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舍身无我,不执着方成正觉(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饭后,佛陀对众弟子说:“所谓‘凡事必有因’,此次我带领你们来到摩揭国,主要是使摩揭国人修布施供养之法,并将佛法的义理传扬至邻国──迦师那国。

    “迦师那国因地处偏远,百姓缺乏教化,民风尚未开化,国中人民性情狂野、蛮不讲理,而且国内行恶之人甚多,时常发生搏斗争执之事,百姓刚烈凶狠,更是远近皆知。

    “但是,我佛慈悲,无论世上如何难以教化的人民都要度化,而且人性本善,皆具有佛性,都能因听闻佛法得到开悟、解脱。众生皆平等,因此将我的教法传入迦师那国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之中有谁愿意去迦师那国传布正法,教化其人民吗?”

    众弟子听闻佛祖这样说,心中都充满了自信,他们皆想:“我们早已经是四大皆空的佛家弟子,早已断尽三界见思惑,如今只要拿出从前除灭贪嗔痴的智慧与勇气,那么这世上还有什么是行不通、做不到的?相信一定能令迦师那国人信受佛法!”

    只见,佛陀弟子中的摩诃目犍连尊者首先站了起来,走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说:“我佛慈悲,弟子愿意前往迦师那国度化当地的人民。”佛陀点点头,表示赞许。

    于是经过一整天的辛苦奔波,目犍连尊者终于来到了迦师那国,但当他一踏进城门,就惊骇地发现有一位妇人手举菜刀一边挥舞,一边追着一个怀里抱着一只鸡的男人,接着他又看到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口吐秽言,拳脚相加。

    目犍连尊者每往前走一步,都仿佛离地狱更近一步,这里的人民果真像佛陀讲的那样残暴、凶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毕竟是在佛陀座下修行多年的人,他很快平静下来。

    迦师那国的人民从来没有见过僧众,看到目犍连尊者出现都十分诧异,一个个竟停止争斗,竞相议论起来:“你看那个人,真是奇怪,剃着光头,还穿着这么破旧奇怪的衣服。”

    “真不知是哪里来的疯子。”

    目犍连尊者见大家都好奇地议论自己,于是开口说:“你们这样刚愎粗野的行为是愚蠢的,假如现在你们不赶快改掉这种恶性,那么将来你们必定在三恶道中受苦,赶快止恶行善,广结善缘吧!佛陀曾说……”

    哪知,还没等目犍连尊者把话说完,迦师那国的人民就愤怒地冲他喊道:“你这个不知哪里来的家伙竟敢教训起我们来了,你还没有这个资格,赶快滚,要不然我们就揍死你!”说完,人们就把尊者轰出了城外。

    目犍连尊者没想到自己竟被人们轰了出来,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实在想不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便一路思索着回到了佛陀和其他弟子歇息的树林里。

    这时被尊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遇见了他,便问道:“目犍连,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迦师那国的人们可和蔼友善?”

    目犍连尊者摇摇头,说:“唉,真是惭愧,我竟被他们撵了出来。”

    接下来佛陀的五百弟子都一一前往度化该国人民,但都被羞辱一番,无功而返。

    众人看着佛陀皆不知如何是好,佛陀依然慈悲安详地让众人不要烦忧,然后派遣了大菩萨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前往迦师那国度化当地的人民。

    文殊师利菩萨与其他五百弟子不同,他没有一进入迦师那国便急着宣扬佛法、布施民众,而是每见到迦师那国的人民都称赞道:“贤者,你们的作为真令人感到欢欣喜悦。”

    接下来,他又去见了国王,并在国王的面前称赞每一个他的子民,说:“陛下,住在东海的渔夫工作勤奋、孝顺父母;守在西城的门卫尽忠职守、不辞辛劳;贵国北方的打铁匠智慧与胆识兼具,总能为人们平息争执,消弭烦恼……陛下呀!这一定是您的德政彰显,才使得人民如此纯朴善良。”

    正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这番话让迦师那国的国王和百姓都非常高兴,他的软言慰语让人们很受用,纷纷称赞他的见识,原来残暴凶恶的人都说:“这位菩萨真是太了不起了,居然能这么贴切地说出我的义举,这么精准地看出我的优点。”

