人也许会暂时免除火烧,但它立刻会被敌人阵地观察到,它将会给整个战斗的胜利和几百名战友的安全,带来不可想像的后果啊!它也将对“挤垮敌人,强迫敌人坐下来谈判投降”的整个抗美援朝斗争有着直接的影响。

    邱少云啊!在实践着自己的决心和誓言:“潜伏成功,就是胜利,就是子弹打在身上,也不动一动。”他平时的言行一致,说了就做的品格,在此时此地,在关系个人生命安危的关键时刻,更加发扬光大,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一切,集中地凝结在人人都可以做到,但并不容易做到的可贵的行动上:为了整体利益,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全人类美好的明天,他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大火烧身,他不惊慌,不焦急,不流泪,不呼救,还像平时一样,不声不响做着看来极其平凡却是十分伟大的事情。

    敌机飞走了,阵地上又恢复了平静。

    可是,邱少云身上的火越烧越旺。

    同志们发现了这个情景,望着那吞噬着邱少云肉体的火焰,稍稍放宽了的心,又立刻紧缩起来。鼓励、同情、为战友着急的目光,一齐投到他身上。

    “怎么办呀?怎么办!”

    同志们多么想冲过去扑灭他身上的火,把战友救出来啊!这在平常日子里,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现在,理智——体现着高度政治责任感理智告诉大家,不能啊,不能!大家都知道,这正是考验一个革命战士是不是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的严重时刻,正是考验一个革命战士是不是真正具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严重时刻。邱少云同志具备了这些,英雄的战士们具备了这些。大家强忍住看着自己的同志处于危急状态而不能救援的痛苦,谁也没有动一动。

    三班长眼睁睁望着亲密的战友受着烈火烧身的痛苦,难受得万箭钻心。他恨不能用自己的身体替出岳少云出来,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为隔着几个人,他望不到邱少云的脸,但从那一动不动的身姿,和他平时的表现,他完全相信,邱少云绝不会暴露目标。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要革命就会有牺牲”这句话来安抚自己,却总也止不住眼泪,这不是悲痛的眼泪,是受到崇高的品格和忘我的英雄行为感动的眼泪啊!他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叫着:邱少云啊,坚持的好同志!坚持住,胜利就在前头。坚持住啊!胜利同你的名字一起永远存在同志们心里,存在我们中国人民光辉的战史里!

    李川虎,这个富于感情的小伙子,望着那无情的火吞噬着邱少云,早就泪流满面了。他全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右手抓住泥土:那劈劈啪啪的火舌每蹿动一下,都好像舔着他自己的皮肉,痛得他满身哆嗦。他使劲咬住嘴唇,一直咬出了血。

    但是,他的思想,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因为受着痛苦的检验,也在急遽地向上升发着。邱少云常常嘱咐他要以革命利益为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现在,他就是以这种精神,克制着个人感情的冲击。

    他最了解邱少云,他懂得,现在小组长顶顶需要的不是同情、焦虑和安慰,他所需要的是更昂扬的革命斗志,蔑视困难、仇视敌人和英勇战斗取得胜利的必胜信心。因此,他用袄袖使劲擦着泪水,尽量以鼓励、期望和充满信心的目光,望着他,让他减轻痛苦。

    邱少云是理解同志们的心情。他始终坚定、沉着地望着周围的战友。好像告诉大家:烈火没有什么。我很好,潜伏任务要紧,千万千万不能动啊!当他看到李川虎含着泪水的眼睛,投过来坚定、鼓励的目光时,他欣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从容,又那么自然。这反而使李川虎更加抑止不住簌簌的泪水,他赶紧把脸埋在衣袖上……

    程连长从敌机走了以后,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到烈火燃烧的地方。很快,凭他对潜伏位置十分熟悉这一点,已经断定火烧到了邱少云跟前,烧到邱少云身上了,立刻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身上剧烈地打了个哆嗦。他沉痛地向指挥所报告:“烈火烧在邱少云身上。潜伏区情况平静。”

