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人生无常,得失随缘不勉强(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手中的“甑”随时都可能被他人打破,杯中的牛奶随时都可能被打翻。我们唯有像智者那样“甑已破矣,不复顾之”“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才能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缘来缘去,缘生缘灭,得失总是一个缘

    佛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寒冷的人们感到缕缕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爱心就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临到尘世,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予的人。

    在一座古老的寺院里有两个和尚:智善和智能。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智善每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智能发现山下的缘非常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于是他用化来的钱购置了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只要不缺吃穿,他就在寺院里睡懒觉。智善见智能这样好吃懒做,就劝他不要虚度光阴,要继续出去化缘。

    智能听了,很不耐烦地说:“出家人岂可太贪?能吃饱穿暖就行了。你看我有这么多粮食,足以吃十天半个月的,何必出去风吹日晒、奔波劳累?”

    智善说:“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智能听了,略带讽刺地说:“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每天都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在哪里呢?”

    智善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智能不解其中玄妙,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智能化的钱物越来越少,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半个月,现在只能吃两三天,这让他很苦恼。而智善依旧是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他天天都笑容满面。智能感到很好奇,于是问智善:“你今天收获如何?”

    智善说:“收获多多。”

    智能问:“收获在哪里?”

    智善说:“在人心里。”

    智能难以参透智善的话,于是决定第二天跟智善一起去化缘。

    次日,智能又拿起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智善说:“放下布袋吧。”智能问:“为什么?”智善说:“你这布袋里装的都是私欲、贪婪,拿着它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智能不解地问:“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在哪儿?”

    智善说:“装在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两个人一起上路了。智能跟智善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智善。还不等智善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智善,有的人还说:“幸亏大师您上次施舍,才使我们顺利渡过了难关。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智能心中暗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儿把东西装在哪儿!”他们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化到了很多东西。智能看到今天收获这么多,不由得满心欢喜。恰在这时候,从对面走过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边走边哭。原来婴儿得了重病,农夫拿不出钱来给他看病。智善问明情况后,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维持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智善问智能:“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智能低头不语。

    智善说:“你只知道缘来之福,却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之所以如此美丽,就是因为它们都在循环啊。只知道缘来之福的人,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池死水。我和你的区别就在于,你把化来的东西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而我则把化来的东西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心之间循环。”

    智能听罢,惭愧地低下了头。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在真诚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爱。真诚地付出你的爱,你不仅不会受到什么损失,还能使你得到幸福的感觉。

    从前有一个很自私的人,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别人,所以人们都形象地称他为吝啬鬼。

    一天,佛陀经过吝啬鬼住的地方,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佛陀耐心地给他讲了“舍便是得”的道理。听完佛陀的教诲以后,他似乎有所顿悟。恰在这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于是佛陀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米饭来到乞丐面前,可就在将要给予的那一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自己的手。

    试了好几次,他都舍不得将手放开。他只好沮丧地回到佛陀面前,无可奈何地说:“我本想施舍给他,可我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

    佛陀略加思索,从怀里掏出一粒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说:“你把你的右手想象成是别人,把左手想象成是自己。现在你把这粒种子放到你的右手里。”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陀,一想到要把种子送给别人,他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可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笑了起来,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放到右手上,种子不还是自己的吗?自己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这样想来,他便轻松地将那粒种子放到了自己的右手上。刹那间,那粒种子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然后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

    面对眼前这朵美丽的花,他忽然有所领悟:原来施舍非常简单,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而且会得到幸福的花朵。

    常言道:“善心即天堂。”一颗善良的种子落地,播种人总能在秋天品尝到甜美的果实。当我们在为他人点亮一盏明灯时,其实也同时照亮了我们自己。纵然我们的人生充满凄风苦雨,这份善良的关爱也会像一缕缕穿透乌云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

    学会付出,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能拥有幸福。种下爱心的种子,幸福的花儿就会在我们的内心绽放出芬芳和美丽,我们就能呼吸到持久、幸福的香味!

    顺势而为,适可而止,你又何必执著

    知止,即适可而止,意思是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知止”其实就是中庸之道,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知止”二字虽然简短,却蕴涵着无限的智慧和禅机。

    一位老禅师带领一帮弟子在山上修行。一天,老禅师嘱咐弟子们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担起扁担上路,不久来到离南山不远的河边,河水宽阔湍急,而且无舟渡河,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个个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面色坦然,没有丝毫沮丧之意。

    老禅师问其缘故,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颗苹果,递给老禅师说:“弟子未能过河打柴,但见河边有棵苹果树,而且树上仅有这一颗苹果,就顺手把它摘了下来。”

    老禅师责问道:“出家人怎能妄取无本之果!”

    小和尚答道:“师命有所不从,皆因尘缘不清,造化弄人,我得无本之果,使其皈依佛门净地,不为俗世所玷污。虽然打柴的初衷未能实现,但却在无意间看到了这颗苹果,所以我并非妄取,而是得天意,顺自然。”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老禅师的衣钵传人。

    在人生道路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知止”的道理,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顺势而为和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禅师隐居在山林中。由于他德行极高,声名远播,所以很多人都千里迢迢前来找他,想跟他学一些生活方面的窍门。

    一次,一个小伙子前来拜访禅师。当他到达山林的时候,看见禅师正在山谷里挑水。小伙子发现,禅师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小伙子心想:“禅师应该挑得起很大的桶,并且应该挑得满满的。可他为什么不把桶挑满水呢?”

    于是,小伙子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不把水桶挑满呢?”

    禅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地贪多,只会适得其反。”

    小伙子越发地不解了。为了解除小伙子的疑惑,禅师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小伙子挑得十分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不但水全洒了,小伙子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禅师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起路来就会非常艰难,岂不是要比刚才挑得更少吗?”

    小伙子不解地问道:“那么请问大师,具体应该挑多少,如何估计呢?”

    禅师笑道:“你看这个桶。”

    小伙子低头看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

    禅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过这条线,高过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有了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这个故事旨在告诫我们:凡事都应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正如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大凡英明的智者,都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又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