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俭朴的故事-勇于拼搏的“乒坛皇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经夺得过包括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18次世界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1997年选择退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她曾多次毫不讳言,当初连26个字母都无法完整写下。但凭借超强的信心和坚定的目标,她创造了一个校园奇迹:在7年时间里取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出版了英文专着《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之一。她5岁时就随父亲学打球,因为个子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直到1988年进入国家队,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坎坷,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邓亚萍先天条件不好为人所共见:腰圆、个矮、臂短、腿粗,教练们在选材时都会看不中她。在进入国家队前,她已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国家队仍然对她不予认可,专门为她是否可以进入国家队这个问题召开过三次专门会议也未能统一意见。还是当时的女乒教练张燮林慧眼识才,力荐邓亚萍,才使她有了后来的辉煌。

    邓亚萍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打球时敢打敢拼,全力争胜时说,因为她感到“总是站在悬崖边上”。其实,更重要的是她为此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所以才有赛场上的虎虎生气,并使她终于成为乒坛一代雄杰。先后获得18次世界冠军头衔;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进入清华大学学习,200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自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岁月——

    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口语交流的能力。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她来说无异于天书,她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她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3次往返于几十里路到国家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她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刚到剑桥时,她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她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如今的邓亚萍,学有所成,成功地戴上了博士帽。事实告诉人们:她干什么都是好样的!

    邓亚萍曾说:“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剑桥博士学位,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条件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