    整个潜伏区的平静,给指挥所的首长提供了根据:敌人并没发现潜伏部队,敌人没想到我们能把这样大的部队潜伏在这里,而且距离他们又是这样近。这在他们心目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很可能认为又是我军的伏击组在观察他们阵地。只要同志们不再暴露,潜伏成功是有把握的。目前最值得注意的是火还在燃烧,要是烈火烧到战士身上,情况就难以预料。因为只要稍微移动一下,就有可能暴露的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程连长的报告,一个淳朴可爱的战士的形象,出现在团政委的眼前,仿佛烈火烧在他自己的身上,他通身打了个哆嗦,声音沉重地说:“邱少云我认识,是个很好的同志,我们应当相信他能经受得住这一考验。”

    所有的首长都严肃地点了点头。

    师长说:“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还是要做好一切充分准备。”

    立刻,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消息,传遍各个阵地,愤怒的火焰在战士们心里更炽烈的燃烧。

    坦克兵紧紧握起操纵杆,炮手们做好射击准备,指挥员的电话耳机没离开耳朵,所有的望远镜对着燃烧的地方,所有战友们的心都像被火烧着……

    邱少云完全被火吞没了。

    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下来,他那镇静不屈的脸在火光中闪闪发光,他那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眼神,显得那样英勇威武坚不可摧。

    在这生命万分危急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因为李川虎看见,他竭尽全力地把爆破筒向远处轻轻推,一直推下一个小土坎,又把弹夹埋在防备咳嗽用的土坑里,以防被火烧着引起爆炸。

    突然,他的两手一阵拘挛,脸,无力地侧倒在地上,他昏迷过去了。但只一刹那间,他又慢慢抬起头来,再一次看看身旁的战友,李川虎、黄德顺、三班长、老孙,还有其他同志。他看到,投给他的都是崇敬和信任、支持和鼓励的目光,同时从一双双含着泪水的眼睛里,也看到了同志们为他焦急和难过。这似乎使他很不平静,为同志们的信任而自慰,为同志们的痛苦而不安。他想再一次看看黄德顺,好像应该给这个年轻而又初次参加战斗的同志以鼓励,可是无情的烟火烤得他两眼睁不开,呼吸紧迫,他费力地转过脸去只看了一眼,头就无力地落在了地上。

    几分钟过去了。火还是燃烧。从昏迷中醒过来的邱少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把身子紧紧贴在地上,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像一尊巨大坚硬的岩石横卧在烈火之中,一动也不动。

    又是难挨的几分钟过去了。邱少云在昏迷中突然苏醒过来,睁开他那迷离的眼睛,听听阵地上像无人一样的寂静,看了看西下的太阳,好像突然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他用最后的生命力,顽强地抬起头,看了看土坎下的爆破筒,又看看李川虎和黄德顺,眼神里充满鼓励和期待,好像说:“看来,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完成任务了,我们小组的任务就靠你俩去完成了!”然后,愤怒地看了看敌人阵地,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邱少云牺牲了!”

    “邱少云牺牲了!”

    这消息迅速而无声地传遍整个伏击圈。战士们流着悲痛的眼泪,庄严地向烈火燃烧的地方注目哀悼。在掩避部里的师首长、团首长们,慢慢脱下军帽。热泪从师政委、九连指导员、程连长的脸颊上流了下来……

    火,熄灭了。

    可是复仇的烈火随着邱少云这光辉的名字,在同志们胸膛里、眼睛里炽烈地燃烧着。

    大家在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用敌人的血奠祭英雄的时刻。

    大家在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用胜利的欢笑,敬慰英雄安息。

    太阳终于落下西山,复仇的时刻就要到了!

