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巴和西藏的啤酒-有温度的词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艾苓

    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打工,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已是最大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二十年的时间走过来了。

    她是我的同学李伟的母亲,我们只是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教室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接待。但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坐,倒水,稍有空儿闲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播发新闻。我记着其中一条新闻是:“李伟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到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鹤立鸡群”,我们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

    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问:“我倒水时你们猜李伟的妈妈说什么?”不等我们猜,她又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李伟的妈妈说:谢谢。”

    我们几个人霎时间面面相觑。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吗?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点的小事说过“谢谢”吗?当然更没有。

    “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

    醒过神儿来,女生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是呀,我听见了,李伟的妈妈说:谢谢。”这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说话时变得面色红润,有些不好意思。

    轮到我了,我竟有点心跳,李伟的妈妈面前水杯已满,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滴了一点儿,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脸红着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伟成了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设想,她的家庭应该怎样幸福。

    后来,所有的班级都被打乱重组了,我们不再同班。

    再后来,李伟一家去了威海。

    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都已过了30岁,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这样,在异地他乡突然地想起那位仅一面之缘的同学的母亲,但我知道她们会和我一样,经常使用那个词汇。

    词汇是有温度的——我后来告诉儿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