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有了梦想就去做-过人之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多么令人叫绝的秘密啊。我这里说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众多的人。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就有多少种命运,就有多少个磁场中心。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定睛地一瞥时,那瞬间是何等地神奇,那相遇又是何等地不一般啊。

    普希金的尊严

    杨东明

    白昼在冬季的俄罗斯是畏缩的,从机场驱车进入莫斯科城大约是午后四点多钟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合的味道。灯影里的积雪并没有洁身自好,它用灰暗和脏污,合谋般地融入着黑夜。路旁的楼群陈旧而高大,楼壁上那一排排装饰灯是裙裾状的,仿佛在跳着古典芭蕾。

    忽然,俄罗斯作协的奥列格向车外一指,对我们说,普希金!

    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边的广场上,犹如一个黝黑的精灵。残雪压着他的头颅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些脱尽了绿叶的硬枝。他是在吟诵着《皇村回忆》《窗》《歌者》吧?他在歌唱着大自然,歌唱着理想、友谊和爱情。

    他就这样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带着他特有的那份尊严。

    “尊严”这个词一再被提起,是在莫斯科的普希金旧居。这是诗人离开人世之前,最后寄居的寓所。客厅里的木地板咯咯吱吱作响,似乎在讲述着过往的岁月。一对小儿女的玩具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双不谙世事的眼睛还在相框里向人张望。夫人的卧室里,梳妆台的抽屉是打开的,仿佛这位“莫斯科的第一美人”刚刚起身离开这里,去参加舞会。书房的三面墙壁被高大的书柜圈围着,犹如街垒,中间是宽大的书桌,在那里坚守的是不屈的诗行。

    普希金因诗获罪,曾经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后,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尊严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们的队伍里。

    都说诗人与丹特士的决斗是沙皇策划的阴谋,都说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诗人的妻子。诗人在与丹特士决斗时中了对方的枪弹,就那样永远地倒下了。

    太可惜了,他不能不这样做吗?与我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叹息着。

    整个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这件事……他的尊严,他必须去。讲解员毫不迟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弹,流了很多血。在书房的那张小床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医生们束手无策,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一切都无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严,讲解员又说出了这个词,她的蓝眼睛忽然变得格外深邃,被微红的湿润所环围。我的心为之一触,蓦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

    普希金的遗体当时就移置在紧挨大门的客厅里,供朋友们做最后的道别。屠格涅夫也曾来过,这位以《猎人笔记》《父与子》蜚声文坛的作家那时只是个19岁的文学青年。如今,展柜里还保存着屠格涅夫当时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绺头发。面对那个珍贵的小盒子,不禁让人感慨万端。普希金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挚爱,除了文学的天才之外,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我们后来特意去了莫斯科的郊外,去看了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的现场。树林里的雪很深很厚,褐色的树枝犹如无数举起的利剑。同样像剑一样竖立着的是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我在碑前照了相,然后迈开脚步,重演着当年的情景。决斗的双方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着回身开枪的。我走了,我回身站住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我此时跪倒又会怎样?

    不过是忍了胯下之辱吧,那才成就了英雄。不过是能屈能伸吧,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唔,我们的历史中不乏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现实中又有如此之多的大丈夫。我们机谋权变,我们聪明灵活,我们和这些俄国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每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用心去舞蹈

    胡玉龙

    苏莎,是一位着名的印度舞蹈家。可惜,天妒红颜,就在她事业的巅峰时期,却不幸遭遇了车祸,右腿被迫截肢。对于一个以舞蹈为生命的人来说,失去了一条腿,无疑也就失去了整个事业、全部生命。但苏莎的信条是:永远不向命运妥协。

    几个月后,苏莎幸运地邂逅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用在硫化橡胶中填充海绵的方法对假肢技术做过改进。他为苏莎量身定做了一只新型假肢。安上假肢后,苏莎重返舞台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和迫切。苏莎明白,首先自己要坚信梦想一定能实现。于是,为了重返舞蹈世界,她开始艰苦地尝试。她忍着剧痛,重新学习平衡、弯曲、伸展、行走、转身、旋转,这些都是她曾经很熟悉的基本功。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她终于能够翩翩起舞,再上舞台。在以后每一次公开演出后,她都忐忑不安地问父亲演出效果如何,而每一次,她得到的回答都是:“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终于,在孟买的一次演出中,苏莎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她以令人惊艳的完美舞姿,震惊了所有的观众,让每一个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苏莎也因为这次起死回生般的巨大成功,重新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舞蹈皇后的位置。演出结束后,她再次向父亲征询意见,这次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充满慈爱地抚摸着她的假肢,眼里只有泪水和爱。

    苏莎奇迹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人们,经常不断地有人问她,在近乎绝望的逆境中,你是如何战胜自己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苏莎总是淡淡地说:“我经常告诫自己,舞蹈用的是心,而不是腿。”

    奥维德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渐给你带来好处。”在莫大的不幸降临之前,苏莎是用双腿舞蹈的绝代皇后。而在不幸降临后,在忍耐与坚持中,她渐渐地学会了用心灵去舞蹈。心的舞蹈,其实正是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不幸让苏莎得到了全新的感悟。

    当痛苦不可避免时,请不要一味地悲伤,消极地逃避,而是要在坚忍中承受灾难、享受痛苦。

    只有坚忍才能为你带来事业的唯美升华。

    王选的清醒

    陆勇强

    王选生前讲过两个关于他“技不如人”的故事。这也是我所见的大家中,自曝不足的第一人。

    1993年春节,王选待在家里搞设计,两个星期后,王选的设计完成了。此时,王选的学生刘志红过完春节回来。他看了老师的设计后,直言快语地说:“王老师,您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IBM的PC机总线上有一条线,您可以检测这个信号。”

    王选一听,再思考自己的设计,果然如此。

    另一件事发生在1991年初,方正芯片即将上市。王选忽然发现自己设计的芯片在处理图形时有漏洞。一时又想不出解决办法,便把这一问题告诉了RIP组的三个年轻人。当时王选并没有指望他们能想出对策,因为他们都没有参加这一芯片的设计工作。不料几天后,刘志红想出了一个办法,回避了这一失误。

    这两次经历让王选反思,自己的创造力正在减退。已赶不上年轻人了。

    这两起事件,促成王选“退位”,他让年轻人充实到科技研发一线,而自己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支持这些年轻人搞研发。

    王选之“让”,是让人感慨的。一个发明了激光照排,盛名在身,在业界内绝对权威的人,不仅没有被权威蒙蔽双眼,而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的难能可贵。反而有一些学术权威,一旦盛名在身,就难以再放下架子,难以用客观的视角看待自己,动辄以权威压人,少有自知之明。

    其实,人的创造力与年龄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科技一线的人员,一旦年龄偏大,创造高峰就过去了。如果不让年轻人上来,而是占据研发的岗位,势必让年轻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选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的人。他说在科技研发业界内,应该有打兔子、捡兔子的人,他把年轻人喻为打兔子的人,而自己则是捡兔子的人,所谓捡兔子,就是把年轻人的发明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王选的打兔子、捡兔子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使他自己渐渐地不再被需要。

    比睿山的活佛

    [日]高仓健译/吴树文

    一个和尚在险峻的山径匆匆而行。山径处于林木葱郁的深山中,有着高大的杉树和枞树。和尚手持灯笼。灯笼朦朦胧胧地映现出黑夜中的山径。

    浮现在灯笼光中的和尚,从上到下,一身雪白的装束,宛如死者入殓前的样子。

    和尚翻山越岭,登险径,潜深谷,一往无前。不论是霪雨之夜,狂风之夜,还是霰雪的寒夜……

    这个和尚在进行名为“千日回峰”的修行。在日本的佛教修行中,这是公认的最为严酷的修行。“千日回峰”是指在比睿山养性的12年中,得花7年的时间做此修炼。每天深夜一点半时,离寺往深山中,到太阳升起时分,还要不停地行走。规定每天得走30公里。

    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各为100天。第四年和第五年,各为200天。总计是700天的时间,在山中专心地行走。

    大概是从第三年起,这个和尚已完全适应在山径行走了。从山峰至山谷,又从山谷往山峰,可以快步如飞地来来往往,宛如一名飞腿快探。

    起初,和尚是孤零零地在山中行走,他感到孤寂难耐。后来,他与生活在这山里的野狗成了朋友。一只黑狗和一只白狗,欢快地跟随着他。他还感受到山径两侧的花草以及树林的生命活力近在身旁。和尚已经不再是孤单一人。不过,这山里的居民,并不尽是惹人喜爱的生物。其中也不乏野猪、蝮蛇之类可怕的东西。野猪或蛇出现的话,和尚赶紧逃避。他不使用佩带的短刀,而是拔腿就逃。因为严禁杀生,不准杀任何生命。

    在和尚所住的寺庙低洼地区,聚集着众多的信徒。这天,是和尚结束山中700天修行的日子。但也是更为可怕的修行开始之日。等待着和尚的,是不知能否活着出来的“入堂”。聚集在此的信徒们,无不为和尚担忧。

    “入堂”这项修行,是关在佛堂里,不断地诵经九天。九天中,要不饮不食不睡,连横倒躺一下都不允许。

    “岁数不小了,能行吗?”