    5点30分,猛然间,忿忿的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阵地。三九一高地霎时间天崩地裂,腾起了冲天的硝烟。

    满腔怒火的战士们,从地上一跃而起。三班长甩掉身上的伪装,紧紧握着手里的枪,擦着泪水,无限深情地向邱少云的遗体告别,领着战士们向敌人阵地扑去。

    李川虎脱下身上的衣服,热泪模糊了他的眼睛,他使劲咬住嘴唇抑制着悲痛,无限崇敬地把衣服盖在邱少云身上,抓起邱少云遗留下来的爆破筒;黄德顺向邱少云敬了个军礼,拿起邱少云的冲锋枪,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啊!”随着李川虎冲上了敌人阵地。

    敌人阵地上,像翻腾着怒涛,滚荡着热浪,奔跃着势不可挡的铁流;排除了敌人铁丝网,炸毁了敌人的地堡。顷刻间,三九一高地变矮了,畏缩了,屈服了!到处杀声连天,到处火光闪耀。手榴弹崩碎敌人的脑袋,炸断敌人的肢体,愤怒的刺刀捅进敌人的胸膛……一阵勇猛的冲杀,打得敌人乱成一团。大部分敌人被歼灭了,横倒竖卧的尸体散发着血腥的气味,阻塞着地堡的通路。然而躲在工事深处的敌人还在顽抗。双层地堡下的机枪疯狂地呼啸着,子弹在地面上扫起一片片泥浪,绝望的敌人妄想以此阻止我军前进的步伐,作垂死的挣扎。

    “炸掉它!”

    随着程连长的命令,三班长抱着爆破筒,真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上去。但是,刚刚接近敌人地堡,就一个跟头跌倒在地上了。他的腿,被敌人猛烈的火力打断了。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翻身坐起来,愤怒地望着地堡,摔出两颗手榴弹,大喊着:“前进啊!同志们,为邱少云报仇!”

    动作敏捷的李川虎,接过爆破筒,箭一般地奔到地堡跟前,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人的地堡开了花。与此同时,身材瘦小的黄德顺,抱着炸药包,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另一个地堡,“轰隆”一声,敌人地堡变成一团烈火。

    “冲呀!冲呀!”

    一阵又一阵猛烈冲击,敌人全部被歼灭了。前后只有23分钟,胜利的红色信号弹,带着自豪的呼啸,带着为胜利献身的英雄的颂歌,一串接一串升上天空,把那灿烂、瑰丽的光芒洒向四面八方,射到辽阔的大地……把那回到朝鲜人民手里的雄伟、陡峭的三九一高地照得闪闪发光。

    就在那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空中,战友们仿佛看到,人民的英雄,不朽的烈士邱少云同志,在欣慰地默默地笑着,笑着,为胜利而自豪地笑着。

    过了不久,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三九一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的坚硬的石壁上,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

    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

    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战友们怀着最崇敬的感情,用邱少云同志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铁钎、大锤精心刻写的碑文。它将千秋万代永不磨灭,它将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

    国家稳定,则有达到稳定的原因;国家混乱,则有造成混乱的原因,关键是在于用人罢了。

    生命护产

    在四川省的东北部,有两条江水自北向南流淌,大的叫嘉陵江,小的叫渠江。

    两条江汇合的地方叫合川县,渠嘉乡。

    这里就是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家乡。这里有他的泪,有他的欢乐,有他的梦,有他的陵墓……1945年4月28日,刘文学出生了。父亲刘银山是个穷裁缝,妈妈是位贫苦的农妇。

    刘文学从小就知道,地主老财心狠手辣。

    一次,他只是在地主家的桔园边站一站,地主王荣学跳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说:“你好大胆,敢偷我家桔子!”

    刘文学连忙否认说:“没有,我没偷你桔子!”

    王荣学走上前去,一把抓住刘文学的衣领,骂道:“龟儿子,还敢耍赖!看我怎么收拾你。”

    说罢,从后腰取出一根绳子,将刘文学的双手捆上,然后猛地一推,说:“滚!”

