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孙茂芳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后,一家五口“三世同堂”,用3块床单隔着,住在一间旧平房里。5年后,医院按条件准备分给他两间房,就在发钥匙的头天晚上,孙茂芳把新房让给了刚生孩子的刘干事。又过了一年,医院分给孙茂芳一套新房。这时,一位助理员家乡遭灾,房子倒塌,爱人和亲属来到北京,孙茂芳再次把房子让了出去。1991年,医院盖了团职楼,孙茂芳的名字排在分房名单最前面,他还是没要。
1999年秋,医院盖起了最后一栋福利房。身为副政委的孙茂芳仍然住在营职房中,他知道这次如果放弃,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时,医院引进了一批博士、硕士,住房更为紧张。在研究分房方案时,孙茂芳在领导中第一个表态,这次分房不要考虑我。
孙茂芳现在住的房,是科里的同志趁他探家时给搬进去的。一家四口,在56平方米的旧房里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退休一年后,医院硬给他补了两间房子。他却把这房子改成了学雷锋办公室、接待室和来京求医困难群众的临时旅馆。
孙茂芳家的折叠沙发,白天当椅,晚上当床。就是在这张沙发床上,先后睡过40多人,他们都与孙茂芳素昧平生,这张沙发床也被人们称为“救急床”。
2000年初春的一天晚上,孙茂芳看到一个青年蜷着身子睡在医院门诊部走廊的椅子上。“天这么冷,你怎么躺在这里?”孙茂芳把小伙子叫起来。“我叫闫启,是复员军人,下了火车,没赶上看病。家里没钱,住不起旅馆,让我在这儿睡一晚上吧。”小闫以为孙茂芳要撵他走,连忙求情。
孙茂芳把小闫带到家里,烧好热水,叫他洗漱,煮好鸡蛋面端到他手中,又抱出大红缎子被,铺好床单让他休息。睡觉时,孙茂芳见小闫用一件衣服把双脚包得严严实实,问他为什么?小闫说,脚上有个疮,怕弄脏了被子。孙茂芳责怪地说:“你在家也这样吗?快解开。你现在有病,要注意休息好。明天我带你看病。”边说边帮他轻轻解开。这位面对病痛和贫穷没有低头的汉子,在这位非亲非故善良的老人面前,禁不住泪流满面。
北京弓匠胡同中年妇女丁翠萍双目失明,丈夫下岗,生活陷入了困境,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1997年春天,孙茂芳听说后,主动找上门送去了100元钱。以后每月发了工资,孙茂芳都补贴他们100元。
2001年6月,孙茂芳认识了在总医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岁女孩卫丽娜。卫丽娜患糖尿病,家庭困难,为了治病家里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陪床的父亲晚上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夜。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拿出300元钱为孩子买药,并从家里煮了鸡蛋送到病房,还为孩子的父亲安排住处。这位老农民拉着孙茂芳的手,泪水直往下流。
几天后,孙茂芳应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当讲到卫丽娜的情况时,全校师生无不为之焦急,自愿发起捐助活动,很快就将6280元捐款送到了医院。大学生们动情地对孙茂芳说:“我们之所以这么积极捐款,是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孙茂芳学雷锋已40个年头,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认识孙茂芳的京城军民,这样评价这位雷锋式的人民公仆。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互相帮助,无私奉献,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孙茂芳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对人一腔火热的激情,无私地伸出自己的手,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也不吝啬自己的财物。这种真诚帮助的精神,是真正的雷锋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