    “已经瘦得不成样了呀。”

    信徒们在窃窃私语。

    其时,和尚52岁。“千日回峰”这项修行,在此山中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参加修行的和尚都很年轻。年过五十的和尚做此项修行,在如此长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

    “当——当——”钟声在深谷间回响。和尚在这“入堂”的信号钟声里,顺着陡直的石阶登向佛堂。他的身影是那么瘦小。

    在山里的700天修行中,和尚每天只吃两顿。每顿的伙食是:一碗面条,半块豆腐,两只盐水土豆。而且,自“入堂”的七天前起,伙食已改为每天一次,每次一碗流质而已。

    和尚沉静地步入小小的佛堂。笨重的堂门发出“咔咔”的响声,合上了。和尚朝着堂上的不动尊佛像,开始诵经。

    从第四天起,和尚渐渐衰弱,四肢发凉。腕部和腿部出现紫斑。他自感身上有尸臭在飘逸。佛堂里,香烛燃出的气味在弥漫。为了消除身上的尸臭味,和尚焚上气味更浓郁的线香。堂内的强烈气味令人眩晕。

    第五天,和尚开始意识模糊,出现在山中行走的幻觉。他的脸色苍白得像蜡人一样。

    “就这样化成木乃伊,该多么幸福啊。”第八天,和尚产生这样的心愿。他已孱弱到皮包骨的程度了,但依然诵经不止。

    “我能活着出去。”第九天,和尚改变了主意。喜悦之情使他精神振奋。

    “当——当——”的钟鸣声响彻深谷,这是和尚出堂的信号声。信徒们兴奋得高声欢呼。和尚顺着佛堂的石阶,安静缓慢地走下来。信徒们敛容屏息地望着和尚的身影。完成了这修行的和尚,被信徒们尊为活佛予以奉迎。

    然而,“千日回峰”这项修行尚未结束。第六年,还要在比睿山中行走,进而到京都的寺庙朝圣。这修行要反复进行100天。

    第七年是到京都的大街小巷行脚。站在各街头祈祷,祈愿众生和平幸福。这要反复修行200天。至此,“千日回峰”的修行才算完成。

    这位和尚竟然两度修行“千日回峰”并两度成功。

    僧位至大阿阇梨的酒井雄哉,就是完成这项最为严酷修行的和尚。在《等外人成了活佛》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

    人活在世上,会有许多悲辛困苦的事。我也曾因不堪困苦的事,到比睿山去领受过落瀑击顶的洗礼。为此,我有缘与酒井大阿阇梨相遇。

    这位完成了至难修行的和尚,脸上总是浮现着和蔼安详的笑容,那是一种涵容温情、暖融人心的笑容。

    带你3000美元玩遍地球

    刘元

    2007年夏,朱兆瑞带着11个梦想周游世界,用22天时间,游历了英国、摩洛哥、美国、新西兰、斐济等五大洲8国的20多个城市,过了把环球旅行瘾。

    “我的事业,就是帮更多的人以‘最佳性价比’的形式环游世界。”朱兆瑞指着身后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踌躇满志地说。

    2002年,31岁的朱兆瑞在英国获得MBA学位后,利用带薪休假的机会,开始了历时77天的环球之旅。他花了3305.27美金,游历了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

    “我环球旅行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对MBA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二是为实现儿时周游世界的梦想。”朱兆瑞坦言。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趟不经意的环球旅行,被国内外媒体爆炒,仅央视就给他做了18次节目。他写的《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和《我如何获得40国签证》两本书,热销40万册,被大英图书馆和剑桥图书馆馆藏。他被冠以“经济旅行学家”的名号,到北大、复旦、浙大、南开等上百所高校演讲……

    “我这辈子从没想过出名、出书。”朱兆瑞谦和地说,“环球旅行回国,头一次在上海演讲,一看来了那么多人,吓我一跳。”

    那天,有个朋友在上海为他搞了次环球旅行的讲座。一到讲座地点,他直犯蒙,“嚯,两层楼坐得满满当当,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还有扛摄像机的”,都等着听他侃3000美金周游世界的“经济旅行”。

    “其实,我18岁就尝过经济旅行的甜头。”朱兆瑞美滋滋地回忆第一次独自旅行的往事。

    那时在沈阳买火车票,他发现铁路有个规定:“乘客如果因故中途下车,可以在中途站改签,再乘坐有效时间内的同方向列车到达。”于是他花26.1元,买了张从沈阳到成都的火车票。他钻了火车票“七日内到有效”的空子,把路途分成段儿,在北京、郑州、西安等站下车办了改签后,一路玩到成都。回沈阳时换了另一条线路,逛了宝鸡、太原和天津。

    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又有跨国公司多年的采购经验,精于计算的朱兆瑞有个口头禅——“性价比”。他最得意的是“在旅行中,用头脑去行走,寻找最佳的性价比”。他善于收集、运用信息,曾用折合人民币8分钱的机票,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飞到英国伦敦,还在美国住过倒贴钱的五星级酒店。

    难怪连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都托他买去法国和瑞土度假的机票。“我帮他买的日内瓦到巴黎的机票,只用了10元人民币,”朱兆瑞说,“正常票价得两三千元人民币呢。”

    “其实3000美金环球旅行也算采购,呵呵,只不过采购的是机票。”朱兆瑞很以10年的采购职业为乐趣,“从飞机航班、火车班次再到旅馆的选择,我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环球路线,其实每一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计算的结果。”

    朱兆瑞绝没想到,一次环球旅行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旅行前,他在英国一家世界500强的超市任职。回国后,盛名之下,他不得不放弃那份年薪可观的工作,带着“经济旅行”的理念,“走火入魔”似的应邀去上百所高校演讲。“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相信:只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转地球!”

    两年间天南海北的百场公益演讲,把朱兆瑞出书挣的80万元版税折腾完了。在凤凰卫视做节目时,主持人窦文涛问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兜里的钱花光了,该找个工作挣钱了。”节目播出后,宜家、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超市,都通过猎头找他。

    “当大家都在做红海(意指已知的市场空间)时,我选择了蓝海(意指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朱兆瑞没去当超市的店长,他以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说服了投资者,并获得风险投资。今年夏天,他在北京的CBD商圈,注册了兆瑞环球网。

    与旅行社不同,他推广的是自由旅行,按游客要求,为其制订最佳性价比的环游世界计划。“坦率地说,我的优势就是资源组合,把旅行中的每个城市,用一根绳子最经济地串起来。”朱兆瑞比划着,“说白了,我就是个国际旅行顾问。”

    眼下,朱兆瑞的网站正在推出“3000美金环游世界”的系列活动。11月中旬,他将带着第二拨梦想环游世界的人去圆梦。

    “回来后,我会把旅行的故事写本书,书名叫《3000美金,我又周游了世界》。”朱兆瑞乐呵呵地说。

    只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转地球!

    古怪的“世界纪录”

    凯西

    用老式打字机,从英文“一”(即one)开始,一直打到一百万,这该是一项何其单调的事情,但有人居然乐此不疲,而且还因此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李斯·斯德瓦特,就是创造了这个古怪的世界纪录的人,为了创造这项世界纪录,斯德瓦特花了整整15年,用坏了7台打字机,1000张打字色带,19890张打印纸。近日,斯德瓦特这项成绩终于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斯德瓦特出生在澳大利亚,15年前的一天,他觉得应该为自己单调的生活找点事做,同时也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思来想去,他决定“以单调来对付单调:用传统打字机敲打英文单词,从一开始,一直到一百万”。起初,他决定每天从散步时间里抽出20分钟,随后又增加到30分钟、40分钟,持之以恒,一天不落。一开始,数字的拼写还比较简单,可越到后来,数字越大,单词越长,比如说,“伍拾陆万捌仟玖佰贰拾叁”要用英语拼写就多达几十个字母。

    虽然这个工作异常单调、沉闷,期间也有过几次放弃的打算,但斯德瓦特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干就是15年。有许多人觉得斯德瓦特的这一纪录没有意义,但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表面上看,做这件事情好像没有难度,谁都可以做这个工作,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极限挑战,是对毅力和意志的挑战!”

