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俭朴的故事-模范团长李国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7年前,李国安别亲离土,只身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成了一名年轻的骑兵战士。在内蒙古工作、生活了37个春秋的他曾走遍了大漠、戈壁、草原,对这片土地的缺水情况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亲眼目睹了一些地区沙进人退、水干草枯的景象。由于缺水,许多群众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许多边防哨所的战士常年忍受着缺水的煎熬。边疆军民缺水、盼水、找水的情景,一直使李国安寝食不安。

    1990年,给水工作团团长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了李国安的肩上。“一定要把内蒙古北部高原地下水搞清楚。”这是周恩来总理22年前的心愿。李国安重温周总理的指示,顿觉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的重大。他想:这些年来,我们团穿林海、跨草原、越戈壁、战风沙,哪里无水哪安家,然而边防军民缺水吃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快找水打井的步伐。

    位于阿拉善大漠深处的边防某团,吃水要到100公里外去拉。当年,该团“天堂”哨所的战士们在执勤之余,用铁镐铁锹挖呀,好不容易挖了一口“井”,一天只能渗出半桶水,还是苦水。20多年过去了,几经努力,井虽打了一眼又一眼,却没有彻底解决全团官兵的吃水问题。

    李国安上任不久,就和团党委研究决定,为这个团打几口深水井。他们派出技术过硬的钻井四连,开进了阿拉善大漠。

    一天,四连钻机许多部件需要更换。求援电话打到2000多公里外的团部,可所需零部件团部仓库和驻地商店都没有。怎么办?李国安把正熟睡的机关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召集起来,进行了简短动员后,当夜便派出3个采购组,连夜乘火车、飞机到天津、无锡、上海等地购买零件。钻机很快又转起来,一口甜水井终于成功了,干部战士欢呼雀跃着把李国安抛向了空中。

    正当李国安满怀信心,准备甩开膀子在给水事业上奋力拼搏的时候,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

    1994年春,李国安因患腰椎管肿瘤,下腰部3块椎骨各被切除了1/3,留下了一条无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转腰,提出要考察4000公里边防水文地质情况。当时,几位团领导和技术人员都不干了:“你这样的病人,不在医院躺着就够危险的了,上边防,还要不要命了?”李国安说:“不能工作,就是再活20年又有啥意思?”

    为了减轻颠簸造成的痛苦,李国安让司机用背包带把自己捆在车座上。烈日烘烤着茫茫的大漠戈壁,吉普车内闷得像蒸笼,血和汗水一次次把军衣浸透了,伤口和军衣一次次粘在一起。一路上,为了能真实地掌握当地的水文资料,李国安经常放弃能坐车的好路,天天走戈壁,穿沙漠,翻山脊,下冲沟,哪里地形复杂,他就在哪里找水。他靠着拐杖在风里、雨里跋涉了整整4个月,掌握了4000公里边防的详细水源,写出了22万字的边疆水文地质专题调查报告,填补了4000公里边防无水文地质资料的空白,确定了沿线109眼井位,收集12麻袋形形色色的水晶玛瑙厅石,建起了我军第一个水文地质博物展室。

    李国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奉献,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了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他不仅是全军的模范,也是全国人民的模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