    于是该国人民开始渐渐地颂扬佛法,不再整日作恶,而是变得友爱和善,终于达成了佛陀此前的心愿。

    人们常说:“上了哪个坡,就唱哪个歌。”凡事应该看眼前的情况,懂得眼前应该学什么、懂得什么,而不是一味地遵从过往的经验,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定,否则很可能会遭遇失败。所以人们要学会“与天为徒、与人为徒”,这样就能够大大提升事情成功的几率,人生之路也会走得顺畅些。

    不要太过于执著,试着去理解他人的行为

    我们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不妨先试着去理解和宽容别人的行为,这种方法最有效。

    理解是交流的前提,是共情的能力。理解他人有利于更好的体会到对方的情感、处境,与别人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如果期望得到对方的帮助,与其抱怨或责备,不如理解与宽容。

    珍妮请了几个关系很好的商界朋友一起吃午饭,这种社交场合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的朋友马丁一向是她的得力助手,他帮助珍妮完成了很多社交工作,但是这一次,他的表现却让珍妮有些失望。

    这次宴会进行得很失败,珍妮到处都看不到马丁的影子,他只派了个一般的侍者来招待这些朋友。因为侍者技术的欠缺,每次上菜的时候,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菜肴都是最后才端给珍妮的主客们。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一道菜里,他竟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放上了一棵极小的芹菜,那道菜里的肉没有煮烂,而且马铃薯也是油腻腻的。对此珍妮非常生气,但是为了让宴会能顺利进行下去,珍妮一直忍着火气,从头到尾一直强颜欢笑,但是珍妮的心里却不断对自己说:“等宴会结束见到马丁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这次宴会是在星期一举行的,很幸运的是,在第二天晚上,珍妮听了一场关于为人处世的课,听完课后珍妮才发觉,即使自己狠狠地教训了马丁一顿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且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批评而变得不高兴,选择跟自己作对,这样的话反而会使自己失去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珍妮试着站在马丁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些菜并不是他去买的,当然也不是他亲自烧的,主要是他的一些手下太笨了,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或许是自己的要求太过严厉,火气也太大了,马丁本身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想到这些后,珍妮不但不准备责备马丁,反而决定以一种夸赞的方式作为他们之间谈话的开场白,以夸奖来开导马丁。第三天的时候,珍妮见到了马丁,他显然是做好了吵架的心理准备,从他的表情上珍妮可以看出,他是要和她大吵一架的。

    珍妮开口说道:“听我说,马丁,今天我想要你知道,那天当我宴请宾客的时候,你若能在场,我相信那场宴会将更加完美,你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非常明白。我相信你是个好帮手。当然,我也很谅解你,那些菜不是你买的,也不是你烧的。所以星期一发生的事情你也没有办法去挽救,这并不是你的错。”当珍妮说完这些的时候,马丁的表情开始慢慢地放松了。马丁微笑着说:“的确,夫人,那些问题出在厨房,并不是我的错。”

    珍妮继续说道:“马丁,未来的几天里,我又安排了一些其他的宴会,我的经验不足,需要你的建议。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再给厨房一次改正的机会呢?”

    “当然可以,夫人,这次我向您保证,上次宴会的情形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当下个星期来临的时候,珍妮再次请人赴宴。马丁非常积极,他和珍妮一起计划宴会的菜单,更让珍妮吃惊的是,这次他主动提出把服务费减收一半。当珍妮和宾客到达餐厅的时候,那个餐桌被两打美国玫瑰装扮得多姿多彩,宾客们都很吃惊,也很欣喜,当然这次马丁亲自在场照应一切宴会的相关事宜,这次的食物精美而富有特色,服务也很完美。

    当宴会散席的时候,珍妮的主客们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周到的服务,这可是第一次。”

    珍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当发现马丁的错误时,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试着理解马丁的行为,暂时用一种隐忍的态度面对马丁的过失,这样做不仅给马丁保全了面子,也给了马丁一个思考问题的时间,两个人之间矛盾爆发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避免了“战争”,就避免了可能更生气的机会。另外,珍妮虽然知道宴会的失败是马丁造成的,仍然能够站在马丁的立场上替马丁着想,珍妮将忍让进行到底,最终不仅化解了矛盾,让马丁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获得了马丁的好感,为以后的顺利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珍妮理解别人的行为引发的情感共鸣。