    据称,斯德瓦特的这一纪录已被称为世界上最古怪的三项世界纪录之一。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信念的支点

    张鸣跃

    那年艾克仁32岁,一个国营大厂的团委书记,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父母在政府机关。他的根基和理想都是鲜红色的,有着饱满的激情和非凡的业绩。正是这种火热与自信,让他在“大鸣大放”中也做了一回旗手尖兵。不久,运动转向,他一下子成了“黑五类”,顷刻之间被打倒了。

    坚定的信念和倔强的性情让他决不低头认罪,一连数月的游斗和审讯中,他一直是在唾骂和群殴中抗拒挣扎着,“顽固不化”。于是,对他的最后惩罚就不是下放农村,而是去劳改农场,刑期20年。

    绝望是一步一步走近他的。先是妻子与他划清了界限,站在“革命群众”的行列对他狠揭猛批,曾经的恩爱成了“上当受骗”。接着是父母也被打倒,他入狱不久,父母双双自杀,死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一直幻想着云开雾散雨过天晴,但洪水已淹没了他的一切,理想,业绩,爱情,家庭……那天,他第一次哭了。

    还不止于此。在监狱,由于他还是难以低下他“清醒”的头颅,成了严管对象,干最粗重的活儿。与他同舍同列的犯人,大都是一般刑事犯,素质低劣性情野蛮,没人理解他的“信念”,只把他当作神经质的怪物,而他在狱中争斗方面是绝对的弱者,就成了被捉弄和殴打的对象。这才是生命最底线的惨遇,和这些犯人没理可讲,往往是被打得死去活来,管教查问之后,倒是他有了一大堆反改造的严重罪错,百口难辩。就和与兽为伍一样,他的所有才智与委屈都没用了,一切都崩塌了,只剩下一个问题:还能不能活下去?

    这是一种连悔恨都无处有的绝望,一种清醒而无奈的死刑。生活的困苦是最后一击,没人看望他,一封家信也没有,每天出工都是跛着出去爬着回来,本来就限量了的食物,他也很难吃够份,饥饿,让他的心发出最后一声哀鸣:死!

    他决定自杀。为了自杀成功,他极力让自己正常起来,不再闹情绪,拼力劳动,争取一点儿宽松。他终于把一枚铁钉磨成了非常锋利的小刀,割断手腕的血管是不成问题的。那天,他准备好了一切,决定在当晚行动。午饭后,忽然间,一处小小的风景吸引了他——是围墙一角的上方,墙外的一棵槐树,露出墙头的一枝顶梢,却有一串密密麻麻的盛开的槐花,太阳恰好照射在这灵动如笑的花串上,洁白,神秘,顽皮。他的心莫名地震撼了,眼泪也无由地流出来了……

    慢慢他明白了他为何而震撼——他特别喜爱槐花,他的家园前后都是槐树,他成长的留影大都有槐花的背景,于是,这串槐花不仅仅是偶然,也不仅仅是亲切……

    入狱以来,他以为一切全变了,全是地狱了,但这突然之间,他发现世上还有树和花,而且,这花还是从前的样子,一点儿没变!于是,他一下子觉得人世的嬗变仍只是一种意外,一种短暂,一种理念的转换。

    于是他在想:告别人间,纵有一万条理由,面对这棵槐树也是无理的,槐花带给他一丝喜悦,还有一种牵挂。

    于是他在想,能不能和这槐树来一次密约,让自己也成为一棵树,一棵墙外,一棵墙里,陪伴着,相爱着,一起对付风吹雨打霜寒冰冻,只要墙外那棵树还在,自己就还在,一起等,等季节,等年头,等一种不屈不折的成长,等一种不停不息的壮大。

    他觉得这是可以的。世上还有一个美好的支点,信念就不会倒下!

    于是,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立起了一种新的信念:只要天空和大地还在,就和槐树一起活下去!

    一个支点就是一切。他完全变了,就像树一样,“麻木”中包藏的生命的坚忍。最胆怯的体力劳动,他不怕了,拼力去干,累,痛,想想树,就轻了,可以忍受了,收工看一眼槐树,默诉中就获取回报了。能劳动了,脸上就有强者之色了,身体就有强者之力了,老犯人走,新犯人来,他也是一个没人敢小瞧的主儿了。

    春天,有新芽的问候;夏天,有花的娇笑;秋天,有风枝的招摇;冬天,有披雪的圣洁。他就在这种四季的默望与对话中强大起来,他的生命从树的角度获取了另一种新天地:有天有地就够了,活着,就是美好!槐树超越墙头越来越高,他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18年后,他的刑期快完时被平反释放了,这时,他已是犯人大组长,五大三粗的威猛汉子。管教送他出大铁门时,他带管教去看那棵树。槐树已是参天大树了,他抱住槐树,哭,笑,亲吻,诉说……管教这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当年的极度绝望中一下子转变了,管教说,这棵树将成为以后犯人们的感化树!

    20年后的今天,70岁的艾克仁仍在商海中拼搏,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文人们载入史册的传奇人生,仍和那棵槐树一起发展壮大。

    世上还有一个美好的支点,信念就不会倒下!

    达贝妮的财富故事

    佚名

    2000年,上海女孩达贝妮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按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可达贝妮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学校把她分配到了人文学院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而她最大的理想是念理工科,读机械系。入学后没过多久,达贝妮又遇到了其他烦恼。

    达贝妮是一个一板一眼的人,这和她一个人长大的经历有关。她不喜欢晚上看电视,而寝室的其他三个女生都喜欢晚上看看电视,在和同寝室的人的磕磕碰碰中,达贝妮萌生了要搬出去的想法,可她想到的是自己买一处房子。

    没有通过传统的房屋中介,达贝妮选择了网络。即使在那个年代,网络也还是新生事物,提供房源的网站也不多。通过易趣网,达贝妮找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处房子,50平方米,因为地处比较偏僻的闵行区,房价12万元,首付4万元。达贝妮用上大学时妈妈给的4万元生活费付了首付款。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处房产。

    2000年时的上海,楼市刚开始升温,每平方米的平均房价还不到3000元,买一套50万元以上的房子,还可以拿到一个上海蓝印户口。

    房子到手后,达贝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装修,小女生对自己的房子非常得意,于是放到网上炫耀,这不打紧,竟然有人找上门来了。

    当时达贝妮还没有想过要卖房子,只是试探性地问对方能出多少钱:“25万元。其实我这房子当初买来是12万元,我就觉得一下子能赚十几万元,我干吗不卖呢!”达贝妮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一买一卖,不到3个月,却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这是达贝妮万万没有想到的。尝到甜头的达贝妮尝试性地买了第二套房子,装修之后挂到网上,又是十几万元的进账。

    渐渐地,达贝妮觉得赚钱太慢。这个时候,一位房产中介向达贝妮推荐了一个更赚钱的方法,买卖上海的老洋房。中介推荐说,只要能买到地段好的洋房,在装修上下点工夫,一套房子就能赚上好几百万,那可是买一套就少一套的稀缺资源。

    达贝妮动心了,开始到处找老房子。第一套上海花园老洋房,达贝妮花了170万元买下。为了这套洋房,达贝妮可没少花工夫,光是装修费就花了80万元。“买老洋房的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喜欢那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木头制成的家具,像法租界留下的那种雕花家具。”为了装修这套花园洋房,达贝妮累倒了,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挂盐水。

    装修好后,达贝妮把房子放到中介挂牌,1000万元。一位外国人看中了,850万元成交,这一次,达贝妮赚了600万元。买房、装修、卖房,达贝妮赚得盆满钵满。但2003年时,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卖掉手里所有的房子。达贝妮觉得当时的楼市差不多接近一个拐点了,她提前退出了楼市。这个时候,达贝妮的第一桶金已经有4000多万了。退出楼市后,达贝妮又把目光转向了英国的股指期货。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女同学向达贝妮说起自己在纳斯达克购买股票的经历,引起了达贝妮的兴趣。一番了解后,达贝妮发现炒股指期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股指期货就是以小搏大,比如说我买它上涨多少,如果准了的话,我的钱就极有可能是10倍翻成了50倍,甚至是100倍。”这一次,达贝妮拿出了2000万元,通过互联网炒买英国的股指期货。

    3个月,2000万元变成了4000万元。也许是赚钱太一帆风顺了,达贝妮反而觉得有些忐忑。“我每次看到它都是爆炸式地增长,好像是我在市场里捡钱一样,让我觉得是在玩数字游戏,太惊心动魄了。”达贝妮心生退意。

    这次,达贝妮想做一个实体。她想向所有人证明一件事,她不仅有投资眼光,还能具体地把一个公司做起来。凑巧的是,一位朋友来找达贝妮,邀请她一起做一个有关视频的网站。

    “与其大家都做视频网站,倒不如做一个有差异化的事业,搜索引擎这个可能比较有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达贝妮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搜索引擎技术性很强。达贝妮学的是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很多人质疑,她懂吗?虽说她是以理科生身份考进了上海交大,但创办一个互联网公司却不是光有理科基础就行了的。达贝妮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要说带领一个团队。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把网站做起来,达贝妮能办到吗?

