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公元1647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贼潜入家门,见别无他物,就把《国榷》手稿席卷而去。这时候,谈迁已经53岁了。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唉,我已体力殆尽了,真是天灭我也!”但是,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我的一双手还在,怕什么?”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经4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国榷》初稿。这一年,谈迁57岁。
初稿之后是漫漫的校正之路。1653年,谈迁有机会进北京为人作书记,结识了几位着名藏书家。经过两年半的辛勤查访,又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他喜不自禁,连称:“我这次北游京城,收获不少啊!收获不少啊!”
谈迁30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榷》全书108卷,凡500万言,为治明史者所必读。
谈迁30余年殚精竭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表现了一个学问家的治学精神和忘我的干劲。虽然饱尝艰辛,最终仍一贫如洗,但他收获的是一部洋洋几百万言的巨着。当人们为《国榷》叫好时,是否懂得了谈迁的那番苦心?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求学者,当效谈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