    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总是和别人产生激烈的矛盾,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不懂得在矛盾爆发之前去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事实上,有些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像它表现出来的那般严重,只不过矛盾的双方都因为没有采取理解对方的态度,所以有些不该发生的矛盾发生了,原本程度比较低的矛盾变得非常严重。在生活中,随时以一种理解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错误,不仅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在矛盾发生的时候,理解别人的行为也会让我们变得平和起来。

    眼里只有自己的人,看不到他人的长处

    有位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挑着两只箩筐来到人间,第一只箩筐总是装着别人的缺点,第二只箩筐总是装着自己的缺点。”

    常常只看别人缺点的人,虽然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可是却没有时间检讨自己。太过于欣赏自己的结果就是不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矛盾。

    有一个人心情不佳,倒了一杯茶,想了想,又倒了一杯酒,一起放在桌上。

    他看着桌上的茶和酒,迟疑着不知要先喝哪一杯才好。他想: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喝酒,因为喝了酒一醉解千愁,可以沉沉睡去。于是他端起了酒,但是随即又想:心情不好时应该喝茶,因为喝了茶使人清醒,可以观照情绪的起伏,情绪清明,烦恼自然就消散了。想来想去,正不知怎么才好时,突然听到桌上的茶说话了:“我是百草之王、万木之心,从前都是供奉帝王之家,出入五侯的宅院,当然要先喝我了。”

    此人见茶这样说,便要伸手端起茶,谁知酒立刻笑了起来:“真是可笑!从古到今,茶贱酒贵,帝王喝了酒,自称万岁;大臣喝了酒,就无所畏惧。连能定人生死的神仙都喜欢酒的供奉,茶怎么能比呢?当然是先喝我了!”

    茶怒道:“我是茗草,是万木之心,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天下的名僧大德也都知道,喝了我可以神志清明。供养弥勒、奉献观音亦少不了我,千劫万劫以来,连诸佛都钦佩。而酒只能使家财败坏,使人淫乱,只要喝上三盏,就会罪孽深重,世上的错事不知有多少是受了酒的唆使!”

    酒很不服气:“茶是平民之物,一文钱就能喝饱,好酒却是贵人公卿所梦寐以求的。酒会让赵主弹琴、秦王击缶。茶呢?不能喝了茶而高歌,也不能喝了茶而跳舞,你不见古来的诗人才子,都借了酒兴,才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果光喝茶水,谁敢动管弦呢?”

    茶听了有些生气:“你说喝酒可以养贤,喝茶却会生病,但是我却只听说喝多了酒会中毒和生病,却从来没听过喝了茶得了茶疯茶癫的。喝酒的人杀盗淫妄,在衙门的状子里,常常可见酒醉乱性的事,却从来没有一张写着醉茶闹事呀!所以好酒的人如果改喝茶,就不会惹是生非,定会一生平安顺利!”

    茶与酒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正在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清脆的声音说话了,说话的原来是水:“你们两个不用在这里争功了,也不用在这里互相毁谤了。人生四大,地水火风,水难道不重要吗?茶得不到水是什么样子?酒如果没有水又是什么样子?米面干吃,损了肠胃;茶叶干吃,划破喉咙,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有我,就失去了茶的清香,也不会有酒香的醇厚,失去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茶就不是茶,酒也不成酒。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万物之主、五谷之宗,如此相争,又有何意义?”

    茶和酒听后非常惭愧,不再作声。

    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人,学识不高、修养不够,却总是目空一切,到处炫耀自己那点可怜的学识,这样的人是浅薄的,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我们讨厌他们,可是静下心来反思,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就成为这种人了呢?

    人的优点常常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表扬,而缺点则经常遭到他人的否定与指责。虽然优点和缺点是同时存在的,可是很少听人说我身上有很多缺点,却不时地听到有人在自夸,好像自己身上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殊不知一味地自夸即暴露了自身的缺点。其实命运赐予的这两只箩筐是我们无法逃避,也不能丢掉的,只是我们习惯掩藏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缺点拿出来取笑,举目只见他人缺点。没有人甘于被取笑,于是生活便有了争端,双方的火气也就在争端中慢慢高涨。

    我们只知一味地放纵自己,把缺点一股脑儿塞到后面的箩筐,却忘了它会越积越多,有时,自认为聪明的人为了寻求两边平衡,开始一直往前面的箩筐里装缺点,以证明自己不是最糟糕的。正当我们庆幸他人的缺点比较多时,其实又间接地放纵了自己另一个缺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