    达贝妮用了一招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打进互联网圈子。她跑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互联网大会,把所有参会CEO的名片全部给收集了,然后再把电话一个一个地打过去要求拜访这些CEO。看到一个女孩这么谦虚,大部分人都没有拒绝她的拜访。

    一圈下来,达贝妮不但学到了做网站的经验,还为自己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就这样,达贝妮凭借自己的资金优势,加上她的理科背景,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前期开发,她的Pcpie网站终于在2007年3月热热闹闹地上线了。网站一上线就引来了风险投资的关注。

    网站技术做得再好,有收入才是最硬的道理,网站需要广告来支撑。达贝妮开始自己四处奔波拉广告。互联网上的广告除了做产品之外,还有很大的一块是网站之间做广告,达贝妮想到了一个人,她知道,优客李林组合中的歌手李骥也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网站,一个曾经的着名歌手的网站广告本身就有很强的广告效应。

    达叭坭决定去见李贝妮。第一次见面,她就让见多识广的李骥感到吃惊,怎么来了一个女艺人,李骥不敢相信达贝妮是一家公司的老总。

    第一次见面,达贝妮就直接提出了让李骥在自己网站上做广告的想法。“我跟他讲,如果我们有这个合作机会的话,我也可以帮他推广一下他的网站。”尽管李骥对这位美女老总心存疑惑,但仍答应可以试试看。

    回到公司,达贝妮让市场部的人去签合同,结果市场部的人空手而回。明明谈妥了的事情,怎么会突然变卦?达贝妮决定去找李骥讨个说法。

    事实上,李骥回到公司后,就把准备在Pcpie网站投放广告的事跟市场部的人说了,但市场部认为Pcpie是一家新网站,投放广告的决定太仓促了。

    被拒绝后,达贝妮没有放弃,她提出要给李骥免费做广告。这让李骥大吃一惊,不过,通过一个月的试用,李骥最终选择了在Pcpie网站上正式投放广告,达贝妮终于拉到了网站的第一单广告。

    现在,达贝妮的Pciee视频搜索网站的月用户量已经有1000多万了。尽管她的经历看起来可能不符合一般成功者的轨迹,可是超出我们经验的道路也未必不能到达目的地。达贝妮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的秘密其实就在于创新,在这个什么都可以创新的时代,只要有创新的心态,一切就皆有可能。

    财富的秘密其实就在于创新,在这个什么都可以创新的时代,只要有创新的心态,一切就皆有可能。

    聆听世界

    张小失

    一个周末下午,我在公司里与一群同事就新项目的实施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我当时情绪激昂,口若悬河,舌战群儒,表现十分精彩。

    那天晚上,我感觉很累。草草洗脸、浴足就上床,想深深地睡一觉。可是,脑海里翻腾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开始回忆起下午的辩论细节——兴奋的面孔、激烈的语言,不住地从眼前闪过。我为自己的辩才而得意,觉得自己是公司里的一个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我发现我的呼吸无法平稳,疲劳的身体也无法入睡,只好又穿起衣服,到小区外的环城河边散步。那时,我看见明月映照下的河面波光粼粼,虫子的鸣叫轻轻地在耳畔荡漾,树林深处还传来情侣的窃窃私语。我一边漫步,一边聆听,聆听那个夜晚的世界。

    又一个周末,我去档案室调出那次辩论的录像资料,观看时,我真的羞愧了——我清晰地看见,当初我口若悬河的时刻,有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长桌的尽头,他是我们的老总,自始至终,他几乎就没有发言,只是不时转脸看着发言者,偶尔微笑或点头,最“激烈”的动作不过是随着大家鼓掌——他完全是个“聆听”者,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是场面上真正的核心人物。他使我回忆起去年的那个孤独的夜晚,也就是我聆听世界的时刻,我终于发现:一个善于聆听的人,往往比滔滔不绝的“语言斗士”更有影响力——他可能是通过聆听这个世界,而最终获得了通盘的把握。

    一个善于聆听的人,可能是通过聆听这个世界,而最终获得了通盘的把握。

    绝碑

    李浅予

    晚清着名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张澍(1776-1847),出生于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19岁中举,24岁中进士,26岁即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但由于他性格刚直,在官场上处处受人排挤,于是便将主要精力投注到研究学问上。

    1804年,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养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个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

    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

    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

    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

    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有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

    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

    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知道“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他由此断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

    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由此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

    张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第一个识别出它的学者,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1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为乾嘉时期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这是上天馈赠给勇敢者的礼物,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珍贵的礼物吗?

    理查德·布兰森的制胜术

    [美]艾伦·多伊奇曼译/古月

    在一个商家习以为常地粗暴对待顾客的商业世界里,维珍总裁是个天使,因为他实实在在做到了“顾客至上”。

    对于22年前初创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时,业界对他的质疑讥笑令理查德·布兰森先生至今记忆犹新:“美国航空公司的老总说:‘理查德·布兰森懂得什么是航空业?他可是娱乐业出身的。’但这恰恰是航空业需要的。”

    毫无疑问,他是对的。除了西南航空公司,美国众多千家一面的航空公司纷纷陷入申请破产或是关门倒闭的窘境。与此同时,维珍的事业仍然蒸蒸日上,这个大家庭里热爱快乐的空乘员们就像在开一个派对。

    布兰森20年前就已领悟的理念如今也开始为其他企业领导欣然接受:我们应该抱着玩得开心的态度来赚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布兰森从未离开过娱乐业。他的商业帝国不断扩张——从一家唱片公司、音带连锁店到他倾注最多激情的航空业,及至今日,维珍旗下已拥有遍布全球的200多家公司,经营种类包罗万象,令人惊异,他的经营方法却始终如一。他向那些顽固不化、不知变通的行业发起挑战,这些行业对待顾客糟糕得难以言喻。他证明自己不但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待遇,还能让顾客享受到真正的娱乐体验。这种经营之道让理查德先生成了亿万富翁,也使维珍成为人们喜爱的品牌,更令其拥有了每年100亿美元的可观业务量。

    纵观维珍发展史,许多令其大获成功的点子,都是源于布兰森将自己置身顾客位置时的切身需求。他说:“我涉足商业的初衷,并非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而是因为我个人跟商家打交道的经历糟透了。所以我想创造一种体验,能让我和朋友们享受其中的乐趣。”

    他在回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时说:“我本来想跟隔壁走道的漂亮女孩说说话,可整个航程,我被卡在自己的座位上动弹不得。”这次受挫的经历也给了布兰森灵感,启发他在维珍的机舱中开设了许多立式酒吧。布兰森太太的美甲师提议在飞机上提供美甲、按摩服务后,布兰森并未大动干戈地去开展市场调查。“这主意听起来很不错,”他说,“不管结果怎样,这就行动吧。”如今,维珍员工队伍中已拥有了700名治疗师。

    在一种长期只知追求“低成本、高效率”,一味追求提升业务量的企业经营氛围中,要做到“顾客至上”实非易事。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布兰森想到:乘客应该会喜欢即时点播椅背电视,这可以使他们在航程中随意点播想看的电影,改变了飞机上放什么就看什么的传统。“安装椅背电视是项复杂又昂贵的工程”,他回忆道,“花了差不多800万美元。那段时间航空公司的日子都很不好过。我去银行,他们不肯贷款给我。我就打电话给波音的老总,说我们想订购一批新的747客机,问他能否给我们椅背电视,他答应了。我们可以借20亿美元购进一批新飞机,却不能借800万美元购置椅背电视。”

    大玩家们生存于一种平庸无奇、彼此雷同、相互仿效的怪诞状态中,并非只有航空业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将自身利益摆在了顾客利益之上。布兰森麾下健身俱乐部的欧洲连锁——“维珍活力”,允许会员“随用随付”,而不是用一纸合同将其套牢。同样,在手机领域,维珍美国移动公司通过提供预付卡吸引了400万顾客,这种手机卡主要面向负担不起昂贵长期服务计划的年轻消费群。由此得到的启发是:不要对人巧取豪夺,他们自会心甘情愿做你的顾客。

    很多企业老总一贯坚持以“最省力、最省钱”的原则做生意,却不肯用此原则服务顾客。布兰森提供了一种选择:每做一笔生意,都先扪心自问,“假如我是顾客,我愿受此‘礼遇’吗?”

    不要对人巧取豪夺,他们自会心甘情愿做你的顾客。

    你的路,你做主!

    戴晨志

    有一天,我在台南县新荣中学演讲,全校师生千余人,把大礼堂全都坐满。在演讲结束前,我对学生说:“有没有人愿意到台上来,把自己的梦想和大家分享?”

    在密密麻麻的同学中,我看见一名女生举了手,也慢慢地走出来。可是,我愣住了!为什么?因为她个子很矮,矮到可能只有一百公分不到;但,当我再仔细一看,噢,不,她不是个子矮,而是“她没有双脚”!天哪,她竟然是“用双手走路”!

    此时,全校师生都看着这女孩,用双手穿着拖鞋,一步一步地走到台上,我将麦克风拿给她!而她,压抑着紧张,从容地说:“我的梦想是,明年我能成功考上大学!现在,我的成绩还不够好,但我一定会继续加油……”当她的话还没说完,全校师生已给了她雷鸣般的掌声!