    刘文学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倒,轱辘辘滚了好远。

    还有一回,他父亲说:“文学,我今天有病,你替我去刘云家收回给他缝衣服的钱。”

    刘文学答应一声就去了。

    刘云家也是地主。刘文学到了他家门口,刘云不但不给钱,还放出一条大黄狗,咬伤了刘文学的腿。

    1949年11月,刘文学的家乡解放了。7岁那年他进了学校。妈妈多次叮嘱他:

    “幸福全靠共产党。解放了,咱穷人才能上学。这机会来得不易,你可一定要努力读书啊!

    ”

    刘文学牢牢记着妈妈的话。他的笔记本上有许多勉励自己的话:

    “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刘文学,你的学习好吗?”

    “消灭60分!”

    “用心!用心!再用心!”

    刘文学家里没有闹钟。为了上学不迟到,妈妈不在家时,他就请同院的王婆婆叫自己。

    有一天,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雪。王婆婆叫他说:“天冷雪大,你今天就不用上学了。”

    刘文学一边穿衣,一边说:“天冷,不怕。上学可不能误。”

    刘文学上学以后看到许多小伙伴戴上了红领巾,非常羡慕。他找到辅导员说:“老师,我要加入少先队。”

    辅导员笑着说:“很好,你写个申请书吧。”

    刘文学写了申请书,交给了中队委员会。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刘文学还不够条件,主要意见是,他脾气不好,急躁,有时骂人,有时打架,不能团结人。

    刘文学仔细地想了想,承认自己确实有缺点,并决心改正。1957年,他终于戴上了红领巾。

    打这儿以后,他更热心工作了。不久,大家又选他担任了中队长。1959年又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当时乡里有一位为集体养牛的王婆婆,她是养牛模范。一天,刘文学回家,看到王婆婆背着一筐牛草,走几步歇一会儿,十分困难。

    是呀,王婆婆年老体弱,上山割草,确实辛苦。刘文学想:“我们应该帮助她!”

    他把想法告诉小伙伴,大家都同意。刘文学一挥手,说:“那好,明天早上开始,听我的招呼。”

    第二天,天刚亮,刘文学就起床了,他在院子里招呼说:“割草去罗……”

    不一会儿,几个小伙伴就持镰背筐上山了。当刘文学带领小伙伴们将青草送到王婆婆家门口时,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你们可真是好孩子!”

    后来,王婆婆逢人就夸赞说:“我当养牛模范,还有文学和他们少先队员的一份功劳啊!”

    刘文学最佩服黄继光,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要向黄继光叔叔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有一天中午,刘文学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公安战士在追赶一个逃跑的劳改犯,刘文学也跟着追了上去。大约跑了一里多路,那犯人闪进了包谷地,没了踪影。刘文学说:“让我钻进去找。”

    公安战士一摆手,阻止他说:

    “不!太危险了。”就在公安战士想办法的时候,刘文学已经绕到一个高处去观察。忽然,他叫道:“我看见了,那犯人躲在苞谷地东头的凹地里。”

    根据刘文学的观察,公安战士在大家的配合下,终于抓获了那个逃犯。

    1959年冬天,刘文学和王敏一起上学时,看到被管制的坏分子王荣学在路边卖海椒。本应一角八分钱一斤,他加倍卖到三角钱一斤。另外,他还偷了集体的柑子偷偷地卖。

    刘文学愤怒地对王荣学说:“你加价卖海椒,还偷集体的柑子卖,快去把柑子交到队部去!”

    “好,好,我去。我承认错误,饶了我吧!”

    王荣学表面挺老实,可嘴里却在嘟哝:“哼,小兔崽子,我总有一天……”

    刘文学虽听不清王荣学说的什么,但知道他不满意,就大声说:“告诉你,只要你做坏事,我就要管!”

    1959年11月18日,这天刘文学参加了生产队里抢种抢收的夜战,已经是夜里10点多钟了。他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唱着歌。当走到黄桷树时,忽然看到一个人影。

    谁?有人在偷集体的财产。刘文学忙凑过去看,原来又是坏分子王荣学。他问道:“王荣学,你怎么又偷集体的海椒?”