    那时,我好感动!我从来没看过有人“没有双脚、没有下半身”,而用双手来走路;而且她是那么勇敢,愿意第一个举手,用双手撑住自己的身体,一步步地走到台上来。

    几天后,我的网站上有个署名“王心华”的女孩留话说:“你好,戴博士,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那天你到新荣中学演讲,见过一位用手走路的女孩,就是我啦!你好吗?那天对你真的印象很深刻,因为有善心人士送我你的全集,我都看过了,所以那天觉得你好面熟!我住在新营的一家教养院,有空多来参观……”

    过一阵子,我特地开车到台南新营,找到“心德教养院”,也看到了王心华。聊天中才知道,她19年前被父母遗弃在电话亭前;她右脚残缺、左脚畸形,也没有肛门。后来经过“双脚截肢”和“施作人工肛门”等四次手术,如今,一直用手代脚来走路。

    “现在我什么事都自己来,洗澡、洗衣服、走楼梯、上下床铺……都靠自己!”在寝室里,心华对我说着,也动作迅速地爬到她睡觉的上铺。

    上学时,她坐校车,但遇下雨时怎么办?她不能自己撑伞呀!心华笑着对我说:“我下了车,就用跑的!”“啊?怎么跑?”我问。

    “用手跑啊!淋着雨,用手跑,还好,我很少生病!”

    虽然心华没有双脚,但她现在正努力学习电脑和资料处理,也天天开怀、开朗地唱歌!她对我说:“只要不去比较就好!现在我不会太难过,我不会去想‘我没有脚’,因为我还可以‘用手走路’呀!以后,我还想成为歌星或演说家呢!”19年来,心华一直住在教养院里,她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谁。她好想知道,但始终无法如愿。不过,幸运的是,教养院中的董事长、院长、老师、院童……就是她的爸妈和兄弟姊妹,每天大家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上学搭校车时,同学会帮她拿书包,让她方便“用手爬上爬下”。有时户外教学,老师怕她速度较慢会引来别人异样眼光,所以就建议她坐轮椅,但她说:

    “不要,我要自己走,别人怎么看我都没关系,我的心正常就好!”

    在教养院里,我看着心华熟练地用手爬楼梯,也大方地打开电视,拿着麦克风,唱着一首首她拿手的中英文歌曲。在学校,她曾经拿到全校歌唱比赛第三名,也受邀到电视台,参加“冠军TV秀”的歌唱表演。

    “我看你一直笑嘻嘻的,很开朗!”我说。

    “对啊,人家也都这样讲,说我很乐观!我就是要乐观,心情才会快乐!”

    至于考大学,心华谦虚地说,她成绩不好,还要继续加油!不过,她表示,不管未来如何,她绝不怨天尤人,她要靠自己的双手活出自己!而且,她还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她说:“我知道,要找到我爸妈的几率很小,但只要我有信心、耐心和毅力,说不定我会找到。我决定再等待奇迹!”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震撼一国的农夫

    译/胡英

    每年,澳大利亚都会举行一场悉尼至墨尔本的耐力长跑,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超级马拉松。这项漫长、严酷的赛跑耗时五天,参赛者通常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世界级选手。这些选手大多不到30岁,有“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做后盾,全副武装着最昂贵的赞助训练装备和跑鞋。

    1983年,耐力长跑赛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叫克里夫·杨的家伙。起初,谁也没在意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去那儿看比赛的。毕竟,克里夫·杨已经61岁了,穿着条工装裤,跑鞋外面套了双橡胶靴。

    当克里夫·杨上前领取他的运动员号码时,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来参赛的。他将跻身150名世界级选手的行列参加赛跑!这些选手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克里夫唯一的教练竟是他81岁高龄的母亲耐威尔·冉。

    人人都认为克里夫·杨不过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但媒体却颇感好奇,当克里夫拿到他的“64号”号码布,走进那群身着专业、昂贵长跑行头的运动员中时,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们开始发问:

    “你是谁?是做什么的?”

    “我是克里夫·杨。来自一个很大的农场,在墨尔本郊外放羊。”

    他们又问:“你真的要参赛吗?”

    “是的。”克里夫点点头。

    “有人赞助你吗?”

    “没有。”

    “那你不能参赛。”

    “不,我可以,”克里夫·杨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家里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每次暴风雨快来的时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拢羊群。我们有2000头羊,2000英亩地。有时候我得追着羊群跑两三天。虽然费工夫,但我总能追上它们。我旧信我能跑这场比赛,不过5天时间,也就多出两天而已。我追着羊群跑过3天。”

    马拉松开始了,穿着套鞋的克里夫·杨被专业选手们甩在了后面。观众席上发出阵阵笑声,因为他甚至不懂得正确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赛跑,而是优哉游哉,像个业余选手那样拖着碎步小跑。

    现在,这位来自碧奇榉林、以种马铃薯为生的没牙农夫开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赛跑中跟世界顶尖选手展开较量。全澳大利亚通过电视直播收看比赛的人们都在心中不住祈祷,赶紧有人把这个疯老头儿从场上劝下来,因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个悉尼,他就会累得气绝身亡。所有专业选手都很清楚,为了拼完这场耗时5天的比赛,你得跑18小时,休息6小时。可现在,老头儿克里夫·杨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清晨,当有关赛况的新闻播报出来时,又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克里夫·杨仍在比赛,迈着碎步跑了一整夜,来到了一座名为米塔岗的城市。显然,克里夫·杨从比赛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脚步。尽管还被远远甩在世界级选手后面,但他还是不停地跑着。他甚至还有工夫跟公路两旁观看比赛的观众挥手致意。

    当他到达一个名为奥尔伯里的小镇时,有人问他剩余的比赛有什么策略。他回答要坚持跑完比赛,他做到了。

    他不停地跑着。每天晚上,他只能与领先的第一团队拉近一丁点距离。到最后一晚,他超过了所有顶尖选手。到最后一天,他已经跑在了最前面。他以61岁的高龄跑完了悉尼至墨尔本的整个赛程,不仅没有一命呜呼,还捧走了冠军奖杯,以提前9小时的成绩打破了纪录,成了国家英雄!举国上下的人们立刻爱上了这个种植马铃薯的61岁农夫,因为他以5天15时4分的成绩跑完了这场长达875公里的比赛,成功地击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他并不知道比赛当中允许睡觉,他说,自始至终想象自己是在追逐羊群,与一场即将来袭的暴风雨争抢时间。

    1997年,76岁的克里夫·杨再露头角,力图成为年龄最大的环澳长跑选手,为无家可归的儿童募集资金。整个赛程16000公里,他跑完了6520公里,后来因母亲生病而被迫退出了比赛。

    他对长跑的热爱从未消减,2000年,他在一项1600公里比赛中跑完了921公里,一星期后在他盖里布兰德的家中病倒,从此再也没有力气跑了。轻度中风结束了他英雄般的长跑生涯。

    2003年11月2日,久病之后的克里夫·杨这位长跑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悉尼至墨尔本长跑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

    如今,悉尼至墨尔本马拉松赛中几乎没有人睡觉了。要赢得这场比赛,你必须像克里夫·杨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

    或许要跑赢人生的马拉松赛,也正需要克里夫·杨的精神——打破常规、拼搏不息。

    做人当本然

    老兵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只是后周柴世宗手下一名将军,有一次与敌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赵匡胤正杀得兴起,不料他的战马突然中箭而死。赵匡胤跌落马下,敌军的几个战将乘机围了上来。正在这时,赵匡胤手下的一名骑兵飞驰到他面前,跳下马来喊道:“将军快上马!”情急之中,赵匡胤只匆匆看了那骑兵一眼,便跨上战马,与敌人再度拼杀起来。

    战斗结束后,赵匡胤想找到救命恩人,便传令全军,悬赏那名骑兵。但意想不到的是,连续几天也没有人来领赏。此事一搁就是十来年,但赵匡胤一直没有忘记那名士兵。

    柴世宗死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富贵天下,更想报答舍身救己的恩人,于是根据自己的记忆,请画师描摹出骑兵的画像,在全国张贴找寻,仍无结果。事已至此,赵匡胤猜想,可能为了救自己,那名失去战马的骑兵已经战死沙场。

    又过了几年。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当年宋太祖找人的画像来到皇宫前,对门卫说:“你就说是这个人要求觐见。”门卫层层通报,太祖听说是恩人来了,急忙相见。

    虽然已过了十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当年的骑兵。赵匡胤不免唏嘘感叹:“我找你许多年了,你怎么现在才来?若不是当年你舍命相救,我哪有今日?”

    老骑兵说:“小民当年救您,是因为您是军中的主帅,救您就是救了全军,救了我自己。那次战斗之后,小民负伤回到家乡。陛下找人的画像我也见了,并揭下一张,以示纪念。陛下能记得小民,已经满足,不图回报。”

    太祖正为他的胸怀称奇,又见他脸色一变,凝重地说:“小民今天来朝中觐见,并非为己。我的家乡这两年连年大旱,颗粒不收,而地方官吏为了显示政绩,又隐匿灾情不报,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子食父肉,惨不忍睹啊!小民实在坐立不安,决定来找陛下,希望陛下开恩,救济天下百姓!”

    宋太祖听完,立即命人筹备赈灾之事,又下令赐给恩人黄金十万两,官位随意挑选。那人却说:“若是为了官位和钱财,小民早来领赏。小民深知自己的才干难当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陛下恩准,把赐予的十万两黄金一并作为赈济灾民的款项,小民感激不尽!”

    老骑兵随即跪拜在地,宋太祖忙唤他平身,长叹道:“你如此淡泊名利,情系百姓,令人钦佩!你既无心留在朝中为官,就派你押运这批钱粮回去吧。”

    老骑兵却再次推辞:“赈济之事,体现的是陛下的爱民之心,若我押运,难免让人以为您是还我一人之恩,岂不辜负了皇恩!”

    太祖沉吟少许,取来纸墨,亲笔写了一封信函,递给他说:“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处,只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帮助。”老骑兵拜谢后,将信函放入怀中。

    多年后,老骑兵享尽天年,安然离世。他的子孙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太祖的亲笔信。这个甘于平淡、始终不用皇家关系谋取功名利禄之人,正是邢悚。

    在许多人看来,能有幸救皇帝一命,真是摸到了命运的“头彩”。然而,邢悚并没有以此为念,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生活。虽然身为一介布衣,却活出了一番境界,真令那许多拼命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为了蝇头小利便不择手段的人汗颜。

    《菜根谭》上有句话说得好:“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本然二字,用邢悚所作所为来破解,最为恰当。

    人生在世,无论锐意进取,还是田园牧歌,都要记得“本然”,不忘根本,才能领悟生命真正的美妙。

    为新生命的诞生而飞翔

    乔伊

    1961年,艾雷罗·戴利格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脚下一个平凡人家。在独特自然环境中长大的戴利格,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爱。

    19岁时,戴利格顺利考入了巴黎体育大学。在校读书期间,他便对攀岩、登山这类挑战高度极限的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最令他痴狂的则是三角翼滑翔伞。

    然而,滑翔伞运动是一项并非一般人都能参与的运动。这项运动有着较高的危险性,要求飞翔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操控能力和娴熟的飞行技巧。因此有关部门规定:从事滑翔伞运动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允许。经过不懈的努力,戴利格最终通过了严格的考核,顺利领得了滑翔伞运动的执照。

    一天,戴利格在一位酷爱登山的朋友家欣赏其拍摄的喜马拉雅山景色照片。突然,他发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上空有一个奇怪的小黑点。这顿时激发了戴利格的好奇心,于是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起来。原来那个极小的黑点竟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尼泊尔雄鹰。

    从此,雄鹰在海拔9000米高空自由翱翔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了戴利格的心头。在喷气式飞机都难以企及的高空,雄鹰不惧飘忽不定的气流和猛烈旋转的飓风,依然搏击翱翔近万米高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然而,这种鹰目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戴利格决心要为尼泊尔鹰的生存和繁衍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2001年,戴利格致电给英国布里斯托尔的一个鹰养殖基地,要求成为人工养殖鹰的志愿者。

    不久,戴利格就收到了鹰养殖基地寄给他的邮包。打开邮包,他惊奇地发现里面安稳地“睡”着一枚鹰蛋。同时,邮包里还附有一封信,上面写满了关于鸟类饲养的注意事项。

    于是,戴利格在朋友的帮助指导下,经过悉心人工孵化,小雏鹰终于破壳而出。

    尼泊尔鹰有个奇特的天性,当雏鹰睁开眼睛时,首先映入其视线的那个形象,就会被当成是它的父亲。于是雏鹰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依赖于“父亲”的保护和疼爱。即使这个“父亲”和它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雏鹰也丝毫不会产生怀疑。

    就这样,戴利格担负起了雏鹰“父亲”的职责,他经常通过爱抚让雏鹰感受到安全。并给雏鹰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搏尔”。

    在戴利格的百般呵护下,搏尔渐渐地长成了一只英姿勃勃的雄鹰。戴利格知道,是该教搏尔学习飞翔的时候了。

    一个明媚的早上,戴利格把搏尔放置在自己的胳膊上,操纵着12平方米的三角翼滑翔伞直升高空。起初,从未离开过地面的搏尔用利爪拼命地抓住“父亲”的胳膊,全身紧张地颤抖。但天性使然,随着他们逐渐地上升,搏尔突然“呼”的一下松开鹰爪,振翅高飞。它一会儿向下俯冲,一会儿向高空盘旋飞翔。

    尽管,戴利格很希望搏尔能够拥有属于它的自由和蓝天,但是当搏尔离他而去的瞬间,他依然感到一阵心痛。

    然而,为了保证鹰的自然生存和繁衍,他必须把已经学会飞翔和捕猎的搏尔送到炎热的尼罗河,那里才是搏尔真正的家。

    这天,戴利格操纵着滑翔伞在空中飞翔,搏尔伴随其左右,他们沿着尼罗河谷向南飞行。沿途,他们遇到了难以预料的种种艰难和险情。途经撒哈拉沙漠时,由于干燥炎热的气候,使他们严重缺水。为了寻找水源,戴利格不得不暂且停下行程。

    在这里,他意外遇到了当地的图阿雷格人。这个仍处于游牧状态的群体,对从天而降的戴利格充满了敌意。

    然而戴利格知道,在此时极度缺水的状态下,他必须从图阿雷格人那里取得淡水。为了表示友好并取得对方信任,戴利格依次用滑翔伞载着他们,让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体会了“飞翔”的感受。最终,大开眼界的图阿雷格人,高兴地送给了戴利格很多的淡水和食物。

    数天后,戴利格终于把搏尔送到它的“家”。搏尔振翅重归大自然,但戴利格心中依然充满忧虑,因为搏尔从小与“父亲”长大,根本不认识与它同类的鹰。戴利格希望它不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2002年,戴利格又着手人工孵化一只西伯利亚野鹤。为了让雏鹤在破壳时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戴利格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在蛋的孵化过程中反复播放。

    野鹤也同样处于濒危的边缘,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类的肆意捕杀。而人工喂养对野鹤的成长也存在着弊端。因为从小在人的照料下长大的野鹤,对人类丧失了警惕性,重新回到大自然后,它们可能会轻易地再遭猎人的枪口。

    于是,戴利格在雏鹤破壳之前,就准备好了一副野鹤的面具,为了便于给雏鹤喂食,他还准备了一个人造鹤喙。

    终于,雏鹤破壳了。身上还未长出羽毛的雏鹤,蜷缩在壳边瑟瑟发抖。戴利格戴上野鹤面具,一边向雏鹤问好,一边轻轻地把雏鹤捧到柔软的鸟窝中。雏鹤果然认出了戴利格的声音,逐渐平静下来。

    数月后,羽翼日益丰满的雏鹤,已长成了一只美丽的野鹤。这也就意味着,又到了送它重回大自然的时候了。

    为了不打乱野鹤迁徙的规律,戴利格带着野鹤乘车到西伯利亚,然后按照西伯利亚野鹤迁徙的途径,丝毫不差地飞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最终到达目的地野鹤的家乡——里海沿岸。而这一次,戴利格不再伤心,而是由衷的骄傲和欣慰。

    2005年的春天,戴利格向维也纳实验中心申请了一枚尚在孵化箱中的受精南美秃鹰蛋。成年的南美秃鹰翅展宽达3米多,是世界上一种最大的猛禽。然而,如此威猛凶悍的禽类,依然难逃因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的命运。

    为了让雏鹰在出壳后的第一时间,准确地记住同类鹰的样子,戴利格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架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与成年的南美秃鹰一模一样的滑翔伞,并覆盖在孵化箱上。

    不久,雏鹰终于破壳了。只要是出现在雏鹰的面前,戴利格便会身穿他亲手制作的黑色羽毛秃鹰装,故作展翅翱翔的动作,还会用人造鹰嘴给雏鹰喂食。

    在戴利格的精心调教下,小秃鹰学会了飞翔和捕食。

    2005年的冬天,戴利格再次操纵着滑翔伞,亲自送成年的秃鹰回家。他一路滑翔、盘旋、直升,一直把它送到了海拔6962米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主峰阿空加瓜山。

    2006年3月26日,在返程的途中,戴利格操纵的滑翔伞不幸失事,年仅45岁的他带着无限的欣慰和希望走了。带着他“为新生命的诞生而飞翔”的诺言悄然离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名医

    谷艳峰

    几年前,我患了场大病,辗转求治于各大医院,接触了不少名医,其中两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甲医生名校毕业,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在医学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要飞来飞去,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即便像我这样长期住院的患者,也很难得到他的诊治。