    王荣学措手不及,惊惶失措地答:“哦,哦,是队长让我摘的……”

    刘文学不信,说:“你胡编!”

    王荣学看清面前的孩子又是刘文学,就骗他说:“我这算什么呀!那边还有人摘柑子呢!不信,你跟我去看。”

    单纯的刘文学哪里知道,这是坏蛋的阴谋呢?

    他们来到了柑子林。刘文学看了看,并没有人偷摘柑子。王荣学说话了:“刘文学,我骗你到这里,是因为这里僻静,好说话。这次,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给你一块钱。”

    刘文学十分生气,说:“收起你的臭钱,咱们找治保委员去!”

    王荣学凶相毕露,说:“刘文学,你要不放过我,我就整死你!”

    说着,就猛地扑上去,挥起拳头狠击刘文学的头部,然后又骑在已经被打昏在地的刘文学身上,用双手卡住了刘文学的脖子……一位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卫国家财产的英雄少年停止了呼吸。

    英雄刘文学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为小英雄题写了墓碑:“刘文学之墓。”

    人们为小英雄谱写了一首名为《歌唱刘文学》的歌渠江水,弯又长,有颗红星放光芒。模范队员刘文学,英雄事迹传四方。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铲除臣下的结党营私;不铲除臣下的结党营私,他们就会越聚越多。

    最后的善良

    王虹莲

    他是一个劫匪,坐过牢,之后又杀了人,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他抢的是一个很小的储蓄所。抢劫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不顺利,两个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个杀了,另一个被劫持上了车。因为有人报了警,警车越来越近了,他劫持着这个女子狂逃,把车都开飞了,撞了很多人,轧了很多小摊。

    这个刚刚21岁的女孩子才参加工作。为了这份工作,她拼命读书,毕业后又托了很多人,没钱送礼,是她哥卖了血供她上学为她送礼,她父母双亡,只有这一个哥哥。

    她想自己真是命苦,刚上班没几天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怕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终于,他被警察包围了,所有的警察让他放下枪,不要伤害人质,他疯狂地喊着:“我身上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无所谓了。”说着,他用刀子在她颈上划了一刀。

    她的颈上渗出血。她流了眼泪,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问她。

    她摇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我哥。”

    “你哥?”

    “是的,”她说,“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养大,他为我卖过血,供我上学,为了我的工作送礼,他都28了,可还没结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了下来,他狠着心说:“那你可真是够不幸的。”

    围着他的警察继续喊话,他无动于衷,接着和她说着她哥。他身上不仅有枪,还有雷管,可以把这辆车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他的父母离了婚,他也有个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了大学,但他却不想让他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

    她和他讲着小时候的事,说她哥居然会织手套,在她13岁来例假之后曾经去找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帮她,她一边说一边流眼泪。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话的警察,再看着身边的女孩,他忽然感觉尘世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他拿出手机,递给她:“来,给你哥打个电话吧。”

    她平静地接过来,知道这是和哥哥最后一次通话了,所以,她几乎是笑着说:“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单位加班,不回去了……”

    这样的生离死别竟然被她说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说过这样的话,看着这个自己劫持的人,听着她和自己哥哥的对话,他伏在方向盘上哭了。

    “你走吧。”他说。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

    她下了车,走了几步,居然又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永远不知道,是她那个家常电话救了她,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最后仅存的善良,那仅有的一点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刚走到安全地带,便听到一声枪响,回过头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盘上。

    劫匪饮弹自尽。

    很多人问过她到底说了什么让劫匪居然放了她,然后放弃了唯一生存的机会。她平静地说:“我只说了几句话,我对我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哥,天凉了,你多穿衣。”

    她没有和别人说起劫匪的眼泪,说出来别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几滴眼泪,是人性的眼泪,是善良的眼泪。

    其实生活的真正主宰者是自己,我们要努力争取生活的主动权,从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开始,把每一天都过得多姿多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