    乙医生先后在乡镇和县城医院里干了几十年,经验丰富。后来,他调进这家省城医院。

    第一次见到甲医生,我的心情颇为激动。那天,他带着一群学生来查房,他满头乌发,精神抖擞,见到他,我这个久治不愈的病人好像看到了希望。

    他把我的被子揭至腰间,十分认真地叩击、询问,用笔在我的肚子上傲标记,然后,又掀开我下肢上的被子,看足部反应。做完检查之后,他结合我的病情,细致地对学生们讲解,治疗我这样的病人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我十分渴望听到他针对我的治疗建议,可直到他离去,护士为我盖好被子时,我才觉得身体在瑟瑟发抖。虽说病房里有暖气,可毕竟是寒冬时节啊,何况我还是大病之人。我有些失望,挨冻那么久,只是做了一回他讲课的教具而已。

    第二周来查房的,是乙医生,甲医生被邀请参加巡回演讲了,要几个月才能回来。乙医生面庞黝黑,微微躬着腰,如果不是穿着白大褂,别人会以为他是从乡下来的病号呢。他身后也跟了一群学生,例行检查也是一样的程序。只是他在给我做胸部检查时,仅仅揭开了一个被角,掖好被子后才开始做足部检查,检查完之后,又把我的双脚轻轻抬起来,把被子压好。然后,他轻声细语地询问我的饮食,又说了一些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之类的话。

    乙医生的举止让我感到当时自己就是一个婴儿,正受到母亲般的呵护,这让我十分温暖。

    我不敢妄言评判,这两位名医的医术哪个更高。但一个细微的举动让我觉得,乙医生是在内心里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那些你不懂的执着

    周海亮

    为了生活,有时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但心底总有对未来的执着。

    男人站在很小的广场上,浑身上下涂满了白色的油彩,摆出或庄重或滑稽的造型,一动不动。他将自己装扮成一尊雕塑,一尊供行人驻足观赏或者匆匆一瞥的雕塑。他的身边放着一个敞口的陶瓷花瓶,那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钞。他说他在工作!

    和他聊过天。我问他别人能接受你这种行为吗?——毕竟这里不是欧美。他说肯定有人接受不了,也肯定有人喜欢。他指指不远处的那个花瓶,骄傲地说,我的工作不是无偿的,我靠它来糊口。那天,当我发现这广场上似乎缺少一尊雕塑,我就站在这里了。我可能是这个城市里最有成就感的人——只是我才敢扮成雕塑,我是这个城市的唯一。

    他的收入并不多。很多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免费欣赏的。他也不要,只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曾说你可以提醒别人付给你钱。他笑笑说,你见过张嘴说话的雕塑吗?我说那你做个小提示牌,放在花瓶旁边。他不高兴地说,我又不是乞丐。

    可是后来,那个小广场真的多了一尊雕塑。是真正的雕塑,真人一般大小,伫立在广场的中央。他似乎是多余的了。

    那几天他的神情很是落寞。我陪他喝酒。两个人坐在石凳上,一包花生米,几罐啤酒。我说你还可以重新找个地方,比如公园,比如码头,比如别的广场……他认真地说,不行,那样不协调。我和背景不协调,文化内涵上不协调。我笑,有这么严重吗?我想他把自己看得过高过重了。事实上,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行为也是接近于乞讨。

    几天后他就重新开始了工作。仍然是那个小广场,他充分利用了那尊真正的雕塑。那雕塑真人一样大小,手持一把宝剑。有时他也会手持一把宝剑,扮成与雕塑对决的剑客;有时他会手捧一个剑鞘,扮作雕塑的徒弟或者仆人;甚至,有一天,他蜷曲双腿躺在地上,扮成被雕塑杀掉的敌手。他与雕塑浑然一体,真假难辨——他其实也是一尊雕塑。

    他的收入似乎比以前多。我想这是对一尊敬业的雕塑最好的奖赏。

    那天我再次请他喝酒。还是一包花生米和几罐啤酒。我说你近来收入不错。他说是这样,不过那些钱,我只能拿走一半。另外一半,想上交市容部门,他们是城市雕塑的拥有者。我们两尊雕塑赚下的钱,岂能由我一个人独吞?不管他们接不接受,把钱给了他们,我才心安。我说你也太认真了吧。他喝下一口酒说,你不懂。

    我当然不懂,我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固执。我问他留下的那一半钱够不够花,他满意地说,够了……我还有一个读大学的儿子,我还得为他赚学费。我问他的学费全部靠你吗?他说是……我是离过婚的。我问他,你儿子同意你以这种方式赚钱吗?他苦笑,说,当然不同意。但我还是要做,因为我的儿子在读大学,而读大学是要花钱的。

    接下来,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他脸上的油彩几乎全部被汗水冲掉。他一边往脸上抹着油彩补妆一边说,总有一天他会懂我的,就像你懂我一样。然后他站起来,说,中午我想加加班。他要开学了,需要很多钱……

    我想我愧对他的夸奖,因为我其实并不懂他,我永远无法深入他的内心,或许也永远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现在我只知道他是一尊雕塑,而这尊雕塑,对我们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不管他把自己看得有多重要。

    今天他扮成一位帝王,那尊真正的雕塑成为他的护卫。一位娇小美丽的姑娘缩在他的影子里,急急地往脸上扑着粉。他站在那里,面带高傲的表情,一动不动。他为姑娘遮挡了阳光,即使无人为他擦一把汗水……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苏秦的无间道

    谭伯牛

    话说某甲做官远游,在家乡的妻子耐不住寂寞,与人有了私情。当某甲调动工作即将回乡的时候,奸夫眼见“好事”不再,乃郁郁不乐,奸妇却劝他“勿忧”,说:“吾已作药酒待之矣”(“药酒”即毒酒)。某甲归来,奸妇办了一桌酒菜,款待老公,并命甲之妾敬酒。其妾早已察觉主母的阴谋,她端起这杯毒酒,做了权衡:明说这是毒酒吧,良人必将驱逐主母;不说吧,则良人将丧了性命。面对两难之局,她用行动做了解答,“于是乎,佯僵而弃酒”(假装摔倒,顺便将酒泼掉)。某甲大怒,赏了她一顿鞭子。

    这个故事是苏秦说给燕王听的。君臣之间不谈国家大事,竟谈风月,为何?原来,苏秦担心燕王怀疑他的忠信,借这个故事来陈明心迹。小妾“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苏秦就是这个地位尴尬的小妾。若依譬喻,故事里的“妾”是苏秦,“主父”指燕王,“主母”则是何人呢?这与战国形势有关,此处略作说明。

    概乎大势而言,战国中后期是“两极世界”,一极在东,为齐国,一极在西,为秦国。另有楚、魏、赵、韩、燕五国,实力超乎其他诸侯,此即所谓“战国七雄”。凡以齐国为首联合五国抗击秦国的外交计划,称为“纵”;秦国率领他国去攻打齐国,其名为“横”。为前者而奔走的政治家,称“纵人”,为后者而计虑的,则是“横人”。苏秦正是“纵人”的代表。《史记》说他取得六位国君的信任(“六国大封相”),率众抵抗虎狼之秦,便是称赞他对“合纵”的贡献。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史记》所说有误,其实,苏秦仅担任过齐、赵、燕三国的宰相。但是,在这三国中,苏秦为之殚精竭虑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是燕国,齐与赵不过是苏秦的棋子。他与燕王商定,自己去齐国当“卧底”,以达到削弱齐国保存燕国的目的。正是在此期间,燕王流露了不信任苏秦的意思,怕他在齐国待久了,忘了燕国。苏秦一时激动,便讲了前面那个故事,并慨叹:谁说忠信之人无罪呢?看这忠信的小妾,就因忠信换来一顿鞭子。我因忠信而获罪,不正像这可怜的小妾吗!燕王听他一番话,感慨良久,自此坚定了对苏秦的信心。

    燕国并非苏秦的祖国(他是洛阳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内),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国家。初出道时,他先后向周天子、赵王和秦王自荐,遗憾的是,周、赵、秦皆“不用其言”。最终,他放弃了为强力诸侯(秦与赵皆是强国)服务的志愿,转投实力最弱的燕国。这就好似一个有野心而又志气绝人的女子,若不能嫁与王子,那就选一个合适的男子,助他成为国王。西谚所谓Everything or nothing,或即苏秦的写照;换作中文,就含蓄多了,曰:士为知己者死。而且,燕王一贯信任苏秦(偶有狐疑,一语则消,如前述),委以大任。他遂立志,拼死也要保住燕国的名号不在地图上被人抹去。

    然而,形势诡谲。历史上的苏秦被定位为“纵人”,本应指挥燕国跟随齐国去抗拒秦国,但是,他的初衷乃至遗愿,却是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哪怕由秦国带头也在所不惜。一般来说,人与人,国与国,在斗争哲学上都遵循同样的道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在秦国自荐不获受,遭到羞辱,从人性来说,杀个回马枪,对秦国还以颜色才是正解,为何他不用此计,反去祸害秦国的大敌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苏秦不以敌人(个人层面)为敌,反以敌人的敌人(国家层面)为敌,乃是公义战胜私情的抉择。

    如此抉择,也有战略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当时,“七雄”中以燕国最弱。而燕国的切肤之害是齐国,时刻担心被齐国吞并。对燕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不如齐国大。因为,就算因为削弱乃至灭亡齐国,为秦国扩张铺平了道路,但是,到时秦国发动东征,或将威胁甚至灭亡燕国,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当务之急,须遏制齐国的吞并。这便是苏秦表面合纵抗秦、暗里连横灭齐之策的根本动机。

    至于苏秦的具体操作,主要在于说服各国联合抗秦。举两个例子可见一斑。一是内政。苏秦甫任齐相,教导齐王的竟是“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齐王一度有称“帝”的企图——当时诸侯皆称王,无称帝者;帝的级别比王高,齐若称帝,显然会刺激其他诸侯。后来虽然放弃称帝,齐王自恃国力强大可以小视诸侯的态度却不曾改变。因此,苏秦提议大兴楼堂馆所(“高宫室大苑囿”),正是顺着齐王的意思给他上套(“以明得意”)。二是外交。本来,作为军事强国的赵,既与齐联合抗秦,两国应紧密合作才是,苏秦却在齐王前说赵的坏话,同时授燕王以联秦、赵而攻齐之策。恰又风云际会,不久,智勇双全的乐毅出任燕、赵二国的“共相”,并兼任联军的统帅,于是,三国进攻,将齐国打得一塌糊涂。对外,损害邦交;在内,削弱国力。这就是苏秦的“敝齐”之策,其策收效甚佳,齐国因此被削弱。同时,燕国的近邻威胁也被解除。

    然而,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终逃不过报应。齐国大夫有识破苏秦之计者,收买刺客杀他,苏秦受了重创,奄奄一息。齐王仍在彀中,毫未醒悟,在国中通缉刺客和主谋,并去慰问苏秦的伤势。苏秦对齐王说,我的伤太重,终不免一死,但可利用我这具将死之躯查出凶手。齐王问什么办法,苏秦说,请用“车裂之刑”将我公开处死,并宣明罪状,说“苏秦为燕作乱于齐”。齐王依计而行。果然,不久便有人出头承认刺杀了苏秦,齐王“因而诛之”。

    苏秦死无全尸,很惨。身后名声也极可悲,所谓“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司马迁语)。但是,用古代兵家的标准衡量,他也算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孙子兵法》有“死间”之说,谓“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其人受国主之托,潜入敌国,不令敌国败亡誓不归国,哪怕被执就死亦不后悔。苏秦无疑是“上智”,故能敝齐保燕,成就大功。然仅有“上智”并不足贵,苏秦生平之贵在一个“信”字。当他离开燕国,曾对燕王许下“信如尾生”的承诺。尾生与情人相约在桥下见面,情人未至,而突发洪水,尾生守约不去,终于淹死。最终,苏秦践诺而死,“信如尾生”。

    对齐国来说,他万死不足惜。但对后人来说,他“以百诞成一诚”——千言万语的欺骗,只为实现精忠报国的初衷。他的行为,可敬可佩,弥足宝贵。稍觉遗憾的是,他的事业终于失败。燕国挡不住秦国的侵略,终被灭亡。不过,这是他死后94年的事;次年,齐亡于秦。以最弱之燕,在险恶环境中延续近百年,几与最强之齐同日而亡,任何谋国者似都应笑对此结局。

    千言万语的欺骗,只为实现精忠报国的初衷。

    敢于言真

    张达明

    景克宁教授是国内享有盛名的演讲大师。

    1998年冬天,景克宁教授应邀去河南郑州公安大学演讲,会场设在学校的大礼堂内。

    那天,风很大,没有暖气,门窗漏风,讲台背后的大幕也被大风吹得摆动摇晃。学校的宣传部长是个女同志,她很热情,担心在这样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会场的秩序一定会不尽如人意。于是她要求学生:景教授在演讲时,大家的掌声一定要热烈,并宣布了几条严格的纪律。

    对于女部长的做法,景教授很理解,但他觉得还是有必要做出自己的声明,他对同学们说:“我认为,担心会场秩序,表面成功的纪律往往掩盖了失败的报告;礼貌的掌声,对鼓掌者是一种惩罚,对报告者是一种讽刺,甚至是嘲弄。”

    他竟公开宣布:在他演讲中,同学们可以交谈,可以走动,可以看别的杂志,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可以昏昏欲睡,总之,要使会场保持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之中。

    他的这一开场白,顿时赢得了全场一片掌声。那天的演讲会出奇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他先声夺人,敢于说真话,这才使得听众对他的演讲产生了浓厚兴趣,

    会后大家反响十分强烈。

    说真话的最大优势是听起来连声调都让人信服。

    1956年的“克拉克魔咒”

    徐琳玲

    1956年的墨尔本,瘦高的男孩罗·克拉克举着火炬跑进举办开幕式的体育馆。他感到自己的手臂有点发酸,两条健硕的长腿有些发沉。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变得有些不真实——他感到自己的意志和体力在一点一点消耗掉。

    之后的10多年里发生的一切,证明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失误——每当这位伟大的澳大利亚人踏上奥运会的环形跑道,一个可怕的魔咒就降落在他身上——他的体力和意志开始消减。不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就是因为那样的缘故。

    1956年克拉克刚刚19岁,要改变自己失败的记录、堵住世人的嘴巴,还有很多机会。然而,8年后,在日本东京的奥运会跑道上,一位不知名的美国人BillyMills在临近终点时忽然加速,超过了之前一直保持领先的克拉克,在最后一刻粉碎了克拉克夺冠的梦想;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墨西哥高原2259米的海拔击败了他——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克拉克在10000米强耗体力的比赛中忽然摔倒在地,被救护人员抬出赛场,差点丧命,心脏因此受到永久性损伤。

    在世人眼中,他是天才的克拉克,在他的田径生涯中创下过18项世界纪录的克拉克!然而,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对这位有着辉煌历史的天才似乎并不怎么友好。

    让我们看看这位倒霉的英雄,这位被叫做“伟大的失败者”的人,有过怎样惊人的辉煌历史。

    克拉克共创下18项中长跑世界纪录,其中男子5000米赛跑和10000米赛跑纪录6项,在3英里和6英里越野跑中也有多项纪录。

    1965年是克拉克最震动世人的一年:1月,他在澳大利亚创造了男子5000米长跑世界纪录,2月,他在新西兰打破自己一个月前创下的纪录,然后他经由欧洲到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将这项纪录又足足缩短了8秒——13分25.8秒。

    第二年,在瑞典,他创下5000米13分16.6秒的纪录;7月10日,在白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3英里比赛中跑出13分之内(12分52.4秒)成绩的人;4天之后,他打破了自己保持了两年的10000米纪录,把成绩整整缩短36秒,创下了27分39.4秒的纪录;在这次运动会中,克拉克还创造了6英里赛跑的官方世界纪录——26分47秒。直到整整7年之后的慕尼黑奥运会上,他创下的10000米纪录才被一位来自芬兰的选手LasseViren打破。

    克拉克一度离开赛场。1966年他又回到跑道上,卫冕他在3英里“AAA”赛场上的冠军之位,这一次,他把纪录缩短到13分钟。

    克拉克一共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只获得过一枚铜牌,那是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当时他已经27岁了。但是他的最好成绩,全都远远超过这三届奥运会的冠军们。

    命运对这样一位有天分的运动员来说,确实不公。体育界自此有了所谓的“克拉克现象”——特别指杰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应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问题。甚至,还有专门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探索最优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寻找问题的解药。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这样最高级别的世界大赛上,最后获得冠军的人中,只有一部分是前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那些异军突起的“黑马”,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今,“克拉克现象”这个名词已经被人们应用到泛滥的地步——囊括了我们人生道路上任何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重大“赛事”——奥运会,高考,职业资格测试,和别人竞争自己最心仪的恋爱对象……

    多数有天分的聪明孩子都经历过“克拉克”梦魇。你禀赋聪明,你足够勤奋,你被寄予厚望,你看起来志在必得,你似乎是那个一定会胜出的人……但是,人生是个变幻莫测的竞技场,谁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

    圣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写道:“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在某个时刻,我们骄傲的灵魂顷刻间就被轻易地击得粉碎,发现真实的自己不堪一击,真实的自我一无所有。

    尽管克拉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拿出来唧唧歪歪,或是感慨“天妒英才”,或是用于警示那些面临着各项人生竞技的孩子和成年人,但在自己的人生中,克拉克可不是一个倒霉蛋。他是一名出色的职业会计师,将自己的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他把阿迪达斯、耐克等着名体育品牌推广到澳大利亚市场,还在澳洲和海外开了一家连锁健身中心。他写过12本书。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罗·克拉克甚至还投身政界。2004年,他参加澳洲金斯兰地区金海岸城市长的竞选,这一次,克拉克以“黑马”的姿态,击败了谋求连任的前任。

    没有什么阴影和魔咒能永远罩住一个人,如果他有一颗热爱生命、珍惜上苍恩赐的心。

    就让“克拉克魔咒”见鬼去吧。

    没有什么阴影和魔咒能永远罩住一个人,如果他有一颗热爱生命、珍惜上苍恩赐的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